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4单元 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课件—统编版(2019)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 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 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 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 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 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54年出版第 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50年 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成名后又陆续出版诗集
《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 迹》(1966)、《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等多卷,先 后获得多种国际国内文学奖。2011年10月6日特朗斯特罗姆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 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课内篇一起思考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向大海告别(1~2) 要逃往海外,
表达对自由的 懊丧失去自由(3~7) 渴望(3~13) 追念两位伟人, 表达壮志难酬(8~13)
为自由奋斗不息(14~15)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课内篇一起思考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课内篇一起思考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柠.檬.
读音 níng méng
藤.蔓
téng
行.藏.
xíng cáng
加点字 麋.鹿
巢穴.
读音 mí xué
作者简介
加点字 瞬.息
鹪.鹩. 罅.隙.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读音 shùn
jiāo liáo xià xì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致大海 《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写于1824年。因为普希金热 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所以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 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 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惠特曼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 重大史实。他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 主和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和劳动者,强烈谴责反动的农奴制度,猛力 抨击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 乐园”的出现。
歌颂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南北战争时期,组诗《桴鼓集》号召人民
参加反奴隶制的战斗,歌颂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啊,船长!我的船长
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悼念被杀害的林肯总
统。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作《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及政论《民主的远景》等,认为真正的民主还没有在美国出现; 《哦,法兰西的星!》《神秘的号手》歌颂欧洲的革命运动和巴黎 公社。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 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 诗的发展很有影响。
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
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
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课前篇一起预习
源自文库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1-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特征和艺术效果,了解外国诗歌的写作 风格和特色,学会结合时代背景赏析诗歌情感。 2.体会诗歌意象选取的方法和效果,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 情感。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美因河畔 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曾获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 士学位。深受卢梭、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 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政治上反对封 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歌 德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1.《迷娘(之一)》选取了丰富有特色的意象,真挚而热切地抒发了 迷娘思念家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致大海》一诗,诗人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赋予大海人的性格, 并赋予其自由的象征。诗人运用呼告、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 了内心的苦闷、忧郁和渴望。 3.《自己之歌(节选)》中,作者向世人宣布了他创作诗歌的主旨— —抛却世俗,自由放歌。 4.《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歌中,“树和 天空”的关系,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 历,反映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 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人道主义思想。重要作品还有自传 《诗与真》和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所作 抒情诗语言优美,内涵深广,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其作品对德国和 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如发现人类 颚间骨,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树和天空 《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诗集《完成一半的 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 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 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 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 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 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 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 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难度写作理念和在艺术 上不懈的努力。
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主要诗集《草
叶集》在1855年初版,以后多次重版,每版都有新诗补充。
创作可分三期: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诗作《软骨
头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己之歌》等,
惠特曼
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的压迫,对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
颂自由的理想;《欧罗巴》欢呼法国一八四八年革命;《斧头之歌》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4.词语辨析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汲取·吸取
汲取:吸取。汲,动词,从下往上打水。 吸取:吸收获取。
相同点: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吸取之意。
不同点:①风格和使用场合不同。“汲取”比较文雅庄重,通常出现在
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而“吸取”更为通俗,除了书面语之外,在大众
口语中也广泛使用。②搭配对象不同。“汲取”往往与表示抽象事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课内篇一起思考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体会诗歌意象选取的效果
1.《自己之歌(节选)》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寄托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点拨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 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 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鲜活 的生命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2)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 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 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 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课前篇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迷娘(之一)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 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 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 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 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 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 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 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 婉优美的诗歌。
物的词语搭配,如“汲取经验”“汲取智慧”等等。而“吸取”的搭配对
象非常广泛,既有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也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
③词义大小不同。“吸取”后面可以附加某种成分,组成新的词语,如
“吸取器”“吸取式”,而“汲取”却没有这一用法。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例句
①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经历过的磨难中,特别 是从历史上抗击疫病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坚定我 们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②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 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意,使大海这一意象获得了丰富的内涵。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课内篇一起思考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4.《树和天空》一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树”“天空”“我们”,有怎样的 象征义? 点拨(1)“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 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2)“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 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 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3)“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 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自己之歌(节选)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上处于欧洲 殖民地的地位。至于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则主要从属于英国,还 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当时以爱 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 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 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 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 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 合而为一了。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 维特之烦恼》。1775年从瑞士游历归来,应邀担任魏玛公国枢密顾 问。1786—1788年间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浓厚兴趣,同时 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 和《埃格蒙特》。后者以尼德兰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反映作者对 异族压迫的憎恨。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
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普希金 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 《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 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
加点字 蔓.延
蔓 藤蔓. 蔓.菁
读音 màn wàn mán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词语 níng 檬 mí鹿 chuàn 镯
易错字 柠 麋 钏
词语 qīng 洒 jí取 chuò饮
易错字 倾 汲 啜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课前篇一起预习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3.掌握词语 (1)汲取:吸取。 (2)絮语:絮叨的话。 (3)桂冠: 欧洲习俗以桂冠为光荣的称号,现在也用来指竞赛中的冠军。 (4)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罅隙:缝隙。 (6)行藏:形迹;底细;来历。
点拨大海这一意象的本质特点是自由奔放、反复无常、任性骄纵、
无法控制、不愿屈服;而且大海也是壮美的,如与蓝天一色的波涛,
震天撼地的轰响等;拿破仑与拜伦在诗中以其各自的经历增强了大
海这一意象的历史感。不仅如此,当诗人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因不能
投入大海的怀抱而惆怅时,大海则被视为诗人的知己,听其倾诉心
曲。可见诗人将大海的形、影、声、光组成了自由的颂歌,挖其深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致大海》一诗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
意义?
点拨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
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
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选取“大海”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