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氮磺胺吡啶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氮磺胺吡啶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尹学瑞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7年第07期
【摘要】目的:分析柳氮磺胺吡啶(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
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16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予SAS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的79.31%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UC能显著提高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柳氮磺胺吡啶;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安全性
doi:10.14033/ki.cfmr.2017.7.0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30-02
溃疡性结肠炎(UC)为消化内科常见病,是一种多病因引发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其下层,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以内科治疗为主,柳氮磺胺吡啶(SASP)因疗效确切、价格低,仍是轻、中度UC患者的首选药物。近年来,肠道微环境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微生态制剂治疗UC也成为关注热点[1]。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16例UC患者分别采取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合及单纯SASP治疗,以探讨联合用药的疗效及安全性,现作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16例UC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58例。观察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20~69岁,平均(39.12±6.25)岁,病程0.51~9.45年,平均(4.73±0.95)年;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22~68岁,平均(39.10±6.24)岁,病程0.47~9.49年,平均(4.75±0.96)年。纳入标准:(1)符合《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诊断标准[2];(2)为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3)停用其他治疗药物至少1周;(4)自愿参与研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及内分泌、血液系统疾病者;(2)活动性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消化道肿瘤者;(3)妊娠、哺
乳期妇女及精神疾病者;(4)对水杨酸制剂过敏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补充蛋白质,改善全身营养状态,并予卧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疗。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874),1 g/次,4次/d,进餐时服用为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微生态制剂,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420 mg/次,3次/d,饭后0.5 h温水服用。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间隔1周,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情况,症状评分为腹泻、腹痛采用3分制,黏液血便、里急后重6分制,0分为无明显表现,3分或6分为持续不耐受表现,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2)于治疗前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患者肠黏膜局部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记录数值变化;(3)进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检查,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控制,大便常规检查未见脓血,无明显腹泻、腹痛,结肠镜检查黏膜炎症、溃疡明显好转;无效:以上各指标均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的79.31%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主要症状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IL-6、IL-18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升高,观察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恶心、厌食各2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2%(5/58);观察组恶心2例,头痛、搔痒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4/58)。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2,P>0.05)。
3 讨论
UC在我国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病因仍未完全明确,以往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黏膜屏障自身缺陷导致部分因子较易穿过肠黏膜,引起组织损伤;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于最初损害部分聚集,随着一系列炎症递质的产生,炎症被逐级放大,最终诱发UC,其是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3]。
目前临床对于轻、中度UC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其中SASP为本病的经典、常用药物,该药经口服后在肠道内分解成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其药理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5-ASA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清除氧自由基及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等,从而起到抗炎效果[4]。但同时由于SASP具有抗菌作用,加之UC患者对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对SASP的分解受到抑制,5-ASA在肠内浓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疗效。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内菌群失调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刘志威等[5]研究显示,UC组患者大肠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则明显减少,活动期少于缓解期,说明肠道正常菌群对黏膜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微生物制剂对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1)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与微生物病原体进行受体竞争,减少致病菌及其所致炎症,改善肠功能;(2)参与肠道局部细胞和体液免疫,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等;(3)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与黏膜上皮细胞结合,提高屏障防御功能;(4)通过释放细菌素、乙酸等,抑制病原体生长[6-7]。本研究中采用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由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肠球菌组成,可直接补充活性益生菌,抑制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减少炎症刺激,还能合成机体所需维生素及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免疫力。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的79.31%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SASP与微生态制剂联用治疗UC能显著提高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