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教育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践教育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尤其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观的构建时期,道德认知将对其一生的道德观念塑造和行为准则践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道德认知是一项德育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道德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而小学生刚刚从家庭步入学校,可以说是从温室移入自然的花朵,对周遭环境的陌生感使他们需要重新认知一切,而这场实践认知活动的目的正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
一、环境教育,认知道德行为
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环境,只能变换不同的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讲,接触最多的环境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环境对小学生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外在影响力不容小觑。
1.人际环境
小学生离开家庭即来到学校,所接触最多的除了老师就是同学,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为营造出的和谐环境,对小学生的行为影响也最为直接。比如见面问好、相互体贴,从情感感知的角度出发约束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他人,可提升校园内的和谐人际关系氛围。
2.班级环境
班级是小学生在校园接触最多的集体环境,对学生的
共性行为具有强化效果与约束力。可以组织学生共同选择班歌、班级口号,起到凝聚班级合力的效果,同时也在班级中营造出制约学生个体行为的环境效应。
3.校园环境
校园既可营造物质环境,亦可营造人文精神环境。比如美化校园环境,有效利用学校公共场所,悬挂学校培养出的各界成功人士,对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熏陶;再如利用好文娱设施,在广播中播放名人故事、道德情感故事,潜移默化地渲染道德行为标准,或广播发生在学生中间的好人好事,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激励学生规范个人行为。
无论是物质层面的环境营造,还是精神层面的氛围渲染,都离不开规范小学生道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宗旨。也就是运用环境对学生的刺激作用,达到熏染与渗透的教育目的,从而通过外在的量变引起学生的内心质变,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生活教育,构建道德标准
生活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讲台。小学生尚未达到真正接触生活、融入社会的地步,所以在道德标准的建构方面,还以父母的道德标准作为自身的评判标准,缺乏独立的人格和道德评判准绳。要帮助小学生构建一个独立的道德标准,需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在生活中体悟道德力量。
比如,学校与社区福利机构兴建德育教育培养基地,是很多地区广为采纳的方式。可以与环保部门合作,每月选择一天作为小学生的环保日,可鼓励学生捡垃圾、收购废品,将所得收入用来购置爱心包裹,邮寄到边远山区需要学习用具的孩子手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心,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构建保护环境的道德标准。
三、挫折教育,锤炼道德品质
1.渗透挫折思想
小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一直是温室的花朵,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也未曾体会世事艰难,很多学生养成了娇骄二气,不利于心理发育。在德育教育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挫折思想,如讲某些名人失败的经历、如何在挫折的窘境中奋斗崛起,从思想上使学生做足遭遇挫折的准备,可作为挫折教育的思想铺垫。
2.开展主题活动
主题班会是实施挫折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会的形式多样,不拘泥于课堂座谈形式,也可在户外举行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作为实践性活动,学生在组织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尤其是整个活动出现失败,可锻炼学生遭遇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当然,实践性活动的事后总结是相当有意义的。在总
结成因与败因时,还应注意两点:一方面,无论总结成与败的经验,教师都要避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挖掘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能切实得到成长。另一方面教师应避免将个人意志灌输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如人为界定这次参观活动的成功标准,而应交由学生自发评判,以提升学生的判断与选择能力。
从实践教育经验来看,构建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道德认知能力是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意识构建的德育教育中,从环境教育中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从生活教育中帮助学生建构个人道德标准,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挫折教育则是锤炼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提升这三项基础能力,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相应地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就构建起来了。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