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解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需要建设,同时教育回归生活于课程改革息息相关,接下来主要谈论教育回归生活的这两个方面。

(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

西方哲学家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本应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然而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被教育遗忘了,不仅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消除这种危机,他发出了“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建设方案。

教育脱离了生活。胡塞尔认为,教育生活世界同教育科学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因为在生活世界中,人和环境是联系统一、互为条件、互为意义与价值的,而科学世界是从这一前科学的、直观的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结果把人从统一的世界图景中作为对象抽象出来置于一个理性的教育科学空间当中,按照外在的逻辑对之加以塑造、规训,结果形成了口头上的以培养人为目的、实际上都没有人的教育。以致出现了理性上有意义与价值、实际上正在失去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科学图景。正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这种分裂,导致了科学世界与人类存在的危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基础”。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都以大规模向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教学的绝对优势而雄霸整个学校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它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以致于学生现实层面的实践能力十分薄弱。纵观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无一例外、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的现状,导致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在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今天,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知识的当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市场,教育不得不回归生活。因为,“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正是胡塞尔的科学理想使他晚年看到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并在对科学危机的诊治过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思想转变:从理想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前科学的生活世界。教育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教育促使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当今,伴随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交错,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资源变得异常丰富且繁杂,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扑面而来、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舆论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与社会的良好磨合。

胡塞尔认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人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

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杜威与胡塞尔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反映了同一个主题,他们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

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和他人一起生活”。人类既是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又是生活交往的主体,他们在生活中实现主体间的对话,产生智慧的碰撞,达到多元的“思想融合”。“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彼此间的理解,相互间的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更多的是源于师生交往中的沟通交流和对生活本身的体验与感受。没有交流,没有体验,学生的感受便是苍白的、肤浅的,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老师的说教中,难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因此,高校要致力将“教育生活化”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到校园文化里,使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般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切实地把教育过程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真谛,让学生真正地接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二)教育回归生活与课程改革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回归生活的教育促使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现实学校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教育向生活回归的启示出发,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回归生活促使课程改革深化,对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课程改革重视课程整合,加强同生活的联系,使得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1)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现实学校教育离人的生活愈来愈远,教育只是注重知识传授为主的“书本世界”,对于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有所遗忘和忽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把远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比作“鸟笼式”的教育,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国的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该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现实学校中的教育愈来愈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沉浸于“书本世界”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由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学校教育生活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2)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意涵

1.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生命意识

生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其中心在于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因此,教育中确立人本意识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及其自然发展的需要;教育中要确立生命意识是指“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向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自己那样自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