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竞相在世界各国建立分公司和子公司,掀起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新高潮。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国际资金流动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各国的大型银行也跨出国界,在别国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开展全面的国际银行业务。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快,金融全球化、银行国际化也形成了一种趋势。在这期间,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贸易引导论、投资引导论、区位优势说、规避风险说、国际生产综合论等理论纷纷提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更加迅速。随着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特别是90年代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我国的国有专业银行开始商业化,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一大批股份制银行也相继出现,金融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面临世贸组织要求五年全面放开我国金融市场和外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哪些压力?面临哪些问题?是否拥有良好的国际化环境?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国际化道路?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入手讨论。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理论部分,提出国际上银行国际化的各种假说并加以评论,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依据。接着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就是要实现收益最大化,第二章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实证分析,依据邓宁理论,从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三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条件已经成熟。第三章在邓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的具体操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国际化,并建立了一个衡量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模型,指出银行国际化的动力因素是效益最大化。接着提出世界各种关于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假说并加以分析评论。同时,运用邓宁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化商业银行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

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研究

引言

所谓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超越了国界,由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业务活动开始与其他银行的业务交叉互补,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世界分配,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具体说,商业银行国际化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循环和实现优化配置。近20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膨胀速度十分惊人,1973年,世界外汇的交易量为每天100亿美元,1983年为600亿美元,1992年增到880亿美元,到1995年则高达13000亿美元。全球国际借贷总量也从80年代的2560亿美元增加到今天的4.2万亿美元。[2]

2、业务的国际化。指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F统计,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的存款和贷款量占其总存贷的一半以上,国际利润也超过了总利润的一半;美国跨国证券交易量占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9%上升到1993年的135%,平均每年翻一倍。[3]

3、机构的国际化。指各银行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一个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进行的经营、各实体间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紧密相连的网络。80年代,世界

各国的金融掀起了一次自由化的浪潮,世界各大银行争相在国外开设分支行或代表处;90年代,跨国银行在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系和货币体系方面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了一个吸引和辐射全球金融服务的机构。

商业银行经营国际业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到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实行工业革命,通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社会,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到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在侵略和扩张本质的驱使下,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对外经济的扩张和掠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入得到发展。各国间频繁的经济往来和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结算关系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逐渐跨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活动,商业银行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充分地开展了各项国际业务。[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个因素促使银行国际化得到迅速发展:一是国际贸易的恢复和发展。美国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大发了战争财。战后为了建立其世界统治地位,美国采取各种措施帮助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先后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除了向援助国提供资金支持外,美国的企业大量向世界销售产品,这时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美国的单方面贸易,所以银行的国际化也主要是美国的银行在其他国家开展国际业务。第二个因素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出现。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法,国际直接投资不但可以享受到资源优势,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还可以逃避东道国各种壁垒和限制措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80年代,发达国家和亚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竞相在世界各国建立分公司和子公司,掀起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新高潮。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国际资金流动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各国的大型银行也跨出国界,在别国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开展全面的国际银行业务。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快,金融全球化、银行国际化也形成了一种趋势。在这期间,银行国际化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贸易引导论、投资引导论、区位优势说、规避风险说等理论纷纷提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更加迅速。[5]

概括来讲,促使商业银行国际化历史进程迅速的因素主要有:

1、跨国公司加强对外扩张。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美国1970年私人对外投资存量为755亿美元,到1986年就增加到了1599亿美元。跨国银行的借贷业务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跨国公司的利润留存、折旧基金和其他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流动资金成为数额巨大的存款来源,国际资本供应充足;二是跨国公司为了逃避本国对资本输出入的限制也愿意向境外的银行借款,形成了对国际资金的巨大需求。同时,跨国公司的资金调拨、现金管理、代收代付、外汇交易、咨询和保险业务又为跨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国际贸易的发展。自商品出现以来,国际间的商品交易就一直繁荣昌盛,从早期的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中介的贸易再到今天的信用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带来国际结算业务和国际信贷业务的剧增,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GATT的成立并向WTO的转化为世界各国进行国际商品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提供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客观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3、欧洲市场的迅速崛起。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低迷导致许多非美元国家特别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出国把大量的石油美元纷纷从美国银行撤出,存放到欧洲一些大银行里。美国和前苏联的冷战促使前苏联把大量美元也存放在欧洲的大银行里,这两种美元在欧洲银行的存款构成了所谓的“欧洲美元”或“欧洲货币”。所谓“欧洲美元”就是指存放在美国以外的银行的美元存款。而国际资本的证券化又促进了欧洲证券市场的形成,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证券市场的出现促使欧洲市场的迅速崛起。这一国际性金融市场超脱了任何国家的政府管制,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