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22•【字号】甘政办发[2012]122号•【施行日期】2012.05.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2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甘肃省“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明确全省农村经济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筑西部生态屏障,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一)“十一五”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加强“三农”工作,全力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到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057.2亿元和575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102.7%和86.7%;全省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27%,实现连续7年增产,2010年达到958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900万吨台阶;肉类产量达到86.78万吨、蔬菜产量1208万吨、禽蛋产量10.7万吨、奶产品44.79万吨、水产品1.23万吨,全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甘肃省粮食监测预警和保障应急预案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甘肃省粮食监测预警和保障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23•【字号】甘政发[2007]6号•【施行日期】2007.0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粮食市场管理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甘肃省粮食监测预警和保障应急预案的通知(甘政发[2007]6号2007年1月23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省发改委提出的《甘肃省粮食监测预警和保障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粮食监测预警和保障应急预案目录1 总则2 组织机构及职责2.1 省级应急指挥机构2.2 市州应急指挥机构3 市场监测和预警3.1 市场监测3.2 预警4 应急措施4.1 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4.2 信息动态监测4.3 储备投放4.4 扩大零售货源4.5 提高成品粮加工能力4.6 省外采购4.7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4.8 其他调控措施5 预案的启动与停止5.1 预案的启动5.2 预案的停止6 附则1 总则1.1为应对突发粮食公共事件,保证特殊情况下的粮食(含食油,下同)正常供给,建立切实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本预案所称粮食应急状态,是指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或者其他原因,引发较大地域范围内粮食供求关系突变,出现群众大量集中抢购、粮食脱销断档、价格大幅度上涨等粮食市场急剧波动的状况。
粮食应急状态分为省级(Ⅰ级)和市州级(Ⅱ级)两级。
本预案应对省级粮食应急状态(Ⅰ级),市州级粮食应急状态(Ⅱ级)由各市州分别制定的粮食应急预案应对。
1.3省级储备粮是稳定全省粮食市场的重要物质基础,市州、县区市建立的粮食储备是省级储备体系的重要补充。
各市州粮食应急供给以省级储备粮吞吐为主,以市州、县区市储备粮吞吐为辅。
储备粮的吞吐按分级负责制的原则,采取统筹安排、合理调拨的方式进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18•【字号】甘政办发[2011]58号•【施行日期】2011.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58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各企业:《甘肃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三月十八日甘肃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为确保推进质量振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质量振兴的意见》(甘政发〔2010〕25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全省推进质量振兴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任务(一)全面开展推进质量振兴工作。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将推进质量振兴列入重点工作内容,在认真总结质量兴市州、质量兴县市区活动经验、巩固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充实扩展并制定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措施、方法、步骤、职责,强化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全面组织实施。
2011年底前,全省市、县两级政府要全面开展推进质量振兴工作。
(牵头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二)设立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
制定《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实施意见》及评审细则,对推进质量振兴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励企业努力创新,追求卓越质量绩效。
省政府质量奖每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单位和个人的数量均不超过4个,2011年底前启动奖励评审。
各地政府、各企业也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
(牵头单位: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积极推进品牌战略。
以我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中的主导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以及市场占有率高、发展空间大的产品为重点,调整、补充和完善全省名牌产品发展规划,对列入规划的产品重点培育,由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逐年、逐项督促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发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发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10]43号【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发布日期】2010.03.09【实施日期】2010.03.09【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失效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发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43号2010年3月9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农发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63号)精神,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明确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措施,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我省自1996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发县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目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业综合开发要充分发挥项目覆盖面大、投资集中稳定、措施综合配套等独特优势,进一步改善农业装备条件,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集中投入抓基础、突出重点抓效益、立足特色促发展、依靠科技促后劲”的要求,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以农业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做到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倾斜,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全省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甘肃牧草生产机械化现状和发展潜力
酒泉,中东部地区的定西、庆阳等地形成了较为明 显的牧草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以苜蓿、燕麦为主 的商品草种植面积达到 329 万亩,已成为全国产量 最大、最集中的商品苜蓿和燕麦产区。全省商品草 基地分布主要为 :酒泉、张掖、金昌的高端苜蓿商 品基地 ;山丹县的高端燕麦商品基地 ;甘南州、天 祝县的高寒地区刈割草场 ;武威、定西的青贮高粱 基地 ;白银、定西的青贮玉米基地 ;永登县、岷县 的旱区燕麦基地 ;白银、定西、庆阳的旱区苜蓿基 地 ;定西的特色草产业基地。
一、全省牧草基本情况 甘肃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原 2.67 亿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 39.4%,其中高寒草甸 类草场 6413 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 24% ;草原 类草场 8593 万亩,占 32% ;荒漠草场 9410 万亩, 占 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 2.41 亿亩,甘肃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草、三分山、两分沙、一分林、 一分田,草原是省内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 甘 肃 的天 然 草 场主 要 分布 在 甘 南 草原、 祁连 山——阿尔金山山地及省境北部的沙漠沿线一带,
2. 发展目标及规划 (1)政府强力推动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 府高度重视草产业发展,在各级部门强力推动下, 充分发挥适宜于发展草产业的自然、资源、区位和 技 术优 势, 通 过草原 奖 补、 退牧 还 草、 高 产 优 质 苜蓿项目的带动,不断加大对发展草产业的政策支 持,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草产业发展的意见》,提 出要将甘肃省建成草业大省和草业强省的目标。省 农牧厅制定了《甘肃省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甘肃省草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规划》和《甘肃省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引导草产业持续发展。 (2)规划保障及目标 《甘肃省草产业“十三五” 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 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 达到 3450 万亩,苜蓿种植面积达到 1500 万亩,牧 草种子田面积达到 50 万亩,草产品加工产能达到 500 万吨。力争再建一个千万亩的草产业生产基地, 包括河西灌区新增 100 万亩高端苜蓿商品草基地, 旱区新增 350 万亩整流域苜蓿商品草基地,通过粮 改饲形成 300 万亩饲用玉米青贮商品草基地,建成 100 万亩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特色 商品草基地,建成 100 万亩燕麦商品草基地,利用 粮改饲建成 50 万亩饲用高粱青贮草基地。使甘肃 省牧草良种化率达到 80% 以上,秸秆饲料化率提 高到 65% 以上。力争到 2020 年把甘肃省建成全国 重要的优质苜蓿生产基地、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和防 灾减灾饲草料储备基地,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 为保障生态安全、改善民生、确保草畜安全、推动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进行牧草良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0.06.27•【文号】农机发〔2020〕3号•【施行日期】2020.06.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设施种植是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设施装备和机械化生产是设施种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关于设施农业发展有关部署,现就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优化种植设施区域布局,大力推广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温室,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加快设施装备与设施专用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配套,完善技术装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设施种植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加快设施种植现代化步伐,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种植设施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结构类型更加优化,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为主的种植设施总面积稳定在200万公顷以上;设施结构区域化标准化设计、建设、改造稳步推进,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新型设施结构、材料和节能降耗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广,设施蔬菜、花卉、果树、中药材的主要品种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0%以上,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化肥、农药及水资源利用率迈上新台阶。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2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计划的通知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2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2.05.24•【字号】甘农财发〔2022〕25号•【施行日期】2022.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项资金管理正文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2年第二批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计划的通知甘农财发〔2022〕25号各市(州)、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省级有关单位:根据财政部《关于下达2022年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财农〔2022〕35号)和《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2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2〕13号)要求,经研究,现将2022年中央财政第二批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计划下达你们(见附表1、2),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金支持方向和重点2022年中央财政第二批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耕地质量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一)支持耕地质量提升1.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3753万元。
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经济、环保”的要求,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方式,调整施肥结构,通过多种途径替代部分化学肥料投入,提升施肥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重点支持30个县打造9个化肥减量示范带和农户施肥调查、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
2.开展退化耕地治理1289万元。
以退化耕地治理为重点,在瓜州、玉门等5个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突出的重点市县,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耐盐碱油料作物种植示范、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试验,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强化耕地增产稳产能力,推进藏粮于地。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工作。
3.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800万元。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7.08•【字号】甘政办发〔2020〕65号•【施行日期】2020.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切实加强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产能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坚持“夯实基础、确保产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法严管、良田粮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到2020年底,全省建成152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2020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全省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二、主要任务(一)构建管理体制。
1.统一规划布局。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清查,全面摸清各地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分XXX利用状况。
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结合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规划和引洮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情况,编制全省“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形成省、市、县三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
省级建设规划重点明确市州、县市区分年度建设任务,确定建设重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市级建设规划重点找准潜力区域,明确目标任务和建设布局,确定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县级建设规划重点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地块,确定工程措施和时序安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9.14•【文号】国办发〔2020〕31号•【施行日期】2020.09.1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偏弱等突出问题。
为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消除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不合理壁垒,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力。
坚持防疫优先。
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和防治人畜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着力加强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落实政府和市场主体的防疫责任,形成防控合力。
坚持绿色发展。
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畜禽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协同推进畜禽养殖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策引导。
甘肃省农牧厅关于颁发2009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的通知-甘农牧科[2009]295号
甘肃省农牧厅关于颁发2009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农牧厅关于颁发2009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的通知(甘农牧科〔2009〕295号)有关市(州)农牧(农业、畜牧)局、有关单位:2009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评审,“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9号选育”等11个项目获得一等奖,“黄土丘陵区(庄浪)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22个项目获得二等奖,“甘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等18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现将获得2009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的51个项目予以颁布,请各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于2009年9月30日前持单位介绍信到省农牧厅科教处领取证书。
附件:2009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项目目录二○○九年八月二十日附件:2009年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项目目录序号成果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一等奖(11项)12009-1-1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9号选育牟丽明张正英陈玉梁马丽荣叶春雷王建兵谢淑琴姚兰史丽萍汪仲敏王克敏王淑芳柴月明汪淑霞水清明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甘肃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2009-1-2甘肃省退牧还草效益遥感监测研究韩天虎孙斌郭妮张贞明冯今王炳煜喻文虎李贵霖贺素雯董高生杨永伟马生祥王红霞唐建明杨俊基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玛曲县草原站、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32009-1-3三倍体虹鳟成鱼网箱养殖及初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张艳萍虎永彪娄忠玉秦懿魏彦明焦文龙苏明明周蓉吴万红杨顺文刘玉博史小宁安彦平胡玉泉张庆甘肃省水产科学研究所42009-1-4陇南小麦条锈病基因控制技术示范推广周祥椿朱笙鹂闫永祥赵霞张邦义张金孝刘多商张效禄孙强李宗明张旭臣贾敏李向明张对子任冬生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天水市种子管理站、陇南市种子管理站、天水市麦积区种子管理站、张川县种子管理站52009-1-5马铃薯生产小型成套机具研制及示范推广吴正文盛国成张勇王赟郑晓莉王博炜张军曹树人陈志国张荣秾刘继平杨蕾张进禄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定西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榆中县荣盛农机制造厂62009-1-6甘肃省春油菜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赵小文陈其鲜杨小荣毛万湖姚颖超钟龙魁聂战声张虎雷俊王继平宋雄儒樊红卫胡进雄张海英郝玉红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张掖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天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石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72009-1-7甘肃省蔬菜一村一品科技增收项目张学斌刘华黄少学杨肃白晓军杨海兴张国森李建军陈定顺罗真王福国陈顺祥郭承新潘环香耿杰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古浪县园艺技术工作站、甘州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82009-1-8甘肃中东部地区生态型能源农业经济模式试验示范赵淑琴刘国胜李有斌 XXX 王先之刘明李来祥王艳霞朱润花周瑾伟宋晨单会中潘静刘彦俊高世品甘肃省生态学会、定西市农村能源站、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平凉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庆阳市农村能源办公室92009-1-9牛胚胎移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贺奋义桑国俊余四九邱忠玉王珂豆有院郭海龙丁春贤容维中李振明李广学何林春王军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宁县兴旺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崆峒区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灵台县畜牧兽医局102009-1-10奶牛性控冻精试验研究与应用赵国琳魏立明韩登武王晓平张永东胡刚马维番龚高全严斌昌张元国鲁光贵蔡周山李贵成许国军王雪郦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安定区畜牧技术推广站、天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张掖市畜牧工作站、凉州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12009-1-11天水市畜禽健康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田富忠赵保生朱武余成蛟要学霞何艇王旭先王国琪乔瑾王建强豆晓锋巩晓荣杨效钟唐顺虎胡菊梅天水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麦积区畜牧兽医局、秦州区畜牧站、清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等奖(22项)122009-2-1黄土丘陵区(庄浪)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张东伟朱润身何宝林刘晓伟展宗冰康恩祥夏芳琴张朝巍吴永斌杨甲锁杨富安张立功高应平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庄浪县农村能源办公室132009-2-2甘肃省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加工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石林雄郭光顾永平杨启东安长江刘述岩杨钦寿顾生贞杨如辉王生刘军汉柴佩钦翟贵生甘肃省农业机械鉴定站142009-2-3棉花新品种酒棉8号选育与鉴定庄生任詹有俊孙建船杨涛李栋任福成杨军张璇符春梅马栋冯涛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52009-2-4黄土丘陵区几种耐旱植物特性及水保作用研究王立耕曹明崇喻文虎李新媛李福王历宽张林王凤翔王海贺素雯江南海蒋勇刘宗祥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162009-2-5动物福利在养猪业中的应用研究杨红梅韩红刘红恩吕国邦谢印乾于轩万占全王成强许向丽杨建华孙向红赵世刘军红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通渭建华养猪场、临洮洮阳猪场、榆中刘宋家猪场172009-2-6甘肃省家畜养殖业源产排污监测分析研究姜聪文杨孝列李和国李崇霄张登辉李克广关红民王家贵刘瑞玲贺军张玲清潘越博郭全奎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182009-2-7兔出血症-巴氏杆菌二联苗的研究刘来利李元新王必成王克仁 XXX枢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静宁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平凉市崆峒区畜牧产业局192009-2-8甘肃贫困地区土壤养分系统诊断与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郭天文郭永杰崔云玲李娟王成宝XXX生胥建萍马福忠仲学军谢兴旺赖丽芳冉生斌郭永录甘肃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临夏州农科所、积石山县扶贫办公室202009-2-9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微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崔增团张志成赵守仪万伦吴立忠孙大鹏徐永武王小明周桂琴张成荣李占武李书寿蔡廷延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秦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12009-2-10甘肃当归新品系90-01大面积示范与推广何小谦陈永军王春明潘玉琴尚虎山周祥张霖牛国葝张治平吕建华荆彦民何宝刚刘效瑞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222009-2-11河西灌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雷玉明张建文费永祥邢会琴高晓云许永峰何树文伍东华珍慧高宜明许福智唐峻麟鲁天文河西学院、张掖市植保植检站、山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民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32009-2-12优质菜豆种植技术示范推广伏建国逯文生赵贵荣李文李想荣王虎生王萍赵亮张得胜王志平刘晨曦张江西张卫成天水市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242009-2-13白银市灌区土壤养分状况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宋秉海吴翠兰聂小明陈翠贤杨天升樊胜祖强生军靳晓春周廷芬顾淑琴高文山白银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白银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52009-2-14日光温室蔬菜工厂化育苗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黄少学华和春陈志宏张学良张桂芬王智琛严德怀朱万龙郭吉玲陈立宏王世德刘克义马占婕古浪县园艺技术工作站、古浪县良种繁殖场262009-2-15美国食用向日葵RH3148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李城德王德寿蒋春明李锦龙岳云权建萍曾生态李兴芳贾秀苹杜永生钟龙魁罗真王银甘肃三瑞种业有限公司272009-2-16天祝县高原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聂战声王耀刘文尧卢耀忠王爱民王道霞刘桂兰乔玉琴董小梅付子强侯丽筠刘进选李云天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82009-2-17陇东雨养农业区奶牛高效生态养殖综合技术示范段淇斌郭宗弟姬永莲王庆粉张武宏张力全慧芳陆军高宪儒李文权冯宝玉李有元冯瑞章甘肃省农牧厅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庆阳市农牧局、庆阳市兽医局、庆阳市畜牧工作站292009-2-18三元杂交猪繁殖示范与推广赵保生乔瑾朱武巩晓荣何艇唐顺虎天水市液氮站、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秦州区畜牧站、甘谷畜牧局302009-2-19畜禽无公害饲料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何继武范世伟田飞何振通黄彩玲吴兵李娥丁向阳高桂琴白银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平川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白银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312009-2-20白银市滩羊肉羔生产育肥技术示范与推广刘国财王生华闫树中张瑾岚张维灵沈君李小玲董耀辉欧梦宁田世雄刘俊石赵国杰白银市畜牧兽医局、会宁县畜牧兽医局、景泰县畜牧兽医局、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322009-2-21定西市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梅绚郭从卯毛锦文张小虎宋佳云李小军刘克礼苏斌吕平阎效军田原周淑娥王林海定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通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安定区动物卫生监督所332009-2-22南德温肉牛杂交改良甘南本地黄牛试验及综合饲养管理技术推广杨勤石少英张红霞辛梅英马桂琳丁考仁青张玉林刘林香孙志高李世红甘南州畜牧科学研究所、舟曲县畜牧草原站、卓尼县畜牧站、临潭县畜牧草原站三等奖(18项)342009-3-1甘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安文芝祝玲敏谢建军李文学占发源姜俊吉刘永刚朱希玉刘玉梅高丽莉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义粮滩分场352009-3-2甘肃省畜禽数量、分布、结构及生产性能研究任锦帅秦红林张前中王有国赵国琳杨东贵何明渊霍子东祁占胜钱大禄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庆阳市畜牧工作站、定西市畜牧站362009-3-3黄芪多糖和当归多糖影响鸡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应用研究张进隆王治仓王福厚尹凤琴贾志江马占威尚学俭田启会杨红梅李海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凉州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372009-3-4甘南藏羊与滩羊等品种羊肉品质对比分析研究杨树猛郭淑珍格桂花赵光平杨秀兰张玉珍张亚林张玲清王文飙辛梅英甘南州畜牧科学研究所382009-3-5甘肃省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试验选型及改进程兴田潘卫云王天辰周惠芬杨钦寿赵海志杨朝军苏策张智荣张国梁甘肃省农业机械鉴定站、农业部旱作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甘肃智荣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392009-3-6提高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系数综合技术研究刘世海张成荣李城德丁世成郭正昆牛芬菊陈政仁李小燕陈玉梁张雷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甘肃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402009-3-7粮菜兼用型马铃薯“新大坪”脱毒种薯繁育姚春兰文宏伟 XXX 杨新俊周爱兰刘立平邵振东张贵万张克礼陈克刚定西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定西市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责任公司412009-3-8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田溪曹金石史延春宋立平吴治国王天佑赵彦仓李巧文甘志国刘天池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422009-3-9天水市马铃薯重大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示范赵多长鲁爱军卢凯洁伏松平刘天平张升恒谢谦郑军庆庞喜定李颖天水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清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秦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32009-3-10泾河川蔬菜新品种引进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王宏凯王甲玺李续荣马琼陈杰新李喜娥姚振红刘众郭微王纯喜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42009-3-11甘肃省荞麦新品种选育及原原种扩繁技术研究示范王宗胜王甲玺鲍国军高广明姚振红朱晓慧梁建勇岳德成杨丽萍李青梅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52009-3-12马铃薯优质高效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示范推广王振中李继宁南有良蒙晓蓉白万里苏守银席永宏王晓萍白银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平川区农业机械管理局、靖远县农业机械管理局462009-3-13食用葵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刘生瑞陈彦锋吴恩平郭满平王俊辉张锦锋胡爱莲张建军潘巧芝张贵曦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72009-3-14肉羊引进及杂交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潘生功李秉诚赵国琳任锦帅杨东贵王成强魏立明黄玉福李范文武广善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酒泉市畜牧站、定西市畜牧站482009-3-15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综合技术应用研究赵明轩姬永莲杨作旭杨治华孙振林吴丽岗刘永东杜学林师宏伟程炯甘肃省农牧厅奶类项目办公室、临洮县畜牧兽医局、临洮县畜牧服务中心492009-3-16甘肃省重点养羊县伊维菌素的推广应用张维义李跃增刘全元胥元鹏贾俊元吴志仓李建世马杰刘芳农赵双全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永靖县畜牧兽医站、景泰县畜牧兽医局502009-3-17张掖市优质肉杂鸡繁育和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何彦春魏玉兵高仰平袁涛潘竟平贠忠林王东辉柴宏高李学标齐明张掖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临泽县畜牧兽医工作站512009-3-18瘦肉猪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示范吴志仓张俊文金淑霞王烈花李世跃党仁宏刘海珍刘善霞陈功哲杨永红永靖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结束——。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8]66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8]6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省农牧厅《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
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五月十九日关于加快发展全省粮油生产的意见(省农牧厅二○○八年四月六日)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及《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1号)文件精神,促进全省粮油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油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确保全省粮油总量平衡,结构合理,质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发展粮油生产的重要性近年来,受全球粮食产量下降和消费持续增长的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偏紧,价格持续上涨。
国内油料生产受效益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的影响,面积持续下滑,产量徘徊不前,油品供需缺口不断增大,食用油价格涨幅较大。
国际、国内粮油生产消费形势的变化也给我省带来一定的影响。
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农业基础薄弱,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全省粮油需求逐年上升,供给压力加大,粮油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粮油生产、确保粮油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油供应、确保粮油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实现全省粮油供需基本平衡。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20.04.01•【字号】甘资耕发〔2020〕2号•【施行日期】2020.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市州、兰州新区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下发了《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明确了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要求和支持政策。
为规范全省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保障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合理界定设施农业用地范围设施农业用地包括农业生产中直接用于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用地。
包括生产设施和配套设施。
1.生产设施包括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及工厂化作物(含食用菌)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PC板连栋温室或多栋连体塑料大棚用地等作物生产用地;规模化养殖中畜禽(水产)舍(含厂区内通道)、饲料加工、动物诊疗、无害化处理、车辆清洗消毒、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处理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用地。
2.配套设施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看护房、农资农具存放、育种育苗、菌种菌棒培养、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物联网仪器设备配套等场所;与生产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等设施用地,畜牧养殖中的动物隔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等配套场所用地;设施农业生产中直接关联的检验检疫监测、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等技术设施、病死动物、畜禽养殖粪便、污水等废弃物收集、存储、处理等环保设施用地,生物质(有机)肥料生产设施用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场内道路等用地。
二、引导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选址设施农业用地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在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精品
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2019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新高,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和矛盾日益凸显。
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主要农产品价格弱势运行,“双重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走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面临更大挑战;持续高强度的开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地下水资源过渡开采、农业源污染越发严重,各种农业资源承载能力逼近极限,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农业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兼业化”程度加剧,“谁来种地”、“谁来经营”面临更大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更大挑战。
各级各部门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迎难而上、持续求进,主动作为,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态势。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总目标,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总动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精准扶贫战略,抓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方案
2024年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我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22年度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着力推进全区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建设工作。
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和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大行动”。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农机“两融两适”发展路径,加快智能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生产装备与技术全程全面示范推广应用,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推进全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二、建设目标到2024年末,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5%,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五项特色农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70%以上,全区建设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不少于10个,建成市级以上粮食“无人化”农场不少于8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不少于8个,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农机与农艺、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成果,除海永镇外10个区镇(街道)全部实现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
三、建设内容示范县建设主要包括全程机械化、全面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提升、绿色化应用、“宜机化”配套、服务能力增强6个方面内容。
(一)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4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提档升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其中小麦机种率>99%、水稻机种率295%、机械化烘干能力保持100%、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290%、秸秆处理机械化率〉92虬1.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档升级。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第二批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计划的通知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第二批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2.05.24•【字号】甘农财发〔2022〕24号•【施行日期】2022.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项资金管理正文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第二批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计划的通知甘农财发〔2022〕24号各市(州)、县(市、区)农业农村(畜牧兽医)局,省级有关单位:根据财政部《关于下达2022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的通知》(财农〔2022〕38号)和《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2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2〕13号)要求,经研究,现将2022年中央财政第二批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计划下达你们(见附表1、2),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金支持方向和重点2022年中央财政第二批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对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
(一)支持农机购置补贴9017万元。
根据农财两部印发的《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农业生产实际,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按照优先支持粮食大县粮食生产机械、保障省级粮食机械累加补贴项目、足额满足农机补贴系统资金缺口需求县区。
(二)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1.支持开展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6824万元。
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稳产高产、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聚焦重点区域和优势作物,2022年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要求,确定在凉州区、会宁县、安定区等30个县区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通过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中力量、集聚资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集成组装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带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巩固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安全。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8.01•【字号】甘政办发〔2016〕118号•【施行日期】2016.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18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甘肃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8月1日甘肃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农田水利工程良性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战略方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现代化,助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施策。
农业水价改革与水权制度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投融资机制改革紧密衔接。
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新、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举措统筹推进改革。
坚持两手发力。
树立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既要使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节水,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保障基本用水需求,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2.05.23
•【字号】甘政办发〔2022〕61号
•【施行日期】2022.05.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甘政办发〔2022〕6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5月23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21•【字号】甘政发[2011]77号•【施行日期】2011.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77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精神,充分发挥我省种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现代农作物种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我省种业竞争实力、保障农业供种安全、推动种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突出基地建设、种子企业培育和行业监管等重点环节,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种业投入,加强市场监管,创优发展环境,建设完善河西走廊国家级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和中南部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显著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省种业发展水平,实现种子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优化布局原则。
选择优势区域建设种子生产基地,分作物确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优势产区,确立育种加代和种植鉴定优势区域,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种子生产基地和南繁科研鉴定基地。
2.企业主体地位原则。
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
3.产学研相结合原则。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2.23•【字号】甘政办发[2008]183号•【施行日期】2008.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甘政办发〔2008〕183号2008年12月23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企业:现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32号)精神,进一步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确保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顺利实施,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
一、目标和原则(一)扶持目标。
通过提高全省草食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适龄母畜比例、畜禽良种生产与供应能力、饲草料科学加工利用水平、畜产品加工能力和质量检测水平,促进全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扶持原则1、支持关键环节的原则。
针对制约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关键环节实施重点支持,注重引导和带动作用。
2、集中资金投入的原则。
统筹安排使用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3、加强绩效考评的原则。
及时对省级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及取得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价,加强指导,实施奖惩。
二、资金来源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商务厅、省扶贫开发办、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筹措。
各部门和单位要足额落实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负责协调平衡,统筹安排,统一使用。
2009年,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共筹措省级专项资金15000万元,其中:省财政厅专项安排和整合资金5300万元,省发改委从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项目资金中协调安排4600万元,省扶贫办从财政扶贫资金到县额度中安排4300万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500万元,省商务厅从市场体系建设资金中安排300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
【法规类别】粮食管理
【发文字号】甘农牧发[2014]102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农牧厅
【发布日期】2014.04.14
【实施日期】2014.04.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
(甘农牧发〔2014〕102号)
各市(州)农机(农牧、农业)局(委),厅属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实现省内粮食动态平衡,供需安全可控”的目标要求,以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为对象,以主攻薄弱环
节机械化、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质量效益为着力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技术转化升级,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切实增强粮食生产综合保障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行政推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坚持市场拉动,积极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市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建立粮食生产机械化的长效机制;坚持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建立粮食生产机械化示范区,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新机具;坚持农机农艺联动,建立适合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和规程,促进规模化应用;坚持宣传促动,争取部门支持和配合,为粮食生产机械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470万千瓦以上,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以上。
(四)发展重点
1、小麦
以提升生产机械化质量目标,主攻中南部丘陵山区机械播种和收获制约因素。
加快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免少耕播种和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模式,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2、玉米
围绕全膜双垄沟播、垄膜沟灌、垄作沟灌和农田高效节水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突出解决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难题,加大深松整地施肥、起垄覆膜、秸秆及废膜回收利用等技术的集成配套,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河西走廊
及沿黄灌区重点推广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注重推广成套性和配套性好的全程设备。
陇东旱塬区重点推广技术含量高、适应性强的多功能复式中等功率机械。
中南部丘陵山区因地制宜推广轻便、灵活、安全的中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