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神态描写: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可以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从而突出人物性格

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

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某某气氛;引出下文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点明时令、地点、人物;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承上启下。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

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感官角度:从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五个角度来进行描写,考试多在诗歌赏析中出题。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我相信如果把这些作为选择项问孩子,大多数孩子是能够选择出正确的描写手法的。但是如果作为问答题,可能很多孩子就未必能把常用的描写手法都背出来。

三、常用描写手法

1.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事雕琢,不加渲染烘托,不注重色彩。用简练的叙事性语言突出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2、象征:借助某具体形象,以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感情。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两种,表达不同情感。

4.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通常以物(特定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5.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渲染氛围,烘托情感)

6、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7.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等手法。

8.虚实结合: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回忆、梦境。

9、细节描写: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包括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心理。

10、其它

觉度(视觉、听觉、嗅觉、感觉),角度(上、下、远、近),色彩。

四、常用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1.借景抒情:包括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等方面,尤其要注

意“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2.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借助自然界中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3.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锦瑟》。

4.借古讽今:也称作咏史怀古诗。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讽今”是目的。

5、对写:也叫主客移位或曲笔。

五、常考修辞手法

1、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5、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6、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运用借代可使语言含蓄、简练。

7、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