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脏复苏的新进展与创新技术
心脏复苏的新进展与创新技术心脏复苏是一项紧急救治措施,旨在恢复心脏功能,并在出现心脏骤停时将生命从死亡边缘重新带回。
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心脏复苏技术,以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本文将介绍心脏复苏的新进展与创新技术,以期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
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紧急治疗工具,可在心脏骤停发生时进行电击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这个设备使用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非专业人士,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实施心脏复苏。
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功能不仅局限于电击,还能对心脏进行监测,随时提供给操作人员有关患者心脏状况的重要信息。
二、机械心脏复苏(MECPR)机械心脏复苏是一种新的心脏复苏技术,利用机械装置提供持续的胸外按压,以确保高质量的心脏按压。
相比传统的手动心脏复苏,机械心脏复苏能够提供更加持久和稳定的按压力度,降低了操作人员疲劳和心肌损伤的风险。
此外,机械心脏复苏还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三、体外膜肺氧合(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高级心脏支持技术,通常适用于难以实施传统心肺复苏的情况。
该技术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导至体外循环装置中,通过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的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氧供和二氧化碳排除。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心脏移植手术、重症心衰和心脏骤停等情况。
它的出现使得那些心脏功能已经无法支持的患者有了一个新的机会。
四、药物治疗除了传统的CPR(心肺复苏法),药物治疗也在心脏复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肾上腺素的应用能够提高心脏收缩力和心排血量,从而恢复心律。
而紧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以帮助控制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与机械心脏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等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总结:心脏复苏技术在医学界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为了提高急救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各种新的进展与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
自动体外除颤器、机械心脏复苏、体外膜肺氧合和药物治疗等都为心脏复苏带来了新的希望。
心肺复苏新进展.ppt
CPR标准用药
室颤:
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或血管加压素40iu,单次用药
+
胺碘酮300mg,每3~5分钟重复150mg 或利多卡因50~100mg,每3~5分钟重复 一次。
38
CPR标准用药
心室停搏与电机械分离:
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
阿托品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A: Airway B: Breathing C: Circulation
5
问题
口对口通气在急救中能否普及? 口对口通气真的有效吗?
6
口对口通气情况调查
1, 大多数院前急救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人工通气。
Ornato JP et al 1990
2, 45%医生和80%护士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通气。
10
新指南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加入你不愿 意做口对口通气,则应立刻开始胸 外心脏按压。现有资料证明,及时 单做胸外心脏按压,其预后要比完 全没有CPR好得多。
11
新指南
如果你愿意做口对口通气,其 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15:2,胸 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次/分。
12
Case
患者在10分钟内送到了医院抢救室, 请问:
No.%Biblioteka No. %ROSC 37 出院率 5
13
22
8
1.7 3
1.2
Callaham ML et al: JAMA 1992;268;2667
30
肾上腺素应用剂量
0.2mg/kg(N=648) 1mg(N=632)
No.
%
No. %
ROSC 217 出院率 31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2024年心肺复苏(CPR)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综述。
报告内容包括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CPR效果的评估、复苏后护理以及与CPR相关的各类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本报告旨在为急救医疗人员、研究人员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的CPR 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1. 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1.1 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最新的研究发现,CPR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对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成人患者,建议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此外,研究发现,按压节奏的一致性和深度的一致性对于提高CPR效果至关重要。
1.2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最新的研究推荐,在进行CPR时,应尽量保证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应控制在1秒以内,以确保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1.3 CPR辅助设备2024年的研究表明,CPR辅助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负压辅助通气设备(VAVD)等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设备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可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CPR效果的评估2.1 大脑功能评估最新的研究强调,在CPR后应尽早进行大脑功能评估,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识状态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2.2 心脏功能评估CPR后,心脏功能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心脏电生理功能、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心脏复苏后的功能状态。
3. 复苏后护理最新的研究强调了复苏后护理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复苏后护理应包括:脑保护措施、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4. CPR相关的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2024年的研究报告涵盖了大量的CPR相关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这些研究涵盖了CPR技术的改进、复苏药物的应用、CPR辅助设备的使用、复苏后护理方案的优化等方面。
急救医学心肺复苏与急救技术的新进展
急救医学心肺复苏与急救技术的新进展近年来,急救医学领域的技术和心肺复苏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治疗方法,使得急救医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心肺复苏,并提高急救成功率。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项新进展,并解析其对急救医学的意义。
一、无损伤性心脏复苏技术传统的心肺复苏技术常常对患者胸骨造成损伤,尤其是在急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力按压时。
然而,最新的无损伤性心脏复苏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该技术采用机械装置来模拟揉捏心脏,从而实现对心脏的有效复苏,而不对患者的胸部造成额外的损伤。
这为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二、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AED)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是一种可悲的设备,主要用于处理突发性心脏骤停患者的去颤。
该设备能够在出现猝死情况时及时发现自动并施行去颤。
这使得普通人士也能在发生急诊情况时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措施,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三、手机急救应用程序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拥有智能手机。
这为急救医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如今,各种急救应用程序已经出现,使人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地找到相关急救指南和操作步骤。
这种手机应用程序使得急救知识更加普及化,并帮助大众更好地进行急救。
四、身体机器接口(BMI)身体机器接口技术是一种将机器与人体直接连接的技术,它结合了人体神经系统和机器系统。
在急救医学中,身体机器接口可以实现直接对病人的心脏和呼吸系统进行监测,从而非常精确地诊断和治疗病人。
这种技术的出现,无疑将大大提高急救医学的效果和有效性。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急救医学领域的心肺复苏技术和急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从无损伤性心脏复苏技术到自动体外心脏去颤器,再到手机急救应用程序和身体机器接口技术,这些新进展使得急救医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急救情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更多的生命。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无疑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急救医学的进步。
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指南
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比较指南引言:心肺复苏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急救的关键步骤,其成败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日益完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以及不同指南之间的比较。
1.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美国心脏协会是制定心肺复苏指南的权威机构之一,其指南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新版的AHA指南于2015年发布,并在之后的几年中进行了一些修订。
该指南强调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提倡使用能够提供连续胸外按压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心脏复苏,并推崇使用心肺复苏的连续质量监测。
2.欧洲复苏委员会(ERC)指南:欧洲复苏委员会是负责制定和更新欧洲地区心肺复苏指南的组织。
其指南与AHA的指南在很多方面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ERC指南在2015年发布了新版指南,并在之后几年间进行了一些更新。
该指南强调早期进行胸外按压,注重胸外按压的质量和深度,并提倡使用自动机械胸外按压装置(A-CPR)来提高按压质量。
3.国际复苏联盟(ILCOR)指南:ILCOR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由多个心血管和复苏相关的协会组成,并负责制定和发布全球性的心肺复苏指南。
其指南通常整合了AHA和ERC的指南,并结合全球多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更新。
ILCOR最新的指南于2020年发布,强调早期发现心脏骤停的重要性,倡导普及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并推崇使用高档AED和自动胸外按压装置。
4.指南的比较:虽然AHA、ERC和ILCOR的心肺复苏指南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它们在如何进行早期胸外按压、如何提高按压质量、如何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方面达成了一致。
这些指南都强调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将胸外按压视为最关键的步骤,并强调连续胸外按压和按压质量的监测。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和设备情况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实际的急救操作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这些指南进行实际急救操作时,需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心肺复苏术的新技术及应用
心肺复苏术的新技术及应用心肺复苏术是对病人进行急救时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因为它能够帮助病人恢复呼吸和心跳。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心肺复苏术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肺复苏术的新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机器人心肺复苏术机器人心肺复苏术是一种新型的心肺复苏术技术,它使用机器人手臂来进行急救操作。
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更精确、稳定和持续的心肺复苏,这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的急救情况尤为重要。
此外,机器人心肺复苏术还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病人。
机器人心肺复苏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救护车、急诊室和手术室等不同的场合。
在一些重大灾难和紧急情况下,它也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
使用机器人心肺复苏术需要精心培训、设备保养和操作规范等方案的支持,这将成为未来一些更完善、更高效的急救系统和设备的一部分。
二、医疗应用平台医疗应用平台是另一种创新的心肺复苏术技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的速度和效率。
该平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来分析众多基因组数据和临床病例,获取更准确和更快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将使医疗工作者在医学常识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持,同时也能够提高病人的生存和恢复率。
心肺复苏术是医疗应用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更高效的急救调度和决策。
由于医疗应用平台可以实时地更新和分享数据,它还可以为病人提供远程监控和医学指导服务,提高对病人的关注和照顾。
这些都是将心肺复苏术应用到未来急救系统的一项潜在优势。
三、运用VR技术进行应急培训VR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已经非常普及,这种技术的发展也为心肺复苏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进行模拟的心肺复苏术培训,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实际操作培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VR技术还可以提供更加直观、具有触觉反馈和互动性的培训体验,这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到心肺复苏术的应用中。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些新技术和应用只是心肺复苏术发展的一部分。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心肺复苏的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操作标准和指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心肺复苏如此重要。
当一个人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大脑等重要器官会在短短几分钟内因为缺氧而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在这“黄金时间”内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恢复心跳和呼吸,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机会。
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强调。
在判断意识和呼吸方面,指南建议采用更快速和准确的方法。
施救者应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同时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来判断呼吸。
如果在 10 秒内无法明确判断,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对于按压的位置和手法,指南明确指出,按压点应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段。
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进行按压,按压深度至少为 5 厘米,但不超过 6 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 100 120 次。
要注意保持按压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让胸廓充分回弹,以提高按压效果。
人工呼吸也是心肺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异物。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子,用嘴覆盖患者嘴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 1 秒以上,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
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AED 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在需要时给予电击除颤。
如果现场有 AED 设备,应尽快获取并按照设备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此外,团队协作在心肺复苏中也非常关键。
如果有多人在场,应明确分工,有人负责按压,有人负责人工呼吸,有人负责拨打急救电话和寻找 AED 等。
2024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
2024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心肺复苏(CPR)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措施,用于挽救发生心脏骤停的人的生命。
为了提高CPR的效果和成功率,国际心脏心肺复苏联盟(ILCOR)在2024年发布了最新的CPR更新指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些新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2024年版CPR更新指南强调了早期CPR的重要性。
与以往不同,新的指南建议在发现心脏骤停后,应该首先进行30秒的观察,然后立即开始进行胸外按压,而不是先进行两次清醒呼吸。
这是因为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几秒钟内,心脏仍然具有残余功能,持续的胸外按压能够为心脏提供持续的血液流动,从而延迟脑部缺氧的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的机会。
其次,新的指南强调了胸外按压的质量。
传统上,CPR中的胸外按压要求按压深度为至少5cm,但新的指南推荐将压缩深度提高到至少5cm,最大可达6cm。
此外,新指南还建议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而非以往的100次。
这些调整的目的是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确保足够的血流量到达心脏和大脑,从而增加生存机会。
第三,新的指南明确了CPR中使用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
与以往不同,新的指南建议在成人患者中,可以进行连续的胸外按压,而不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这是因为胸外按压已经被证明是最关键的CPR步骤,持续进行可提供更好的血流量。
人工呼吸仍然建议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如专业急救人员的到达、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及进行气管插管等。
最后,新的指南提出了检测心律和除颤时的一些新的建议。
例如,指南建议尽早进行心律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可电除颤的室颤和室速,并进行快速的电除颤。
此外,可考虑在未经过预期效果的CPR后使用最小化的中断推算放电。
这些调整的目的是尽早识别和治疗可电除颤的心律紊乱,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2024年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对早期CPR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建议尽早开始进行胸外按压,并注重提高按压质量。
同时,指南还调整了CPR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建议在成人患者中可以进行连续的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引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手段,用于在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时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相关应用。
一、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随着科技和研究的不断进步,体外CPR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创新。
以下是几个体外CPR技术的最新进展:1. 自动化胸外按压装置(Automated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s,ACCDs)ACCDs是一种能够提供更稳定和持久胸外按压力度与频率的设备。
相比传统人工胸外按压,ACCDs可以保证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无需中途换人,并且降低了恢复时胸骨骨折风险。
2. 机器人辅助胸外按压系统这种系统通过使用机器人来进行胸外按压,可以使按压更加准确、稳定和连续,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
此外,机器人辅助的胸外按压系统还可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调整按压力度和频率。
3. CPR反馈装置CPR反馈装置通过实时监测胸外按压的参数,如深度、频率和回弹时间,给予操作者相关反馈。
这样一来,操作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保证CPR技术的正确执行并提高复苏成功率。
二、体内心肺复苏技术的最新进展除了体外CPR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体内CPR技术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以下是几个体内CPR技术的最新进展:1. 经食管心肺复苏(Esophageal Gastric Tube Airway Assisted Resuscitation,EGTAAR)EGTAAR是一种在发生心脏骤停时通过食管插入气管插管,并通过胃肠道交换气体以保持不断供给大量氧气到肺部。
该方法避免了口-口或面罩通气时可能传播某些传染病等问题。
2. 经内门静脉心肺复苏(Intraosseous IV Access CPR,IO-CPR)对于无法通过传统途径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如儿童和危重病人,IO-CPR成为一种可靠的替代方法。
心肺脑复苏术新进展与操作技巧.
心肺脑复苏术新进展与操作技巧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张琦心肺脑复苏术(CPCR)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世界上医学发达国家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新的复苏指南,以将一些新的突破、新的进展加进去。
最新的《国际心肺脑复苏与心脏急救复苏指南2005》是在2000年版本的基础上将一些规则做了修订,结合近年的相关文献现将新进展与操作技巧综述如下:1、猝死指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患者,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
WHO规定其从发生到死亡的时间:1970年为24 h,1976年为6 h,目前改为<1 h。
猝死的判定:①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对刺激无反应,多发生在心脏停跳后10 s内。
②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③呼吸停止,胸壁无起伏,口鼻无气流,发生在心脏停跳后30s内。
④心音消失;面色发绀并苍白。
⑤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多在心脏停跳后40~60 s后出现。
医护人员在实施心肺脑复苏术前要加以判断。
当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无心音,无自主呼吸。
心电监护或心电图室颤、无搏动性电活动,即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
识别时间3~5秒,随即开始心肺脑复苏术。
2、复苏步骤随心肺复苏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心肺复苏已从过去的心肺复苏三阶段法演变成初级心肺复苏三阶段ABCD四步法与高级心肺复苏五阶段四步法。
详见表1:3、新观点3.1 简化成人BLS按压频度和按压/通气比:过去主张单人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l5:2,双人为5:l,新的指南一律简化为30:2。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也由过去的80~100次/min改为100次/min。
3.2 更加重视气囊一面罩给氧:过去的观点认为通过气囊一面罩给氧的方法不如气管插管疗效确实可靠,现有资料证明两者的给氧效果几乎相同,所以在现场抢救时如条件许可应尽快施行气囊一面罩给氧。
3.3 现场除颤问题:鉴于猝死病人90%以上为室颤,所以是否及时进行电除颤是决定能否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可帮助挽救因心脏骤停和呼吸困难而处于生命威胁状态的患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本文将为你介绍其中一些最为重要的新技术和理念。
机械心肺复苏传统的心肺复苏是通过人工压迫胸部实现血液的循环,但这种方法需要高强度和高效率的手动胸部按压,并且容易出现疲劳和失误。
由此,机械心肺复苏(Mechanic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mCPR)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更加有效和稳定的方法。
mCPR是一种由机器提供胸部按压的自动化心肺复苏,在紧急情况下将自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到了接近35%。
相较于传统的胸部按压,mCPR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和恒定的按压效果,同时减轻急救人员的负担和疲劳。
与标准的手动心肺复苏相比,mCPR能够减少胸外压时间和提高氧气输送,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高质量心肺复苏高质量心肺复苏是一种旨在提高心肺复苏效果的理念,不仅强调患者的生命体征,更注重急救人员的技术、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
与传统的心肺复苏相比,高质量心肺复苏更关注胸部按压的深度、速度和周期,注重肺复张和动脉回流的协调,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高质量心肺复苏需要以获得国家认证的高质量急救中心作为支持,监控着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应该有完善的教育和培训机制,让急救人员合理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促进心肺复苏效果的提高。
电子化心肺复苏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化心肺复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技术选择。
它是一个能够自动监控、记录和反馈心肺复苏过程的系统,在早期发现并解决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电子化心肺复苏系统中,急救人员配备有手电筒或触摸屏,能够自动记录胸部按压深度和频率、气道通畅状态、呼吸频率和患者的自我脉搏检测议程。
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急救人员更准确地监控患者的状态,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解决措施,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普及与提高
心肺复苏的普及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例如,在中小学开设心肺复苏课程、在公共场所设置心肺复苏设备等措施, 都可以提高公众的心肺复苏意识和技能水平。
心肺复苏的提高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生存率也在 不断提高。例如,采用更科学的按压手法和更先进的除颤技术,可以提高心肺 复苏的成功率。
急救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急救医疗技术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急救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 人工心肺装置、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远程心肺复苏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为心肺 复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急救医疗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救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电信号进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 急救医疗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急救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汇报人: 2023-11-27
contents
目录
• 心肺复苏简介 •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 •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 心肺复苏的未来展望 • 心肺复苏实践与案例分享
01
心肺复苏简介
心肺复苏的定义
01
心肺复苏是一种急救技术,通过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来维持人体 呼吸和循环功能。
者手中。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
远程操作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允许医护人员在远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通过实时视频和数据传输,实现精准有效的救治。
培训新技术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新的培训机会,通过模拟实战 环境,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操作水平。
《心肺复脑苏新进展》PPT课件
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常见窦性、房性、结性冲 动不能达到心室,且心室内起搏点不能发出冲动
12
气道阻塞的常见病因
呼吸道阻塞系指呼吸器官(口、鼻、咽、喉、气管、 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任何部发生阻塞或狭窄, 阻碍气体交换,或呼吸道邻近器官病变引起的呼吸道阻 塞,以至发生阻塞性呼吸困难的总称 最常见的完全性气道阻塞原因为舌后坠 另一常见原因为上呼吸道有异物存在,外源性异物如经 口误入的如鱼骨、豆果、金属类等;内源性异物如牙齿 、血液、脓液、呕吐物等
心跳骤停的常见病因
11
心跳骤停的心电图分型
心室颤动 在临床一般死亡中占 30%,在猝死中占 90%。
此时心肌发生不协调、快速紊乱的连续颤动。心电图上 QRS波群与T波均不能辨别, 代之以连续的不定形心室颤动 波
心脏电机械分离 常是心脏处于“极度泵衰竭”状态,
心脏已无收缩能力。无心搏出量,即使采用心脏起搏救治也 不能获得效果。心电图表现为等电位线,有正常或宽而畸形 、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
临床上研究的比较多的有: 心肺复苏器、充气背心和充气腹带、间歇
腹部按压和抗休克裤等
“萨勃”Thumper-1005型心肺复 苏器
该仪器可预设程序,实施标准CPR,包括按 压/通气比为5∶1,按压时间占整个周期的 50%,按压频率100±4次/min,以及其它 通气标准
该仪器可进行最佳按压,减少复苏人员疲 劳,延长复苏时间,但仅限于成人使用
《心肺复脑苏新进展》 PPT课件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不仅注重胸外按压的力度和频率,还强调人工呼吸的重要性和操 作规范。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02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
新型心肺复苏器
自动体外心肺复苏器
无线遥控心肺复苏器
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培训
培训教材的更新
更新心肺复苏的培训教材 ,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临床实践经验。
多样化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心肺 复苏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
定期复训与考核
对已经接受过培训的医护 人员进行定期复训和考核 ,确保其技能得到保持和 提高。
心肺复苏的科研与临床实践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可用于长时 间心肺功能衰竭的过渡治疗,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自动心肺复苏仪
自动心肺复苏仪可自动判断心搏 骤停并启动心肺复苏,同时监测
生命体征,提高复苏成功率。
自动心肺复苏仪可减少施救者的 体力消耗,提高救援效率。
自动心肺复苏仪的使用可提高公 众心肺复苏的普及率,提高生存
率。
03
复苏能够极大地提高生存率。因此,心肺复苏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公
众安全和急救至关重要。
02
历史与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心肺复苏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国际
复苏联盟(ILCOR)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心肺复苏技术
的全球传播和应用。
03
最新进展
近年来,心肺复苏技术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包括更高效的复苏设备、
心肺复苏的生存率提高
早期启动急救系统
提高心肺复苏的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启动急救系统。通过普及急救知识,让更 多人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启动方式,有助于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救治。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最新的心肺复苏(CPR)指南,这是自2024年以来的重大更新。
这些指南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急救人员和普通民众提供了关于如何最有效地执行心肺复苏的指导。
首先,2024年的指南重点强调了早期心肺复苏和早期电除颤的重要性。
在发生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每分钟的推胸按压和快速电除颤能够大大提高生存率。
因此,急救人员和普通民众应该尽可能快地展开急救措施,而不是等待专业医疗人员的到来。
早期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生存下来的关键。
其次,新指南还推荐了一种称为胸外心肺复苏(CPR)的方法。
这一技术强调了只进行胸部按压,而不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研究表明,单纯进行胸部按压的胸外心肺复苏比传统的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组合更容易被普通人掌握,并且可能更有效地推动氧气输送。
因此,在新指南中,强调了在非专业急救人员中使用这种更简单的胸外心肺复苏的方法。
此外,2024年的指南也对于特定人群的心肺复苏进行了调整。
例如,对于儿童和新生儿的心肺复苏技术有所变化。
针对这两个特定的人群,新指南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导措施,以确保他们接受到最合适的急救方法。
在实践中,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肺复苏的受害者和急救人员,新指南还建议在进行胸外心肺复苏时使用面罩或呼吸防护设备。
这样可以减少传播疾病的风险,同时保护受害者和急救人员的安全。
此外,新指南还给予了急救培训和教育更多的关注。
为了提高一般民众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技能,AHA建议所有人参加心肺复苏培训课程,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提供有效的急救措施。
总的来说,2024年的心肺复苏指南是一份全面更新的指导文件,为急救人员和普通民众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通过遵循这些指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心脏骤停患者,提高他们的生存率,并为更多的人提供生命挽救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这些指南,并积极学习和实践其中的最佳急救方法,以确保我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行动并挽救生命。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是一项救援生命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患者。
近年来,针对心肺复苏技术和设备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改进,取得了不少新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心肺复苏的传统方法心肺复苏的传统方法包括心肺复苏术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
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术是指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患者上,通过速度和力量控制的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在暂时恢复心肺功能的前提下,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当前国际上推荐使用的心肺复苏术是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
其中,BLS主要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而ACLS则是在BLS的基础上增加了使用药物的治疗手段。
虽然心肺复苏术已经成为急救常规操作,但其成功率仍然不够高。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用于诊断心脏骤停和进行自动除颤。
使用AED的过程比较简单,只需要将AED贴在患者胸前,启动设备就能自动进行心电图分析和电击治疗。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和机构开始安装AED设备,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更快地进行救援。
然而,对于一些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AED并不能总是有效地解决问题。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各国医学界展开了长期而广泛的研究。
以下是最新的心肺复苏技术发展和改进的概述:胸部压力和呼吸频率的优化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如果在一个脉搏无效的患者上进行300次胸外心脏按压时,增加女性更换心肺复苏操作员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这是因为更好地处理根据患者体型而定的不同的体力需求。
另一项研究发现,对于成年人的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使用更快更好的胸外心脏按压速度和更少的合拢时间可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比于每分钟100次的按压次数,每分钟120次的按压次数提高了存活率21%。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正在研究心肺复苏期间呼吸频率的最佳设置,以便在救治患者时处理可能造成进一步危险的肺部积液等问题。
2023年心肺复苏研究报告
2023年心肺复苏研究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心肺复苏(CP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医疗措施,用于在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时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2023年在心肺复苏领域取得的新发现和创新。
研究成果1. 自动化心肺复苏设备的发展:2023年见证了自动化心肺复苏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设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能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心肺复苏操作。
这些设备的出现有望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减少操作者的负担。
2. 心肺复苏培训的创新方法:研究人员在2023年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法。
其中包括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培训者能够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
这些新方法有助于提高培训者的技能水平,并增加在实际情况下应对心肺复苏的能力。
3. 心肺复苏的早期干预:研究发现,在心脏停跳后的早期干预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至关重要。
2023年的研究推动了对早期干预措施的深入探索,包括使用新型药物和技术来增加心肺复苏的效果。
这些研究为改进心肺复苏的实践指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 社区心肺复苏的推广:2023年见证了社区心肺复苏的推广与普及。
研究人员和机构积极开展心肺复苏意识和培训活动,以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这些努力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并在紧急情况下挽救更多生命。
结论2023年是心肺复苏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自动化设备的发展、创新的培训方法、早期干预措施的研究以及社区心肺复苏的推广,都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和普及率提供了重要支持。
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和创新,以进一步改善心肺复苏的实践和救治效果。
---。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是针对突发性心跳骤停的急救技术,通常在医疗人员无法到达现场时由初级急救人员进行。
该技术可用于救治猝死、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呼吸衰竭等疾病,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多家研究机构在心肺复苏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技术传统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心脏按压和口唇对口吹气两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存在许多缺点。
其中心脏按压往往难以达到足够的频率和深度,且易于导致二级损伤。
口唇对口吹气也不适用于某些情况下的急救,如病人有呕吐反应或救援者不能接近病人时等。
一些新技术正在被研发和应用。
其中一项新技术是机器人心肺复苏。
该技术使用复苏机器人进行心肺按压,具有精确、快速、规律的特点,可以达到高效的复苏效果。
机器人复苏的优点在于可以消除人为因素,避免了操作者疲劳和不稳定的因素影响,提高了复苏效率和成功率。
另一项新技术是胃肠道电刺激(GES)。
研究表明,通过在胃肠道内置入刺激电极,可以刺激迷走神经,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
这项技术可以取代口唇对口吹气,避免了口腔传播病原体的风险,还可对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病症。
此外,还有许多新技术正在研究中,如机器人导向心肺复苏、患者自控的心肺复苏等,这些技术都有望成为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
心肺复苏的新药物在心肺复苏的实践中,药物也是成效良好的辅助措施。
除传统的心肺复苏药物外,近年来也有一些新药物正在应用和研发中。
一种新型药物是胺碘酮。
它是用于对抗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一种药物,可快速消除病人心律失常导致的突发心跳骤停。
胺碘酮比传统的利多卡因等药物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更强的趋势控制效果,在应用中表现良好。
另一种新药物是地塞米松。
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抗过敏反应、抗炎等用途,但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可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帮助恢复心肌功能,减少心脏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
心肺复苏的新研究近年来,许多新研究也在心肺复苏领域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新进展发表时间:2010-11-02T16:12:44.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7期供稿作者:成穗莉[导读] 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成穗莉(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 545001)【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099-02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基本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有研究证实: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如果在4min内进行有效现场心肺复苏,可能有50%的抢救成功率,超过6min,成功率仅为4%。
因此,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
近20年来,心肺复苏技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肺复苏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大会在美国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与心肺复苏指南2000相比,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进一步在循证的基础上,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普及使用。
为了让广大读者掌握心肺复苏新动向,现叙述如下。
1 基本生命支持1.1 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否快速识别心脏骤停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检查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是很困难的。
据文献报道,10秒内只有16.5%的受试对象能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情况。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于非医护人员简化了检查脉搏的过程,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新的改进除根据以上判断外,还包括若病人仅有临终呼吸应判为心脏骤停,即应做CPR。
急救人员应该询问旁观者关于倒地病人生命体征表现,特别应注意临终呼吸的识别,并将其作为心脏骤停的标志。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在行CPR前不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循环体征。
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而且检查颈动脉所需要时间应在10秒钟以内。
1.2 清除呼吸道异物以往心肺复苏中认为开放气道前应常规用手指清除口中及咽部异物,但在实际临床观察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中,口咽部有异物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若常规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的话,必将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复苏效果。
因此,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明确提出,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仅在口咽部能看到固体物质,怀疑阻塞气道时才用手指清除口咽部异物。
1.3 开放气道2005指南指出: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道。
不推荐双手推举下颌法,因为非专业急救者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很困难,同时,它也不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气道的方法,而且还会引起脊髓移动。
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
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来打开气道。
在CPR过程中,第一位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并提供适当通气。
因此,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
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使用人工脊髓制动而不是使用制动装置。
1.4 检查患者呼吸在气道打开后,通过看、听、感觉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呼吸。
对于非专业急救者,不要自信能检测到正常呼吸;对于专业急救者,如果不能在10秒钟之内检测到适当的呼吸,应先对患者进行2次吹气。
对于非专业急救者,不愿意或不能给患者紧急吹气,则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1.5 人工呼吸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当检查发现患者没有呼吸时,立即给予2次紧急吹气,每次吹气超过1秒钟;在CPR过程中,各种通气方式包括口对口、口对鼻、面罩通气和高级气道通气,均推荐持续1秒钟,以使患者胸部起伏,每次吹入气量成人约为800—1200ml,儿童吹气量以胸廓上抬为准。
当进行了进一步气道干预(如气管内插管和气食管联合插管等)后,2人进行CPR的吹气频率为10—12次/min,有脉搏而无呼吸者,每5秒钟吹气一口(10-12次/min)。
不管是否进行高级气道干预,每次吹气时间应超过1秒钟,每次吹气应该可见胸部起伏。
在紧急吹气过程中,每2分钟评价1次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钟。
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过程中可能传播疾病等因素,口对口咽导管通气或简易呼吸器已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对于不愿意进行口对口或口对导管人工呼吸的救护人员,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中提出可单纯进行胸部按压。
1.6 判断病人有无脉搏对于非专业急救者,如果意识丧失的患者没有呼吸,就可假定为心脏停搏。
对于专业急救者仍需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脉搏,但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钟,如果在10秒内不能确定脉搏,就开始胸外按压。
1.7 有效的心脏按压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些研究提出应把心肺复苏的ABC 程序改为CAB,才能进行有效复苏。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中未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速率、胸腔完全恢复状态,以及减少中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则强调进行CPR时,要有效的胸外按压才可能产生适当的血流,要求急救人员应“用力和快速地按压”。
按压位置位于剑突下切迹两横指以上,成人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
有研究表明,高频率按压与旧频率按压相比,可增加心输出量,提高主动脉和心肌灌注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提高24小时生存率。
胸部按压深度至少4—5cm,每次按压后应让胸部完全回复。
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达到有效按压。
研究提出,旧的5∶1或15∶2的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由于复苏过程中多次中断胸部按压,影响了心输出量和血流速度,不利于复苏成功。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单人对婴儿、儿童或成人进行CPR时,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双人对婴儿、儿童仍为15∶2,每2分钟或5个CPR循环后检查复苏效果。
对于心胸术后早期或胸腹已经开放时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应考虑开胸心脏按压。
1.8 除颤成功电除颤取决于从室颤发生到行首次电除颤治疗的时间,理想的除颤时间应在发生室颤或心脏骤停2分钟内进行。
除时间因素,仍需选择适当的能量。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对成人首次除颤电能为200J,若首次无效,再以200-300J行第二次除颤,无效时,再以360J行第三次除颤。
经过3 次连续除颤后,即可达到99%的除颤成功率。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强调若现场有AED的条件,应尽快使用AED电击除颤,且只需除颤1次,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
AED最大特点是电击除颤自动化程度提高,可由非医务人员和初级救生员操作使用。
若确定患者意识丧失、无脉搏就可将AED置于患者胸壁上,AED能识别出VT或VF,并可自动除颤。
研究表明,每延迟除颤1分钟,除颤成功率减少7%—8%。
若不能立即实施电击除颤,可进行1次心前区叩击和1.5—3.0minCPR。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提出,不论是终止短时间还是长时间室颤,非递增和递增能量双向波除颤都是安全有效的。
复苏过程中应优先评估是否需要除颤,在除颤器到达前进行CPR,尽量不中断胸部按压。
2 高级生命支持2.1 高级气道的建立已确定或怀疑患者有颅底骨折时,使用气道装置首选经口气道。
气管插管曾是过去心肺复苏中建立气道进行通气的金标准,对有些患者不宜行气管插管或急救人员经验太少时,可选择的气道导管包括喉罩气道(LMA)、食管气管双腔导管(ETC)和咽气管导管(PTL)。
新的研究表明,气囊面罩给氧和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心输出量指示方法,能早期指示插管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气囊一面罩可每次提供通气容量约1600ml,但这远远超过CPR 所要的潮气量(10ml/kg,700~1000ml)。
如过度通气会引起胃膨胀,其次是反流与误吸。
几项研究显示,急救人员可用球囊一阀装置或面罩,在非气管插管情况下调整适当的潮气量(6~7ml/kg,500ml)。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建议使用喉罩通气,指南认为与面罩相比,喉罩通气更安全可靠。
2.2 优选给药途径目前认为静脉仍是复苏最佳给药途径,中心静脉给药快于肘前静脉给药。
护士必须在3分钟内开放两条静脉通道,浅静脉留置套管针以操作简便、输液快速的优点普遍应用于临床,但静脉通道未建立前,可迅速通过气管给药,能快速有效地吸收。
2.3 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1)肾上腺素: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建议,肾上腺素1mg标准剂量仍为首次剂量,用药间隔不超过3—5min,以后每次1mg iv。
(2)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1mg无效时,可考虑用血管加压素40IU。
(3)碳酸氢钠: 主张延时、慎用,最近研究发现,心跳骤停后最初10分钟,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而不是代谢性酸中毒,主张在心跳骤停超过10min或常规CPR10min后,待有效循环建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才考虑间歇使用。
(4)镁:心脏停搏时的镁治疗未能改善自主循环重建或出院生存率,镁可能对缺镁所致室性心律失常或扭转性室速有效。
(5)阿托品:用于治疗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的心动过缓及结性房室(AV)传导阻滞,单次静脉注射1mg,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给药。
(6)胺碘酮:是最新的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它适用于复发性VT和VF的治疗,还可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
⑦利多卡因:是抗室性心率失常的选择用药。
利多卡因的首次剂量为3mg/kg,复律成功后以2-4mg/kg持续静脉滴注。
近年来,内皮素、脑保护药、溶栓药等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也成为复苏药物治疗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1]刘桂花,于京华,钟燕莹,等.2231例急症抢救与影响因素分析.急诊医学,1997,6(2):69.[2]刘玉群.成人心肺脑复苏的护理现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13):73-75.[3]樊子梅,谢曹.心肺复苏的最新进展——第六届WOLF CREEK会议纪要.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6):40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