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训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非语言发展障碍以及重复行为和异常的兴趣爱好。
• 3.DSM-IV版(1994)
• 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损,表现为下列中的至少两条:
• ①在诸如目光对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社会姿势等多 种非语言交流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缺损。
• ②不能建立适合其年龄水平的的伙伴关系。
• ③缺乏自发性地寻求与他人共享快乐、兴趣和成就的表现, 例如不会向他人显示、携带或指向感兴趣的物品。
社会故事,再将社会故事内容内化,并成为指导其社会交 往和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原则。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特点
• 社会交往包括共同注意、情绪理解、心理理论、游戏技能、 依恋、同伴交往等,孤独症儿童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不同 程度的缺陷。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特点
• 1.共同注意 • 共同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对某以对象或事物加以注意的行为。孤
独症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有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很少能用指点行为 指向或向他人显示自己感兴趣的对象。 • 2.情绪理解 • 孤独症儿童在情绪理解上存在异常。在婴儿早期,孤独症儿童对 父母的情绪反应就较不敏感,和父母的眼神交流缺乏,对父母的 面部表情也较少做出积极和消极的反应,显得冷漠。在具体的面 部表情识别上,研究就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识别高兴、悲伤、惊讶、 害怕、愤怒等基本表情上明显弱于普通孤独症儿童。 • 3.心理理论 • 孤独症儿童无法对他人或自身意图、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和解读, 无法领会眼神的暗示或是其他非言语的暗示,通常缺乏同理心或 同情心,难以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意图。
5.DSM-V版(2011)
• (2) 缺乏运用非言语交流行为进行社会性交 往的能力, 具体症状表现从轻到重包括: 无 法融会使用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技能, 表 现出异常的目光接触以及肢体语言, 对非言 语交流的理解与运用存在障碍, 以及缺乏面 部表情或非言语姿势;
• (3) 无法开始或维持一段符合其年龄发展水 平的社会关系, 具体症状表现从轻到重包括: 无法根据社会性情景的需求来调节自己的 行为, 无法进行想象性游戏, 无法发展同伴 关系, 以及对人缺乏兴趣。
• 社会故事并不直接教学社会技能,而是通过向孤独症解释环 境中可能发生的事件来教导孤独症孤独症儿童认识该情境的 相关线索,并做出合适的应对技巧。
源自文库
老师说话时, 为什么我要保持安静?
老师说话时, 小朋友通常会安静地聆听。
如果我在座位上说话, 其他小朋友就听不清楚老师的话,
这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所以,老师说话时, 我可以尝试安静地聆听。
孤独症儿童 社会交往训练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特点
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诊断标准: • 1.DSM-III版(1980) • 该版本列出了孤独症儿童六项诊断标标准,相对笼统,
三大核心症状也尚未形成。 • 2.DSM-III-R版(1987) • 该版本确定了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为:社会交往障碍、
这样,我和小朋友都会知道老师在 说什么。
(二)社会故事的功能
• 1.增强孤独症儿童对社会情境中各类线索的理解,对社会 情境中的重要细节,或可能产生误解的细节进行着重解释, 提高其对社会情境的理解能力。
• 2.促进孤独症儿童理解大部份人都表现出来的良好社会行 为,增强其心理理论能力。
• 3.引导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或期望的恰当社会表现, 增强及拓展孤独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社会故事训练 ( Carol A. Gray )
一、社会故事概述
• “社会故事(Social Stories)”为美国学者Carol A.Gray 于1991年所创。
(一)社会故事的涵义
• 社会故事法是由父母或老师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学习需求撰写 的简短故事,描述一个社会情境,在此情境中涉及相关社会 线索及合适的反应。
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特点
• 4.游戏技能 • 孤独症儿童想象性游戏能力明显偏低,甚至低于智障孤独症儿童和发
展迟缓孤独症儿童。他们较少能够进行装扮游戏,不会在游戏中扮演 各种角色,不会模仿他人的动作,对游戏规则缺乏理解,更多的喜欢 一个人玩玩具。 • 5.依恋 • 孤独症儿童往往缺乏依恋行为,无法与他人建立其亲密的关系。在日 常生活中,孤独症儿童喜欢一个人独自玩耍,不关注周围人的关心和 注意。 • 6.同伴交往 • 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不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孤独症儿童缺乏察 言观色的能力,不可能变换自己的情绪行为状态主动表达亲密关系。 在与同伴交往中,孤独症儿童更加喜欢独自玩耍,而不喜欢与同伴共 同进行游戏,即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动机和能力。
(三)社会故事教学理论依据
• 1.帮助建立“社会性数据库”。 • 孤独症儿童由于缺乏“心理理论能力”,使得存放在头脑
中的社会行为资料呈现杂乱无章状态,无法从数据库中提 取相关资料来作出应有的社会反应。 • 通过说故事的生动方式来引导孤独症儿童建立和应用社会 性数据库。
(三)社会故事教学理论依据
• 2. 通过内部语言思维过程使知识内化 • 认知行为改变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发展共有三个阶段: • 阶段一:受别人的外在语言所控制; • 阶段二:受制于自己的外在语言; • 阶段三:受制于自己的内在语言,即先思而后行。 • 社会故事法通过在他人指导下阅读社会故事,再独自阅读
5.DSM-V版(2011)
• A. 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存在缺陷, 这些缺陷具 有一定的持续性, 且并非由于普遍发展障碍 所致, 症状表现同时包括以下3 项内容:
• (1) 缺乏社会性情感互动的能力, 具体症状 表现从轻到重包括: 缺乏恰当的社会技能, 无法运用对话交流来分享兴趣、情绪及情 感, 对社会性互动缺乏回应, 以及无法进行 自发性的社会活动;
• ④与人的社会或感情交往缺乏,例如不会主动参与游戏活动, 喜欢独自嬉玩。
• 4.DSM-IV-TR版(2000)
• 对部分文字描述进行了修改,基本沿用了DSM-IV版的 内容。
• 5.DSM-V版(2011)
• 在该版本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将取代“广泛性发育障 碍”,更重要的是该版本对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了修订, 从原来的三项,缩减为两项,即“社会/交流障碍”和 “重复性为及狭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