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精神

合集下载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

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

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浅析浮士德精神与当代文化

浅析浮士德精神与当代文化

浅析浮士德精神对当代的意义摘要:十八世纪德国文化精神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的和谐主义,接受古典美的熏陶,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便是在不断追求这一境界。

浮士德既不满足于学术成就,又不满足于生活欲求,恰恰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

他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一度堕落变得庸俗不堪,但最终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

浮士德不断追求、否定丑恶、投身实践的精神正是当代人所缺少的。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当代文化、追求、否定《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通过浮士德描绘了十八世纪德国乃至整个人类对精神不断追求并逐渐完善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以“小我”现“大我”,展现了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灵与肉,个人享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严重矛盾。

在开场的天堂序幕中,浮士德所展现的人生价值观念要做一个有为的人,追求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

然而,他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享乐,另一方面又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探索。

故事的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歌德笔下浮士德引发了我们的无限思考,文中展现的浮士德精神也随着时代特征的演变而有所发展。

歌德如是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在高呼和谐,GDP飞涨的二十一世纪,歌德所说的导游者,正渐渐消失,问题的根源在于被和谐蒙蔽的人们看不见难题,这也许才是真正无可救药的绝症。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因为它提出了浮士德难题。

关于存在与意义,关于欲望本能与良知道德,关于潜意识与理性,关于自我个性与社会洪流,关于反抗与贡献,关于艺术审美与政治介入,关于自由与环境,关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界规律,关于理想的构建与现实的荒诞。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位文学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杰作《浮士德》。

它是一部承载着浮士德这一复杂而深刻角色的戏剧作品,其中探讨了人性、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深入思考后,我对浮士德的精神观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首先,浮士德的精神观呈现出一种对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他是一个渴望知识的人,勤勉苦读,遍览书籍。

然而,他的知识欲望远远不止于此。

他向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试图超越人类的局限。

这种渴望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的内在动力,使他永不满足于当下的现状。

正是这种永不止步的追求,成就了他为人类做出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行为。

然而,正因为浮士德对世界的渴望,他也陷入了一场道德与欲望的较量。

他对于人性的渴望、对于爱与激情的追求,使他不断试图突破道德的界限。

他交换灵魂与魔鬼的契约,以获取无尽的欲望满足。

但这个交易最终导致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浮士德渐渐发现,无论多少荣誉与名声、无论多少权力与财富,这一切都不能满足他内心的渴望。

他对生活的焦虑和迷茫令人触动。

无论是物质上的贪婪还是精神上的追求,似乎都无法给予他内心真正的满足。

当然,浮士德并非完全消极和绝望。

他的精神观也体现了对人类精神与自由的关注。

在战前的场景中,他向人们讲述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对抗各种形式的压迫。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该是自由的领地,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控制。

虽然他自己受到了各种追求的困扰,但他依然努力追求自由,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浮士德的精神观也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欲望似乎也与浮士德一样强烈。

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满足。

然而,这追求往往让人们陷入了迷茫与无知。

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也很可能忽略了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忙碌、焦虑的现代生活中,常常停下来反思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避免走进浮士德般的道德与欲望的误区。

浮士德的精神观引发了我对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也对我自身产生了一些启示。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

浮士德是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他同时承载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德国文学以及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浮士德精神的起源浮士德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欧洲文学史上对浮士德形象进行了最早的塑造。

从马洛的作品出发,浮士德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体现了人类对智慧、权力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二、浮士德精神的内涵浮士德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权力和欲望的无休止追逐。

浮士德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博学多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物。

他渴望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追求对世间万物的掌控和统治。

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恶魔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精神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浮士德精神在德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德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被广泛地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哥德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们,如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雪莱的《浮士德研究》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浮士德精神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浮士德精神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德国文学史,它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显著的地位。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追求知识、权力和欲望的人性,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还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不同形式下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说,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五、对浮士德精神的个人理解对于浮士德精神,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探索和追求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象征。

浮士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挑战。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简述浮士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浮士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浮士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也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

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激励人们不满现状、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渴望和追求美好理想,并不断付之于行动;浮士德形象启示我们,人具有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勇敢面对困难,在每一条路都走不通时,依然能够想象出一条可能的新路,永不言弃。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腐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即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最后阶段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它们共同驱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迈向善。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1)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浮土德》中主人公浮士德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学史称之为“浮士德精神”,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人生。

①浮士德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永远不停止,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探索。

②浮士德不断追寻至善,从追寻个人的爱情,到服务于宫廷,再到追寻古典美的世界,发展到与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人类安居乐业而奋斗。

③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人生的真谛,即劳动和实践的可贵,领悟到“人必须每天每时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总之,“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断进取、肯定现实人生、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的精神特征。

(2)寻求真理的探索历程《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①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②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F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

④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⑤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试举例说明。

(对生命的永不满足)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那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诗剧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奋斗追求的5个阶段,从而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的形象。

(1)走出书斋投身社会。

浮士德在阴暗的书斋里过了大半辈子,而所学也无实际用处,他很苦恼,甚至想自杀,复活节的钟声是他想起了屋外还有大千世界,坚定了投身社会的决心,而后与魔鬼靡菲斯特签约。

此时的浮士德非常相信,因为他洞察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必然同时包括痛苦,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必然唤起新的欲望。

他和魔鬼打赌时觉得胜利在握,而且早魔鬼的带领下投身于社会洪流。

(2)追去个人幸福的阶段。

魔鬼用感官享受引诱他,把他带到社民社会,又帮他返老还童,并帮他赢得了少女葛丽卿的爱情。

但浮士德为体验爱情而毁掉了葛丽卿,他感到负疚,认识到围绕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追求理想是不可能的,必须向着更高境界,克服“小我”走向“大我”。

其实也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过分的追求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3)为宫廷服务的阶段。

浮士德在前阶段追求的失败中领悟出“人生就是在于体现出彩虹缤纷”。

他从德国社会的小世界走入广阔的大世界去探索真理。

魔鬼带他到神圣罗马皇帝的宫廷,帮他成了大臣,但他在那儿为宫廷服务不可能有所作为,只是充当弄臣而已。

(4)追去古典艺术的阶段。

浮士德对现实政治失望后转向对古典艺术美的追求。

他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婚并生下一子欧福良,这象征着现代人痛古典艺术美的结合,古典艺术同启蒙思想的结合。

而欧福良死后浮士德怀抱中只剩下海伦的外衣面纱,即美的形式,而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从而否定了用艺术力量改进社会的幻想。

(5)在改造自然中找到真理。

浮士德总结经验后感到一切脱离实际的幻想都是徒劳的,应该脚踏实地地面对现实。

他希望通过改造大自然,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理想。

他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后获得了一片领土,而后发动群众进行改造,创造了新乐园,并在其中悟出了人生的真理:“人必须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自由地生活和享乐,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浮士德是在否定之中逐步发展成长的,他不断地否定现实,否定自己才找到了前进的勇气、动力和方向,不断地追求,永不满足于现状。

浮士德带给我们的启示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带给我们的启示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带给我们的启示浮士德精神话题:浮士德精神科学知识浮士德它(指《浮士德》)披着一件中世纪的袈裟,而包裹着一团有时是火一样的不知满足的近代人的强烈的冲动。

那看来分明是矛盾,而这矛盾的外表也就形成了《浮士德》的庞杂性。

不过我们不要为这庞杂的外表所震惊,尽管诗人在发挥着他的最高级的才华,有时是异想天开地闹得1个神奔鬼突,甚至乌烟瘴气,但你不要以为那全部都是幻想,那全部都是主观的产物,都是所谓‘由内而外’。

它实在是1个灵魂的忠实的纪录,一部时代发展的忠实反映。

因此我也敢于冒险地说,这是一部极其充实的现实的作品,但它所充实着的不全是现实的形,而主要地是现实的魂。

1个现实的大魂(时代精神)包括各种各样的现实的小魂(个性),诗人的确是紧紧地把它们抓住了,而且时而大胆,时而细心地把它们形象化了。

他以他锐敏的直觉,惯会突进对象的核心,大之更能朗豁地揭露世界进展的真理,他是把辩证法的精神把握住了。

”__________郭沫若《浮士德》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前途问题。

浮士德是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出现,要探求、解决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

从渊博的学问中,特别是书本的死知识,他找不到满足。

在魔鬼靡菲斯特帮助下,他追求私欲的享乐,害了别人,反而使他受了良心严厉的责备,更无从说到满意了。

在这2个过程中,浮士德只活动在所谓“小宇宙”——即指狭隘的环境内;第二部写浮士德在所谓“大宇宙”——即指广大的社会里的活动。

浮士德出现在1个宫廷里,虽然名利双收,但是替没落的封建统治者服务,他仍然感到失落。

于是,浮士德便走向古典文化艺术的研究,可是,所谓古典美的生活遗留下来的只能是躯壳、只能是形式,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

最后1个阶段,浮士德由于替那个国家平息了内乱,在海边获得了一块封地,他在这里实现他填海开荒的伟大理想。

当时浮士德已经百岁、双目失明,仍然操劳不息地指挥工作。

在为人而不为己的改造自然的宏伟事业中,他方始感到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

浮士德内心怀着无限的愉快和满足死去,灵魂被赶来的天使送入了天堂。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歌德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写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之前的献词。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艺术中的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全书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思想和一贯精神。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歌德于1773年开始创作《浮士德》,时写时辍,到1831年完成全书,其创作时间持续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活。

这六十年间,世界发生历史性巨变,歌德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浮士德》之中。

正如歌德所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我把它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得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结果也许会好些。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的诞生贯穿了整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处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浮士德》灵魂和精神的发展史剖析.

《浮士德》灵魂和精神的发展史剖析.

三、
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 魔鬼的品行融为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 表的恶一同发挥作用。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 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 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 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 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 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康德认为,道德必须脱 离人的动物本能(去苦求乐)而诉诸于超人性的纯 粹理性。
人员:
王碧研,王柯鑫,谢闯,徐吉征,宋晓宇,汪瑛, 王昕妍,夏君瑞,徐晓玉,苏航,孙影。
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
二、 浮士德的所有行为,其实质是指向一个终极目
的、包孕着形而上的追求,但是他却在追求的中途 从太阳得到启示:目标是不可及的,生命不可能趋 向目标,人生本是在目标引领下的反复与回旋。
启蒙主义的中心命题是对人自身力量、自我价 值的信任,而20世纪的失落正是从对人自身的失望 开始的,歌德通过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时说的“我从 前把我自己吹得过分,/我其实只能和你(指靡菲 斯特)品衡”将“人”降到了“魔”,几乎预先宣 告了现代主义对人文传统的颠覆。
一、
自 强
不 息

的士
理德
性精悲 剧神来自与浮士



一、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
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 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从形象学 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 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 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 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 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 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 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

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

谈谈浮士德精神作文一说起浮士德精神,可能有些人会一脸懵,心里犯嘀咕:“啥是浮士德精神?能吃吗?”哈哈,别着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浮士德精神啊,简单来说,就是那种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的劲儿。

就好像一个永远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渴望,总想知道更多,得到更多,体验更多。

你看浮士德,这老爷子一辈子都没闲着。

一会儿钻研学问,一会儿追求爱情,一会儿又想去搞搞政治,弄弄经济。

他就像个不安分的小跳蚤,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跳来跳去,一刻也不停歇。

有人可能会说:“这老头真能折腾,就不能老老实实待着享享清福?”可这恰恰就是浮士德精神的魅力所在啊!不满足于现状,意味着有上进心。

要是大家都满足于吃饱穿暖,那社会还怎么进步?咱们还怎么能用上智能手机,坐上高铁飞机?正是因为有了像浮士德这样不满足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好。

永远在追求,也需要勇气。

追求的路上哪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挫折,会有失败。

但浮士德不怕,跌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往前走。

这种不怕失败的精神,多值得咱们学习啊!想想自己,有时候遇到点小困难就打退堂鼓,和浮士德比起来,真是惭愧。

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更是一种冒险精神。

谁也不知道前面是鲜花还是荆棘,但浮士德不在乎,他只管大胆地迈出脚步。

这种敢于尝试的劲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说,浮士德精神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当我们努力学习,想要提高自己的成绩时;当我们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时;当我们尝试新的工作,挑战自己的能力时,我们都是在践行浮士德精神。

让我们都多一点浮士德精神,别总是安于现状,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说不定,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你呢!。

“浮士德精神”解读

“浮士德精神”解读

“浮士德精神”解读摘要:《浮士德》是歌德倾其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著。

把全书连成一体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等。

浮士德式的人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代表整个人类的奋斗史。

本文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解读“浮士德精神”,以现代人的目光汲取“浮士德精神”的养料。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理想《浮士德》悲剧没有始终一贯的故事情节,其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诗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为了追求人生的真义,不怕用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去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

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浮土德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这种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就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

现代的读者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理解“浮士德精神”,就能从中发现诗剧表达了这样二种现代意识,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之中,失败和灾难再所难免,但人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追求的结果也就体现了这种本质。

“浮士德精神”也就成了现代人汲取精神养料的宝库。

在诗剧中,浮士德的上下求索是从两次打赌中引出来的。

首先魔鬼与上帝打赌,魔鬼靡非斯陀表示.他有把握把浮士德引上歧路,使浮士德放弃信仰,上帝接受了魔鬼的挑战。

第二次打赌是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条件为靡非斯陀甘愿供他驱使,并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浮士德一旦满足,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会死去,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在五幕悲剧中,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

第一幕悲剧是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

在作品中,读者第一次见到的浮士德是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段。

‛而《浮士德》无疑是这些‚片段‛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

这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全部写作生涯的杰作,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等齐名,被文学史家称为史诗性的巨著。

它不仅折射着歌德一生的主要经历,也是诗人兼哲人的他对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

是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的故事。

《浮士德》的诞生与歌德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歌德运用浮士德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

歌德把社会改造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人物完善个性的过程,在浮士德经历了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的五个阶段中,描写了浮士德是如何克服自身和客观的现实矛盾,克服自己内在矛盾而臻于完善的。

浮士德的形象成为了全人类的化身,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启蒙时代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冒险史也浓缩了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探索和奋斗精神。

第一,他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美好的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到‚狂飙突进‛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思想觉醒,是对宗教神学和社会黑暗现实的讽刺和否定。

第二,浮士德和玛甘泪的爱情悲剧,使浮士德认识到个人狭隘的爱情生活不是人生的理想,从而对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进行了反思和否定。

第三,宫廷生活的失败,他亲眼目睹了朝廷做官不过是供帝王享乐的现实,在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踏实很难有所建树的,这实际上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政治的虚幻性以及终将走向覆灭的必然性。

第四,与海伦的不幸结局,更是宣告着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狡猾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后,浮士德发动群众以集体劳动改造自然,建立理想的人生乐园,可见他在伟大的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真理,这也是18世纪启蒙主义者描绘的理性王国的缩影,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试论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试论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试论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摘要】十八世纪德国社会的转型期里,浮士德对生命的本真意义和自我的认识意义的探索,同时,在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冲突和斗争中反映了近代思想家将理论自觉融入实践,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融入到行中的历程,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浮士德精神;现实意义;人类【引言】在十八世纪里德国的狂飙运动时期时,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转型背景下,人的理性主义,人为主义都处在一个建构的重要时期。

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的一面在不断斗争和撕裂。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正好是社会的两个代表。

《浮士德》从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两场赌赛、五个人生阶段来阐释古典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性,同时在浮士德代表的向善的人类身上看到了他性格中的惰性、弱点、错误但最终浮士德在善与恶的周正里战胜了梅菲斯特,他用一只来控制和战胜心灵欲望。

在浮士德的追求并不一帆风顺的历程里,整个探索前进的过程都是矛盾的,即平庸与崇高。

一方面他执着于尘世的情欲给少率一家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他又不断自我反省,不断从平庸里解放出来,积极入世,不敢堕落,用不满足。

在当今社会里,浮士德做出了重要榜样,对于人类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和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浮士德精神凝聚和沉淀着文艺复兴以来的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的广袤而深厚的社会心理。

浮士德对生命本真意义和自我认识意义的探索,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挣扎和统一过程具有强烈的苦闷意识。

在恶为代表的梅菲斯特的诱惑下——沦落,但并没有完全堕落,他的心总在矛盾里。

这同时也是善于恶、灵与肉的冲突。

浮士德在天庭和书斋的两场赌赛以及追求知识,体验爱情,投身仕途,向往艺术,了悟真理的五个人生阶段,让我们看到在不断追求探索中高大的形象;他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执着;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做法反映了近代思想家不满足于现实,将理论自觉融入实践,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融入到行中的历程,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故事开始是在没落的中世纪书斋,浮士德在冥想精神得不到依托,没有任何的价值成果,在绝望之下准备饮毒酒自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浮士德精神
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
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
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
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
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
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
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
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
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歌德
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写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之前的献词。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艺术中的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全书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思想和一贯精神。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歌德于1773年开始创作《浮士德》,时写时辍,到1831年完成全书,其创作时间持续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活。

这六十年间,世界发生历史性巨变,歌德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浮士德》之中。

正如歌德所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我把它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得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结果也许会好些。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的诞生贯穿了整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处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生的心血。

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其间经过五个阶段: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

故事的起因是魔鬼靡菲斯特在天堂与上帝立下赌约,誓要将浮士德引向邪路。

此时年过半百的浮士德正因为自己大半辈子的碌碌无为的学者生活而失望抑郁,想要自杀。

正当浮士德纠结:是要执拗地守着尘世,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中;还是要猛然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之时,靡菲斯特来到他身边并与他订下灵魂契约。

契约规定,只要浮士德在今生得到满足,他的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之后浮士德在米菲斯特德尔引诱下喝下魔女的汤药,恢复了爱情的欲望。

他与市民姑娘格蕾辛相爱,但两人的性格不同,致使他们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浮士德的人生探索进入新阶段。

他随靡菲斯特来到神圣罗马帝国,企图施展政治抱负,由于封建王朝的腐朽和王宫大臣们的骄奢玩乐,他对现实的政治生活也失望了。

他开始探求虚幻世界,借助何蒙古鲁士的玻璃瓶回到古代与海伦相爱、结婚,生下欧福良。

后因孩子的夭折和海伦的离去而幻想破灭,重回现实。

他意识到应该脚踏实地,希望通过大
自然来实现创造人间乐园的理想,之后在幻想中得到满足,随即死去。

但魔鬼最终并没能得到他的灵魂,天使歌唱着“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将浮士德的灵魂接到了天堂。

《浮士德》的结尾是乐观的,它与故事开头魔鬼与上帝在天堂结下的赌约相呼应,肯定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意义。

在故事中,浮士德经历了各种跌宕起伏,但是他不甘堕落,不断地突破自我,永不满足,去追求爱、美、理、实践,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

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太初有道”转译成“太初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

起初浮士德为了了解宇宙的秘密,在阴暗的书斋里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到了老年,他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用处。

这种欲求而不可得的幻灭使他想到自杀。

但是,复活节来临,他从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愉快的人群中受到鼓舞,渴望行动。

于是当魔鬼靡菲斯特出现,对他提出赌赛时,他充满自信,敢于应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

作者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浮士德走出书斋,跟着魔鬼靡菲斯特经历了寻欢作乐的荒唐生活之后感到了厌恶,靡菲斯特又让他喝下了魔女汤药,返老还童,恢复爱情的欲求,从而邂逅了市民姑娘格蕾辛。

然而浮士德本身永不满足的追求崇高理想的性格与格蕾辛眼界狭窄安于现状的性格相矛盾,这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在结束了他的悲剧爱情后,靡菲斯特又将他带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开始了他政治生活的探索,他从一个不满现状、追求个人享受的人,发展成一个追求远大事业的人,从德国市民社会的“小世界”,进入了广阔的“大世界”。

在他从政期间,他不断努力,积极寻找拯救这个已经腐朽的封建王朝的方法,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他身上的积极探索、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正是浮士德精神的重要内容。

当浮士德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失望之后,便转向古代。

在古希腊,他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与海伦结婚,还剩下一个儿子欧福良。

但是,孩子不幸夭折,海伦悲痛欲绝随即也离他而去。

这段古代虚幻生活的悲痛经历,正体现了他从起初迷失于虚幻生活到认清现实,完成自我提升和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浮士德说:“人是只须坚定向着周围四看,这世界对于有为者并不默然。

”这说明他在妻儿相继离去之后并没有被残酷现实打倒,仍然对生活怀抱希望,自强不息地踏上新的追寻之路。

浮士德经过自我反思,深知前进的道路上会碰到困苦和幸福,但任何的瞬间他都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而是竭尽全部的精神冲开生路。

他希望通过改造大自然,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他的理想。

于是他发动群众,移山填海,创造了人间乐园。

他重视实践,积极将理想付诸于行动,脚踏实地,改造现实生活。

即便他已是百岁老人,双目失明,也不能阻止他对理想的探索,在死灵为他挖掘坟墓时,他还在思索人生的意义。

歌德通过描写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

浮士德还具有批判精神,全诗写出了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与德国落后现实之间的矛盾,宣传挣脱中世纪的蒙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战斗性。

同时,浮士德又具有辩证精神。

他肯定了人的作用,肯定了创造和劳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否定了资产阶级自身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正如浮士德所说:“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歌德赋予浮士德的这些品格,不仅客观上涵盖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还对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偏差具有警示意义。

浮士德精神不仅是这部作品独有的,而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

《奥德修纪》的主人公奥德修斯也具有自强不息、不断探索、
永不放弃的精神,他在十年漂流的过程中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危险和诱惑,都能随机应变,以智取胜,从不轻言放弃,最终回到家乡。

这和浮士德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世界的精神,在中国也普遍存在。

正如同《易经》中所写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自强不息便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而因此被广为传颂的例子比比皆是。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三次科考落榜后,决心从医,一生精心研究,走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辛探索,亲身试药,参考八百多种医书,绘制各种草药图样,终于写下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他在经历了对当时文人来说至关重要的科举考试的数次失败后,仍能重新认识自我,寻找自身的理想所在,这体现了他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

而在现代,张海迪虽然因高位截瘫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但是她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不惧怕艰苦生活,以乐观向上的精神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她作为一个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形象鼓舞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对于我们来说,浮士德精神也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一种精神品质,不仅因为它是世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先辈们所留下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应该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积极探索,不断地超越自我,重视实践与创新,争取将理想早日付诸现实。

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获取新的知识,扩展知识面,以获得自我的提升,要通过一次次挑战困难的勇气和经历,锻炼自己的筋骨,强健自己的羽翼,以待展翅高飞,还应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朋友,鼓励他们拼搏不息,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非常要的。

总之,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经验的艺术结晶,《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这才是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所在和魅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