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善待学困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善待学困生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中出现了困难,跟不上正常教学节奏,随堂完不成学习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成绩低下。

我们总结了形成学困生主要因素有:学习方法不当,思维狭窄、知识残缺;学习失去兴趣,学习被动;老师不能一视同仁,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缺少沟通和信任。

实施新课标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是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善待学困生,从感情上、生活上、学习上去接近体贴,培养上进心、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

作为施教者——我们要用善待的方法来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

一、建立新的学生观,关注每位学生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各方面都优秀,是学习中的先锋猛将,受到师生的共同赞誉。

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关照,被人遗忘、自卑、孤独、寂寞,成为学习中的困难生。

由于学习压力产生逆反心理,自己瞧不起自己,有时还会有意抵制拒绝老师的帮教,主动与差生互相接近,互相安慰同情、以求得心理上的支持和补偿。

实质上真正自暴自弃的学生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不抛弃学生,学生是不会自我抛弃的。

由于他们学习方法的缺少,学习能力得不到发挥,学习上出现了失误,这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们要善待关注他们,要用“等一等、看一看、帮一帮”的态度,要
有“马拉松式”的耐心,给他们改进的机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变失望为希望。

我们要从师爱出发,目中有人,欣赏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二、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我们要承认差异,平等看待。

一个班级不可能没有学困生,有差异的学生也不是朽木,不应他们成绩不好就安排在班级最后的角落里,任其自由发展,这是对他们的歧视,会对他们的发展,健全人格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即使是学习成绩低下,他们也有兴趣、爱好、长处。

我们应及时鼓励他们,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发挥,善于从各方面对他们创造各种可能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逐步发展自己,最终走向成功。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往往依赖于老师,他们十分渴望老师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上闪光点,并为其呐喊加油。

其次,我们要懂得去爱他们,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开怀。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架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三、着眼长远,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学困生的进步要从长远发展,终身发展来考虑的。

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接受能力,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而又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冲动,缺乏理性思考,情绪波动较大,尤其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学困生意志不坚定,学习的压力、老师的冷淡、自卑自傲的心
理,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况且学生的潜能只是反映当前的成绩,并不能说明学生将来的发展,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要眼见开阔,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之处和形成原因,多一点宽容和耐心。

而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掌握终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老师的明智选择。

我们可以真诚地邀请他们一起去打球、谈心、讲故事、交流情感,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隔阂,有勇气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对症下药,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真正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进入学习和创造的殿堂。

四、树立新理念,善待学困生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突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激发和分享。

学困生基础薄弱、成绩不好,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多,常常受到冷遇和批评,他们在内心深处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我们要倾听他们心中苦恼、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我们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之间只有合作的伙伴,没有绝对的差生。

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我们应淡化自己学科角色,在课堂上拓展知识面,多一点情趣,“上课幽默点、多举一些生活事例、多加一点课外知识”。

我们要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使教学贴近生活。

经常充电,学会反思,扩充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

解决学困生的困惑是整个学校工作的难点,班上学困生进步了就
相当于教好了这个班级,所有的班级好了,整个学校就好了。

只要我们“面向社会、面向现在、面向未来”,转变观念,善待学困生,最终使他们学业有成,人格和能力的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