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鉴赏专题ppt课件
合集下载
17.大学语文 苏轼及其词作品赏析ppt课件

水龙吟·杨花
章楶(jié) ❖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
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 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 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 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 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 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 有盈盈泪。
4
❖ 伏: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 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不容于朝廷,被迫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 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 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 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 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 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 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 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 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 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 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 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 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其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 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18
苏轼的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章楶(jié) ❖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
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 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 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 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 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 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 有盈盈泪。
4
❖ 伏:
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 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不容于朝廷,被迫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 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 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 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 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 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 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 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 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 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 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 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 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其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 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18
苏轼的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诗词ppt课件

6.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7.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词描绘冬猎盛况,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刚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是“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 “亲射虎,看孙郎”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作者苏轼在这里是以历史上的英雄孙权自比。
“鬓微霜”与开端“老夫”照应,“又何妨”表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显然是把目标瞄准了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3
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7.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词描绘冬猎盛况,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刚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是“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 “亲射虎,看孙郎”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作者苏轼在这里是以历史上的英雄孙权自比。
“鬓微霜”与开端“老夫”照应,“又何妨”表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显然是把目标瞄准了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3
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苏轼诗词鉴赏ppt课件

33
苏轼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 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使词成为与 诗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 抒情言志体,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
34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
苏轼的影响
35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 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 宠辱不惊
8
宋·李塗《文章精义》:韩(愈) 如潮,柳(永)如泉,欧(阳修)如澜, 苏(轼)如海。
明·宋濂《文原》:(古文)自秦 以下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 (轼)。
9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 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 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 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宋诗“以议论为诗”,讲究“理趣”。但由 于理学和禅学的盛行,使大量理语与禅语入诗, “以议论为诗”变得令人生厌。刘克庄《竹溪 诗话》批评说:“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 非诗也。”故而“以议论为诗”必须讲究议论 与叙事、抒情的结合,讲究短小精悍,发人深 省。沈德潜《清诗别裁》:“诗不能离理,然 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说诗啐语》: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返回
38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5
章楶(质夫)《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去声)。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苏轼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 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使词成为与 诗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 抒情言志体,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
34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
苏轼的影响
35
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 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 宠辱不惊
8
宋·李塗《文章精义》:韩(愈) 如潮,柳(永)如泉,欧(阳修)如澜, 苏(轼)如海。
明·宋濂《文原》:(古文)自秦 以下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 (轼)。
9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 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 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 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宋诗“以议论为诗”,讲究“理趣”。但由 于理学和禅学的盛行,使大量理语与禅语入诗, “以议论为诗”变得令人生厌。刘克庄《竹溪 诗话》批评说:“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 非诗也。”故而“以议论为诗”必须讲究议论 与叙事、抒情的结合,讲究短小精悍,发人深 省。沈德潜《清诗别裁》:“诗不能离理,然 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说诗啐语》: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返回
38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5
章楶(质夫)《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去声)。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PPT 课件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将深入探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了解作者 背景,咏史赋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以及对我们学习的意义。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诗人、散文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及文学成就介绍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作品丰富多样,是北宋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这首诗歌描绘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事件,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培养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 的审美水平。
结束语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详细了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主要创作题材和特点
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赋、散文等多个文学体裁,多以自然山水、离愁别绪为主题。
诗歌背景介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背景介绍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英雄的崇敬。
2 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蜀汉和吴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一段著名的战事。
3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表达了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家国情 怀的抒发。
诗歌赏析
1
诗歌结构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七绝古韵 韵律之美。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描
述,苏轼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赤
壁之战的震撼。
3
诗歌意境解析
诗歌通过对山川河流和英雄事迹的讴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将深入探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了解作者 背景,咏史赋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以及对我们学习的意义。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翰林学士,诗人、散文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平及文学成就介绍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作品丰富多样,是北宋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这首诗歌描绘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争事件,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培养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 的审美水平。
结束语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件,我们详细了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索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主要创作题材和特点
苏轼的作品涵盖了诗、词、赋、散文等多个文学体裁,多以自然山水、离愁别绪为主题。
诗歌背景介绍
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背景介绍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展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战争英雄的崇敬。
2 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是蜀汉和吴国联军对抗曹魏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 上一段著名的战事。
3 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表达了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家国情 怀的抒发。
诗歌赏析
1
诗歌结构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七绝古韵 韵律之美。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描
述,苏轼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赤
壁之战的震撼。
3
诗歌意境解析
诗歌通过对山川河流和英雄事迹的讴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01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苏轼行香子》课件

分析《行香子》的韵律特点和篇章结构,展示苏轼的写作技巧和才华。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探讨《行香子》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示苏轼的艺术表达能力。
科学普及
1 行香的起源和作用
介绍行香的起源及其在古 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 香料的种类和功效
讲解香料的种类、用途和 对人体的影响,引起现代 观众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与现代香气研究的关
联
探讨现代香气研究与古代 行香的联系,展示传统文 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艺术欣赏
画家对《行香子》的艺术 诠释
展示画家对《行香子》诗歌的艺 术表达,通过绘画作品传达苏轼 的意境。
雕塑家对《行香子》的雕 塑作品展示
呈现雕塑家对《行香子》的创作 灵感,并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
音乐家对《行香子》的音 乐创作
介绍音乐家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 演绎和诠释《行香子》的艺术价 值。
现代感悟
1 《行香子》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探讨《行香子》中蕴含的智慧和对现代人生的启发,提供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2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的影响
讨论传统文化如何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3 讨论和交流
为观众提供机会,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行香子》和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感受。
结束语
1 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 2 展望文化传承的未来 3 表达感谢和期待
回顾本次课程内容,总结 观和传播的期望。
感谢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并展示对未来文化教育活 动的期待。
《苏轼行香子》PPT课件
苏轼行香子PPT课件大纲
背景介绍
1 苏轼的生平经历
介绍苏轼的背景和重要经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行香子》的诞生背景
探究《行香子》诗歌的作者苏轼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探讨《行香子》中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示苏轼的艺术表达能力。
科学普及
1 行香的起源和作用
介绍行香的起源及其在古 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 香料的种类和功效
讲解香料的种类、用途和 对人体的影响,引起现代 观众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3 与现代香气研究的关
联
探讨现代香气研究与古代 行香的联系,展示传统文 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艺术欣赏
画家对《行香子》的艺术 诠释
展示画家对《行香子》诗歌的艺 术表达,通过绘画作品传达苏轼 的意境。
雕塑家对《行香子》的雕 塑作品展示
呈现雕塑家对《行香子》的创作 灵感,并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
音乐家对《行香子》的音 乐创作
介绍音乐家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 演绎和诠释《行香子》的艺术价 值。
现代感悟
1 《行香子》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探讨《行香子》中蕴含的智慧和对现代人生的启发,提供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2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的影响
讨论传统文化如何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3 讨论和交流
为观众提供机会,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行香子》和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感受。
结束语
1 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 2 展望文化传承的未来 3 表达感谢和期待
回顾本次课程内容,总结 观和传播的期望。
感谢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并展示对未来文化教育活 动的期待。
《苏轼行香子》PPT课件
苏轼行香子PPT课件大纲
背景介绍
1 苏轼的生平经历
介绍苏轼的背景和重要经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行香子》的诞生背景
探究《行香子》诗歌的作者苏轼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苏轼诗歌鉴赏专题ppt课件

7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8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34
《雨霖铃》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景 寒蝉、长亭、骤雨、烟 大江、故垒、乱石、惊
波、楚天(实景)
涛(实景)
物 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景) 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人 物 帐饮、执手相看泪 行 眼,竟无语凝噎 动
(周瑜)谈笑 (我)一尊还酹江月
作 者 无绪、留恋、多情自 情 古伤离别、纵有千种 感 风情,更与何人说
——俞文豹《吹剑录》
38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39
思考和讨论: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宋 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 派”的差异?是不是因为作 家的不同而产生?这两派的 区分基点是词作还是词人?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派, 为什么?
40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 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 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二.读音: 属( zhǔ )客 斗(dǒu )牛 相缪( liǎo ) 酾( shī )酒 扁(piān )舟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8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34
《雨霖铃》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景 寒蝉、长亭、骤雨、烟 大江、故垒、乱石、惊
波、楚天(实景)
涛(实景)
物 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景) 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人 物 帐饮、执手相看泪 行 眼,竟无语凝噎 动
(周瑜)谈笑 (我)一尊还酹江月
作 者 无绪、留恋、多情自 情 古伤离别、纵有千种 感 风情,更与何人说
——俞文豹《吹剑录》
38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39
思考和讨论: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宋 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 派”的差异?是不是因为作 家的不同而产生?这两派的 区分基点是词作还是词人?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派, 为什么?
40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 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 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二.读音: 属( zhǔ )客 斗(dǒu )牛 相缪( liǎo ) 酾( shī )酒 扁(piān )舟
部编版高中语文实用课件《江城子》优秀PPT

江城子 · 乙卯正月 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诗人及作品,理解 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鉴赏语言、品悟情感, 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 鉴赏,感受诗歌表情达意的独特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上阙归纳:
1.上阙写尽了对亡妻的相思之苦,下阙 转入写梦境。
2.主要技法: (1)、直抒胸臆。 (2)、想象丰富。
赏析下片
文本解读:
夜来幽梦忽怀乡。小轩窗,正梳妆。
【注释】⑴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⑵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户。 【大意】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 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赏析】本句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 了时时思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 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文本解读: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注释】⑴顾:看。 【大意】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 出淋漓热泪洒千行。 【赏析】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 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 正是作者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文本解读:
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⑴料到:料想,想来。⑵短松冈:长着 矮小松树的山岗,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大意】料想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 夜晚,短松的山冈。 【赏析】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 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 凄清幽独,黯然销魂。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背景介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 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王弗二十七岁就 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不言而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 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天”(陈 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诗人及作品,理解 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鉴赏语言、品悟情感, 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对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进行 鉴赏,感受诗歌表情达意的独特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感受中 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上阙归纳:
1.上阙写尽了对亡妻的相思之苦,下阙 转入写梦境。
2.主要技法: (1)、直抒胸臆。 (2)、想象丰富。
赏析下片
文本解读:
夜来幽梦忽怀乡。小轩窗,正梳妆。
【注释】⑴幽梦:隐约迷离的梦。⑵小轩窗: 指小室的窗户。 【大意】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 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赏析】本句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 了时时思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 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文本解读: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注释】⑴顾:看。 【大意】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 出淋漓热泪洒千行。 【赏析】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 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 正是作者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文本解读:
料到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⑴料到:料想,想来。⑵短松冈:长着 矮小松树的山岗,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大意】料想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 夜晚,短松的山冈。 【赏析】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 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 凄清幽独,黯然销魂。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背景介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二人一直相敬如宾,恩 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王弗二十七岁就 离开了人世。这对苏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 不言而喻。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 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天”(陈 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赠刘景文》PPT课件

13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指出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2024/1/26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面对人生的无常和挫折,应保持豁达、乐观的心 态,勇往直前。
14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欣赏
2024/1/26
1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审美教育价值
《赠刘景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教育价值 。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培 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22
06
课堂互动环节
2024/1/26
23
学生朗诵《赠刘景文》
邀请学生主动上台朗诵《赠刘景文》,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 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
《赠刘景文》PPT课 件
2024/1/26
1
2024/1/26
目录
CONTENTS
• 诗人与作品背景 • 诗歌内容解析 •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 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 课堂互动环节
2
01
诗人与作品背景
2024/1/26
3
苏轼生平及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2024/1/26
表现技巧探讨
探讨诗人在表现情感、描 绘景物等方面的高超技巧 。
诗歌风格赏析
鉴赏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 ,如豪放洒脱、意境深远 等。
10
03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024/1/26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指出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应珍惜当下、把握现在。
2024/1/26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面对人生的无常和挫折,应保持豁达、乐观的心 态,勇往直前。
14
04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欣赏
2024/1/26
1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审美教育价值
《赠刘景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教育价值 。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培 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22
06
课堂互动环节
2024/1/26
23
学生朗诵《赠刘景文》
邀请学生主动上台朗诵《赠刘景文》,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 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
《赠刘景文》PPT课 件
2024/1/26
1
2024/1/26
目录
CONTENTS
• 诗人与作品背景 • 诗歌内容解析 •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 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 课堂互动环节
2
01
诗人与作品背景
2024/1/26
3
苏轼生平及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2024/1/26
表现技巧探讨
探讨诗人在表现情感、描 绘景物等方面的高超技巧 。
诗歌风格赏析
鉴赏苏轼诗歌的独特风格 ,如豪放洒脱、意境深远 等。
10
03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024/1/26
《诗歌鉴赏专题》课件

诗歌能够表达出爱情的美好与痛 苦,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深刻与纯 粹。
生活之哲思
诗歌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带来对人生的洞察与启示。
不同诗歌体裁介绍
诗歌有许多不同的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律。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是一种常见的诗歌体裁,由四行五个字 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而富有韵律。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相似,但每行七个字,更加 细腻和华丽。
深情的笔触和社会批判的力量闻名。
3
苏轼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优 雅而充满智慧,引人入胜。
近体诗
近体诗是一种现代化的诗歌形式,结合了古体诗和诗歌自由的特点。
近体诗的特点 形式灵活多变 情感真挚动人
曲终人未散 词意四溢然 语言雅俗随行
留在纸笼里 意境深远绵 开拓思维海洋
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一种带有魔力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 表达深沉情感
诗歌能够通过独特的语言 和韵律,表达出人类内心 最深沉的情感。
2 唤起共鸣与思考
3 美化日常生活
诗歌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 引发共鸣,并激发对生活 和世界的思考。
诗歌可以用诗意的方式描 绘平凡的日常生活,让人 们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
《诗歌鉴赏专题》PPT课 件
欢迎来到《诗歌鉴赏专题》PPT课件!本课程将向您介绍诗歌的奥秘与美妙, 以及不同体裁的特点和名家作品的赏析。
诗歌简介
诗歌是人类最古老、最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美妙的语言、抒情的笔触,诗歌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最深沉的 情感和思考。
自然之美
爱情之悸动
诗歌能够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 象,让人感受到宇宙之间的联系。
词
词是古代中国最受欢迎的诗歌形式之一,以抒发 爱情或抒怀为主要主题。
苏轼诗词赏析 ppt课件

ppt课件 7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ppt课件
8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ppt课件
9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返回
ppt课件
最为旷达之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2、婉约词 最为凄婉之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最为温婉之作:《蝶恋花· 花腿残红青杏小》 (三)文 1、政论性散文 2、历时性散文 3、文学性散文 4、书札、杂记、杂说
ppt课件 3
(四)书法(见) (五)绘画(见) (六)学术 三、辉煌成就与旷达心态探源 1、人格修养
在中国诗歌史上 屈原的迷狂与自我追求 陶渊明的放逸与自我丧失 李白的狂荡与自我实现 苏轼的旷达与自我升华 都是因为人格达到了一定境界。
“在世界上,中国古代数得上政治家、文学家的为
数 甚多,但最受民众敬爱的要算苏东坡,其原因在于 苏轼崇高的人格和优美的诗歌… …” ——山上次郎(日本)《东坡寻迹》
2、思想修养 ppt课件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以出世心态入世;飘然于人世)
10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ppt课件
11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ppt课件
8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ppt课件
9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返回
ppt课件
最为旷达之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2、婉约词 最为凄婉之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最为温婉之作:《蝶恋花· 花腿残红青杏小》 (三)文 1、政论性散文 2、历时性散文 3、文学性散文 4、书札、杂记、杂说
ppt课件 3
(四)书法(见) (五)绘画(见) (六)学术 三、辉煌成就与旷达心态探源 1、人格修养
在中国诗歌史上 屈原的迷狂与自我追求 陶渊明的放逸与自我丧失 李白的狂荡与自我实现 苏轼的旷达与自我升华 都是因为人格达到了一定境界。
“在世界上,中国古代数得上政治家、文学家的为
数 甚多,但最受民众敬爱的要算苏东坡,其原因在于 苏轼崇高的人格和优美的诗歌… …” ——山上次郎(日本)《东坡寻迹》
2、思想修养 ppt课件 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以出世心态入世;飘然于人世)
10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ppt课件
11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定风波》鉴赏课件

诗词内容解析
诗词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 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 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诗词主题
此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仕途挫折、人生坎坷的超然、旷达、豪迈和坦荡的人生态 度。
诗词意境分析
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雨中行路的风景,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 解。雨中的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沧桑感相互呼应,使整首词的 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
被贬惠州、儋州。
苏轼的生平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 、词、散文等多个领域。
输标02入题
苏轼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表达了作者对 人生、社会、自然的独到见解。他的诗作如《海棠》 、《题西林壁》等,深受读者喜爱。
04 苏轼其他作品鉴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总结词
苏轼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 对亡妻的深沉思念和无尽哀思。
详细描述
这首词以梦境开头,苏轼梦见与妻子 相见,但醒来后却发现一切只是梦境 。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苏轼表达 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哀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总结词
05 苏轼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创作
苏轼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被广泛模仿 和学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
思想观念
艺术审美
苏轼的艺术审美观念对后世的艺术创 作和审美标准产生了影响,使人们对 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苏轼的思想观念,如对人生、自然和 社会的独到见解,影响了后人对这些 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29张PPT).ppt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
初步感知 深入研读 布置作业 品读诗歌 解读诗歌 评价反馈
本词的豪放体现在哪里?
① 景物描写的豪放: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纵横驰聘、游刃有余的描写, 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② 周瑜形象的豪放: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智慧才能卓越三个方面, 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生动形象。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 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二
初步感知 品读诗歌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深入研读 布置作业 品读诗歌 解决诗歌 评价反馈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 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 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 (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 (lèi)∕
江月。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深入研读 布置作业 品读诗歌 解决诗歌 评价反馈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
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 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 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 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手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写作背景
苏轼二十岁入京参加科举,从此名满天 下。继而陷入变革派与守旧派的政党之争, 身陷囹圄,即“乌台诗案”(苏轼因作诗讽 刺新法被捕)。出狱被释后被贬黄州任团练 副使,此职为虚职。为派遣政治上的失意, 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写下了《念奴 娇·赤壁怀古》。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

明确: 1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 说穿
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 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 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
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 们
精选可编辑 ppt
26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
手法来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 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⑶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的坦然 面对的态度;虚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 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 样的人生启示。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 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精选可编辑ppt
27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作者
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
襟怀。
精选可编辑ppt
28
归纳小结
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 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 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
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精选可编辑ppt
21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 们
精选可编辑 ppt
26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
手法来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的?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 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⑶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的坦然 面对的态度;虚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 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 样的人生启示。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 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精选可编辑ppt
27
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作者
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
襟怀。
精选可编辑ppt
28
归纳小结
苏轼专题学习 课件(共32张PPT).ppt

他们不止是兄弟, 更是师生, 是朋友,
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 精神上互相安慰的知己。
印象苏轼之一·深情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 月夜,短松冈。
• 曾读得一言,愚以为甚妙:茶不过两种姿态,浮 和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 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 下。入世与出世,不过是一种选择,无论何种选 择,都是一种态度,属于他东坡居士的态度。儒 道佛也罢,无论何种宗教,都是一种信仰,属于 他苏东坡的信仰。沉且耕酌享过,浮则心济天下 。这时代,他孜然一身,笑对世间百态,心中豁 达,便随它而去。
又一婢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 以为当。
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坡捧腹大笑。
——(宋费衮《梁溪漫志》)
这就是苏轼,他对亡妻 深情款款……
魂牵梦绕小轩窗, 明月松冈痛断肠。
印象苏轼之一·深情苏轼
• 自读三首诗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勾画:你从哪些诗句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 中能读出苏轼对国家、 《闻捷》 对人民的深情? •
• ③他办事踏实认真,不留后患。险情排除 后,他还奏请“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 水再来”,让“徐人至今思焉”。
杭州:他监督捕蝗,赈济灾荒,筹款创建“病坊”,组织人员 疏浚西湖,修筑长堤,使杭州人民世代受惠。
密州:蝗灾严重,他上奏朝廷要求免除秋税,治理灾害,亲自 沿城捡收弃婴。
徐州:黄河决堤,他全力组织抗灾,召军队与人民筑堤护城。
颍州:冬天久雪人饥,苏轼开放“义仓”外调炭薪,分发人民。
扬州:他为民请命,恳求朝廷宽免贫民的欠债。
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 精神上互相安慰的知己。
印象苏轼之一·深情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 月夜,短松冈。
• 曾读得一言,愚以为甚妙:茶不过两种姿态,浮 和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 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 下。入世与出世,不过是一种选择,无论何种选 择,都是一种态度,属于他东坡居士的态度。儒 道佛也罢,无论何种宗教,都是一种信仰,属于 他苏东坡的信仰。沉且耕酌享过,浮则心济天下 。这时代,他孜然一身,笑对世间百态,心中豁 达,便随它而去。
又一婢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 以为当。
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坡捧腹大笑。
——(宋费衮《梁溪漫志》)
这就是苏轼,他对亡妻 深情款款……
魂牵梦绕小轩窗, 明月松冈痛断肠。
印象苏轼之一·深情苏轼
• 自读三首诗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勾画:你从哪些诗句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 中能读出苏轼对国家、 《闻捷》 对人民的深情? •
• ③他办事踏实认真,不留后患。险情排除 后,他还奏请“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 水再来”,让“徐人至今思焉”。
杭州:他监督捕蝗,赈济灾荒,筹款创建“病坊”,组织人员 疏浚西湖,修筑长堤,使杭州人民世代受惠。
密州:蝗灾严重,他上奏朝廷要求免除秋税,治理灾害,亲自 沿城捡收弃婴。
徐州:黄河决堤,他全力组织抗灾,召军队与人民筑堤护城。
颍州:冬天久雪人饥,苏轼开放“义仓”外调炭薪,分发人民。
扬州:他为民请命,恳求朝廷宽免贫民的欠债。
苏轼诗词赏析 ppt课件

2021/3/30
12
作•用维?扬苏2》轼.“,词山欧中色词此全有语文无借是自中:欧”“阳语平修出山《何阑朝槛处中倚?措晴这•送空样刘,写仲山有原色甫什有出么无守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 前看取衰翁。”“山色有无中”又是王维《汉江临泛》 中的原句,全诗是:“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 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 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色有无中”表现的是两岸 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情态。
2021/3/30
苏 轼 诗 词 赏
析
1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眉山人,北宋杰 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 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 三年(一零八零)因“乌台式”受诬陷被贬黄州任 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 田,故自 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 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 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 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 县,追谥文忠公。
14
• 中心思想:
苏轼认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 刚的浩然正气,就能超凡脱俗,刚 正不阿,坦然自若,在任何境遇中 都能泰然处之就能享受令人快意的 “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 者豪迈的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精神风 貌。
苏轼2诗021词/3/3赏0 析
15
主旨:
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 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 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 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 篇。
2021/3/30
苏轼诗词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专题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 文、词。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
胸襟,读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 满而完整的人格魅力。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 操。
浙江省新河中学 王群亚
1
苏 轼
2
走近苏东坡
5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6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 士等职。
林
此真各侧 山面不成
苏 轼
壁
中目同峰 。,。,
13
这首诗的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前两句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三句笔 锋一转,引出下文看山的感受,阐明了为人
处事的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 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 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诗词、文赋、书法、绘 画样样精通。受到儒家和佛老
思想双重影响,思想十分矛盾。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3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 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 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 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 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 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 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 文坛将属于苏轼。
17
诗词欣赏
本诗以朴实、清新、准确、传神的笔
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特有景色。
苏轼把初夏的缫丝、卖瓜等情景都写 入词中,百姓的欣喜与农作物的繁茂,
不难窥见,而作者与农民的融洽之情,
更洋溢在词中。
18
第 二 教 时
19
苏轼
20
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 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因苏轼为人正 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加上他才华出众, 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 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来免于杀害,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幸而他心胸豁达,没 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千古 名篇,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 怀古》 等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就是在黄州期
14
淡欲山水 妆把色光 浓西空潋 抹湖蒙艳 总比雨晴 相西亦放 宜子奇好 。,。,
饮 湖 苏上 轼初 晴 后 雨
15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7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8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间遭人陷害的时候写成的。
21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的?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哪些词句涌 动着泼墨山水般的慷慨豪迈的真性情? 二、请说说“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不同点。 三、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曾通判杭州、密州、徐州等 地,后又贬谪黄州 。韶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之罪远谪惠州、琼州。在人生最无奈、最绝望的环境 里,为什么还能挥洒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的旷达洒脱的气度?在你的记忆里,历史上 还有哪些人比较超脱豁达?
4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 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 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黄”
词—— “苏
辛”
书、画—— “宋 四 家”
9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10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 以苏、辛词为豪 放派的代表,故 常以并称。
11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12
只不远横
题
缘识近看 身庐高成
西
在山低岭
纯净的境界,把西湖比西子,既新奇又贴切, 真是神来之笔,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如
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发现了西湖美,那么后两
句是对西湖美的欣赏与评价,极富魅力。
16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 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化,村南村北响缫车,牛 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2
人格的魅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帝遣巫阳招我魂。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 文、词。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
胸襟,读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 满而完整的人格魅力。 学习苏轼胸怀社稷、心系民众的高尚情 操。
浙江省新河中学 王群亚
1
苏 轼
2
走近苏东坡
5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6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 士等职。
林
此真各侧 山面不成
苏 轼
壁
中目同峰 。,。,
13
这首诗的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前两句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三句笔 锋一转,引出下文看山的感受,阐明了为人
处事的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 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 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诗词、文赋、书法、绘 画样样精通。受到儒家和佛老
思想双重影响,思想十分矛盾。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3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 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 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 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 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 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 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 文坛将属于苏轼。
17
诗词欣赏
本诗以朴实、清新、准确、传神的笔
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特有景色。
苏轼把初夏的缫丝、卖瓜等情景都写 入词中,百姓的欣喜与农作物的繁茂,
不难窥见,而作者与农民的融洽之情,
更洋溢在词中。
18
第 二 教 时
19
苏轼
20
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 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因苏轼为人正 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加上他才华出众, 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 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来免于杀害,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幸而他心胸豁达,没 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千古 名篇,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 怀古》 等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就是在黄州期
14
淡欲山水 妆把色光 浓西空潋 抹湖蒙艳 总比雨晴 相西亦放 宜子奇好 。,。,
饮 湖 苏上 轼初 晴 后 雨
15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7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 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 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 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 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 国古代第一全才。
8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间遭人陷害的时候写成的。
21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的?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哪些词句涌 动着泼墨山水般的慷慨豪迈的真性情? 二、请说说“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不同点。 三、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曾通判杭州、密州、徐州等 地,后又贬谪黄州 。韶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之罪远谪惠州、琼州。在人生最无奈、最绝望的环境 里,为什么还能挥洒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的旷达洒脱的气度?在你的记忆里,历史上 还有哪些人比较超脱豁达?
4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 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 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黄”
词—— “苏
辛”
书、画—— “宋 四 家”
9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 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10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 以苏、辛词为豪 放派的代表,故 常以并称。
11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苏轼《赤壁赋》墨迹
12
只不远横
题
缘识近看 身庐高成
西
在山低岭
纯净的境界,把西湖比西子,既新奇又贴切, 真是神来之笔,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如
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发现了西湖美,那么后两
句是对西湖美的欣赏与评价,极富魅力。
16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 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化,村南村北响缫车,牛 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2
人格的魅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帝遣巫阳招我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