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了解和认识文化自信的来源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重要性,以及弘扬传统美德的正确做法。

2.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增强文化自信;逐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力量,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根【教学难点】美德万年长【教学环节】一、新闻导入【多媒体呈现】播放2018年春晚武术节目视频。

提到武术,想必大多数人会想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这句话。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少林派历史久远,威名显赫,民间中隐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

武当则以剑术和内家拳法闻名于世。

在2018年狗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中华武林的这两大门派上演“世纪大融合”,将太极拳和少林棍结合在了一起,刚柔相济的表演透着浓浓的文化韵味,行云流水,气势恢宏。

该节目也是整场春晚中唯一的武术节目。

教师点拨:提起春节、中华武术,我们都知道它们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营养。

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时代和实践的特点加以创新发展,推陈出新。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延续文化血脉》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一)中华文化根活动1 探究分享【多媒体呈现】中国申请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于2017年7月7日和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2项世界遗产。

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项目数达到52项,遗产数量位居意大利(53项)之后列世界第二位。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 课堂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 课堂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认识到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为文化传承创造良好环境。

二、教学重点1. 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3. 法治观念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

2. 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法治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血脉的延续。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中的法治观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对文化血脉的兴趣。

2. 讲解文化的内涵:详细讲解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3.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

4. 融入法治观念:讲解法治观念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中的法治实践。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化血脉的延续和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通过作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法治观念的树立,通过案例分析、课堂纪律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文化内涵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

3. 反思教学过程中法治观念的融入是否自然贴切,学生是否能够自觉遵纪守法。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5.1延续文化血脉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师小结: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习美德精神,学习身边榜样,从现在做起,践行美德,争做时代好少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难点:怎样理解文化自信;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情境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及双边活动
一、导入新课
方式一:视频导入
多媒体展示《国学公开课2020》让优秀传统文化点亮春节荧屏的相关材料,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探究(二)美德万年长
1.自学教材62-63页,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感悟美德:读一读孟子和范仲淹的名言,他们生活的年代虽相隔千年,忧乐思想却一脉相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共同探讨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3.寻找身边的感动,学习“顺其自然”“微尘”的故事,说说中华美德对人们有何影响。
4.传承美德我践行:传承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怎么做?
方式二: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活动。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体现着文化的丰富多彩。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一)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
2.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文化的作用P60-61①②
4.文化自信的内涵:
5.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6.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二)美德万年长
7.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P62①P64②P65③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和弘扬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典型人物和事例的相关资料。

3. 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分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3.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如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通史》等书籍,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示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延续文化血脉”,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认识能力,对一些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2.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和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资料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包括书籍、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室环境,包括座位排列、黑板、投影仪等。

3.准备学生分组,每组4-5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延续文化血脉”。

2.呈现(15分钟)通过呈现相关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或资料,深入分析和理解,并准备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共同巩固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拓展(10分钟)通过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赛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赛课教案_0
活动四:结合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三者 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联系及原因
活动五:结合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分析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积极参
与,结合课
本,分析归纳
让学生通过情景 体验,认真阅读 分析,领会知识, 提升认知与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积极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坚定与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花都广场标语》导入新课
关注花都,体
会中华文化
从学生身边事物 着手,提升兴趣, 及时引导,体会 中华文化,增强 感情。
讲授新课
活动一:结合“奋”字文化墙,认真分析,从中体
会中华文化的组成、特点
活动二:结合教材第59页“探究与分享”与PPT
素材,分析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活动三:结合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分析传 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要求
板书
延续文化血脉 中华文化根
4
厂1、中华文化的产生、组成和特点
2、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3、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
、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5.1
课题
5.1《延续文化血脉》之《中
华文化根》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积极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坚定与增强文化自信
2.通过对资料的搜集、知识的分析和归纳的逐步提高认知水平与能力。
重点
坚定与增强文化自信
Hale Waihona Puke 难点积极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坚定与增强文化自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5.1《延续文化血脉》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5.1《延续文化血脉》教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5.1《延续文化血脉》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5.1《延续文化血脉》是一节关于中华文化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使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涵。

2.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的案例。

2.准备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标志物,如长城、故宫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标志物代表了什么?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什么?2.呈现(15分钟)讲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通过具体案例,如诗词、书法、绘画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提问环节:请学生回答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和一种传承方式。

5.拓展(10分钟)讲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日本、韩国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责任。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5.1延续文化血脉》是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以及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认知能力,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面对复杂的文化现象和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3.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中华文化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3.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教师进行讲解,阐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5.1 延续文化血脉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5.1 延续文化血脉

延续文化血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中华文化根(一)中华文化的形成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责任意识: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担当责任。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我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潮起亚细亚》的绝美瞬间的视频导入。

通过开幕式中东方文化元素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自学导航: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58—66页,大字细读,小字略读,完成自学导航中的七个问题,时间3分钟。

自学内容为:(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特点和薪火相传的原因?(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3).中华文化的意义/价值/重要性?(4).文化自信的内涵、原因和做法?(5).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容?(6).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7).青少年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3.新课探究:共分为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寻根——赏中华文化之美看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你在其中发现哪些中华文化?结合经验,你还知道哪些中华文化?生自由回答,并总结文化的组成。

出示表格,思考: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前面不加“古”。

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

继续思考:中华文化能够传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总结要点,完成自学导航中的第一个问题。

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生参考课本回答。

完成自学导航中第二个问题。

材料展示:河南南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纪念着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这里见证着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医药的发展。

2021年5月12日,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

9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延续文化血脉》

9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延续文化血脉》
3.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么?学生回答。
出示四大发明图片
教师归纳:我国四大发明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中华文化有名扬世界的科技工
艺。
4.出示图片(文学艺术)
l11J:中华文化还包括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还有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华
文化呢?
出示图片(饮食、建筑)
下面请同学们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的内容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介绍了这么多中华文化,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中华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博大精深)
5.I11J: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么?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出示文字“龙”的图片
问: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字?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很好,这就是“龙”字。中华文化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2.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么?学生回答。
出示四大名著图片
教师归纳:我国四大民著有《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华文化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问:材料如何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
小结
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建设文明中国”为主题,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做出的积极应对。

《延续文化血脉》是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节的内容,包括“中华文化根”、“美德万年长”两耳,主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木节课主要讲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政治认同: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臼信,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文化F1.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

责任意识:承担起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文化现象,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但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从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坚定文化I i I信。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教法与学法: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学生通过思考、对话一讨论、分析一探究、交流一升华、迁移获取知识。

六、教学结构:教学路线:本课采用议学任务引领的议题式教学方式,议题、情境、活动、知识四个要素构成了如下四条线:1 .议题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何在?主议题引领下的分议题:分议题一:延续什么一一中华文化知多少。

分议题二:为何延续一一中华文化魅力何在。

分议题三:怎样延续一一文化传承你我他。

2 .情境线:观甲地县文化——思文化内涵——寻文化魅力——行文化力量。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5.1 延续文化血脉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根难点:中华文化根三、课时安排(2节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视频文件《大足石雕艺术》的内容引入第五课的学习。

2021年6月,重庆大足石雕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

延续文化血脉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二)展示本课的目标:自主学习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特点、★ 2、中华文化为什么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形成)?★4、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5、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6、如何坚定文化自信?★7、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内容各是什么?8、中华传统美德能世代相传的原因是什么?9、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三)运用你的经验:中国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用图片的形式展现: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老师小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四)提问:你能分享一下你身边有哪些中华文化吗?文化典籍建筑文化语言文字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知识归纳:★知识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特点 P 59①中华文化的形成: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补充: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②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艺术,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1.政治认同:通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健全人格:通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3.责任意识:通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本框题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本框题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来源、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进而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做法。

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理解美德的价值,进而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作为九年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与知识经验上都有所认知,有些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技艺,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系统、不深入,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崇尚外来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不足。

同时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到59项。

观看视频,感悟中华文化。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 课堂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 课堂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延续文化血脉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2.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3. 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4. 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5. 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掌握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个案,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阐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中操作。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案例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

5.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实践经验。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践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特点与价值的认识,通过课后作业、小论文等方式进行。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 课堂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 课堂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增强全球文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提高全球文化素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难点:1. 中华文化精髓的理解和传承。

2. 培养学生在全球文化背景下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中华文化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4. 小组活动法:分组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概念,引出中华文化的话题。

2. 讲解: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历史背景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中华文化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

5.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五、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典型的中华文化案例,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感悟。

3.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制定一个实际可行的计划。

六、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书画、戏曲、传统节日等。

2.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点。

2.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 文明与家园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 文明与家园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五(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目标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特点,理解文化自信,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能力:提高对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情感:热爱中华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重难点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一、课前预习二、新课导入:图片(西安各类文化)——学习、了解并传承三、新课讲授:【中华文化根】<一>提到西安想到西安的各种文化,提到说起中华文化又能想到哪些?(学生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华文字,图片(文字演变过程)——中国文字在不断地发展。

<三>不同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文学作品,图片(《七律长征》、《就义诗》)——革命时期创造的文化,对我们现今仍有指导作用。

总:与时俱进、包容力、薪火相传等。

<四>在新时代,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三者一脉相承,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五>优秀传统文化-汉字,图片(世界学汉语)——文化自信(含义)。

<六>讨论:坚持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怎么做?——P62【美德万年长】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一>图片(《岳阳楼记》、爱心驿站、爱心捐赠等)——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二>说一说你身边的美德(学生答)<三>交流:青少年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P65四、课堂小结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有责任去传承中华文化,它是我们的根,要代代守护,坚定文化自信,并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什么是中华美德。

五、课后作业板书:传承中华文化延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血脉践行中华美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核心素养】国家认同文化自信【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包括“中华文化根”“美德万年长”两目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第一目侧重从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角度,讲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创造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点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目侧重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重点落在“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

在这一大环境下,九年级的学生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从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能力目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传承、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学习重、难点】重点:文化自信难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师收集教学资源,书写教案,准备课件。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

《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归纳文化的特点,以及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国家发展的关系;能从自身出发,增强文化自信,向榜样学习,践行传统美德,争做美德少年。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发展;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理解并能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坚定文化自信教育难点: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传统美德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备教材,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学习有关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知识。

(2)提前了解学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

课前分好讨论小组,便于课上共同讨论、合作探究。

2.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古往今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俗语、成语、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插播一条央视《中国根中国魂》公益广告设问:广告中的“你”是谁?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正如同学们所言,视频中的“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独具魅力,文化的传承也十分重要。

十九大报告中写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时,中华文化还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有关中华文化的内容,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

(二)讲授新课环节一追溯中华文化根小活动:中华节日知多少? 出示有关节日的图片提问:这些分别是哪些民族的节日?你知道它的由来吗?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谁创造了中华文化?生思考作答,师引导点评教师引导:由来:“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藏语“望果节”中的“望”,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即:围绕丰收田野的歌舞。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延续文化血脉教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一、课程标准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标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和发展”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九年级第三单元以“文明与家园”为主题,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由“延续文化血脉”和“凝聚价值追求”两框组成。

其中“延续文化血脉”由两目“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组成。

本节课引导学生有意识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做法和中华美德展开讲授,使学生自觉重视中华文化的价值,形成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

三、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学生打牢中华文化底色,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探求新知的能力很强,分配学生课下调查进行当地特色文化,既有吸引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教学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

2、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续文化血脉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训练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
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

”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作业布置:选择教材65-66页“拓展空间”中推荐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意义和怎样发扬中华文化;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3 板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扬
美德万年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繁杂,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根,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文化,重点是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史实和现实来理解,选择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一个是美德万年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