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孟子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翻译-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翻译-译文
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3)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 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 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 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 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 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而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 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测试题 2019.91,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乐。这些都证实了孟子“与民同 乐”思想的正确性。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 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 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 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 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 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 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 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 快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 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大王在这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 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 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 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 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 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 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 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 戴!”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 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 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 楼,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
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 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 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 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

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往送之门,戒.之曰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曾.益其所不能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困于心,衡.于虑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往之女.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惬 快心、满意 ②诫 告诫 ③增 增加 ④横 横塞 ⑤汝 你的(2)一词多义 ①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②知⎩⎪⎨⎪⎧ 我知.言: 知.己知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孰为汝多知.乎: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③正⎩⎪⎨⎪⎧ 以顺为正.者: 而勿正.,心勿忘: 立天下之正.位:答案 ①擅长/生长 ②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 ③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①无是.,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肯定判断。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走近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仁政学说。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3民为贵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3民为贵

-12-
-5-
三、民为贵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判断句 (2)祭祀以时 介宾短语后置 (3)天子能荐人于天 介宾短语后置 6.积名句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6-
三、民为贵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是最轻的。 点评:这句话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典型、最明确的体现。孟子强 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民造福是 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百姓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 活条件。他所倡导的国家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 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国家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特别是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 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11-
三、民为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2.汪洋恣肆,极其雄辩。 孟子一亮出“民为贵”的观点,顿时使君王黯然失色;对于“臣弑其 君,可乎”的提问,他只拈出“仁”“义”二字,就剥除了国君所把持的特 权,使不仁不义的国君陷于被人民堂堂正正诛杀的境地;他评论夏 桀、商纣两大暴君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突然直指现实,横扫 天下诸侯,认为他们不过是给有德之君驱民的桀、纣之流。孟子的 议论真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9-
三、民为贵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参考答案: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教案选修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教案选修

新疆布尔津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教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四、创作背景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于是退居讲学五、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1)“浩然之气”分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孟子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练习+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孟子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练习+Word版含解析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217( C )A .怵.(cù)惕 恻.(cè)隐 孺.(rú)子B .要.(yào)誉 恶.(wù)其声 羞恶.(è)C .外铄.(shuò) 庶.(shù)民 强.(qiǎnɡ)恕D .荑.(yí)稗 安宅.(zhá) 荑稗.(bài)【解析】 A 怵:chù,B 要:yāo,D 荑:tí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忽然B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发端C .我固.有之也 牢固D .舜明于庶.物 众【解析】 固:本来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E )A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E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解析】 A 内—纳,B 要—徼,C 然—燃,D 希—稀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218(A )A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非恶.其声而然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 .⎩⎪⎨⎪⎧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樊迟未达.。

D.⎩⎪⎨⎪⎧ 我固.有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解析】 两个“斯”都当“那么,就”讲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导学号 46924219( AC )A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B .则盍反.其本矣。

C .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D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解析】 都当“反省”讲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220( B )例: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动→名, 活着的人
动→名, 死去的人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 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季节进 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 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养活家人, 埋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是王道的开端。
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 宅五帛彘其矣,十之时树者。畜,“之可鸡七,五十以以豚无亩者桑衣狗失之,树 以 衣 帛 之 无 失之 : : : : : :以 介 丝 代 通 错yì,桑 词 织 词 “ 过穿, 品 毋 ;: ,复,凭 ”状;食豚 指名借 ,语:: ;→不后吃小 畜动要置猪:句动;彘词:,大喂猪养; 可以食肉矣;
凶亦然。察邻国使之动,政使,…无迁如移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 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 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 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 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 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 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者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用 动 词
◆ 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活用动词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动词作名词 憾也
问题探讨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 子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之《王何必曰利》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之《王何必曰利》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 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 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 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 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 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 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 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 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 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 类 善之间也。
距离、差别 作者在这则短文中强调了什么? 总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 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 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 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 扬善——圣贤之君 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逐利——杀人魔王 行善
私利,那么国家便会处境危险了。”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 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国君 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兵车万辆,大夫拥 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有兵车千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 能说是不多了。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杀 掉国君,把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 矣,何必曰利?”

(精编)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孟子》

(精编)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孟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14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 (2020高二下·牡丹江月考) 下列句中“易”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B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 .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D . 行法令,明白易知2. (2分)下列加线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怵(cù)惕恻(cè)隐孺(rú)子B . 要(yào)誉恶(wù)其声羞恶(è)C . 外铄(shuò)庶(shù)民强(qiǎnɡ)恕D . 荑(yí)稗安宅(zhá)荑稗(bài)3. (2分) (2020高一上·哈密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 叶叶相交通列坐其次B . 可怜体无比汝岂得自由C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放浪形骸之外D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亦将有感于斯文4. (2分)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C . 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

D .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5.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謇朝谇而夕替(谏诤)固时俗之工巧兮(善于)B . 既替余以蕙纕兮(贬斥)虽九死其尤未悔(虽然)C . 竞周容以为度(法度)鸷鸟之不群兮(众多)D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孤独)忍尤而攘诟(尤其)6. (2分) (2017高三上·闵行期末)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则的科学理念。

它______,因此它具有无限的科学理论和魅力。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孟子》选读教案2. 适用年级:高中3.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b.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c. 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兴趣和认识。

4. 教学内容:a. 《孟子》简介b. 《孟子》重要篇章选读c. 孟子思想解析5. 教学课时:10课时二、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a.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孟子》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和成书背景。

b.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孟子》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c.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孟子》中的观点展开讨论。

2. 教学方法:a. 讲授法:教师讲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b.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

c.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及作业完成情况。

2.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孟子》的试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孟子》原著及相关辅导资料。

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 网络资源:有关《孟子》的在线资料和学术文章。

五、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孟子》简介,了解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2. 第3-4课时:《孟子》重要篇章选读,分析文章内容和观点。

3. 第5-6课时:孟子思想解析,探讨其政治、伦理、人性等方面的观点。

4. 第7-8课时: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孟子》中的观点展开讨论。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孟子》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孟子》的思想内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孟子》中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

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孟子》中的观点,避免盲目模仿。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 强调学术道德,禁止抄袭和剽窃。

八、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2单元-6(含答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2单元-6(含答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1){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恶(wū)乎长揠(yà)苗 苗则槁(ɡǎo)矣丈夫之冠(ɡuàn) 畎(quǎn)亩胶鬲(ɡé) 行拂(fú)乱其所为 富贵不能淫(yín)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 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2)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通“诫”,告诫)(3)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4)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5)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谓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叫作,动词) 谓其人曰(告诉,动词) 而勿正,心勿忘(预期,动词)(2) 正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道,名词)立天下之正位(端正的,形容词) (3) 之{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往之女家(到,动词)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结构助词) 其子趋而往视之(代禾苗,代词) )(4)而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表递进,而且,连词)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表因果,因而,连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连词)其子趋而往视之(表修饰,连词) )(5) 举{ (6) 则{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动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动词)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拿,动词)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举荐,动词) 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提拔,任 用,动词)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动词)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发动,动词) 中江举帆(挂起,动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全,形容词) 杀人如不能举(尽,形容词)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表示承接, 就,连词)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表示转折、让步, 却,可是,连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表示假设,假使,如果,连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副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表示承接, 就,连词)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效法,动词)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义:指男子今义:指女子对其配偶的称呼(2) 人恒过,然后能改古义:这样以后、此后今义:连词,指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 敢问夫子恶乎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2)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意动用法,把……看成心外之物)(3)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加冠礼)(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均为使动用法,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均为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受劳累、使……挨饿)(6)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7) 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韧)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名言名句整理(含解释)《论语》名句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为以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9、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5、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道不同,不相为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1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0、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先秦诸子选读《民为贵》翻译-译文(2)[教育]

先秦诸子选读《民为贵》翻译-译文(2)[教育]

先秦诸子选读《民为贵》翻译-译文 (2)1.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2.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

”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

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君一类的事情。

”3.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

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

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

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4.万章问道:“尧把天下送给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

天子不能把天下送给人。

”万章问:“那么,舜拥有的天下是谁给的呢?”孟子说:“天给他的。

”万章问:“所说天给他的,是天反复告诉他的吗?”孟子说:“不,天不说话,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是天给了他天下罢了。

”万章问:“凭舜的行动和办事表明天给了他天下,这怎么说?”孟子说:“天子能把人推荐给天,不能让天把天下给这个人;诸侯能把人推荐给天子,不能让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这个人;大夫能把人推荐给诸侯,不能让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这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大王如果 懂得这个道理 ,就不要希望百姓 比 邻国多了。如果役使百姓不 违背农作时令,粮食便会 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 不下到池塘里去捕鱼,鱼鳖 就会吃不光;如果拿着斧头砍树的百姓 按一定的季节 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 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 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 用不尽,这样使得百姓供养活 着的亲人或给死去的亲人办丧事 就都没有遗憾了。百 姓供养家人或给死去的亲人办丧事没有遗憾,就 是王 道的开端了。
三、孟子的青年时期
孟子长大后,为儒家思想 所吸引,离开邹国到孔子 的家乡鲁国去深造,其师 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 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 的人,于是立志发展孔子 的思想。
四、孟子人生的黄金期
中晚年时期的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 大噪,邹、鲁两国君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 道,可惜邹、鲁小国,难实施孟子“仁政” 抱负。他决定带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 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 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 沛并长于论辩。
孟 子 生 平
一、孟子的家世
孟子的远祖是 鲁国贵族孟孙氏, 后家道衰微,从鲁 国迁居邹国。据说, 孟子三岁丧父,孟 母艰辛地将他抚养 成人。
断织教子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但也有 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拿起剪刀将织成的锦绢拦腰剪 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 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你今天不 读书,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孟母 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 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 了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但齐国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 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来到 膝国,膝国太子对 “仁政”十分感兴趣, 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仁政”,遗憾的是, 膝国是小国,时有灭亡危险,更不可能将 仁政推行天下。
于是孟子继续游说各国,但当时“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皆主张武力富国强 兵,没一位君主愿实施他的仁政。孟子最 终放弃,归而撰书立说。
二、孟子幼年的生活
孟子并非天生的圣人,他也有过 性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亚 圣”,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 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含辛 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 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 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毫不 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 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 “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等 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 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孟 子 思 想
一、“仁政”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
五、孟子的身后荣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 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 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 “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 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 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 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 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 “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一)什么是养民?
养民就是制民之产
先秦诸子选读 :《孟子》选读第二单元
第一课 王好战,请以战喻
养民就是制民之产
P41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结合课本P42注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
译文: 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 五十 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 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 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一百亩的田 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一个几口人 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发,提出了 “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
“仁政”就是 要求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
孟生子活仁安定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而养民、教民也是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体系中包含着对人民的重视,即
民本思想 ,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的精华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培养, 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孟母就会 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 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 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 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 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 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 最后,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 始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 “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双安中学 叶倾城 cyf9194@
孟 子 其 人
结合课本 P40单元导读
孟子 (前 372 年—前289 年)
孟子 ,名轲 ,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 氏。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 《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 《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 张德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