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合集下载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摘要:[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安非他酮、马普替林、文拉法辛、氟西汀和米氮平五种药物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系统评价目前国内常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以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4.2)、万方数据医药信息镜像系统(1997-2014.2)、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4.2),PubMed(1966-2014.2)、Cochrane Library (2014年)、EMBASE(1974-2014.2)、ISI(1974-2014.2)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有关药物的临床试验,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同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RCT进行合并,利用WinBUGS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评价上述五种药物之间的OR值及其优劣顺序。

[研究结果]共纳入89项临床试验,7007例抑郁症患者,研究总臂数180。

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文拉法辛、米氮平,氟西汀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

OR文拉法辛-氟西汀=0.6741[95%CI:0.5313,0.8307],OR氟西汀-米氮平=1.5887[95%CI:1.2369,2.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服用马普替林导致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少,其中OR安非他酮-马普替(4)干预措施包含以下任意两种(或以上)措施:安非他酮、马普替林、文拉法辛、氟西汀、米氮平;(5)疗程≥4周;(6)用药剂量不超过2006版《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推荐的剂量;(7)疗效评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治疗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8)效果指标为有效例数(或有效率),与基线相比HAMD减分率≥50%为有效;不良反应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或不良反应发生率)。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与疗效评估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与疗效评估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与疗效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长期低落的情绪、丧失兴趣和喜悦感,以及对日常活动的巨大厌倦感。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并且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讨论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方式以及如何评估治疗的疗效。

一、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方式1.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

常见的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类抗抑郁剂(TCA)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等。

这些药物具有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患者情绪的作用,但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身体状况来确定。

2. 辅助用药除了抗抑郁药之外,有时医生还会为患者开具一些辅助用药,以增强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这些辅助用药包括抗焦虑药物、安眠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

辅助用药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对药物的耐受性来决定。

二、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估药物治疗的疗效评估是判断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治疗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1. 临床评定临床评定是一种常见的疗效评估方式,医生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其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

常用的临床评定工具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等。

这些评定工具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量化,提供了客观的评估指标。

2. 心理评估除了临床评定外,心理评估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心理评估可以通过各种心理测试来揭示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以及治疗后的改变。

例如,通过测量患者的心理压力水平、自尊心和社交能力等,可以客观地评估治疗的疗效。

3. 生物指标评估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生物指标评估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血清素、皮质醇和脑电图等生物指标,来了解治疗的效果。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抑郁症患者的生理变化,从而评估药物治疗的疗效。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抑郁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

患者在情绪、心境和体力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异常。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患者康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近年来,针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副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物之一。

它主要通过阻断5-羟色胺在神经元突触间隙内再摄取来发挥作用。

与传统药物相比,SSRIs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其中最常用的代表性药物包括舍曲林、氟西汀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消除睡眠问题。

二、新型抗抑郁药物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调节神经递质,以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

例如,阿米替林是一种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与SSRIs相比,在治疗强迫症和焦虑症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此外,文拉法辛和霍乐平等药物也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三、治疗耐药性抑郁症的选择除了常规的SSRIs类和新型抗抑郁药物外,一些其他治疗模式也可以应用于耐药性抑郁症患者。

例如,电休克疗法(ECT)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尽管ECT在社会上存在争议,但它在急性重度或耐药性抑郁中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效果。

另外,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磁刺激治疗(TMS)也是一些新型治疗模式的代表,这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并减轻抑郁症状。

四、个体化治疗和药物调整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精神障碍,每个患者的体验和反应都不同。

因此,个体化治疗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方向。

通过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在药物选择方面,了解患者的具体生理特征和家族史等因素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患者反应进行药物剂量和方案调整,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障碍,影响了全球数亿人的生活。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剂,对许多患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获益。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的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

本篇文章将探讨几种新兴药物,包括其机制、疗效及潜在副作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抗抑郁药物的新进展1. 氯胺酮氯胺酮是一种最早用于麻醉的药物,但近期研究显示它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不同于传统抗抑郁药物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开始见效,氯胺酮的抗抑郁效应通常在使用后数小时内就能显现。

机制氯胺酮主要通过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来发挥作用。

NMDA受体的阻断可导致谷氨酸释放增加,从而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

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神经塑性与恢复大脑功能,降低抑郁症状。

疗效与研究临床试验表明,氯胺酮在急性自杀意念患者和难治性抑郁症中表现出显著疗效。

目前,一些国家已将氯胺酮纳入了治疗指南。

然而,由于其潜在的滥用风险和副作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用。

2. 鼠尾草提取物鼠尾草提取物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该植物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

机制研究表明,鼠尾草提取物可能通过调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增强神经可塑性以及抗氧化作用,对抑郁症产生积极影响。

疗效与应用多项小规模临床试验已显示鼠尾草提取物对轻度到中度抑郁症有疗效。

然而,尚需大规模试验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3. 阿戈美拉汀阿戈美拉汀是一种新型抗抑郁剂,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具备5-HT2C受体拮抗和褪黑激素激动作用。

这使得它不仅能够改善情绪,还能调节睡眠周期。

机制阿戈美拉汀通过拮抗5-羟色胺2C(5-HT2C)受体,使得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提高。

同时,通过其对褪黑激素受体的激动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降低焦虑与抑郁症状。

研究新型抗抑郁药物以改善心理健康

研究新型抗抑郁药物以改善心理健康

研究新型抗抑郁药物以改善心理健康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发严重,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心理健康,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新型抗抑郁药物。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和其对心理健康的潜在改善效果。

一、单胺类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单胺类抗抑郁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抗抑郁药物,常见的有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SN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抑郁症状,并且相对安全可靠。

然而,尽管单胺类抗抑郁药物在很多患者中表现出一定的疗效,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这些药物不敏感或存在耐药性。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新的抗抑郁药物来应对这一问题。

二、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1. NMDA受体拮抗剂: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NMDA受体的功能异常与抑郁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利用NMDA受体拮抗剂来改善抑郁症的疗效。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NMDA受体的活性,减轻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2. Ghrelin受体激动剂:Ghrelin是一种肽激素,与食欲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最近的研究发现,Ghrelin受体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因此,一些研究团队开始研究利用Ghrelin受体激动剂来治疗抑郁症,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 AMPA受体增强剂:AMPA受体在神经递质的传导中起重要作用,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有关。

最新的研究表明,AMPAR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靶点来治疗抑郁症。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些AMPAR增强剂,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一定的抗抑郁效果。

三、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潜在改善效果虽然新型抗抑郁药物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已有的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在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比传统的单胺类抗抑郁药物,这些新药物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显示出改进的效果:首先,新型抗抑郁药物可能具有更快的起效时间。

一些早期数据显示,与传统药物相比,新型抗抑郁药物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可能更加快速和高效。

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主要的方式,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被誉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患抑郁症是需要治疗的,因为不治疗有生命危险。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比较便捷易行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发出一类新型抗抑郁药物,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这类新型抗抑郁药正逐渐取代三环类抗抑郁药,成为了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目前常用的有5种: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被誉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不但有抗抑郁作用,可以治疗抑郁症,而且副作用少而轻,对心脏没有毒性作用,也没有镇静作用,药物过量也没有什么危险,安全性高。

这类药物的适应证还包括强迫症、惊恐症和贪食症等。

半衰期长,多数只需每日给药1次,疗效在停药较长时间后才逐渐消失,心血管和抗胆碱副作用轻微,过量时较安全,前列腺肥大和青光眼患者可用;副作用主要包括恶心、腹泻、失眠、不安和性功能障碍,多数副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过性、可产生耐受;与其他抗抑郁药合并使用常常增强疗效,但应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等)合用,否则易致5-羟色胺过多的综合征。

1.氟西汀(百优解、优克、奥麦伦)适应证:抑郁症、强迫症、贪食症、惊恐发作,其他还有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通常需要3~4周起效。

用法用量:剂量少至5~10毫克/天,最佳20~40毫克/天,推荐剂量为10~20毫克/天。

如能耐受,20毫克/天应维持3周,然后逐渐加量,多数抑郁病人每日不超过40毫克,有些病人<10毫克或更少。

可将20毫克胶囊溶于水或饮料中分次服,溶液应置冰箱内保存。

强迫症:60毫克/天改善最明显,但副作用也最大。

推荐起始量20毫克,如能耐受,3周可加至40毫克/天,1个月后酌情加至60毫克/天。

常见不良反应:有失眠、恶心、易激动、头痛、运动性焦虑、精神紧张、震颤等,多发生于用药初期。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和副作用的风险评估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和副作用的风险评估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和副作用的风险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一种主要方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本文将就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和副作用的风险评估展开讨论。

一、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方法1. SSRI类抗抑郁药物SSRI类抗抑郁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之一,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它们通过增加脑部神经递质血清素的水平来改善抑郁症状。

SSRI类药物通常副作用较轻,适用于轻度到中度抑郁症患者。

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等问题,需患者密切关注。

2. SNRI类抗抑郁药物SNRI类抗抑郁药物是另一种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如文拉法辛、毕伐舒林等。

与SSRI类相比,SNRI类药物还能增加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对临床上疗效更为显著。

然而,它们的副作用风险也较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医生进行监测。

3.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米嗪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它们通过调节多种脑部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

然而,三环类药物的副作用较为明显,包括口干、便秘、心动过缓等,需严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

二、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风险评估1. 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存在差异,副作用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药物治疗前,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体质、病史以及当前的身体状况,以便预测和评估副作用风险。

2. 年龄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老年患者常常对药物的代谢速度较慢,因此副作用的发生概率较高。

女性患者有时在经期前后对药物会有更大的反应,需谨慎使用。

3. 疾病状态抑郁症患者常常伴随有其他身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本身的治疗可能与抗抑郁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副作用风险。

因此,在使用药物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

4.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效果和副作用。

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安全性评价

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安全性评价

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安全性评价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医学的进步,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显著。

本文将着重探讨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安全性评价。

一、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在抑郁症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1. SSRI的应用SSRI是抑郁症治疗中的一线药物,通过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

它的优势在于副作用相对较轻,且有效性高。

然而,长期使用SSRI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焦虑等不良反应,需慎重使用。

2.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但副作用较多,如口干、便秘等。

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并结合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药物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感到过度紧张和恐惧。

药物在焦虑症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应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治疗焦虑症的常用药物之一,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这类药物可以缓解焦虑症状,但对于患者的生活行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容易成瘾,故剂量需适当控制。

2.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的应用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在焦虑症治疗中也有一定效果,如舍曲林、氟西汀等。

这些药物相对副作用较少,但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才能取得显著疗效。

三、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能够减少幻觉、妄想等症状。

然而,这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多,如肌部强直、锥体外系症状等,需谨慎使用。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等,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这类药物相对副作用较少,且对负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药理学研究中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药理学研究中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药理学研究中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近年来,抑郁症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精神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超过3亿人口罹患抑郁症,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成为了当今药理学领域中的热点和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在药理学研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并探讨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一、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dopamine-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简称DNRI)是一类在药理学研究中逐渐兴起的抗抑郁药物。

这类药物能够通过阻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元之间的再摄取来增加它们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其中,早期的代表药物为百忧解(Bupropion),它具有较强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的DNRI药物,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和米氮平(Mirtazapine)等。

这些药物通过对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体内的平衡调节,减轻了抑郁症状,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二、谷氨酸递质受体调节剂作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脑内谷氨酸递质的异常水平被广泛研究。

目前,研究人员针对谷氨酸递质的调节机制,提出了一类新型抗抑郁药物,称为谷氨酸递质受体调节剂。

这种药物能够通过作用于NMDA受体和AMPA受体等谷氨酸递质受体,调节脑内谷氨酸递质的释放、再摄取和代谢,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例如,酮酸耐久胺(Ketamine)作为一种新型的谷氨酸递质受体调节剂,其通过快速、持久的抗抑郁效应而备受关注。

此外,具有与酮酸耐久胺相似作用机制的药物如阿斯亚星(Esketamine)也展现出了不错的抗抑郁疗效。

三、皮质类固醇受体调节剂皮质类固醇受体调节剂是另一类在药理学研究中备受期待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皮质类固醇受体,调节体内皮质醇水平,从而产生抗抑郁的效果。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

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型抗抑郁药物不断涌现,为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旨在对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新型抗抑郁药物的种类及特点近年来,新型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 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等。

SSRI 类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通过选择性抑制 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 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这类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

SNRI 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同时抑制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对伴有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为有效。

NaSSA 类药物如米氮平,通过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 5-羟色胺能神经传导,改善睡眠和食欲,对伴有睡眠和食欲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优势。

二、临床疗效评估指标1、症状改善程度常用的评估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等,通过对患者的情绪、睡眠、食欲、兴趣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判断药物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2、治疗起效时间指患者开始服用药物到症状出现明显改善的时间间隔。

一般来说,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在 2 4 周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

3、治愈率和缓解率治愈率是指经过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比例,缓解率则是指症状明显减轻的患者比例。

这两个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药物的治疗效果。

4、复发率指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再次出现抑郁发作的比例。

较低的复发率意味着药物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5、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生活质量量表如 SF-36 等,评估患者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以了解药物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病发率较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药效和安全性是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药效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来探讨抑郁症药物治疗的评价。

一、药效评价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并预防复发。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的药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抗抑郁效果、快速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药效的评价需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药物对不同的患者有效性的影响。

目前,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中,常用的药物有三类:单胺类抗抑郁药(如SSRI,SNRI)、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氧羟胺)和其他抗抑郁药(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伏立康)。

其中,单胺类抗抑郁药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各种类型的药物均存在有效性差异,因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每种药物的疗效也存在差异。

近年来,许多研究指出,针对抑郁症患者的个体化选择药物,即根据患者的基因、药物代谢情况来个性化用药,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在评估药物的有效性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

二、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人群和病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对于治疗效果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副作用也需要严格把控。

1、药物副作用鉴别药物的副作用,需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情况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副作用:情绪障碍:某些药物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失眠、幻觉等情绪障碍,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生理副作用:抗抑郁药大多数都会引起轻微的、暂时性的副作用,如口干、恶心、失眠等。

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脏病、血压下降等,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协同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抗抑郁药缓解疼痛、焦虑、睡眠等症状,而有时它们也能够增加其它药物的作用,这是其中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之一。

常用新型抗抑郁药的特点比较

常用新型抗抑郁药的特点比较

临床观察中,赛乐特®起效比氟西汀快
临床试验中,106例抑郁症患者经6周赛乐特®(20-40毫克/日,n=54) 或氟西汀(20-60毫克/日,n=52)治疗后,平均HAMD总分改善情况见图, 赛乐特®组在治疗第三周的疗效比氟西汀组就有显著性差异。
30
平均HAMD量表总分
28 26 24
P<0.05
Jim Ballenger.XII WCP
赛乐特的临床用药
• 规格:20毫克/片,10片/盒。 • 使用方法:每日一次20毫克,建议晨起饭后服用(有研 究认为早晨服药较晚上效果好)
开始3-4天可10毫克/日,无明显副反应后加至20毫克/日 焦虑症状严重者,开始时可酌情合并使用小剂量安定类 抗焦虑药,2周后逐渐撤药。 疗效不佳需增加剂量者,建议从第4~6周开始每周以10毫 克递增,40毫克仍疗效不佳者建议换药。 老人、体弱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建议服用最低有效剂量 停药时建议40→30→20→10→5毫克逐渐减量
O
SSRI的药效学特性和临床意义
药效学特性
与和 肾上腺素能 受体亲和力低
临床意义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
心动过速、心悸、体位性低血压、头 晕等
与多巴胺受体亲和力低
无锥体外系的副反应
震颤、共济失调等
与组胺受体亲和力低
无镇静样副反应,对患者的认知 和精神运动性活动无损害
低血压、镇静、头晕、体重增加等
常用新型抗抑郁药 的特点比较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赵仁亮
交流内容
1、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原理 2、赛乐特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3、常用新型抗抑郁药的特点比较
何谓新型抗抑郁药?
80年代以后,研制出一些抗抑郁药,都具备下 列的共同特点,被称为新型抗抑郁药。 • • • • 1、疗效与传统的抗抑郁药相当。 2、安全,无心脏毒性,过量不致命。 3、副作用少,特别是抗胆碱能副反应很少。 4、每天服一次,无须调整剂量。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效果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疲劳倦怠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各异。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帮助患者和医生做出更明智的治疗选择。

一、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在药物治疗抑郁症时,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抑郁症状。

二、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等。

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些评估方法:1. 临床症状的改善: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等。

可以通过采用评分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来评估症状的改善程度,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轻微。

2. 生活质量的提升:抑郁症往往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方面。

通过生活质量评估问卷(如SF-36)可以了解患者在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善情况。

3. 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治疗抑郁症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恶心、失眠等。

评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可以帮助医生进行风险评估。

三、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SSRI药物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TCA药物虽然疗效也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主要用于对SSRI不敏感的抑郁症患者。

MAOI药物在临床上使用较少,副作用较多,主要用于耐药性抑郁症的治疗。

四、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抑郁症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不同患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各异。

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结合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五、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电抽搐治疗等也可以作为抑郁症的补充治疗方法。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了解各种药物的优缺点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了解各种药物的优缺点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了解各种药物的优缺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了解各种药物的优缺点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及其优缺点。

一、SSRI类药物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

它们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增加大脑神经元之间5-羟色胺的含量,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1.1 优点:(1)疗效好:SSRI药物是目前抑郁症治疗中疗效最好的选择,对轻中度抑郁症及焦虑伴抑郁症状的患者尤为有效。

(2)副作用相对较小:相比于其他类别的抗抑郁药物,SSRI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不易引起猝死、心脏问题等严重副作用。

(3)安全性较高:SSRI类药物的安全性较高,特别适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

1.2 缺点:(1)副作用:尽管相对较小,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失眠、恶心、性功能障碍等。

(2)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SSRI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

二、SNRI类药物SN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药物是另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

与SSRI类药物不同,SNRI药物除了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外,还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2.1 优点:(1)多效性:SNRI药物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神经递质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不同类型的抑郁症状。

(2)相对较高的疗效:一些研究表明,SNRI药物对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SSRI药物。

2.2 缺点:(1)副作用:SNRI类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失眠、头痛等。

(2)相对较高的安全风险:SNRI药物可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系统的风险,需谨慎应用。

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较早期使用的一类药物,具有抑制多种神经递质再摄取的作用。

由于其副作用相对较大,目前已逐渐被SSRI和SNRI替代。

3.1 优点:(1)疗效稳定:三环类药物在一些特定病例中,尤其是对抗抑郁症状与慢性疼痛、睡眠障碍等并存的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

为了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医学界研发了很多种抗抑郁药物。

在这些药物中,有五种被誉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它们分别是: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和氟伏沙明。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种抗抑郁药物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一、帕罗西汀帕罗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它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帕罗西汀广泛应用于轻至中度抑郁症的治疗,长期服用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二、氟西汀氟西汀也是一种SSRI,具有与帕罗西汀相似的作用机制。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5-羟色胺再摄取,提高5-羟色胺在脑内的浓度,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氟西汀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还可用于治疗强迫症和恐惧症等相关心理疾病。

三、舍曲林舍曲林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其在脑内的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舍曲林适用于轻至中度的抑郁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然而,舍曲林的副作用相对较多,如口干、便秘等,需要在使用时慎重考虑。

四、文拉法辛文拉法辛属于脑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可调节这两种神经递质在脑内的水平。

文拉法辛具有改善患者情绪和认知能力的作用,在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文拉法辛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它可能引起副作用,如心血管问题和药物依赖等。

五、氟伏沙明氟伏沙明是一种非典型抗抑郁药物,它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来减轻抑郁症状。

氟伏沙明被广泛应用于中重度抑郁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

然而,氟伏沙明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和性功能障碍等。

抑郁症的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

抑郁症的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

抑郁症的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抑郁症不仅对个人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社交关系、工作能力以及家庭和社会功能造成损害。

因此,抑郁症的治疗选择和疗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药物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SSRI具有副作用较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在长期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

而三环类抗抑郁药则有很好的镇静效果,但由于其副作用明显,使用时需特别注意。

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联合应用多种不同类别的药物来提高治疗效果,但须谨慎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中,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药物治疗相比,心理治疗具有较长期的效果,并且可以帮助患者掌握应对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技巧。

然而,心理治疗需要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指导,并要求患者对自身情绪做出积极主动的反思和调整。

在选择抑郁症治疗方法时,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有些患者可能对药物敏感并取得良好效果,而另一些人则更适合接受心理治疗或两种方法的结合。

因此,在评估抑郁症疗效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个体以及其特定情况下的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疾病持续时间也可能影响治疗选择和评估。

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评估主要基于患者报告量表和医生的临床观察。

一些常用的抑郁症评估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贝克焦虑与抑郁量表(BDI)。

这些量表通过测量患者在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具体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价其抑郁程度和变化。

医生的临床观察则包括对患者行为、睡眠、饮食以及社交功能等方面的观察记录,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5种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5种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5种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

然而,这些药物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种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应对方法。

第一部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种类之一。

它们通过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在神经系统中产生抗抑郁作用。

但是,SSRI也可能会导致以下副作用:1.性功能障碍:药物抑制5-羟色胺的摄取,而这种神经递质也是性行为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SSRI有可能会导致性欲降低、勃起障碍和早泄等副作用。

2.失眠:一些患者在服用 SSRI 时报告失眠。

这可能与药物的刺激性质有关。

如果出现失眠,请通知医生。

应对方法:1.处理性功能障碍:如果您在服用SSRI时出现性功能障碍,与医生谈论该问题,看看是否可以更换药物或减少剂量。

此外,一些性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您处理包括性欲降低、勃起障碍和早泄在内的性功能障碍。

2.改善失眠:如果您在服用SSRI时出现失眠的情况,与医生讨论可用的治疗选项,例如改变用药时间、添加安眠药或使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

第二部分:三环抗抑郁药三环抗抑郁药(TCA)是一种古老的抗抑郁药物,已有数十年的使用历史。

TCA工作原理类似于SSRI,但有一些不同之处。

TCA的主要副作用包括:1.口干:TCA可能会导致口干。

口干可能会导致口腔感染、口臭和口舌溃疡等问题。

2.模糊视力:TCA可能会导致眼睛模糊不清。

这可能会影响驾驶和其他活动。

应对方法:1.处理口干:保持充足的饮水量有助于缓解口干。

此外,使用口腔药物喷雾器、口腔清洁剂或口腔润滑剂也可以减轻口干症状。

2.处理视力问题:如果您在服用TCA时出现视力问题,立即告诉医生。

医生有可能通过减少剂量或更换药物来缓解视力问题。

第三部分:酰胺抗抑郁药酰胺类抗抑郁药是一种较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已被广泛使用。

它们通过调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来产生抗抑郁作用。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

新兴药物治疗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传统的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副作用多、反应迟缓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兴药物逐渐成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选择。

本文将介绍几种新兴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及其优势。

1. 精神活性药物精神活性药物是一类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近年来,一些新型精神活性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1.1 SSRI类药物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之一。

它通过阻断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比,SSRI 类药物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

1.2 SNRI类药物SN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类同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的药物。

与SSRI类药物相比,SNRI类药物不仅能够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还能够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2. 神经调节剂神经调节剂是一类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活动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近年来,一些新型神经调节剂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2.1 针对谷氨酸受体的药物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些新兴药物通过调节谷氨酸受体的活性,增加谷氨酸的释放,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这类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2.2 针对γ-氨基丁酸受体的药物γ-氨基丁酸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焦虑和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些新型药物通过调节γ-氨基丁酸受体的活性,增加γ-氨基丁酸的释放,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这类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3. 其他新兴药物除了上述精神活性药物和神经调节剂,还有一些其他新兴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显示出潜力。

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 3 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抗抑郁药物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对于这些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人们往往存在着许多疑问和担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

例如,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能够增加大脑中 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改善情绪;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s)则同时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和 5-羟色胺这两种神经递质。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和平衡,逐渐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那么,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如何呢?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对于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是有效的。

一般来说,在开始用药后的 2 4 周内,患者可能会逐渐感受到症状的改善,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和食欲问题等有所缓解。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因人而异。

有些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反应良好,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尝试多种药物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此外,治疗的效果还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是否伴有其他精神疾病、个体的遗传因素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轻度至中度的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可能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而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或者心理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药物治疗通常是必要的。

在安全性方面,抗抑郁药物总体上是相对安全的。

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失眠、性功能障碍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在用药后的早期阶段出现,并且多数是暂时的、可耐受的。

随着身体对药物的适应,这些不良反应往往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不过,也有一些较为严重但相对少见的不良反应需要引起关注。

例如,某些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心血管问题,尤其是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新型抗抑郁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摘要:[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安非他酮、马普替林、文拉法辛、氟西汀和米氮平五种药物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系统评价目前国内常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以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4.2)、万方数据医药信息镜像系统(1997-2014.2)、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4.2),PubMed(1966-2014.2)、Cochrane Library (2014年)、EMBASE(1974-2014.2)、ISI(1974-2014.2)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有关药物的临床试验,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同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的RCT进行合并,利用WinBUGS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评价上述五种药物之间的OR值及其优劣顺序。

[研究结果]共纳入89项临床试验,7007例抑郁症患者,研究总臂数180。

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文拉法辛、米氮平,氟西汀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

OR文拉法辛-氟西汀=0.6741[95%CI:0.5313,0.8307],OR氟西汀-米氮平=1.5887[95%CI:1.2369,2.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服用马普替林导致不良反应的例数最少,其中OR安非他酮-马普替林=8.6945[95%CI:2.1496,26.4462],OR马普替林-文拉法辛=0.2086[95%CI:0.0627,0.4958],OR马普替林-氟西汀=0.2109[95%CI:0.0607,0.5422],OR马普替林-米氮平=0.2521[95%CI:0.0773,0.61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网状Meta分析还对五种干预措施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氟西汀、安非他酮和马普替林的有效性较好,而马普替林、氟西汀、米氮平的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氟西汀作为新型抗抑郁药的代表,在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具有较好的表现。

尽管本研究表明马普替林有较高的推荐等级,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较少,仍有待专门设计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关键词:新型抗抑郁药;Network 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83-041 研究背景目前,抑郁症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三种: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电休克疗法,这三种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1980年以前,抗抑郁药主要有两类,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通常将这两类抗抑郁药称为传统抗抑郁药。

传统抗抑郁药虽然疗效好,起效快,在抑郁症治疗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它们能与多种受体结合,因此具有很多的不良反应,而且治疗依从性差,治疗易中断,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抗抑郁药的药理机制的深入研究,逐步研制开发出了多种新型抗抑郁药,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研究报道,新型抗抑郁药与传统抗抑郁药疗效相当,但更具有以下明显优势:(1)不良反应作用少,无明显抗胆碱能作用;(2)安全性高、无心脏毒性,过量不致命;(3)耐受性好,患者能够长期持续用药;(4)服药方便,病人依从性高。

2 研究目的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展了有关多种抗抑郁药物的效果和依从性比较的研究,但是国内还没有同时比较各类抗抑郁药物的相似研究。

现有研究大多数是两种药物的直接比较,提供的信息有限,还不足以支持患者和医生的用药选择和临床实践。

因此,开展专门针对我国人群的药品评价工作势在必行。

本文选取了作用机制不同的5种新型抗抑郁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氟西汀、文拉法辛、马普替林、米氮平和安非他酮5种抗抑郁药物的临床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旨在对目前国内常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

3 研究方法3.1 网状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主要是借助调整间接比较技术进行直接与间接比较,它还可以同时对多个不同试验/干预措施进行相互比较,进而选择最佳治疗,因此又被称为混合处理比较Meta分析(mixed-treatment comparison meta-analysis)或多处理Meta分析(multiple-treatmentsmeta-analysis)。

2002年Lumley教授首先提出了网络Meta 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的模型和方法。

与传统Meta分析不同,它可以将治疗同类疾病的多种干预措施汇总后进行定量化的统计分析。

这种合并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方法可以增加证据的可信性。

3.2 资料与方法3.2.1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文献语言限定为中文和英文;(2)研究类型为RCT;(3)患者对象为中国大陆18岁以上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均符合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4)干预措施包含以下任意两种(或以上)措施:安非他酮、马普替林、文拉法辛、氟西汀、米氮平;(5)疗程≥4周;(6)用药剂量不超过2006版《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推荐的剂量;(7)疗效评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治疗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8)效果指标为有效例数(或有效率),与基线相比HAMD减分率≥50%为有效;不良反应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或不良反应发生率)。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标准的研究报告;(2)非最终临床试验报告;(3)联合用药或合并心理干预的研究;(4)本研究还排除了产后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双相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症、伴有明显激越的抑郁症、伴有焦虑的抑郁症。

3.2.2 文献来源与检索3.2.2.1 检索策略分别以“安非他酮”、“马普替林”、“文拉法辛”、“氟西汀”、“米氮平”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4.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4.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4.2)、万方数据医药信息镜像系统(1997-2014.2)、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4.2);以“bupropion”、“maprotiline”、“velafaxine”、“fluoxetine”、“mirtazapine”检索PubMed (1966-2014.2)、Cochrane Library(2014年)、EMBASE (1974-2014.2)、ISI(1974-2014.2)。

文献限定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另外,还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了扩大检索。

所有检索策略均经过多次预检索后确定。

3.2.2.2 文献筛选文献筛选的全过程由2位研究员独立完成,如遇不一致通过讨论解决或者请第三方判断。

文献筛选的过程如下:(1)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X5将检索文献归类、整理,排除重复收录文献;(2)通过阅读每篇文献的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于任何一篇潜在的相关研究都要求调阅全文分析;(3)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复核剩余研究,并详细记录排除文献原因;(4)确定最终纳入研究文献,进入数据提取阶段。

筛选后,对每篇纳入文献按照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分。

3.2.3 统计学分析3.2.3.1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本研究所用效果指标为计数资料,因此合并效应量时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并用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进行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用u检验,用z 值和P值表示,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即P<0.05时表示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假设检验的结果用森林图呈现。

3.2.3.2 模型拟合度(model fit)检验在网状Meta分析时,需要进行模型拟合度的检验,WinBUGS软件可以给出totresdev这个参数,此参数为表示评价模型拟合度的参数,当此参数与原数据的总数相等时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

4 研究结果4.1 文献检索结果按照前述的检索步骤和资料收集方法,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37篇;利用EndNote X5文献管理软件进行剔重后,共获得文献300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后,排除重复发表文献22篇,与本研究受试对象和干预措施不符的文献105篇,未能获得原文的4篇,共计排除131篇;对可能符合纳入排除标准169篇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再经过纳入标准和数据完整性进行剔选,排除掉80篇,最终纳入文献89篇(图1)。

其中2个是三臂(three-arm)试验,其余87个为双臂(two-arm)试验,研究总臂数为180,共涉及抑郁症患者7007例。

本研究将分别考察5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两个指标,因此进行分类筛选后发现共有85篇文献报告了有效率数据,41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4.2 网状Meta分析证据网络本研究的网状Meta分析干预措施之间关系如图2和图3。

图中的连接线表示相连接的两种干预措施之间有直接比较的证据,无连接线的两种干预措施可采用网状Meta分析进行间接比较;线的粗细表示纳入研究数目多少,圆点大小表示该干预措施的合计样本量。

本研究共涉及5种干预措施:bupropion(安非他酮)、maprotiline(马普替林)、venlafaxine(文拉法辛)、mirtazapine(米氮平)、fluoxetine(氟西汀)。

可以看出,在纳入有效率分析的85个研究中,将文拉法辛和氟西汀进行比较的文献数量最多,试验对象数目最多的干预措施为氟西汀。

在纳入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的41个研究中,对文拉法辛和米氮平进行比较的文献数目最多,试验对象数目最多的干预措施为氟西汀。

4.3 五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评价本研究使用1条马尔科夫链,迭代40000次,设置10000次退火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85项临床试验进行网络Meta分析,得到了5种干预措施临床有效率的OR值和95%置信区间(表1)。

结合了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氟西汀较之文拉法辛有更高的有效率,OR文拉法辛-氟西汀=0.6741[95%CI:0.5313-0.8307],氟西汀较之米氮平也有较高的有效率,OR氟西汀-米氮平=1.5887[95%CI:1.2369-2.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