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肿瘤的放大内镜诊断

合集下载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1] 刘 俊 杰 ,赵 俊 .现 代 麻 醉 学 [M].2版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05:229.
[2] 姜 希 望 .无 痛 性 消 化 道 内镜 术 [M].武 汉 :中 南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1.
[3] 徐 启 明.临 床 麻 醉 学 [M].2版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08:91.
[12] 蒋 建 渝 .临 床 麻 醉 学 理 论 与 实 践 [M].北 京 :清华 大 学 出版 社 ,2006:148. (收稿 时 间 :2011—12-10 修 回 时 间 :2012一O1-07)
大 肠 侧 向发 育 型肿 瘤 内镜 下 诊 治 分 析
陈源 源 ,李政 文 ,尧登 华 ,何俊 堂 ,吕黄 勇 ,侯 文锋
23(4):323-325.
[8] 苏 娜 ,付 君霞 ,李 连 芹 .丙 泊 酚 结 合 咪 达 唑仑 在 无 痛 人 工 流 产 术 中 的 应 用 [J].中 国 医 药 导 报 ,2011,8(14):
85I86.
[9] 郑 斯 聚 ,段 世 明 .麻 醉 药 理 学 [M].北 京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版 社 ,2002:84—86.
总之 ,采 用 咪哒 唑 仑联 合 氧化 亚 氮 吸 入 麻 醉 行 无痛 肠镜 检查 ,既可 以使 患者得 到较 充 分 的镇静 、镇 痛 ,又 能 很 好 地 配 合 镜 医师 检 查 ,麻 醉期 间 HR、 SBP、DBP、SpO,无 明显 波动 ,具 有较 高 的安全 性 。
[参 考文 献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大 肠 侧 向 发 育 型 肿 瘤 (1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 下 的 诊 断 与 治 疗 。 方 法 我 院 自 2008年 9月 ~2010年 12月 在肠 镜 检 查 过 程 中 同 时应 用 染 色 内镜 和放 大 内镜 检查 发 现 大 肠 LST 27例 ,对 于 直 径 <20 mm 行 内镜 下 黏 膜 切 除 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直 径 ≥2O mm 或 腺 管 开 口 V 型 的 行 内 镜 下 黏 膜 剥 离 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 后 切 除 病 灶 均 送 病 理 检 查 ,半 年 后 复 查 肠 镜 。 结 果 大肠 LST 27例 ,检 出 率 为 0.92% 。行 EMR治 疗 15例 ,术 后 无 出血 、穿 孔 ,半 年 复 查 创 面愈 合 良好 、无 复 发 。行 ESD 治疗 12例 ,其 中 2例术 中 出现 大 出血 ,内镜 下 止 血 成功 ,术 后 未再 出血 ,无 穿 孔 ,半 年 复查 创 面愈 合 良好 、无 复 发 。结 论 染 色 内镜 及 放 大 内镜 可 提 高 大 肠 LST的 检诊 率 ;EMR治疗 大肠 LST安全 、有 效 ,但存 在一 定 的局 限 性 ,ESD 可作 为 LST的补 充 治疗 手 段 。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张国君【摘要】目的评价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采用结肠镜检查1280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对部分病变部位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pit分型),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pit分型应用工藤分型.结果 170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19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0例,进展期癌52例,Ⅱa、Ⅱb、Ⅱ c、Ⅱa+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有23个,直径为15~108mm,其中Ⅱ型2个,ⅢL5个,Ⅳ型8个,VA型1个,V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0.45%;而腺瘤性息肉则主要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2.48%;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进展期癌的主要表现,为VN型;10例早期癌中有6例腺管开口为V型,其中VA型1个,VN型3个.结论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2(023)004【总页数】2页(P222-223)【关键词】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黏膜染色;放大内镜【作者】张国君【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广东东莞 52394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4早期大肠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

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日趋增加,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为中晚期。

因此,早期发现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已经成为医学界迫切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1]。

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大肠癌最常用的方法,且预后良好[2],我院采用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结合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并与病理学组织结果对比。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3月行结肠镜放大染色检查的患者1280例。

放大内镜对大肠病变微血管形态观察

放大内镜对大肠病变微血管形态观察


SANO 等将NBI结合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黏膜微血 管(Capillary Pattern CP)分为三型: I型:微血管排列规则,血管呈浅褐色,无树枝 状血管网,见于正常结肠黏膜和增生性息肉


II型:微血管密度较为稀松,血管结构类似 正常黏膜,但血管较长较粗,见于结肠腺 瘤性病灶

III型:微血管明显增长增粗,密度增加,伴 有分支、弯曲和不规则改变,有深褐色的树枝 状血管网及许多深绿色血管,部分血管网破坏 多见结肠癌

Togashi K et al.Gastrointest Endosc. 2009 ;69(3 Suppl):734-41

Horimatsu T通过NBI结合放大内镜研究轻度不典型 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大肠病变的MC (meshedcapillary )微血管形态相关性.结果发现,NBI结合放大 内镜发现98% (44 of 45) 的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存在 MC,而92% (23 of 25)的重度不典型增生缺乏MC,因 此认为有无MC为判别是否有肿瘤血管新生标志.
不同深浅部位的血管走形,从而判断病情。
R550
G500
B400
原图象
FICE图象
R540
G415
B415
R550
G500
B400
Figure 3. A: pit pattern of type II, some light brown blood capillary are shown (R: 540 nm, G: 440 nm, B: 415 nm).

Nakiyashi等采用NBI合并放大内镜观察了 早期胃癌病灶的微血管变化,并且比较了 分化良好型与未分化型腺癌微血管变化的 不同,发现分化良好的早期胃腺癌其微血 管形态仍然较为规则,而未分化癌的微血 管紊乱、呈螺旋形。

大肠肿瘤的内镜诊断现状

大肠肿瘤的内镜诊断现状

量 减少 时 病变 周 围的 黏 膜表 现为 增 高 同时 凹 陷部表
1 重 视 大肠 微 小病 变 和 凹陷 性病 变 的识 别 ,提 现 为更 加 明显 ;当病 变 明显 浸润 到 黏膜 下层 时 ,则 病 变 固定 且变 硬 ,吸气变 形 消失 。而 良f 变在 吸 生病
高 早 期 大肠 癌 的诊 断
镜 及实 体 显 微镜 ( tr o c o c p Se e mir so y)对 凹 陷型及 获得 理 想 的染 色效 果 。然 后 采用 放大 电子肠 镜对 大 扁 平 型大 肠 病 变进行 了深 入研 究 ,认 为 隆起 型 肿瘤 肠 腺 管开 口形 态 ( i P te n)进 行仔 细 观 察 。 P t a tr 与其 它类 型 大肠 恶性 肿 瘤 相 比 ,其黏 膜 下浸 润 率较 1 2 放大 内镜 观 察 病 变 黏 膜腺 管开 口 . 低 ,而 凹 陷型黏 膜 下 浸润率 最 高 ,凹陷 型肿 瘤极 易 放 大 内镜 仔 细观 察 腺 管开 口形态 简 单实 用 ,对

的性 质 可 以 即时判 断 ,从 而对 于 是否 内镜 下治疗 或
方 面对 于 早 期 大 肠 癌 的 大 体 形 态 的概 念 尚未 形 外 科手 术 的选 择 做 出 即 时选 择 。 根 据 日本 学 者 工藤 的 分类 ,通常 将 大肠 腺 管开
成 ,另一 方 面 没有足 够 的 经验 来 观察 和 检 出 凹陷型
以往在 大 肠 腺瘤 癌 变学 说 指 导 下 ,将早 期 发 现 染 色 后 可 将 病 变 的 范 围及 表 面形 态 清 楚 的显 示 出 大 肠癌 的注 意 力放在 息 肉癌变 上 ,对 凹陷型 早 期大 来 ,另 外 ,由于 靛胭 脂为 黏 膜非 吸 收 f 生染料 ,当视

直肠NET内镜诊断与治疗(1)

直肠NET内镜诊断与治疗(1)

直肠NET内镜诊断与治疗(1)展开全文概述虽然内镜医生在日常诊疗中遇到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机会增加,但是从诊断、治疗到治疗后的应对,有很多还没有充分的共识,经历了难以处理的情况。

关于内镜治疗的适应症,肿瘤直径为1~1.5 cm的病变的处理等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至少,关于遇到最多的、在黏膜下层的不足1cm的直肠NET适用于内镜治疗这一点达成了共识。

作为针对这种病变的内镜治疗方法,其有效性、安全性、患者负担的观点出发,推荐在ESMR-L和EMR-C等常规的EMR手法。

内镜治疗后,根据切除病变的病理评价判断追加手术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细胞增殖能力和脉管浸润等结果而错误判断的病例也很多。

有报告显示特别是关于脉管浸润,随着病理中免疫、特殊染色的使用,即使是在黏膜下层的小NET G1病变,也有很多脉管阳性病例,关于其处理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前言对于内镜医生来说,直肠NET,与其说是罕见的疾病,不如说是在日常临床中定期遇到的疾病,有必要精通临床上的处理。

但是,从治疗方法选择到治疗后处理,没有达成共识的事项也很多,在日常临床中,经常遇到治疗后处理的的困惑。

因此,关于直肠NET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概述了现在知道的和未阐明的事项两方面,对于今后提高直肠NET诊疗是必要的。

直肠 NET 基本事项(1)直肠NET流行病学是比较罕见的肿瘤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以下NET),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患者人数增加的报告,备受关注[1,2]。

其发生部位涉及垂体、甲状旁腺、肺、胰脏、消化道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胰脏和消化道中发生的情况很多。

在消化道中,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直肠也有报道,但在直肠NET的频率最高。

根据调查结果,消化道NET 在2010年比2005年有所增加,其中包括直肠NET 在内的NET 最多,根据日本NET 的全国调查结果,消化道NET 在2010年比2005年有所增加,其中包括直肠NET 在内的肠NET 最多,2010年时的肠NET 的每10万人口中有病患者数,推定年新发病患者数分别为4.52、2.10人[1]。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NBI-EMR)是一种新型内窥镜检查手段,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早期大肠癌。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NBI-EMR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和价值观察三个方面对NBI-EMR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技术原理NBI是一种窄带滤光成像技术,通过选择性地使用蓝光和绿光,增强了黏膜表面血管的显现,使得肿瘤的血管纹理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来。

而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则是一种内镜下的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在早期发现的肿瘤局部切除,既能实现病灶的组织学诊断,又可以减少手术创伤。

NBI-EMR是将NBI技术和EMR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使得其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临床应用NBI-EMR技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NBI技术,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肿瘤周围的微血管结构,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

NBI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肿瘤表面的粘膜结构,从而对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进行评估。

而EMR技术则可以在早期发现的肿瘤进行局部切除,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NBI-EMR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早期大肠癌,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温和的治疗方式。

三、价值观察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一方面,NBI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使得更多的早期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NBI-EMR技术还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肿瘤的术中评估,帮助医生更清晰地了解肿瘤的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NBI-EMR技术联合染色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巨大的社会意义。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标签:大肠癌;诊断;治疗;内镜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时,常已到中晚期,疗效欠佳。

早期大肠癌为癌细胞的浸润在黏膜及黏膜下层这一范围的任意大小结直肠癌[1]。

由于病变对肠壁侵犯浅,复发及转移率低,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7%,而进展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40%~50%[2]。

因此,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治对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此疾病的内镜诊断、治疗的情况进行综述如下。

1内镜下分型的情况早期大肠癌可根据其在内镜之下的表现分为侧方发育型(LST)、表面型、隆起型这三型。

隆起型又称Ⅰ型,可分为有蒂型(Ip)、亚蒂型(Isp)和广基型(Is)。

表面型还可以称为Ⅱ型,其可分为Ⅱa表面隆起型、Ⅱb表面平坦型、Ⅱc表面凹陷型三型。

Ⅱa还可以包括表面隆起中心凹陷(Ⅱa+Ⅱc)、表面隆起伴假性凹陷(Ⅱa+dep)两个特型。

Ⅱc还包括表面凹陷边缘隆起型(Ⅱc+Ⅱa)。

表面平坦型与表面凹陷型又称为denovo癌[3]。

侧方发育型(LST)为向侧方生长比向上方生长强的一种低隆起病变,瘤体较大,病变最大直径在10 mm以上,外观为颗粒状或结节状群集,又称Ⅱa群簇型。

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

前者又分为颗粒均一型(homogeneous type)和结节混合型(nodular-mixed type),后者分为扁平隆起型(flat elevate type,FLST) 和假凹陷型(pseudo depressed type,FLST)。

2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诊断内镜对隆起型大肠癌的检出率很高,可在直视下观察并取活检,而平坦和凹陷型病变往往容易漏诊。

2.1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用色素喷洒于大肠黏膜,使普通内镜不能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并使表面凹凸明显。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业已证明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的发现率,并能更清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构,有利于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放大肠镜在临床中的应用

放大肠镜在临床中的应用

腺管开口类型
放大肠镜 染色肠镜
大肠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ch)
大肠腺管开口形态分类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 病变以及早期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放大内镜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 测病理组织学诊断以及早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对 于粘膜内癌和粘膜下轻度浸润癌可以行粘膜剥离切 除,而对粘膜下高度浸润癌或浸润更深者则为手术 适应证。
织学为腺瘤,多为隆起样病变; IIIs型:腺管开口呈管状或类圆形,比正常腺管开口小,此类腺管
开口多发生于凹陷型肿瘤,即IIc病变,病理组织学为腺瘤或早期 大肠癌; IV型:腺管开口呈分支状、脑回状或沟纹状。病理组织学为绒毛 状腺瘤; VA型:腺管开口排列不规则,不对称,开口大小不均,也称之为 (amorphous sign +),出现这种类型的腺管开口绝大部分为早期癌; VN型:腺管开口消失或无结构(non-structure),该型皆为浸润癌。
观察腺管开口类型 评价是否为肿瘤,并记录大体形态 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评价腺管开口(Pit)
分型,并行分类 活检
病理学检查 最后诊断
腺管开口分型标准 工藤进英分型方法
工藤进英分型方法
腺管开口分型 形态
直径
I型
圆形
0.07±0.02mm
II型
星芒状或乳头状
0.09±0.02mm
III型 IIIs
型)、腺瘤(ⅢL型)
ab c de f
abc是常规内镜下看到的隆起型病变但难以作出质的诊断。d.是a的放大图像,为炎性息肉(Ⅰ型pitpattern)、 e是b的放大图像,为增生型息肉(Ⅱ型pitpattern)、f是e的放大图像,为腺瘤(ⅢL型pitpattern)
放大内镜的应用(例)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简介 : 阮建 伟 (9 3 ) 男 , 17 一 , 浙江 台州 人 , 医学硕 士 , 主任 医 副 师 。研究方向 : 骨外科学 。
放 大染 色 内镜 技 术诊 断早 期 大肠 癌 的临床分 析
Cln c l An l ss n En a g d S a n n En o c p Di g o i o ry i i a a y i o l r e t i i g d so e a n ss f Ea l Co o e tl l r ca Ca c r n e
收 稿 日期 :0 20 -1 2 1 wn n akaattno mbrnevr — 5] ue H.n ue a o igadbc dpai fu a tre e l r o l i t
ba dssi bo ehncl t se a [ ] S ie 19 ,7: 1 — r i n im caiay sesd rs J . pn , 9 2 1 8 1 l c l r t
2 0. 1
Roe n[ . m r a cdmyo r oadcSren ,9 6 4 9 smotM] A e cnA a e fOt p ei ugo s19 .7 — i h
4 2 9 .
[ ] hnC Mrs hM, agS,ta. em tccnrl f e i n 8 C e S, ki Hun e 1G o er ot llea d c i oo c l f dah J .cec ,9 7 26:4 512 . et[ ] S i e 19 ,7 12 -4 8 n
张 国君 (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 医院 , 广东 东莞 5347 295 )
摘要 : 目的 评 价大肠 上皮表 面腺管开 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 以及癌前病变 的临床应用价 值。方法 ( i分型 ) 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 ,i分型应用工藤分型。结果 pt , pt 20 0 9年 6月 ~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2016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2016
层癌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ⅤN型Pit 特点:无结构(缺乏
Pit结构) 意义:高度可疑黏膜
下层癌及进展 期癌
窄带内镜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
NBI是一种利用窄带光波进行成像的新 技术,强调血管与粘膜表面的细微结构
NBI工作原理
染色后普通内镜不易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
染色前
染色后
染色后病变表面结构与边界更加清晰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
● 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联合对结直肠粘 膜表面微细结构进行分型即Pit Pattern分型, 也称工藤分型。
● Pit Pattern分型可分为5型,不仅可 以用于病变性质的诊断,还可以大体 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
刘德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
早期结直肠癌相关定义
● 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 浸润深度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任意大小 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m sm
pm
ss
se
黏膜层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固有肌层 浆膜层
● Ⅱc、非颗粒型及结节混和型LST粘膜下浸润风险相 对更高(>36%)。
● Ⅱc型病变越大,粘膜下浸润风险越高,超过1cm病 变的粘膜下浸润风险>70%结节混和型LST中, ≥10mm的结节易发生粘膜下浸润。
● 非颗粒型LST中有约30%表现为多灶性粘膜下浸润 ● Is+Ⅱc型病变都是黏膜下层高度浸润者。
泡影响观察的发生率
二、规范的精细操作
1. 推荐采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
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可 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 出率,但单人操作法 是有效使用放大结肠 镜的重要条件。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ciia inf a c f ih ma nfct nc r mo n oso y i ei et ct no tels n . l c l g ic n eo hg - g i ai ho e d c p t n i a o fh ei s n s i i o nh d f i i o
及 肿 瘤 的 浸 润 深 度 , 此 可确 定 行 内镜 下 粘 膜 剥 离 术 或 分 片 粘 膜 剥 离 术 将 肿 瘤 切 除 , 据 抑或 行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在 当前 我
国的 胃肠内镜医疗界 , 应广琵 开展染 色 内镜 和放大 内镜 的临床 应用 , 以早期 发现大肠病 变 , 高我 国大肠癌 的内镜谚 提
i r c r o s Th s c n q e l w r ee io l mi a e t e t n k o s e e r e n I c u aed a n - t p e u s r e e e h i u s l t g tdi vv s t ao a n u n lr a t m nsa d ma e s ̄i a l r d mo' a c rt ig o p i a c ss o h a i fp tp t m l sf a o r p s d b d ie . Ac o dn td e o d ce y J p e e i n t e b sso i at o ca i c t n a p s i i s o o e y Ku o S i n c r i g t su is c n u td b a a s o n
维普资讯
第 一 军 医大 学 学 报 fFrt l dUnv J i MiMe s i )
・3 5 8
染 色内镜和放 大 内镜技术是提 高早期 大肠癌诊 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义 为早 期大 肠 癌 , 定义 与 有 无 转 移 无 关 … 其 1。汤 钊
猷等 对早 期 大肠 癌 的 定 义 描写 得更 详 细 , 期 大 肠 早
癌是 指原 发灶 肿 瘤 限 于 黏膜 层 或 黏膜 下 层 者 ; 中 其 限 于黏 膜层 者 为 “ 膜 内癌 ” 因 黏 膜 层 中没 有 淋 巴 黏 ,
色 泽 改变 , 淡红 色 或 退 色 、 面 凹 凸 不 平 , 腔 气 量 表 肠
1 早 期 大 肠 癌 的 定 义 及 分 类
1 1 早 期 大 肠 癌 的 定 义 .
改 变对 凹 陷的深 浅 度 的影 响 , 壁 集 中 等 是 表 面 型 皱
诊 断 的重点 。 1 2 3 侧 方发 育型 肿 瘤 ( aea S ra igTu r .. L trl pedn mo ,
广 西 医科 大 学 附属 肿瘤 医院( 宁 5 0 2 ) 葛 莲荚 综述 刘 剑伦 审校 南 3 0 1
关 键 词 早 期 大 肠 癌 内镜
分类 号 R7 5 3 3 . ’4
诊 断 黏 膜 切 除
随着 纤维 结 肠 镜 及 电子 结 肠 镜 的普 及 应 用 , 早
伴隆 起 , 面 观察 凹 陷 明 显 。 1C病 灶 最 小 , 多 为 侧 I 但 s 癌 。 lC la凹 陷面宽 伴 边缘 隆起 , m I+ I 隆起 处 为受 挤 压 的正 常黏 膜 或 反应 增 生 黏 膜 并 无 癌 ; 型可 用 本
腺瘤 的基 础 上 【 。 4 J
蒂 型 ( s 和 无 蒂 型 (Is 。有 蒂 型 之 隆 起 的 肿 物 工p ) ) 有 长蒂 与短 蒂 之分 , 蒂者 多 为腺 瘤 , 长 如有 癌 变 时 常 局 限在 黏膜 内 , 很少 侵 及黏 膜 下层 ; 而粗 大 蒂 的 腺瘤 恶变 则 以黏 膜下 癌 (m 癌 ) 多 。“ s 居 不倒 翁 ” 观 , 外 出 血、 烂 、 疡、 糜 溃 白斑 等是 该 型 大肠 癌诊 断 的重 点 。 12 2 表 面型 又称 Ⅱ型 , 分 为 表 面 隆 起 型 ( .. 可 Ⅱ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与内镜治疗进展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与内镜治疗进展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与内镜治疗进展·综述·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与内镜治疗进展林良兜1 卢杰夫2* 李超芹3(1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市 530001;2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市 530023;3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市 510280) 【提要】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是一种新类型大肠肿瘤,因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一般的腺瘤不同,癌变率较高,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其发生率并不低,近年来对其研究增多。

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就其诊断与内镜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治疗;组织病理;综述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指直径超过10 mm且发生在大肠黏膜表面的平坦或隆起病变,这种病变主要沿着大肠黏膜表面侧向生长,很少垂直侵犯大肠壁的深层。

由于这类肿瘤的病变形态、发生发展有特殊性,故目前单独进行研究较多。

LST 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由于其自身特点,普通内镜下易发生漏诊,必须结合其病变组织形态及病理亚型多样化特征。

因此,医务人员应充分重视该病的诊治。

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概念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于1993年由日本医学家工藤英进首先提出[1],该病最初概念比较混乱,对其有多种不同命名,对病症的描述也很不准确。

起初称大肠黏膜的颗粒集簇样病变,亦名为葡行性肿瘤、表浅扩张型肿瘤、花瓣样病损、毯样病损等[1]。

这类疾病发病特点主要沿黏膜面侧向表浅生长,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生长。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发现有非颗粒型病变存在,包括扁平隆起型及假凹陷型,这两类病变无颗粒分布,且表面平坦,然而具备LST的其他特点。

因此,1998年Kudo等[2]重新定义LST为:直径10 mm以上的、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型病变,包括颗粒集簇样病变及非颗粒型病变。

《肿瘤的内镜诊断》课件

《肿瘤的内镜诊断》课件

3
检查和记录
检查病变并记录详细信息,包括位置、形状和大小。
内镜检查的风险和并发症
1 出血
内镜检查可能导致出血,但一般是轻微的,可以在检查中进行止血。
2 穿孔
内镜检查可能导致器官穿孔,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3 感染
内镜检查可能引起感染,但通过使用无菌技术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常用的内镜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
用于检查胃内腔和黏膜,诊断胃炎、溃疡等胃部疾病。
内镜诊断和其他诊断方式的比较
MRI
内镜可以提供更直接的观察和 评估,而MRI需要辅助造影剂。
CT扫描
CT扫描提供更全面的图像,但 无法提供组织活检。
超声波
超声波可以检测肿瘤的大小和 位置,但无法提供组织细胞的 详细信息。
内镜诊断的适应症
1 消化系统疾病
内镜可以诊断胃炎、溃疡、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
内镜可用于诊断肺部感染、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3 泌尿系统疾病
内镜可以在尿道、膀胱、镜检查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准备,包括空腹、洗肠等,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内镜检查过程
1
麻醉
在必要时使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
导入内镜
将内镜插入体内,通过器械通道进行操作和观察。
《肿瘤的内镜诊断》PPT 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肿瘤的内镜诊断,在深入了解肿瘤之前,让我们先欣赏一张 美丽的风景照片。
什么是肿瘤?
肿瘤是指细胞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增殖现象,可以为良性或恶性。它们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肿瘤的分类
良性肿瘤
这种肿瘤是非癌性的,通常不会扩散到其他 部位。
原发性肿瘤
这种肿瘤起源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常规内镜、NBI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及内镜下色素染色对早期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研究

常规内镜、NBI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及内镜下色素染色对早期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研究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16期大肠癌属于比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结肠镜检查是尽早发现大肠癌的主要方法[1]。

临床检查得知,常规内镜检查容易出现漏诊情况,对凹陷型和平坦型病变灵敏度不高。

癌症早期发现对患者治疗有很大帮助,而当前大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早期症状不明显[2],因此临床将如何提高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本次研究与病理学组织结果对比,观察不同方法对大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结肠镜检查患者400例,男214例,女186例;年龄26~78岁,平均(58.68±7.56)岁;病程3~12个月,平均(8.15±2.11)个月。

所有患者均出现异常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大肠具有息肉样病变,自愿接受检查。

排除肠道准备不佳,遗传性、感染性肠病患者。

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前要做好充分肠道准备,检查前1d 禁食水果、蔬菜,检查当天禁食早餐,内镜检查前5h 左右禁饮水并定时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清洁肠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用量和服用时间,肠道清洁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0.16.064摘要目的:对比早期大肠肿瘤性病变患者采用内镜常规模式、窄带成像(NBI)模式及色素染色诊断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结肠镜检查患者400例,均采用内镜进行检查,常规内镜模式下观察腺管开口,NBI 内镜模式再次观察开口类型及血管形态,色素染色采用活检孔喷0.2%的靛胭脂,病灶染色后进行观察。

三种模式观察时均记录病变情况、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形态。

将病变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对比常规模式和NBI 模式的病变发现情况,常规模式、NBI 模式和色素染色三种方式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内镜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大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生存率,治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早期大肠癌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

据文献报道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50%—60%,有远隔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有10%[1-3]。

因此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关键在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

但目前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在各国差异较大,日本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居世界首位,约为17%-53%[4-6],而在欧美国家,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约为9%[7-9],我国早期大肠癌的资料并不完善,各地文献报告为1.7%-26.1%[10-16],差异较大,较之日本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明显偏低。

因此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已成为消化系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7]。

目前内镜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各种影像学检查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原因之一是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的发现大肠黏膜的早期病变,而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结肠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随着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坦型病变,且具有比隆起型肿瘤更高的恶变倾向,尤其是凹陷型病变甚尤。

平坦型病变包括:IIa、IIb、IIc、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等。

据报道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从8.4 %-52.5 %不等[18-19 ] , 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可在3 年内发展为大肠癌,而隆起型腺瘤发展成癌要经过5-10年[20]。

平坦型病变镜下表现为下列征象中的一种或多种共存:黏膜发红,黏膜苍白,黏膜灰暗,易出血,血管网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和肠壁轻度变形及吸气变形存在。

常规内镜检查若发现上述征象,应先用充气和吸气试验观察是否存在黏膜变形,随后用染色内镜技术观察病变表面形态和病变范围,再应用放大内镜仔细观察大肠腺管开口的形态,基本可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及病变浸润的程度,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内镜诊治进展

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内镜诊治进展
▪ 腺瘤伴随体积旳增大,癌变机会升高。当腺瘤体积不不小 于1cm时.其癌变率为0.3%-1.3%,当腺瘤体积不小于 1cm,不不小于2cm时.其癌变率为3.6%-9.5%,当腺瘤体 积不小于2cm时其癌变率为6.8%-46% 。
▪ 时间:从腺瘤不经典性增生到浸润性癌手术约需15-23年。
腺瘤不经典增生旳程度越重,其癌变旳机会越大。
根据组织学特点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 种。根据其腺上皮旳不经典增生旳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不经 典增生3级。
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旳80%。多为有蒂型,常多发。0.5cm 下列旳小腺瘤由正常粘膜覆盖,少数表面粘膜发红,一般无蒂。多 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可不小于3cm,常有蒂,呈球 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 质地软。
4. 电流选择:尽量选择切割电流(cut),亦可用混合电流,但应防止用凝固电流,不 然易损伤肌层,并可使切下标本产生电凝损伤。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 横结肠LST病变,EMR术切除。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合用于较大旳平坦型 病变,对大型旳LST 而言,EMR术无法一 次切除洁净,采用 EPMR是最佳方法, 不然,需外科干预。 但对于很大旳病变, EPMR术操作难度很 大,要求术者具有较 高旳技巧,如无把握 ,最佳转交外科处理 。
单发
多发
肿瘤性
错构瘤性 化生性 炎症性 免疫性 其他
管状腺瘤
家族性腺瘤病
绒毛状腺瘤
Gardner综合征
混合性腺瘤
Turcot综合征
散发性腺瘤病(多发性腺瘤病)
Peutz-Jegher息肉 Peutz-Jegher综合征
幼年性息肉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引言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癌症之一。

早期大肠癌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或被误诊。

早期发现和治疗大肠癌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窄带成像技术和染色放大内镜是近年来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取得较大进展的技术手段,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来探讨这两种技术联合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并对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是一种高分辨率内镜成像技术,在内镜检查中具有较好的放大效果和对血管网络的清晰显示能力。

NBI技术能够通过两个特定波长的蓝光,使得黏膜表面和血管纹理的微细结构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对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NBI技术能够更好地显示癌前病变的微细结构,有助于提高早期癌变区域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研究表明,NBI技术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一项对149例早期结直肠癌样病变的研究显示,NBI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和93.6%,远高于常规白光内镜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这说明NBI技术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提高早期癌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二、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染色放大内镜技术是将染色剂直接涂抹在黏膜表面,通过增强对黏膜细微结构和病变区域的显现,有助于提高早期癌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目前常用的染色剂包括甲蓝、吲哚黄、甲醛、碘等,这些染色剂能够在微细结构和组织形态上产生明显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对早期癌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窄带成像技术和染色放大内镜技术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中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将这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优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ano分型主要依据腺管周围的毛细血管 网形态, 包括其可见性、直径变化、迂曲 及中断情况。
pattern)及微血管形态(Capillary pattern)判断病 变性质,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 JNET分型是考虑到血管和腺管两方面的因素而制定的 分型模式
3
2020/10/31
大肠病变内镜诊断体系
• 普通内镜------发现病变和异常征象 • 染色内镜------确定是否有病变和病变范围 • 放大内镜-----根据病变表面结构特征确定病
息肉平坦,积云样表面,WLE 下可见隐窝内红点,NBI 下见隐窝内黑点
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ⅢS型Pit 特点:圆盘状,可以在凹 陷病变或凹陷型肿瘤中 看到。 大小:0.03±0.01mm
比正常Pit小 意义:Ⅱc型大肠癌
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色素染色原理
靛胭脂染色:沉积在凹陷处/低洼处,受 重力和高低差的影响,靛胭脂沉积处为 pit所在。对复杂pit pattern判断有困
难。II、IIIL、IV型可以用靛胭脂 染色。
结晶紫染色:可染上皮细胞胞浆,pit 不染色,故而显示白色,可供分析复 杂pit pattern。IIIs、Vi、Vn型考虑 用结晶紫。
• 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内镜下特点:边界不清、黏 液帽(黏液蛋白的缘故)、积云样表面结构(云雾状外 观)、隐窝中的黑斑、扩张的II型腺管开口呈II-0(open)、 扩张的分支血管及正常血管密度。
• II型开放Pit是SSA/P特征变化。 • 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多见于右侧结肠和回盲部。 • 是大肠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大约10%。
正常结肠黏膜的微血管
• 正常结肠黏膜的微血管以蜂窝状(honeycomb pattern)形态围绕在黏膜腺体周围,这些血管的 直径约为8.6±1.8--12.4±1.9um,从盲肠到直 肠都能看到这样的基本形态,SANO 等将这种血 管形态称为网状毛细血管(meshed capillary, MC)
ⅢL-1型Pit: 管状Pit为主, 但比正常
Pit大,见于隆起方向生长 的管状腺瘤。 Ⅲ L-2型Pit:
Ⅲ L-1 与Ⅰ型混合型, 典型的LST非颗粒型的Pit。
Ⅲ L-1型Pit
Ⅲ L-2型Pit
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Ⅳ型Pit 特点:树枝状( ⅣB型)
脑回状( Ⅳv型) 大小:0.93±0.32mm 意义:绒毛状腺肉 注意:尽管脑回状Pit形态实际上 是由多节沟而不是小凹组成的; 为了方便起见,它也包括在此范 畴。
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I型Pit 特点:圆形(正常Pit) 大小:0.07±0.02mm 临床意义:正常粘膜 及炎性病变
结晶紫 染色
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Ⅱ型Pit 特点:星形或乳头状 大小:0.09±0.02mm 意义:增生性息肉
SSA/Ps Pit pattern II-O(open)示意图
NBI观察大肠毛细血管形态 (Capillary Pattern ,CP)
NBI放大观察毛细血管形态较 白光内镜、染色内镜更为清楚
NBI放大观察大肠毛细血管形态 (Capillary Pattern ,CP)
● 一般肿瘤性病变的表面血管会发生扩张、 新生血管增生及血管结构破坏,
● 炎性病变、增生性病变等非肿瘤性病变 不会引起血管的明显变化。
变性质 • 染色+放大内镜----• 超声内镜------病变深度及性质?
4
Pit Pattern(PP)
(kudo分型,2004)
• “pit”是指大肠粘膜腺凹的开口部分,是 粘膜的表面结构。这是全面理解pit pattern 分型的基石。
• pit pattern分型是指:用放大内镜观察腺管 开口部的形态(即pit形态),从而诊断肿 瘤与非肿瘤并进一步对癌的浸润深度等进 行判断的诊断方法。
SSA/Ps Pit pattern II-O(open)示意图
II型开放Pit”是SSA/P特征变化
传统II型Pit 典型的II型Pit由星状或
Open II型 含有分泌的粘蛋白,是
洋葱皮状表面结构组成
SSA/P的特征性发现
注: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
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
Pit边缘不规 则,
管腔狭窄,
轮廓不清。
诊断为 SM深浸 润癌,并 手术切除
该病灶。
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ⅤN型Pit 特点:无结构(缺乏
Pit结构) 意义:高度可疑黏膜
下层癌及进展 期癌。主要见于 大的侵袭或晚期 癌类型的肿瘤。
小结1:结肠pit pattern诊断
Capillary Pattern (CP) (SANO分型,2006)
大肠肿瘤的放大内镜 诊断
主要内容
• Pit Pattern(PP) 2004)
(kudo分型,
• Capillary Pattern (CP) (SANO分型, 2006)
• JNET(The Japan NBI Expert Team)分类 (2013)
• 大肠病变主要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 • 但因其较高漏诊率已逐渐被放大染色内镜取代。 • 染色放大内镜通过观察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形态(Pit
● 用NBI观察微血管的形态可以预测病变 的性质和浸润深度。对于肿瘤性病变可 观察到扩张的褐色网状毛细血管apillary Pattern, CP)
● NBI结合放大内镜将毛细血管分为三型: Ⅰ型, Ⅱ型, Ⅲ型, 其中Ⅲ型又分为ⅢA 型和ⅢB型, 此分型方法也称为Sano分型。
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ⅤI型Pit 特点:Pit结构不
规则 意义:可疑黏膜肌
层癌
喷洒靛胭 脂后放大 检查发现 隆起区域 有IIIL型腺 管。平坦 区域为IIIL 至III S腺 管。评估 为V-I型 (无浸润) 腺管。
结晶紫染 色后凹陷 区强放大, 呈V-I型 (严重不 规则)P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