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ICNDC2011)

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ICNDC2011)
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ICNDC2011)

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ICNDC2012)

2012.10.21—2012.10.24,中国,杭州

论文征集

全文投稿截止日期:2012年5月1日

论文录用通知日期:2012年6月1日

交修订版截止日期:2012年6月20日

大会主席:

黄理灿浙江理工大学

黎建辉中国科学院

曹军威清华大学

郭毅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刘元安北京邮电大学

David W. Walker 英国卡迪夫大学

【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闫志文、刘振、李雪利、刘飘悦、李志龙

电话/传真:+86-0571-********

E-mail: icndc2012@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330961.html,

通讯地址:中国浙江理工大学

邮政编码:310018

会议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330961.html,/meeting/icndc2012/

国际委员会:

Mark Baker (University of Reading, UK)

John Brook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Rajkumar Buyya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Wentong Cai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Jie Cao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China)

Ga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Kang Chen(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Giuseppe Ciaccio (Universita' diGenova, Italy)

Philippe Cudre-Mauroux(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Jiazhu Dai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Yong F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Zaiwen Feng(Wuhan University, China)

Haiwu He (INRIA, France)

Shaoyi He(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San Marcos, USA)

Jinzhu Gao ( University of Pacific, USA)

Weidong Geng ( Zhejiang University,China)

Jinyuan Jia (TongjiUniversity, China)

Keyuan Jiang (Purdue calmet University, USA)

Gang K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Jianping L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Shijian Li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Wei Li(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Xiaolin(Andy) Li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USA)

Liu Ho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Willie W. Lu(Chairman, USCWC,USA)

Kai N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Daowu Pei (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

P.I. Poromarenko (National Mining University of Ukraine, Ukraine)

Omer F. Rana (Cardiff University, UK)

Zhen She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Yingwen So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Wei Tan(Staff Researcher, IBM T. J. Watson)

Cho-Li Wang (Univ.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echeng Wang(Hangzhou Diazhi University, China)

Jue W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Xiaodong Wang (STFC, DaresburyLaboratory, UK)

Yaming Wang (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China)

Fenghua We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uhong Yang (Hangzhou Diazhi University, China)

Zhiwen Yu(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China)

Hehua Zhang(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Yunhua Zhang (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China)

Zhiming Zhao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Netherlands)

Chengxiong Zhou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Ligang Zho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Jinlou Zhao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ina)

会议基本信息:

网络与分布式技术是当前乃至未来的IT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一代网络成为现实,移动通信系统将来发展到3G甚至4G时代时,将会出现传统软件向网络应用转变的趋势。为了便于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研讨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的热点话题和发展趋势,我们将于2012年10月21日至24日在中国杭州举办第三届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会议重点(1)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系统方面,包括集群和网格,服务组合和业务流程,点对点对等系统,云计算等(2)网络方面,包括IP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无线网络,4G移动通信等(3)分布式应用系统方面,包括分布式电子商务应用,分布式e-Science应用,管理应用系统等。

征文范围及要求:

一征文范围

包括分布式计算和布式系统,网络和分布式应用三个分支。

1.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系统:集群和网格运算,协同计算,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组合,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点对点对等系统,云计算,分布式资源管理,多代理系统,中间件技术,服务虚拟化,并行与分布式处理,面向服务的构架,面向服务的计算,复杂的分布式系统,面向服务的软件和系统工程,语义网络,社会网络,传感器网。

2.网络:主动/可编程网络,移动/无线网络仿真,自适应网络, Ad hoc无线网络,分布式网络管理,无线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3G和智能网络,互联网络架构,多媒体网络,无线多播,传感器网络,网络隐私和安全,无线网络管理,网络服务质量和性能评价,无线协议和架构,下一代网络,新型网络架构和协议,按需网络。

3. 分布式应用程序: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流程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企业流程管理,协同电子商务,企业联合会,企业集成,全球企业,虚拟/网络企业,供应链合作,电子物流,电子商务, B2B, B2C, C2C模式,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商务数据挖掘,自适应业务,按需电子商务。

二征文要求

1.论文须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

2.所有论文必须是英文文稿,全文不能超过五页,投稿稿件请用Word或Pdf格式排版。论文递交的文本格式:请参照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330961.html,/meeting/icndc2012/(page submission)。

3.如果论文一经录用,所录用的论文将会被CPS出版,将送EI和ISTP收录引用。

最好的50篇论文将修改后推荐到EI期刊发表。

4.所有论文文稿应提交以下电子提交系统: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330961.html,/conferences/?conf=icndc2012

5.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icndc2012@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330961.html,

大会主席简介:

Prof. Lican Huang was graduated from Nanchang

University in 1982 for B.Sc, from Hangzhou University in

1984 for M.Sc, and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in 2003 for

Ph.D. He has developed many large software systems in

several companies, as technical leader or department manager.

From 2004, he was a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in Cardiff

University researching at the project Workflow Optimisation for e-Science Applications(WOSE). Since 2006, he is a Director of Network & Distributed Computing at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and guest professor at CAS and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e was collected in Marquis Who’sWho in the World 2006, Marquis Who’sWho in the Science and Enginnering 2006-2007, and Marquis Who’sWho in Asia 2006-2007 due to his achievement of proposing Virtual and Dynamic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 for e-Science and Grid and VIRGO protocols.

黄理灿,男,汉族,1962 年 1 月出生,江西乐平人,博士,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所所长,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ICNDC)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国际会议主席。一直从事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自2000年开始,一直涉及

e-Science和网格计算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 检索70余篇。担任多个项目的主持人。为多个会议主席以及多个程序委员会成员;为多个国际杂志编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2P网络——语义P2P

网络--VIRGO。因提出e-Science虚拟动态分层体系结构和语义P2P网络协议,而被Marquis 世界名人录( 2006)、Marquis 科学与工程名人录( 2006-2007)以及 Marquis 亚洲名人录( 2006-2007 )收录。

曾经为多家计算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或技术经理。2004-2006期间在英国Cardiff 大学担任副高级研究员( 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1982

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杭州大学。2003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黎建辉,男,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

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

师,CODATA 中国委员会秘书长。2007 年获得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主要从事

大规模数据存储和管理和基于语义的海量数据集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或者作为主要骨干中国科学院“十五”“十一五”信息化专项、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部863 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在大规模数据存储与管理、海量数据处理、数据语义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论文50 余篇,其中SCI 收录2 篇,EI 收录20多篇,在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Knowledge Information System等国际期刊3篇,主持完成了一项国家标准的研制,参与了2 项国际标准的研制,申请国家专利8项,其中获得国家专利一项(排名第二),获得软件著作权10 余项。

Dr. Jianhui Li, researcher, PhD supervisor, is the incumbent director of Science Data Center of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 .He is also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a Committee of CODATA. Dr. Jianhui Li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from 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AS in 2007. He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f large-scale data storage and management, semantic based huge data integration. As a major technician,he presided over the information special projects of CAS during "10th Five-Year " and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the platform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863 projects, directivity innovation project of C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of CAS and many other projects. Dr. Jianhui Li has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in the large-scale data storage and management, huge data processing and data semantics integration and published more than

50 papers, of which 2 SCI articles, more than 20 EI papers, 3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Knowledg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He also presided ov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standar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w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He has applied 8 state patents, of which 1 has achieved national patent, and he won more than 10 software copyrights.

Dr. Junwei Cao is currently a Professor and Assistant Dean of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Before

joining Tsinghua in 2006, he was a Research Scientist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Before that he worked as a research staff

member of NEC Laboratories Europe, Germany. Junwei Cao got his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in 2001, where his

PhD thesis was focused on Agent-based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Grid Computing. He got his

master and bachelor degree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98 and 1996, respectively.

Junwei Cao’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advance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He

recently participated in research projects on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under the

National 973 Basic Research Program,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Junwei Cao

has published over 100 academic papers, cited by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for over 2000 times.

Junwei Cao is a Senior Member of the IEEE Computer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ACM and

CCF.

曹军威,博士,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院务会副主任、研究员。美国MIT

访问科学家(Visiting Scientist)。1991-1998,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硕士

毕业;1999-2006,分别在英国华威(Warwick)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在位于德

国波恩的NEC欧洲实验室任Research Scientist、美国MIT任Research

Scientist;2006年回清华工作至今。

研究方向:先进计算技术及其应用:赛百平台(Cyberinfrastructure)、网

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高性能计

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虚拟组织

(Virtual Organization)管理和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

Dr. Yike Guo is a professor in computing science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His

research is in the areas of large scale scientific data

analysis , data mining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parallel

algorithms and cloud computing. He graduated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has a PhD in Computational Logic and Declarative

Programming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During his PhD study, he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field studying uniform declarative programming by integrating functional and logic programming languages. Later, his work on functional coordination forms established a foundation for structured parallel programming. Dr. Yike Guo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area of data intensive analytical computing since 1995 when he was the Technical Director of Imperial College Parallel Computing Centre. During last 10 years, he has been leading the data mining group of the department to carry out many 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some major UK e-science projects such as: Discovery Net on Grid based data analysis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MESSAGE on Wireless mobile sensor network f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AIR on System biology for diabetes study. He has been focusing on applying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scientific data analysis in the fields of life science and healthcare,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security. He i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the Discovery Science Platform grant from UK EPSRC and he is also the Founder and Chief Technical Officer of InforSense Limited , an Imperial College spin-out company on enterprise platform for business and scientific intelligence.

郭毅可,198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6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3年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正教授。

刘元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专家、现任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长期致力于下一代

移动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天线技术、异构网络接入与融合技术、电磁兼容与测量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刘教授所领导的无线电技术与电磁兼容实验室,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计划、国际合作等。主持完成各类研究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XXXs、科学通报、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和微波学报等,出版《宽带无线接入》等专著五本。是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学部委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9组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委员,IEEE会员。

Professor David W. Walker received a B.A. degree

in Mathematics from Jesus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76. His M.Sc. degree in Astrophysics

was obtained from Queen M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79, and his Ph.D. from the same institution

in 1983.

Professor Walker subsequently held postdoctoral

appointm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and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In 1986 Prof. Walker became a

staff scientist in the Concurrent Computation Project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n August

1988 was appoin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mathematics faculty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eptember 1990 Prof. Walker joined the Mathematical Sciences Section of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where he headed the mathematics group, and became a senior research staff member in 1995. Since December 1995, he has been Professor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Cardiffi where he also serves as Director of the Welsh e-Science Centre.

Professor Walker'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software, algorithms, and environments for computational sci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s. He has been closely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aLAPACK parallel software library, and the MPI message passing standard. He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sign of a parallel 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 and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papers on the parallel implementation of particle-in-cell algorithms for plasma simulations. He has also been involved in the benchmark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codes on parallel computers.

Professor Walker has published over 70 papers in the area of parallel computing and has co-authored three books on the subject. In 1992 he founded a series of conferences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 organization. He has organized a number of other conferences and workshops in the same area.

第七版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pdf

考点1:internet和Internet的区别。(1章) nternet是互联网,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网络间的通信协议是任意的。Internet是因特网,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的特定的计算机网络,使用TCP/IP协议作为通信规则。 考点2: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考点3: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考点4: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考点5: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五层协议。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4.运输层 5.应用层 作业: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 3、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7、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答:分层的好处: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④易于实现和维护。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考点6: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2章)

集中式网络管理和分布式网络管理的区别及优缺点

集中式网络管理和分布式网络管理的区别及优缺点 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是在网络系统中设置专门的网络管理节点。管理软件和管理功能主要集中在网络管理节点上,网络管理节点与被管理节点是主从关系。 优点:便于集中管理 缺点: (1)管理信息集中汇总到管理节点上,信息流拥挤 (2)管理节点发生故障会影响全网的工作 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是将地理上分布的网络管理客户机与一组网络管理服务器交互作用,共同完成网络管理的功能。 优点: (1)可以实现分部门管理:即限制每个哭户籍只能访问和管理本部门的部分网络资源,而由一个中心管理站实施全局管理。 (2)中心管理站还能对客户机发送指令,实现更高级的管理 (3)灵活性和可伸缩性 缺点: 不利于集中管理 所以说采取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网络管理的基本方向 snmp安装信息刺探以及安全策略 一、SNMP的概念,功能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是被广泛接受并投入使用的工业标准,它的目标是保证管理信息在任意两点中传送,便于网络管理员在网络上的任何节点检索信息,进行修改,寻找故障;完成故障诊断,容量规划和报告生成。它采用轮询机制,提供最基本的功能集。最适合小型、快速、低价格的环境使用。它只要求无证实的传输层协议UDP,受到许多产品的广泛支持。 本文将讨论如何在Win2K安装使支持SNMP功能,SNMP技术对于提升整体安全水准是有益的,但也可能存在风险,本文将同时检验这两个方面。另外,除了介绍一些开发工具外,还将图解通过SNMP收集信息的可能用法,以及如何提高安全性。 二、在Win2K中安装SNMP 提供一个支持SNMP的Win2K设备与增加一个额外的Windows组件同样简单,只需要进入"开始/设置/控制面板/", 选择"添加/删除程序",然后选择"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随之出现一个对话框,在其中选择"管理和监视工具", 最后点击"下一步",依照提示安装: OK,现在Win2K就可以通过SNMP来访问了. 三、对snmp信息的刺探方法 1、Snmputil get 下面我们在命令行状态下使用Win2K资源工具箱中的程序 来获取安装了SNMP的Win2K机器的网络接口数目,命令参数是get: 前提是对方snmp口令是public 提供基本的、低级的SNMP功能,通过使用不同的参数和变量,可以显示设备情况以及管理设备。

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

南阳理工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 xxx 指导教师:xxx 完成日期 2012 年 4 月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 SNS Marketing 总计:毕业设计(论文)12页 表格: 0 个 插图: 0 幅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 SNS Marketing

学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完成日期:2012年4月 南阳理工学院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 工商管理专业 xxx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的发展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给我们的消费习性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多方位的影响,促使着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随着网络越来越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社变网络的崛起,正改变着公司的营销策略与方式。进入Web2.0时代,传统的网络营销手段,诸如搜索引擎竞价排名,门户网站广告等方式所起到的营销效果已经大不如前。随着Face book、twitter等国外的社交网络媒体在网络营销上的优势日益体现,以及社交网络媒体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到了社交网站营销的潜力,意识到了利用了社交网站进行营销的重要性。本文论述了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定义,分析了国内外社交网络下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研究了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最后以QQ,人人网,还有微博为例研究了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的方式,最后对社交网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计算网络A - 实验报告()

《计算网络》实验报告 学院______计算机学院______专业_______软件工程_______ 年级班别______13(4)班_______ 学号_____3113006393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朱育楷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梁路 _______ 成绩

广东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13(4)班学号3113006393 姓名__朱育楷___协作者_____无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一. Windows下常用的网络命令 一、实验目的 学习在Windows系统中进行网络配置、用ping ipconfig/winipcfg命令工具来进行网络测试、使用tracert路由跟踪命令、使用netstat、arp、nslookup命令查看网络状态。 本实验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设置的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网络配置的基本监测技术。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1、使用Ping工具测试本机TCP/IP协议的工作情况,记录下相关信息。 2、使用IPconfig工具测试本机TCP/IP网络配置,记录下相关信息。 3、使用netsh工具测试本机TCP/IP网络配置,记录下相关信息。 4、使用Tracert工具测试本机到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330961.html, 所经过的路由数,记录下 相关信息。 5、使用Netstat工具,记录下相关信息。 6、使用Arp工具,记录下相关信息。 7、使用Nslookup工具,记录下相关信息。 二、实验结果 1、使用Ping工具测试本机TCP/IP协议的工作情况,记录下相关信息。

2、使用IPconfig工具测试本机TCP/IP网络配置,记录下相关信息。

简述计算机网络与分时多用户系统、多机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简述计算机网络与分时多用户系统、多机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简述计算机网络与分时多用户系统、多机系统、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一、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主要作用: 1、硬件资源共享。可以在全网范围内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昂贵设备的共享,使用户节省投资,也便于集中管理和均衡分担负荷。 2、软件资源共享。允许互联网上的用户远程访问各类大弄数据库,可以得到网络文件传送服务、远地进程管理服务和远程文件访问服务,从而避免软件研制上的重复劳动以及数据资源的重复存贮,也便于集中管理。 3、用户间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各地的用户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二、分时多用户系统 使一台计算机同时为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用户服务的一种操作系统。把计算机与许多终端用户连接起来,分时操作系统将系统处

理机时间与内存空间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轮流地切换给各终端用户的程序使用。由于时间间隔很短,每个用户的感觉就像他独占计算机一样。分时操作系统的特点是可有效增加资源的使用率。例如UNIX系统就采用剥夺式动态优先的CPU调度,有力地支持分时操作。 产生分时系统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所形成的一种新型 OS 。它与多道批处理系统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能差别。用户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机交互共享主机便于用户上机 三、多机系统多机系统是由两台以上的电子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配置在同一地点且不需通信系统来联接。其中任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建立多机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多处理机与多机系统、分布处理系统和计算机网:多处理机与多机系统是进一步发展并行技术的必由之路,是巨型、大型机主要发展方向。它们是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系统,各机处理各自的指令流(进程),相互通信,联合解决大型问题。它们比并行处理机有更高的并行级别,潜力大,灵活性好。用大量廉价微型机,通过互连网络构成系统,以获得高性能,是研究多处理机与多机系统的一个方向。多处理机与多机系统要求在更高级别(进程)上研究并行算法,高级程序语言提供并发、同步进程的手段,其操作系统也大为复杂,必须解决多机间多进程的通信、同步、控制等问题。 四、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分布式计算、云计算与大数据》习题参考解答

第1章分布式计算概述 一、选择题 1,CD 2,ABC 3,ABCD 4,ACD 二、简答题 1,参考1.1.1和节 2,参考1.1.2节 3,分布式计算的核心技术是进程间通信,参考1.3.2节 4,单播和组播 5,超时和多线程 三、实验题 1.进程A在进程B发送receive前发起send操作 进程A进程B 发出非阻塞send操 作,进程A继续运行 发出阻塞receive操 作,进程B被阻塞进程B在进程A发起send前发出receive操作

发出非阻塞send 操作,进程A 继续运行 发出阻塞receive 操作,进程B 被阻塞 收到进程A 发送的数据,进程B 被唤醒 2. 进程A 在进程B 发送receive 前发起send 操作 进程A 进程B 发出阻塞send 操作, 进程A 被阻塞 发出阻塞receive 操作,进程B 被阻塞 进程B 在进程A 发起send 前发出receive 操作

发出阻塞send操作,进程A被阻塞 发出阻塞receive操作,进程B 被阻塞 收到进程A发送的数据,进程B 被唤醒 收到进程B返回的数 据,进程A被唤醒 3.1).在提供阻塞send操作和阻塞receive操作的通信系统中在提供非阻塞send操作和阻塞receive操作的通信系统中2).P1,P2,P3进程间通信的顺序状态图 m1 m1 m2 m2 第2章分布式计算范型概述 1.消息传递,客户-服务器,P2P,分布式对象,网络服务,移动代理等 2.分布式应用最广泛最流行的范型是客户-服务器范型,参考节

3.分布式应用最基本的范型是消息传递模型,参考节 4.参考节,P2P应用有很多,例如Napster,迅雷,PPS网络电视等 5.参考节 6.参考节 7.略 8.消息传递模式是最基本的分布式计算范型,适用于大多数应用;客户-服务器范型是最 流行的分布式计算范型,应用最为广泛;P2P范型又称为对等结构范型,使得网络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运行,适用于各参与者地位平等的网络;分布式对象范型,是抽象化的远程调用,适用于复杂的分布式计算应用等。 9.略 10.中间件又称为代理,中间件为参与对象提供内容抽象,隐藏对象引用,起到中介作用。 11.略 第3章 Socket编程与客户服务器应用开发 一、填空题 1.数据包socket,流式socket 2.无连接方式,面向连接方式 3.数据层,业务层,应用层 4.迭代服务器和并发服务器 5.有状态服务器和无状态服务器 二、简答题 1.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一些预先定义 的函数,目的是提供应用程序与开发人员基于某软件或硬件得以访问一组例程的能 力,而又无需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 Socket API:套接字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适用于进程间通信的套接字应用程序编程 接口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3 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项目实验三 传输控制协议TCP 实验仪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系别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日期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项目实验三 传输控制协议TCP 实验仪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系别计算机系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日期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高卓实验三 传输控制协议TCP 一、实验目的: 1、掌握TCP协议的报文格式 2、掌握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 3、掌握TCP数据传输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 4、掌握TCP协议校验和的计算方法 5、理解TCP重传机制 二、实验原理:一、 TCP报文格式16位源端口号16位目的端口号32位序号32位确认序号4位首部长度保留(6位)URGACKPSHRSTSYNFIN16位窗口大小16位校验和16位紧急指针选项数据二、 TCP连接的建立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

在面向连接的环境中,开始传输数据之前,在两个终端之间必须先建立一个连接。对于一个要建立的连接,通信双方必须用彼此的初始化序列号seq和来自对方成功传输确认的应答号ack (指明希望收到的下一个八位组的编号)来同步,习惯上将同步信号写为SYN,应答信号写为ACK。整个同步的过程称为三次握手,如图: 3、 TCP连接的释放对于一个已经建立的连接,TCP使用四次握手来结束通话(使用一个带有FIN附加标记的报文段)。 如图:四、 TCP重传机制TCP每发送一个报文段,就对这个报文段设置一次计时器。只要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到期,但还没有收到确认,就要重传这一报文段。 三、实验环境配置:该实验采用网络结构图。说明:IP地址分配规则为主机使用原有IP,保证所有主机在同一网段内。 四、实验内容:按照拓扑结构图连接网络,使用拓扑验证检查连接的正确性。练习一:察看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 1、主机 B、 C、D启动协议分析器进行数据捕获,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TCP协议)。 2、主机C打开TCP工具,类型选择“服务器”,端口填写大于1024的值;点击“创建”,如果端口被占用则选择其它。主机A打开TCP工具,类型选择“客户端”,地址填入主机C的IP地

计算机网络

单选题: 1、____是下一版本的Internet协议,采用128位地址长度。 A.IPv6 B.IPv3 C.IPv4 D.IPv5 答案:A 2、Internet是由____发展而来的。 A.局域网 C.标准网 答案:B 3、对于连接Internet的每一台计算机,都需要有确定的网络参数,这些参数不包括____。地址 地址 C.子网掩码 D.网关地址和DNS服务器地址 答案:B 4、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是指信息服务提供商 B.从某种意义上讲,Internet是由分层的ISP互联构成的 并不需要接入ISP才能提供互联网内容服务 D.校园网不需要ISP 答案:B 5、电子邮件E-mail不可以传递____。 A.汇款 B.文字 C.图像 D.音视频 答案:A 6、将文件从FTP服务器传输到客户机的过程称为____。 A.上传 B.下载 C.浏览 D.计费 答案:B 7、提供不可靠传输的无连接传输层协议是____。 答案:C

A.局域网 C.标准网 D.WAN 答案:B 9、IP地址用十进制表示,每段最大数是255,下列IP地址与子网掩码,不正确的是____。 与 与 与 与 答案:D 10、文件传输使用的协议是______。 D.SMTP 答案:A 11、1987年9月20日我国_______教授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 的序幕。 A.邓稼先 B.钱天白 C.袁隆平 D.钱学森 答案:B 12、以下关于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WiFi接入就是接入移动互联网 B.WiFi接入必须用智能手机接入 C.WiFi接入必须用计算机接入 D.WiFi接入就是通过WLAN接入 答案:D 13、测试网络是否连通可以使用命令______。 答案:C 14、如果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相同,则______。 A.两台都能正常上网 B.性能高的一台可以正常上网 C.两台都无法正常上网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15、要能顺利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下列设备必需的是________。 A.邮件服务器 B.打印机服务器 C.web服务器 D.扫描仪

分布式系统和集中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和集中式系统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分布式系统与集中式系统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等信息资源在空间的分布情况,系统的结构又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型。 一、分布式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等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实现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就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结构。具有分布结构的系统称为分布式系统。 实现不同地点的硬、软件和数据等信息资源共享,是分布式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分布式系统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各地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相联的计算机系统既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工作,又可脱离网络环境利用本地信息资源独立开展工 作。 下图是分布式的图例: a)硬件环境 原来系统内中央处理器处理的任务分散给相应的处理器,实现不同功能的各个处理器相互协调,共享系统的外设与 软件。 b)网络环境 多数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所以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在物理结构上是基本相同的。分布式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网络操作系统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在结构、工作方式和功能上也不同。网络操作系统要求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资源时首先必须了解网络资源,网络用户必须知道网络中各个计算机的功能与配置、软件资源、网络文件结构等情况,在网络中如果用户要读一个共享文件 时,用户必须知道这个文件放在哪一台计算机的哪一个目录下;分布式操作系统是以全局方式管理系统资源的,它可以为用户任意调度网络资源,并且调度过程是“透明”的。当用户提交一个作业时,分布式操作系统能够根据需要在系统中选择最合适的处理器,将用户的作业提交到该处理程序,在处理器完成作业后,将结果传给用户。在这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3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实验项目实验三传输控制协议TCP 实验仪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 系别计算机学院 专业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实验日期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实验项目实验三传输控制协议TCP 实验仪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 系别计算机系 专业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实验日期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高卓

实验三 传输控制协议TCP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TCP 协议的报文格式 2. 掌握TCP 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 3. 掌握TCP 数据传输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 4. 掌握TCP 协议校验和的计算方法 5. 理解TCP 重传机制 二、实验原理: 一. TCP 报文格式 16位源端口号 16位目的端口号 32位序号 32位确认序号 4位首部长度 保留(6位) U R G A C K P S H R S T S Y N F I N 16位窗口大小 16位校验和 16位紧急指针 选项 数据 二. TCP 连接的建立 TCP 是面向连接的协议。 在面向连接的环境中,开始传输数据之前,在两个终端之间必须先建立一个连接。对于一个要建立的连接,通信双方必须用彼此的初始化序列号seq 和来自对方成功传输确认的应答号ack (指明希望收到的下一个八位组的编号)来同步,习惯上将同步信号写为SYN ,应答信号写为ACK 。 整个同步的过程称为三次握手,如图: 三. TCP 连接的释放 对于一个已经建立的连接,TCP 使用四次握手来结束通话(使用一个带有FIN 附

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复习提纲

1.2 什么是分布式计算系统?它的实质是什么? 分布式计算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计算机在一组系统软件(分布式操作系统或中间件)环境下,合作执行一个共同的或不同的任务,最少依赖于集中的控制过程、数据和硬件。 实质:分布计算系统=分布式硬件+分布式控制+分布式数据。 1.10多处理机与多计算机的区别是什么?同构多计算机和异构多计算机各有什么特点? 区别:多计算机是将多个计算机联合起来处理问题, 多处理机是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多个处理器. 广义上说,使用多台计算机协同工作来完成所要求的任务的计算机系统都是多处理机系统。即多计算机系统。 狭义上说:多处理机系统的作用是利用系统内的多个CPU来并行执行用户的几个程序,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或用来进行冗余操作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同构计算机的特点: 1.每个节点是一台计算机,包含CPU和存储器。 2.节点间的通信量较少。 3.同构计算机系统的互连有两种结构:基于总线的多计算机系统和基于交换的多计算机系统。 异构计算机的特点:

1.节点差异很大,节点可能是多处理机系统、集群或并行高性能计算机。 2.节点间通过互联网络如Internet连接起来的。 3.有两种实现方法:采用分布式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软件层。 1.16什么是中间件,它的功能是什么?它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 功能:命名服务作业调度高级通信服务资源管理数据持久化分布式事务分布式文档系统安全服务 地位:中间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应用程序隐藏底层平台的异构型,因此中间件系统都提供一组完整度不同的服务集。这些服务是通过中间件系统提供的接口来调用的。一般禁止跳过中间件层直接调用底层操作系统的服务。 1.18分布式系统有哪些计算模式?(必考) 1.面向对象模式

山东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三

实验3 网际协议(IP) 【实验目的】 1.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 2.掌握IP校验和计算方法 3.掌握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 4.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 5.理解IP分片过程 6.理解协议栈对IP协议的处理方法 7.理解IP路由表作用以及IP路由表的管理 【实验步骤】 练习1 编辑并发送IP数据报 练习容: 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 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staticroute_config命令,开启静态路由服务。 2. 主机A启动协议编辑器,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 MAC层: 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0800。 IP层: 总长度:IP层长度。 生存时间:128。 源IP地址:主机A的IP地址(172.16.1.2)。 目的IP地址:主机E的IP地址(172.16.0.2)。 校验和:在其它所有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自定义字段: 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说明】先使用协议编辑器的“手动计算”校验和,再使用协议编辑器的“自动计算”校验和,将两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若结果不一致,则重新计算。 ●IP在计算校验和时包括哪些容? 答:IP的首部校验和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但不包括数据部分。 3. 在主机B(两块网卡分别打开两个捕获窗口)、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开始捕获数据。 4. 主机A发送第1步中编辑好的报文。 5. 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

西工大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简答题复习

1.1什么是服务、协议、实体? 协议定义了格式,网络实体间发送和接收报文顺序,和传输,收到报文所采取的动作。 三要素:<1>语法:规定信息格式 <2>语义:明确通信双方该怎样做 <3>同步:何时通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通信速度等。 1.2网络边缘:什么是无连接服务,面向连接? <1>无连接服务:不要求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会话连接 <2>面向连接:在发送任何数据之前,要求建立会话连接 1.3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分组交换分为哪两种? 电路交换技术:很少用于数据业务网络,主要是因为其资源利用效率和可靠性低。 分组交换技术:通过统计复用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当出现线路故障时,分组交换技术可通过重新选路重传,提高了可靠性。 而另一个方面,分组交换是非面向连接的,对于一些实时性业务有着先天的缺陷,虽然有资源预留等一系列缓解之道,但并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而电路交换技术是面向连接的,很适合用于实时业务。同时,与分组交换技术相比,电路交换技术实现简单且价格低廉,易于用硬件高速实现。 分组交换:<1>数据报方式:在目的地需要重新组装报文。优点:如有故障可绕过故障点、:不能保证按 顺序到达,丢失不能立即知晓。 <2>虚电路方式:在数据传输之前必须通过虚呼叫设置一条虚电路。它适用于两端之间长时间的数据交 换。优点:可靠、保持顺序;缺点:如有故障,则经过故障点的数据全部丢失。 1.4物理媒介 无线:无线电波,激光,微波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1.5分组电路交换中的时延(传输+处理+传播),每一个时延计算 时延和丢包产生的原因:分组在路由器缓存中排队:分组到达链路的速率超过输出链路的能力; 分组时延的四种来源:<1>节点处理<2>排队 <3>传输时延:R= 链路带宽 (bps)L= 分组长度 (比特)发送比特进入链路的时间= L/R <4>传播时延:d = 物理链路的长度s = 在媒体中传播的速度 (~2x108 m/sec)传播时延 = d/s dproc = 处理时延 通常几个微秒或更少 dqueue = 排队时延 取决于拥塞 dtrans = 传输时延= L/R 对低速链路很大 dprop = 传播时延 几微秒到几百毫秒 a= 平均分组到达速率 流量强度 = La/R La/R ~ 0: 平均排队时延小 La/R -> 1: 时延变大 La/R > 1: 更多“工作”到达,超出了服务能力,平均时延无穷大! 1.6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TCP/IP 模型: 应用层: 支持网络应用 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运输层: 为应用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 TCP, UDP 网络层: 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 IP, 选路协议 链路层: 在邻近网元之间传输数据 PPP, 以太网 物理层: “在线上”的比特 prop trans queue proc nodal d d d d d +++=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第2.2版)-20100320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第2.2版) 张晓明 杜天苍 徐华 赵国庆 向胜军 张世博 编著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目 录 实验一 小型局域网的设计 (1) 实验二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的使用 (3) 实验三 网络配置与实践 (5) 实验四 无线LAN架设和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 (7) 实验五 网页设计 (8) 实验六 局域网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 (9)

实验一 小型局域网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LAN技术基础知识。 2.了解各种LAN网络设备,初步掌握LAN网络设计方法。了解各种网络软件和网络 配置方案。 二、实验内容要求 1.以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条件为基础,进行以下LAN内容的设计: 2.设计网络的拓扑结构图(总线、型或环形等)。 3.选择主要网络设备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包括:各种服务器、交换机、HUB的品牌、 型号和主要技术参数),以上参数列表给出。 4.选择主要线缆型号和规格(光缆、同轴电缆、双绞线),参数列表给出。 5.选择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协议。 三、现有条件 1.信息工程学院目前的专业实验室结构上包括:计算机实验室、通信实验室、自动化 实验室、电气工程实验室、电工与电子实验中心、信息基础实验室。 2.要求信息工程学院LAN挂接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园网上。 3.参考资料(另附)。 四、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结果完整和真实地表达出来。报告要求简明扼要,工整,分析合理。图表整齐清楚,曲线和线路图用计算机绘制,不得徒手描画。 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实验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同组者姓名。实验日期、交报告日期。 2.实验目的。 3.网络拓扑结构图、实验室布局特点及其说明。 4.主要网络设备及其主要技术参数表,主要线缆型号和规格表,并计算网络的性能价格。 5.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回答实验指导书所提出的问题。 6.实验体会。 7.报告采用A4纸,正文使用5号字体,至少占4页,另加1页封面。 8.每人需要上交实验报告打印版和电子版。电子版发到教师信箱,以便修改完善。

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复习提纲

1.2什么是分布式计算系统?它的实质是什么? 分布式计算系统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计算机在一组系统软件(分布式操作系统或中间件)环境下,合作执行一个共同的或不同的任务,最少依赖于集中的控制过程、数据和硬件。 实质:分布计算系统=分布式硬件+分布式控制+分布式数据。 1.10多处理机与多计算机的区别是什么?同构多计算机和异构多计算机各有什 么特点? 区别:多计算机是将多个计算机联合起来处理冋题, 多处理机是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多个处理器. 广义上说,使用多台计算机协同工作来完成所要求的任务的计算机系统都是多处 理机系统。即多计算机系统。 狭义上说:多处理机系统的作用是利用系统内的多个CPU来并行执行用户的几个程序,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或用来进行冗余操作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同构计算机的特点: 1.每个节点是一台计算机,包含CPU和存储器。 2.节点间的通信量较少。 3.同构计算机系统的互连有两种结构:基于总线的多计算机系统和基于交换的多计算机系统。 异构计算机的特点: 1.节点可能是多处理机系统、集群或并行高性能计算机。 2.节点间通过互联网络如In ternet连接起来的。 3.有两种实现方法:采用分布式操作系统和中间件软件层。 1.16什么是中间件,它的功能是什么?它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功能:命名服务作业调度高级通信服务资源管理数据持久化分布式事务分布式文档系统安全服务 地位:中间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应用程序隐藏底层平台的异构型,因此中间件系统都提供一组完整度不同的服务集。这些服务是通过中间件系统提供的接口来调用的。一般禁止跳过中间件层直接调用底层操作系统的服务。

浅谈计算机网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330961.html, 浅谈计算机网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作者:陈鹰 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4年第07期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我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度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们明显感觉到这种新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快捷与开放。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快捷性;开放性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网络应用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网络的影响范围很大,它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当中。网络不但可以从复杂的操作中找到理想的使用方式,构建属于企业或个人网络领域,网络技术还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之一。随着宽带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共享网上资源的妙处所在,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以及资料的收集,和过去比较不言而喻,网络为我们生活带来了太大的变化,在尝到更多东西的同时,又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信息第一时间进入生活。网络的巨大潜力还未完全开发,正等待人们去开发,它可以提供快速及时的通信以及完善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学习与工作,网络正不断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可以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可以坐在家中接受全球各地医学专家的会诊,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网上婚礼、网上营销、网上政府。凡此种种,都是人们过去所不能想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度一体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们明显感觉到这种新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快捷与自由,开放与互动;同时,也有一些人利用网络牟取暴利,违背了理性,超越了法制的界限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危害。众所周知,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能更新出新的技术,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脚步。 2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好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快捷性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性在于它的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关系,如何交往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人的生存,交往和信息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换,运用各种信息交换的手段,让我们追朔一下人类传播方式的变化速度:从语音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四百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五十年。从网络作为军事用途出现,到大规模地民用,三十年。很显然,变化进程是呈加速度发展,每一种传播方式普及后,都给人类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同样,当网络能应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时,很自然地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从最

计算机网络实验三

实验三 IP协议分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熟练掌握Ethereal的使用方法 ?能对捕获到的包进行较深入的分析 ?掌握IP层的作用以及IP地址的分类方法 ?掌握IP数据包的组成和网络层的基本功能。 二、实验内容 常见网络命令使用;启动Ethereal并设置相应的选项,进行一次简单的ICMP,观察捕获到的数据包, 过滤出IP数据包,分析每个IP分组的细节,查看IP数据包的结构与含义,观察IP协议的功能。 三、实验设备 PC机、Ethereal软件、WinpCap软件 四、背景知识 1、IP 地址的编址方法 IP Array地址是为 每个连接 在互联网 上的主机 分配的唯 一识别的 32 位标识 符。IP 地址的编址方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分类的IP 地址 这是一种基于分类的两级IP 地址编址的方法。 表1 IP 地址的分类

如表1 所示,IP 地址分为A,B,C,D,E 五类,其中A、B、C 类地址为可分配主机地址,而D 类地址为组播地址,E 类地址保留以备将来的特殊使用。IP 地址采用点分十进制方式记录,每个地址表被视为4 个以点分隔开的十进制整数,每个整数对应一个字节。 A、B、C 三类地址由两部分组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这三类地址的网络地址部分的长度不一样。每个A 类地址的网络中可以有 1600 万台主机;每个B 类地址的网络中可以有65534 台主机;每个C 类地址的网络中可以有254 台主机。这样对于一个共有几十台计算机的局域网来说即使分配一个C 类地址也是一种浪费。为此,提出了子网和子网掩码的概念。 (2)划分子网的IP 地址 子网就是将一个A 类、B 类或 C 类网络分割成许多小的网络,每一个小的网络就称为子网。划分子网采用“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三级编址的方法。在划分了子网的网络地址中,子网掩码用于确定网络地址。 子网掩码是一个和IP 地址对应的 32 位二进制数。子网掩码中与IP 地址的网络地址对应的部分为 1,与主机地址对应的部分为0。这样把网络接口的IP 地址与该接口上的掩码相与就得到该接口所在网络的网络地址,而把该IP 地址与掩码的反码相与则可得到主机地址。 (3)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 是根据划分子网阶段的问题提出的编址方法。IP 地址采用“网络前缀”+“主机号”的编址方式。目前CIDR 是应用最广泛的编址方法,它消除了传统的A、B、C 类地址和划分子网的概念,提高了IP 地址资源的利用率,并使得路由聚合的实现成为可能。 2、IP 报文格式 IP 报文由报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如图1 所示:

计算机网络基础

网络培训讲义 一术语 由各种网络设备HUB?????úμè 113éá??????úí??? LAN在中等范围的地理区域内 允许相互独立的设备能够相互直接通讯的数据通讯系统1 距离近一座大楼或几个邻近的大楼 速率高 WAN分布较广 特点距离远甚至上千公里 2ê???K到几M不等 需要公共交换设备 带宽一般用BPS为单位如 即 协议 OSI模型将数据通信分成七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表示层 物理层如各种编码方案 负责数据的打包和解包如SDLC í???2?è?IP ′?ê?2?è?TCP协议 面向连接的传输层NETBIOS 表示层压缩/解压缩基本未使用该层

应用层任务传递及虚拟终端协议 MAC地址已固化在网络接口卡上 INTETNET上通信所必须的地址 广播 广播风暴真正有用的小时得不到传递的现象 采用CSMA CSMA/CDê?IEEE802 ARPóé????IP地址动态找出其MAC地址 基础知识 网络基本设备 网线交换机 例 交换机进行数据包的交换 集线器共享网络带宽 ROUTE

网线带BNC接头10BASE5粗同轴电缆 10BASET非屏蔽双绞线 10BASE2设计规则 参数值 每网段抽头30 最大节点距离5段4中继器 最大网段长度185米 网络跨度925米 收发器间最小距离0.5米 10BASE5设计规则 主机到HUB的距离最大为100米 12

采用10BASE2电缆T型头组网每一段传输距离长但可靠性低 2星型拓扑

特点可靠性好 3环形结构 采用双环的光纤拓扑结构 (FDDI) 网络基本协议 1IPX/SPX 协议网际包交换/顺序包 交换

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复习笔记

第三章运输层 3.1概述: 1,运输层协议为不同主机上的应用进程彼此之间提供了逻辑通信. 2,运输层协议是在端系统而不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中实现的。也只工作在端系统。中间路由器既不识别也不处理运输层加载应用层报文的任何信息。 3,网络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多种运输层协议。因特网有TCP和UDP两种运输层协议。 4,运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为运行在不同主机上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逻辑通信;而网络层则提供了主机之间的逻辑通信。 5,运输层提供的服务受到了底层网络协议的服务模型的限制。 6,因特网的网络层协议IP协议的服务模型是尽力而为的服务,它不做任何确保,不保证报文段的按序交付,更不保证报文段中的数据完整性。是不可靠服务 7,TCP和U DP最基本的任务是,将两个端系统间IP的交付服务扩展为运行在两个端系统上的进程之间的交付服务。 8,运输层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将主机间交付扩展到进程间交付。 9,进程间数据交付和差错检查是两种最低限度的运输层服务。也是UDP所能提供的仅有的两种服务。 10,TCP通过流量控制、序号、确认和定时器等技术,能抱着正确而有序地将数据从发送进程交付给接收进程。TCP还提供拥塞控制功能。 3.2 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1,接收主机中的运输层实际上并没有把数据直接交付给进程,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的套接字来传递;每个套接字都有唯一的标识符,其格式决定了它是UDP还是TCP套接字。 2,多路分解demultiplexing:将运输层报文段中的数据交付到正确的套接字的工作。运输层通过检查每个运输层报文段的几个字段来标识套接字,然后将报文段定向到该套接字。 多路复用multiplexing:从在源主机的不同套接字中收集数据,并为每个数据块封装上首部信息(在多路分解时使用)从而生产报文段,然后将报文段传递到网络层的工作。 多路复用的要求:1,套接字有唯一的标识符;2,每个报文段有特殊字段来指示该报文段所要交付的套接字。这些特殊字段是源端口号字段(作为“返回地址”的一部分,在回发报文段时使用)和目的端口号字段。 端口号有16比特;0到1023范围的端口号成为周知端口号是受严格限制,保留给一些周知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 多路分解的实现:主机上的每个套接字被分配一个端口号,当报文段到达主机时,运输层检查报文段中的目的端口号,并将其定向到相应的套接字。然后报文段中的数据通过套接字进入其所连接的进程。 3,无连接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DatagramSocket mySocket = new DatagramSocket(19157); //端口号也可以不指定,运输层//会自动为其分配一个端口号(1024到65535之间)。 一个UDP套接字是由一个包含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的二元组来全面标识的。如果两个UDP报文段有不同的源IP地址或端口号,但具有相同的目的IP地址和端口号,它们将通过相同的套接字被定向到相同的目的进程。 4,面向连接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TCP套接字与UDP套接字不同在于,它是由一个四元组标识的(源IP地址,源端口号,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如果两个TCP报文段具有不同的源IP地址或源端口号,它们将被定向到两个不同的套接字,除非TCP携带了初始创建连接的请求。 在使用多线程时,多个套接字连接到相同的进程。即进程与套接字不是一一对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