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系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系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发挥作用的民族基础。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作用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及思想观念复杂的局面而提出的理论体系。
它是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凝练和升华而形成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国的传统社会。
显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毫不相干,互无联系。
一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毕竟,当代中国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剪不断的联系。
我们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无法割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凝练、创新而成。
它紧密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其内容的构建,还是作用的发挥都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局限于阶级性和时代性。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 价值观
● 价值观反映人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 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 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 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 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 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在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 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
➢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 论语·雍也》
➢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
——《孟子·尽心上》
➢ 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 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 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周易》:
参赞天地之化育
Ø 人生天地之间,凭借智慧、勇气和能力,克 服自然界对人类存在的不利因素,创造出一 个完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缺憾。
•
• 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 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 大特征。
孟子:“亲亲,仁也。” (《孟子·尽心上》)
•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 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统率着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 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 一种文化的基本观念。
价值观分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次 。
三才:天、地、人
➢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价值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基本的精神和文化遗产,沉淀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和积淀。
中国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在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助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传统文化素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髓所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的社会中,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价值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方面的讲解需要重新认识中华文化中传统文化素养和价值体系的历史、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主流思想,如儒、道、墨、法等,其中儒家思想占有主导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素养和价值体系形成过程的重要契机。
在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奠定了以人为本、仁爱、礼教等方面思想的基础,这种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促成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文化和社会的进化。
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体系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传统文化素质的形成过程,个人能力与个性在传统文化素质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认识等所有相关问题都是传统文化素质在个人成长中的基本问题。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礼教,女子的三从四德等基本观念,都对于个人的深刻理解、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文化素养中,“道德”、“悟性”等方面的观念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同样也成为传统文化素质成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素质在价值观念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不懈追求和实践的价值观念,如道德、仁爱、诚信、责任、诚实、谦虚、勤劳、思考、节约等基本观念,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这些观念都被中国的古代经典书籍如《论语》、《礼记》、《大学》、《中庸》等文献所记录,并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社会环境中,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毛素文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这主要是就儒家的价值取向而言。
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整体系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吸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从总体上看,都非常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不朽”问题的对话,对话中范宣子把家族的兴旺看作是不朽,而叔孙豹则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这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论来源。
而直接提出此价值观的是《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以“格物”为起点,层层递进,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加强自我道德完善,然后由己及人,从“格物”到“修身”都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
而当儒家这种积极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受到挫折而无法实现时,他们继而转向道家思想中去寻找寄托。
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
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注重内在修养,即人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17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内容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
价值观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是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和对理想的憧憬。
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互相相关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天”即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构成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儒家认为,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达到文明的境界。
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个方面,对人文价值作了双重确认。
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具有至上的价值。
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人文存在,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
“仁”的基本规定是“爱人”,是一种朴素的人道原则。
儒家进而提出“仁政”,要求以德行仁,反对以暴力来压服人。
儒家的“仁”以教悌为本,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
墨家也认为人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要求化自然为人文。
墨家提出“兼爱”的原则,以求文明社会的稳定。
“兼爱”超越了宗法关系,体现了更普遍的人道原则。
佛教认为天与人均虚幻不实,把彼岸世界视为真实的存在。
不过佛教强调人道胜于天道。
佛教提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其中也渗入了人道观念,与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有相通之处。
宋明理学,进一步阐发了人道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儒墨佛的融合,使人道原则获得了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
(二)“无以人灭天”道家把自然作为关注的重点。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须经过人化的过程。
道家对人化的过程和结果往往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自然作为一种完美的状态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化的过程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态。
道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了更多的批评,他们认为文明■《中国文化概论》教师用书社会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祸乱和灾难。
因此道家主张摒弃一切人文的创造,回到一种天人玄同的自然境界。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思想体系、价值观、礼仪制度、艺术表达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思想体系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伦理、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倡导仁爱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价值观念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孝道。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与孝顺。
此外,忠诚、诚信、节俭等价值观念也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
三、礼仪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制度,认为礼仪规范个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
传统的礼仪制度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婚嫁礼仪、官场礼仪、祭祀仪式等。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四、艺术表达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代表,通过艺术表达传递情感、展现美感。
诗词被视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书画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自然写实和优美意境。
音乐舞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哲学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以和谐观念为核心。
和谐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个思想在伦理、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诸多元素。
六、教育体系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尊师重教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代中国的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
1.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政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
毛泽东曾说:“以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
本书所论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3。
中国文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4。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有哪些_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有哪些_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文化早期的源头以《易经》为代表,儒家也有“《易》为五经之首”的说法。
据记载,伏羲在7000多年之前就创造了《易》。
实际上,《易经》代表了中国先哲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
其中,《易经》中体现的变易思想、忧患精神、人与世界一体的体认等,都对后世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德性和自觉的集中体现。
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中国文化给出的表率就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的基础上实行的“禅让”,这种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在讨论政治理想时,总是会把尧舜禹时期作为理想的代表。
但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基础上的人治,有着自身严重的局限,对于此,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少足够的反思。
商周之际的时代变革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礼记》文献记载,中国的商代非常注重鬼神,社会事务的合法性都来自于鬼神意旨。
据历史记载,很多看到商代问题的人,都尽力奉劝纣王改弦更张,可是纣王以“天命在我”的姿态,我行我素,最终被周取代。
这种情况下,周代就面临着如何解释天命转移的问题。
如果天命选择的是商,那么,周取代商就不具有合法性。
这种情况下,周代的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认为,天命确实存在,但是天命选择谁管理国家,要看这个人是否领悟天命,而领悟天命的表现就是德政,就是爱民。
这就是《尚书》上所讲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变革,自此后,中国思想文化没有走向神学,而是走向对人的重视,这与西方思想史有着重大分野。
到了东周时期,历史上称为春秋和战国,中央控制力明显弱化,诸侯国开始出现异心,“问鼎”这个词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创新发展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产业,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不断创新和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
谢谢
THANKS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将传统文化价值观、技艺和习俗传递给下一代。
家庭传承
在中小学和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系统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
学校教育
通过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展览、讲座和活动,向公众普及传统文化。
社会组织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故事、艺术作品和思想观念,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主张中庸之道,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中逐渐本土化,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强调内心修行和悟性。
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以意境深远、语言优美为特点,如唐诗宋词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友爱互助等价值观,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它主张在差异中寻求统一,在矛盾中寻求和谐,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多元一体
注重人文
崇尚和谐
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哲学理论。这些思想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化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科技工艺
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和工艺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如中医、中药、丝绸、瓷器等,都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 2.危害民主和法制建设。 • 在“官本位”的影响下,一切决策和决定 不是看客观实际怎样,群众拥护不拥护, 而是视官阶的高低而定,这就不可能真正 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 另一方面,导致人治存在,必定严重影响 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严重阻碍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法制建设。
• 3.造成社会不公、社会不稳定。 • 一是使大多数普通群众处于社会最底层, 难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和机会,导致他 们与政治活动无缘。 • 二是按权分配、权钱交易,使整个社会迅 速两极分化。 • 三是官民等级破坏了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关系,致使党群和 干群关系恶化。
• 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 进取的价值取向 •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从总体上看,都非常推崇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多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 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价值 取向,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 的积极进取精神。 • 《左传》记载了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不 朽”问题的对话,对话中范宣子把家族的 兴旺看作是不朽,而叔孙豹则把“立德、 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 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这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 理论来源。
• 由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 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社 会非常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并由此推及到 整个国家。 • “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在 “三纲”中,其中有两“纲”是维系家庭 伦理的。 •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家庭的扩展, 国家实际上就是个大“家”。
现代的中国文化——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现代的中国文化——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看似是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实体,实则是中国文化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现代化的现象,是像中国科技,经济,技术一样的“动”“进”“静”“止”的过程。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所有关于现代的中国文化的争论就展开了。
针对这个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方主张全面拥抱西方文化,支持全西化。
另一方是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糟粕,会破坏中国传统的道德次序和社会安定。
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程度的西化论与本体论,以及模式各异的调和论。
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旧文化传统,现代生活是最近百余年才出现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基于本土,源于西方。
两者冲突的实质是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但站在历史研究的立场上。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以本义而言,中国文化是取最广泛的含义,政治,经济,艺术,民俗都有涉及。
30年前,克罗伯和克拉孔得出了最后的结论:文化的核心是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的。
这个看法同时注意到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性。
近一二十年来,维柯和赫尔德的历史哲学逐渐受到西方思想界的重视,文化整体性的观念得到了加强,多元文化也开始流行。
所谓多元文化,即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非出于一源,更不能以欧洲文化来衡量其他文化。
只有个别的具体的文化,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
赫尔德强调,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有关,其他民族如果处于中国古代的地理和气候的环境中则不一定会创造出中国文化。
这种文化多元论有助于打破近代西方人的文化偏见。
古典人类学所追求的是一般性的典型文化,是从许多个别的真实文化中抽离其共相而得来的观念,仅在理论上存在。
但吉尔兹认为研究文化应把握每一文化系统的独特之处。
因此现在就这一辩论,史学观点和人类学观点合流已经出现,我们应从一般文化的通性转向文化的个性。
因此中国文化和现代文化就不是清晰的两部分。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说课讲解
二、“无以人灭天”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 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三、力命之辩与人的自由 力命之辩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 问题。 化自然为人文的基本条件是主体自身的努力。 儒家人化多指天性为德性,道德的实践的过程。 但又与天命纠缠在一起,受到天命的限制,对主 体自由与外在天命的双重否定。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安命”、 “逍遥”。 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 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三、理欲之辩的价值意蕴 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 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 理欲关系。 墨家崇尚功利的原则,而把 “利”,往往还原为感性要求的 满足:“衣食者,人之生利 也。”“利,所得而喜也。”
❖ 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 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力做得更好!谢谢
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 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 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二、“逍遥”的境界
❖ 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 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 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 达到逍遥之境。
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 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 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 “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圣才出品】
第1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一、填空题儒家将德性与理性融合为一,以______为人格目标。
【答案】“内圣”【解析】儒家将德性与理性融合为一,以“内圣”为人格目标,这种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方面。
按其本义,“内圣”主要表现为一种道德理想,以“内圣”为追求的目标,即意味着将伦理学意义上的“善”视为最高价值。
二、选择题“天坛走一走,到处都是( )”,这个数字代表最高,极限,无数。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A.8B.9C.10D.1【答案】B【解析】古人以天为阳,以九为阳数之最。
由于封建帝王自命为“真龙天子”“九五之尊”,“九”又成为皇家的象征数字,因此大凡皇家的建筑与器物,多合乎“九”数,九是一种荣耀,是至高无上的一个标志,是一个极限,也是一个转折的开始,还是一种变化和发展。
三、判断题1.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
【答案】正确【解析】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就其深层内涵而言,“仁”表现为一种完美的德性,“知”则是指在德性制约下的伦理理性或道德理性,二者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善”的品格。
这样,走向内圣之境,总体上便表现为一种善的追求。
2.相对于儒家之注重“善”,道家更多地赋予理想人格以“美”的品格。
【答案】错误【解析】相对于儒家之注重“善”,道家更多地赋予理想人格以“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也被称之为“真人”。
与天人关系上突出与自然原则相应,人格上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四、简答题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
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1.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思维方式是以整体性为核心的。
我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从整体上去考虑,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形成系统性的思维。
另外,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较为谨慎的思维方式。
历史上,我国人民在处理事务时,往往会更加慎重,会全面考虑、思虑周详,这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稳重、审慎的思维方式。
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比如孝道、仁爱、礼仪、忠诚等。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处世态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和社会责任。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也体现了我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关爱。
仁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同情,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着我国人的待人处事态度和社会交往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整体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促进问题的全面解决。
而谨慎的思维方式也对于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更加深思熟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价值观念方面,孝道、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仍然为我们指明着处世的方向和道路。
尊重父母、帮助他人、和谐相处等观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回顾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其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谨慎的处世态度,为我们在处理事务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孝道、仁爱等价值观念也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积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让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讲义课件(最新)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个圆圈,它包括关于经
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个圆圈,它包括物 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类型 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 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 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
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 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人化的过程不仅 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 态 从技艺到道德规范等各种人文现象,带来的 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 ——《庄子· 秋水》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
儒、墨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的状态,
强调自然应当人文化
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知北游》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
(二)对于人化过程的态度
②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 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 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 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 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 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 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 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 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 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 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结晶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宏扬中国精神、培育先进文化和加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表达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建构的建议。
起首,思想观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思想观念方面,儒家思想的传统文化地位不行轻忽。
儒家思想以“仁爱”、“礼仪”、“忠信”等为核心,提议天人合一、人伦和谐的思想,这一思想观念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稳定、和谐的价值结构。
传承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儒家思想的进修和解读,引导社会各界乐观探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运用,推动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有机融合。
其次,道德准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伦理的约束和规范,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承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道德准则的解读和传播,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激励人们以良好的道德品质来塑造自己的人格,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而建设一个道德建设的新时代。
最后,审美表达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艺术以其奇特的审美特点和表达方式吸引了世人的关注。
油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门类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承建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卫和创新,增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进步,培育更多的艺术人才,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茂盛。
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建构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起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使更多人了解、喜爱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卫和扶持政策,营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同时,要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步的结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后,建立起中国传统文化探究的学术体系,培育专业人才,推动传统文化探究的深度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系统观念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系统观念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系统观念的理解系统观念是指将事物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或者一个有关联的系统,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看作分散的个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系统观念的理解深植于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中。
这种理解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系统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的思想。
孔子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
他认为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倡导人们要学会尊重和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农耕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合作和共同发展,认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善待土地和作物,才能实现丰收和繁荣。
农耕文化中也包含了对于生态系统的理解,认为自然界的各个元素和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系统观念的理解还体现在社会和人类关系的观念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认为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受到社会和群体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孟子提出了“兄弟为手足,妻子为身体,子女为心肝”的观念,认为社会是由家庭和家庭之间的互动构成的。
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角色,只有在各个角色之间协调和合作,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宗教中,系统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佛教强调因果律和缘起性,认为一切事物都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
道教强调自然和宇宙的统一,认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提倡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些宗教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系统观念的具体体现,强调了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系统观念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系统观念强调了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认为个体只有在整体的框架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这种观念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帮助人们认识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中国是一座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当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愈发显现。
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随着很多人萌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通过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在学习和传承中,重要的一步是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伦理与道德价值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世界的前沿位置上保持着一种合适的地位。
从中国古代的伦理和道德文化中可以看到的是,对于道德、互敬互信等方面的重视,以及“和合”思想的推行都表明了传统文化的“伦理“和“道德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了“中庸之道”,即以平和、均衡、和谐为目标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华民族。
三、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化” 一词,而“文化” 的词语,既有美的意义,也有心灵的意义,也包括了一些更深入的哲理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价值系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着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多元化。
其具体表现在:以自然美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通过“形神兼备”的技术融合多种元素的美好成分;尊重自然和规律,强调个体主义与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博大精深,不断地在传递着中华民族对于美好的追求。
四、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宏大的哲学思想和智慧,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法和形式的理性创新,对于激发创造和创造性思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 (一)人文取向 ❖ 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方面,对人文
价值做了双重确认 ❖ 墨家则强调“力” ❖ (二)人道原则(追求文明社会的秩序稳定) ❖ 儒家:“仁” ❖ 佛教:“慈悲” ❖ 墨家:“兼爱”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②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 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 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 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 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 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 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 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 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 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
❖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个圆圈,它包括关于政治上层 建筑的价值意。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个圆圈,它包括关于经 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个圆圈,它包括物 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 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 值的。
❖ 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 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 “天”,广义的自然 ❖ “人”,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 ——《庄子·秋水》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小结: ❖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占着
支配地位。然而,因为儒家忽视了对自然的探索和 改造,因此表现出了某种重人文而轻自然的趋向。 ❖ 道家虽然崇尚自然,但其自然原则,由于缺乏积极 改造、作用于自然界的内容,因此也不足以抑制儒 家轻自然的倾向,这里确实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价值 观的消极的一面。
❖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 也。 ——《论语·宪问》
❖ 二、“无以人灭天” ❖ 道家的观点 ❖ 相对于儒墨之突出人道原则,道家则把关注
的重点放在自然(“天”)之上,由此形成一种 异于儒墨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一)在天人关系上 ❖ 儒、墨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的状态,强
调自然应当人文化
❖ 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圈一圈的逻辑层次构成的。
❖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个圆圈,它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层 次。
❖ 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个圆圈, 它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审 美价值观等,其理论基础是哲学。它受制于核心价 值观,但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 文化价值系统
导言 价值与价值观
❖ 一、价值 ❖ 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哲学
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 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 合、接近或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二、价值观
❖ ①价值观是一种价值意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 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价值观作 为一种意识其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客体,而是客体 属性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价值关系。价值观不与 政治、法律、艺术、道德、科学这些社会意识形式 相并列,而是渗透在一切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中,是 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带有一 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
——《庄子·马蹄》
中国传 ❖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
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持批 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人化的过程不仅无益 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态 ❖ 从技艺到道德规范等各种人文现象,带来的 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
❖ 三、价值观的类型 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 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 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 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 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 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 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 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 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 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 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 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故价值观可以分为两 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三、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 “力”指人力 ❖ “命”指天命 ❖ 1、儒家 ❖ 儒家强调道德实践的过程 ❖ 作为超越了自然状态的存在,人具有选择行
为的能力,并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道德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价 值系统
❖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