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症状

合集下载

溶血反应的急救措施

溶血反应的急救措施

溶血反应的急救措施
溶血反应是指由于输血或输液引起的溶血现象,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


者如果出现溶血反应,应立即进行急救。

本文将介绍溶血反应的急救措施。

溶血反应的症状
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发热。

此外,患者还会出现寒战、呼
吸急促、心率增快、胸闷、背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和腰痛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该立即停止输血或输液,并开始紧急处理。

急救措施
停止输血或输液
当患者出现溶血反应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或输液。

停止输血或输液后,应
立即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

给予氧气治疗
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后,由于缺氧会使患者的症状加重,因此应该给予氧气治疗。

氧气可以缓解患者的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后,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例如,可以
给予止痛药缓解背痛和肌肉酸痛;给予抗呕吐药缓解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进行血液透析
如果患者的症状非常严重,例如血压降低、心率加快等症状,可以考虑进行血
液透析。

血液透析可以去除体内的不良物质,缓解患者的症状。

加强监护
对于出现溶血反应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护。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观察,并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相应的医疗处理。

结语
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发生后需要立即停止输血或输液,并进行
急救处理。

同时,为了避免溶血反应的发生,进行输血或输液前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进行必要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
发生血管内、外溶血。
2.轻度溶血可出现发热、茶色尿或轻腰背痛、呼吸困难、心律加快、血 压下降、酱油色样尿,甚至发生肾功能衰 竭,少尿、无尿。
3.休克:表现为烦燥不安、面色苍白、大 汗、皮肤潮冷、脉搏细弱和血压下降。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可发 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皮肤淤斑、伤口 出血,可进一步引起DIC。全麻时患者发 生伤口渗血、出血不止和血压下降是发生 溶血的重要表现。
8.合并DIC的患者,应用肝素治疗: 4000u/小时(每毫克等于125u)静滴, 以后1500u/小时维持6~24小时。 9.为防止肾衰,应记录尿量,维持尿量 100ml/小时,可适当给予20%甘露醇 100~250ml静滴或呋塞咪(速尿) 40~80mg静注。经上述处理仍然少尿或无 尿者,可行血液透析。
5.根据尿量、尿色,补液可选用生理盐水 或(和)葡萄糖盐水,及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ml静滴。 6.输入相配合的新鲜同型血200~400ml (如为ABO溶血,应使用O型洗涤红细 胞),或冷沉淀5~10u/kg,或凝血酶原复 合物,或单采血小板。 7.维持血压,如出现休克,可选用阿拉明 20mg或/和多巴胺20~40mg,静滴。
中间阶段;由于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 散布到血浆中,则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 色)。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 降。
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 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临床出现急性肾 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一)临床特点
1.起病缓急与血型及输血量有关。ABO血 型不合,输入50ml以下即可出现症状,输 入200ml以上可发生严重溶血反应,甚至 导致死亡。Rh血型不合引起的反应多出现在 输血后1~2小时,随着抗体效价升高亦可

溶血反应名词解释

溶血反应名词解释

溶血反应名词解释溶血反应(hemolyticreaction)是指血液细胞受损,形成血红蛋白外溢,从而引起血液凝固、血液细胞减少等复杂反应的总称。

一般说来,溶血反应主要是指外源物介导的溶血反应,也可以指由于细胞内某种失调导致的溶血反应。

据统计数据,临床上因血液性质不和谐而引起的溶血反应比例较高,危害性也相当大。

溶血反应的分类有很多,主要有免疫溶血反应、凝血溶血反应、毒物溶血反应和自身免疫性溶血反应等。

免疫溶血反应是指免疫体误识别血液细胞,将血液细胞作为外源物,产生免疫反应,使血液细胞凝集,甚至发生溶血的反应。

免疫溶血反应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血型不匹配,也可能是因为某种免疫体的抗原作用,或者人体免疫物质或酶的毒性反应,以及人体对某些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等。

凝血溶血反应是指血液细胞的正常的凝血机能受损,血液凝固时间缩短,血栓可能形成而引起溶血的反应。

凝血溶血反应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内凝血因子缺乏或受损,也可能是人体抗凝血抗体升高,甚至是由于凝血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小板凝聚时间缩短,血栓形成而发生溶血的反应。

毒物溶血反应是指外源毒素或毒物对血液细胞有毒性反应,导致血液细胞膜受损而发生溶血反应的反应。

毒物溶血反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毒物直接作用于血液细胞膜,使其结构受损,从而引起血液细胞膜的溶解,从而引起溶血反应。

自身免疫性溶血反应是指由于人体对自身血液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使血液细胞受到破坏,从而产生溶血反应的反应。

免疫性溶血反应的最常见原因是血液内出现抗原,或者由于细胞内激素缺乏而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都可以引起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小板减少、血液凝固缓慢、胸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皮肤发紫,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因此,当病人出现上述情况时,应立即查明其具体原因,采取适当治疗措施,以防溶血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通常,控制溶血反应的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有规律饮食、恰当使用药物及补充水分等。

若可以明确溶血反应的具体原因,则可以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比如凝血溶血反应时可以辅助使用凝血因子,或用抗凝血抗体护理等。

溶血反应处理措施

溶血反应处理措施

溶血反应处理措施溶血反应是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并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现象。

溶血反应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输血不匹配、药物过敏、感染等。

处理溶血反应的措施主要包括停止致敏物质或药物的使用、稳定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护理和治疗等。

1.停止致敏物质或药物的使用:如果溶血反应是由输血不匹配或药物过敏引起的,首先要停止输血或停止使用引起反应的药物。

同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他们能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稳定患者病情:溶血反应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等。

在处理溶血反应时,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适当补充氧气,避免因缺氧导致的严重后果。

同时,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适当的护理和治疗:对于溶血反应患者,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包括:-停止输血或停止使用引起反应的药物。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血压、心率等,及时给予必要的介入或治疗。

-监测患者的尿液,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溶血反应相关的肾损伤。

-给予充足的液体支持,保证患者的血容量和尿量,防止肾损害加重。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肾保护药物等,以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溶血反应导致的贫血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输血治疗或其他相关的治疗手段。

此外,在处理溶血反应时-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及时提供病情信息和相关检查结果,以便他们能够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治疗。

-对于药物过敏引起的溶血反应,应记录相关的药物信息,以免在将来的治疗中再次产生该反应。

-对于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应及时通知相关的血库和输血中心,以便他们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处理。

针对具体的病情,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停止致敏物质或药物的使用,稳定患者病情,给予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同时,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提供病情信息和相关检查结果,以便他们能够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治疗。

溶血反应名词解释

溶血反应名词解释

溶血反应名词解释溶血反应是指当人体受到某些激发因素的刺激时,红细胞在循环中发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溶血现象的一种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导致抗原与抗体结合,从而激活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可以分为免疫介导的溶血和非免疫介导的溶血两种类型。

免疫介导的溶血反应是指当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时,免疫球蛋白(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会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激活免疫系统,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免疫介导的溶血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补体依赖性溶血和抗体依赖性溶血。

补体依赖性溶血是指当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补体会结合在抗体-抗原复合物上形成补体复合物,这些复合物会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其他组分,如补体,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补体依赖性溶血通常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如自身免疫病、输血不匹配等。

抗体依赖性溶血是指特异性抗体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激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会释放出细胞毒素,导致红细胞溶解。

抗体依赖性溶血通常是由于药物反应、急性输血反应等引起。

非免疫介导的溶血反应是指当红细胞受到某些非免疫因素的刺激时,如病毒感染、血液中的毒素、机械损伤等,会直接导致红细胞的破坏和溶血反应的发生。

非免疫介导的溶血反应通常是由于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导致,与免疫系统无关。

溶血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如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

针对溶血反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解除免疫系统的异常,避免接触引起溶血的物质,补充适当的红细胞和免疫抑制剂等。

综上所述,溶血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通常由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解的现象。

溶血反应可以分为免疫介导的溶血和非免疫介导的溶血两种类型。

在临床上,溶血反应表现为贫血、黄疸等症状,治疗上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控制。

简述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简述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简述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本文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即输血时发生的溶血反应以及处理溶血反应的措施。

以下是可能的概述内容:概述: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救治患者、补充血液及其相关成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溶血反应,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溶血反应是由于输血过程中输血者和受血者之间存在不匹配的血型抗原导致的一系列反应,其临床表现多样且严重。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溶血反应的定义、原因、症状和分类。

针对溶血反应,我们还将阐述处理溶血反应的基本原则以及常见的处理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溶血反应,从而确保输血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接下来,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然后讨论目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和目标。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子标题,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写作目标。

首先,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情况。

然后,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最后,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标,即探讨处理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措施。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子标题:溶血反应的定义和原因,以及溶血反应的症状和分类。

在2.1 溶血反应的定义和原因部分,将详细介绍溶血反应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首先,会对溶血反应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含义和特点。

接着,将探讨导致溶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包括输血血液的不匹配、抗原抗体反应等相关因素。

在2.2 溶血反应的症状和分类部分,将详细描述溶血反应的症状和不同类型的分类。

首先,会列举常见的溶血反应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黄疸等,并解释其发生机制。

随后,将介绍溶血反应的不同分类方式,比如按照抗体类别、血型差异、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分类。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流程第一步:发现并确认反应1.输血人员应密切关注受血者接受输血的过程,包括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2.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怀疑可能发生了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寒战、头痛、胸痛或腰痛-红尿、黄疸、水肿或呼吸困难-高热、血压下降或心率增快第二步:立即停止输血1.一旦怀疑发生了急性溶血反应,输血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

2.注意确保输血管路通畅,避免输血过程中的血堵塞问题。

第三步:保证患者安全1.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前去病房处理。

2.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第四步:评估患者病情1.记录并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2.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3.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血型和交叉试验。

第五步:处理溶血反应1.根据患者症状和病情,决定进一步处理的方式。

2.给予患者针对溶血反应的治疗,包括输流体、支持性治疗和抗休克治疗。

3.针对不同情况,可能需要抗凝剂、利尿剂或其他相应的治疗。

第六步:处理输血制品1.停止使用怀疑造成溶血反应的输血制品。

2.将相关血样送至临床血液实验室进行溶血反应检测。

第七步:记录和处理后续事宜1.记录患者的病情和处理过程,包括治疗方案和结果。

2.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观察和监测,确保其稳定和恢复。

3.进行相关事故调查和分析,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这个流程提供了一种应急处理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指导,但具体的处理方式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医护人员的经验来决定。

对于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时有效的处理至关重要,可以减少患者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医疗机构和输血中心应提前制定好相应的预案,并培训相关工作人员,以确保对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快速反应和处理。

急性溶血的名词解释

急性溶血的名词解释

急性溶血的名词解释溶血,顾名思义即红细胞受损,释放出血红蛋白并进入周围环境之中。

急性溶血是指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受到破坏,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和溶血现象的一种疾病。

本文将从急性溶血的原因、症状和治疗三个方面探讨这一疾病。

急性溶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其中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免疫因素,即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这种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异常地将自身的红细胞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并造成红细胞的破坏。

其他引起急性溶血的免疫因素还包括,血型不合适的输血、药物反应、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症状方面,急性溶血通常会表现出一系列体征。

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劳、心悸等。

此外,溶血还会导致黄疸的出现,使患者的眼睛及皮肤呈黄色。

尿液也可能变成深黄色,并出现血尿的现象。

由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肾脏过滤负担过重,进而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

针对急性溶血,及时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确定引起溶血的原因。

如果是由于感染引起的溶血,则应采取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若溶血是由免疫因素引起的,则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系统的攻击。

另外,输血也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输注新鲜的红细胞来修复患者的贫血症状。

除了治疗外,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些已知会引发溶血的潜在原因,如特定药物或者某些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或者积极治疗相关疾病,以减少溶血的风险。

此外,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者接触也是预防急性溶血的重要手段。

总之,急性溶血是红细胞破坏过程中释放血红蛋白并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可以是免疫因素、感染、药物反应等多种原因引起。

症状涉及贫血、黄疸和血尿等,严重情况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急性溶血,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预防方面,除了治疗潜在原因外,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通过综合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急性溶血的发生和危害。

急性溶血反应应急预案脚本

急性溶血反应应急预案脚本

急性溶血反应应急预案脚本一、背景介绍急性溶血反应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发生在输血过程中红细胞破坏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急性溶血反应可能由输血血液不相容、药物敏感性、感染或过敏反应等引起。

针对急性溶血反应的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二、应急预案步骤1. 确认病情和症状当怀疑病人发生急性溶血反应时,首先需要确认病情和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和全身不适感•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头痛、恶心和呕吐2. 停止输血确认急性溶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

将输血管路关闭,确保输血停止。

3. 保护呼吸道和循环稳定急性溶血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低血压等严重情况。

在保护呼吸道方面,需要确保患者通畅呼吸,如有需要及时辅助通气。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如有需要及时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给予。

4. 瞬时转移患者当病情明显且需要进行进一步救治时,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重症监护室或其他合适的部门进行进一步治疗和监测。

5. 联络输血科及其它相关科室通知输血科和其他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及时联络转诊患者的相关资料和所需治疗方案。

在转运过程中,确保随行医生掌握患者有关情况,以便进行及时治疗。

6. 采集相关样本采集患者的血样,以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这些检查可能有助于确认溶血反应的原因,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7. 给予适当救治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制定适当的救治方案。

救治中可能包括抗组织胺药物、抗感染治疗和液体支持等措施。

8. 监测和观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血气分析等进行连续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措施。

9. 做好记录和汇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及时做好患者的记录,包括病史、病情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给药情况等。

及时将患者的病情汇报给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并进行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

三、应急预案注意事项•在实施急性溶血反应应急预案时,必须以患者安全和生命为首要考虑,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和规程。

输血反应应急处理预案

输血反应应急处理预案

输血反应应急处理预案一、前言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挽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即输血反应。

为了有效应对输血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应急处理预案。

二、输血反应的分类及症状(一)发热反应症状: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1 2 小时内,出现发冷、寒战、发热,体温可达 38 41℃,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过敏反应症状:轻者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甚至过敏性休克。

(三)溶血反应症状: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急性溶血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腰背疼痛、血红蛋白尿、黄疸等;迟发性溶血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7 14 天,表现为黄疸、血红蛋白下降等。

(四)细菌污染反应症状: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五)循环超负荷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等。

三、输血反应的应急处理流程(一)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二)报告医生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简要报告患者的症状、输血时间、输血速度、输血量等情况。

(三)紧急救治1、发热反应(1)减慢输血速度,症状严重者停止输血。

(2)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3)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 15 30 分钟测量体温、血压、脉搏一次。

2、过敏反应(1)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2)重者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05 1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5 10mg 等。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

3、溶血反应(1)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液和输血器具。

(2)核对患者和供血者的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

(3)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可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右旋糖酐等。

(4)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可静脉滴注 5%碳酸氢钠。

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溶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指输血后,由于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不匹配或其他原因,引起受血者的红细胞遭受溶血作用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合理的处理措施对于及时控制溶血反应的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以及预防措施和相关的注意事项。

1. 初步处理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初步处理:•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可能的溶血反应症状,输血应立即停止。

停止输血是阻止溶血反应继续发展的首要步骤。

•确认溶血反应:通过评估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尿色异常、黄疸等,以及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红蛋白检测和血型鉴定等,确认是否为溶血反应。

•给予抗休克治疗:溶血反应可以引起患者的血压下降和休克,应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液体、输注输液、升高头部等。

2. 积极治疗一旦确认患者出现溶血反应,应立即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给予相应抗体:根据溶血反应的原因,选择合适的抗体治疗,如抗Rh(D)抗体、抗ABO抗体等。

抗体的使用有助于阻止溶血反应进一步发展。

•观察尿液和血液:密切监测尿液和血液的颜色和变化,如尿液中出现血尿或肌红蛋白尿,血液中出现血红蛋白增高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示溶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

•给予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肝功能保护、输注输液、转氨酶下降等。

•重视并发症:溶血反应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急性肾损伤、菌血症、脑血管意外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3. 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除了积极处理溶血反应之外,预防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措施。

以下是预防溶血反应的常用措施和注意事项:•仔细核对血型:血型鉴定是预防溶血反应的重要手段,输血前应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血型匹配。

•注意血浆和红细胞交叉配对:对于长期输血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浆和红细胞交叉配对,确保配对的安全性。

•使用过滤器:使用过滤器可以过滤掉血液中的凝块或血红细胞碎片,减少溶血反应的发生。

溶血反应及措施

溶血反应及措施

(一)溶血反应它是输血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

由于病人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内的红细胞中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而后凝集细胞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溶血,导致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反应。

通常输入10-15ml血后即可出现反应。

1.原因(1)输入异型血。

即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

(2)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

如血液贮存过久;血温过高或过低;输血时血液被加热或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影响PH变化的药物等因素,致使血液中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

此种类型较少发生。

2.症状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从而引出四肢麻木、头胀痛、胸闷、腰背剧痛、恶心呕吐等。

中间阶段;由于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则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

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临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3.防治方法(1)认真做好血型签定、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前的核对工作,避免发生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要求。

(2)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

(3)即行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紧急情况可静脉注射)。

(4)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及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血压下降者静滴多巴胺或间羟胺。

(5)保护肾脏。

为解除肾血管痉挛,可行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

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尿色。

(6)密切观察病情,尤其血压、尿量,一旦出现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二)发热反应1.原因(1)主要由致热原引起,当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输血后即可发生发热反应。

(2)病人原有疾病,输血后血液循环改善,导致病灶毒素扩散而发生发热反应。

(3)多次输血后,病人血液中产生一种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这两种不完全抗体易引起发热反应。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一、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和迟发性。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呈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呈血管外溶血。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恶心呕吐、多处疼痛(腰、背、腹、鼠蹊、胸、头、输注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快、血红素尿、过度出血等。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多处疼痛、黄疸、呼吸困难等。

急性或迟发性血性输血反应的合并症有肾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可能致死。

(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处理1. 停止输血、监护病人vital signs。

2. 核对病人及血品数据,若发现错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处理,也告知血库,并追查另一血袋是否错输至别的病患。

3. 换下输血器,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4. 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输血后尿液送回血库。

5. 血库要观察血品有无溶血现象。

6. 观察病人输血前后血浆颜色。

7. 重作输血前、输血后血标本ABO血型、抗体筛检、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T)。

若抗体筛检发现抗体,要做抗体鉴定。

8. 若病人血浆中找不到与受血者不合的抗体,要对血品做抗体筛检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并加作小交叉试验。

9. 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调查输血的技术。

10. 若证实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以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1比率)每天给3000mL/m2。

但要注意病人液体及电解质平衡,尤其对年老或原来就有心脏病或肾脏病的人,要避免给水过多。

若发生寡尿(oliguria),要避免给水过多。

311. 给予利尿剂(静脉注射furosemide或mannitol)维持每小时尿量100 mL 左右。

Mannitol的初剂量为20%mannitol 100mL/m2于30-60分钟内给完。

接着的12小时,每小时给30mL/m2。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输血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复杂且具有多样化特点,受血者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等,而严重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及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等是输血死亡的重要原因。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如何正确诊断及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本文告诉你输血不良反应相关标准一、急性溶血反应(AHTR)(1)诊断标准标准定义:同时满足第1条和第2条以及第3条中任何一条1、输血时或者输血后24小时内患者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腰背痛、寒战、DIC、鼻出血、发烧、血尿、低血压、少尿/无尿、输血部位疼痛或渗出、肾功能衰竭。

2、患者出现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纤维蛋白原降低、结合珠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血浆变色(溶血)、血涂片可见球星红细胞3.1、免疫介导:抗IgG或抗C3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洗脱试验阳性3.2、非免疫介导:血清学检测阴性,但确定存在可以导致溶血的物理性原因(例如:热,渗透,机械,化学等)很可能:患者的症状符合急性溶血反应的症状体征,及以下2条之一:●免疫介导:物理性因素被排除,血清学证据不够充分●非免疫介导:血清学检测阴性,可能存在导致溶血的物理性因素可能:输血后24小时内怀疑出现急性溶血反应,但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检测结果未达到上述诊断标准。

(2)严重性不严重:需要医生进行干预(例如:对症治疗),但不干预并不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

严重:患者由于输血不良反应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延长;或者患者由于输血不良反应导致残疾或能力丧失;或者为了避免患者身体功能损伤,必须进行医学干预。

致命:患者需要升压药,气管插管,或转移到重症监护室等措施以避免死亡。

死亡:输血不良反应导致了患者的死亡。

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和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和处理

二十七、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和处理规范一、常见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一)、急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致。

轻者类似发热反应,恢复顺利;严重者迅速死亡。

症状和体征为: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

典型的起病症状是突然感到恐惧不安、头涨、全身麻木、胸部压迫感、胸痛和背痛。

全身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穿刺处出血和手术伤口渗血。

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尿。

黄疸于反应后1天出现,数天内消退。

血浆胆红素可以升高。

肾衰竭和尿毒症常于反应后1~2周变得明显,最后病人可昏迷并死亡。

治疗原则:1、迅速补充血容量;2、应用速效利尿剂;3、应用多巴胺;4、碱化尿液;5、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6、必要时施行换血疗法;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8、 DIC的防治。

(二)、过敏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轻度: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关节痛。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重度:支气管痉挛、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有哮鸣音、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有些患者易伴发发热、寒战、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治疗原则:1、抗过敏治疗;2、对症治疗。

(三)、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畏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治疗原则:1、物理降温;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

寒战时注意保暖,给热饮料,加盖被;高热时给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

反应严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严密观察病情。

2、对症治疗。

(四)、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轻者以发热为主。

输血反应与处理指南

输血反应与处理指南

输血反应与处理指南引言: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输血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输血反应的分类以及常见的处理指南。

一、输血反应的分类及症状输血反应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和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性溶血反应- 症状:寒战、发热、背痛、头痛、恶心、呕吐、尿液颜色变暗、黄疸等。

- 处理指南: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循环稳定。

监测生命体征,给予输液支持,根据需要进行肾上腺素、呼气末二氧化碳等辅助治疗。

2. 迟缓溶血反应- 症状:发热、黄疸、贫血。

病情较急性溶血反应较为轻微。

- 处理指南:暂停输血,检查患者溶血指标,保护肾功能,给予输液支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 过敏反应- 症状: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 处理指南:减慢或停止输血速度,同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等,必要时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4. 发热反应- 症状: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至38℃以上。

- 处理指南:停止输血,进行细菌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酌情给予抗生素治疗。

5.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症状:输液过快导致心血管负荷过重,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

- 处理指南:减慢或停止输血速度,辅助治疗如使用利尿剂,监测患者肺部和心功能。

二、输血反应的处理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1. 急性溶血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循环稳定。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 给予输液支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量和种类。

- 根据需要进行肾上腺素、呼气末二氧化碳等辅助治疗。

2. 迟缓溶血反应- 暂停输血,检查患者溶血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胆红素等。

- 保护肾功能,避免肾损害,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输注红细胞生成素。

- 给予输液支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量和种类。

-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发生溶血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溶血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溶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

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预案目的1. 确保患者在发生溶血反应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减少溶血反应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

3. 提高医护人员对溶血反应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输血患者发生溶血反应的应急处置。

四、应急预案流程1. 患者发生溶血反应的初步判断(1)患者输血过程中,出现寒战、高热、腰痛、呼吸困难、胸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症状。

(2)血液呈酱油色、浓茶色或暗红色。

(3)血红蛋白急剧下降,血钾升高。

2. 初步应急处置(1)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血袋,通知医生。

(2)患者平卧,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4)采集患者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溶血试验等。

3. 医生到达现场后的处理(1)医生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为溶血反应。

(2)若确定为溶血反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a. 继续停止输血,保留血袋。

b. 进行紧急输血,输注同型血液。

c. 给予利尿剂,促进尿液排泄,减轻肾脏负担。

d.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e.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电解质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并发症(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抗休克治疗、血液透析等。

五、预案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溶血反应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2. 定期组织溶血反应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预案评估与修订1. 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预案。

2. 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需求,及时修订预案。

七、预案执行1. 医护人员应熟悉本预案,确保在发生溶血反应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

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发生溶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1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由抗原与抗体发生反应再加上细胞内各种酶作用引起的胶原板凝血功能低下,细胞膜损伤,导致细胞和有丝分裂酶释放,最终促发血液凝固系统各环节紊乱,从而引致出血的病理现象。

2 原因
溶血反应可以是遗传性的或非遗传性的,其中遗传性的溶血反应是由患者的血液的凝固紊乱引起的。

非遗传性的溶血反应可以因为服用一些药物,缺血和某种疾病引起的。

3 有症状
对于罹患溶血反应的患者,主要的症状有疲劳、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结大等,还可以出现肝脏损害、尿检异常、发热、贫血等。

4 处理措施
1. 首先,迅速把患者送进医院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

2. 一旦发现患者有肝脏损害,应采取抗生素、血液稀释和支持疗法等治疗。

3. 在发生溶血反应时,应立即采取抗凝治疗,用抗凝剂把凝血功能降低,以阻止更多蛋白酶的释放。

4. 对于出现发热、贫血等症状,应采取恰当的抗炎治疗,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5 后续注意
1. 对于患溶血反应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继续使用抗凝剂,以恢复血液的正常状态,防止血液凝固活动的发生。

2. 一定要时刻注意血液凝固的恢复,以及抗凝劑的控制,使患者血液的凝固功能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运行,同时也要结合多种治疗来处理溶血反应。

3. 注意饮食,增加抗衰老食物,以维持血液中各种营养素的体内平衡。

总之,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理解其原因,一定要及时就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溶血反应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称为急性溶血性反应,多见于输血后立即发生。

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
A2
亚型;Rh血型不合,抗D抗体、抗E抗体、抗C抗体以及抗Du抗体等;Duffy血型不合,存在Fya、Fyb血型抗体;Kell血型不合,存在Kpa Kpb Jsa、Jsb等血型抗体。

【关键词】急性溶血反应血型血清学检查新鲜冰冻血浆混合血浆
病因探讨
临床资料
患者女,52岁。

因输血出现酱油色尿伴高热3天后入院。

入院前3天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输血300ml后约10小时出现酱油色尿,伴高热,手术伤口处广泛渗血。

1. 原因
(1) ABO 血型不合:出现血型不合输血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高度的责任心,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而引起配血或输错血液;也有技术或其他方面造
成血型鉴定错误。

(2) O 型血:异型受血者红细胞溶血。

因为30%-40%勺O型人具有免疫抗A及抗B抗体,免疫抗体可引起受血者A B或AB型红细胞破坏溶解,发生溶血现象。

一般情况下,输血要求同型相输,避免输异型血。

(3) 输注不相容性血浆:当输入不相容性血浆量较大,或血浆中抗体效价较高时,均可引起受血者红细胞溶解破坏。

(4) 献血者之间血型不合:主要见于大量输血或短期内相继输入不同供血者的血液。

(5) Rh 血型不合:Rh血型抗体天然形成的IgM抗体占少数,绝大多数的抗体是由于输血或妊娠而获得的免疫IgG抗体。

IgG抗体可发生溶血性反应。

(6) 其他稀有血型不合:如Kell、Kidd、Duffy、Lewis、MNSS等血型,可引起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7) 试验方法不敏感:如盐水交叉配血法,IgG抗体在该试验中不反应,不能发现ABO血型抗体以外的抗体。

(8) 其他一些物理因素:血液贮存超过保存期、血液运输剧烈震
荡、高温(40 C以上)或低温(0 C以下)或化学因素所致等均可造成红细胞破坏,如果一次大量输注这样的血液,可出现溶血性反应。

2. 发病机制当异型细胞和血浆误输入病人体内时,红细胞与其相
应血型抗体结合,并激活补体,使大量红细胞在血管内凝集、破坏。

首先是血浆游离的血红蛋白增高,血红蛋白可与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及其他蛋白结合,结合的血红蛋白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并降解。

造成血浆中结合珠蛋白减少或消失。

当结合珠蛋白结合血红蛋白饱和时,白蛋白再与血红蛋白结合成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致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增加,继而是血液结合素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下降。

当血浆中这些蛋白不能再与血红蛋白结合时,血红蛋白则在尿中出现,发生血尿。

3. 症状与体征急性溶血反应发生迅速,当受血者抗体效价高时,即便输入10ml异型血液时,也可出现临床症状;输入异型血液超过50ml即可出现血红蛋白尿;输入超过150〜200ml时,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典型症状为:发冷、寒战、发热、头痛、腰背疼痛、腹痛、胸前压迫感、呼吸困难、紫癜、血红蛋白尿、黄疸等。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4. 诊断
(1) 根据症状判断分析: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面部发红、寒战、高热、腰背剧痛、导尿袋中尿液呈酱油色,或全麻状态下手术区大量凝血或出血不止,血压明显下降,均应考虑可能输入不相容的血液,引起急性溶血反应。

(2) 实验室检查。

(3) 鉴别诊断:须与细菌污染的输血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相区别。

(4) 必要时可做DIC的筛选试验。

(5) 检查或排除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5. 治疗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病死率很高,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
关键。

个别病人输入50ml左右的不相容血液即可引起死亡。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治疗重点是:①抗休克;②防治DIC;③防治急性肾
功能衰竭;④换血方法。

(1) 一般处理: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保留静脉输液通畅、吸氧、保暖。

复查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

(2) 抗休克处理
①静滴5%葡萄糖盐水500〜1000ml,给予6%右旋糖酐-40,以改善微循环,防止微血栓形成和利尿作用。

②休克时,因血流缓慢,给氧方法最好选用高压氧疗法,以利尽快提高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③静脉输注新鲜AB型或同型血浆,除增加血容量外,还可由血浆中的血型物质,结合ABO血型天然抗体,减轻溶血;另外新鲜血浆中含有游离半抗原和结合珠蛋白,可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防止其沉积于肾小管。

④贫血严重者,应输洗涤O型红细胞或与病人相同的洗涤红细胞,也可输新鲜全血。

⑤扩张血管药物的应用,一般适用于休克初期,这时病人微循环出现血管痉挛,但血容量无明显下降,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或正常而无心排血量降低者。

⑥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常见药物如间羟胺10〜20mg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静滴;去甲肾上腺素1〜4mg溶于5%葡萄糖液200ml 中静滴,5〜20卩g/min。

新福林(去氧肾上腺素)10〜20mg加入5%葡萄液250ml中静滴。

此外,如果在应用间羟胺的同时,使用多巴胺,可增加升压效果。

因多巴胺既可增加心排血量,又可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3) 纠正心功能不全:毛花苷C静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利尿等。

一般使用量每次0.4mg,以50%0萄糖溶液稀释缓慢静推。

(4) 抗过敏:可肌注地塞米松10〜20mg或静滴氢化可的松300〜
600mg
(5) 防止肾功能衰竭: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记录尿量,碱化尿
液,可用咲塞米(速尿)80〜120mg静注或20%甘露醇100mg静滴。

一般甘露醇4〜6小时重复1次,咲塞米和5%葡萄糖可在间歇期注射,予改善肾血流量和利尿作用,必要时可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6) 防治DIC发生:除应用右旋糖酐外,可静滴双嘧达莫400〜600mg 也可使用肝素,对成人病人,静脉滴注的初剂量为4000U, 再根据病情进行6〜24小时持续静滴,1500U/h。

输新鲜血浆或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氨基己酸或维生素K等。

(7) 换血疗法:即血液置换术,将病人体内不配合的红细胞及其破坏后的有害物质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置换于体外。

此疗法疗效显著,越早越好,根据病情决定换血量。

6. 预防
(1) 输血前受血者和供血者一定要做ABO正反向定型,Rh定型。

(2) 对受血者要做抗体筛查试验,尤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更为重要。

(3) 选择敏感的交叉配血方法。

如抗人球蛋白试验,凝聚胺试验以及微柱凝胶卡试验等。

(4) 认真遵守输血规章制度,严防在书写、登记、标签和核对等环节发生
错误。

(5) 防止同名同姓,相邻床位或住同一床位的前后2位病人之间
混淆,造成抽错血标本。

(6) 发血前认真核对病人血型与供血者血型,如有疑问,立即查清再发。

(7) 交叉配血时,最好一人做,另一人核对,单独值班时,要做
2次交叉配血试验。

(8) 输血前,应由2名工作人员在床边核对,确保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相符,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准确无误。

(9) 需大量输血者,所需多名供血者之间的血液也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10) 尽量不将0型血输给A B、AB型。

(11) 血液从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时,即可输用,一般不需加温输
用,特殊情况需要加温处理时,温度不宜超过37 C。

(12) 血液从冰箱取出,因故暂时未输时,血液不可存放在高温或0C以下。

(13) 全血或血液制品内,不允许加入任何药物,以防产生药物配伍禁忌引起溶血。

(14) 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健夫.误输异型血溶血反应处理一附一例报告J];云南医
药;1981年01期.
[2] 陈鲳.休克时溶血的危险[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0年01期.
[3] 彭一德,虞子宇,周祖寅,李忠明,唐中.血型不合未引起明显溶血反应二例报告[J];川北医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4] 明安绍.术中输血的溶血反应[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
志;1982年0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