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构造地质学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

研究内容:(1)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形式。

(2)地质构造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与演变

规律。

(3)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质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

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问题。

如:地震、火山、小浪底枢纽工程、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

研究方法:(1)地质构造:野外地质勘查和地质填图;现代航空、航天遥感技术;钻探、坑探、槽探、洞探;物探、化探;模拟实验;构造

历史分析

(2)构造地质学: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历史分析

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固态圈的总和。

3、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

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4、①构造尺度:地质构造的规模。包括全球性构造(上万米)、巨型构造(上千

米)、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构造

②构造旋回: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运动之间的时期。

③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

一套构造层。划分标志是地层的接触关系。

④构造世代:不同旋回或不同构造幕中的构造顺序。

⑤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

⑥构造层次: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由于在地壳不同深度,因温度、压力的不

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分层。

第二章

1、递变层理(粒序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2、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构造,如:层理、包卷、

叠层石。

次生构造: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如:缝合线、次生褶皱。

3、岩层: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一般具有成层性。

层与层之间有层面分隔,层面代表了短暂的无沉积或沉积作用突然变化的间断面。

4、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线、或渐变所呈现出来的

一种成层构造。要素有:细层、层系、层系组。基本类型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层理面产状可以与层面产状一致或不一致。

5、层面:岩石之间的原生切割面。

两个岩层的接触面,及时上覆地层的底面,又是下伏地层的顶面。

6、岩层的厚度: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岩层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

7、层面的识别方法:岩石成分的变化;岩石结构的变化;岩石颜色的变化;岩

石的原生层面构造

8、利用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底面:斜层理(弧形凹向顶面);粒序层

理(粗粒在下);波痕;泥裂;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凹坑总是分布在岩层的顶层);冲刷痕迹;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

9、岩层的原始产状:水平的或接近水平的

10、水平岩层:在一定的范围内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岩层。

单斜岩层:在一个地区内的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倾角大致相同。

11、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可用这三要素表示。真倾角比视倾角都大。

12、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文字法(方位角表示法只需倾角、倾向;象限角表

示法走向、倾角、倾向都应具备);符号表示法。

13、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形态:‘V ’字形法则(适用于倾斜岩层、断层面、不整

合面)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但岩层界线的弯曲度比等高线弯曲度小。

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

(1)若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若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但露头界线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

14、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1)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下降—沉积

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2)假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剥蚀或沉积间断等)—下降—沉积

(3)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下降—沉积—褶皱上升(剥蚀或沉积间断等)—下降—沉积

15、角度不整合的构造研究意义

(1)研究地质发展历史;(2)鉴定地壳运动特征;(3)确定构造变形时期;

(4)划分地层、构造单元、构造旋回、构造层;(5)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构造状态;(6)寻找沉积、热液型矿床和石油、天然气田

16、如何确定不整合面的存在:(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2)沉积方面的标

志;(3)构造方面的标志;(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标志。

第三章

1、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

2、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3、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或最大剪应力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

4、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

5、变形:物体受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的改变。

物体变形方式有五种: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

6、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

形,如拉伸、压缩、剪切。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如弯曲和扭转。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

性变形。

断裂变形: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合力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破裂面,岩石失去连续完整性,这种变形称断裂变形。

强度 :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

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野外的S型和反S型节理就是递进单剪应

变的结果。

共轴递进变形(如:单剪):全量应变椭球体与增量应变椭球体的各个对应主应变轴始终保持平行的变形。

7、蠕变: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松弛:当应变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小的现象。

蠕变和松弛现象表明,岩石具有流变特征。

第四章

1、褶皱的要素:

核部: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部: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

转折端: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褶轴:对圆柱状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能描绘出的褶皱面,可能无

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轴面: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

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

翼间角: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

脊(背斜或背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脊线、脊面和槽(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槽线、槽面

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任意平面的交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