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

合集下载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解题指导+选择专练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1.问题设计用语:提出一个论题(启示…)加以论述(说明…)2.解决方法思路:步骤一看问题首先看这个题目的具体要求。

步骤二读材料:读材料要做到读二遍材料,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1)泛读:泛读要达到目标: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

(2)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约150字左右;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5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六点:(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5)部分同学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2--4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沟通与文化的关系一、沟通的概念和模式《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

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它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

《韦氐大词典》解释,沟通就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通,思想或意见之交换”。

拉氐韦尔(HaroldLasswell)解释: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达到什么结果”。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

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管理者工作职能特性的要求出发,综合各种沟通的定义把沟通定义为: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基本模式是:谁向谁说了什么而产生了效果。

根据这个模式,有三个沟通要素被认为会对信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沟通者(communicator),内容(content),接受者(receiver)。

对任何沟通效果而言,信息发送者都是很关键的。

沟通的信息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源的可信赖性、意图和属性都很重要。

“ 研究的证据表明,对沟通的反应常受到以下暗示的重要影响:沟通者和意图,专业水平和可信赖性”。

但到了接受者能区分信息和来源的时候,信息来源可能就要失去它的重要性了。

但如果不能作出这种区别,沟通者就变得非常关键。

影响沟通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内容。

信息的内容可以用两种方法构筑出来。

第一,利用情感诉求:“从总体看来,现有的证据表明,当听众中的情感强度上升了,对沟通者所提建议的接受程度并不一定相应地上升。

对任何类型的劝说性沟通而言,这种关系更可能是曲线形的。

当情感强度从零增至一个中等程度时,接受性也增加;但是情感强度再增强至更高水平时,接受性反而会下降。

”这就表明情感强度在高与低的两头时都可能有钝化的作用。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特别注意:
1、文化交流并不意味着各民族文化走向融合,化多样性为单一性。
2、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不是文化渗透、不是文化霸权。文化交流是双
向的。
3、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发展有利也有弊,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
意交流与借鉴”。
文化多样性(民族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发展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前提。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 (3)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4)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
①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②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④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练习
2.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这
些新发现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独特的科技、艺术和精神信仰,也体现了古蜀文
知识框架

探索世界与

把握规律



哲学
的 灵 魂
文化 与 文

认识社会与

价值选择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不忘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 文化有益成果
(吸收外来)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面向未来)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②对注世意界:而言文:化为交世融界是文指化推发出展融繁汇荣多作种出文了化贡特献质,的有新利文于化维的护过世程界,文强化调的的多是样不性同。文推进人

顺承和递进的例子

顺承和递进的例子

顺承和递进的例子顺承和递进是论述中常用的两种逻辑关系,可以用来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和连贯。

下面是10个以顺承和递进为题的例子,每个例子中都会详细阐述这两种逻辑关系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的实例。

一、顺承:1. 顺承是指在论述中,一个观点或事实直接补充和延续上一个观点或事实,没有明显的转折。

比如,当我们讨论某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我们可以先介绍其经济增长的数据,然后顺承地讨论其就业市场的状况。

2. 顺承可以用来展示论述中的因果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先阐述某个环境问题的原因,然后顺承地讨论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顺承也可以用来展示论述中的时间顺序。

比如,当我们叙述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展开,没有明显的转折。

二、递进:1. 递进是指在论述中,一个观点或事实在上一个观点或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比如,当我们讨论某个科学理论的应用时,可以先介绍基本原理,然后递进地讨论其具体应用领域。

2. 递进可以用来展示论述中的逻辑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先阐述某个观点的基本原理,然后递进地讨论其推论和应用。

3. 递进也可以用来展示论述中的重要性顺序。

比如,当我们列举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可以按照重要性递进地进行排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三、例子:1. 顺承:健康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摄入足够的蔬果。

蔬果中富含维生素和纤维,能够帮助消化和增强免疫力。

2. 递进: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除了日常的运动和休息,还需要注重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

在面对压力时,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进一步放松身心。

3. 顺承: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可以从照明、电器使用等方面入手,逐步减少能源消耗。

4. 递进: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意课程、组织科技竞赛等方式逐步提升教育质量。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文字版)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文字版)

⼀、如何做好基层⽂化建设⼯作,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化的继承和弘扬,结合“给定材料1—3”,谈谈做好基层⽂化建设的启⽰。

要求:紧扣给定材料,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解析——⽶彦泽】 本题是⼀道启⽰题,通常就是对策,且多注重于未来的对策,因此需要进⾏推理分析。

其实也就是从材料1—3中抽象出其做法。

题⽬要求,紧扣材料,条理清晰,因此,作答要严格依照材料,分点分条作答。

启⽰题,需要仔细材料中的成功做法是什么,基层⽂化建设⾯临什么问题等,再提出相应的启⽰,如材料3提到了⽂化站利⽤率低,我们就应该想到要健全制度,提⾼其利⽤率。

【参考答案——⽶彦泽】 1、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建设符合其民族⽂化的相关硬件设施,保护其民族⽂化及信仰; 2、完善社区数字管理系统,倡导建设民族⽂化街,保护民族⽂化传承; 3、重视基层⽂化建设,对于具备条件的项⽬申报⾮物质⽂化遗产,增强民族⾃信⼼和⾃豪感; 4、提⾼基层⽂化⼯作者的思想⽂化⽔平和专业素质,⿎励⽂化⽔平⾼的⼤学⽣到基层参与⽂化的普及和建设⼯作,多⽅式传递农业科技,满⾜群众需求; 5、调动资源,⼤⼒建设“农家书屋”、⽂化站等基础⽂化设施,提⾼群众⽂化素质; 6、建⽴健全制度,提⾼⽂化站、书屋等的利⽤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化活动。

【参考答案——刘姮】 1、政府应⾼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基层⽂化建设。

在充分利⽤现有条件和历史⽂物资源的基础上,加⼤投⼊,拓宽融资渠道,启动专项危改⼯程。

2、坚持街区改造与⾮物质⽂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

街区改造应尊重民族风俗,听取民众⼼声,使历史性、传承性、民族性和民⽣性有机统⼀。

3、制定⽂化站管理制度,完善社区数字化管理系统,设⽴专门机构,聘⽤⼯作⼈员管理,按时开放,按章管理,提⾼利⽤率。

4、加⼤培训⼒度。

定期展开农业科技培训,聘请专家、技术⼈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培训,提⾼群众⽂化情趣、就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2019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河南卷)---答案及解析

2019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河南卷)---答案及解析

问题一:一、主体不同:前者群众自发,政府配合。

后者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

二、资金来源不同:前者为村民自筹和土地流转收入。

后者为政府补贴、门票收入及社会资本。

三、保护依据不同:前者依靠公约约束。

后者依靠政策法律。

四、组织不同:前者成立村志愿队,承担保洁、安全和宣传工作。

后者成立民间保护协会,宣传保护知识。

五、方式不同:前者清理有价值民居,划定保护区域网格,树立保护标志;村民主动做网格员,建立民居档案。

后者开展古民居认领保护活动及流转改革试点,发挥市场作用,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编制保护方案,确立规划纲要、技术规范和补贴标准。

六、效果不同:前者改善居住条件。

后者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吸引艺术人才,增加文化气息;促进当地旅游业转型升级。

两地工作各有成效。

我们应因地制宜,科学保护民居。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分别从“主体”“资金来源”“保护依据”“组织”“方式”“效果”等不同角度入手,对“民居保护工作”的不同点进行了比较,并总结性地给出了结论。

问题二:这是指“背二歌”的内涵发生了新变化。

一、背景新:过去农村贫困闭塞,村民生活艰苦;如今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业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场景新:从在劳动时唱起到对游客唱起。

三、内容新:从歌颂自然伟力、顽强生命、爱情生活到描述农村的新生活。

四、情感新:从寂寞艰辛、沉郁悲凉,到传承坚强乐观、努力生活的精神,承载乡村历史记忆。

五、作用新:从消除寂寞,缓解疲劳,疗愈心灵到成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游客。

参考答案说明:(1)本参考答案主要写到了释义和分析相关要素这两个部分。

(2)一方面从内容来看,释义部分指出了“新的方式”具体的含义;分析相关要素部分从“背景”“场景”“内容”“情感”“作用”这五个方面对“背二歌”发生的新变化进行了分条撰写。

另一方面从形式来看,为了体现答案的逻辑性,还加上了“过去……如今……”“从……到……”等连接词。

问题三:一、改进生产方式。

论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和原因

论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和原因

论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和原因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4)二、族群文化变迁的理论基础 (5)2.1 族群文化定义及构成要素 (6)2.2 文化变迁理论概述 (7)2.3 影响族群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9)三、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 (10)3.1 自然演变 (12)3.2 语言接触 (13)3.3 社会交往 (15)3.4 政治经济变动 (16)3.5 文化交流与融合 (17)四、族群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19)4.1 内部因素 (20)4.1.1 集体行为的影响 (21)4.1.2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23)4.1.3 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24)4.2 外部因素 (25)4.2.1 政治因素的作用 (26)4.2.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7)4.2.3 文化多元化与竞争压力 (28)五、具体族群文化变迁案例研究 (29)5.1 壮族文化变迁的历史与现状 (31)5.2 蒙古族文化变迁的特点与趋势 (32)5.3 瑶族文化变迁的社会影响 (33)六、结论与展望 (35)6.1 研究总结 (36)6.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8)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探讨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和原因,以期为研究族群文化变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族群文化变迁的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明确族群文化变迁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出发,探讨族群文化变迁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影响族群文化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族群文化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规律,为构建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社会提供有益启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两大潮流共同影响下,族群文化变迁已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

研究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和原因不仅关系到文化学领域理论建构和丰富,还对理解民族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与城市相互依赖着,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申论

人与城市相互依赖着,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申论

人与城市相互依赖着,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申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个全球化、城市化的时代,人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便利,而人们的需求也推动了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

首先,人对城市有着深刻的依赖。

现代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此外,城市还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医疗、教育等,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参与社交交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城市成为了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的场所。

另一方面,城市对人的依赖也同样不可忽视。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载体,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作为一个集聚了大量人口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地方,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服务和便利,如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还为人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此外,城市还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人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和资源。

人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工作、学习、生活的平台,而人们的需求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需求促使城市不断更新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同时,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创新动力。

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滋养。

综上所述,人与城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工作、学习的各方面需求,而人们的需求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改善。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城市与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与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加紧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共进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共进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共进逻辑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特征 (4)2.1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6)2.2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7)三、文化强国的战略定位与重要性 (7)3.1 文化强国的定义与要求 (9)3.2 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0)四、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联系 (11)4.1 价值观的共鸣 (12)4.2 发展路径的契合 (13)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策略 (15)5.1 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 (16)5.2 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7)5.3 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 (18)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6.1 面临的主要挑战 (21)6.2 应对策略与措施 (22)七、案例分析 (23)7.1 先进典型地区的经验借鉴 (25)7.2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26)八、结论与展望 (28)8.1 研究总结 (28)8.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0)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之间的共进逻辑。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如何实现现代化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更是一种文化、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战略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现代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文化强国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更需要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来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现代化的进程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泰勒斯仰望星空议论文写作指导.ppt

泰勒斯仰望星空议论文写作指导.ppt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历史ⅱ岳麓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 的变化资料
精品课件欢迎使用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地位 铁路是 交通建运设输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 发展的动脉。 2.出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 至开胥平各庄铁 路建成通车。 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 响
(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 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 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 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 会生活。
议论文写作
提取论点
仰望高空、专注、执着、追求、目标高远、大行不顾细谨…… 脚踏实地、留心脚下,不忘低头…… 仰望高空与脚踏实地…… 另一种美、实力证明一切、创新……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写作
论点
引用原材料要精要,不要赘述,更不要整片抄 写。
论点最好在文章的开头,用一句话,最好用判 断句式鲜明、准确的将中心论点摆出来。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世纪七十年代,由江苏沿江居民 到上海”可判断最有可能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答案] C
[题组冲关]
1.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论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一、概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界本质和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认知技术则是科学知识的应用与转化,通过技术手段,人们能够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工程则是将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实际建设和生产的过程。

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科学为技术和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人类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同时,技术和工程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科学的深入研究,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结合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兴起,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协同创新。

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科学、技术与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与工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学作为探究自然规律的基础学科,为人类提供了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具体应用,通过创新和改进,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工程则是将科学和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各种复杂的系统和设施。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凸显。

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工程领域的不断拓展。

同时,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使得科学、技术与工程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科学、技术与工程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医疗健康等领域,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加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水陆交通的变迁教科书分析本课将水陆交通的变迁分为四个部分:“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和“交通与社会变迁”。

针对四个子目,“学习聚焦”栏目对四个部分的重点进行了一定的提示:“古代的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让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梳理“学习聚焦”蕴含的有效信息,可以发现,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交通状况,纵向以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两个重大历史阶段为节点。

横向以道路铺设、运河开凿、海路的探索、交通工具的进步为视角,突出强调20世纪以前人类交通探索曾发生过的重大变化,即交通工具的发明和道路建设的开始是古代交通史上的第一次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交通的空间范围由区域走向全球,工业革命推动人类交通运输方式走向现代化,是近代交通的两次重大进步。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对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等历史现象进行脉络式的梳理,抓住历史发展趋势。

第一个子目“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主要分两个部分,分别描述古代人工陆路的建设和运河的开凿。

陆路建设以古罗马和中国古代的道路建设举例说明,在辅助栏目“史料阅读”中介绍了秦朝道路建设的细节,为学生了解古代的陆路建设提供了一个窗口。

水路建设以某区域内的运河进行说明,列举了中国的灵渠、大运河,欧洲的米迪运河、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

尽管教科书对选用的案例大多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其选择角度和目的引人深思,为学生的探究学习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可能古代交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加之篇幅受限,正文没有叙述交通工具,只能将其置于“历史纵横”栏目中。

第二个子目“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以新航路开辟为分水岭,分别介绍了区域内海路联系的探索和全球海路联系的建立与完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中国石拱桥》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中国石拱桥》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源和板书教学内容。
6.学习任务单: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单可以包括问题思考、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石拱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石拱桥吗?”(举例说明:比如古代的石拱桥是如何建造的,它们在古代交通中的作用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拱桥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5.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中国石拱桥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难点:
1.如何理解和欣赏石拱桥的建筑美。
2.如何分析石拱桥的设计原理和技术特点。
-词:艺术价值、建筑艺术、雕刻艺术
⑥石拱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知识点:虽然现代交通工具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得石拱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减弱,但仍然在古建筑保护、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作用。
-词:古建筑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传承
板书设计:
1.石拱桥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2.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
3.石拱桥的建筑特点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化意义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化意义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化意义【读史札记】●“书同文”,即语言文字的统一,不仅推动了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字统一局面横亘了整部中国史。

●“行同伦”,其所代表的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的相对统一,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提供良好的氛围。

●“车同轨”,用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政治的一种延续,表现为交通之政的统一,也可以泛指一切以交通为代表的政治上的统一。

自嬴政一统六国始,古代王朝多以儒家经典《中庸》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来弥合不同人群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矛盾并借以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历史上经历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统一时期,也经历过春秋战国、六朝、五代等分裂阶段,而始终保持国家之统一和文明之延续,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理念和举措有着重要关系。

今据时人对三者逻辑关系的理解习惯,试将次序调整为“书同文”“行同伦”和“车同轨”来逐一论述。

“书同文”,即语言文字的统一。

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人类的文明期“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记录的创作开始”。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指出,团结的源泉“是要追溯到既往的”,而“惟有本族的语言,最适宜于表示既往;惟有本族的语言,最能使人了解既往”。

纵观古代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秦王朝无疑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嬴政不仅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且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彻底结束了自东周以来各国纷争、分裂的局面。

如果只看到秦二世而斩、王朝生命期仅有十五年便轻视其制度意义的话,那恐怕是犯了历史短视症——因为随之出现的两汉王朝长久兴盛四百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晋书》所言“汉承秦制”。

秦制是历史研究基础中的基础,不止影响了对于汉民族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汉制,且持续影响至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嬴政统一六国文字,不仅推动了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字统一局面横亘了整部中国史。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随堂检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随堂检测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试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有()①都是僧人身份②都是友好使者③都受政府派遣④都有顽强毅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归纳和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对玄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宋朝僧人②在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为完成使命历尽艰辛④为弘扬佛法做出突出贡献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

”材料中表述了遣唐使团的()A.背景B.规模C.目的D.作用4.唐朝时,我国与其它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A.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C.唐朝疆域比过去缩小,通过对外扩张来扩大疆域D.周边各国希望通过与唐朝的交往促进本国发展5.高僧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同作用()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通了丝绸之路C.传播了中国文化D.扩大了唐朝疆域6.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唐代()A.没有统一的货币B.货币流通的时间长C.中外贸易较繁盛D.货币流通的范围广7.玄奘携带佛经自天竺归来后,根据他的口述,由他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作品是()A.《西游记》B.《西厢记》C.《天竺记》D.《大唐西域记》8.唐朝时期,我国进口物产中居首位的是哪一个国家的物产()A.大秦B.天竺C.新罗D.日本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玄奘西游为中国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马可•波罗来华激起了非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欧国家的友好往来A.A B.B C.C D.D10.古代中国和外国在交往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023高中政治文化易错点解析

2023高中政治文化易错点解析

2023届政治高考《文化生活》易错点解析<(▰˘◡˘▰)1.人的精神力量源自人的文化素养。

【点拨】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人的精神力量源自客观的社会实践。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点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点拨】①真正的文化(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文化(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4.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点拨】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会对经济起积极的反作用(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经济起消极的反作用(阻碍社会发展)。

5.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点拨】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6.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点拨】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在员工中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归根结底是第二性的东西,不能将文化的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文化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长、一个组织的发展亦或社会的进步。

7.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点拨】①综合国力由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实力共同构成;②在综合国力诸因素中,经济处于基础地位,起决定作用。

相应地,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归根结底也是以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和核心,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世界文化交流思想张殿军【摘要】世界文化交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原理指出,世界文化交流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逻辑必然;由于世界历史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不同文化间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世界各国必须按照文化民主、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和调节相互之间的文化关系;世界文化交流对摈弃生产力发展的重复性、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跳跃性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期刊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2【总页数】6页(P80-85)【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世界文化交流【作者】张殿军【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国际政治研究所,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地位和国际形象,日益成为各国开展文化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正确认识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我们有必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文化交流的思想论述,这对于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世界文化交流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逻辑必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文化交流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血”与“火”的对外殖民扩张、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于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各民族和国家曾长期处于彼此相对隔绝和孤立的所谓“民族历史”状态。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产物的文化交流也由于受地域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很难实现。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勃兴,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各民族、国家之间交往的普遍发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狭隘的封闭的民族和国家壁垒开始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普遍交往的行列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世界有机整体。

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交流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宛如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进以及人类的发展。

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技术与知识的传播。

当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时,各自所拥有的技术和知识也随之交流。

例如,古代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等交流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洲在接收到这些技术后,大大加速了其文明进程,推动了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兴起。

同样,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起源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便利了数学计算和商业交易,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文化交流还能丰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思想和观念各具特色,通过交流,人们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思考方式和价值体系。

这种多元的碰撞和融合,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思考和逻辑论证方法,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为许多地区的哲学和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

在艺术领域,文化交流更是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中国的水墨画艺术在与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中,吸收了西方的透视、色彩等表现手法,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更加多元化和富有表现力。

音乐方面,西方的交响乐和歌剧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中国音乐界在创作和表演上进行创新,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舞蹈、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在文化交流中不断融合与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宝藏。

文化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它能够促进贸易的繁荣,拓展市场的边界。

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时,贸易往来就会更加频繁和深入。

《第九课 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九课 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 掌握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包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作业内容:1. 简答题:请阐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并结合实例分析如何推动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2. 论述题:以某个你熟悉的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为例,说明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

例如,如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或者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 案例分析题: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文化产业发展案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作业要求:1. 答案应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 文字表达要简明扼要,注意字迹工整。

3. 每位同学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或请他人代写。

4. 请在回答问题时注明所选择题目的类型,以便于老师批改和反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质量是主要评价标准,同时也会考虑完成时间和态度(如是否抄袭等)。

2. 批改方式:老师将逐一阅读同学们的作业,并进行评分和点评。

3. 反馈方式:作业评分后,老师将把反馈信息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同学们,包括对答案的解释、点评和建议。

同时,同学们也可以在课后的讨论中向老师提出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五、作业反馈:1.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批改后的作业反馈,并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2. 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共同提高对文化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醒同学们注意作业完成时间和质量,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通过本次作业,同学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发展问题。

同时,通过自我评价和老师反馈,同学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交通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是实现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

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区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是包括铁路、内河航道、港口、机场、管道等各种满足货物和旅客运输的需求而建设的基础设施。

区域是一定的地理、经济特征而划定的某一地理区域。

区域经济进步是国家好区域之间的长期追求目标,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好基础。

尤其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持续增长意义更加重大。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进步,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情况,平原的交通密度大于山区和丘陵地区;二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与交通基础设施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密度越高;三是区域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交通基础设施越高。

我国一直以来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大就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例如,我国区域增长经历的不同阶段:1949-1987年间各地都相对封闭,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相对落后;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1999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2006年该战略进入国家规划,标志我国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到今天已经进行了10余年了,西部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步。

2009年修
建青藏铁路为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通物质方面的保障,方便与沿海各省的交流与沟通。

可见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重大!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着的关系之间,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也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中国的造纸、蚕丝、、、音乐传入印度,极大地丰富了,而中国《》和高僧大德的游记更成为印度构建古代历史的基础。

同时,印度、、、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

还有最经典的例子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这是目前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它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可见交通对文化交流的重要,如果没有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文明如何得以快速传播,人类的文明如何得以迅速发展和延续
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我国应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中部和西部的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内陆与沿海的交流及国内外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东西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