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 国企改革的主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 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 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 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 逐年增大。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 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 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 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 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 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出《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若干问题的决 定》指出,要利用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 债券、股票融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有 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 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 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国务院颁 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11个法规, 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全国各地根据 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 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 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 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 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 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 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 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 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 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 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 质量。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中,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探索到总结再到深化的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全球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最初,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由一些实践家和学术界的专家们提出的,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用了多种改革方式,包括试点、改制、合资等方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然而,这些探索性的改革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二、国有企业改革总结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总结和完善的阶段。
在经过初期的试错之后,政府着手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1984年,全国性的工业企业改革会议召开,强调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才能有效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此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和完善。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私有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承认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国有企业有社会属性”的政策,规定了“一手由国家代表、二手由市场制定价格”的国有资产配置模式。
这项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中国首次解决了国有资产是否要私有化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同时,中国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引入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治理等,改进了国有企业的运作和管理。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强改强”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目的在于加速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这也是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重要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间。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转型。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点。
首先,改革的初期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引入股权分置,员工持股等,来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开始尝试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虽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适应,但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起点。
其次,进入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引入了非国有资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估值。
再次,进入21世纪,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国企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如《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等,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和规划。
在这个阶段,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管理也更加规范和透明,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化和全面的阶段。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发展。
国有企业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石油、电力、通信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型。
在改革历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中,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将继续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引言:雄厚的国有资产及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
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我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办不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经营权层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自1978年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有企业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开放初期的试验阶段、1990年代的重大和2000年以后的深化和完善阶段。
在开放初期,国有企业面临许多问题,如低效率、高成本、盈利能力低下等。
于是,政府开始实行试点和探索市场化的方向。
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并试行了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随后,国家推行了分税制、土地流转、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1992年的《关于加快国有企业的决定》是国有企业的里程碑。
这个决定提出了以转制为核心的方案,即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企业,并通过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来提高效率。
此举进一步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步伐。
同时,政府还为国有企业提供了优惠政策,通过注资债转股来缓解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并优化了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化和完善阶段。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
2024年,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加强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监督。
同时,国有企业纷纷进行了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坚持市场化方向。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和创造力。
同时,政府应当为市场提供公正、公平、透明的环境,确保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
其次,优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通过转制、改制和混合所有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政府应当减少对国有企业的干预,鼓励企业自主经营和创新。
再次,增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和监管。
政府应当完善资产管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制度变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旨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深入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1.第一阶段:西方公司制度引入(1978-1984)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严重僵化,效率低下,改革实践中采取引进外资、推行西方公司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进行企业集体经营、建立物质奖罚机制,采用清理编制、职称评聘等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国家计划和公司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第二阶段:合同制度实施(1985-1992)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1985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合同制度,把原来的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合同、自负盈亏、企业自主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3.第三阶段:产权制度改革(1993-2000)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一直非常混乱,导致了一系列难题。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国家开始实行所有制结构改革,实现了企业产权的法人化。
1998年后,通过改革电力、铁路、航空、通信等行业和金融领域,完成了产权制度的重大改革。
4.第四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001-至今)进入21世纪后,国有企业改革呈现出更为深化和系统化的趋势。
2001年后,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实施多元化经营等政策,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以增强行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新的改革发展阶段。
二、国有企业改革现状1.传承性和创新性并存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始终围绕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展开。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在传统制度的保护下,较难有创造性的改革。
2.经营效益和国家战略的矛盾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负责国家战略型重点领域,对外也是代表国家的形象,不仅是公司家族的利益关系,更是恰当处置复杂利益格局的需要。
国企改革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 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 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 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 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迫 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 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国企改革的三大热点
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
三、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 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 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改 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 府机构改革 。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 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的,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
下文将从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一、历史背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全球范围内国有企业的效益日趋低下,自由市场经济空前活跃,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必须对内外环境进行适应,开始了破旧立新的桥段。
1980年代初期,中国国有企业多以集团方式组织,并剥离行政权力,大力推行计划经济改革,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技术改造、扩大市场销售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改革力度过小、制度转轨不彻底等问题,这一阶段的改革效果不是很明显。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亟需作出改革的反应。
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二流企业纷纷淘汰,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初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产权架构、人员安置等方面逐渐提高,企业效益逐渐好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独立创新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1世纪初,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着力开展了重构体制、转变经营方式、改革管理制度等工作,加快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多元化、国际化进度,深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二、改革过程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大力推动了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方面的改革。
1. 体制内的改革体制内的改革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中国政府采取了“抓大放小”的发展策略,开展了实施国有企业重组、调整产权结构、实行市场化管理的改革。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制度、推进现代化管理等,不断完善企业制度体系,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推进股份制改革。
1999年,中国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决定》,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焦点转向了股份制改革。
国有企业发展史
国有企业发展史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完全或部分持有、控制的企业。
自中国建国以来,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年代为线索,总结国有企业发展史,并探讨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转型与发展。
1949年至1978年:初创与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有企业大多来自于解放前的国有资本,特别是清政府末期和国民党时期的富豪资本。
在这个阶段,大规模土地改革、资本家阶级的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主要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将大量生产资料转变为国有,确立了国有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导地位。
1979年至1992年:改革开放与探索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有企业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一阶段,特别是198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试点,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企业内部改革、企业股份制试点等措施。
通过实行科学管理和灵活的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1993年至2002年:发展与挑战并存阶段这一时期,国有企业面临了来自市场经济转型和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挑战。
国家开始推行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制度,一些国有企业开始转型为股份制企业。
但受到过程中逐利问题、产权纠纷和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转型进程并不顺利,一些企业甚至面临倒闭和重组的局面。
2003年至今:转型与稳定发展阶段中国坚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推行国有企业改革。
从“海归潮”开始,国有企业引入了许多有国际经验和市场洞察力的管理者,推动了企业的创新与转型。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改革措施,包括混改试点、双重股权制度等。
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国有企业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总结与展望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与起步、改革开放与探索、发展与挑战并存、转型与稳定发展等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成效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变革。
下面将从历史脉络和成效两个方面来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
一、历史脉络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国有企业初期发展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建立了起重工业为主导的国有企业体系,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主要目标。
国有企业在这一阶段大多数为大型钢铁、机械、煤矿等重工业企业,重点是完成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2. 70年代至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开始面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等问题,出现了经济效益下降、资源浪费等现象。
国家开始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进行了试点改革和政策调整,引入了市场机制,试图提高国有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但由于改革力度有限,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3. 90年代至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阶段在改革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国家开始大规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涉及产权、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等方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国家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重组上市、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改革成效1. 国有企业效益明显提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企业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多样,企业活力得到激发,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 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拓展国际市场,积极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
在一些领域甚至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 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取得实质进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上取得了实质进展。
国有企业逐渐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盈利主体,更是社会责任主体,开始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慈善等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国有企业改制何时开始的?
If you are proud, you should have extra steps in everything you do.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国有企业改制何时开始的?导读:从1978年底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主要是放权让利,探索两权分离。
第二阶段是1993年起到现在,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实现小康水平,无不体现着我国的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体现在方方面面,那么国有企业改制何时开始的呢?下面将带你一起回顾国有企业改制的历程。
企业改制,是指依法改变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或体制等,使其在客观上适应企业发展的新的需要的过程,在我国,一般是将原单一所有制的国有、集体企业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者是内外资企业互转。
企业改制一般有内启动、外启动和内外启动相结合等方式。
内启动主要是吸收企业内部职工包括经营者入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外启动就是通过其他所有制企业整体兼并、收购或控股参股国有企业。
内外启动相结合则是既有一块是引进外面优势企业的,又有一块内部职工入股。
无论是内启动还是外启动,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内外部共同参股的多元投资主体企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形式,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国有企业改革方针,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领导体制上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展开,它改变了单一(计划)经济的结构,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体制。
国企改革历程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2003—至今)
国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企
“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混 改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1.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划分国有企业不同类别 ➢推进商业类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公益类国有企业改革
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 ➢ 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
➢ 三、制约了具有生命力的非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多种公有制形式
➢ 第一、股份制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 ➢ 第二、混合所有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 ➢ 第三、国有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 1.国家完全垄断国有企业 ➢ 2.垄断竞争型国有企业 ➢ 3.自有竞争型国有企业 ➢ 4.社会公益型公有形式 ➢ 5.发展基础型公有形式 ➢ 6.发展战略型公有形式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阶段:艰难探索(1992—2002)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改 革
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历 程
国有资产的监管及运营
企业脱困及抓大抓小
市场化进程中的国有经济三层次改革
➢ 第一、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第一层次改革企 业承包责任制阶段
➢ 第二、以增强国有资产增值力为目的的第二层次改革 ➢ 第三、以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为目标的第三层次改革
国有资产的监管及运营:针对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的基本形式
➢ 1.改革型流失 ➢ 2.评估型流失 ➢ 3.体制型流失 ➢ 4.管理型型流失 ➢ 5.功能异化型型流失 ➢ 6.改革型流失 ➢ 7.决策性流失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对策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轮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了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成效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演变。
一、改革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经济增长放缓,商品供需矛盾加剧,企业利润下滑,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这是导致国家面临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层认识到,需要改革国有企业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于是,在1984年,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规模实践。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体制改革:在此前,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较为官僚化,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都不高。
在改革中,提出了“股份制改革”的构想,通过改变国有企业所有制形式,逐步转变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国有企业股份化。
此外,针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还进行了精简机构、统一管理、压减要害岗位薪金等改革。
2、经营机制改革:改革中,国有企业逐步实行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了市场化调节机制,实行行业规划和评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针对以往企业盈利不为人知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企业的开放与透明,提高了财务透明度,实行了监督机制和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3、劳动关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中,劳动关系指的是企业的用工方式。
在此前,中国国有企业普遍实行银行存储方式,即企业人员安排在工作岗位上,但获得的报酬远远低于应有的水平。
改革中,国有企业通过引进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市场化薪资方式,提高了员工收入水平,改善了劳动关系。
三、改革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综合效益是非常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改革之前,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都不高,在改革中,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妥善解决在移民上。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控股或完全拥有的企业,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为例,探讨其从建立到现今的发展情况。
一、建立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国有企业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将私有企业进行国有化,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在初期主要服务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产业的发展。
二、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
国家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推动其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国有企业开始走向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
这一阶段,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国有企业也因此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了市场竞争的考验。
政府逐步推行改革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措施,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一些国有企业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股份制改革和产权改革等,使企业更加市场化、效益更好。
四、发展壮大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国有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一些国有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占有率、制造业等领域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
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统筹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五、创新发展阶段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正处于创新发展的阶段。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的挑战,国有企业开始加大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创新引导措施,鼓励国有企业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同时,国有企业也积极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合作,推动企业间的创新联动。
六、未来展望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国有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引导,推动其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增强核心竞争力。
15980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与现状1. 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分享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和现状的观点和经验。
2.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那个时期,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由国家代表所有人管理和运营。
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和市场经济的严重不足,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不佳。
3.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3.1 第一步第一步是于1979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提升。
3.2 第二步1984年,国家批准了“实行企业独立核算和利润分配制度”的条例,国有企业的独立核算能力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改善。
3.3 第三步1992年,国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和“员工持股制度”,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加强了市场竞争。
3.4 第四步在2001年以后,国家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推动其实现市场化和国际化。
4.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不断的推进中,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4.1 人事安排一些国有企业的人事安排仍然存在过于正规化的问题,缺乏市场化的竞争。
4.2 管理层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革和竞争环境,导致国有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4.3 战略转型一些国有企业没有进行合适的战略转型,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4.4 产权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仍然不清晰。
5. 独特的观点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比较重要:5.1 人才引进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的高素质、知名度高的人才,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2 控股国有企业应该采取控股制度,即国家控制企业的股份,还可以允许一定比例的股份交给外部投资者,这样可以使企业保持稳定而又公正的运营状态。
5.3 内部竞争国有企业应该在内部加强竞争,可以通过内部市场化来刺激内部竞争,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市场化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市场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然而,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成为了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首次进行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试点。
主要措施包括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权下放给企业负责人,实行利润分配制度等。
这些改革措施导致了一些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市场化经济的环境下,国有企业的局限性仍然很大。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1992年,《国有企业法》颁布,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的性质、任务、监管机制等,这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企业竞争力。
过程中,实行股份制改革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
二、市场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企业竞争力。
而市场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市场化能够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在市场化的环境下,企业能够更加自主地制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实现决策的灵活性和市场反应的快速性。
市场化也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之一。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独特的作用。
而市场化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需要国有企业积极展示行业领导能力,以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服务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使国有企业与市场有机结合。
三、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具体路径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政策、制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市场化需要深化股份制改革,推进企业的Law firm-banking-accounting过程。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中国国有企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于经济的控制力度加强,大规模国有化运动展开。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目标在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然而,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执行,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较低,管理体制僵化,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显现。
二、改革开放期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为国有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家逐渐放松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并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实施自主经营。
在这一时期,一些国有企业得以重组、改制,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同时,国有企业也开始与外资企业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改革措施为国有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
然而,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竞争也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由于管理体制不灵活,经营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国有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同时,私营企业的崛起也对国有企业构成了激烈的竞争。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挑战。
三、改革创新期21世纪初,中国的国有企业迎来了改革创新的新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国有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
这些政策包括重组整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等。
这些改革举措为国有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发展。
同时,信息技术在这一时期的广泛应用,也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有企业开始注重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
一些国有企业也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然而,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国有企业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还不到位,国有企业的效益仍然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构成了更大的压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
2、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 上解决 钢铁工业公认的最小合理规模为400万吨,我国 3500多家冶金企业中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的仅有5 家;1999年我国120家汽车总装厂的年产量只有160 多万辆,不及世界大型汽车生产企业1家的产量。 3、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 不足 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 般为5- 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世界500强企业 研发费用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5%10%,而我国大 中型企业 为1%左右。 4、国有企业债务重、社会负担重仍然突出
五、探索国有大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 轻装上阵, 路—轻装上阵,培育核心竞争力
(1)减轻企业历史包袱,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 的外部环境 深化企业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资产负债 结构。 (2)进一步强化国企内部的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强化科学管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 与约束机制; 在全面推行合同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双向选择”、职工能 进能出、企业经营者能上能下的劳动制度和职工收入随岗位变动、 贡献大小而增减,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起竞争性经理人员 市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经 营者职业化、市场化机制;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的经营者报酬方式和相应的奖励制度; 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督,坚持奖优罚劣,对造成国有资 产损失的责任者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当前我国国企改革的 必要性和迫切性
2005年7月12日,曾培炎副总理在中国改革高层论 坛上指出,要把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作为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已如期或基本实 如期或基本实 现 ,为国有企业在新世纪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1、国有企业总体盈利能力不强 一些企业扭亏为盈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亏损 企业;我国盈利能力较强的100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仅为2.98%,人均利润只1152.12美元,分别相当于世 界500强企业的1/5和1/10;盈利在100万元以下的企 业占盈利企业的50.2%,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这些企 业很可能重新陷入亏损。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历史一、引言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1.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国有企业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进行调控。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2. 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
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减少,但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 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家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投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减少,但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1. 改革目标的确立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这一目标的确立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2. 改革措施的实施为了实现改革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改革的成效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同时,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国有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1. 现状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已经相对较小。
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等领域,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经济体制转型的重点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角度出发,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回顾,同时对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改革的起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过度集中和规模扩张的时期,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困境。
1978年,国务院开始实施国有企业股份制试点,并在1984年颁布了《公司法》,以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暂行条例》,并对重点领域的国有企业实施了公司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开始逐步实行法人治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打破垄断,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要议题。
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公司法,推动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与反腐倡廉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开始追求自我丰厚利益,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不断暴露。
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开始逐步推进反腐倡廉,最开始是中央反腐、审计机关的建立。
1998年,中国开始推出反腐建设的具体内容,不断加强反腐法规和制度建设。
2012年,中共十八大通过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决定,加强了反腐倡廉的力度。
通过这些努力,国有企业逐渐回到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质,同时一些腐败行为也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国有企业逐渐具有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治理现状与诸多挑战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国有企业的治理现状。
如果把过去国有企业的类型形态分为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的话,现在国有企业在模式上画蛇添足,出现了“国企集团+公司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模式,使其治理形态更加复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第二步“利改税”
• 实行完全的以税代利,即将利税并存阶段的上缴利润也改为上缴税收。第二步“利改税” 从1984年10月开始,并对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第一步“利改税”
重要文件:
• 1983年4 月
• 《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
重要内容:
• 采取利税并存的制度,即在企业实现的 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 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 国家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
影响与策略
第一步“利改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家与企业 之间在利益分配方面讨价还价所带来的弊端,对规 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作了有益的尝试。 但 由于价格、投资等其他宏观体制没有进行配套改革, 结果只能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采取多种税率,从而 加剧了企业税负苦乐不均的现象,再加上第一步 “利改税”过分强调增加财政收人,对企业发展后 劲考虑不足,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发展后 劲。
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自此,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起点。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重要文件
1979年7月 国务院颁布
• 《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 • 《关于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 • 《关于开征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税的暂行规定》 • 《关于提高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改进折
案例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及1999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 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层面开始从战略上调整国 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1998年,为摆脱困境,在时任厂长葛敏君的主导下,酝酿出一个大胆 的决策:将全厂十多个分厂大致按产品类型分解为三个模拟法人性质的分公 司。同时建立三大模拟法人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将产供销、人财物的责 权利分解到公司,使之成为走向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建立起小机关、大公 司管理体系,将51个直管单位精简为25个,机关处室人员每年减少5%~20%, 三年内由520多人精简到150余人,同时,取消31家挂靠在“江雁”名下的 各类商业性公司。
• 重要文件及内容 • 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为三年
•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指出国有企业改革 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 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重要文件
1981年11月、1982年11月 •《 关 于 实 行 工 业 生 产 经 济 责 任 制 若 干 问 题 的 意 见 》 •《 关 于 当 前 完 善 工 业 经 济 责 任 制 的 几 个 问 题 》
决定全国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
工业责任制: 1、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尤其是分配关系。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 1、1978-1983年——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阶段
•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主要从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
的利益分配关系开始。
•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
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 计划的指导下有
第二,立足于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取得一定 进展,一个符合中国 国情的所有制结构正在形成。
第三,致力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大力推进配套改革,市场机制已逐步成为资 源配置的基本调节者。
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
重要文件
•1 9 9 2 年 7 月 2 3 日 国 务 院 颁 布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1 9 9 3 年 1 1 月 中 共 十 四 届 三 中 全 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 决定》
重要内容
• 目标是: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 成为依法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学有民事 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法人。
• 正式提出,目标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 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与市 场竞争主体。
•“国有企业”的雏形
• 新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在继承解放区的军工企业、没收官僚资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各个时期国家财政投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的生产和基本建设 接受指令性计划指导,物资供应大量使用实物指标,产品和物资实行统分统配制度。
目录
壹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貳 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 叁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
•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是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开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
重要文件
• 1986年12月底 • 《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 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给企业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
主权。 • 1987年3月 • 全国人大六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 企业改革重点放到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
制上来 • 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一种主要的改革形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
从改进企业经营机制,到全员持股和增资扩股,再到国有控股混合制,宁江机床以自身不断改革,走出 新路。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2、1983年4月至1986年年底——利改税阶段
背景 • 工业经济责任制对于规范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
产经营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企业外部环境、行业状况差异很大, 企业内部条件、历史基础也千差万别,所以在实行责任制的过程中,划定 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很难找到一种比较客观的统一的标准。 • 为此,1983-1984 年,国家借鉴工业经济责任制实施中部分企业实行的 “以税代利”的经验,决定对国营企业实行两步“利改税”。
突破生产资料归国家物资部门统一管理、分配的禁锢,刊登广告推动产销直接见面,1979年6月25日, 四川灌县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广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品积压变产 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8月,国家经委同意在该厂进行以销定产、产销直接见面的试点。薄一波同志 后来称赞说:“这则广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立了一功。”
壹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一、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阶段——扩权让利与承包制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 业的关系; 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
• 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 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 革的方向,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概括为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 学”,从此,国有企业改革踏上了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的制度创新征程。
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
重要文件及内容 • 199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 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公司制企业以清晰的产权关系为 基础,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核心,以有限的责任制度为主要特征。
限公司。 • 2007年,实施企业腾笼换鸟、整体搬迁。 • 2014年,改制成为地方国企、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民企、核心员工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 2018年,由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完成的“高性能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宁江机床“变身记”
让国有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是最初的企业改革要求。1978年10月,四川省选择宁江机床厂等6 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1979年2月12日,中央四川省委在总结6家企业试点经验的基 础上,制定了《关于扩大企业权利,加快生产建设步伐的试点意见》,提出要使企业拥有利润提留权、扩大再 生产权、联合经营权、外汇留成权、灵活使用奖金权。文件要求把企业的责权利结合起来,把国家、集体、个 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并且扩大到100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
宁江机床厂改进企业经营体制的成功实践,为国营企业改革树立了示范。1980年6月,国营企业放权改 革试点企业增加到6600多家,约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同年9月2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批准从1981年起,国营企业 全面推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作。
重要内容: • 根据不同课税对象,把当时最大税种工商税按照纳税对象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盐税
和营业税;改变利润上缴形式,国家对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 调节税后利润为企业留利:增加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车船 使用税。
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
3、1987年初-1992年6月——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
主要形式: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等。 2、建立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处理好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主要形式:计分计奖、计件工资、超产奖、股东工资等。
案例
宁江机床“变身记”
• 1954年前后,通过苏联援建,宁江机床厂母公司南京机床厂成立。 • 1965年,响应“三线建设”号召,国营宁江机床厂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建立。 • 1978年,列入四川首批6家国营企业放权改革试点。 • 1979年,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新中国第一张生产资料广告,开启10年大发展时代。 • 2000年,响应国家“国营企业三年脱困”总体部署,整体改制为全员股份制公司。 • 2006年,引进五粮液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设立了国有控股有限公司——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