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柔顺运动控制综述
机器人技术中的多机器人协同与协作控制研究
机器人技术中的多机器人协同与协作控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工业、军事和服务行业中,机器人已经成为关键的助手和合作伙伴。
然而,如何实现多机器人之间的协同与协作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多机器人协同和协作控制是指多个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关键因素,包括机器人之间的通信、决策制定、路径规划和资源分配等。
在多机器人协同中,通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之间需要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以协调彼此的行动。
目前,有许多通信协议和技术可供选择,如蓝牙、Wi-Fi和ZigBee等。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对于实现良好的协同控制至关重要。
除了通信,决策制定也是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的关键问题之一。
机器人需要能够共同决策,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传统的决策方法通常通过集中式算法来实现,但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多机器人系统。
因此,需要研究和开发分布式决策算法,以实现机器人之间的智能决策制定。
路径规划是多机器人协作控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多机器人系统中,机器人需要根据任务需求找到最优的行进路径。
例如,在救援任务中,机器人需要在避免障碍物和协调与其他机器人的运动之间找到最快最安全的路径。
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图论、遗传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设计出一些高效的路径规划算法。
此外,资源分配也是多机器人协同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多个机器人可能需要共享资源,如能源和传感器数据。
因此,如何在机器人之间进行公平和有效的资源分配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分配算法被提出,例如拍卖算法和合同理论等,这些算法可以根据机器人的需求和贡献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
总结起来,多机器人协同与协作控制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关键因素,如通信、决策制定、路径规划和资源分配等。
机器人研磨自由曲面时的作业环境与柔顺控制研究共3篇
机器人研磨自由曲面时的作业环境与柔顺控制研究共3篇机器人研磨自由曲面时的作业环境与柔顺控制研究1机器人在磨削自由曲面的应用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这样的应用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对物体表面进行高效和精确的加工。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研磨自由曲面时的作业环境与柔顺控制研究。
一、机器人磨削自由曲面的应用环境机器人磨削自由曲面的应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件表面几何形状复杂度高。
自由曲面的磨削需要针对工件表面进行高精度的加工,而曲面的几何形状往往较为复杂。
这就要求机器人在磨削过程中要有良好的重心控制能力和机器人末端的力传感能力,以保证磨削效果和加工精度。
2、均匀性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较高。
自由曲面的表面粗糙度往往比较高,需要经过多道磨削加工才能获得足够的光滑度。
而均匀性的要求也非常高,需要机器人在磨削时均匀施加力,保证工件表面的一致性。
3、加工环境要素复杂。
在机器人磨削自由曲面时,需要考虑工件的尺寸和形状以及机器人自身的动态特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加工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如电磁干扰、空气流动等。
因此,需要对机器人进行适当的防抖和干扰抑制措施。
二、柔顺控制研究机器人在磨削自由曲面时,需要具备柔顺控制能力。
柔顺控制主要是指机器人的力控制和位置控制能力。
力控制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机器人机械臂与工件之间的柔性交互。
而位置控制方面,主要是实现在磨削过程中对机器人末端的准确位置控制。
柔性控制可以通过力传感器和控制算法来实现。
力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感知加工过程中的接触力和切削力,判断工具与工件表面的接触情况,从而实现柔性控制。
而控制算法则可以根据力传感器反馈的信息,通过动态调整电机控制器,实现机器人动态调节和精确控制。
另外,在机器人磨削自由曲面时,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
轨迹规划方面需要考虑工件表面的几何形状和磨削参数等因素,从而生成符合加工要求的路径规划。
而运动控制方面,则需要实现对机器人各个关节的联动控制,以实现复杂曲面的磨削任务。
机械臂柔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
机械臂柔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机械臂柔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走向精确和高效的未来近年来,机械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工业生产线到医疗手术室再到家庭助手,机械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的机械臂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与人类合作或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上。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机械臂柔顺运动控制技术应运而生,其致力于提高机械臂的柔顺性、精确性和高效性。
本文将探讨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柔顺运动控制技术是指机械臂通过具有精确力传递和高灵活性的机械结构,实现类似于人类手臂的柔软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应对复杂的环境要求,比如与人类进行合作或在狭小空间中操作。
在传统的机械臂中,刚性结构和刚性控制往往导致运动精度和灵活性的不足。
而柔顺运动控制技术通过引入弹性材料、柔性机械结构和感知反馈控制算法等手段,有效提高了运动表现。
首先,柔性机械结构是实现机械臂柔顺运动控制的核心之一。
传统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通常由刚性材料制成,限制了运动灵活性和安全性。
而柔性材料的引入可以提供更自由的运动范围,同时降低了与环境或操作对象接触时的风险。
例如,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开发了基于人工肌肉和弹性材料的机械臂,实现了精确、连续和逼真的运动。
这种柔性机械结构的研究对于提高机械臂在协作机器人、医疗手术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柔顺运动控制技术需要配备高效的感知反馈系统,以提供准确的运动信息并对环境变化进行实时响应。
在复杂的应用场景中,机械臂需要不断地感知和分析周围环境的信息,以便根据需要调整运动轨迹和力量输出。
近年来,计算机视觉和力传感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机械臂可以通过视觉系统检测周围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姿态,并通过力传感器感知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这种感知反馈系统的引入使机械臂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需求和与人类进行交互。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机械臂柔顺运动控制技术在医疗、家庭助理和协作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智能控制和运动规划方法
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智能控制和运动规划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协作机器人逐渐在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协作机器人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与人类进行高效合作,实现任务的共同完成。
要实现可靠的协作,智能控制和运动规划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智能控制和运动规划方法。
首先,智能控制是协作机器人实现高效合作的关键。
智能控制方法旨在使机器人能够感知环境、理解任务要求,并根据具体的协作场景做出合适的响应。
在实践中,常用的智能控制方法包括感知与识别、决策与规划、运动与控制等。
感知与识别是智能控制的基础。
协作机器人通过各种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识别。
例如,机器人可以利用视觉传感器来检测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等属性,力觉传感器可以感知与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感知与识别,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为后续的决策与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决策与规划是实现协作的关键环节。
机器人需要根据任务要求和环境状况做出决策,并制定合理的规划策略。
在决策与规划过程中,机器人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任务优先级、障碍物避让、资源利用效率等。
通常,规划策略可以使用算法、优化方法等进行设计,以实现任务的高效完成。
例如,机器人可以利用路径规划算法为自己规划一条安全有效的行进路径,避免与人类或其他障碍物碰撞。
运动与控制是智能控制的核心环节。
一旦决策与规划完成,机器人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运动控制指令,使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或动作执行任务。
在运动与控制过程中,机器人需要考虑动力学特性、避障能力以及与人类的安全交互等因素。
现代协作机器人通常采用灵巧的机械设计和先进的控制算法,以实现高精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运动控制。
另外,运动规划也是协作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
运动规划是指根据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和环境约束,制定一系列合适的轨迹或动作,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目标。
运动规划旨在优化机器人的轨迹或动作,以提高机器人的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
协作机器人智能控制与人机交互研究综述
协作机器人智能控制与人机交互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的快速发展,协作机器人已成为现代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在生产线上承担着繁重且精确的任务,还在医疗、教育、服务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协作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与人类的高度协同性,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与人类共同作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因此,对协作机器人的智能控制与人机交互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以及实现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协作机器人智能控制与人机交互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我们将从协作机器人的定义和分类出发,分析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需求与挑战。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协作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策略,包括感知、决策、执行等关键技术,并分析其在提升机器人自主性、适应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在人机交互方面,我们将关注人机接口设计、意图识别、情感交互等关键技术,并讨论如何实现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机交互方式。
我们将对协作机器人智能控制与人机交互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协作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协作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机器人与环境的智能交互,以及机器人之间的协同工作。
这些技术的研发,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也扩展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智能控制技术在协作机器人中主要体现在路径规划、动态避障、自适应控制等方面。
路径规划是指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信息和任务要求,自主规划出最优的运动路径。
动态避障则是在机器人运行过程中,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遇到障碍物时能够及时调整运动轨迹,避免碰撞。
自适应控制则是指机器人能够根据任务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控制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
协作机器人的智能控制还需要解决人机交互问题。
人机交互是指机器人能够理解和执行人的指令,同时也能够向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
第17讲(机器人学)机器人的柔顺控制20101002
二、作业约束与力控制(续1)
对一个被约束的机械手进行控制, 对一个被约束的机械手进行控制 , 要比一般机械手的控制更 为复杂与困难,这是因为: 为复杂与困难,这是因为: (1)约束使自由度减少,以致再不能规定末端的任意运动; 约束使自由度减少,以致再不能规定末端的任意运动; 约束给手臂施加一个反作用力, (2)约束给手臂施加一个反作用力,必须对该力进行有效的 控制,以免它任意增大,甚至损坏机械手或与其接触的表面; 控制 , 以免它任意增大 ,甚至损坏机械手或与其接触的表面 ; (3)需要同时对机械手的位置和所受的约束反力进行控制。 需要同时对机械手的位置和所受的约束反力进行控制。
一、位置控制型阻力控制
1、 机械手为非冗余的 , 而且 、 机械手为非冗余的, 而且J(q)在当前机械手结构 下 在当前机械手结构q下 在当前机械手结构 具有全秩( 具有全秩(rank)。 )
2、对于当前的q,雅可比矩阵 、对于当前的 ,雅可比矩阵J(q)是退化的,即当前 是退化的, 是退化的 的机械手结构是奇异的。 的机械手结构是奇异的。
二、柔顺型阻抗控制(续1)
柔顺型阻抗控制的控制律仍为: 柔顺型阻抗控制的控制律仍为:
只是上式中的刚度矩阵K 只是上式中的刚度矩阵 p 是根据需要完成的柔顺任务 来选择的。 来选择的。
§15.3 力和位置混合控制方案
一、主动刚性控制 如图为一个主动刚性控制框图。图中 为机械手末端执行装置 如图为一个主动刚性控制框图。图中J为机械手末端执行装置 的雅可比矩阵; 的雅可比矩阵;Kp为定义于末端笛卡儿坐标系的刚性对角矩 其元素由人为确定。 阵,其元素由人为确定。
柔顺运动控制
还有一类柔顺控制方法为:动态混合控制, 还有一类柔顺控制方法为:动态混合控制,其基本思想是在 柔顺坐标空间将任务分解为某些自由度的位置控制和另一些 自由度的力控制, 自由度的力控制,并在任务空间分别进行位置控制和力控制 的计算, 的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转换到关节空间合并为统一的关节 控制力矩,驱动机械手以实现所需要的柔顺功能。 控制力矩,驱动机械手以实现所需要的柔顺功能。 由此可见 , 柔顺运动控制包括 阻抗控制 、 力和位置混合控制 和动态混合控制等 和动态混合控制等。
刚柔耦合动力学———轻量化协作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的力学基础———解读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
第29卷第24期中国机械工程V o l .29㊀N o .242018年12月C H I N A M E C HA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p p.3020G3023导语传统机器人采用厚实的结构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刚度,以减小机器人的结构振动,但是这种 粗笨 结构的机器人存在高能耗㊁适应性差等问题.为了提高机器人的节能性,要对机器人的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但轻量化设计又会导致其柔性结构振动,这就需要对机器人进行动态控制,以提高其动态刚度来减小结构振动.另外,能感知人协作意图㊁适应环境与目标变化的机器人因具有柔顺结构而适应性能良好,也存在柔性结构振动的可能.因此,利用柔性结构带来轻量节能与适应能力的前提是减小柔性结构振动,这需要研究柔性结构的动态控制,这些动态控制的力学基础都是刚柔耦合动力学.刚柔耦合动力学 轻量化协作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的力学基础解读«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尹海斌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收稿日期:201808081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1.1㊀背景与现状随着技术的发展㊁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与排放,为此,人们提出了工业发展的节能减排约束机制.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这一工业化发展的大趋势,向节能化方向发展.另外,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㊁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机器人越来越被看好,它是一个可以替代人工去做很多繁重和重复性工作的工具;要提高机器人的人工替代率,机器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智能.因此,节能与智能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两大趋势.现有的绝大多数机器人结构设计是结构刚度最大化,以减小机器人结构的振动而实现精确的运动定位.但是,这种最大化刚度结构的机器人用材多㊁不经济,结构笨重不节能,惯量大而动态性能差,生产效率低.况且,不存在绝对的刚性结构,一定条件的输入会激励出一定频率的振动,即使设计成最大化刚度结构,机器人在高速重载的工作条件下同样面临着结构振动的问题.因此,要提高机器人运动的精度(降低柔性结构振动),往往会以牺牲其性能指标(节能经济㊁动态性㊁效率㊁工作条件)为代价.机器人大量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但其人工替代率仍不足1%,这是因为机器人还不能够如人一般自主适应外界环境和目标的变化,进行自主安全的运动和操作.柔顺结构或柔顺关节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能够适应环境和目标的变化,能够感知操作者的动作意图,但同时也会存在结构振动从而带来运动控制精度的问题.柔性机器人轻量节能,对环境和目标的变化具有适应性,但也存在因为结构刚度较低而导致的结构振动的问题.要想充分利用柔性结构的优点,关键是要解决柔性结构带来的振动问题.为此,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柔性机器人的各种关键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1.2㊀发展概述对柔性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是对其共性问题刚柔耦合动力学综合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能代表真实系统的精确模型来预测分析其动态行为.在这一研究领域,有大量的关于柔性臂动态建模与分析的研究,D w i v e d y 发表了一篇这个领域的评论文章,分析了1974-2005年间的主要研究成果.根据这些已发表的研究论文,用于计算柔性机器人动力学的柔性描述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最常见㊁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线性的弹性变形描述,大量的文献中都采用了这种最常见的线性描述方法来建立柔性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近20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论文讨论了二次变形描述方法,它考虑了轴向缩短和横向弯曲;在连续柔性结构的离散计算中,二次变形描述中只有横向弯曲被认为是柔性位移.2005年,L e e 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形描述方法推导柔性梁的动态方程,这个新的变形描述方法基本上等效于二次变形描述方法,不同的是横向弯曲与轴向缩短被综合为一个向量来用作柔性位移.这个新方法很少被用于柔性机器人的动态建模与分析,«机器人刚柔耦合动0203力学»(下称 本专著 )中详细讨论了如何用这个方法建立柔性机器人动态模型.除此之外,柔性机器人的动态控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许多研究人员对柔性机器人的动态控制进行了研究.2004年,B e n o s m a n 提出了柔性机器人动态控制的综述文章,分析总结出4类目标和20种方法(表1).这些动态控制方法一般基于具体的柔性机器人动态模型与分析,因此,采用上述新的变形描述方法建立柔性机器人动态模型,需要研究与之相应的动态控制器设计方法.这些相关的研究成果是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发展过程的体现,也是本专著的主要内容.表1㊀柔性机器人动态控制目标与方法4类控制目标20种控制方法(1)无时间限制的点到点运动(2)有时间限制的点到点运动(3)关节空间内的轨迹跟踪(4)工作空间内的轨迹跟踪前馈轨迹规划输入整形技术,优化轨迹规划主动控制P D /P I D 控制,二次型最优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奇异摄动控制,逆动态控制,力矩控制被动控制控制G结构优化设计,耦合结构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基于动态反馈的精确线性化特殊控制方法边界控制,机械波法,代数控制,输出再定义,超前滞后控制,极点配置2㊀«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主要内容2.1㊀内容涵盖范围机器人种类繁多,从构型上看,可以归纳为机器人手臂㊁移动机器人以及人形机器人.机器人手臂又分为串联式和并联式,移动机器人可分为陆地移动型和空中飞跃型,人形机器人是前两者的集大成,是可以移动的机械臂或四肢.因此,在机器人构型研究中,机械臂和移动机器人是典型的代表.本专著中所介绍的机器人也主要指这两类机器人,其结构中采用了柔性单元,分别为柔性机械臂和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2.2㊀内容介绍表2详细列出了本专著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部分和8个章节.第一部分是概述,介绍了机器人动力学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柔性机械臂的研究成果,共四章;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的研究成果,共三章.为了便于读者对专著有一个大致了解,下面主要对柔性机械臂与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关系做一个介绍.表2㊀«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主要内容概述(1)机器人动力学研究意义柔性机械臂(2)刚柔耦合机械臂的建模与分析(3)刚柔耦合机械臂动态控制器设计(4)刚柔耦合机械臂动态控制仿真与实验(5)旋转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的比较研究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6)悬挂轮式移动机械臂的振动控制(7)多要素作用下的移动机械臂跟踪控制(8)路面激励下移动机械臂的动态稳定性控制㊀㊀本专著中,柔性机械臂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柔性机械臂的动态建模与分析㊁动态控制与实验㊁建模方法的比较研究等内容.柔性机械臂建模时,采用了一种新的变形描述方法计算柔性变形.在模型分析计算时,一种情况认为,柔性臂关节轨迹的角度函数与其柔性状态之间保持独立;另外一种情况认为,驱动关节刚度不足时,柔性臂关节轨迹的角度函数将会受到其柔性状态的影响.因此,前者不用考虑关节柔性,后者需要考虑关节柔性.上述动态模型分析指出,柔性臂的动力学模型是一个强非线性系统且系统惯量矩阵的逆存在奇异.为了避免计算惯量矩阵的逆时出现奇异,并减小高阶复杂模型的计算难度,全阶的动力学模型被分解为一个柔性子系统和一个刚性子系统.基于这两个动力学子系统,提出了一个分解的动态控制方法,它由柔性动态控制模块(F D C )和刚性动态控制模块(R D C )组成.F D C 模块旨在寻找期望的轨迹,尽可能减小激励振动;R D C模块的任务则是跟踪期望的轨迹并补偿不确定的动态.控制器设计后,实验证明了分解的动态控制是有效的.前期的研究表明,柔性机械臂动态模型仍不够准确,会造成动态控制器的设计更加复杂.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动态行为㊁降低动态控制的设计难度,建立一个更加准确的柔性机械臂动态模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柔性机械臂动态建模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建模中采用的柔性梁边界条件比柔性变形描述方法对柔性机械臂动态模型的精度影响更明显;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精确建立柔性机械臂动态模型的边界条件的辨识方法.另外,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的研究成果涵盖柔性悬挂移动平台振动控制㊁移动机械臂轨迹规划㊁移动机械臂稳定性研究等内容.柔性悬挂移动平台振动控制研究了两种情况下的问题:一是机械臂静止而柔性悬挂平台运动时,最优的多输入整形法能有效抑制振动;二是机械臂和柔性悬挂平台都运动时,混沌粒子群优化1203 刚柔耦合动力学 轻量化协作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的力学基础 解读«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尹海斌算法可以通过寻找时间与加加速度的综合最优路径来有效地减小振动.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的轨迹追踪问题考虑了多种因素:理想的轮子纯滚动,非理想的轮子滑动,柔性悬挂移动平台与机械臂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让多要素作用下移动机械臂的动态控制器都能精确地追踪轨迹,使用了模糊补偿器来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在通过不平路面时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半主动的变阻尼器,建立了与半主动悬架的变量相关的振动微分方程,最后得出封闭形式的移动机器人稳定性计算方法,并通过引入机器人小车的重量与不平路面引起的重心位置变化量,对动态稳定性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3㊀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的科学意义3.1㊀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的本质问题刚柔耦合动力学的研究包罗万象,但本质上是柔性机器人系统动力学综合优化问题.为了理解其研究的意义,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动力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动力学源于力学的研究,它是理论力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后来,动力学的概念被引申用于更多学科的研究,出现了系统动力学的概念: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系统输入与系统状态之间的关系.比如经济动力学,海洋环流动力学㊁气象动力学及生物动力学等.可见,动力学不再局限于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概念.图1所示为机电系统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描述,在一个系统上有一定的输入作用,就会有一定的输出响应.系统的输入㊁输出及系统本身是一个系统动力学的三要素.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就是对这三个要素进行研究.图1㊀机电系统动力学三要素动力学三要素对应动力学的3个任务.如图2所示,当系统未知或待求解时,需要进行系统建模或者系统辨识(m o d e l i n g o r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这是第一个研究任务;当系统输出未知或需要分析系统输出状态时,需要进行系统仿真(s i m u l a t i o n )研究;当系统输入未知㊁需要确定输入时,需要研图2㊀系统动力学三任务究系统动态控制问题(c o n t r o l).对于较高要求的机电系统设计,这3个任务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整体考虑.假定某一系统动力学模型可描述如下:M (s ,K ,X )=u其中,u 和X 为系统输入和输出状态;s 和K 为结构参数和动态控制参数.在系统输入u 的作用下,有输出状态X 的响应,该响应将受到结构参数s 与控制参数K 的影响.要想获取期望的输出响应,可以设计输入u ㊁结构参数s 和控制参数K ,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机械臂系统设计中,期望的性能指标是要求快速并精确定位,结构轻量化设计(调整结构参数s )能提高快速性,但这又会导致刚度不足,降低定位精度.我们可以通过规划输入轨迹u 来减小激励振动,或者调整反馈控制参数K 来抑制振动.因此,柔性机器人动态控制实质上是一个统筹考虑机械臂动力学的输入㊁系统结构和反馈参数的综合优化问题,涉及到机器人动力学的建模㊁分析与控制等内容.3.2㊀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的意义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下几类工程实践问题.对于刚性机械臂,追踪期望的轨迹时,基于动力学模型的位置控制能够提高轨迹跟踪的实时性和精度,通过内环力矩控制模式实现外环轨迹的跟踪(图3a).对于柔性机械臂,比如轻型机械臂㊁细长机械臂㊁高速重载机械臂等都属于柔性臂的范畴,它们都面临柔性结构振动的共性问题.对柔性臂进行研究就是要研究如何减小柔性结构振动㊁提高机械臂的动态性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研究归纳为两类问题:一类是性能提升(图3b ),主要是针对现有的机械臂,通过反馈控制提高机械臂动态刚度来减小因系统输入性能的提升而出现的结构振动,比如要提高某一机械臂的工作速度或负载质量;另一类是轻量优化设计(图3c),就是利用现2203 中国机械工程第29卷第24期2018年12月下半月代设计方法,依据动力学模型,设计满足约束条件和目标要求的轻型机械臂.因此,柔性机械臂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机械臂的轻量化程度㊁提高工作空间范围㊁提升工作性能等.对于移动机器人,纯刚性设计会出现较差的平顺性能和较弱的环境适应能力,因此,要提升移动机器人的平顺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柔顺机构的移动机器人,研究柔顺机构移动机器人平台的刚柔耦合动力学问题,确定其结构刚度与动态刚度的关系.这也可以归类为图3c中的优化设计问题.在人机动态交互过程中,刚性关节不能感知交互意图;利用机器人柔顺关节对力矩敏感的特征能够感知人机交互的意图,但是柔顺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存在柔性结构振动的问题(图3d),协作机器人柔顺关节的阻抗控制需要跟踪力矩目标和振动控制.总之,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的研究能够提升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4㊀结语«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一书对柔性机器人的建模㊁仿真与动态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和介绍,主要介绍了两种典型的机器人:柔性机械臂和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柔性机械臂的研究内容有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㊁动力学分析与动态控制器设计,这些研究为机械臂的振动控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柔性悬挂移动机械臂的研究内容有柔性悬挂移动机器人振动控制方法㊁多要素作用下移动机械臂的跟踪控制和路面激励下移动机器人的动态稳定性控制,这些方法为柔性悬挂移动机器人动态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图3㊀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原理图作者力图总结在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总结能够为提高机器人的性能与品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使读者能够借鉴并用于机电设备的减振降噪㊁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性能提升㊁机械臂的轻量优化设计㊁细长等特种机械臂的设计㊁柔顺平台的开发和人机协作机器人柔顺关节的动态控制等方向.该书可以作为机械工程㊁自动化与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方向的教师㊁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参考书.(编辑㊀王旻玥)作者简介:尹海斌,男,1979年生,副教授㊁博士.«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第一作者.3203刚柔耦合动力学 轻量化协作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的力学基础 解读«机器人刚柔耦合动力学» 尹海斌。
机器人控制技术综述
机器人控制技术综述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器人控制技术作为机器人技术的核心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机器人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从控制系统的构成、控制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构成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机器人实现各种功能的基础,一般由感知模块、决策模块和执行模块组成。
感知模块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比如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等,将信息传递给决策模块。
决策模块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并将指令传达给执行模块。
执行模块负责执行具体的动作,通过执行器控制机器人运动。
二、机器人控制方法机器人控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两种。
开环控制是指根据预先设定的指令,直接控制执行器执行特定的动作,但无法对执行结果进行实时调整。
闭环控制则是根据感知模块获取的反馈信息,对执行结果进行实时调整。
闭环控制相比开环控制更加精准,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还有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和基于学习的控制方法。
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通过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控制策略。
基于学习的控制方法则是通过训练机器人学习适应不同任务的控制策略,如强化学习、深度学习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场景下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三、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控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未来的机器人控制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化:机器人控制系统将更加智能,能够实现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
通过融合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使机器人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环境,具备更高的智能水平。
2. 协作化: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通过引入分布式控制系统和通信技术,实现多个机器人之间的协同工作。
这将极大地提升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适用场景。
3. 人机交互:机器人与人类的交互将变得更加自然和智能化。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识别等技术,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需求和意图,并能够主动与人进行交流和协作。
协作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
协作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协作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协作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工作人员进行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安全性。
然而,要实现协作机器人的全面应用,运动轨迹的规划与控制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协作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是指为机器人指定合适的运动路线和轨迹,使其能够从一个初始位置到达目标位置,同时避开障碍物和其他工作人员。
运动轨迹的规划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动力学和约束条件,以确保机器人的运动安全和稳定。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优化目标,比如最短路径、最快速度或最低能耗等。
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算法可以用于协作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
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路径规划和动力学约束的方法。
路径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的移动路径,常用的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和蚁群算法等。
这些算法会考虑到机器人和环境的几何形状,以找到最佳路径。
另一方面,动力学约束是指确定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能够满足运动学和动力学条件。
运动学条件考虑了机器人的位姿和速度约束,以确保机器人能够达到目标位置。
动力学条件则考虑了机器人的力和力矩约束,以确保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不会超出其可承受的范围。
常用的方法包括PID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等。
在协作机器人的控制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其中包括基于传统控制方法的闭环反馈控制和基于人机交互的开环控制。
闭环反馈控制利用传感器和反馈信号来实时调整控制器的输出,以确保机器人能够按照规划的轨迹运动。
开环控制则通过提前设定的程序和指令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但在遇到未知环境或变化时可能会导致运动偏离轨迹。
近年来,深度学习也在协作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和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深度学习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出模型,从而实现更精确和智能的轨迹规划和控制。
它可以通过学习和整合传感器数据和环境信息来改进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决策能力。
综上所述,协作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是实现机器人与人类工作人员合作的关键。
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控制指令与调试提示技巧
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控制指令与调试提示技巧协作机器人是指可以与人类工作人员共同工作并完成任务的机器人。
由于其灵活性和安全性,协作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使协作机器人能够正常执行任务,掌握相关的控制指令和调试提示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控制指令是指通过编程或其他方式向协作机器人传达指示的命令。
这些指令可以包括机器人的基本运动、动作序列、传感器输入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控制指令以及使用技巧:1. 基本运动指令:协作机器人的基本运动包括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
可以使用相关的控制指令来实现这些基本运动。
在编程中,可以使用简单的语句来实现这些运动,例如"move forward"、"move backward"等。
同时,为了控制机器人的速度和精度,可以设置相关的参数,如"set speed"、"set precision"等。
2. 动作序列指令:协作机器人常常需要执行复杂的动作序列。
为了实现这些动作序列,可以使用流程控制指令,例如循环、条件判断等。
在编程中,可以使用"if-else"语句来根据条件决定机器人的下一步动作;通过循环语句,可以让机器人重复执行某个特定的动作。
3. 传感器输入指令:协作机器人通常配备有各种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
通过读取传感器的输入,可以实现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
为了获取传感器输入,在编程中可以使用相应的指令,如"read vision sensor"、"read force sensor"等。
通过获取传感器的输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机器人的运动和动作进行调整。
在协作机器人的调试过程中,掌握一些调试提示技巧可以帮助快速排除问题并提高工作效率。
以下是一些调试提示技巧的介绍:1. 日志记录:在协作机器人的调试过程中,通过记录相关的日志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追踪问题和分析错误。
空地协作机器人研究综述
空地协作机器人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和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好处,大到无人驾驶车辆、医疗服务型机器人,小到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在科研领域中多机器人协作已成为当今多智能体研究领域的热点。
相较于单一智能体系统,多智能体协作有着区域覆盖面广、环境适应性强、任务执行率高等特点,在该领域中受到广泛研究人员的青睐。
本文主要分析空地协作机器人研究。
关键词:跨域协同;多智能体;空地协作;任务规划引言在工业场景中,协作机器人正被用于制造业,例如移动机器人在物流仓库中有序配送。
尽管如此,机器人协作在民用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例如,它们需要与人类进行交互并在未知环境中部署。
在民用应用中,搜索与救援是一个关键场景,其中异构机器人的协作有可能通过更快的响应时间来拯救生命。
在搜救(searchandrescue,SAR)行动中,多机器人协作也可以显著提高搜救人员的效率,加快对受害者的搜索。
首先,确定搜救范围并利用无人机做初步探测,实时绘制环境地图,同时对搜救行动进行实时监测,或建立紧急情况下的通讯网络,最后利用无人车进行路径规划、物资运载等。
因此,异构机器人组合———UAV/UGV的空地协同系统能够为搜救和探索行动提供更大的优势。
1、空地协同下UAV与UGV的基本要素空地协同系统的基本要素:UAVs、UGVs、任务、环境。
此外,UAV和UGV的结构、功能、优势,以及任务的不同也是实现空地协同的必要条件。
1.1UAV与UGV的类型UGV在不同的空地协作系统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构型,通常采用两种构型:履带式和车轮式。
履带式可以提高在复杂或非结构地形的牵引力,而车轮式可以通过车轮的使用类型和车轮数量来定义。
正如SIEGWART等对UGV稳定性、机动性和可控性的描述,不同车轮的结构各有优缺点。
UAV类型因任务而异。
在协同系统中使用的UAV可以分为单旋翼、多旋翼、固定翼。
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研究
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研究智能制造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而机器人的柔顺性控制是智能制造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中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的定义和意义机器人的柔顺性控制是指机器人在与环境交互时能够快速、灵活地调整自身力量和姿态的能力。
这能力可以让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更加灵活地应对不同的任务和场景。
例如,在装配过程中,机器人需要根据不同零件的形状和重量来调整自身的力度和姿态,以确保装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因此,机器人的柔顺性控制对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的研究现状目前,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力控制:力控制是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和工件的力信息,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力度,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要求。
力控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力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力控制算法的优化等。
2. 姿态控制:姿态控制是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机器人通过调整关节角度和末端执行器的位姿,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件的形状。
姿态控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关节角度的调整和末端执行器的位姿控制等。
3. 感知与识别:机器人柔顺性控制还需要对环境和工件的感知与识别能力。
通过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获取环境和工件的信息,进行实时的感知与识别,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机器人的力度和姿态。
4. 自适应控制:机器人柔顺性控制需要具备自适应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和任务的不同,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和参数。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主要包括控制策略的设计和参数的自动调整等。
三、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机器人柔顺性控制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机器人柔顺性控制未来的发展趋势:1. 多模态感知与融合:机器人柔顺性控制需要融合多种传感器的信息,以实现更准确、全面的环境和工件感知。
机器人的人机协作技术
机器人的人机协作技术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人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让机器人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独立工作的工具。
人机协作技术的兴起,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与人类进行交互和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机器人应用的领域。
一、机器人的人机协作技术概述人机协作技术是指机器人与人类在工作或服务环境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技术。
它是机器人学、人机交互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旨在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二、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是实现人机协作的重要基础。
机器人需要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并能够准确地对人类的指令作出反应。
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为机器人提供了与人类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例如,机器人可以通过语音助手与人类进行对话,并准确理解人类的意图和需求。
三、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是机器人实现人机协作的关键。
人机协作的目标是使机器人能够灵活适应人类的需求,根据任务的不同进行自主决策和行动。
智能控制技术包括路径规划、感知决策、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使机器人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并与人类进行良好的协同工作。
四、机器人的安全保障技术人机协作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机器人的安全保障。
机器人在与人类共同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
安全保障技术包括机器人的碰撞检测、人体姿态识别、智能避障等关键技术,以保证机器人在工作时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并能够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五、机器人的人机协作应用机器人的人机协作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共同完成装配、搬运等繁重、危险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护理病人等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在家庭领域,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共同进行家务劳动和照料老人、儿童等工作,提高生活质量和便利性。
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器人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而在机器人技术中,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则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方向。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一步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前景。
一、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的概述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是指一组机器人通过协作与合作来完成任务,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协调,以达到整体协作效果的提高。
这种技术对于各种复杂的工业和生产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协作控制理论:主要针对多个机器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作,需要掌握相关理论基础。
2. 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机器人的动态行为需要综合了解和研究,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包括力和力矩的控制等。
3. 通信技术:在多台机器人协作控制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拥有快速、高效的通信技术。
4. 合作决策模型:在协作控制中,需要确立好合适的决策模型,以避免产生冲突和协同效果的下降。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尤其是机器人控制的开发人员共同努力。
二、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的研究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研究也会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
目前已经涌现出各种研究成果,例如:1. 基于人机协作的机器人控制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人机协作来达到机器人的控制,例如通过人类的动作和手势便能够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动作等。
2. 多机器人协同控制多机器人协同控制技术是指多台机器人通过协作和互动来实现共同的任务目标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还可以通过集群控制的方式来实现。
3. 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协作技术是指机器人通过与人类和其他机器人的互动来达到智能化的控制,这种技术可以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上几种机器人协作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推进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协作机器人实训总结
协作机器人实训总结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协作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协作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进行协作机器人实训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总结协作机器人实训的内容和经验,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协作机器人实训的目标协作机器人实训的目标是培养机器人与人类进行有效协作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机器人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机器人的基本姿势控制、定位和导航等技术,使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执行指令;2. 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感知能力:通过传感器和视觉系统,使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和目标物体,从而实现与环境的交互;3. 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能力: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使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的指令和意图,并与人类进行有效的沟通;4. 机器人的协作能力:通过学习和优化算法,使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协同工作,实现任务的分工和协调。
三、协作机器人实训的内容协作机器人实训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机器人编程:学习编程语言和软件工具,掌握机器人的编程技巧,包括路径规划、动作控制和决策制定等;2. 机器人操作: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掌握机器人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包括机器人的开关机、连接和断开设备、调试和故障排除等;3. 机器人感知:学习机器人的传感器原理和应用,了解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状态监测技术,包括视觉感知、力觉感知和声音感知等;4. 机器人控制:学习机器人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包括运动控制、力控制和位置控制等,以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灵活应变;5. 机器人协作:学习机器人的协作技术和算法,包括任务分配、路径规划和冲突解决等,以实现机器人与人类的高效协作;6. 机器人安全:学习机器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了解机器人的潜在危险和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实训的安全进行。
四、协作机器人实训的经验在进行协作机器人实训时,以下经验值得注意:1. 实践为主:协作机器人实训应以实践为主,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实验,加深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2. 多样化任务:实训任务应包括多样化的情景和场景,以提高机器人适应新环境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3. 团队合作:实训过程中应鼓励团队合作和协作,通过分工和合作,提高任务执行效率和质量;4. 持续学习:协作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实训过程中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保持与最新研究和实践的接轨;5. 实训评估:通过实训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实训效果和成果。
机器人控制技术综述与展望
机器人控制技术综述与展望一、介绍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成为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器人控制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指通过控制机器人执行各种任务的技术。
本文将对机器人控制技术进行综述和展望。
二、机器人控制技术(一)机器人控制技术分类1.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技术分类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技术分为三类:位置控制、力控制和混合控制。
其中,位置控制是指对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轨迹和位置进行控制,力控制则是指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作用力和力矩,混合控制则是指既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姿,又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作用力和力矩。
2.现代机器人控制技术分类现代机器人控制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分为以下几类:运动控制、力控制、本体控制、智能控制和自适应控制。
(二)机器人控制技术应用1.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们常用于各种制造业,如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航空制造业和石油化工等领域。
2.服务机器人控制技术应用服务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如医疗卫生、家庭保健、教育和娱乐等领域。
(三)机器人控制技术优势1.高度自动化机器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不仅能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2.精准性机器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运动控制和力控制,确保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3.多功能性机器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几乎所有工业和服务领域需要的任务,比如生产、搬运、装配、清洁、服务等多种功能。
(四)机器人控制技术挑战1.一致性不同类型和品牌的机器人之间缺乏一致性,这使得它们难以实现互操作性,从而限制了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应用。
2.安全性机器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强大的执行能力,如果安全防护不到位,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或损失。
(五)机器人控制技术前景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控制技术也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化的机器人将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并对环境和任务进行自主的感知和决策。
协作机器人一体化关节力矩感知与柔顺控制研究
人将更加普及,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3
安全防护
随着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未来,对于协作机器人的安全防护技术将不断升级和完善,以确保人
机安全交互成为现实。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背景介绍
介绍协作机器人(Cobots)的发展历程和现有技术 的不足,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任务成功率
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柔顺控制算法后,机器人在各种任务中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结果比较
与传统方法比较
与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方法相比,该研究的柔顺控制算法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动态环境 和变化的任务需求。
与其他研究比较
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该研究在关节力矩感知和柔顺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为未来的机器人研究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了对协作机器人的研 究,并逐渐形成了以美国、日本和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 究团队。这些团队在协作机器人的感知控制、安全防护 、人机交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 重要的成果。特别是在一体化关节力矩感知与柔顺控制 方面,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ABB、KUKA、FANUC等 已经推出了商业化的产品,并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应 用。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协作机器人一体化关节力矩感知与柔顺控制技术,通过对关节力矩感知和柔顺控制算法的 优化,实现了机器人与人安全交互和精准操作的目标。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体化关节力矩感知技术,可以实现对机器人关节力矩的高精度测量,并且通过 柔顺控制算法的优化,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和人机交互任 务。
机器人(系统)综述报告
机器人综述1、机器人定义机器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研究对人类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且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自机器人提出以来,由于机器人的不断发展、新的机型不断涌现且人们对机器人的认识不断深入,机器人没有统一的定义。
1967年日本提了代表性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作业性、信息性、有限性、半机械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
1988年法国的埃斯皮奥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学是指设计能根据传感器信息实现预先规划好的系统,并以此系统的使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我们可以理解为机器人是用机械传动、现代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制造的一种能模仿人类或动物的某种技能的机械电子设备;它是在电子、机械及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高级整合哦、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
机器人学研究领域主要有:感知系统、机构设计及驱动、运动控制与规划、多机器人协作与控制、应用研究等。
2、机器人的分类以环境角度分类,有两大类:工业机器人: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
包括: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微机器人、建筑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采掘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农业机器人、个人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
以机器人结构形式分类:分类名称简要解释操作型机器人能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多功能,有几个自由度,可固定或运动,用于相关自动化系统中。
程控型机器人按预先要求的顺序及条件,依次控制机器人的机械动作。
示教型机器人通过引导或其它方式,先教会机器人动作,输入工作程序,机器人则自动重复进行作业。
机器人的协作和协同控制方法
机器人的协作和协同控制方法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机器人的协作和协同控制是实现多机器人系统的关键,它能够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任务完成能力。
本文从机器人协作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机器人协作的目标与挑战,然后讨论了机器人协同控制的方法与技术,并对其中几个典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引言机器人在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并且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部署在协作任务中。
机器人的协作能力对于完成复杂任务和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
然而,机器人的协作和协同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因素,如通信、感知、决策等。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协作和协同控制的基本概念、目标与挑战,并探讨其中几个典型的协同控制方法。
2. 机器人协作的概念机器人协作是指多个机器人通过相互协调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机器人协作通常包括任务分配、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方面。
机器人协作的目标是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
机器人协作的挑战主要包括通信、感知、决策等方面。
3. 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是实现机器人协作的关键。
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有很多,本节将着重介绍几个典型的方法。
3.1 分布式协同控制分布式协同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它通过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由多个机器人分别完成,并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协调和合并。
分布式协同控制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但是它对于任务分解和协调的设计要求较高。
任务分解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实际能力和任务的复杂度,协调需要解决任务完成情况不一致和冲突等问题。
3.2 集中式协同控制集中式协同控制是另一种常见的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它通过集中的控制器对多个机器人进行统一控制。
集中式协同控制的优点是控制精度高,任务分配和协调更加灵活,但是它对通信的要求较高,并且容易造成单点故障。
因此,在设计集中式协同控制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通信的可靠性和冗余设备的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本体结构,还必须具备柔顺运动性能[2]。 在协作机器人本体结构方面,其驱动关节普遍采用了高
转矩密度的永磁力矩电机结合谐波减速器的传动方案,以提高 机器人的载荷/自重比,如德国宇航中心(DLR)研制的轻型 机器人LWR及其与KUKA合作的商业产品iiwa机器人[3、4]、丹 麦Universal Robots公司的UR机器人[5]、德国Franka公司的 Franka Emika机器人[6]、国内遨博智能公司的AUBO-i系列 机器人[7]等。为了提高协作机器人的本体柔性及其力控性能, 一部分协作机器人通过在其关节传动链中串联一个弹性元件而 构成串联弹性致动器(SEA)[8、9],如Rethink公司所研发的 Sawyer与Baxter。串联弹性致动器虽然有利于提高机器人运 动的柔顺性,但由于系统的结构刚度低,反过来制约了其运动 控制带宽和精度,使之应用受限。为了兼顾协作机器人的柔顺 性能和定位精度,在驱动关节中增加一个专门设计的变刚度装 置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代表性的工作包括Tonietti研制 的变刚度致动器(VSA)[10],德国宇航中心研制的变刚度关节 VS-Joint[11],意大利理工学院的Darwin G. Caldwell教授等 人先后研制的变刚度执行机构[12~14]等。这些结构虽然能够在不 同程度上改变关节的刚度,但却显著增加了关节的重量、结构 复杂性以及控制难度,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在协作机器人中 实际应用较少。总之,本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协 作机器人的操作安全性,但本体结构的柔性化设计在改善协作 机器人的柔顺运动性能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局限。 因此,研究与 应用柔顺运动控制方法成为了当前提高协作机器人柔顺运动性 能的首要手段,备受研究学者关注。
柔顺运动控制方法可大致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类,直 接法指的是分别对力和运动进行直接控制,而间接法指的是对 力和运动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控制以实现柔顺运动。对运动和 力进行直接控制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由Raibert和Craig于 1981年提出的力-运动混合控制方法[15],这种方法基于交互操 作时机器人位置子空间与力子空间的互补性和正交性进行力和 位置的解耦控制,也就是在位置子空间进行位置控制,在力子
66 Column 专栏 ■ 智慧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柔顺运动控制综述
Review on Compliant Mive Robots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杨桂林,王冲冲
摘要:协作机器人是下一代机器人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柔顺运 动控制技术对于实现安全稳定的协作交互至关重要。本文针对 协作机器人与环境和人交互协作的柔顺性需求,重点讨论基 于阻抗控制的柔顺运动控制方法,对阻抗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 法,阻抗控制的基本架构,改进的阻抗控制器设计方法,协作 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外界交互环境建模、力感知和阻抗参数选 取等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协作机器人柔顺运 动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协作机器人;人机交互;柔顺运动控制;阻抗控制 Abstract: The collaborative robot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obots, while its compliant motion control technology is critical to achieve safe and stable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s. Aiming at compliant robotenvironment 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issues and status pertaining to the impedance-based compliant motion control methods, such as the basic design methods of impedance controller, the basic impedance control frameworks, the improved design methods of impedance controller, the dynamic modeling methods of collaborative robots, the modeling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ce sensing techniques, and impedance parameter selection methods.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liant motion control for cooperative robots is discussed.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robot; Human-robot interaction; Compliant motion control; Impedance control
1 引言
协作机器人是指能够在协作区域内与人进行直接交互的机 器人[1]。协作机器人通常具有质量轻、安全性高、对环境的感 知适应性好,人机交互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满足任务多样性和 环境复杂性的要求,用于执行与未知环境和人发生交互作用的 操作任务,是下一代机器人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实现同外界 环境和人的安全交互与协作,协作机器人既需要具有轻量化的
67 2019.02 AUTOMATION PANORAMA
空间进行力控制,主要用于需要精确力控的场合。但实施该方 法的前提条件是已知交互操作所需的力和位置轨迹,不适用于 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交互协作。因此,建立在力-运动混合控制 基础上的直接法在协作机器人柔顺运动控制中应用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