人民卫生出版社第版《基础化学》习题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绪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一章 绪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分析化学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章 绪论 》
- 1/33页 -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什么是分析化学?
What
Why
为什么要学习分析化学

如何学习分析化学?
How
《 第一章 绪论 》
- 2/33页 -
目录
CATALOG
0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及其特点
02 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实验性强 :
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强:
涉及化学、生物、电学、光学、计 算机等,体现能力与素质。
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 第一章 绪论 》
特点
- 7/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991年IUPAC国际分析科学会议主席E.NIKI 教授所说,21世纪是光明还是黑暗取决于人类 在能源与资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环 境科学四大领域的进步,而取得这些领域进步 的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分析科学。
《 第一章 绪论 》
- 30/35页 -
教学要求和成绩评价
掌握
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掌握
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培养
《 第一章 绪论 》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 作风,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 31/35页 -
习题
1、分析化学的英文名称是( )
A
A、analytical chemistry
医药卫生
临床检验:血液、尿液等指标的检测。
《 第一章 绪论 》
- 14/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基础化学》第九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基础化学》第九章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五. 要点 • 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波是概率波。 • 电子等微观粒子遵守测不准原理。原子中电子 运动状态体现为在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 • 电子的运动状态用波函数ψ描述。波函数ψ2表 示电子的概率密度。 • 每一ψ对应一确定的能量值,称为定态。电子 的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是不连续的。基态 时能量最小,比基态能量高的是激发态。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一. 量子数 量子数组合和原子轨道数
轨道角动 主量子 量量子数 数n l 1 0 0 磁量子 数m 0 0 波函数ψ ψ1s ψ2s 同层轨 道数 (n2) 1 容纳电 子数 (2n2) 2
2 1
0 ±1
ψ2p ψ2p ψ2p
z x
4
y
8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一. 量子数 量子数组合和原子轨道数
一. 量子数 1. 主量子数(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 符号 n,可以取任意正整数值,即 n = 1,2,3,… • 它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氢原子只有一 个电子,能量只由n决定
多电子原子存在静电排斥,能量还取决于 l。
RH En 2 n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一. 量子数 2.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quantum number) • 符号 l ,它只能取小于 n 的正整数和零 l = 0、1、2、3 … (n – 1),共可取n个值 • 它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n 种)。
第二节 量子数和原子轨道
第一节 氢原子的结构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4. Bohr 的氢原子模型
• Bohr运用量子化观点,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 稳定性和不连续光谱。但未能冲破经典物理学 的束缚,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甚至不能 说明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Bohr理论属于旧 量子论。电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不遵守经典物 理学规律,必须用量子力学方法来描述。

答案解析-人民卫生出版社_第七版_基础化学

答案解析-人民卫生出版社_第七版_基础化学

第一章1解 因为现代化学几乎与所有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相关联,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些科学和技术促进了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化学又反过来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展,而且很多科技进步以化学层面的变革为突破口。

因此,化学是一门中学科学。

化学和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是制药、生物材料、医学材料、医学检验,还是营养、卫生、疾病和环境保护,乃致对疾病、健康、器官组织结构和生命规律的认识,都离不开化学。

2解 国际单位制由SI 单位和SI 单位的倍数单位组成。

其中SI 单位分为SI 基本单位和SI 导出单位两大部分。

SI 单位的倍数单位由SI 词头加SI 单位构成。

例如mg 、nm 、ps 、μmol 、kJ 等等。

3 (1) 2.0321 g (2) 0.0215 L (3) pK HIn =6.30 (4) 0.01﹪ (5) 1.0×10-5 mol 解 (1) 5位,(2) 3位,(3) 2位,(4)1位,(5)2位。

4解%1.0001.01024.00001.01024.01024.01023.0-=-=-=-=RE5解kPa}){}{}({m N 10}){}{}({dm m N }){}{}({ L J }){}{}({K mol K J L mol }){}{}({ ])[][]([}){}{}({][}{][}{][}{2331111-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R c T T R R c c cRT Π⨯⨯=⋅⨯⨯⨯=⋅⋅⨯⨯=⋅⨯⨯=⨯⋅⋅⨯⋅⨯⨯=⨯⨯⋅⨯⨯=⋅⨯⋅⨯⋅==-----式中,花括号代表量的值,方括号代表量的单位。

6解 1 mi 3 = 1.609 3443 km 3 = 4.168 182 km 3,所以水资源的总体积V = (317 000 000 + 7 000 000 + 2 000 000 + 30 000) × 4.168 182 km 3 = 1.3590 ×109 km 37解mol 0.25 kg1g1000 mol g )00.10.160.23(kg 0.010(NaOH)1-=⨯⋅++=n mol1.89 kg 1g 1000 mol g )00.16301.1299.222(21kg 0.100 )CO Na 21(mol4.99 kg 1g1000 mol g 08.4021kg 0.100 )Ca 21(1-321-2=⨯⋅⨯++⨯⨯==⨯⋅⨯=+n n 8解mol 2.57 molg )35.45 239.65(g350 )(ZnCl 1-2=⋅⨯+=n 1-21-2k mol 3.95 kg1g1000 650mol 2.57 )(ZnCl L mol 3.48 L 1mL1000 mL 39.57mol 2.57)(ZnCl g g b c ⋅=⨯=⋅=⨯= 9解1-1--3L mmol 5.1 mol 1mmol1000 L 1L 100mL 1000 mol g 9.13g 10 20 )(K ⋅=⨯⨯⨯⋅⨯=+c1-1--3-L mmol 103 mol1mmol1000 L 1L 100mL 1000 mol g 5.453g 10 366 )(Cl ⋅=⨯⨯⨯⋅⨯=c 10解 设称取含结晶水的葡萄糖(C 6H 12O 6·H 2O)的质量为m,052600. mol g 16.0)1.01g/[(2 50)-(1000 mol 0.28mol0.278 )O H (C L mol 0.278 molg )0.16601.1120.126(L g 0.05 )O H (C g27.5L g 50.0 L.50001g )0.1601.120.16601.1120.126(g)0.16601.1120.126( O)H O H (C 1-61261-1-1-61261-26126=⋅+⨯+=⋅=⋅⨯+⨯+⨯⋅==⋅=⨯+⨯+⨯+⨯+⨯⨯+⨯+⨯⨯=⋅x c m m ρ 11解 L .41 Lg .091g3.02g )5.350.23( g 5.0 (NaCl)1-=⋅⨯+⨯=V 12解 ∵ 10KI + 2KMnO 4 + 8H + = 12K + + 2MnO 2 + 5I 2 + 4H 2O ∴mol 0.004 mol g )9.1262(21g 0.508 )I 21( )KMnO 51 (KI 1-24=⋅⨯⨯==+n n第二章1解 根据BA A A n n n x +=,mo l 56.5mol 18.0g 100g O)(H 1-2=⋅=n mo l 0292.0molg 342g0.10)(1=⋅=-蔗糖n995.0mol0292.0mol 56.5mol56.5)(O)(H O)(H O)(H 222=+=+=蔗糖n n n xkPa 33.2995.0kPa 34.2O)(H 20=⨯==x p p2解 (1)mol 004912.0mol g 342g68.1)(1=⋅=-甲nmol 003551.0molg 690g45.2)(1=⋅=-乙n 1kg mol 2456.0kg0200.0mol004912.0-⋅==(甲)b1kg mol 1775.0kg0200.0mol003551.0-⋅==(乙)b溶液乙的蒸气压下降小,故蒸气压高。

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化学习题,主编郑虎

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化学习题,主编郑虎

第一章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哪个药物的作用与受体无关 A. 氯沙坦 B. 奥美拉唑C. 降钙素D. 普仑司特E. 氯贝胆碱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药物的功能 A. 预防脑血栓 B. 避孕C. 缓解胃痛D. 去除脸上皱纹E. 碱化尿液,避免乙酰磺胺在尿中结晶。

3) 肾上腺素(如下图)的a 碳上,四个连接部分按立体化学顺序的次序为A. 羟基>苯基>甲氨甲基>氢B. 苯基>羟基>甲氨甲基>氢C. 甲氨甲基>羟基>氢>苯基D. 羟基>甲氨甲基>苯基>氢E. 苯基>甲氨甲基>羟基>氢4) 凡具有治疗、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 A. 化学药物 B. 无机药物C. 合成有机药物D. 天然药物E. 药物5) 硝苯地平的作用靶点为 A. 受体 B. 酶C. 离子通道D. 核酸E. 细胞壁 6) 下列哪一项不是药物化学的任务A. 为合理利用已知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知识技术。

B.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

C. 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D. 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的工艺和方法。

E. 探索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二、配比选择题1) A. 药品通用名 B. INN名称C. 化学名D. 商品名E. 俗名1.对乙酰氨基酚2. 泰诺3.Paracetamol4. N-(4-羟基苯5.醋氨酚三、比较选择题1)A. 商品名B. 通用名C. 两者都是D. 两者都不是1. 药品说明书上采用的名称2. 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名称3. 根据名称,药师可知其作用类型4. 医生处方采用的名称5. 根据名称,就可以写出化学结构式。

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药物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 发现与发明新药 B. 合成化学药物C. 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D. 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E. 剂型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2) 已发现的药物的作用靶点包括 A. 受体 B. 细胞核 C. 酶 D. 离子通道 E. 核酸3) 下列哪些药物以酶为作用靶点 A. 卡托普利 B. 溴新斯的明 C. 降钙素 D. 吗啡 E. 青霉素4) 药物之所以可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是由于A. 药物可以补充体内的必需物质的不足B. 药物可以产生新的生理作用C. 药物对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有激动作用D. 药物对受体、酶、离子通道等有抑制作用E. 药物没有毒副作用 5) 下列哪些是天然药物 A. 基因工程药物 B.植物药 C. 抗生素 D. 合成药物 E. 生化药物6) 按照中国新药审批办法的规定,药物的命名包括 A. 通用名B. 俗名C. 化学名(中文和英文)D. 常用名E. 商品名7) 下列药物是受体拮抗剂的为 A. 可乐定 B. 普萘洛尔C. 氟哌啶醇D. 雷洛昔芬E. 吗啡8) 全世界科学家用于肿瘤药物治疗研究可以说是开发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下列药物为抗肿瘤药的是 A. 紫杉醇 B. 苯海拉明 C. 西咪替丁 D. 氮芥E. 甲氧苄啶9) 下列哪些技术已被用于药物化学的研究 A. 计算机技术 B. PCR技术C. 超导技术 D. 基因芯片E. 固相合成10) 下列药物作用于肾上腺素的β受体有 A. 阿替洛尔 B. 可乐定 C. 沙丁胺醇 D. 普萘洛尔E. 雷尼替丁 五、问答题1) 为什么说“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2) 药物的化学命名能否把英文化学名直译过来?为什么? 3) 为什么说抗生素的发现是个划时代的成就?4) 简述现代新药开发与研究的内容。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第7版第一章 绪论1.下列数据,各包括几位有效数字?⑴ 2.0321 g ⑵ 0.0215 L ⑶ p K HIn = 6.30 ⑷ 0.01% ⑸ 1.0×10-5 mol 解:有效数字位数分别为,⑴ 5位 ⑵ 3位 ⑶ 2位 ⑷ 1位 ⑸ 2位2.某物理量的真实值T = 0.1024,实验测定值X = 0.1023,测定值的相对误差RE 是多少? 解:%1.01024.01024.01023.0-=-=-=T T X RE 3.求0.010 kg NaOH 、0.100 kg (+2Ca 21)、0.100 kg (32CO Na 21)的物质的量。

知已NaOH +2Ca 21、32CO Na 21的摩尔质量分别为40、20、53 g·mol -1 解:、mol 89.1100053100.0)CO Na 21(mol 00.5100020100.0)Ca 21(mol 25.010*******.0)NaOH (322=⨯==⨯==⨯=+n n n 4.20℃,将350 g ZnCl 2溶于650 g 水中,溶液的体积为739.5 mL 。

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ZnCl 2的摩尔质量为136 g·mol -1解:12L mol 48.35.7391361000350)ZnCl (-⋅=⨯⨯=c 12kg mol 95.36501361000350)ZnCl (-⋅=⨯⨯=b 5.每100 mL 血浆含K + 和Cl - 分别为20 mg 和366 mg ,试计算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mmol·L -1。

解:1L mmol 1.5100010051.0)K (mmol 51.03920)K (-++⋅=⨯===c n 1L mmol 10310001003.10)Cl (mmol 3.105.35366)Cl (---⋅=⨯===c n 6.如何用含结晶水的葡萄糖(C 6H 12O 6·H 2O )配制质量浓度为50.0 g·L -1的葡萄糖溶液500 mL ?该溶液密度为1.07.某患者需补充Na + 5.0 g ,如用生理盐水补充[ρ(NaCl) = 9.0 g·L -1],应需多少体积的生理盐水?解:n (Na +) =230.5= 0.22 mol c (NaCl) =5.580.9= 0.15 mol·L -1 V =15.022.0= 1.5 L 0 kg·L -1,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葡萄糖的摩尔分数是多少? 解:n (C 6H 12O 6) =10005001800.50⨯= 0.139 mol m (C 6H 12O 6·H 2O) = 0.139×198 = 27.5 g c (C 6H 12O 6) =1000500139.0⨯= 0.278 mol·L -1 500 mL 溶液中n (H 2O) =182/0.50500-=26.4 mol x (C 6H 12O 6) =4.26139.0139.0+=0.00524 8.An aqueous solution is 8.50% ammonium chloride, NH 4Cl, by mass. The density of the solutionis 1.024 g·mL -1. What are the molality, mole fraction, and amount-of-substance concentration of NH 4Cl in the solution?解:b (NH 4Cl) =50.810010005.5350.8-⨯= 1.74 mol·kg -1 x (NH 4Cl) =08.5159.0159.018/)50.8100(5.53/50.85.53/50.8)()Cl NH (4+=-+=总n n = 0.0303 c (NH 4Cl) =5.53%50.81000024.1⨯⨯= 1.63 mol·L -1 第二章 稀薄溶液的依数性1.将2.80 g 难挥发性物质溶于100 g 水中,该溶液在101.3 kPa 下沸点为100.51℃。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最终版)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最终版)

三个量子数的取值限制和物理意义
1. 主量子数 (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 n n = 1, 2, 3… 非零的任意正整数 n 又称为电子层数(electron shell number) 光谱学上:K、L、 M、N、O、P、Q… 物理意义:决定电子能量和离核平均距离 n 它决定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 区域离核的远近,并且是决定电子能量高低的 主要因素。
三、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1927海森堡(Heisenberg)提出的著名的 测不准原理。
Δx·Δpx≥h/4π
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并不意味着微观粒子运动无规律可言, 只是说它不符合经典力学的规律,应该用量子 力学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
第二节
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particle-wave duality)
1905 年爱因斯坦根 据光的干涉、衍射和光电 效应,提出了光具有波粒 二象性。
L de Broglie的假设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 布罗意(L.de Brogile) 在研究 电子的运动规律时,受光的 波粒二象性的启发,大胆提 出了电子等实物粒子(微观粒 子:原子、质子、中子)不仅 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 h h 的假设。提出了“物质波” λ p m 公式,称为德布罗意关系式,
氢原子的波函数
一、量子数
Schrö dinger E,奥地利物理学 家,于1926年提出了微观粒子
运动的波动方程,即薛定鄂方 程,通过复杂的求解可得出如 下结论: (1) 波函数 是Schrodinger方程的解,它 不是一个数值,而是一个空间坐标的函数式。
(2) 解 Schrodinger 方程可以获得一系列 合理的解 及其相应的能量 E ,电子的能 量是不连续的(量子化)。每一能量 E 称 为“定态”,能量最小的称为 “基态” , 其余的称为“激发态” 。 (3) 本身的物理意义不明确, 但 ψ 却 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表示在空间某处电子 出现的概率密度,即在该点周围微单位体积 中电子出现的概率,常用电子云来形象直观 地表示它。如下图:

浅析溶液渗透压的临床意义

浅析溶液渗透压的临床意义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临床上在为病人大量输液时,要用9.0g•L -1NaCl 溶液(又称生理盐水)或50g•L -1葡萄糖溶液,这是为什么?浓度高一些或低一些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都知道,人体体液不仅由小分子物质(如NaCl 、葡萄糖)构成,也由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构成。

人体内广泛存在生物半透膜(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所以渗透现象在人体内无处不在,而体液产生的渗透压是由溶于体液中的电解质组分、非电解质组分及大分子组分等各种溶质决定的,体液的渗透压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因此,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补液时要特别注意溶液的浓度,如补液的浓度不当,过高或过低都将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死亡。

根据Van ′t Hoff (荷兰化学家范特荷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对于任一稀溶液,其渗透压应于渗透活性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

因此,也可以用渗透活性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来衡量溶液渗透压的大小,通常我们把溶液中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

为了表明人体体液的渗透压大小,医学上常用渗透浓度,它是指溶液中渗透活性物质大质点总浓度,用符号Cos 表示,其常用单位是mol•L -1或mmol•L -1。

在具体计算溶液的渗透浓度时,应注意溶液中溶质的组分,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其渗透浓度等于溶液中溶质解离出的离子总浓度;对于弱电解质溶液,其渗透浓度等于溶液中未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的浓度和解离出的离子浓度的总和;而对于非电解质溶液,其渗透浓度等于其溶液浓度。

人体体液是电解质(如NaCl 、KCl 、NaHCO 3等)、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和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等)溶解于水而形成的复杂的混合液。

在医学上,习惯把电解质、小分子物质统称为晶体物质,由它们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而把高分子物质称为胶体物质,由它们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虽然高分子胶体物质含量高,但由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单位体积血浆中质点数少,产生的渗透压小;小分子晶体物质含量虽少,但由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小,有的又可解离成离子,单位体积血浆中质点数多。

《医用化学》 第一章 绪论(基础化学)

《医用化学》 第一章 绪论(基础化学)
可以提出更严谨更正确的描述。 3、面广、快速、有深度、有发挥。 4、有的要求自学,不讲,有的不作要求。 5、借助于网络、图书馆、资料室来学习 总之,要培养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
第四节 数字的科学表达
一、有效数字的概念 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是既能表达数值
第三节 基础化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10分钟,浏览概要看标题; 课堂理解记要中,眼耳手脑全用上, 紧跟思路不放松;课后复习半个钟, 总结归纳强记忆,完成练习才轻松; 隔周隔月忆刻钟,通过考试很轻松。
特点: 1、强调自学、思考、理解,不是一味地
死记硬背。 2、老师讲的,书上讲的不一定绝对正确,
数字则分别为:3.33;7.22;8.54
第四节 数字的科学表达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加减运算 加减运算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参加
运算各数字中精度最低,即小数点后 位数最少的数为准。 例如0.5362 + 0.25,和为0.79。 3.乘除运算 乘除运算所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以参加 运算各数字中相对误差最大, 即有效数 字位数最少的数为准。例如0.0121 × 25.64, 积为0.310。
它们的特定组合表示。如H、H2、H2O 、1/2H2O、1/2SO42-、(2H2+O2)等。
第五节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问题:1mol 物质有多少? 1mol水能一口喝下,宇宙中的星球约 1/10
mol,算算直径 1cm 的小球排满我国 9.6×106 km2 陆地会有多厚?
第五节 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第四节 数字的科学表达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 修约(rounding):当实验测定值和计

基础化学8-10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础化学8-10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八章1 基本要求[TOP]1.1 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电池组成式的书写;根据标准电极电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通过标准电动势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1.2 熟悉氧化值的概念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熟练计算元素氧化值;熟悉原电池的结构及正负极反应的特征;熟悉标准电极电位概念;熟悉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变的关系。

1.3 了解电极类型、电极电位产生的原因;了解电位法测量溶液pH的原理及pH操作定义;了解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2 重点难点[TOP]2.1 重点2.1.1 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

2.1.2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电池组成式的书写。

2.1.3 通过标准电动势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2.1.4 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影响因素及有关计算。

2.2 难点2.2.1 电极电位的产生2.2.2 用设计原电池的方法计算平衡常数2.2.3 Nernst方程的推导3 讲授学时[TOP]建议6学时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4.1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4.1.1 氧化值氧化值是某元素原子的表观荷电数,这种荷电数是假设把化学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确定元素氧化值的规则:1)单质中原子的氧化值为零。

2)单原子离子中原子的氧化值等于离子的电荷。

3)氧的氧化值在大多数化合物中为-2,但在过氧化物中为-1。

4)氢的氧化值在大多数化合物中为+1,但在金属氢化物中为-1。

5)卤族元素:氟的氧化值在所有化合物中均为-1,其它卤原子的氧化值在二元化合物中为-1,但在卤族的二元化合物中,列周期表靠前的卤原子的氧化数为-1;在含氧化合物中按氧的氧化值为-2决定。

6)电中性化合物中所有原子的氧化值之和为零。

4.1.2 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氧化值发生了变化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可被拆分成两个半反应。

半反应中元素的氧化值升高称为氧化,元素的氧化值降低称为还原。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最终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最终版)

(2)
在一定
的轨道上运动的 电子具有一定的 能量 E , E 只能 取某些由量子化 条件决定的数值, 而不能一节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及特性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 Bohr 理论 (一)氢光谱
原子光谱 (线光谱 line spectrum) 氢原子光谱
(二)氢原子的 Bohr 理论
1905年,Ensternd的光子学说 光是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每个光子的能量 E = hν= hc /λ 1913年,丹麦Bohr的“定态原子模型”
(1) 核外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 在这些轨道
上运动的电子不放出也不吸收能量。电子所处
的状态称为“定态” 。能量最低的定态为“基
态”, 能量较高的定态为“激发态” 。
电子衍射实验
由该实验计算出的电子波的波长与 de Broglie关系式计算出的波长一致。
electron diffraction
[例9-1] (1)电子在1V电压下的速度为5.9×105m· s-1, 电子的质量m = 9.1×10-31kg, h为6.626 ×10-34 J· s, 电子波的波长是多少? (2)质量1.0×10-8kg的沙粒以1.0×10-2m· s-1的 速度运动, 波长是多少? 解: (1) 1J = 1kg· m 2· s-2, h = 6.626×10-34 kg· m 2· s-1 根据德布罗意关系式
34
6.626 10 kg m s 31 5 1 9.1 10 kg 5.9 10 m s
h λ mv 2 1
12 10 m 1200pm
超过了质量数量级 10
6.626 1034 kg m 2 s 1 (2) 6.6 10 24 m 1.0 10 8 kg 1.0 10 2 m s 1

(完整word版)精品课程申报表

(完整word版)精品课程申报表

2007年度
精品课程申报表
推荐单位贵阳医学院
课程名称基础化学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理科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化学类
课程负责人席晓岚
申报日期2007年3月28日
贵州省教育厅制
二00七年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的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有涉密内容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五、申报时请附此表软盘一张.
注: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

教师队伍情况
3.课程描述
4.自我评价
5.课程建设规划
6.说明栏。

《医用化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电极电势及其应用,能斯特方程及其计算
(八)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6学时 )
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轨道,电子云,四个量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
3.有效核电荷数
4.元素周期律
5.化学元素与人体健作用力( 4学时 )
二选教材:
参考书目:《无机化学》 天津大学 1992.2(第二版)
《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 1993.9(第二版)
6.考核形式:考试(闭卷)
7.教学环境:课堂,实验室









使有关生物,医学类学生在化学有关领域打下广泛和深入的基础。有利于后继各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合理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现代价键理论
2.共价键类型
3.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
4.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物质性质的影响
重点: 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分子间作用力
(十)配位化合物( 6学时 )
1.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
2.配离子的离解平衡及其有关计算
3.螯合物
4.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5.配合滴定法
重点: 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配合平衡及其有关计算

























(一)绪论( 2学时 )
1.本课程教学目的,进度简解
2.物质的量,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
3.元素的氧化物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轮临床医学医学教材出版情况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轮临床医学医学教材出版情况
9
26319-1
医学免疫学(第7版)
曹雪涛
临床医学
66
已出版
10
26438-9
病理学(第9版)
步宏、李一雷
临床医学
88
已出版
11
26661-1
病理生理学(第9版)
王建枝、钱睿哲
临床医学
58
已出版
12
26604-8
药理学(第9版)
杨宝峰、陈建国
临床医学
79
已出版
13
26662-8
医学心理学(第7版)
姚树桥、杨艳杰
李继承、曾园山
临床医学
76
已出版
5
26624-6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
周春燕、药立波
临床医学
91
已出版
6
26659-8
生理学(第9版)
王庭槐
临床医学
75
已出版
7
26603-1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李凡、徐志凯
临床医学
62
已出版
8
26660-4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
诸欣平、苏川
临床医学
56
已出版
卫生法(第5版)
汪建荣
临床医学
52
预计在8月末出

36
26654-3
医用高等数学(第7版)
秦侠、吕丹
临床医学
42
预计在8月末出

37
26655-0
医学物理学(第9版)
王磊、冀敏
临床医学
58
预计在8月末出

38
26656-7
基础化学(第9版)
李雪华、陈朝军

有机化学-第一章绪论

有机化学-第一章绪论
子式 C12H22Cl2
4. 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
[化学方法] 官能团分析、化学降解及合成
[物理方法] 红外(IR)、紫外(UV)、核磁(NMR)、质谱 (MS)、气液色谱和X衍射等。
非常重要,先自学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 1 . 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学好前几章的基础 内容,打好基础。
• 2 . 多作习题,多练习,多思考。 • 3 .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 4 . 及时总结、比较前后所学内容之异同,
迄今已知的化合物已达几千万种(主要通过 人工合成 ),其中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
4、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同分异构现象 2)分子组成复杂 VB12:C63H90N14PCo
C63H90N14PCo
4、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同分异构现象 2)分子组成复杂 VB12:C63H90N14PCo 3)熔、沸点低,易燃 4)难溶、反应速度慢 5)副反应多
以减少记忆量。 • 5 . 记化学反应式时,重点记忆官能团的转
化。
lewis酸碱反应形成配位键,产生加合物。
lewis 酸 + lewis 碱
加合物
BF3 + O(CH2CH3)2
F CH2CH3 F BO
F CH2CH3
B(CH3)3 + NH3
H3C H CH3 B N H
H3C H
•lewis酸具有亲电性,lewis碱具有亲核性。
常见的lewis酸:
BF3 AlCl3 SO3 FeCl3 SnCl4 ZnCl2 H+ Ag+ Ca2+ Cu2+ . . . . . .
2、机体的代谢过程,同样遵循有机化学 反应的活性规律。

基础化学1114篇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础化学1114篇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十一章1 基本要求1.1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sp、sp3、dsp2、sp3d2、d2sp3等杂化轨道,内轨型和外轨型配位化合物;配位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稳定常数的意义及简单应用。

1.2 熟悉晶体场理论;中心离子d轨道在八面体场中的分裂;晶体场稳定化能;光谱化学顺序;分裂能及电子成对能;高自旋与低自旋配位化合物;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螯合物及螯合效应。

1.3 了解d-d跃迁和配合物的颜色;影响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生物配体及配合物在医学上的意义。

2 重点难点2.1 重点2.1.1 配合物的命名原则。

2.1.2 配位平衡的基本计算。

2.1.3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2 难点晶体场理论。

3 讲授学时建议6学时4 内容提要4.1 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1.1 什么是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是以具有接受电子对的离子或原子(统称中心原子)为中心,与一组可以给出电子对的离子或分子(统称配体),以一定的空间排列方式在中心原子周围所组成的质点(配离子或配分子)为特征的化合物。

4.1.2 配合物的组成多数配合物由配离子与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组成。

中心原子提供空轨道,配体中的配位原子提供孤对电子,组成配离子。

常见配位原子有N、O、C、S、F、Cl、Br、I等。

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单齿配体。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称多齿配体。

4.1.2 配合物的命名1. 配合物遵守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以二元化合物命名。

如“某化某”、“某酸”、“氢氧化某”和“某酸某”。

2. 配离子及配位分子的命名:配体名称在前,配体数目用二、三、四等数字表示,复杂配体名称写在圆括号中,以免混淆,不同配体以中圆点“·”分开,配体名称之后以“合”字联接中心原子,其后加括号以罗马数字表示氧化值。

3. 配体命名按如下顺序确定:(1)无机配体在前,有机配体在后;(2)先列阴离子,后列中性分子;(3)同为阴离子或中性分子时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列出;(4)化学式相同、配位原子不同的配体,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5)同时存在配位原子相同、所含原子的数目也相同的配体时,按与配位原子相连的原子的元素符号英文字母顺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共价键与分子间力首页难题解析学生自测学生自测答案章后习题解答题难题解析[TOP]例10-1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乙烯分子的形成及其构型。

分析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形成乙烯分子时,C原子的价层电子要杂化。

共价键形成时,σ键在成键两原子间能单独存在,且只存在一个; 键在成键两原子间不能单独存在,但可存在多个。

乙烯分子中C原子的4个价电子分别与其它原子形成三个σ键,C、C原子间的双键中有一个是π键。

三个σ键决定分子构型,因此C原子有三个原子轨道参与杂化,形成三个等性杂化轨道。

解乙烯分子C2H4中有2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每个基态C原子的价层电子组态为2s2 2p2,在形成乙烯分子的过程中,1个2s电子被激发到2p空轨道上,然后1个2s轨道和2个2p轨道杂化形成3个等同的sp2杂化轨道,彼此间夹角为120o。

每个C原子的2个sp2杂化轨道各与1个H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2个C—H σ键;2个C原子间各以1个sp2杂化轨道互相重叠,形成1个σ键。

由于2个C原子的这6个sp2杂化轨道处于同一平面,未参与杂化的2p z轨道则垂直于该平面,“肩并肩” 重叠形成1个π键,构成C=C 双键。

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在一个平面上,分子呈平面构型。

例10-2 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I的空间构型。

3分析先确定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中心原子提供7个电子,配位提供1个电子,加上负离子的电荷数,得价层电子数的总和再除以2。

然后根据价层电子对构型和孤对电子决定-3I 的空间构型。

解 -3I 中有3个I 原子,我们可将其中1个I 作为中心原子,其余2个作为配位体。

中心原子I 有7个价电子,2个配位I 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3I 离子的负电荷数为1,所以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 (7+2+1)/2=5 。

价层电子对构型为三角双锥,因配位原子数为2,说明价层电子对中有2对成键电子对和3对孤对电子,以3对孤对电子处在三角双锥的三角形平面上排斥能最小,所以-3I 为直线型。

例10-3 试用分子轨道理论比较CO 和N 2的成键类型和键级。

分析 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原子序数和≤14时,则符合分子轨道能级图10-13(b )的能级顺序;>14时,则符合分子轨道能级图10-13 (a)的能级顺序。

解 CO 分子中的电子总数为14,和N 2分子中的一样多,故CO 和N 2具有完全相同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成键类型和键级。

它们的分子轨道式为 键级=32410= 这样的分子称为等电子体,它们具有某些相近的性质。

如N 2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63K 和77K ,CO 的熔点和沸点分别为74K 和81K 。

例10-4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 非极性分子中不含极性键。

(2) 直线型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3) 非金属单质的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

(4) 对羟基苯甲醛的熔点比邻羟基苯甲醛的熔点高。

解(1) 说法不正确。

有的分子含极性键,但空间构型完全对称,键的极性可以相互抵消,因而是非极性分子。

(2) 说法不正确。

双原子分子都是直线型,同核双原子分子化学键无极性,分子为非极性;异核双原子分子化学键有极性,分子为极性。

多原子直线型分子中,若配体由相同原子形成,其空间构型对称,偶极距为零,分子为非极性。

如CO2:O=C=O。

而配体由不同原子所形成,其空间构型不对称,偶极距不为零,为极性分子。

如H—C≡N。

(3) 说法不正确。

非金属单质分子通常是非极性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通常为色散力。

但臭氧(O3) 分子的空间构型为V形,μ>0,为极性分子,故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4) 说法正确。

对羟基苯甲醛存在着分子间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醛存在着分子内氢键,对羟基苯甲醛分子间的作用力远大于邻羟基苯甲醛分子间的作用力,熔化对羟基苯甲醛时必须消耗额外的能量去破坏分子间氢键,故对羟基苯甲醛的熔点高于邻羟基苯甲醛的熔点。

例10-5 某一化合物的分子式为AB2,A属第六主族元素,B属第七主族元素,A和B在同一周期,它们的电负性值分别为3.44和3.98 。

试回答下列问题:(1) 已知AB2分子的键角为103o18 ,推测AB2分子的中心原子A成键时采取的杂化类型及AB2分子的空间构型。

(2) A-B键的极性如何?AB2分子的极性如何?(3) AB2分子间存在哪些作用力?(4)AB2与H2O相比,何者的熔点、沸点较高?解 (1) 根据A 、B 的电负性值,可判断A 元素为O ,B 元素为F ,该分子为OF 2 。

根据键角103o18?,知道该分子中O 原子以不等性sp 3杂化轨道与F 原子成键,两个单电子sp 3杂化轨道各与1个F 原子的单电子2p 轨道重叠形成p sp 3σ-键,余下的2个sp 3杂化轨道各被1对孤对电子占据,对成键电子对产生较大的排斥,致使键角压缩(<109o28?),故OF 2分子的空间构型为“V”形。

(2) O —F 键为极性共价键。

OF 2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抵消,为极性分子。

(3) OF 2分子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及色散力,其中色散力是主要的。

(4) OF 2分子中无H 原子,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而H 2O 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OF 2的熔点、沸点比H 2O 的低。

学生自测题 [TOP] 判断题 选择题 填空题 问答题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可以超过该基态原子的单电子数。

( )2. 一般来说,共价单键是σ键,在共价双键或叁键中只有1个σ键。

( )3. 氢键是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一类化学键。

( )4. 超分子化合物的分子之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

( )5. BF 3分子中,B 原子的s 轨道与F 原子的p 轨道进行等性sp 2杂化,分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 )二、选择题(将每题一个正确答案的标号选出) [TOP]1. 下列理论或概念:a. 原子轨道能级图 b. 测不准原理 c. 电负性d. 杂化轨道理论,与美国化学家Pauling L无关的是( )A. aB. bC. cD.dE. a b2. 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数目等于该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B.σ键是构成分子的骨架,π键不能单独存在C.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D. 按原子轨道重叠方式,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E. σ键比π键牢固3. 关于PF5分子的极性和键的极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键和分子都是极性的B. 键和分子都是非极性的C. 键是极性的,分子是非极性的D. 键是非极性的,分子是极性的E. 以上说法都不对4. H2S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S的杂化类型分别为( )A. 直线形,sp杂化B. 平面三角形,sp2杂化C. 四面体形,sp3杂化D. V字形,sp2杂化E.V字形,不等性sp3杂化5. 下列分子或离子有顺磁性的是( )A. N2B. 2N C. NO D. F2 E. CO2三、填空题[TOP]1. 共价键的本质是(1) ,但因这种结合力是两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区对两核的吸引力,而不是正、负离子间的库仑引力,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静电作用。

2. 根据成键电子来源,共价键可分为正常共价键和(2) 。

3. 关于共价键的两大理论为(3) 和(4) 。

四、问答题[TOP]1. 实验证明,臭氧离子-O的键角为100°,试用VSEPR理论解释之,并推3测其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4分)2. 氧元素与碳元素的电负性相差较大,但CO分子的偶极矩很小,CO2分子的偶极矩为零。

为什么?(4分)学生自测答案[TOP]一、判断题1. √2. √3. ×4. ×5. ×二、选择题1. B2. A3. C4. E5. C三、填空题1. (1)电性的2. (2)配位键3. (3)现代价键理论,(4)分子轨道理论四、问答题O的中心原子O的价层电子对为3. 5(按4对处理),价层电子对构型为四面1. 根据VSEPR理论,-3体。

成键电子对(等于配位原子数)为2,孤对电子对为2,2对孤对电子间相互排斥,使得∠O-O-O = 100°<109o28ˊ。

不等性sp3杂化。

2. CO的结构为:C O:,分子中存在1个 键,1个正常π键和1个配位π键。

由于配位π键是由O原子提供共用电子对形成的,抵消了O元素与C元素电负性相差较大而产生的电偶极矩,因此CO分子的电偶极矩很小。

若单从O和C的电负性考虑,CO分子的负电重心应偏向O原子一侧,但实验事实是CO分子的负电重心偏向C原子一侧,合理的解释也是形成配位π键的缘故,C原子的1个2p空轨道接受O原子的1对电子,从而使得分子的负电重心偏向C原子。

CO2是直线形分子,虽然C O键为极性键,但由于分子结构对称,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因此CO2分子的电偶极矩为零。

章后习题解答[TOP]习题1. 区别下列名词:(1)σ键和π键(2)正常共价键和配位共价键(3)极性键和非极性键(4)定域π键和离域π键(5)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6)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7) 永久偶极和瞬间偶极(8)van der Waals力和氢键解(1)σ键是指两个原子的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所形成的共价键;而π键是指两个原子轨道垂直于键轴以“肩并肩”方式重叠所形成的共价键。

(2)正常共价键是指成键的两个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而配位共价键是指成键的一个原子单独提供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共价键。

(3)极性键是指由电负性不同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化学键;而非极性键则是由电负性相同的两个原子所形成的化学键。

(4)定域?键属双中心键,是成键两原子各提供一个p轨道“肩并肩”重叠而成,成键电子仅在提供重叠轨道的两个原子之间运动;离域?键则为多中心键,是由多个原子提供的p轨道平行重叠而成,离域轨道上的电子在多个原子区域内运动。

(5)等性杂化是指所形成的杂化轨道的能量完全相等的杂化;而不等性杂化是指所形成的杂化轨道的能量不完全相等的杂化。

(6)成键轨道是指两个原子轨道相加叠加而成的分子轨道,其能量比原来的原子轨道低;而反键轨道是指两个原子轨道相减叠加而成的分子轨道,其能量比原来的原子轨道高。

(7)永久偶极是指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分子本身存在的偶极;瞬间偶极是指由于分子内部的电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原子核在不断地振动,使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断发生瞬间位移而产生的偶极。

(8)van der Waals力是指分子之间存在的静电引力;而氢键是指氢原子与半径小,电负性大的原子以共价键结合的同时又与另一个半径小、电负性大的原子的孤对电子之间产生的静电吸引力。

氢键的作用力比van der Waals力强。

2. 共价键为什么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解根据Pauli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式相反的电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