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76c5c80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6.png)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概念的基本意涵及其理论效应
![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概念的基本意涵及其理论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416714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f.png)
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23年第4期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概念的基本意涵及其理论效应王荣江摘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论述中,个人实践只是经验事实和认识的出发点,并不是他们创立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石;对个人实践及其作用的考察,必须将其纳入 一定的生产方式 即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物质生产方式实践 中才能得到展开㊂也就是说,他们是通过在物质生产方式实践中展现个人实践的物质联系㊁历史继承性来阐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机制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的㊂因此,我们应该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理解为物质生产方式实践 ,而不是感性直观的㊁经验事实上的个人实践㊂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既反对把实践看作卑污的犹太人的世俗活动(仅仅关注作为 感性对象 的个人的生产活动而不是 一定的活动方式 下的作为 感性活动 及其背后的物质联系),也反对从人的抽象类 本质来阐述人的实践活动(在类的意义上抽象地考察人及其活动现象);也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实践的对象性㊁能动性及其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辩证法思想才能得到系统的贯彻和理解,社会科学中一直存在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难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㊂关键词个人实践㊀物质生产方式实践㊀ 一定的生产方式 ㊀物质联系社会规律㊀㊀一㊁引㊀言按现在通行的理解,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 实践 明确地是指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似乎就是指人们经历的单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㊂就如有的学者最近表述的那样,认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 ‘提纲“ )中将这种 感性活动 或者 对象性活动 定义为 实践 ,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 ‘形态“ )中又将实践概念具体明确地解释为 现实中的个人作者简介:王荣江,哲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㊂5阅江学刊2023年第4期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㊂①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实践这一概念给出明确的界定,也没有清楚的专门论述,更多的是在 实践 概念之前加上一些形容词或限定性的词语来表达实践的意涵,如加上 感性的 对象性的 能动的 革命的 等形容词(‘提纲“中最为明显)㊂马克思恩格斯的 实践 概念仅仅是指个人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吗?或者说我们能仅仅在个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层面上来理解 实践 以及建立在该概念基础上的唯物史观吗?②在笔者看来,马克思㊁恩格斯虽然是从现实的㊁感性的个人实践的经验事实之确认出发来认识和阐述人类生存和发展及其规律的,但他们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人实践的层面上来分析和阐述问题(个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仅仅是经验事实,是前提,甚至是要被加以说明的东西),更主要的是将个人实践纳入物质生产方式实践中,具体表现为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后来用 生产关系 这个更为准确的词语)之间的矛盾关系及其运动加以展开和论述的(主要在‘形态“中)㊂如果在 个人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的视域内来理解实践概念,就有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实践与物质生产方式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在个人生产活动的层面上来理解社会发展整体规律性这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难题㊂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概念的问题,对于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是极为关键的㊂㊀㊀二、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概念所关涉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难题在社会科学中,无论经济学㊁社会学还是历史学等都要面对如何处理个体与整体之关系这一重要甚至是根本的问题,由此也产生两种明显对立的观点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立场和集体主义的立场㊂持个人主义立场的人认为,不仅社会是由不同的单个个体组成的整体,而且这个整体的变化和发展能够凭借个人的活动和行为加以解释和说明㊂持集体主义立场的人认为,虽然社会是由不同的单个个体组成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其变化和发展也不可能凭借个体的活动和行为加以解释和说明,社会中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加总的关系;只有找到整体社会变化和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与个体活动的真实作用关系,才能真正解释作为整体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㊂当然,具体的各种立场可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㊂这个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观上表现为:马克思恩格斯是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还是用作为整体的物质生产方式实践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可能有人会说,马克思恩格斯是用建立在个人实践总和基础上的物质生产实践来解释和说明历史的发展规律的㊂但是,这里的个人实践活动与作为总体的物质生产实践活6①②李昕桐:‘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经验完整性意蕴“,‘哲学研究“,2021年第5期㊂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界曾兴起对 实践唯物主义 的大讨论,对实践概念的探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并没有形成共识㊂本文无意展开或深化这一讨论,只是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唯物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概念并不是指学界还在流行的个人实践,而是指 一定生产方式 下的 物质生产方式实践 ,并阐述这样的理解对科学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作用㊂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动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这种关系理解为后者是前者的简单加总或者把后者简单地等同于前者,那么这显然是个人主义的立场,就像前面提到的李昕桐教授的观点一样㊂但这种观点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个体的实践活动怎么能说明作为总体的社会发展规律呢?如果我们不持有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观上就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个人的实践与物质生产实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到底是如何处理这一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和说明作为总体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持怎样的立场呢?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国内学界和教科书的观点是很模糊的㊂上文列举的文章就是学术界的一例㊂教科书的编写在这个问题上也处于摇摆中:一直以来,教科书对实践概念的阐发和理解是模糊的㊁游离的,很难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性地位及其作为整体的革命性意义㊂比如在最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中,是在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的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和理论的㊂该教材从 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两个方面来阐述实践概念及其意义㊂教材在摘取了‘提纲“和‘形态“中的一些论述和观点后,得出实践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㊁自觉能动性㊁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然后从实践主体㊁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来理解实践的结构,认为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㊁社会政治实践㊁科学文化实践和互联网时代的虚拟实践等基本形式㊂①虽然教科书没有把实践直接等同于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但阐述的立足点仍然是一般的㊁笼统的㊁甚至抽象的 类 ,并且在这种意义上论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不过,从其对实践结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论述以及对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式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实践要么指经验的㊁个人的实践(这方面的倾向更为明显),要么指一般的㊁抽象的人的 类 实践㊂这样的理解,恰恰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所批判的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也很难让读者看出和理解这种实践活动是怎样推动社会历史有规律地发展的,因而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真正阐发和理解㊂当然,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被纳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来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还是比较明确的,也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㊂总体看,在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对实践的论述是从与认识的关系上来展开的,在总体上是从一般的㊁抽象的意义上来谈论人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展开中又直接指向个人实践的经验事实,在个人的具体实践与总体的抽象实践之间摇摆,虽然加入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阐述,但还是没能摆脱费尔巴哈意义上的㊁不是从人的现实的世俗生活就是从抽象的人的 类本质 来阐述人及其实践活动的片面倾向,因而很难将马克思的 新的唯物主义 与旧的唯物主义严格地区别开来㊂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还是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看看能否有一种更为合理的理解和解释㊂在笔者看来,马克思恩格斯是将个人实践纳入一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62页㊂7阅江学刊2023年第4期即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中来考察的㊂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就可以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真实含义并可以解决上面提到的各种问题㊂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现实的㊁感性的个人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验事实和认识前提,但个人的这种实践活动是在 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即 一定的活动方式 中进行并发挥其作用的,也就是说,个人实践是在既有的 一定的活动方式 中进行的,这些作为个人实践活动的 物质生活条件 ,经过每一代人㊁每一个时代的积累,通过人们的交往即生产关系,继承和沉积到每个具体时代的生产力当中,成为具体的个体实践不得不接受和面对的东西;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怎样生产㊁生产什么㊁为谁生产等)及其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实践所结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之间的彼此作用㊁矛盾展开即生产方式的运动和发展,才构成某种规律性的发展过程㊂㊀㊀三㊁‘形态“对 实践 概念的论述及其合理性如果说在‘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提出了如何从 感性的 对象性的 革命性的 实践活动来认识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天才设想的话,那么在与恩格斯合写的‘形态“中,就是对实践及其历史唯物主义明确而系统的论述㊂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显然是以现实的㊁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一经验事实为基础和出发点展开分析和论述的㊂但是,个人的实践活动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如何衔接和融贯起来,从而完成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㊁科学性说明呢?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直有分歧,也导致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及的一些问题㊂在笔者看来,问题的要害在于对 个人实践 的解释和理解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现实的㊁个人的实践这一经验事实的基础地位,但他们更为关注和真正要阐述的却是具有历史继承性并融入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关系中的㊁作为有机整体的物质生产方式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因为仅仅停留在现实的㊁单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层面上,不可能说明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㊂这里的经验事实是指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的人即个人,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方面,现实的个人是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 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这种共同关系中的 ;①另一方面,现实的个人的生存条件 当然只是各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 ㊂②也就是说,个人必定是在既有的生存条件下㊁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进行生产活动的,在个人实践活动与既有的生产方式之间有某种客观的物质联系,这种有继承性的物质联系才是问题的关键㊂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实践相联系的个人及其创造并凝结在各个时代生产方式中的东西 积累的㊁继承的并表现出发展规律的东西㊂这是马克思在‘形态“第一章的后面部分得出的结论㊂其实,‘形态“第一章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论点来展开的㊂在‘形态“第一章的 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开始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首先8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3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4页㊂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认识人类史的前提问题,认为这个前提 不是任意提出的 ㊁也不是教条的,而是 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㊂①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显然是从现实的㊁个人的生产活动这一经验事实来确立认识的起点的㊂虽然这个起点直接指向 现实的㊁个人的生产活动 ,但对这些活动的考察实质上指向这些人的 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产条件 ,包括他们 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㊂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真正重要的是,个人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在已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中进行并在这种现实的条件中来增添自己的贡献从而持续地推进历史发展的㊂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首先要确认的事实是 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另一方面又确认说,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该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㊂②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在经验上确认个人生产实践先在性的前提下,再在既有的和现实的 物质生产条件 中来考察个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及其作用㊂在确认了现实的㊁个人的生产活动作为认识历史发展前提的经验事实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重点论述物质生产方式及其对于个人实践的根本作用㊂他们分析说: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㊂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㊂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㊁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㊂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㊂ ③在这一大段的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确认人们怎样进行生产,生产是有前提条件的,就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来说,它取决于 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怎么进行生产,不是个人可以随意选择的,而必须面对并融入既有的生产方式中㊂其次,对于这种生产方式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不应当只从 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 方面考察,而应从 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 中去考察㊂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什么样的,同 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即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㊂这个物质条件其实就是现实的个人必须面对的并要适应和融入其中的生产方式㊂所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表述可以明确地看到,他们不是在个人的层面来认识人的实践,而是在既成的生产方式以及个人与这种生产方式的具体联系中来确认和考察人的实践对整个社会及其历史的作用和意义㊂请注意这里的表述,个人是什么样的, 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㊂在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确认了个人实践的先在性,但如何来刻画和说明个人实践,却要回到个人所面对的并且是预先给定了的 一定的活动方式 生产方式 9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517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520页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4期中才能进行和展开㊂而且,他们还明确地指出,对这种生产方式的考察, 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 方面进行,而应当从 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 方面进行㊂因而只有将个人实践纳入其所面对和融入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实践中来理解,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真实想法,才有 个人是什么样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这样的表述㊂其实,早在‘提纲“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个人 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㊂①这里的 一定的社会形式 就是‘形态“中的 一定的生产方式 ㊂总体看,马克思恩格斯在首先强调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先在性这一经验事实后,真正要阐述的是这些活动如何具有历史继承性并使社会呈现出整体的发展规律,他们事实上是把个人的实践活动纳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关系即物质生产方式中展开的㊂正如孙伯鍨先生早就指出的,马克思 并不像费尔巴哈那样,简单地以思存倒置的方法,用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的人的感性活动代替自我意识的思想活动,而是首先分析了物质生产活动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哲学的抽象而提出 ②实践这一概念的㊂这里完全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试图在客观现实的物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中来说明问题的方法论思想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说: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㊂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㊂ ③这说明,生产与人们的交往形式之间是现实存在的相互作用㊁彼此制约的辩证关系㊂紧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具体分析了各民族和国家交往与生产力和所有制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不断发展的辩证关系,并得出结论说: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㊂ ④这就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框架㊂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再次强调说,这里的个人, 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 ,而是 现实中的个人 ,是从事活动的㊁进行物质生产的㊁ 在一定的物质的㊁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㊁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个人㊂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对个人实践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也对作为集合体的 人们 进行了专门的论述㊂他们认为,人们的思想㊁观念的产生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㊁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的,而且 人们是受他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物质交往和这种交往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所制约的 ㊂⑥他们还特别指出,这里所说的 人们 ,是 现实的㊁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 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 所制约 ㊂⑦在此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并再次强调说: 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现实的人 是处于现实的㊁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㊂只要描绘01①②③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㊂孙伯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孙伯鍨哲学文存“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3-52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525页㊂民族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 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 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㊂ 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首先确认现实的㊁个人实践活动的先在性,然后将其纳入一定的生产方式中,并寻求其内在的物质联系及其辩证的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明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这在下面的论述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㊁资金和环境 ㊂②事实上,作为包含多重现实关系的实践概念,只有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才能确切地把握它的内容,正如孙伯鍨先生所分析的: 实践概念所要表明的还不只是对能动性的这种一般的表述,而是要求具体地分析,在特定的人类发展阶段,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和发挥取决于哪些现实的社会历史因素㊂ ③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要反复强调个人实践必须要纳入 一定的生产方式 中来考察,实际上是要解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或矛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难题,即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和说明如何能实现对整个社会运行规律的说明㊂这个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写‘形态“时,就具体地表现为,如何通过对个人实践的刻画来达到对整个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说明㊂其实,这个问题在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就存在了,这是一个解释和说明机制的问题,即如何从个人行为来阐释作为整体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㊂亚当㊃斯密可能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他通过自由市场中自私的个人交换行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即 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机制,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㊂马克思对此有深刻体会,也明确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㊂在‘形态“中,他和恩格斯还专门引述了斯密 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认为贸易的关系 就像古典古代的命运之神一样 用看不见的手把幸福和灾难分配给人们,把一些王国创造出来,又把它们毁掉,使一些民族产生,又使它们衰亡 ㊂④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仅仅从个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 实践 概念,不但误读了他们实践概念的含义,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或明白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难题㊂我们再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所要表述的观点㊂费尔巴哈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要么局限于 单纯的直观 ,要么局限于 单纯的感觉 ㊂但是,在对感性的直观中,费尔巴哈遇到了与他的感觉相矛盾的东西;为了排除这些矛盾的东西,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介于看到 眼前 的东西的普遍直观与看出事物 真正本质 的高级哲学之间二重性的直观㊂这样,费尔巴哈就不可能看到,他的感性世界并不是某种 直接存在的㊁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㊁是11①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526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545页㊂孙伯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孙伯鍨哲学文存“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页㊂。
马哲关于实践的概念
![马哲关于实践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8e643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4.png)
马哲(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和革命家,他对实践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见解。
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基本手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对外界的探究和改变来实现的,而这种探究和改变的过程就是实践。
因此,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动力。
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动力。
马哲还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改变世界的过程。
他认为,人类在不断地探究和改变外界,并通过这种探究和改变来认识世界。
因此,马哲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改变世界的过程。
总的来说,马哲的实践概念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是人类改变世界的动力,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附2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附2](https://img.taocdn.com/s3/m/e3f5eb4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03.png)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附2篇参考答案】国家开放大学24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A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春+试题Λ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手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口'F1.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马过河”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小马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就必须要亲自试试,这就是实践。
人们可以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李时珍吞服曼陀罗宜至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肮行中发现地球是圆的。
这些宜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靠直接经验获得。
所以,人们大多数的知识还是要通过学习接获得。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这些间接性的认识,也同样来源于实践,因为它们都是前人实践的结果。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能够大大推动认识的发展。
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 (1)
![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 (1)](https://img.taocdn.com/s3/m/6fa6bec56c85ec3a86c2c55a.png)
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后,我根据所学分析阐述: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洗去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的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际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际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客观的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等),乃至最后实践的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物质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人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因此实践活动具有思想意识的指导性、能动性。
因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
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大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同时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关系、文化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城乡关系等。
调解和处理好这些社会关系,解决好这些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能够极大地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
科学实验室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90883f6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f.png)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7dd0fccd050876323112126f.png)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55(2009)05-0054-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黄其洪,蒋志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实践概念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我们只发现了经验的实践概念和道德的实践概念。
以经验的实践概念为基础的马克思哲学体系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会导致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
卢卡奇、施密特和高清海以道德的实践概念为基础重新反思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这对于破除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重建主体性,起到伟大而积极的作用。
由于他们缺乏对历史性本身的思辨的澄明,使得他们的实践概念仍然是不纯粹的,而建立思辨的实践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马克思哲学就成为我们今天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一项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经验的实践概念;道德的实践概念;思辨的实践概念亚里士多德的思辨的实践概念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过程中被严重遮蔽了,这些遮蔽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1.完全忽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2.以一种经验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来谈论马克思哲学;3.以一种道德的实践概念为基础来谈论马克思哲学的变革。
这三种遮蔽导致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马克思哲学与思辨哲学是绝对对立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可能是一种思辨的实践概念。
一、经验的实践概念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是以苏联的哲学教科书为蓝本的,苏联的哲学教科书又是以《联共布党史》第四章第二节为基础编写而成的,而《联共布党史》第四章第二节又是以斯大林的一篇论文《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
所以,斯大林的这篇论文可以代表整个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思考的倾向。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a41482196bd97f192279e925.png)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重要标志,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就在于它们都忽视了人的物质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确立了人的实践活动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
在履行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同时得到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实在性。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则必须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实践的对象、手段、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二是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目的,有一定价值追求的活动;在客观世界中打下自己主观的烙印,在改变事物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三是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所从事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而实践的能力和水平都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
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都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旧唯物主义片面强调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相反,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否认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
马克思不仅强调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能动性,而且承认客观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ab176b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6c.png)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
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
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
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
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
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
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
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
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0e35e28bd63186bcebbcf7.png)
社会形式的客体:对象化了的现实的社 会结构和体现在物上的社会关系 精神形式的客体:人类精神生产的结果 以物的形式存在
实践的中介
就是把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 的各种工具、手段以及操作、控制这些 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从实物构成来看,分成两类: 第一类: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 的工具系统。 第二类: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 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实践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
由于它是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所以它 是一种客观的活动; 又由于它是人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 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活动。
2、实践的主要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 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体现 了人之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殊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活动,因而是不断变化发 展着的历史的活动,就是说,实践又具有 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历史上哲学家们对实践范畴的理解
苏格拉底论实践 苏格拉底说过, “只要一息尚 存,我永不停 止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论实践 亚里士多德 认为,“实 践是包括了 完成目的在 内的活动”
康德论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具有能动的 能力和功能,具体地 说,就是实践理性通 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 配人的道德活动,进 而使人达到自由。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 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 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就是“生产物质 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 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 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 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 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 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 区别开来。”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92371e26294dd88d0d26bff.png)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
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①生产实践。
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实践观的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实践观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93a770cd15abe23492f4d8b.png)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实践观的认识实践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其他哲学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创立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被不同的国家所接受,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被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引用、实践。
实践观点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基本思想的一条主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批判地继承了之前哲学家们的优秀思想,克服了以往旧哲学中的弊端,最终完成了哲学史上一场巨大的思想革命变革。
标签: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关系;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哲学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可以完成这样如此巨大的一次关于人类思想的革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基础,正确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不仅超越了所有的唯心主义,并且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中的局限性,进而成为人们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一切实践活动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所以说,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所在,更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一切旧哲学区分开的分水岭。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任何的思想观点都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实践观点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实践的概念最早并不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很久以前就被提出来了。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说过:“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柏拉图则是寻找美德的真理性,认为人有三种能力:“理性,意志,欲望”。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即实践是指以达成个人意愿为目标的活动,把目的内化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之中。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把“实践”概念正式带进哲学中,他认为实践不是认识,而是一种决定如何行动的东西,是用来处理意识的动机,可是他的实践并没有摆脱伦理实践的束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实践概念的三种解读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实践概念的三种解读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592fa1ee58f5f61fb73666eb.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实践概念的三种解读范式作者:张梅杰赵晓梅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并对不同范式中的实践概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笔者认为在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前,应先行反思对这个概念的解读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的,不同立场对于解释这一概念的合理性首先应该受到质疑。
在不同范式对实践的理解中,在它们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中,我们才能看到哪种范式对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最具有解释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解读范式实践概念在马克思著作中的重要地位似乎已经不用笔者加以赘述,马克思哲学能够具有变革世界的巨大力量,其中的奥秘正是源自他的实践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笔者认为将“实践”这个概念单独拎出来考察并不妥当,由于文本语境的变化,“实践”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可能会造成我们对这一概念无法形成确定的认识。
我们在这里以学界比较流行的三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为基础,在其上展开对实践概念的探讨,在分析概念前对范式的强调,有助于我们厘清概念的本真含义。
孙正聿先生曾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教科书哲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教科书改革哲学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哲学。
这样的分类方式虽有可以质疑之处,但对我们接下来的讨论有所帮助。
我们知道,教科书哲学阶段是“物质本体论”范式(ontology of matter)一统江湖的时代,教科书改革时期认识论范式最有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马哲研究范式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旺景象。
我们在此先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质本体论、认识论、实践本体论,对这三种范式中的实践概念进行分析。
1 物质本体论范式与实践概念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成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快地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借鉴苏联教科书并结合基本国情形成了我国马哲教科书体系,其中受斯大林重要著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四章二节影响最深,它坚持的是传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5d296b8e551810a6f524868e.png)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上午 10时2 分20.12. 1210:0 2December 12, 2020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2日 星期六 10时2 分6秒10 :02:061 2 December 2020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10时2 分6秒上 午10时 2分10: 02:0620 .12.12
——马克思《评阿·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 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关系或 认识关系,生存对人而言 才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 的问题。因此,生存关注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说, 具有本质重要的意义。
其一,实践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 据和基础。
其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其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 的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
从志愿行动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人们在 生活中碰到了各种难题而聚集起来共同协 商并解决的一种行为,是人为了在经济社 会发生变革的世界中更好地安身立命而采 取的积极行为,是一种实践活动。
当前志愿行动中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濒危动植物、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关 爱弱势群体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类生 存生活的终极关怀。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0:0 2:0610: 02:0610 :0212/ 12/2020 10:02:06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210:02: 0610:0 2Dec-20 12-Dec-2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10:02:0 610:02: 0610:0 2Saturday, December 12, 2020
如何理解实践哲学
![如何理解实践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a587e9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6.png)
如何理解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字面上来看,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因为实践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理论中处于基础地位。
实践哲学是一种超越普遍性,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有可变性的哲学。
实践哲学并不是旧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不是实践本体论,实践和行动不同,实践与人的解放息息相关,也可以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就是人的解放的哲学。
标签:实践哲学;马克思;旧哲学1979年,中央编译局翻译了手稿,这给了马克思一个新的修饰词:人道主义。
紧接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教科书体系的客体化模式受到了国内多方的质疑,因此提出了教科书改革,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过去是自然本体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传统哲学的本体论。
传统哲学对于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教科书系统将实践放在了认识论中去理解,直接把自然界当作直观的客体去理解。
教科书的错误在于将人还原到了自然界,现在要走向实践主体之路。
一、旧思维方式的弊端作为新的提出的观点——实践哲学,那么它就是同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有所不同的,马克思曾作过准确和精彩的概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显而易见,这里用了“解释世界”一词来说明旧哲学的性质,也体现出旧哲学将哲学定义到了形而上学上,哲学的基本用途就是去探求世界的本原,“本体论”。
这种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渊源一直持续到近代黑格尔。
如何理解这种思维,它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将现实事物都归为一,然后抽象出同一的“本体”,就此来去解释万物。
但这样存在的弊端就是,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理论远离现实。
正如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批判:“它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
”“外面”一词清晰的将理论与实际划清了界限。
这种弊端还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上,第一,将人神化,想要以人的局限的思维去把握无限的存在。
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就是局限的认识局限住了人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 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关系或 认识关系,生存对人而言 才是最初的、也是最根本 的问题。因此,生存关注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说, 具有本质重要的意义。
.
其一,实践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 据和基础。
其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志愿者”的称呼被人们永远地记住了 。
.
从志愿行动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人们在 生活中碰到了各种难题而聚集起来共同协 商并解决的一种行为,是人为了在经济社 会发生变革的世界中更好地安身立命而采 取的积极行为,是一种实践活动。
.
当前志愿行动中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濒危动植物、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关 爱弱势群体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类生 存生活的终极关怀。
.
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志愿活动有时被简单化,仅仅 成为一个时尚名词,而不是一种有着深刻意义 的实践行为,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呈现出 投机性、断续性、盲目性、从众性、零散性等 等问题。
原因之一在于:对“志愿服务”这样一种实 践活动的社会意义尚未有深刻的认识。而 只是简单地利用这个名词,来完成某个行 政任务,或者达到某种经济目的。
• 综上所述,实践的变化,就是 世界的构成方式和人的存在方 式的根本改变。 “实践”范 畴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丰富的 内涵和革命性意义。
.
❃实践的真正本性在于,总是要超越当下 的生命状态,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期 许未来。这样的本性恰恰是为当下确立希 望。实践是生存生活的内在需要。
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的 重要载体有哪些?其深 刻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
其中,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实践的主要特征
其一,物质性 其二,自觉能动性 其三,社会历史性
❀ 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活动整体。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的生存关注
“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外界物的理 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 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 ‘处在’某一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 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 足自己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使实践成为 人类学范畴的哲学家。他说: “动物没有实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主要特征 实践观的生存关注 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物质生产 劳动实践.源自处理社会 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实践所具有的深刻含义,实践 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根据和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 力,是人的存在方式,与社会和谐、人类进步有 着密切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要珍惜实践 的机会,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
#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接触社会,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生 理论联系实际,更生动地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帮助他人,改善社会公共事务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实践活动最有影响力 的载体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北京奥运会,2010年 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等活动中,志 愿者以其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顽强 的意志跃入人们的视野,引起社会的极大 关注,也赢得世界的赞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 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 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 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那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版
.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使用实践概 念。实践的最初含义是指一切生命物的活动, 并不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
其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 的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 形成的基础。
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 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 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特有 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 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