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pdf
辽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1辽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1.1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挖掘历史文化不是损毁,是保护、是利用和构筑旅游文化。
人们可以通过历史文化旅游活动,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更多的常识,扩展自己的视野,这就是文化旅游存在或进行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旅游的灵魂。
但是现在辽宁大多数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且还普遍呈现出“小、弱、散、差”的特点,这样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过低的现状。
例如,清文化旅游开发中并没有很好地把历史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结合开发;佛寺类历史景区的旅游项目单一,除了观看古建筑,就是烧香拜佛,没有对佛教文化的内涵充分进行挖掘。
如果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不充分,那么想建立起有自己特色而且定位准确的旅游文化就很难,因为旅游文化的缺失会严重制约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同时这样对于旅游产品的升级以及产业化也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1.2人们对辽宁文化缺乏认同感,文化旅游尚未完全深入人心人们都知道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辽河,它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且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源头,辽河文明源远流长,而且从没有断过。
可是直到现在,辽河仍然默默无闻,鲜为人知。
再例如,作为沈阳人的发源地新乐遗址,同沈阳的“一宫两陵”一样,也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而且早在七千二百多年前,沈阳人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游客人数比起“一宫两陵”,少得可怜。
据统计,2015年到这里来参观的仅有28000人次,其中近1/3的游客还是按照有关规定,持老年证、残疾人证等免费参观的。
参观人数少是史前遗址博物馆普遍面临的困境。
改造和丰富博物馆招商引资困难,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1.3对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精心打造和大力宣传不是说拥有了文化资源就拥有了文化旅游。
目前我省多数地区对文化旅游品牌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市场开发意识还比较淡薄,对于一些创意还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上,真正能把创意投入市场运作的少之又少。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提升路径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提升路径【摘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是我国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基础设施滞后导致旅游体验质量不高;文化表现单一难以吸引游客。
为了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住宿等条件;挖掘多样化文化资源,展示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地区旅游品牌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并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民族地区的独特魅力和丰富资源必将吸引更多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困境、提升路径、基础设施、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可持续性、前景。
1. 引言1.1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促进作用。
作为民族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增加,还可以促进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发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当地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水平,增强地方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旅游业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困境与挑战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基础设施滞后是一个主要问题。
许多民族地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落后于发达地区,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表现单一也是一个困境。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之困境探析——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4—2 1
基 金项 目: 西南民族大 学“ 科研 创新项 目” 编号 :X 0 18 。 ( C 2 13 ) 作 者简介 : 黄磊 (9 6一) 湖 北广水人 , 1 18 , 西南民族大学 区域经济 学硕 士研 究生 ; 2袁惊柱 ( 97一) 湖 北宜 昌人 , 18 , 西南民 族大学 区域经济 学硕 士研 究生。
2 l 年 第4期 0 1
贵 州 民蕨 学院学 报 ( 学 吐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Gu z o i est 0 a o a i e P i s p y al o ilS in e o r a ih u Un v r i fr N t n l is( h l o h l S c a ce c 、 o y i t o d
在“ 十二 五 ” 划 的 开 局之 年 , 和 国家 重要 规 党 领 导 人 多次 强调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式 的 迫切 性 , 转
变 经 济发 展 方式不 仅 是 当前 国家经 济体 制 改革 的 首 要 目标 , 且 也 成 为 “ 二 五 ” 划 的 重 要 目 而 十 规 标 。我 国幅 员辽 阔 , 区经济 发展 水平 极不 均衡 , 地 经 济 发展 方式 转 变 的难 点 莫 过 于 民族 地 区 , 民族 地 区大都 位 于西 部 , 游 产 业 作 为 民族 地 区发 展 旅
现实 的经 济 意义 。
一
化 进程 等诸 多方 面 的 内容 ¨v ]一。而 从 制 度 经 济 s 学 上来 讲 , 转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可 以理 解 为 人 们 在
成 本— — 收益 比较 之 后 而 实 施 的制 度 变 迁 的 过
中国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一
二、大 理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旅游 循环 经济是 一项 开 创性 工程 ,可借 鉴的现 成模 式不 多 。意
味着 发展 旅游 循环经 济必 须推 进体 制创 新 、组织创 新 、科技创 新 、
管理 创新 、服务 创新 ,积 极探 索适 合大 理实 际的旅 游循 环经济 发展
代人 的基 本责任 。每 个 人都 拥有 自身生 存 的权利 ,负 有维护 和促 进
的热点旅 游 目的地 和集散 地 。
他 人 生存 、发展 的义 务 。对人 类共 有的 生态环 境造 成危 害 ,侵 犯他
人和后 代 的生存 与发 展权 利 ,过 度 地消 费资源 ,随意地 污染 环境 ,
建立 健全 循环 经济 的法 规制 度。循 环经 济要 实现 环境 资源 的有
模式 。 为 了节 约建 设资金 、避免 决策 失误 ,可采 取局部 试点 、重 点
、
树立大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突破 的方 式 ,探 索发 展旅 游 循环经 济 的具体 形式 ,跳 出传统 的只注
在 大 理社 会 文 化 体 系 中加 强 环 境伦 理 建 设 ,尽 快 建 立 保 护环 重苍 洱地 区旅 游 的开发模 式 , 以苍 洱 为重心 ,重 新进行 旅游产 业布 境 责任 体 系 ,促 进大理 旅 游循环 经济 的推 行和 发展 。只 有通过 加强 局 ,走差 异化 、 品牌化 、互补 性 、区域 合作 的大 旅游道 路。形 成一
环 节循 环利 用一 切可 以利 用的资 源 ,提 高资源 利用效 能 ,按物 质代 平 台 ,开 展 文化 营 销 ,培 养 新 的 大理 地 方 特 色文 化 产 品 的消 费群 谢 和共 生的 关系 延伸旅 游产 业率 ,以 “ 游资 源一 旅游产 品一 废弃 体 ,稳 定和 加强 人们 对大理 文化 的关注 度和 美誉度 。 旅 物一 再 生资 源 ”为表现 形式 ,构 建 反馈式 循环 过程 ,以发展 的思路 解 决资 源约 束和 环境 污染 的矛盾 ,是 实现 旅游 产业 可持续 发展 的最 佳 模式 和有效 途径 。 旅 游 循 环经 济 是 一 项 具有 创 新 意 义 的 系统 性社 会 工程 。 在 当
林芝县旅游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林芝县旅游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摘要】林芝县是西藏林芝地区的一个县城,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通过SWOT分析林芝县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林芝县旅游业的优势在于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同时也存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劣势。
随着交通建设的完善和旅游投资的增加,林芝县旅游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要警惕区域内外的竞争和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
为了推动林芝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对策。
林芝县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关键词】林芝县、旅游业、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发展对策、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林芝县位于西藏南部,是西藏自治区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林芝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境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林芝县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等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林芝县的旅游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与机遇。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林芝县需要进行SWOT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林芝县旅游业的SWOT状况,旨在为该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林芝县作为西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本文旨在对林芝县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明确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林芝县旅游业的发展。
研究林芝县旅游业SWOT分析的意义在于帮助相关部门和企业更好地了解林芝县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准发展方向,制定有效策略,全面提升林芝县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越来越受到关注。
如何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如何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特点1.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传统风俗、民族舞蹈、民俗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所在。
2. 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如高山草甸、原始森林、湖泊河流等。
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了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3. 地域特色鲜明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非常鲜明,不同地区的文化、风土人情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地域特色成为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独特之处,也成为了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
1.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和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这包括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对民族风情的展示和传播等。
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才能够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民族地区的文化魅力。
2. 引导游客深度体验传统的旅游观光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向往深度体验。
所谓深度体验,就是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可以开展民族手工艺体验活动、组织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推出民族特色美食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民族地区的独特魅力。
3. 开发特色文化产品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还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可以开发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手工艺品、纪念品、文化衍生品等,既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也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 打造精品民宿随着旅游业的升级,民宿已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新热点。
在民族地区,可以打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精品民宿,让游客在入住的更深入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风情,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关于xx旅游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于xx旅游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X区是一座旅游资源禀赋较高的山水园林城市,但由于煤炭开采和涉煤产业比重大,文化旅游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今年以来,接待入境游客XX万人次,旅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XXXX多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文就X区旅游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实现路径包括形象定位、空间布局、区域合作及重点线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发展优势及基本现状(一)资源优势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X区地处X山主体山脉的东麓,素有“沙漠咽喉”、“X山阙”之称,是秦直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
早在青铜时代早期至一XX前,史前先民就在X山上留下了XXXX多幅岩画,真实的再现了远古时期X 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先民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处。
自古以来,X山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区域,X山既是古代两个文明必争的战略要地,又是民族融合的标志。
X自古以来就是长城百关之一,一个以长城关口命名的城市,X城址、清水沟城址、镇北关等和各个山口古长城、烽火台,高峡关隘遗址等,有着XXXX年以上的历史,是一座露天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X山北武当支脉下的北武当寿佛寺是始建于唐中期的千年古寺,有“山林古刹、西夏名兰”之谓;古老的黄河文化、X山文化和神秘的西夏文化以及回族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尤其是国家“三线建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X山下垦田建厂,奔赴X山腹地开山采煤,形成了以“五湖四海”为核心的移民文化,与北武当寿佛寺佛儒道三教同寺的和合文化相呼应,构成了X区丰富深厚的多元文化现象。
全区生活着来自祖国各地的XX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XX%,普通话普及率达XX%。
X.旅游资源丰富。
X山环水抱,湖山一览,有着美好独特的自然风光。
占地面积XX平方公里的星海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XX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沙湖距城区X公里;北武当寿佛寺佛儒道同奉合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九重阳节庙会和佛教音乐“渣渣子”传承至今;占地X.X万亩的森林公园位于X山东麓北武当庙山前冲积扇上,体现着全区干部群众人定胜天改造生态的拼搏精神,园内有、荷花池、名人纪念林、青年志愿林、防风林等,设臵了打靶场、卡丁车场、回归村、观景台等旅游设施,更是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归德沟、韭菜沟和小渠子沟有着丰富奇峰、怪石和神泉等地质遗迹,被评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堪称世界环保治理典范的星海湖中华奇石山原是一座电厂粉煤灰排放场,经过“化腐朽为神奇”的精心打造,已成为国内奇石收藏的奇观妙景;X新区的博物馆、规划展示馆、艺术馆和人民公园、星海广场,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又一胜地;市区内有十大休闲绿地广场及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展览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急救中心等城市综合服务区。
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
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黄曦瑶(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摘 要: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旅游业逐步发展之际,少数民族地区自身拥有的特色文化及自然资源成为其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并逐渐成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其发展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俗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地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须从目标明确、品牌打造、人才培养、老城区道路建设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从而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发展;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一、三江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江县)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全县总面积2454 km2,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隶属于柳州市,辖6个镇、9个乡。
居民住宅以少数民族建筑风格为主,民族节日主要有正月十五斗牛节、三月初三花炮节、八月十五赶坡会等,著名景点有石门冲自然生态景区、程阳八寨景区、丹洲景区等。
二、三江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一)交通设施规划三江县东达广西桂林市、西往贵州省从江县、南至广西柳州市、北通湖南省通道县,贵广高铁贯穿全境,有209国道和321国道两条公路,并设有全国首个少数民族县级动车始发站——三江南站。
2017年,三柳高速开通,柳州、桂林、三江、龙胜、融水高速公路环线成型,形成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线路;水运交通可以沿融江流域直达柳州市。
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为当地发展旅游产业提供支持。
此外,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县内规划增设公交站点,满足游客游览县内景点的乘车需求。
(二)旅游住宿设施规划目前,三江县建设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3家、挂牌三星级酒店3家,其他酒店、民宿旅馆、农家乐等达200多家,全县床位近10 000张,每年接待游客人数可达300万人次。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作者:孙佳玉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家,而少数民族人口总数更是达到了1.2亿,占据将近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故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稳定发展,非常重要,文章介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将对其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望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产业;趋势;策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倡多民族融合发展,就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国策,而要想实现多民族的融合发展,笔者认为应从旅游产业入手,在少数民族多居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用旅游带动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与文化靠拢,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和谐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因之而有所提高,而传统的大众型旅游,已经无法打动游客的心,故而,为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文化旅游势在必行,民族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上的差异,故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将文化差异转变为旅游特色,便可很好的实现旅游产业的兴盛,例如:云南地区的傣族泼水节,北方地区的蒙古族那达慕,这些已经将旅游与文化结合的地区,都在向我们证明,以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的正确性,而我国又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积累并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将两者结合,是一种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对于游客而言,既是一份文化生活,又是一份经济生活,而对于国家而言,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又是促进文化传承的必然方针,故而,文化与旅游是未来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1]。
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而言,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传承的迫切需要,是发掘文化内涵的必然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率,故而,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意义非凡。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提升路径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提升路径【摘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面临着诸多困境。
其中包括缺乏专业人才支持、设施设备不完善、文化传承和创新不足以及缺乏品牌影响力等问题。
为了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可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改善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以及打造民族地区旅游品牌等路径。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途径。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应积极探索发展道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困境、提升路径、人才支持、设施设备、文化传承、品牌影响力、加强人才培养、改善旅游设施、文化创新、旅游品牌、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潜力。
1. 引言1.1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通过吸引游客,可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和创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推动当地民俗民风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还能够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
1.2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现状十分复杂多样。
一方面,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例如西藏、云南、新疆等地区的独特民俗风情和壮丽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缺乏专业人才支持导致管理和服务水平不足,设施设备不完善影响游客体验,文化传承和创新不足导致景区吸引力不足,缺乏品牌影响力限制了发展空间。
贵州省施秉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District economy区域经济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87贵州省施秉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李祖安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摘要:旅游产业是指依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吸引游客进行观光和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竞争,第三产业的竞争比例也在逐渐扩大,而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力量不容小觑。
贵州省施秉县坐落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产业的发展更是为该县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旅游产业;施秉县;产业发展;对策施秉县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多溶洞河流,形成了诸如云台山、杉木河、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针对这些旅游资源,施秉县进行了适当的开发利用。
尽管施秉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是在分析施秉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促进施秉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现状贵州省施秉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应于杉木河景区,把自身定位为“中国漂城”,大力发展施秉县杉木河漂流,致力于漂城这一品牌发展,并以“中国漂城”为核心,带动其他旅游资源共同发展。
近年来施秉县杉木河漂流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也为施秉旅游产业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在发展杉木河漂流的同时,云台山和舞阳河景区也在不断开发。
2014年云台山景区成功申请了世界遗产地,是施秉县旅游产业取得巨大进步的标志。
但是近年来,施秉县旅游产业也出现了阻碍其发展的问题。
一是施秉县领导却着力把施秉县建造成工业城区。
工业投入的加大使得施秉县旅游产业的投入减少,旅游业发展缓慢,知名度不是很高,景点设施建设落后,不完善。
二是旅游景点建设着重发展杉木河景区,却弱化了其他景区的建设与开发,导致施秉县旅游产业项目单一,产业发展失衡,旅游产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较低。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旅游对于云南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到了云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旅游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之下,云南民族旅游的地位渐渐突出。
由于云南地理位置特殊,造就了山高水美的自然风光特色,加之云南地处少数民族地区,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民族风俗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让云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开发民族旅游的大趋势下,这让旅游者和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产生了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并给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间的族群认同带来了一定影响。
标签: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发展一、前言云南省政府把民族特色旅游的开发作为云南主要旅游支柱产业来抓,带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云南省政府以此为契机,将旅游业产业为云南省的主要支柱产业来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也为云南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省内的各少数民族地区也看到了民族旅游的发展契机,纷纷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发扬各自民族地区的优势,加大旅游投资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出不少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和热门旅游景区,并因此获得了巨额的回报。
如大理、石林、迪庆、丽江、西双版纳、临沧、怒江、文山都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体验云南民族旅游的好去处,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具有民族旅游特色的高品味、高质量景区景点。
可以看出,云南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旅游产业带来了巨额的旅游收入和财政收入,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支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有资料显示,“1999年云南旅游全年总收入达204亿余元,接待国内外游客386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7位,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上升到10%,旅游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147万人。
”[1]“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形成规模,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居全国中西部省区之首。
”[2]旅游业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带了巨大的好处,香格里拉迪庆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后起之秀“1999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万多人次,比1998年增长260%,实现旅游社会综合收入5.4亿,其中海外游客6.3万人次,创汇1768万元。
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先导产业发展构想及政策措施研究
、
四川 民族地 区旅 游 先 导 产 业 发 展 战 略
构 想
同时 ,我们 也 发现 该 产 业 的 发展 还 面 临 的 一些 问题 ,比如 交通 发展 滞后 等基 础设 施瓶 颈 问 题 、第 二 、三 产业 之 间 的结 构显 ,旅游发展对单一品牌和 自然生态资源 的 依赖 过 强 ,应对 自然 灾 害 、特 殊 事 件 等外 部 冲 击 的能 力脆 弱 ,外 来 冲击 与 民族 文 化 传 承 、生
_I 量署 薯 l 蟹 ,
JUNL F TNLG ORA H OOY OE
2 12总 期 0/ 10 第4
D I 0 9 9 j i n 6 4— 3 1 0 1 2 1 O :1 .3 6 /. s .1 7 9 9 .2 1 .0 .0 1 s
四川 民族 地 区旅 游 先导 产业 发 展 构 想 及 政 策 措 施 研 究
基 金项 目 :本 文 系 四川省 旅 游局 “四川 省旅 游 业发展 十 二五 规划 ” 子课题 部 分 成果 。
作者 简 介 :马 艳霞 ,西 南 民族 大 学西 南 民族 研 究院讲 师 ,西 南财 经 大学公 共 管理 学 院 20 05
级 博 士研 究 生。 四川 成都 6 0 7 ;刘 果 , 四川 烟 草工 业 有 限责任 公 司 经 济 师 。 四川 成 10 4
济转 型机 遇 ,实现 “ 后发 优 势 ” 和 “ 越 式发 展 ” 的 最佳 途径 ;是 受益 于 西部 经 济发 展 跨 高地 和 西部 综合 交通枢 纽 战略 建设 , 实现社 会 经 济 超 常规 发 展 的 必 然 选择 。本 文提 出 了 21 0 1年 四川 民族地 区旅 游先 导 产业发 展 战略 构 想 和发 展 政 策举 措 ,大胆 提 出了设 置 “ 四
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摘要: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旅游资源丰富,A级以上景区占全省的22.6%。
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朝鲜族、蒙古族和满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
旅游政策环境优势突出,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但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落后、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为破解困扰民族自治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难题,本文从推进旅游规划建设和项目开发、多渠道解决旅游项目建设资金、创新宣传促销手段、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伊通满族自治县,幅员面积为5469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19%,其中有6个边境县市,边境线长1015.7公里,占全省边境线总长的72.4%。
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独具特色,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吉林省现有A级以上景区133家,民族自治地方独占30家(延边自治州18家、伊通自治县4家、长白自治县2家、前郭自治县6家),占全省的22.6%。
既有长白山、长白望天鹅、伊通火山群、前郭查干湖等自然景观,又有珲春防川、鸭绿江风光带等中俄、中朝边境的边陲风光;既有朝、蒙、满等民族的特色民俗风情,又有抗联遗迹等红色旅游基地。
品种多样,各有特色,能够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旅游消费需求。
二是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厚重的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没有民族文化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
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主要是朝鲜族、蒙古族和满族的聚居地,这几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歌舞、饮食、服饰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缤纷夺目,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取之不竭的资源。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对策
【乡村振兴与旅游】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1年12月(第12期,总第296期)Dec.,2021(No.12,General No.296)收稿日期:2021-11-19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课题(42071198)、国家民委科研项目(2020-GMF-03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M672216)、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2020YB0182)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鹏飞(1986-),河南洛阳人,经济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讲师,中国旅游研究院县域旅游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旅游经济;夏杰长(1964-),湖南邵阳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与旅游管理;胡典成(1995-),甘肃平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通讯作者)。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王鹏飞1,2,夏杰长3,胡典成4(1.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洛阳471934;2.中国旅游研究院县域旅游研究基地,河南洛阳471934;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06;4.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北京102488)摘要: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更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
文章选取西藏、广西和云南三个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典型旅游地进行案例分析,对西藏林芝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广西凭祥东盟水果小镇和云南佤族自治县翁丁村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各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逐渐探索出了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高原旅游+对口援藏”发展模式、东盟水果小镇的“边境旅游+水果贸易”发展模式和翁丁村的“生态旅游+佤族文化”发展模式。
在对以上三种旅游发展模式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还从政府主动担当作为、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五个方面出发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 0 1 4 年( 第4 3 卷) 第1 期
管 理 科 学
级公路。 交通的落后 、 旅游专线缺乏使散客旅游受到极
大 限制嘲 。
相 比, 甘南少数 民族地 区虽然 民族众多 , 传统体育项 目
丰富 , 但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和整和 , 缺乏整体文 化包装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 。在开发规划上缺乏理 性思考 , 以发展数量为 目标 , 缺乏对民族丰厚文化底蕴
有广泛的影H  ̄ ] 1 3 1 。甘南藏族的锅庄舞 , 在不断的发展过
程中形成了 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
与傣族泼水节 、 彝族火把节 、 蒙古族 的那达慕大会
作者 简 介 : 石松 源 ( 1 9 8 1 一) , 男, 汉族 , 甘 肃 定 西人 , 硕士 , 讲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
要: 通过文 献资料 法 、 运用 S WO T分析 方法 , 对 甘南少数 民族地 区体育旅 游产业发 展 中存 在的优 势( s w e a k n e s s ) 、 发展机遇 ( o p p o a u n i t y ) 和威胁 因素( t h r e a t ) 进行分析 , 为甘南少数 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
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 优美 的高原草地风光 、 神秘的佛
教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 ,正吸引着越来越
多 的游 客 。
体育旅游项 目。利用这种 自然资源的优势可 以吸引游
客进行赛 马、 登 山、 漂流 、 草地运动 、 徒步探 险等体育旅
游 活动 。 2 . 1 . 2 人 文 资源优 势
2 - 2 . 2 经济 欠发 达 , 基础 设 施 建设 投入 不足 , 民俗 体 育
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喀什地区位于中国西部,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喀什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新疆的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尽管喀什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为了推动喀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针对现状问题制定相关对策,以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喀什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住宿和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
交通便利度不高,导致游客前来旅游的成本较高,且交通不便也限制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住宿条件相对简陋,无法满足游客对舒适度的需求。
旅游服务设施也较为粗糙,没有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无法提供游客所需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2. 旅游产品单一喀什地区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主要游览景点有大巴扎、艾提尕尔清真寺等,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景区开发不够充分,缺乏特色和创新,游客体验度不高,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3. 旅游宣传推广不足喀什地区的旅游宣传推广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宣传推广渠道和平台,导致很多游客对喀什地区了解不深,无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因此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
4. 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喀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旅游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景区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保护,也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二、对策研究1.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了解决交通、住宿和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便利度,提升住宿条件,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交通便利度,拓宽道路、修建景区公共设施等,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度。
2. 多元化旅游产品喀什地区需要多元化旅游产品,通过开发更多的旅游景点和主题景区,打破单一的旅游产品格局。
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为切入点,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拓展,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游客。
乌海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9年9月下半月刊乌海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梁勤芳乌海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旅游业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行业规划不完善等。
因此,要从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制订合理的旅游行业规划等方面采取措施。
本文就乌海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乌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引言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人称它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西北风情特色。
乌海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素有“葡萄之乡”“黄河明珠”“沙漠绿洲”“乌金之海”“书法之城”等美称。
旅游业发展给乌海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丰富了城市内涵,是乌海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势必是乌海市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
但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及阻碍,下面本文对乌海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来相应对策。
一、乌海市旅游业发展概况(一)旅游市场和规模日趋扩大根据乌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2018年1-3月,乌海市接待旅游者约69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4.64亿元,同比增长21%;2018年1-7月,乌海市接待旅游者约197.6万人次,同比增长39.25%,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9.74亿元,同比增长38%。
根据表1可以看出,乌海市旅游业游客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呈现出年年上升趋势,2018年游客接待人数是2011年的3倍,旅游总收入翻了好几倍。
这表明乌海市旅游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近期,旅游行业的消费群体正在形成,而且在继续扩大,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市场。
表1 乌海市旅游业游客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份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次游客增长率/%旅游总收入/亿元收入增长率/% 2011109.7717.614.1122.02012129.5518.016.5617.32013145.612.420.3522.92014164.2212.825.8727.12015184.8812.632.9427.42016209.6413.3940.5623.022017293.039.063.057.02018352.020.076.017.5资料来源:高嘉敏.乌海市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14.(二)旅游景观因地制宜,发挥独特优势乌海市地处内蒙古西部地区,西接阿拉善盟,拥有大量的沙漠资源,金沙湾生态旅游区是以沙漠项目为主的一个景区,包括骑骆驼、滑沙等,金沙湾生态旅游区是AAAA级旅游景区。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雷山县为例
扶 贫 推动社 会 主义新农 村建 设 的道路 。
一
( 二) 基础 设 施建设 不 断得 到改 善 从2 0 0 5年 0家 星级 宾 馆 发 展 到 2 0 1 3年 的 4 家 星级宾 馆 ; 从2 0 0 3年 到 2 0 1 3年 , 农家乐 由2 3户 发展 到 现在 的 3 1 6户 。景 区基 础设 施 建 设 得 以显
第3 2卷第 2期
2 0 1 4年 4月
凯 里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K a i l i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2 No. 2 Apr . 2 01 4
贵 州 少 数 民族 地 区旅 游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现 状 及 对 策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2— 2 5 作者简 介: 李秋秋 ( 1 9 8 5一) , 女, 贵州雷 山人 , 硕士 , 贵 阳中医学院助教 , 研究方 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 旅游文化 。
( 三) 以节 会促旅 游 发展 , 效 益 明显
表1 2 0 0 5 - - - 2 0 1 3年1 1月 的旅游 人数 和 旅游 综合 市场 ①
就是一 个 以苗族 为 主 , 拥 有 在全 省 、 全 国 和世 界 具
有 比较 优势 的 苗族 原 生 态 文化 。随着 全 国少 数 民
族 地 区利用 本地 文化 资源发 展本 地 区旅游 的热潮 ,
雷 山县也充 分发 挥 自己 的资源优 势 , 发 展旅 游文 化 产业 , 并 且取 得 了初 步 的成 效 , 探 索 出 了通 过 旅 游
、
雷 山旅 游文化 产业 发展 现状
雷山县位于贵 州省 黔东 南 州西 南部 , 国土 面积 1 2 1 8平方公里 , 总人 口 1 5 . 7万 , 少数 民族 占总人 口 的9 2 . 3 %, 其 中苗 族人 口占全 县 总人 口的 8 3 . 6 %。 雷 山地处苗岭 主峰 雷公 山山麓 , 位 于 国家 旅 游局 划 定 的国际旅游 黄金 线路 核 心 区域 的 中段 , 是 黔东 南 州委 、 州政府确定 的“ 雷公 山苗族文化 原生态旅 游经 济 圈” 的核心地带 。雷 山县历史悠久 , 民族文化底蕴
基于SWOT分析的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上 关 村 占领 旅 游 市 场 先 机 。
2 . 1 . 2 区 位 优 势 突 出 。大 理 是 世 界 级 旅 游 热 区 。 旅 游 市 场 与 国
1 上 关村 旅游 业发展 现 状
上关村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起步 , 并 初 见 成 效 。据 统计 , 全 村
从 事 旅 游 餐 饮 业 的农 户 有 1 l 户 ,从 事 旅 游 产 品 销 售 业 的 1 2 6
邻 大丽 ( 大 理一 丽 江) 公路 、 2 1 4国 道 、 滇西旅游专线 、 旅 游 客 运 桃
园景 色 优 美 , 常年气候温 和 , 周边无污染工业 , 没 有 发 生 过 重 大 的 自然灾 害 , 大气 环境质量 、 水环 境质量 、 声环 境质量 优 良。 空
上关村渔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 。
气 清新 、 水质清澈 、 安 静舒适 , 夏季 凉爽 , 冬季温 和 , 气 候宜 人 ,
[ 中图分类号 】 K 9 0 1 . 6
[ 文献标识码] A
雪、 洱 海月” 是大理 的四大绝景 。 其 中“ 上关花 ” 就 出在 上 关 村 。 大旅行 家 、 地理学 家徐霞客 不远万里来 寻访 “ 上关 花 ” , 他 在 游
记 中写 道 : “ 其 花 黄 如钯 , 大如莲 , 开 时 香 闻甚 远 , 士 人 谓 之 十 里 香 。榆 城 有 风 、 花、 雪、 月 四大 景 , 上关 以此 花 著 。” 。2 0 o 7年 , 通 过 上 关 村 村 委 会 的不 懈 努 力 , “ 上关花 ” 品 牌 已经 注 册 成 功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现状述要 与国际上发达的旅游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产业起步晚,总体水平低;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存在着底子薄、总体水平低的问题。
概而言之,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发展势头快、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地区内发展不平衡等现实状况。
(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普遍滞后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优势是一种不对等状态。
该地区拥有特别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些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极品,如九寨沟、黄龙、香格里拉、布达拉宫、石林、黄果树瀑布等。
但是,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并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迄今为止,中国旅游产业“东强西弱”的传统格局依旧没有被打破。
2013年,我国旅游收入达29475亿元,西南6省(区)的旅游收入为11780亿元,只占全国的39%。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提升较快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许多地方的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粗放阶段,没能形成集约化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的主体模式。
西南民族地区各地各级政府已认识到旅游业强大的联动性和比较优势,纷纷以政府为主导,健全了旅游管理机构,强化了旅游产业化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旅游产业在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改善了旅游投资环境,拓宽了筹资渠道,使得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前提。
近年来,由于各省(区)政府旅游发展意识的增强和旅游投入力度的加大,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空前加快,尤其是旅游饭店、景区景点设施和区域旅游交通条件大为改观。
西南民族地区许多优质旅游资源景区的“可进入性差”的状况一直是困扰其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困扰西南民族地区可进入性差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境内的多条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竣工建成,多条线路开通了旅游直达列车、旅游包机、旅游客车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旅游产业出现了艮好的发展势头。
(四)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区内发展差异明显 就东、中、西部比较而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而从个别省份的发展水平看,云南省和四川省可算得上我国的“旅游大省”甚至“旅游强省”,两省无论是在海外接待规模,还是在旅游创汇方面都大大高于中部地区的9省市,在全国居于前列。
两省的创汇总和比区内4省(区)的创汇总和还要多,云南省2010年的旅游创汇就是西藏的11倍。
在全国旅游创汇的排序表中,西南民族地区除了云南省进入前10位外,其他省份均位于10名以后,尤其是西藏、贵州都位于20名以外。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特点 由于受到发展历程、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西南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结构的某些方面与我国其他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地域结构特点 1.旅游资源地势构造对产品可进入性的影响较大 因为西南民族地区处于高原向平原过渡地段,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起伏较大,横断峡谷和高山峻岭较多,这些既定事实影响了其在一定时段内、一定条件下的可进入性。
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由此可见,西南民族地区在可进入性方面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基础条件的。
如西南民族地区通往某些景区的道路常常因为气候、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诸如山体滑坡、泥石流、道路桥梁坍塌等,阻碍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2.旅游资源区位优势较弱 在中国旅游业兴起的初期,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起步早,在全国旅游产业中所占比重高,而我国西南民族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区位、交通、经济、对外开放度等方面的原因,旅游产业在全国中的比重小,与旅游资源在该区的分布比例差别较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在需求拉动、丰富的旅游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需要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
(二)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供求特点 1.区域内同质旅游吸引物较多 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区域内的某一范围内,其旅游资源的特征在总体上说往往具有相似性。
以四川省为例,省内具有较大共同性的特点之一是山高、水美,由此开发出了九寨沟这样的风景名胜区。
跟随其后便出现了自称“小九寨”以吸引游客的其他旅游风景区,或没有打这个牌号,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景区。
此类特点还会体现在不同地区民族及风俗相同的旅游区、地理风貌相同的旅游区,例如,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州中有很多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景区。
2.客源市场地域范围广 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古代、现代文明和宗教文化)、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使之区别于其他地区,乃至在世界性的范围内其特点都是相对突出的。
这为该区域的旅游业赢得了较广泛的潜在客源市场。
比如名扬中外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由于其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体现出“垄断”特征,使其客源市场遍及全球各个地区。
三、西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一)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同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一样,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相对落后的,不论是国际旅游业还是国内旅游业,其产业规模、外汇收入、接待人数等指标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横向比较,差距都很大。
这一现象的产生与西部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先天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腾飞,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基本条件,正确认识困难和障碍。
制约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落后,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与其他地区相比,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由于经济水平滞后,西南民族地区整体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资源为主体的产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也难以实现快速增长。
一方面,由于总体经济落后,西南民族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很低,许多地方经济在为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而奋斗,难以形成促动效应、产生较强的旅游需求,因而严重地制约了当地国内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总体经济实力不济和各省(区)实力差距较大,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投入的力度不足且区域间投资水平差距拉大,对于一些必须投资量大,回收期长的旅游基础设施显得力不从心。
软件建设跟进也较慢,配套性服务尚处于低水平状态,数量少、级别低、设备简陋,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远离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西南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空间距离远,可进入性差,因而发展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面临的另一大障碍就是远离主要的客源市场。
就国内旅游而言,我国东部旅游者富集地区普遍离大多数西南民族地区城市过于遥远,且西南民族地区航空口岸数量太少(或远离航空口岸),国际旅游者进入西南民族地区都必须从东南沿海远道辗转而来,迂回飞行,无形中又增大了时空距离。
远离旅游市场所带来的问题至少有两个:一是交通费用高;二是途中耗时多。
此外,空间距离远还使得其他交通工具(如火车或汽车)的替代性颇低,造成回头客少,重访率低,大大降低了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
迄今为止,因为各种原因,西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不够,不利于旅游业大发展,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占全国的比重也非常少,这与西南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和发展需求形成巨大的落差。
如西藏对外开放的县、市只有17个,大部分景点分布在非开放地区,外国旅游者到非开放地区旅行,需要公安外管办出具的《外国人旅行证》、军区的批准函等证明文件,手续繁杂,严重制约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发挥西藏旅游资源的优势,不利于发挥沿边优势。
类似这样的规定在西部许多其他的地方也存在。
能否圆满地解决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的问题,成了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当务之急。
3.季节性强,旅游生态系统脆弱 西南民族地区的一些省(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自然条件所致,季节差异特别大,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旺季短、淡季长的明显问题。
旅游淡季长达5个月以上,在此期间,旅游人数不多,旅游设施闲置量大;而适宜旅游的季节,集中在5月到10月的五个月左右,此时旅游者纷纷涌入,人满为患,交通运输极度紧张,极为有限的接待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出现了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超负荷运转的现象。
不仅如此,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个旅游生态系统脆弱的问题,一些古老的村落、民居、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都是因为交通不便,当地没能很好的保护。
与此同时,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落后,使得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显得非常脆弱,西南民族地区一些地方风沙大、气候差、水源短缺、植被不佳,破坏起来轻而易举,要恢复原状却是难上加难。
4.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滞后 目前,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高水平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
据中国旅游年鉴2010年数据,西南民族地区国际旅游从业人数总和仅占全国的10%,旅游院校的学生人数也仅占全国的12%,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同时,人员素质低也导致在风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欠缺。
要解决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高质量地引进一批熟悉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能熟练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和管理技术的专业适用人才、金融运作人才、旅游规划和项目策划人才、旅游教育人才和服务人才及导游人员。
5.旅游产品与市场结构较为单一 目前,西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和深度开发不够,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结构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合理的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
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但目前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内容比较单一,自然景色和观光旅游构成了目前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的主要形式,而与之相配套的休闲、度假、探险、生态和文化旅游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而西南民族地区目前的旅游产业难以形成明显的特色与优势。
另外,旅游产品定位不明确,缺少面向国内普通游客消费线路的现象也严重束缚了西南民族地区国内旅游的发展。
根据旅游活动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500—800美元阶段时,是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99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770美元,但国内旅游的增长幅度还远未达到理论值,总的利润上升空间还很大。
旅游业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在整体规划上自然应该是本着高起点和着眼国际市场的原则。
但就目前市场形势而言,应该优先发展国内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