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综述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对食品、能源和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潜在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人们可以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基因工程技术正逐渐成为关键的工具。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之一是在海洋生物的育种和培育中。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对海洋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调控,实现优良品种的培育。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修改鱼类的基因,使其具备更高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此外,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提高海洋生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改变海洋生物的基因组,可以增加其肌肉质量和脂肪含量,提高其口感和营养价值,从而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海洋生物的药物研发。
海洋生物中的许多物种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并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等方法,提高其产量和纯度。
这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疫苗,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疫情,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海洋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海洋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生理特性,实现对污染物的清除和分解。
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的生物传感器可以监测和检测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食品、能源和药物的需求,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方法海洋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海洋中的生物体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并探讨这些方法对于海洋生物学领域的意义。
首先,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基因克隆。
通过克隆某一特定基因,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海洋生物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将一种特定的耐盐基因从耐盐植物转移到海水中的石斑鱼体内。
通过观察和分析转基因鱼的生长和免疫能力等方面的特征,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耐盐基因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
除了基因克隆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海洋生物的遗传改良。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海洋生物体内的基因进行定点编辑,从而实现某些特定性状的改善。
例如,在海洋鱼类中提高生长速度、提高产卵量或改善抗病能力等方面进行的遗传改良研究,可以为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通过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人员可以揭示这些基因在海洋生物体内的调控网络和信号传导途径。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成功调控一种海洋微生物中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探究其在藻类光合作用和营养代谢中的作用机制。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生物的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通过测序海洋生物的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海洋生物的基因组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科学家们能够对海洋藻类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更好地了解海洋藻类的进化历史、适应性特征以及其与其他海洋生物的关系。
最后,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生物的基因功能验证研究。
通过基因敲除、基因静默或基因过表达等方法,研究人员可以验证某个基因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效果。
藻类基因工程
中国藻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藻类由于具有多样性、遗传结构独特性等特点,已成为基因工程研究的理想材料;藻类基因工程将在环境、食品和健康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藻类基因工程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着重点与国外有所差异。
国际上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在于利用模式藻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也进行了利用模式藻建立应用体系的研究;我国的藻类基因工程研究则带有更强的应用目的,着眼于改良藻类的遗传特性,或将藻类开发成为生产高价值产品的生物反应器等。
本文鉴于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讨论我国藻类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如下:1.微藻基因工程微藻种类多,繁殖快,易于操作和大规模培养,是藻类基因工程最早研究的对象。
由于蓝藻的结构和遗传系统类似于革兰氏阴性菌,所以蓝藻的基因工程发展很快。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蓝藻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基因转化体系,二十多年来已有三十多种外源基因在蓝藻中表达成功。
蓝藻表达系统将来有希望在制备重组药物、治理环境污染、农药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蓝藻是藻类中最早能稳定地表达外源基因的种类。
从1970年发现蓝藻可以转化,1973年证明蓝藻中含有质粒,1981年首次在蓝藻中表达外源基因成功,到1996年聚胞藻Pcc6803作为第一个光合生物完成了基因组全序列测定,蓝藻的研究一直处于整个生物学的前沿,有些研究较多的蓝藻种类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
目前,蓝藻基因工程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基因的选择、鉴定、测序、序列分析与克隆,载体的构建,调控表达原件的分析,基因转化系统的发现和筛选,转基因蓝藻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等。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的徐旭东博士等在1992年在山东济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把B.sphaericussp.2297的基因51和42转入鱼腥藻Pcc7120中表达成功。
这是我国藻类基因工程的开始。
虽然我国的藻类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起步较晚,然而在用蓝藻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药物基因方面,我国一直走在国际的前列。
基因工程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新技术,它可以通过人为干预生物基因,来改变生物的性状、功能或表达方式。
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品质和健康性,从而有效地满足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
一、生长激素基因工程生长激素是一种对生物体生长发育具有很重要作用的激素,它可以促进生物体内蛋白质合成、骨骼和体肌组织的生长和发育。
在水产养殖中,我们可以通过生长激素基因工程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体重,从而增加养殖效益。
目前,许多研究表明,转入了外源性生长激素基因的鲤鱼、虹鳟和草鱼等水产动物,可以明显地增加其生长速度和体重,提高养殖效益。
二、抗病基因工程由于多种原因,水产养殖中常常出现病害。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发生的几率,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现在,人们已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出了多种能够增强水产动物抗病能力的转基因动物,如转入有抗菌效果的外源性基因的虾、鱼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害,有效地保障了水产品的安全。
三、耐温、耐盐基因工程水产养殖中的环境条件是非常苛刻的,而许多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适合的水温和盐度。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提高水产动物的耐温和耐盐能力,那么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转入一些能够提高水产动物耐温、耐盐能力的外源性基因来改良水产动物的性状。
例如,转基因鲤鱼等水产动物可以在高盐度和高温度下生存和生长,这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基因工程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方法和机制,以更好地实现科学养殖、合理使用资源的目标,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业的产值和效益。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领域中的重要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的有限性、保护环境的需求、开发利用的高成本等,传统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需求。
因此,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成为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一种新的趋势。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现状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对海洋生物进行基因的编辑、改造和调控,使其具有更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其生长速度、生产力和抗病能力,从而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改良海产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对海产品进行基因的改良,使其在生长速度、产量、品质等方面得到提升。
比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育种改良,可以培育出更快速生长、更加抗病的海产品品种,从而提高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濒危或受到威胁的海洋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恢复。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使濒危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群增加繁殖率,提高其生存能力,以减少其濒临灭绝的风险。
3. 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海洋环境污染治理。
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某些具有吸附、分解、代谢等功能的海洋微生物,使其具有更好的处理海洋环境污染能力,从而减少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4. 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价值开发: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挖掘利用一些海洋生物资源中的潜在价值。
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海洋微生物,使其在海洋资源能源开发中起到更好的作用,推动海洋生物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1. 安全性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可能会引发一些安全性问题,如基因改良的海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因编辑的海洋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藻类基因工程的研究技术及方法
表 1 部分人工构建的蓝藻-细菌穿梭载体( 主要引自秦松等 ,1993a)
穿梭载体
宿主
选择标记
参考文献
pCH1~pCH5 pUC104 ,105
pSG111 pRNA404
pDF30 pRL1 ,5 ,6 ,8 pUF3 ,12 ,311
pFCLV7
Anacystis nidulans- E. coli Anacystis nidulans- E. coli Anacystis nidulans- E. coli Anacystis nidulans- E. coli Anacystis nidulans- E. coli
112 红藻质粒
4期
陈 颖等 : 藻类基因工程的研究技术及方法
323
Goff 等 (1990) 用 Hoechst- CsCl 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江蓠等红藻中分离到了共价闭合环 状 (CCC 型) 质粒 ,其活力密度与叶绿体 DNA 相近 ,且种间分布差异很大 。目前已对 20 余 种红藻进行了研究 ,在 14 种红藻中发现了质粒的存在 。它们是 :7 种江蓠 ( Gracilaria tex2 torii , G. pacifica , G. asiatica , G. robusta , G. tekvahiae , G. chilensis 与 G. sordida) ,2 种紫菜 ( Porphyra yezoensis , P. miniata) , 龙须菜 ( 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a) 、蓠生藻 ( Gracila rio2 phila oryzoides) 、叉枝藻 ( Gymnogongrus sp. ) 、凹顶藻 ( L aurencia spectabilis) 和似紫菜 ( Smithora naiadum) ,见表 2 。
小球藻的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展_读后感_概述说明
小球藻的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展读后感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小球藻(Chlorella)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具有高速生长和丰富的营养价值的特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球藻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基因工程改造领域。
通过对小球藻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产物合成能力和生理特性,为未来的生物技术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研究进行概述和分析。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背景,并探讨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包括细胞培养和转染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以及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接着,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阐述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对其生长、生理特性以及产物合成与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在基因工程改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展望未来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利用小球藻进行生物技术应用的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归纳,我们旨在揭示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潜力和应用价值,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科学家对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领域的关注,并促进该领域在未来生物技术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
2. 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的研究进展:2.1 小球藻基因工程的背景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色植物,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小球藻进行改造,可以为其赋予新的功能和特性,拓展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过去几十年间,小球藻基因工程改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2 基因工程技术在小球藻上的应用在小球藻中, 多种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使用。
例如,CRISPR/Cas9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编辑方法之一。
通过引入Cas9酶和相应的RNA片段,研究人员可以针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或敲除,并实现精确控制基因组修饰。
海洋生物除藻剂的遗传技术改良研究
海洋生物除藻剂的遗传技术改良研究引言:蓝色的海洋覆盖地球的七分之四,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然而,海洋生物之间的竞争和生态平衡却常常被藻类过度生长所打破。
藻类过度生长不仅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的海洋活动产生了负面的经济和环境影响。
因此,发展一种高效、环保的海洋生物除藻剂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除藻剂的遗传技术改良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海洋生物除藻剂遗传技术的概述海洋生物除藻剂的遗传技术改良研究主要通过人工改变目标微生物的基因组来增强其对藻类的识别和降解能力,从而提高除藻效果。
常见的遗传技术改良方法包括基因工程、突变诱变、基因选择和杂交育种等。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使海洋生物除藻剂具备更高的除藻效果、更广泛的适应能力和更低的环境风险。
二、遗传技术改良的海洋生物除藻剂研究进展1. 基因工程技术在除藻剂研究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或调控内源基因表达来增强海洋生物对藻类的降解能力。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藻类特异性基因导入除藻剂微生物中,使其具备降解特定藻类的能力。
2. 突变诱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突变诱变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遗传技术改良方法,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诱导目标微生物的基因突变,进而获得具有更强除藻能力的株系。
突变诱变技术的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控制突变的方向和范围。
3. 基因选择和杂交育种技术的结合应用基因选择和杂交育种技术结合可以通过筛选具有更强除藻能力的株系和亲本,进一步提高海洋生物除藻剂的效果。
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选择性繁殖和交配,提高目标基因的传递率和稳定性。
三、遗传技术改良的海洋生物除藻剂研究的局限性与挑战1. 环境风险评估的必要性遗传技术改良的海洋生物除藻剂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风险评估,确保其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2. 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的平衡虽然遗传技术改良能够提高海洋生物除藻剂的效果,但其在大规模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基于基因组学的藻类多样性研究
基于基因组学的藻类多样性研究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藻类多样性研究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藻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陆地等不同环境中,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响应能力。
基于基因组学的藻类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究藻类的起源与进化,并为生物技术和环保等领域提供更多原材料和解决方案。
一、藻类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因组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基因组分析、功能研究、对基因组数据的理解和解释等多个方面。
藻类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常见藻类的基因组测序目前,已有大量藻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并不断涌现出新的基因组测序结果。
如测序了150个品种草履藻、140多个品种硅藻等。
这些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不同藻类的遗传特征和分子机理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基因组学与藻类分子育种随着基因组学技术在藻类领域的应用,使得藻类育种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藻类分子育种是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培育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获取特定的性状,如提高产量、改善耐受性等,为全球食品和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3.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藻类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准确、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基因改造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修改特定基因,如“剪切掉”不利基因、“粘贴”或“编辑”有益基因等。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还有望开发出全新藻类菌株,从而为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二、藻类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随着藻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其应用前景也日益广阔,甚至可谓无限。
以下是藻类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应用前景:1.藻类育种的应用藻类育种是基于藻类基因组学研究成果,通过对藻类基因组进行优化改良或添加人工基因来提高藻类的生长速度、适应性和产量等,为未来能源与食品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成为了未来先进生产手段之一。
2.藻类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技术应用藻类及其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技术应用价值,如藻类的油脂可以用于生产生物柴油、化妆品原料等;藻类中含有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用于治疗疾病等;藻类纤维素等可作为天然涂料、油墨等。
海洋生物技术第六章 海产蓝藻基因工程讲述
该方法首先需要含三种质粒的E.coli菌株
穿梭质粒(或运载质粒(cargo plasmid))含目的基因、 选择标记基因并带有复制起点和转移起点(oriT) (E.coli质粒与蓝藻质粒) 辅助质粒(带有识别oriT的基因)的 接合质粒(conjugative plasmid)(如RP4)
NCBI上公布出来。
3.
这些基因大多与聚球藻的运动性、糖转移酶以及噬蓝藻体
相关, 此外, 它还编码了藻胆体基因簇和硝酸盐还原酶相
关基因,这些基因都与它区别于原绿球藻的独特生态适应性 有关。
海产蓝藻结构基因组研究
海产蓝藻结构基因组研究
海产蓝藻功能基因组研究
关于蓝藻的基因序列数据涵 盖了诸如细胞分化、光合作用 以及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的相 关基因。
很多因素会影响电击转化的效率,如电场强度、 电击时间等。对于不同蓝藻所需的电击条件是不 同的,如对于鱼腥藻M131来说,其最佳参数为 8kV/cm场强和5 ms脉冲时间(Thiel,1989)。
4、基因枪转化
Matsunaga首先将基因枪法成功地应用于 聚球藻S.NKBG 15041C基因转移,证明该技术 在蓝藻中可行(Matsunaga et al.,1991)。 该方法是通过化学处理,将外源DNA包裹于微 载体(通常是直径1μm左右的金粉或钨粉)表 面制成微弹,通过气体高速轰击将其直接打入 细胞内部,其中部分DNA可以通过重组到宿主 基因组中实现整合表达。
一、蓝藻简介与分类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 蓝细菌;大多数蓝 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 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 的分布在细胞质中。 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 其为原核(或拟核)。
集美大学研究生海藻基因工程
(3)农杆菌Ti质粒载体——植物的克隆载体
致癌农杆菌含有的一种内源质粒,当农杆菌同植物 接触时,该质粒会引发植物产生肿瘤(冠瘿瘤),故 称此质粒为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
80年代的海水蓝藻和淡水真核微藻
现在的大型经济海藻
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作为模式藻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2)从模式藻中分离得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基 因
(3)向模式藻中转入目的基因,建立应用体系 (4)建立经济藻类,如螺旋藻、小球藻和盐藻等的遗 传转化模型,培育养殖新品种,利用转基因藻类反应 器生产有用产品或清除污染
1)缺乏大规模养殖基础,实验室培养难以获得足 够的生物量
2)模式藻本身作为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国际社 会的认可
因此模式藻近基因工程的瓶颈不在于技术,不 在于导入何种基因,形成何种基因重组体,而在于 怎样放大而达到应用的目的,以及怎样应对本身安 全性的问题
我国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特点:
带有很强的应用目的,从一开始就着眼于改良 大型经济海藻的遗传特性, 或者将大型经济海藻 开发成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生物反应器
作为克隆载体的DNA分子必须具备以下主要条件:
(1)必须有供外源DNA片段插入的克隆位点 (2)能携带外源DNA片段(基因)进入受体细胞 (3)具有用于选择克隆子的标记基因 (4)必须是安全的 (5)载体DNA分子应尽可能小 (6)载体中应该含有能促进外源DNA表达的调控 区
1、质粒克隆载体
质粒是一类存在于细菌或真核细胞中独立于DNA 而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光合微生物产能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光合微生物产能优化中的应用研究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光合微生物产能优化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寻找可替代能源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领域。
光合微生物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能源,其能量转化效率高,碳排放低,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燃料生产和碳循环过程中。
然而,海洋光合微生物的产能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光照强度、温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等。
为了优化海洋光合微生物的产能,基因工程技术被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中。
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光合微生物的基因组,可以实现对其代谢途径、产能和耐受力等性状的精确调控。
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光合微生物的基因组,可以显著提高其产能。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藻类的光合色素体系,可以使其在低光条件下仍然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
此外,通过调节光合微生物的碳代谢途径,还可以增加其碳固定和生物质积累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产能。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改造海洋光合微生物的生物膜结构,以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耐受能力。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加光合微生物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使其在高光照、高温或高盐度等极端环境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并保持较高的产能。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通过引入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方式,提高光合微生物的生产稳定性和产能。
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光合微生物产能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但其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基因工程技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由于光合微生物的基因组十分复杂,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其基因组需要具备高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需要很好地解决可能引发的生态和安全问题,以确保其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光合微生物产能优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精确调控海洋光合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产能和耐受力等性状,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其产能,并提供可替代能源供给的新途径。
然而,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光合微生物产能优化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生物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生物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编辑方面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普及。
而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在藻类生物中。
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生物中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什么是藻类生物藻类生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物体系,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氧气,同时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些生命活动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生物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状况日益恶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
基因编辑技术便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好的选择之一。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人工手段对生物体基因进行编辑和改造,以实现对自然界的人工操控。
在藻类生物中,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改变其生长特征、代谢模式等方面,从而使其更加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基于CRISPR/Cas9技术体系,利用特定的酶促反应对DNA 序列进行改变。
它可以选择性切除或插入特定的DNA序列,从而改变生物体的特征。
四、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生物中的实践在实际应用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改变藻类生物的代谢模式。
例如,可以利用该技术对藻类生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应光照条件的变化。
同时,也可以改变其生长特征,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更加有效的操控。
在生长特征方面,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优化藻类生物分布区域,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生态环境维护。
实际应用方面,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生物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加强,以提高生物体的抗菌能力。
五、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生物研究中的意义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生物研究中的意义不能被忽视。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藻类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
同时,也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海洋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综述
海洋藻类基因工程综述藻类基因工程亦称藻类遗传工程或藻类重组DNA技术,是以海藻为研究对象将某种生物基因通过基因载体或其他手段运送到海藻活细胞中,并使之增殖(克隆)和行使正常功能(表达),从而创造出藻类新品种的遗传学技术。
通过对藻类基因工程的研究,一方面期望从改造的藻体中筛选出抗性强且生长快的优良藻种,并把藻类作为新型的生物反应器生产某种特殊的有用物质;另一方面期望从藻类中分离、克隆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基因,作为农作物改良的目的基因或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
藻类基因工程起步较晚,国际上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从70年代淡水蓝藻,经80年代海洋蓝藻和淡水真核微藻,到90年代大型藻,体现了从原核到真核,从淡水到海水,从模式藻到经济藻,从单细胞、丝状体微藻到多细胞大型藻的发展趋势。
蓝藻又名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类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
它结构简单、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易于进行遗传操作,并且多数不含毒蛋白,可作为很好的基因工程受体系统。
作为基因工程受体,与大肠杆菌相比其表达产物不形成包涵体,容易纯化;不含毒素,比较安全;培养基为无机盐,廉价不易污染。
蓝藻是藻类中最早能稳定地表达外源基因的种类。
从1970年发现蓝藻可以转化,1973年证明蓝藻中含有质粒,1981年首次在蓝藻中表达外源基因成功,到1996年聚胞藻PCC6803作为第一个光合生物完成了基因组全序列测定,蓝藻的研究一直处于整个生物学的前沿,有些研究较多的蓝藻种类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目前,蓝藻基因工程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基因的选择、鉴定、测序、序列分析与克隆,载体的构建,调控表达原件的分析,基因转化系统的发现和筛选,转基因蓝藻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等。
蓝藻质粒广泛用于构建基因载体。
自1973年发现蓝藻质粒以来,已在约50 %被检单细胞及丝状蓝藻中证明了内源性质粒的存在,质粒数目从1~10个不等,大小在1.3-130 Kb之间,但只在极少数淡水蓝藻中找到质粒编码功能的证据,一般认为蓝藻质粒属隐秘型质粒。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指南
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指南引言:海洋生物资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巨大的经济潜力。
然而,传统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面临着很多限制和挑战,如物种资源有限、环境影响大、开发成本高等。
为此,基因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指南,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概述基因工程技术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的组成,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有目的改变的一种技术。
它包括基因克隆、基因定向改变、基因转移等核心技术。
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改良优质品种、提高产出量、提高特定化合物的产量等。
同时,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帮助解决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生物安全等。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殖中的应用1. 基因克隆技术在海洋养殖物种改良中的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可以通过克隆和传递优良品种的基因,实现海洋养殖物种的改良。
例如,在养殖贝类中,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抗性耐病性基因进行克隆,并通过转基因养殖的方式,培育出抗病能力更强的贝类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2. 基因转移技术在海洋养殖中的应用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将优良的基因引入到目标物种中,以增强其生长速度、食性适应性等特性,并提高养殖的产出量。
例如,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将快速生长的基因导入到养殖盐水鱼类中,从而实现鱼类生长速度的提高,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海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1. 海洋生物来源的药物基因克隆与表达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克隆和表达海洋生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基因。
通过转基因细菌、真核细胞或植物等表达系统,可以大量提取和纯化目标蛋白,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
例如,海洋植物中的抗肿瘤基因可以通过基因克隆和表达技术,获得足够的蛋白量用于药物研究。
藻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2V 95%乙醇-20℃ 15’, 11000g离心10’
100μl 高盐TE 65℃ 2’ 1~1.5V CTAB ,-20℃ 10’,11000g 离心5’ 转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层液,加 50μg Y tRNA
加等体积氯仿:异戊醇 (24:1)12000g离心1min
方法四
剪碎组织+混合酶 液40℃保温 6h 离心,干燥,溶解
CTAB 提取缓冲液: 100 Tris-HCl mM TRIS-HCl pH 8.0, 1.5 M NaCl, SDS 提取缓冲液: 0.1M pH 8.0, 0.05M EDTA, 20 mM EDTA, 20 mM DTT和2% CTAB
0.5M NaCl, 1.6% SDS, 0.2% PVPP和2%β-巯基乙醇
研究的方法和项目
Expansion of Coding Regions Gene and intron contents Genome structure Repeated elements Gene partitioning Gene clustering General features
一、质体的分离 样品前处理 加STE常温匀浆 过滤和低速离心
二、DNA酶的处理 加ST和DNA酶酶解 三、降解质体和纯化DNA TEN降解质体 去除蛋白 纯化DNA 结果检测 停止酶解加NETF漂洗
总DNA提取的主要方法
组织液氮研磨 提取缓冲液 保温、离心 加TE 70℃保温15min 加醋酸铵冰浴30min
rRNA基因含量和片断模式显示了绿藻mt
DNA处于进化的过渡状态
Pseudendoclonium mtDNA 是迄今为止绿藻
最大线粒体基因组,基因密度最低
藻类基因组
藻类基因组藻类基因组是研究藻类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无脊椎植物,其基因组研究对于了解藻类生物的进化、适应性和生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藻类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功能元件和应用前景。
一、藻类基因组的结构特点藻类基因组通常为单细胞生物的基因组,具有较小的基因组大小。
通过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藻类基因组的大小范围从几兆碱基对到几亿碱基对不等。
藻类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以DNA序列的形式存储,并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
藻类基因组还具有特定的染色体结构,染色体上的基因以线性排列的方式组织。
1. 基因:藻类基因组中包含了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藻类生物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组成,外显子为编码区域,内含子为非编码区域。
藻类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通过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2. 转录区域:藻类基因组中的转录区域包括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剪接位点等。
启动子是转录过程的起始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元件,剪接位点则决定了转录本的形成和多样性。
3. 调控序列:藻类基因组中还存在丰富的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和抑制子等。
这些调控序列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研究藻类基因组中的调控序列有助于理解藻类生物的适应性和响应机制。
4. 重复序列:藻类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包括转座子、反转座子和重复序列等。
这些重复序列对基因组的稳定性、重组和进化具有重要影响。
三、藻类基因组的应用前景藻类基因组的研究对于藻类生物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藻类生物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者,通过研究藻类基因组可以改良藻类的光合作用和生物质积累能力,提高藻类生物的生物燃料产量。
其次,藻类基因组的研究还有助于了解藻类的适应性和响应机制,为藻类生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另外,藻类基因组的研究还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揭示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藻类基因工程研究概述
藻类基因工程研究概述倪福太!刘!强!芦!曼!李长有!王占武!!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e 吉林省生物资源与环境信息重点实验室!四平!$'>###"摘!要!藻类作为基因工程的表达宿主)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所重视&&#世纪)#年代)稳定的藻类基因转化体系已经建立)此后已有几十种外源基因在藻类中成功表达&本文综述藻类基因工程的应用研究进展&关键词!藻类!基因工程!展望!!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藻类植物性状的研究越来越多)目的有两个#一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藻类植物新品种$二是构建藻类植物表达系统)用于大量生产具有保健活性%抗病毒活性%灭虫活性%抗逆或抗农药活性的化合物&本文综述藻类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藻类基因工程概况藻类基因工程也称藻类遗传工程或藻类重组O M ?技术&该技术是将某一目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操作手段整合到藻类植物活细胞中)并在其中得以表达)从而创造出藻类新品种的生物工程技术&通过藻类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获得抗性强且生长快的优良藻类植物新品种)并把其作为新型的生物反应器来生产某些特殊的有用物质$同时)还可以从藻类植物中分离%克隆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基因)作为农作物改良的目的基因或者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国际上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在于利用模式藻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应用体系&用于基因工程研究的藻类主要有#蓝藻!原核藻类"%绿藻%硅藻!真核藻类"以及褐藻门%红藻门和绿藻门中的某些种类&目前研究最广泛的是蓝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蓝藻细胞内建立完整的表达体系&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蓝藻有着巨大的优势#表达产物不形成包涵体)容易纯化$培养基为无机盐)廉价且不易污染)没有毒素)比较安全&鉴于蓝藻自身的独特性)其在基因工程中受到了广泛重视)&#世纪)#年代就已经利用蓝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表达体系)'#多种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成功表达'$(&#"藻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主要综述用转基因藻类生产具有保健%抗病毒%灭蚊以及抗逆%耐重金属和抗农药活性的化合物研究的进展&&,$!利用转基因藻类生产具有保健活性的化合物!利用转基因藻类生产虾青素%二十碳五烯酸和螺旋藻多糖等具有保健活性的化合物)是藻类基因工程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新突破&虾青素在人体内可与蛋白质结合)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年)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有研学家的实证%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主要参考文献'$(奥尔贝著,赵寿元)诸民家译f &#$&,通往双螺旋之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T L I U U I -CU ,$)&%,-06D 3N 93]3@59@62]/96GA 2@2@@51<./6D ,-06R 2G:9512]C .N 3696!E 294")&(!&"#$$'+$")''(O P Y M I F ?Y,$)(&,=96GA 2@2@@51<:59D ]2:A 5<329c 5H5@b`5:4X 36`,U 2G:<0T :3]]3<0J 6A 2:351E 6@<G:6,R 2G:9512]T 696:51J 3@:2H3212N .)('!$"#$+$$'*(O ?Y KP MJ )KI ?L ,$)'$,I 9X 3<:2<:59D ]2:A 5<3292]/96GA 2c@2@@51<./6D ,I ,?<6@093WG6]2:394G@39N <:59D ]2:A 5<3292]/96GA 2@2@@51<./6D &.8&()2,R 2G:9512]F [/6:3A 69<51J 643@396)"*!""#>%$+>))'"(?E E P Y ?_R ,$)'&,-06<:59D ]2:A 5<32939X 3<:22]L/96GA 2@2@@339<2K ]2:A D2]43]]6:69<D /6@3s@<./6DH.<06GD 62]]31<6:64,.#*+2$2$$*-6[<:5@<D ,R 2G:9512]F [/6:3A 69<51J 643@396)""!$"#)$+))'>(?B F L _P )J ?8E F P O8)J 88?L -_J ,$)**,K<G436D 29<06@06A 3@5195<G:62]<06D GHD <59@6394G@39N <:59D ]2:A 5<3292]/96GA 2@2@@51<./6D ,I 94G@<3292]<:59D ]2:A 5<329H.546D 2[.:3H29G@163@5@34]:5@<3293D 215<64]:2A /96GA 2@2@@GD<./6I I I ,R 2G:9512]F [/6:3A 69<51J 643@396)()!&"#$'(+$"%'((E F B F M F=)E P M O P M F ,$)&),-06D <:G@<G:62]<0.A 29G@163@5@34,R 2G:9512]73212N 3@51806A 3D <:.)%'#()'+%#&'%(恩斯特,迈尔著,涂长晟译f &#$#,生物学思想,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张永谦f $)%&,被称为-噬菌体教教皇.的科学家222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医学与哲学)&#'"+*)'$#(J 88?L -_J ,$)*>,=G:3]3@5<329594/:2/6:<36D 2]46D 2[.:3H29Gc@165D 63D 215<64]:2A H66]/59@:65D ,-06R 2G:9512]T 696:51=0.D 3212N .)&)!'"#$&'+$')'$$(8C ?L T ?U U F )a ?J F M C P U K )T L F F M 8,$)"#,C GA 5946D 2[./69<2D 69G@163@5@34#@2A /2D 3<3292]0GA 5946D 2[./69<2D 69G@163@5@34,M 5<G:6)$>"#(">+("('$&(C F L KC F _?)8C ?KFJ ,$)"&,I 946/69469<]G9@<329D 2]X 3:51/:2<6395949G@163@5@3439N :2`<02]H5@<6:32/05N 6,R 2G:9512]T 696:51=0.D 3212N .)'>!$"#')+">'$'(陈!琴)庞丽娟f &##",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生物学教学&#$%年!第*'卷"第'期究将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导入集胞藻中)且成功表达&随后把催化2胡萝卜素转化为虾青素的酶编码基因成功导入聚球藻受体细胞中)明显提高了虾青素的含量'&(&二十碳五烯酸)是人体常用的几种9'脂肪酸之一)对肺病%肾病%&型糖尿病%大肠溃疡和节段性回肠炎的治疗都有积极的作用&已经证实)9'脂肪酸能减少有害的免疫反应)并能有效治疗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的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等"&9'脂肪酸还能促进循环系统的健康和防止胆固醇%脂肪在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因此)保持体内9'脂肪酸含量)对正常生长和发育有积极的作用&$)))年)研究人员把一组海洋细菌中催化二十碳五烯酸合成的脱氢基因簇转入海洋聚球藻中并成功表达)明显增加了聚球藻中二十碳五烯酸的含量&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除前述作用外)还具有抗辐射损伤和减轻放%化疗产生的副作用的活性&螺旋藻多糖对小鼠和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的形成也有抑制作用&&,&!利用转基因藻类生产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是一类具囊膜的双链O M?病毒)毒性极强)宿主范围较广泛)感染宿主后'+"日致死率高达$##Z&这种病毒是虾类养殖的大敌)给虾类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直接影响虾的产量和质量&有研究将昆虫细胞中表达的B=&%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注射到对虾中)有效抑制了对虾白斑病毒的感染)显示B=&%蛋白在病毒对虾类的全身性感染的起始步骤中起关键作用&张春莉等''(将对虾白斑病毒囊膜蛋白B=&%基因转入鱼腥藻和聚球藻&对转基因聚球藻进行培养后)其目的产物表达量达到'Z左右'*)"(&这种转基因蓝藻不仅是一种疫苗)还可以作为对虾的饲料)不仅能减少病毒性疾病的发生)而且没有毒害%经济安全&利用转基因的莱茵衣藻可以生产高附加值重组蛋白)并将它们用于工厂化生产针对不同病原体的疫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口蹄疫病毒疫苗%猪瘟病病毒疫苗%艾滋病病毒疫苗%疟疾疫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疫苗等&&,'!利用转基因藻类生产具有灭蚊活性的化合物!蚊子不但传播疾病)而且是许多传染病菌的携带者&如果采用农药来控制蚊虫数量)则会对人类产生伤害&目前革兰阳性芽孢杆菌!F"$&%%*-(<*)&.4&#.-&-D D/,&-)"#%#.-&-)7<3"已被用于蚊科种群数量的生物控制上&蓝藻与蚊子幼虫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并且蚊子幼虫以蓝藻为食)适宜于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7<3&研究发现)转基因蓝藻鱼腥藻=88($&#能较好地表达7<3毒素)且其表达产物可以避免被阳光快速钝化'>(&所以)这种转基因藻类是较好的灭蚊有效生物)既可减少农药使用量)也可保护环境&自利用转基因藻类生产杀灭蚊子幼虫的活性产物的报道以来)相继有研究者将有效灭蚊的蛋白基因转入不同藻类细胞中)并成功表达)但应用效果并不明显&直到$))$年)人们选用固氮蓝藻作为转基因对象)才使实际应用成为可能&&,*!利用转基因藻类生产具有抗逆 耐重金属和抗农药活性的化合物!利用藻类基因工程来研究抗逆境问题)已成为科学家的关注热点&$))#年)日本科学家把集胞藻=88>%#'的脂肪酸不饱和酶基因转入到微囊藻中)提高了其抗低温能力'((&目前也有一些重金属抗性的基因在藻类细胞中成功表达)如汞操纵子基因%镍转运蛋白基因%汞转运蛋白基因等&利用这些基因培育的转基因藻类不仅对金属的耐性提高)而且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也得到增强&除了可以吸收重金属)转基因藻类还可降解药物&例如)有机磷杀虫剂可被蓝藻进一步降解)甲基对硫磷在有氧气进行光合作用条件下可被鱼腥藻=88($&#还原转化'%(&转基因蓝藻有望成为解决抗逆%抗农药污染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参考文献'$(张学成)张晓辉)徐!涤,&##>,蓝藻氢代谢相关酶及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王春梅,$))),花叶病毒外壳蛋白致病机理的研究讨论,西北农业大学学报)&%!*"#'*+"#''(张春莉)施定基)黄!倢)等,&##',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B=&%基因的克隆及在蓝藻中表达载体构建,海洋学)&(!&"#(&+(>'*(朱学义)张明华)章华西)等,&##%,葡萄糖浓度对转人肿瘤坏死因子3鱼腥藻I7#&培养过程的影响,生物技术通讯)$)!&"#&""+&"%'"(邓元告)侯李君)邓丽珍)等,&##%,对虾白斑病毒X/&%基因在聚球藻中的表达与研究,天津科技大学学报)&'!$"#&)+'&'>(J?M?KC F L P7L)P-I F M P c?_?_PaM)7F M c O P BF)6<51, &##',F94G:39N<2[3@3<.2]<:59D N693@;."'"#."=88($[/:6D D39NA2D WG3<215:X3@3451N696D]:2A F"$&%%*-(<*)&.4&#.-&-D D/,J-)"#%#.-&-,F9X3:29A69<51J3@:2H3212N.)"!$#"#))(+$##$'((宋凌云)施定基)宁!叶,&##$,用同源重组法将人肝金属硫蛋白突变体2基因整合在集胞藻>%#'中的应用表达,植物学报)*'!*"#'))+*#*'%(周晓君)茅云翔)王孟强)等,&##>,条斑紫菜基因微阵列制备及其在世代差异基因表达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生物技术通讯)$>!$&"#$'##+$'#"#,>(,生物学教学&#$%年!第*'卷"第'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藻类基因工程综述藻类基因工程亦称藻类遗传工程或藻类重组DNA技术,是以海藻为研究对象将某种生物基因通过基因载体或其他手段运送到海藻活细胞中,并使之增殖(克隆)和行使正常功能(表达),从而创造出藻类新品种的遗传学技术。
通过对藻类基因工程的研究,一方面期望从改造的藻体中筛选出抗性强且生长快的优良藻种,并把藻类作为新型的生物反应器生产某种特殊的有用物质;另一方面期望从藻类中分离、克隆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基因,作为农作物改良的目的基因或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
藻类基因工程起步较晚,国际上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从70年代淡水蓝藻,经80年代海洋蓝藻和淡水真核微藻,到90年代大型藻,体现了从原核到真核,从淡水到海水,从模式藻到经济藻,从单细胞、丝状体微藻到多细胞大型藻的发展趋势。
蓝藻又名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类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
它结构简单、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易于进行遗传操作,并且多数不含毒蛋白,可作为很好的基因工程受体系统。
作为基因工程受体,与大肠杆菌相比其表达产物不形成包涵体,容易纯化;不含毒素,比较安全;培养基为无机盐,廉价不易污染。
蓝藻是藻类中最早能稳定地表达外源基因的种类。
从1970年发现蓝藻可以转化,1973年证明蓝藻中含有质粒,1981年首次在蓝藻中表达外源基因成功,到1996年聚胞藻PCC6803作为第一个光合生物完成了基因组全序列测定,蓝藻的研究一直处于整个生物学的前沿,有些研究较多的蓝藻种类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模式生物目前,蓝藻基因工程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基因的选择、鉴定、测序、序列分析与克隆,载体的构建,调控表达原件的分析,基因转化系统的发现和筛选,转基因蓝藻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等。
蓝藻质粒广泛用于构建基因载体。
自1973年发现蓝藻质粒以来,已在约50 %被检单细胞及丝状蓝藻中证明了内源性质粒的存在,质粒数目从1~10个不等,大小在1.3-130 Kb之间,但只在极少数淡水蓝藻中找到质粒编码功能的证据,一般认为蓝藻质粒属隐秘型质粒。
至今蓝藻质粒尚未发现可识别的遗传标记,不能在E.coli中复制,不能作为克隆载体。
用含Tn901的E.coli质粒转化淡水蓝藻Synechococcus PCC 7942,由于Tn901插入蓝藻内源质粒,第一次得到带Apr标记的杂交质粒pCH1及衍生质粒pUC1,将后者与pCYC184融合,首次获得了双向质粒pUC104和pUC105,其后,利用多种单细胞蓝藻质粒与E.coli质粒如pBR322等重组,或引入多克隆位点,或补充新的选择标记,改善载体克隆潜力,又相继构建了许多双向质粒。
这类嵌有细菌遗传标记的重组质粒,由于在细菌和蓝藻中均能复制、稳定存在和表现选择标记,故被称为穿梭载体(Shuttle vector)。
至今,应用于蓝藻遗传转化的供体DNA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利用未修饰的外源质粒,如pBR322,pBR328等,可将外源DNA导入蓝藻,但效率很低,且对受体需做特殊的处理;第二类是利用自身染色体或基因组,通过同源重组作为插入突变的有效方法,在这方面,海洋蓝藻Synechococcus PCC 700 Stevens,1980年有过成功尝试,嵌入Strr标记的染色体片段天然转化成功;第三类即是穿梭载体。
研究结果表明,穿梭载体是一方便、有效的运载体,海洋蓝藻的遗传转化也大多采用穿梭载体作为中介。
蓝藻基因转移系统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遗传转化,包括自然转化、诱导转化、电击转化。
自然转化如聚球藻PCC7002、PCC7942和集胞藻PCC6803等,具有自然吸收外源DNA的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自然转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诱导转化是利用溶菌酶、Ca2+诱导细胞感受态,或利用溶菌酶EDTA处理产生原生质球用于蓝藻转化。
自从1989年Thiel等首次通过电击转化成功地把穿梭表达载体pRL6转入鱼腥藻M131以来,已有一批穿梭表达质粒通过电击在多种蓝藻中转化成功。
除了遗传转化另一类便是接合转移,接合转移是目前蓝藻基因转移系统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它操作较为简单,适用于大多数的单细胞、丝状蓝藻。
从Wolk 首创鱼腥藻接合转移系统以来,这个系统已被修改并可应用于其它藻株,如念珠藻属、集胞藻属、聚球藻属、织线藻属等。
此外,楼士林等也尝试用超声转化蓝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现已证明,来自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以及人的一些外源基因可以在蓝藻中表达,例如大肠杆菌谷氨酸脱氢酶基因在蓝藻中表达引起抗铵,人的超氧化物歧化酸(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基因在蓝藻中表达以减少氧胁迫。
这就可能通过引入外源基因,以赋于蓝藻新的遗传特性,或作为重要的天然产物基因表达的宿主。
目前还成功地将芽孢杆菌的杀虫毒素基因导入并表达于几种蓝藻细胞中。
在医药保健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农业方面、在蚊虫控制方面、生物传感器方面等的的应用研究,这些都标志着蓝藻基因工程正向着实用目标迈进。
真核藻类(eukaryotic algae)基因工程起始于80年代,Rochaix和Dillewjin(1983)第一个报道了他们利用质粒为载体对单细胞绿藻——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 Dang)进行基因转移的研究。
随着真核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的广泛深入,目前衣藻已成为叶绿体、线粒体与染色体三套基因组均能遗传转化的藻类。
除衣藻外,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 Gern.)也正在成为另一个单细胞绿藻转化系统,目前已对20余种红藻进行了研究,在14种红藻中发现有质粒,数目一至多个不等。
近两年来,在一些经济藻类如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中也发现了质粒。
真核藻类特别是一些经济藻类质粒的发现,为真核藻类基因工程提供了潜在的载体,对藻类基因工程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衣藻,其中染色体转化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是玻璃珠研磨法,但必须选用细胞壁缺失突变株或选用配子自溶素(gamete autolysin)消化去壁。
筛选的方法,一般采用互补选择。
选用营养缺陷、光合作用缺陷或鞭毛缺失突变株,转化野生型基因,再利用局限营养、光合作用、运动等特性筛选转化子。
1982年Roehaix用携带有酵母arg4位点和复制起点的酵母质粒成功地转化了一个缺壁嗜精氨酸(具arg7位点突变)莱茵衣藻突变体,得到了能在不加精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转化藻株,但转化频率很低。
Letmg(1985)用SV40(猴空泡病毒)启动子、APH基因产生Ap、Kar、neo及G418抗性和2μm的酵母复制起点作为异源复制子,构成pSVzneo 2μm质粒转化缺壁的衣藻突变体,得到了抗新霉类似物G418的转化藻株。
Karen和Kindle(1990)利用玻璃珠研磨法,将莱茵衣藻野生型中的硝酸还原酶基因转人到含有nitl-305的突变藻株中,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进行筛选,获得了103转化体/ug DNA的高频转化率。
Hall等(1993)采用玻璃珠研磨法,将含有NPTⅡ和nos启动子的pGA482转化莱茵衣藻硝酸还原酶突变株,用双选择标记筛选,硝酸盐筛选的转化子中52%对卡那霉素具有抗性,这是首次关于将外源DNA 转人到莱茵衣藻中的报道。
目前叶绿体转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基因枪法。
Boynton 等(1988)报道了该小组用基因枪喷射技术把带有克隆野生型叶绿体DNA片段导人距细胞膜很近的莱茵衣藻杯状叶绿体中,使发生25kb删除突变的叶绿体基因组恢复原长度和功能。
对于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Jarivs等(1991)用PEG9(聚乙二醇)法成功地将荧光素酶基因导人椭圆小球藻的原生质体中获得了瞬间表达;Masato 等(1994)用电击法以CaMV35S为启动子将GUS(转β-葡糖醛酸酶)基因导入(C.saccharophila)的原生质体中也获得了瞬问表达。
但由于小球藻细胞壁成份复杂。
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壁成分不同,不易获得高产量的原生质体,因此PEG转化法对小球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陈颖等(1998a;1988b)分别用基因枪法和电击法利用不同启动子将GUS基因成功地导人完整的小球藻细胞中,得到瞬时表达,并且研究了基因枪法对外源基因导人小球藻的影响因素。
Ham 等(1997)首次用硝酸还原酶基因转化缺失硝酸还原酶的(C.saccharophila)细胞,并得到了稳定表达。
现已证明:CaMV35S启动子、SV40启动子、小鼠金属硫蛋白Ⅰ启动子、禾本科植物中常用的Ubiqllitin启动子均能驱动外源基因在小球藻中表达,可做为小球藻基因工程的启动元件。
近年来,海洋硅藻遗传转化的突破性进展可归功于下列因素:①基因枪法可使DNA顺利穿透硅藻的细胞壁;②找到了适合硅藻的选择标记;③广泛使用了硅藻自身启动子。
随着伪矮海链藻(T. pseudonana)基因组已完成测序(Armberst 等,2004),海洋硅藻遗传转化技术有望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
大型海藻主要来自褐藻门、红藻门与绿藻门,大型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全部面向已实现人工栽培的大型经济海藻,目前正从建立模式转化系统走向建立大型海藻表达系统。
特别是质体基因组结构、序列及定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能以其基因序列进行藻类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其转化模式的建立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高等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直接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可能成为藻类转基因的有效手段,并对藻类基因工程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褐藻门来说,秦松等(1994)将pBI221质粒分别导入海带和裙带菜的叶状体中部叶片、假根及中肋部叶片,48h 后只在海带假根细胞和裙带菜中肋部叶片细胞中检测到转β-葡糖醛酸酶基因的表达,而海带叶片不论轰击一次还是两次,外观或解剖观察 无显色反应;在裙带菜假根中也未发现转化细胞通过。
转化海带孢子体和配子体发现,雌配子体是较理想的转化受体,孢子体由于整体抗性大,一些未转化细胞与转化细胞不容易分开而产生嵌合体,从而影响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
而由雌配子体通过孤雌生殖产生的再生孢子体遗传性状均一产生嵌合体的机率则大大降低。
对于红藻门,Cheney等发现CaMV35S和NOS启动子能驱动GUS基因在红藻Eucheuma瞬间表达,王素娟(1994)报道了用电击法将GUS基因导入红藻坛紫菜原生质体中获得瞬间表达,Kubler等(1994)也采用电击法将GUS基因导入红藻紫菜(Porphyra miniata)的原生质体中,并实现了瞬间表达。
但对于原生质体再生较困难的藻类,则需选择合适的转化受体,以提高转化效率和再生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