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研究
川芎的使用方法和药理分析
![川芎的使用方法和药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aeb7e4aaea998fcd220e3d.png)
川芎的使用方法和药理分析摘要: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球茎,就是中药学中经常使用到的川芎,其有效成分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在抗血栓、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功效。
本论文首先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了川穹的功效及具体使用方法,继而从现代药理角度分析了其药理价值,最终得出味辛性温的川芎具有祛风胜湿、补血活血的功用,传统中医学对川芎的认识与其现代药理研究的内容是相一致的,我们应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其基础研究及复方的运用加以重视。
关键词:川芎;方法;功效;药理学川芎属于栽培中药材之一,属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川穹入药的历史非常悠久,《神农本草经》是第一本记载川芎及其功效的医药书籍,可见川芎在我国古代医学中的地位以及广泛的应用。
川芎味辛,性温,主归肝、胆、心包经,其主要功能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尤其对治疗头痛、胸胁疼痛、月经不调有着显著的效果。
现代医学对川芎的功用研究比较多,本文现就其使用方法和药理作用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川芎的功效及具体使用方法(一)祛风胜湿川芎味辛性温,其辛能够散风邪,其温能够散湿邪。
用于祛风胜湿的有羌活胜湿汤,炮制材料主要包括6g的羌活、独活(酒洗)藁本(酒洗)防风,3g的甘草与川芎,2g的蔓荆,最后再加上3片生姜,这些中药材糅合在一起能够达到祛风胜湿的效果,人体肌肤表面的风湿能够伴随着排出的汗液得以解除。
这一药方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在表症状有着显著效果。
(二)疏散外风《素问?太阴阳论》中出现了这样的观点:“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头部在人体中居于最高位置,当风邪侵袭人体经络时,必然会对头部造成影响,因此中医上常说头痛大多是风邪所致。
川芎这味药材能够上行至人体头部,祛除风邪对人体的侵袭,因而成为了治疗人体外感头痛过程中的首选药物。
在具体食用时,应以川芎为主,随症配伍。
(三)补血活血辛香温润的川芎对补血活血有着重要作用。
川芎补血的功效主要体现为其能够进入藏血之脏——肝,进而对肝血补充产生重要作用。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465f39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c.png)
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川芎,又称川芎、四川藏药、芎其莪,是中医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草本植物。
它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中风、胸痹、头痛、心绞痛等多种疾病,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将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川芎中的化学成分是对其药理活性的重要基础。
研究表明,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和多种活性成分。
挥发油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其中的川芎醚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此外,川芎中还含有多种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川芎的药理活性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对川芎的中药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首先,针对川芎中挥发油的研究,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目前已经分离出了30多种挥发油组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此外,还发现了不同产地和生长阶段川芎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为川芎的药效差异提供了参考。
其次,川芎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是川芎醚。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对川芎醚进行分离和提取,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川芎醚可通过抑制TXA2和PAF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外,川芎醚还具有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这些药理活性使得川芎醚成为了川芎的重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
另外,川芎中还包含了一些生物碱、酚类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
其中生物碱主要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酚类化合物则是川芎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
此外,萜类化合物在川芎的药理活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活性成分研究外,川芎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川芎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
川芎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点来发挥这些药理活性。
例如,川芎可以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MAPK家族通路来调节细胞凋亡和增殖,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川芎临床应用及用量
![川芎临床应用及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00fbbb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5.png)
川芎临床应用及用量川芎,又名川芎穗、川芎藁,为伞形科毛花苣苔属植物川芎的根茎。
川芎为我国传统中药,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下面将对川芎的临床应用及用量进行详细介绍。
川芎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头痛、偏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以及中风、痉证、寒湿痹痛等疾病。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功效。
其中的有效成分川芎内酯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和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川芎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活性,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川芎的用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而定。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用川芎3-6克,一日2-3次,可煎汤或捣敷。
对于头痛、偏头痛、痉证等症状,也可将川芎与其他适宜的药物配伍使用,如与白芷、桂枝、柴胡等同用,以提高疗效。
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川芎可以与当归、川穹、丹皮等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调经止痛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每次用川芎6-9克,一日2-3次,可煎汤或捣敷。
对于中风患者,可以将川芎与桃仁、赤芍等药物配伍使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中风后的功能。
每次用川芎6-12克,一日2-3次,可煎汤或捣敷。
对于寒湿痹痛患者,川芎可以与羌活、红花等药物配伍使用,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每次用川芎6-12克,一日2-3次,可煎汤或捣敷。
此外,川芎也可以外用。
对于创伤后的血肿、淤血等症状,可以将川芎捣碎,蘸水敷于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川芎性温,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热毒上攻。
对于阴虚火旺、血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
总之,川芎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在使用中药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剂量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cd6dc3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a.png)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川芎,学名为Chuanxiong,属于伞形科植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川芎在中医药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将介绍川芎的药理作用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川芎的药理作用1. 血管扩张作用川芎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葛根素具有血管扩张作用。
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葛根素能够放松平滑肌,从而扩张血管,增加血液的供应量。
这一作用对于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抗凝血作用川芎中的活性成分乌头内酯具有抗凝血作用。
乌头内酯能够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阻断血栓的形成过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川芎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3. 抗炎作用川芎含有多种具有抗炎效果的活性成分,如川芎素、川芎苷等。
这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炎的作用。
川芎在治疗炎症所致的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二、川芎在临床上的应用1. 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川芎具有血管扩张和抗凝血作用,因此在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比如,川芎可以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预防血栓形成等方式,减轻疾病的症状和风险。
2. 预防和治疗中风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
川芎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结合使用,提高疗效。
3. 缓解痛经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缓解痛经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川芎可以通过舒张子宫平滑肌、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和疼痛。
在临床上,川芎常常与当归等中药配合使用,共同治疗痛经。
总结:川芎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临床上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
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血管扩张、抗凝血和抗炎等方面,这使得川芎在治疗血管相关疾病、预防和治疗中风以及缓解痛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f3030ccccbff121dc36837a.png)
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川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从该患的主症、伴症及舌苔脉象分析,该患属肝郁气滞血瘀型,方中柴胡、桔皮可疏达肝气,配合当归、王不留行、牛膝、桃仁、赤芍、炮山甲,以行下焦之气血,佐大黄、瞿麦、丹皮、猪苓、败酱,以清热通利水道,诸药相合,气行瘀去,水道自通,故疾病痊愈。
2 中气不足患者62岁,2021年2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小腹坠胀,尿频尿急,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实验室检查,尿细菌培养+,前列腺液脓细胞++,西医诊断:前列腺炎中医诊断:淋证中气不足。
治宜培元化气,利水降浊。
自拟方如下:党参12g,白术12g,当归10g,黄芪12g,陈皮12g,茯苓10g,首乌10g,补骨脂10g,牛膝15g,车前子10g,桃仁10g,大黄5g,甘草10g,水煎,日二次口服。
服上方七剂后,小腹坠胀缓解,小便较服药前明显通畅,尚觉食欲不振,上方加神曲、麦芽各10g,再续服七剂,小便通畅,无尿频尿急,饮食睡眠良好,精神状态佳。
该患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故方用党参、白术、当归、黄芪、陈皮、茯苓,健脾益气,首乌、补骨脂,滋阴培元,牛膝、车前子利水降浊,桃仁、大黄加强其祛瘀利水之功,诸药合用,使中气充足,水道畅通,诸症自除。
3 肾阳虚衰患者54岁,2021年12月5日初诊,自诉小便疼痛,排出无力,面色晄白,畏寒,腰膝酸软无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实验室检查,尿细菌培养+,前列腺液脓细胞++,西医诊断:前列腺炎中医诊断:淋证肾阳虚衰。
治宜补肾温阳,祛瘀利尿,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
具体药物如下;肉桂5g,肉苁蓉15g,仙灵脾15g,熟地15g,山药15g,牛膝20g,车前子10g,王不留10g,丹皮15g,泽泻15g,琥珀3g(单研),石菖蒲10g,水煎,日二次口服,服上方7剂后,小便明显通畅无痛,四肢渐温,自觉有力,精神状态佳。
该患是一位老年患者,命门火衰,气化不到州府,故小便疼痛不通。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20ee7a0b0717fd5360cdcf7.png)
用。 1. 5 对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 川芎嗪对血小板体 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使全血高切比粘度 下降 ,低切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 细胞压积明显下降 ,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 [ 12 ] ,对血 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哚在一定程度 上也具有上述作用 ,但其作用较川芎嗪弱 [ 13 ] 。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1 对哮喘的作用 川芎嗪对正常人静息外周血 淋巴细胞 ( PBL )胞质及胞膜 PKC均无明显影响 ,但 能抑制哮喘介质诱导的 PKC 活化及淋巴细胞的活 化 (刘先胜 , 2003 ) ; 还可以明显抑制哮喘大鼠气道 壁 Ⅲ型胶原的合成 ,使网状基底膜层增厚减轻 ,气道 壁内外径比值较哮喘组增大 ,抑制气道重建初期纤 维化 (杨莉 , 2003 ) 。哮喘患者存在着 Th1 / Th2 型 细胞因子的失衡 ,即 Th2 的数目增多或功能亢进 , Th1亚群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 。川芎嗪能有效降低 哮喘大鼠白介素 24 ( IL 24)的水平及 IL 24 / γ2干扰素 ( IFN 2γ)的比例 ,但对 IFN 2γ无明显作用 ,故认为川 芎嗪具有抑制 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失 衡的作用 ,对 Th1细胞作用较弱 [ 14 ] 。 2. 2 对缺氧 - 呼吸抑制的改善 脑干严重缺氧时 , 神经元功能严重受损 ,会引起呼吸抑制 。实验发现 , 川芎嗪 可 以 使 缺 氧 后 脑 干 多 处 的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 nNOS)表达显著增加 ,明显抑制缺氧后脑干神经核 团表达 FOS蛋白 ,并可能通过这两个途径对抗缺氧 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保护脑干神经元 ,使缺氧后出 现呼吸抑制的时间明显推迟 ,存活时间明显延 长 [ 15 ] 。 3 抗癌作用 3. 1 自身抗癌作用 川芎嗪作用于 Bel27402 细 胞 ,可抑制细胞增殖 ,显著降低甲胎蛋白 (AFP)分泌 量和 γ2谷氨酰转肽酶 (γ2GT)和醛缩酶 (ALD )活性 , 升高酪氨酸 2α2酮戊二酸转氨酶 ( TAT) 、鸟氨酸氨基 甲酰转移酶 (OCT)和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具有 诱导 Bel27402人肝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 16 ] 。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7a005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1.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川芎,别名芎藭,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燥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本文将围绕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川芎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酯类和挥发油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酚和川芎碱等,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酯类化合物则以藁本甲酯为主,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挥发油是川芎另一种重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樟脑、藁本内酯等,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
川芎总黄酮是川芎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总黄酮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
川芎总黄酮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是川芎中另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素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素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阿魏酸是川芎中另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降低血压、抑制血栓形成。
阿魏酸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川芎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范围还将不断被发掘和拓展。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川芎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川芎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仍有待改进等。
川芎功效与作用吃法
![川芎功效与作用吃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c204b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3.png)
川芎功效与作用吃法川芎是中药中的一味药材,其拥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下面将会详细介绍川芎的来源、药用价值以及常见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一、川芎的来源与药用价值1. 来源川芎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其学名为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川芎主要生长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的高海拔山区,该植物多年生,常见的生长环境是海拔2500-4000米的高山草甸和林中草地。
2. 药用价值川芎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主要功效如下:2.1 补血活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改善血液的流动性。
使用川芎可以治疗一些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的疾病,如瘀血痛经、痛经等。
2.2 舒经活络川芎可以舒经活络,促进经络的通畅,消除经络的阻塞和痛楚。
因此,川芎常被用于治疗各种风湿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疼痛等。
2.3 解郁安神川芎具有一定的镇静和抗抑郁的作用,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促进放松和入眠。
因此,川芎也常被用于治疗一些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如焦虑、失眠等。
2.4 缓解血管神经因素引起的病变川芎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管病变引起的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二、川芎的常见用法1. 煎剂将川芎切成小片后,与其他草药一同放入锅中煎煮,煮沸一段时间后即可得到川芎煎剂。
川芎煎剂适用于补血活血、舒经活络等疾病。
2. 煮茶将川芎和其他茶叶一同加入沸水中煮沸,然后过滤得到川芎茶。
川芎茶适用于解郁、安神等疾病。
3. 膏剂将川芎研磨成粉后,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成膏剂,直接涂抹于患处。
川芎膏剂适用于外用治疗一些局部疾病,如湿疹、皮肤瘙痒等。
4. 口服丸剂将川芎研磨成细粉后,与其他草药混合,制成丸剂。
川芎丸剂适用于一些内部疾病,如瘀血痛经、风湿性关节炎等。
三、川芎的注意事项1. 孕妇忌用川芎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妇在怀孕初期和孕晚期尽量不要使用。
2. 用量不宜过大川芎属于辛温药,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上火和腹痛等不适症状,因此使用时应注意用量控制。
川芎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川芎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b7629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e.png)
川芎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研究川芎,又称川芎,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的常见草药。
它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而闻名,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川芎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
首先,川芎具有抗凝血作用。
研究表明,川芎中含有一种活性成分叫做川芎酮,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等作用。
川芎酮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的生成,防止血液凝结,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此外,川芎还可增加血液流动性,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川芎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酮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它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
川芎酮还能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这些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糖尿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川芎还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的作用。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影响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放松,从而调节血管张力。
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酮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从而促使血管松弛,扩张血管。
这种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川芎还具有镇痛和抗痉挛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川芎酮能够阻断疼痛传导通路,减轻疼痛感受。
同时,川芎酮还可抑制肌肉收缩和痉挛,缓解肌肉疼痛和痉挛。
这种镇痛和抗痉挛作用对于治疗头痛、月经痛等疼痛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上述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由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酮所贡献的。
川芎酮是一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川芎酮能够与多种靶分子相互作用,发挥药理作用。
例如,川芎酮能够与血小板受体、凝血酶等结合,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
川芎酮还能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通路,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此外,川芎酮还能与疼痛传导通路相关的受体结合,起到镇痛和抗痉挛作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d5d9a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4.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川芎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秦艽的干燥根部。
在中医药中,川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头痛、痹证等病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川芎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苯丙素类、黄酮类、酚酸类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占干燥根部的0.5%-1.5%。
挥发油主要由薄荷醇、丁香酮、樟脑、麝香酮等多种成分组成。
实验证明,川芎挥发油具有抑菌、抗氧化、抗炎、促血液循环等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川芎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川芎素、川芎嗪、川芎嗪苷等。
这些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提高血管弹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从而具有抗中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是川芎的另一类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川芎甙、川芎内酯、川芎酮等。
研究发现,黄酮类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能力强。
此外,川芎中的酚酸类化合物也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酚酸类物质包括川芎酸、杂多酚酸等。
研究表明,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疼痛,改善血液供应,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关于川芎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表明其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
川芎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同时,川芎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液供应,降低血液黏滞度,有利于防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川芎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川芎还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同时,川芎也被研究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总结来说,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显示,其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
中药养身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
![中药养身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8515a4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4.png)
中药养身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川芎,又称川芎、川羌活,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一味重要药材。
据古籍记载,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本文将深入探讨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以及其相关的药理机制和临床应用。
一、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活血化瘀,指的是调理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通,消除血液淤滞,从而防治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
作为活血化瘀的重要中药之一,川芎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类、酚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影响机体的微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的顺畅流动。
川芎通过活化血液循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活血祛瘀: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血液中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加血红蛋白的释放量,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川芎中的某些成分还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消肿止痛:川芎中的挥发油类成分能够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各种疼痛和肿胀症状产生舒缓效果。
3. 改善微循环:川芎中的生物碱和酚类成分能够通过扩张微小血管,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血流灌注,改善组织的血液供应与营养代谢。
这对于一些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如心脑血管疾病、坐骨神经痛等,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二、川芎的药理机制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与其复杂的药理机制密切相关。
目前研究认为,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1. 血液循环调节:川芎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纤维蛋白溶酶酶,增加纤维蛋白原的聚合程度,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川芎还能够通过调节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调整血管张力,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2. 抗炎抗氧化:川芎中的挥发油类和酚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3. 舒张血管:川芎中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能够舒张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内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从而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
探讨中药川芎的传统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探讨中药川芎的传统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73c9f431126edb6e1a1044.png)
探讨中药川芎的传统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摘要】中药川芎的地上部分被称作是蘼芜,在本草中曾有记载,蘼芜具有补肝明目,去风止眩,除涕止唾等功效。
主要用来对外感风寒咳逆进行治疗,除脑中冷,可治面上游风,目泪出,多涕唾以及诸头风等,治雀盲的效果最佳,还可对牙痛进行良好的治疗。
本文对川芎的传统应用以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中药材川芎传统应用现代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342-02中药川芎为一种伞形科植物的干燥根茎,主要功效为祛风止痛、活血行气,是活血化瘀的一种常用中药。
对于川芎而言其化学成分相对比较复杂,一般含有相对较多的挥发油类成分诸如蒿本内酯以及香桧烯等;其次还有生物碱类成分诸如川芎嗪与川芎哚等;还含有酚酸类成分诸如川芎酚以及阿魏酸等;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的川芎内酯、维生素A蔗糖等[1]。
目前川芎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对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1 川芎的功效① 中药复方川芎辛散温通,主要功效为活血祛瘀,其临床作用相对广泛,对各种瘀血阻滞症均有良好疗效,并且为妇科调经要药。
在对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妇科疾病进行治疗时常与当归等药进行配伍;在对胸胁疼痛进行治疗时,可同柴胡与香附等进行配伍;在对风湿痹痛进行治疗时,与羌活以及独活等药进行配伍;若是对症瘕结块进行治疗,则一般配伍三棱、莪朮等药;若是对疮疡肿痛以及跌打损伤等进行治疗,则会与乳香以及没药等进行配伍。
② 对感冒头痛以及偏正头痛等症均有良好治疗效果。
川芎辛香善升,可以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存在祛风止痛的效果,是治诸头痛的要药,一般与细辛、白芷等进行配伍,也可以按照头痛属于何经而展开适当的配伍。
对于感受风邪所导致的头痛,可以同防风、荆芥、羌活等共同对风寒感冒头痛进行治疗;同菊花、僵蚕等药进行配伍,能够对风热头痛产生良好治疗效果。
并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临床常用本品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2]。
川芎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川芎的药理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535112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e.png)
川芎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川芎(学名: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痛证、血液循环障碍等疾病。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止痛、调经养颜的功效,被普遍赞誉为“活血之王”。
随着现代医学与药理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对川芎的药理学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川芎的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川芎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是其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表明,川芎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
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对心脑血管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次,川芎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川芎酮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川芎还可以抑制一些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如NF-κB、MAPK等,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川芎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此外,川芎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川芎酮被证实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研究还发现,川芎酮具有调节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此外,川芎中的其他成分如川芎内酯、川芎二酚A等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川芎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另外,川芎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发现,川芎中的活性成分川芎内酯、川芎酮等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川芎还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从而减轻组织损伤。
此外,川芎还具有调节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总结起来,川芎的药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表明,川芎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
川芎中药的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
![川芎中药的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278be0b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2.png)
川芎中药的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
1. 功能与主治
川芎,学名为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是中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
川芎具有温经活血、祛风解表、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和症状:
•血瘀症状:川芎能够活血化瘀,常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如痛经、跌打损伤、淤血等。
•风湿症状:川芎有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疾病。
•头痛眩晕:川芎能够舒展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中风、癫痫:川芎具有舒筋活络、平肝定痫的功效,能够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和癫痫病。
•血脂异常:川芎可调节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血脂异常症状。
2. 用法与用量
川芎可以煎煮或制成粉剂,以下是川芎的常见用法与用量:
•煎汤用法:将川芎配制成煎剂,可选择与其他药材一起煮汤服用。
一般推荐用量为5-10克,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
•煎膏用法:将川芎煎汁浓缩后,加入适量糖或蜂蜜,制成膏状。
通常每次服用10-20克,每日2-3次。
•粉剂用法:川芎也可制成粉剂,可直接口服。
一般每次服用3-6克,每日2-3次。
•醋浸用法:将川芎用醋浸泡后晾干,然后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3-6克,每日2-3次。
注意事项: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川芎。
- 如果正在服用其
他药物,应遵医嘱使用川芎。
- 过量使用川芎可能导致不适,应注意控制用量。
以上是川芎中药的功能主治用法与用量的简要介绍,如果要使用川芎进行治疗,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并且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
川芎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
![川芎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6bc3bd0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1.png)
川芎的作用与功能概述川芎,又称为川芎、四川芎、四川川芎,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属于伞形科川芎属植物。
川芎主要生长于我国四川、陕西、云南等地。
它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学和民间医疗中广泛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川芎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
一、川芎的作用与功能川芎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常被用于治疗感冒、风湿病等。
其主要作用与功能包括:1.活血化瘀:川芎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生物碱,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2.舒张血管:川芎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3.镇痛作用:川芎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光碱、川芎碱等,这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川芎的主治川芎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风湿病: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风湿疼痛,减轻关节肿痛和活动障碍。
2.痛经:川芎含有镇痛成分,能够缓解痛经引起的腹痛和痉挛,调理月经,改善经血排出。
3.脑血栓:川芎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对脑血栓患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4.痛风: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尿酸排泄功能,减少关节尿酸沉积,缓解痛风症状。
三、川芎的用量在使用川芎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个人情况来确定用量。
以下为一般的参考用量:1.煎汤饮用:一般每次使用川芎10-15克,煎汤饮服。
2.药物包煎:将适量川芎粉末装入药包,加水煎煮,饮用。
3.外用敷贴:川芎可作为外用药物,用于风湿病、痛风等疾病,可将川芎研成粉末或制成膏剂,外敷患处。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川芎时,应遵循医嘱,不宜超过推荐剂量,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和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9ecca0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1.png)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川芎,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出川芎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概述,以期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化学成分方面,川芎主要含有挥发油、酚酸类、内酯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成分的存在不仅赋予了川芎独特的药理活性,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通过现代分离提取技术的运用,对川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药理作用方面,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除湿等多种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增生等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川芎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复方制剂中,与其他药材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川芎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对川芎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川芎在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二、川芎的化学成分川芎,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药理活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酚酸类、内酯类及阿魏酸等。
其中,挥发油是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主要包括藁本内酯、丁烯内酯、川芎内酯等。
这些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抗氧化作用,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酚酸类化合物是川芎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包括阿魏酸、香草酸、咖啡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川芎还含有内酯类化合物,如川芎嗪、甲基川芎嗪等。
川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川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386ca84680203d8ce2f246b.png)
2. 用于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症。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为治头风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若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与菊花、僵蚕等配伍,治风热头痛。此外,临床常用该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
川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用于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扑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病症。川芎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病症,尤为妇科调经要药。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等药同用;治胸胁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治风湿痹痛,可配羌活、独活等同用;治症瘕结块,可配三棱、莪术等同用;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可配乳香、没药等同用。[3]
3、治疗心绞痛取川芎、红花各等分,制成片剂(每12片含川芎、红花生药各5钱),每次4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治疗84例(其中10例全程加葛根黄酮片,每日3次,每次20毫克;2例于用药2周开始加服乳没片),结果显效9例,改善57例,基本无效17例,加重1例。据观察,病情的轻重与疗效无明显关系;加服葛根黄酮及乳没片者,疗效未见提高;服药后对血脂质影响不大。60例跃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停用者20例,减量者15例,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显示好转。[3]
用药禁忌
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1.《本草经集注》:白芷为之使。恶黄连。
2.《品汇精要》:久服则走散真气。
3.《本草蒙筌》:恶黄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黄连。反藜芦。
4.《本草经疏》: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上荣熏 脑髓失养熏 视物不清,瞳神散大,肾水下亏熏 肝阳上亢熏 扰 于清窍,则头目昏眩、内障羞明,常伴有心烦、失眠、腰酸耳鸣、舌 红苔 少、脉细 数等 症,治 宜滋 补肝 肾、生 津养 血。如方 石斛 夜光 丸。将川芎用于大量滋水养阴药中熏 借川芎上行之力熏 引养阴药于
抗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由于电子不配对,很不稳定,反应性 很强,在体内容易伤害细胞成分。在某些疾病中,如慢性肝病患者 的血液脂质过氧化物增多,而脂质过氧化后会产生自由基。川芎 嗪可降低患者的血脂质过氧化物,故有抗自由基作用。正常人体 内存在可消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与抗氧化剂,使体内不致有多余 的自由基,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穴 杂韵阅 雪 。川芎嗪可影响血浆中 杂韵阅 的含量。
川芎性味辛温,散风以助胜湿熏 通络以利止痛。邪中于表,当 从表解,是风湿之邪随汗而去。川芎辛温升散熏 不仅能辛散风邪熏 还能温散湿邪熏 二者相和则惟辛温之风药,为首选。常用方如羌活 胜湿汤 眼员 演,羌活、独活(酒洗)、藁本(酒洗)、防风各 远 早,甘草 猿 早、 川芎各 猿 早,蔓荆 圆 早,生姜 猿 片,共奏祛风胜湿之效,使客于肌表 之风湿随汗而解。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 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眼员 演。 1. 2 疏散外风
张秉承曰:“夫人之所赖以生者,血与气耳,故一切补血诸方, 皆从四物而化,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 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 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 。”眼员 演川芎治血虚头痛是因“川芎搜肝 风熏 补肝血熏 润肝燥熏 补虚风”。川芎入肝补肝,肝为藏血之脏熏 肝荣 则血荣熏 血荣则能滋养脑髓熏 柔润脉络熏 故能治血虚头痛。因而川 芎既能活血散瘀熏 又能补血养荣熏 具有双向调节功效。但川芎系辛 温之品熏 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宜小熏 量大则有耗营动散之弊眼猿演。 1. 4 补血养荣明目
关于藁本内酯的药理研究报道较多,但大部分是用川芎油等 含藁本内酯的混合物来完成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原因是藁 本内酯的不稳定性使其纯品的制备和保存较为困难。从已有的研 究报道看,藁本内酯对心脑血管、循环系统和免疫功能等均有较 强的药理作用。藁本内酯能够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抗细胞凋亡, 来保护缺血 原 再灌注损伤对大脑的伤害。腹腔注射藁本内酯,能 降低缺血损伤小鼠脑组织中丙二醛(酝阅粤 雪 的水平,增加谷胱甘肽 过氧化 酶 穴 郧杂匀 原 孕载 雪 和 超 氧化 酶 歧化 物 穴 杂韵阅 雪 的 活 性 水平 。此 外 ,藁 本 内 酯 在 缺 血 损 伤 的 小 鼠 大 脑 皮 层 的 免 疫 组 化 研 究 发 现,其 能 增加 原 癌 基因 遭糟造 原 圆 的表 达 ,降 低 月葬曾 和 半 胱 氨 酸蛋 白酶 原 猿(糟葬泽责葬泽藻 原 猿 雪 的表达 眼员圆 演。 猿 结语
伍用辛温药,对于外感风邪所致者,可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力。 《素问·太阴阳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居人体最高位熏 风邪侵袭经络熏 必上犯巅顶熏 故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为常见 。 眼员 演 而川芎能上行巅顶熏 走而不守熏 祛除风邪熏 舒展清阳熏 为治外感头 痛之要药,如方川芎茶调散。但风为百病之长熏 每多兼夹它邪而致 病熏 治当川芎为主熏 随证配伍。服于食后,是使药性留恋于上,不致 速趋于下 眼 员 演 。 1. 3 补血活血
与细胞内钙的关系:吴书林等 眼源 演 研究发现,川芎嗪对 悦葬圆 垣 通 道具有阻滞作用。故可用川芎嗪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疾病。 因该病是由于 悦葬圆 垣 通道开放,细胞外 悦葬圆 垣 内流,使细胞内 悦葬圆 垣 浓 度升高所致。川芎嗪可抑制 悦葬圆 垣 载体 粤圆猿员愿苑 的作用,而 粤圆猿员愿苑 能使细胞膜和细胞内钙贮池对 悦葬圆 垣 的通透性增加。川芎嗪之所以 能使紧张的血管松弛,就是使细胞内 悦葬圆 垣 减少的缘故。
95 万方数据
·综述报告· Synthesis Reports
悦澡蚤灶葬 孕澡葬则皂葬糟藻怎贼蚤糟葬造泽
2012 年 4 月 5 日 第 21 卷第 7 期 灾燥造援 圆员熏 晕燥援 苑熏 粤责则蚤造 缘熏 圆园员圆
中内皮细胞数量与用药后相比,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穴 孕 约 园援 园员雪;同 时观察了 缘猿 例健康人血液中的内皮细胞数。可见,川芎嗪对内皮 细胞的损伤有较好治疗作用。
现已发现,阿魏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凝集和血 栓,清除亚硝酸盐、氧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以及抗菌消炎、抗肿 瘤、抗突变、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阿魏酸能为人体吸收并易从尿 中排出,不会在体内累积 眼怨 演 。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阿魏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对过 氧化氢、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都有很强的清除作 用。阿 魏酸 不 仅能 清除 自 由基 ,还 能促 进 清除 自 由 基的 酶 的产 生。阿魏酸能大大增加谷胱甘肽转硫酶和醌还原酶的活性,抑制 酪氨酸酶活性;还能与膜磷脂酰乙醇氨结合,保护膜不受自由基 的侵袭 眼员园演。
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许多因素可引起血小板 发生聚集,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 改善微循环,有利于疾病的痊愈。黄美杏等 眼愿 演 测定了肺心病急性 加重期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 月圆 穴 栽载月圆 雪 、远 原 酮 原 前列腺 素 陨葬 穴 远 原 运藻贼燥 原 孕郧云陨葬 雪 等,应用川芎嗪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 下降。川芎嗪可抑制二磷酸腺苷 穴 粤阅孕 雪 、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 小 板 聚 集 。由 于 川 芎 嗪 有 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集 和 降 低 血 液 黏 稠 的 作 用,故可用于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摘要:目的 介绍川芎功效,以利临床更好地应用。方法 总结川芎的传统用法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 川芎具有祛风胜湿、补血活血等作
用,可以抗血栓、防治心血管疾病等。结论 应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之上,重视其基础研究和复方的运用。
关键词:川芎;功效;有效成分;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砸圆愿圆援 苑员;砸圆愿缘援 缘
文献标识码:粤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周苏宁 眼缘 演 报道,川芎嗪能扩张微血管,增 加血流量,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给麻醉犬滴 注川芎嗪,可引起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扩张,且此作 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此外,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心肌氧耗和脑血 流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阻力及总外周阻力下降。韩姝 眼远 演 发现, 静脉注射川芎嗪后,动脉舒张压于用药后 猿园 泽 即明显下降,剂量 在 源援 愿,员园,员远 皂早 辕 噪早 时,舒张压分别下降 员苑豫 ,圆愿豫 ,猿圆豫 穴 孕 约 园援 园员 雪 ;当剂量为 员远 皂早 辕 噪早 时,收缩压也明显下降 穴 孕 约 园援 园员 雪 ;剂 量为 源援 愿,员园,员远 皂早 辕 噪早 时,心率分别增加 员员豫 ,员猿豫 ,员怨豫 穴 孕 约 园援 园员 雪 ,此后心率逐渐减慢,用药后 缘 耀 员圆 皂蚤灶 完全恢复。心得安 可完全阻断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但切断迷走神经不影响上述作 用。故认为熏 川芎嗪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交感神经而兴奋心肌上肾 上腺素能 β 受体所致。李尚珠等 眼苑 演 报道,川芎嗪有利于血管内皮 细胞的修复,在 源远 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观察到,用药前血液
文章编号:员园园远 原 源怨猿员 穴圆园员圆 雪园苑 原 园园怨缘 原 园圆
川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原名芎穷,入药 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应用非常广泛。川芎 性味辛温,主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祛瘀、行气、祛风之效,性 善走窜,周而复始。故刘完素认为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血 中气药”。川芎性善散,走而不守,“温窜相并,其力上升,下降,内 透,外达,无所不至”眼员 演。现代医学对其功用研究较多,所含有效成 分为四甲基吡嗪 穴 川芎嗪 雪 和阿魏酸等,此外尚含有挥发油、藁本 内酯和丁烯苯肽等烷基苯肽类化合物 眼圆 演。笔者现就川芎的传统用 法与现代药理学作用进行归纳和分析。 员 功效与方剂 1. 1 祛风胜湿
川芎嗪是传统化瘀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化学结 构为四甲基吡嗪 穴 栽酝孕 雪 。四甲基吡嗪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改善脑 循环障碍,对神经元和线粒体有保护作用,并对心、肾、肝等组织 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大活性,对血 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对有肾上腺素或氯化钾引起的主动脉条收 缩有明显拮抗作用。
抗血栓作用: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血 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阿魏酸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血栓素 粤圆 穴 栽载粤圆 雪 样物质的释放,选择性抑制 栽载粤圆 合成酶活 性,使前列环素 穴 孕郧栽圆 雪 辕 栽载粤圆 比率升高。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聚 集和血栓素的释放,这在人、兔和大鼠身体上都得到了证实。阿魏 酸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抑制血栓素的释放:一是选择性抑制血栓 素合成酶;二是与血栓素发生拮抗作用;三是通过抑制磷脂酶 粤圆 穴 孕蕴粤圆 雪 阻止花生四烯酸游离,从而阻断 栽载粤圆 的合成。阿魏酸抑 制血小板聚集,还与其能增加环磷酸腺苷 穴 糟粤酝孕 雪 水平和抑制磷 酸二酯酶的活性有关。
防治心血管疾病:阿魏酸可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并能抑制 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可抑制巨噬细胞活化,抑制花
生四烯酸 穴 粤粤 雪 代谢,拮抗组胺,降低血管通透性,抗氧化和清除 自由基等。阿魏酸能通过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穴 耘砸运员 辕 圆 雪 ,活 化蛋白激酶 穴 允晕运 雪 而显著抑制由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内皮 细胞 灾杂酝悦 增生。研究结果显示,阿魏酸将有可能成为有效治疗 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眼员员 演。阿魏酸还具有调血脂、镇静、抗菌、抗病毒、 抗突变和抗癌的作用。 2. 3 藁本内酯
对胃功能的影响:万军力等 眼怨 演 报道,在大鼠浸水应激性溃疡 模型上发现,川芎嗪 穴 员园 耀 源园 皂早 辕 噪早,灌胃 雪 可明显抑制浸水性应 激性胃溃疡的发生。研究发现,圆园 皂早 辕 噪早 可促进胃液分泌量的增 加,但对胃酸分泌无影响,却可抑制胃的运动。浸水应激后大鼠胃 黏膜中一氧化氮合成酶 穴 晕韵杂 雪 的活力和一氧化氮 穴 晕韵 雪 含量明显 下降,而川芎嗪可抑制应激导致的 晕韵杂 活力和 晕韵 含量的降低, 可能是通过抑制胃运动来抗胃溃疡的发生。 2. 2 阿魏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