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艺术特色(沪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能够分析并欣赏《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长亭送别》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长亭送别》在唐诗中的独特地位;(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别离等情感的美好与悲伤;(2)理解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朋友;(3)培养高雅的情趣,热爱古典文学。
二、教学重点:1. 《长亭送别》的字词释义;2. 《长亭送别》的诗歌意象;3. 《长亭送别》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生平;2.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3. 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长亭、离别等图片;(2)歌曲欣赏:《送别》歌曲;(3)教师简介:《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2)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长亭送别》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长亭送别》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对比分析:(1)对比其他唐诗中的离别题材;(2)分析《长亭送别》的独特之处。
5. 模仿创作:(1)学生模仿《长亭送别》的创作手法;(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3)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2. 作业完成:学生的诗歌鉴赏作业、创作作业等;3. 知识掌握: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题目回答等。
六、教学内容:1. 解析《长亭送别》中的重要词句;2. 分析《长亭送别》的韵律特点;3. 探讨《长亭送别》中的修辞手法。
七、教学步骤:1. 针对《长亭送别》中的难懂词句,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2. 通过朗读、跟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长亭送别》的韵律美;3. 分析《长亭送别》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2)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爱国情怀;(2)理解友谊的可贵,培养珍惜友谊的意识;(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离别,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含义;(2)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友谊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意境理解;(2)关键词句的深入解析;(3)将诗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边读边圈点重要的字词,查找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2)解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3)分析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友谊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诗词中的某个方面进行讨论,如关键词句、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创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长亭送别》,巩固所学内容;2. 收集其他辛弃疾的诗词,进行比较学习;3. 思考友谊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作文,了解学生对友谊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亭送别是什么意思吗?”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3.诗歌解析让学生自由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第一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描述长亭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为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感慨离别的情感。
第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萧萧班马鸣作结,营造离别时的悲凉氛围。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离别之情、友谊之情等。
5.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6.作业布置让学生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鉴赏文章,要求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在分析诗歌的结构时,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划分诗歌的层次,例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感?”在逐句解析诗歌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这句诗中的‘孤蓬万里征’是什么意思?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难点补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诗人在送别时,除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还隐含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情感或思考?”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诗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它如何让诗歌更加生动?”“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很好,这位同学提到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场景会让你们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这就是长亭送别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感受古人的离别之情。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知识指要】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 蹙(cù)愁眉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① 筵席: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皱着眉头。
蹙: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践踏,凌辱。
④ 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长亭送别教案5
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长亭送别》是如何完成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折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总之,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作品撼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人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灵。
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诗句默写:要求学生默写课文中的名句,巩固所学内容。
2.诗词创作:指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创作技巧,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词。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交流、学习。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4.教学拓展:
a)邀请专家进行古典诗词鉴赏讲座,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b)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c)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长亭送别》时,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回顾与新课相关的内容:请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离别主题诗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二首》等,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2.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长亭、古道等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和图像的熏陶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
3.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你们经历过离别吗?离别时,你们的心情如何?”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b)在生活中关注离别场景,尝试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和感悟,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
c)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诗词朗诵、创作比赛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书写规范、工整;
2.作业中要体现出自己对离别主题的理解和感悟,避免空洞、乏味的陈述;
3.提交作业时,请附上作业完成过程的简要说明,以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长亭送别教案7
一.导入课文1616年,莎士比亚死了。
同一年,汤显祖也去世了。
中西两个伟大的剧作家同时去世,是一个巧合,也许更是一个默契。
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代表了明代,甚至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最高峰。
在明代乃至后来的剧坛上,没有一个剧作家像他这样获得后人的敬仰和崇拜。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两岸三地共同演出《牡丹亭》,把原来的55折浓缩成了27折,华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轰动了各地,每到一处,几乎是万人空巷。
去年七艺节间在杭州演出,是一百多个剧团中票卖得最好的。
给大家看几张当时演出时的剧照。
白先勇先生说这个戏是一出关注青春、关注爱情和生命的戏,洋溢着青春之美、生命之美,是浪漫爱情的极至。
先让我们来看看剧情的梗概。
二.整体感知课文这真是人鬼情未了的古典演绎。
课文节选的是第七出,是故事的开端部分。
这一出戏还有一个名称,叫“春香闹学”。
现在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看看春香是怎么闹的。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节。
学生阅读其余部分。
三.分析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找出春香闹学的情节来,看看她闹了几次,是怎么闹的。
一闹:陈最良:“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
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春香回答:“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春香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认真吸取老师的教导,从此早早起床读书呢?显然不是,她这是说反话,表达对塾师的不满。
这让塾师很是尴尬,却也反驳不得。
二闹:塾师讲解经书,春香却问,“怎样声儿?”老先生不好回答,只好模拟一下,学鸠声了。
“末作鸠声。
贴学鸠声诨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老先生憨态可掬作鸠声,小丫头乐不可支学鸠鸣,好不热闹!老先生一本正经说“听讲”,他期望的可是严肃的课堂,这回却叽叽咕咕闹成一团。
三闹:春香曲解诗文。
曲解有故意歪曲的意思。
春香在这里是故意歪曲的吗?我觉得用乱解比较恰当。
春香不懂诗文的意思,自作聪明,乱解一气,解出了一个喜剧效果来。
李渔说过:“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长亭送别教案6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要素;(3)能够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亭送别》;(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等情感的真挚表达;(2)体会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亭送别》的内容和主题;(2)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景物等要素;(3)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2)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长亭送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诗词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要素;(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品味:(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2)邀请学生朗读诗词,感受作品的美感。
5. 拓展延伸:(1)比较《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词的异同;(2)让学生尝试创作送别诗词,分享创作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长亭送别》;3. 收集其他古代送别诗词,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长亭送别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
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
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
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介绍景物描绘的促进作用;体会自学课文修辞学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轻易引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行》就是崔莺莺送来张生回去赴考,考上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念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除了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念课文厘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不好】等三曲),就是前往长亭路上的场面,写下莺莺为初恋而忧愁愤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后生此读”),就是临行嘱咐的场面,主要整体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害怕。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念课文,探讨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到能够彰显莺莺心理体会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惧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应允:二则他考不中自觉并无脸回去见到莺莺就不回去。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是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托福中,想一想当时残暴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就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杰出?再者像是张生这样身陷爱情,哪存有心思读书!学业已破败不少了!期望更黯淡了。
如果托福中,惧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
所以托福中考不中,都意味著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见这种严苛的现实。
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精品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创意说明:《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戏剧的节奏,有优美的艺术语言,有情境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而尤以《长亭送别》一折为最。
因此,通过多媒体、导语等设置情境,赏析讨论,让学生去品评,去想象,去体验,去感悟,让这出戏的主题、意境、语言、写法,在品读中植入学生的心田。
教学目的:1、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体味这一折中刻画的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正确评价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一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赏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大胆鲜明的主题思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方法: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入情境,理解内容,讨论赏析。
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大胆鲜明的主题思想,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感知诗剧的艺术美。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多媒体课件(一株杨柳,一轮明月,几点星光,一行书法: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同时教师旁白: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
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二、大屏幕依次放映出有关《西厢记》剧情的四幅画面,教师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介绍《西厢记》的剧情。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这一折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一折充满了离愁别绪,主人公的情绪是哀怨、凄婉而又带有几分无奈。
2、讨论:这一折的情节内容可分为几幅场景?明确:可分为四幅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6.21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课型:新授课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了解作者王实甫;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导入课文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
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高二语文教案-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拟用二课时。
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2023年《长亭送别》艺术特色(沪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整理
2023年《长亭送别》艺术特色(沪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整理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同学一起解读与共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沟通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同学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熟悉,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力量。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其次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熟悉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熟悉《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缘由(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索,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沟通:(1)引导同学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详细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同学自主选择、乐观沟通,老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熟悉《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艺术特色(沪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
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
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
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
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
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
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长亭送别诗意》。
042:《长亭送别》诗意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山色四围残照里,
西风瘦马长亭边。
疏林不驻远行客,
数线深愁绕暮烟。
(两意徘徊隔暮烟。
)
2009年12月15日三稿
(后记:第二句原为“古道”,以前的学生陈馨怡建议改为“长亭”。
我虽属意“古道”,然其平仄不当,而“长亭”二字扣题甚紧,吾心亦同之。
并于课堂内直呼陈为吾“一词之师”也。
此为后记。
)
2010-12-6
刘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