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书法艺术浅析
兰亭集序赏析鉴赏2000字
![兰亭集序赏析鉴赏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ce98b1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7a.png)
魏晋书画艺术,从“形神兼备”发展到“离形神似”,讲求自然,顺乎神理,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是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
王羲之就是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居会稽山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
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五个“怀”字、七个“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表现,都依类赋形,千变万化。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300f9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e.png)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导语:《兰亭集序》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在中国书法史上,为一件书法作品引起激烈的争论除了王狡之的《兰亭序》之外便无与之相提并论者。
(兰亭》问世一千多年来,希风绪妙者不绝、交口称烦者不断,步其理武,含英咀华者不衰,甚至连现代首先挑起(兰亭》真伪之争,一口咬定《兰亭》为伪作的郸沫若也承认受过《兰亭》极深的影响。
历数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受过《兰亭》形响,心攀手追者则更不胜枚举了,诸如隋之智永、唐之澳世南、褚遂良、欧旧询、唐太宗,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米带、蔡京,元代的赵松雪,李士弘(李倜),明代的文征明、笙其昌及现代的启功、沙孟海诸大家,无不把书圣王羲之这件杰作当作书法艺术宝库中之瑰宝。
这种事实向我们证明着(兰亭序》那种征服人心摄人心魄的超凡的艺术魅力,历代书法大家潜心砚田之际也会深刻地体味它的真正价值{何况虞世南、米带诸人都是造诣极深的书法鉴赏家,如果《兰亭》为膺品,如何逃过他们的慧眼?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着《兰亭》的真实性!书论云: “晋人尚韵”,而《兰亭》一帖在在都体现着“晋韵” —一种崇尚自然、潇洒出尘的精神;一种光风界月的胸襟,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与体现高度文化修养的典雅作风—这一切与王右其他作品相对照,无不形貌皆合,王羲之当年与一群文人学士“引以为流筋曲水”的修楔仪式之中,因饮酒徽醉,又兼“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当时春光旖旎“天朗气清,惠风和杨”,因而挥毫浴墨直写胸脸,方有此神来之笔,而据说事后王羲之想再写一幅以追《兰亭》帖之风雄_,终未能遂意!看来名作不可“再现”与“复制”。
郭沫若断为散之七世孙智水所为,而智永之书风貌与“晋韵’,相去远矣!《兰亭》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
那种硫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侧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人,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这些都是智永书所不及万一的,变化典侧,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之神最恰当的评语。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ceab73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1.png)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兰亭集序》书法特点《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书法特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法特点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兰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所谓“学书先学王”只在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
这里面的每个“之”字字体都不一样,《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最精辟的概括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兰亭集序的散文特点《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930522763231126edb1182.png)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作者:徐瑾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
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
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
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
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
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
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
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
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兰亭集序》:传世之作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兰亭集序》:传世之作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ea2fc8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f.png)
《兰亭集序》:传世之作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1. 引言1.1 概述《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传世之作。
这篇文章以探讨《兰亭集序》为主题,旨在深入分析该作品及其背后蕴含的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通过对作者、创作动机、艺术价值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并且从中汲取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兰亭集序的背景与起源、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与审美特点、文人墨客对兰亭集序的赞誉与评价以及结论。
在引言中,我们将阐述文章的目标和整体框架,并简要介绍《兰亭集序》及其与文人墨客审美追求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兰亭集序》和相关论述的研究,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审美追求和主题意境,揭示出文人墨客们不断追求完美艺术、精神境界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内核。
通过对历代文人墨客评价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准确把握《兰亭集序》传世之作的意义与影响,并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的启发展开思考。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补充。
2. 兰亭集序的背景与起源2.1 兰亭集序的作者及其背景《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所著。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也被誉为“书圣”。
他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自小酷爱书法和文学创作。
在东晋时期,王羲之因其超凡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2.2 兰亭集序的起源及创作动机兰亭是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境内的一处山水胜地,以其美丽景色和灵感激发而闻名。
据传,《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于公元353年在参加一次宴会后所创作的。
这场宴会被称为“兰亭宴”,由当朝皇帝举办,在兰亭中举行。
据记载,这次宴会上,王羲之与众多文人雅士相聚一堂,共同欣赏着美景、吟诵诗歌、饮酒谈笑。
然而,在这个令人陶醉的环境中,王羲之却感到了一丝忧愁和悲伤。
他深感人生短暂,岁月易逝,因此在宴会结束后不久,他用自己独特而精湛的书法艺术创作了《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书法评价
![兰亭集序书法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c785d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5.png)
兰亭集序书法评价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那么,对于兰亭集序书法,人们有着怎样的评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书法评价,欢迎大家分享。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各抒情怀。
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趁兴疾书,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传颂千古的书法艺术作品。
全书共28行,共计324字。
通篇笔势纵横,点画相映,变化无穷,似有神助。
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布局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兰亭集序》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更是书法艺术中的杰作,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盛誉,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真迹据说在唐太宗去世的时候葬在昭陵,有褚遂良、虞世南等大家临本传世。
《兰亭集序》被人称为“书法精品中的精品”。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以线条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书法家的美学追求和人格情操。
千百年来,我国书法界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
但是,正如钟柏华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自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
魏晋的玄学使得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
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晋人的.书法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了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峰,在他们面前,后人只能叹为观止矣。
而在晋人书法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极品。
王羲之山东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他们父子历来被称为“二王”。
王羲之七岁就开始学书法,初从卫夫人,13岁时书艺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后来他四处游历名山大川,见到李斯、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使他获益匪浅,集秦汉历来诸家之大成,融汇古今笔法,加以变化发展,开创一代风情,形成独特风格,具有自然的天性和人格的风采,被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ae7f3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6.png)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abfed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3.png)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2)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集会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
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
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
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
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然而,王羲之又发出了“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一方面对客观“理”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生死的强烈感伤,明显的前后矛盾,郭沫若因此贬斥王羲之“无病呻吟的绝顶了”,王羲之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虽说有些片面,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对生死的理解是远没有老庄澄澈的,其中原因大致如下:王羲之身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自然是具备儒家入世情结的,同时社会动荡不安,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人生短暂的感叹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这样来看,求仙访道本是追求精神上归于永恒的自然,如今却渐受世俗影响演化为追求肉体长存的手段,魏晋文人因而兼具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情结,王羲之在自然中也有着自己对生命及死生问题的思考,文中情与景、情与理交融为一。
浅谈《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浅谈《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69630cbcb0717fd5360cdcbf.png)
紫嫣红开遍 ” ,需要 详细 去描 写 ,而作 者却 只简 单地 写了 山 、水 、 短暂 、不能 自主的感 叹 , 用 深沉的笔触突 出了一 个 “ 痛 ”字 。 林 、竹 、 天 、风 。即使是写竹 子 ,也 只写 它 的修 长 而不 写 它 的翠 绿 ;写水 ,也 只写它 的清澈 而 不写 它 的碧绿 。在 文 中,作 者用 简 的感慨是那 么一 致 。不 论古 今 ,人们 普遍 看重 的是 生 ,厌 恶 的是 练的笔调极力 创设 了一 种素 雅 的格 调 :崇 山峻 岭 ,气 势 高峻 ;茂 死 。人生代代相 传 ,欢乐 和痛 苦也 代代 相传 ,没有 休止 。这真 是 悲 ”啊 !第三段 作者 突出 了人类 悲凉 的情感 。全文分 段写 了 竹修 竹 ,幽深静谧 ;清澈溪流 ,洁净 明 朗 ;流水 急湍 ,飞花溅 玉。 可 “ 乐 、痛 、悲” 的情感 ,但它们遥相 照应 ,因果相 生 ,形成 了一个 这些景物清纯 亮丽 ,晶莹 明 朗 ,生 机盎 然 ,字 里行 间流 露 出诗 人 “ 流连 山水 的惬 意心情 。兰亭盛会 本是 良辰美 景 、赏心 悦 目的乐 事 , 整体 ,环环相扣 ,深 刻地揭 示 了作者 内心 一段 曲折 深沉 的情 感 变 然而作者 内心 的喜 悦之情 却没 有过 分 流露 ,心 中的 兴奋 之 情也 没 化 轨 迹 。
有轻 易表露 。只简单 地抒 写饮 酒赋 诗 ,畅叙幽 情 ,陶醉 于 自然之 纵 观全 篇 ,短 短 三百 字 ,清逸 隽 秀 ,意蕴 丰 富 ,情 感 多 变 ,
美 的舒爽优雅 。即使 在结 尾处 ,也 只是用 “ 信 可乐也 ” 四 字简 洁 手法 多样 ,在出色 的艺术 表达 中蕴 含着 对生死 的哲 理思 辨 ,对 生 的总 结 。呈现 了笔 势的从容与沉 稳 ,体现 了清丽淡雅 的格调 。 2 多样 的手法 ,无 穷的情趣 ,展现 了一个丰富的 内心世 界
从《兰亭序》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从《兰亭序》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a3dfab6cddccda38366baf0c.png)
从《兰亭序》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延边大学(11级物理系2114011641)从《兰亭序》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摘要书法,是我国汉字书写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件瑰宝。
它不仅深得我国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和相传,而且早已远涉重洋、为世界人民所赞赏和相传。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
历朝历代都出现了杰出的书法大师,他们的作品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究其艺术价值,就在于这些作品都是他们的个性创作,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
这些风格的产生,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创作审美取向,如人们常说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而这些书法大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书圣王羲之,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作品到底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呢?本文主要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浅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发表我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华文化王羲之兰亭集序风格正文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会稽内史。
师从卫夫人、张芝等人,博采众长,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公元353年的一个春天,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人,来到茂林修竹掩映中的兰亭,进行“临水洗涤”的修禊之礼。
这是一个温暖的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人雅士围坐在曲水旁边,面对良辰美景,饮酒赋诗,尽兴抒怀,不亦乐乎!后成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众人提议,让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借助酒意,“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气呵成,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兰亭集序》,后《兰亭集序》被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所收藏,在他死后,《兰亭集序》真迹殉葬昭陵,长埋唐王墓中。
今日所见《兰亭集序》皆为后人模仿版本,其中以神龙本(唐冯承素模)最接近真迹,它几乎保留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风格。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评析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56057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b.png)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评析.txt 《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评析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作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对《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评析。
1. 集序的艺术成就
《兰亭集序》运用了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结构,展现了王羲之卓越的艺术才华。
作品通过描绘兰亭景色、抒发作者对友谊的赞颂以及表达墨宝之永存,构建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感受到文人雅士的风韵与情致。
2. 内容的意蕴与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中,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及如何珍惜友谊的深意,引发人们对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同时,作品以兰亭
集会为背景,抒发了文人士大夫对遗民巷陋的愤慨,表达了对社会
之不满、对文化之寂寞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3. 影响与价值传承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兰亭集序》自问世以来便广
为流传,并且对后世的书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
的书法风格和艺术追求成为后世书法家研究的典范,而《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也被后世学者不断研究和评析,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丰富的意蕴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它的研究与欣赏,我们不
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心境和风采,还能够汲取到对生活、情感
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智慧和光彩。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2638f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d.png)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变与不变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变与不变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0d0dc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9.png)
艺术研究变与不变: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胡频(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王羲之有众多书法作品,其中《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得此盛传,不仅是因为全篇整体布局流变协调、行笔流美自然,更关键的是文中回应了一个人类永存的主题——生死问题,文章正是通过对生死问题的回答——“死生亦大矣”,使其思想深度得以升华。
其实,在《兰亭集序》中,“变与不变”的思想贯穿全文,体现了超越生死的生命意境之美。
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解析《兰亭集序》中的变与不变:一是在字形、笔画中所体现出的创造的变与不变;二是从“俯仰”中贯穿的生命行为的变与不变;三是从“乐—痛—悲”的情感中所体现的古今贯通之“感”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悲乐;变与不变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130-021 《兰亭集序》创作的变与不变王羲之生活于我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宗白华认为魏晋时期是在“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1]。
“祸兮福之所倚”,正是这样的时代使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魏晋士人追求精神自由,不拘一格,思想多元化,同时,儒释道三家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便得益于此。
“玄学”对晋人的影响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极致的表现,“中国书法也是在这个时期从以使用功能为主转向以艺术功能为主”[2]。
宗白华说:“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
”[1]得益于文化的滋养,魏晋时期产生了大批书法家,他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方面,张怀瓘评价极高,他在《书断》中写道:“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3]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涉及各种书体,并且各有特点,结合实际来看,王羲之最为广泛流传的是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艺术鉴赏
![兰亭集序的艺术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9d200e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5.png)
兰亭集序的艺术鉴赏《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之后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述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止息的宴席,存有生成必存有离别,所谓“兴尽悲去”当就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权衡不一样,性情各有不同。
刚刚对自我所向往且最终达致的东西深感极其喜悦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旧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发人的感叹。
每当想起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为涅槃时,更加并使人深感极其悲凉和可悲。
如果说前一段就是故事情节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整体表现人生丹齐格、生命故国的感慨中,表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著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梦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一样。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浅论《兰亭集序》的艺术“五美”
![浅论《兰亭集序》的艺术“五美”](https://img.taocdn.com/s3/m/5c66cb34caaedd3382c4d332.png)
浅论《兰亭集序》的艺术“五美”作者:李兴国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3期《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我国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其在書法和文学方面堪称双绝,流传千古,历久弥远,至今影响深远。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艺术解读,将启迪我们不断去探讨、研究和学习,并赋予我们更多的人生思考和艺术审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他的悠悠兰亭留给我们无尽的艺术享受。
这种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书法之美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价值。
提到书法,中国书法史就绝对不能不提及王羲之和他的《兰亭集序》,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不仅是王羲之的代表之作,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王羲之以极富神韵的魏晋笔法创造了流传千古的书法神品,为后世留下了代表中国书法“中和之美”的典范佳作。
作者在宴酣之余,兴之所至,一挥而就,文中十七个“之”字,虽为一字,却变化多端,无一雷同。
据说,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说,《兰亭集序》对于王羲之,无论是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绝无仅有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在山水自然之间厚积薄发的结果,是他书法创作灵感碰撞的产物。
王羲之乘醉即兴挥毫写就的《兰亭集序》,以其“中和优美”的书香雅韵,成就了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有人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文采之美《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全文不过寥寥三百二十四字,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兰亭集序》文风澹泊自然,文笔清新幽雅,行文流畅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
王羲之于“茂林修竹”间“游目骋怀”,于“流觞曲水”中“畅叙幽情”,以萧简之笔发深惋感慨之声,令人读之不胜喜爱,同时也带给读者文学上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之美,兰亭之会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既是名士宴游聚会的唱和之集,更是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
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赏析从不白韵比人体三个方面赏析
![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赏析从不白韵比人体三个方面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25c84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d.png)
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赏析从不白韵比人体三个方面赏析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
《兰亭集序》五大摹本碑拓“神龙本”《兰亭序》千百年来,《兰亭序》被书法界奉为“中华第一书”,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然而,经权威专家王开儒先生考证,现存于天一阁博物馆内的《兰亭序》碑刻,是唐代冯承素在贞观年间奉旨摹自王羲之真迹的刻本,确认是真正的“神龙本”,展现了一代书圣的书法神韵,堪称书法界的国宝。
《兰亭序》由唐宫入宋宫,宋理宗传驸马杨镇,元朝时杨家又卖给郭天锡,明朝入丰坊万卷楼,丰坊于晚年刻于石碑之上。
1562年万卷楼大火致原帖绝于人间,唯此石刻天一阁收藏至今。
馆内的镇阁之宝,唯有此碑拓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欣赏,到了天一阁,不能不拜访一下“神龙本”《兰亭序》。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
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兰亭集序》从书法角度有什么特点《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是王羲之的代表作。
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
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
《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解析
![《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34b4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6b.png)
《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解析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解析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序文,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
1.墨意与书法艺术
兰亭集序通过描述王羲之的墨意和书法艺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墨意是指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书法艺术是通过墨意的表达来展现。
兰亭集序中的书法艺术以执笔皆若神笔的境界,展现了王羲之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与对墨意的准确表达。
2.墨香与自然美
兰亭集序中虽以书法为主题,却通过对墨香的描写,展示了中国文化中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
墨香是指书法作品中墨汁的香气,被视为一种独特的美感。
通过描绘墨香的气息,兰亭集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敬畏,传递了中国文化中融合人与自然的哲学。
3.游览与人文情怀
兰亭集序中的游览既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旅行经历,也是一种人文情怀的表达。
文章通过描绘游览兰亭的盛况与景色的变幻,展示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热爱与书写的技巧。
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视。
兰亭集序通过对墨意、墨香、游览等方面的描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这篇经典的书法序文不仅是对艺术和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人文情怀和文化传承的传递与表达。
美在深情———浅析《兰亭集序》的情感魅力
![美在深情———浅析《兰亭集序》的情感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d93c551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66.png)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各的精彩。
同样劝学的就有《忆读书》《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冰心将自己幼时、少年时读书的往事娓娓道来,体现读书的乐趣、好处;司马光则用历史故事让我们明白读书能帮助一个人成长;宋濂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对比“今诸生”的优越条件来告诫年轻人要勤奋学习。
联系课外散文《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读书如何使人变得美好;议论文《论求知》,培根鲜明有力、简洁透彻地论证了读书求知是为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从而指导读书,鼓励读书。
对比现在,从新闻报道、人物传记则用事实让我们了解到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俞敏洪在北大时读了800多本书,他就鼓励现代学生要多读书,读各种书,大学生至少要读400多本书———“凡是读书多的人,发展潜力一定是强的”。
体育明星邓亚萍、姚明等,退役后都选择进大学再读书,不做运动员后在其他领域一样发展得非常好。
五、表现手法把不同文章中某一表现手法相同的地方联系起来比较,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该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在融会贯通中学会运用。
例如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风筝》《小巷深处》《白杨礼赞》《故乡》《百合花》《小男孩》;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山中避雨》《白杨礼赞》《百合花》;还有制造悬念、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联系比较,力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的突破,从掌握理解阶段向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转化阶段飞跃,激活思维、拓宽视野、丰富内涵。
这样的联系比较,课堂容量得以扩充,学习空间变得立体;教学内容得以丰盈,学习感受变得深刻;教学目标得以升华,学习成果变得饱满。
是联系对比、互为映衬,创造出目极八方、思接千里的霞鹜齐飞、水天一色的美妙的教学境界。
•编辑司楠《兰亭集序》在书法艺术史上地位崇高,它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以深沉的忧惧衰老,恐惧死亡的情感魅力,感染者诸多读者。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美在深情,它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一个生命面对死亡时,恐惧,挣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书法艺术浅析
人大附中杜祥有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整篇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从《兰亭集序》的书法技法上解读其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笔画上,笔笔精到,行云流水。
《兰亭集序》的用笔,无一懈笔,特别是在起收笔上,王羲之非常注重,几乎每个点画的起笔、收笔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无懈可击。
它的起笔以露锋和一拓直下为主,轻松自如,一任自然。
行笔流畅,形态各异,千变万化,中锋为主,遒健有力,侧锋为辅,灵动洒脱,这使得《兰亭集序》通篇笔调清爽流畅,浑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样精到的用笔,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王羲之笔法娴熟之极的不经意流露,全篇字字意随心到,笔随势生,曲尽其美,满纸生辉的气象。
这是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一笔一划中凝结了作者一生对书法与人生的理解。
二、字形结构上,字字别意,奇峻绝妙。
王羲之在《书论》中曾论述到:“为一字,数体具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这一思想在《兰亭集序》中得到
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初看《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平正的。
但仔细观察偏旁之间的组合与点画之间的穿插,便会发现其结构的巧妙。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二十个“之”字,即是鲜明的例子,他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或平稳舒展,或藏锋收敛,或端正如楷,或流利飞动,达到了多样与统一的艺术效果。
通观全篇,看似不经意,但其巧妙均在情理之中。
除了多变的特点,此外还有欹侧、尽态和错落。
有的字看上去是倾斜的,实际上却是端正的,如“竹”、“怀”、“奇”等。
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求平衡。
尽态就是据字遣形,曲尽其态,甚至予以夸张,使大者更大,小者更小,即便如此,大小仍然和谐,显得天趣盎然,如“斯”字与“文”字差别即有数倍,而毫无突兀之感。
说到错落,就是打破固有的平衡,但丝毫不显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这样就使得《兰亭集序》参差错落,主次分明,虚实相生,情趣横溢。
三、通篇布局上,疏密有致,浑然天成。
《兰亭集序》没有着意安排的痕迹,字距稍紧,行距略疏,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全篇疏密有致,开合宽窄,出于自然,真正做到了笔意顾盼,若断还连,气脉贯通,处理的恰到好处。
在处理字距的时候,同时将字的中心线形成一种呼应,形成行内字与字的呼应连贯,体现了连贯的气势,让人从静止的字形中看出其活泼飞舞的动势来。
由于笔画比较细,起收笔多露锋,再加上行距的相对宽松,从而形成《兰亭集序》优雅的格调。
总之,文采灿烂、字字珠玑的《兰亭集序》,无论是书法艺术,
还是其深远蕴藉的文意,都堪称绝世经典。
作者在兴逸神飞之际,可谓心手两忘,用生命拥抱自然,清新自然、格调高雅的王羲之书法,在平淡朴素、姿态天然之中流露出绵绵的魏晋风韵。
附:个人简历
杜祥人大附中教师,新闻中心主任。
文学硕士,教授初高中语文,兼任人大附中书法选修课程。
自幼学习书法,软硬笔兼能,擅习颜体,基本功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