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3篇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我是本校的一名专转本学生,在来到工大之前,我给自己定过不少目标,比如努力学习争取每学期都拿到奖学金、多多参加比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每个月都要看一本书之类。也很开心通过努力过了专转本考试顺利来到了南京工业大学,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来到这里后,我又有些迷茫压力一大就大了,好像目标不那么明确了,接下来的生活应该怎样继续,我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专科毕业的时候辅导员推荐我看《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这本书,起初,这本书并没有多么吸引我,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我翻阅了几页,却不想,再难释手。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当我看到Richard J. Light 教授理性而真切的言语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我前前后后花了两周时间对此书通读了两遍,中间还做了不少的笔记,希望自己可以更清晰、更透彻的理解这本关于“大学之门”的哲学艺术的书。现在,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感悟。
开篇时,作者描述了一场他参加的关于如何教育的会议。会议上,一位其它学校的教育者说:“他们学校的方法就是,招进来一群优秀的学生。然后给他们极大的自由,任由其自由发展”作者对这个理论,可是相当的不赞同。不过,在我看来,这是极好的。毕竟,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已经是年满十八岁的成年人,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一个公民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第二章名为“有力的联系”,通过几个例子,主要介绍了校园生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大学校园生活不同的组成部分如何能够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章名为“来自学生的建议”,通过对哈佛学生的调查采访及对比研究得出了很多与人们平时认识很不同的结论,如适当的兼职活动或其他学校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时间处理得当的话)。针对不少同学刚入校的迷茫,作者通过调查采访主要针对如何处理不可避免并可预见的诸多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到课程的很多方面。比如为什么某些课程特别令学生难忘,而且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教授拥有多少知识量;或者班级的容量;或者上课时间是否安排在上午10点钟以后。
第五章阐述了大学教师给予学生的特别有益的指导。特别是一些针对个人的有效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可能是学生的大学生活经历中最容易被低估的一个方面。
第六章主要描述了某些大学老师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事实上,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们自认为能够做到的。我们应尽可能地寻找那些能对自己产生积极重大影响的教授。
第七章以及第八章探究了大学校园内显著的人群变化所导致的影响。这种崭新的多元化现象引起了欢乐、恐惧、冲突、机遇和无休止的会议。种族民族多元化对课堂内的学习产生了影响。这两章将展现学生们对此现象的看法。学生们提供的大量事例,进一步证实了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工作、娱乐产生的教育效果。种族民族多元化能够并且确实加强了学习行为。学生们在访谈中提到的各种校园政策建议,不论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学校领导,都有很大的帮助。大学校园里的包容政策十分重要,对于包括学生组织领导在内的大学领导来说,创造积极良好氛围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元化的优越性,减少其消极性,应该作为他们努
力的方向和目标。
第九章列举了学生们向大学校园领导提供的具体建议。其中包括大学行政领导、系主任、住宿辅导员以及大学校长。大多数学生不希望学校把他们招进来之后就放任不管,然后顺其发展。
读完这本书,有几点对我触动很大。
时间的珍贵,无论在中华或是西方,都是毋庸置疑的。时间是不会停下的。对于我们而言,首要一条就是时间的规划与利用。在大学里,有些同学觉得自
己在校期间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而另外一些就不太肯定自己有没有虚度年华。时间的规划意味着要选择,意味着明确轻重缓急,明确始末舍得。我们年轻,但我们也会年老。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回到过去,这其实就是时间珍贵的一种表现,可惜这是不可能了。珍惜时间,莫后悔。
如果我们做对了事,那是很好的。如果我们做错了事,那就要自己负责,自己承担。父母师长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但是现在我们需要自己做主,自己选择。选择,是书中多次提到的概念。在书中,作者写了,许多学生通过了某些事的影响,而做出决定,及最后取得成就的故事。我在这中的领悟就是,这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让自己通过这些事把自己从里到外看清了一遍,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做出不会后悔的决定,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成功固然高兴,失败,就要勇于承担。就个人而言,我是一个未战先虑败的人,这不知是好是坏,但我总是明白如果自己做错了事,不要怨天尤人,这都是自己的因果。
自信,两个字,自是自己的自;信,我认为它是信念的信,信息的信,信义的信,也许还有其它的蕴含。相信自己,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可以直面困难,面对挫折依旧而能站起。了解自己的一切,在面对问题时,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哪一步又是自己不能做的。
李开复曾说过,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认清自身优势和略势。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自信心,珍惜时间,注重效率。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造夯实可靠的基础!总之,读了这本书,使我自己得到了提升!Richard J. Light 教授说这本书取材于哈佛却适用于美国,而我认为,学术教育没有国界,这本书不但适用于美国,亦可让我们学习借鉴。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如今我已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现在大多数的青年不爱依附他人,想通过独立获得尊严,然而社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机会来让我们完全独立,也因此,自卑与孤傲同时混杂在一个个我们这些20多岁的心灵独立的个体上。
现在,我处于对未来的焦虑和隐隐不安以及对自我能力的极度不信任之中,偶然间有幸拜读了这部名作《自卑与超越》。
我一直有种习惯,阅读一本书前,先去了解这个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一书。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对于自卑,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从作者对自卑的定义来看,所有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都会有所谓的自卑情绪。对此,阿德勒在书中也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所以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自卑情绪。
阿德勒说自卑的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就我本人而言,从小到大我都明白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常常发生。我害怕失败,害怕丢脸,所以越发不爱与人交流,越发变得犹犹豫豫。凡事总是考虑再三最后也不一定去做。朋友总说我过于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源于我内心深处的没有自信。我总觉得,是自己不够漂亮,是自己能力不够,所以总是惧怕那么多。因为不敢去做,所以想的多,导致了我从小就敏感异常、警惕性惊人性格。敏感的我知道自己的缺陷,也知道根源,却没有那个自信心和勇气去改变现状。虽然我非常努力的去改变自己,想变得更开朗想变得活泼,想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自信抬头。但是从小就根深蒂固在心底的自卑情绪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然而还是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
《自卑与超越》,光看书名就充满正能量。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是我内心深处多么深切的渴望!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超越自卑?我内心充满期待和希望地继续往下翻。作者阿德勒是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他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
阿德勒强调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母亲爱护孩子,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母亲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的角色;母亲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对他人产生兴趣。然而作者也认为比教导父母可行性更强的是对教师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判断孩子的真正需求,与家庭合作加以引导。
就我个人看法而言,我认为自卑和高自尊本质上是相通的。自尊的定义现在依然很混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自尊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欢的整合,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表现出高自尊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卑而用自信的肢体语言来掩饰,表现得不怎么出众的人也可能对自己很满意以至于不需要用争取成功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