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一体多样性及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一体多样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前言
21世纪来临后,中华民族自身以及世界和东亚的发展形势,给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辉传统的民族,带来了更为有利的发展契机和更
为美好的社会前景,我们民族现在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面貌变化
一日千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华民族如何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团结,这对于我们民族实现繁荣和强盛,具有重要意义。从学术思想的
视角,回顾我们民族注重团结和凝聚力的历史传统,了解与此相关的
观念,对一些学术问题进行必要的辨析,我认为对于增强我们中华民
族自身的凝聚力和团结是有裨益的。
在谈论"中华"、"中华民族"或者与其相关的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马
上遇到的基础难题就是"民族"这个概念。1903年,梁启超把瑞士-德
国的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这个
词从此成为20世纪初期以来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它经常与"国家"和"种族"成为互相替代的同义词。正因为这个词如此广泛的用法,在
学术研究中我们就遇到了很多麻烦。为了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逻辑,
首先就需要对"民族"这个词同"国家""种族"这两个词的意义的相似与
差异,进行比较严格的辨证。
布伦奇利对于民族概念有严格的定义。他认为"民族"作为一个实在的
研究对象,这个概念具有8个基本规定性:根源上同居一地,根源上
同一血统,同一人种生理体质,同一语言,同一文字,同一宗教,同
一风俗,根源上共同进行经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布伦奇利的
定义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僵硬性,他没有把民族作为一个处于社会
历史发展过程中持续变动、持续相互发生关系的历史事物,而把它个
体静态化了,因而,这个定义也就不能完全符?quot;民族"的实际状况。但是,布伦奇利的规定性对于把握民族之间进行区分的特征,有一定
的意义。例如我们中国人讲"同文同种"(文字和人种),或者讲"黄皮肤,黑头发"(人种),或者讲"长江黄河"(居住地),或者讲"龙的
子孙"(宗教、风俗),等等。这些话语都是对布伦奇利定义的某个或
者某些规定性的实际说明。
今天,当我们使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时候,大体是在以下三个意
义领域和语境中。一是在谈论中华民族这个大的共同体作为国家、作
为文化、作为民族的整体本身的存有、成长、发展等问题的时候,二
是在谈论我们这个民族国家与外部的关系(国际关系)的时候,或者
国际情况对我们的影响的时候,三是在谈论我们民族内部的关系和问
题的时候,尤其是在谈论汉族和其他民族(所谓少数民族)的关系的
时候。
我们今天谈论中华文化,基本概念是民族文化,即把中华作为一个民
族国家来谈论。也就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内部凝聚力的共同体。
二,由多生一的建构:"族群"与"民族"的同一
中华民族作为一鼍哂泻芮康哪诓磕聚力的共同体,它是在长期的社会
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br>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民族"概念与"族群"概念的不同。实际上,"民族"(NATION)概念是一个现代政治文化概念,在民族的意义上,人们经常讲"民族独立"、"民族国家"等等。而
族群(ETHNICGROUP)概念,则仅仅在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上,探讨不同
类型的人类族群的社会历史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
和个性(特殊性)。所谓"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族群"组成的民族
的说法,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话语,但它并不是严格的学术话语。
从古代以来,在亚洲东部这块大地上,星罗棋布地生活着很多人类族群,从最北的黑龙江到最南的深圳、香港、澳门;从最东的东海海面、台湾到最西的青藏高原,都有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也就是说,
中华文化是在整个中华大地上共同发生的。当代学者把中国上古文明
分为七个、或者八个、或者六个区域,一般认为主要的区域是黄河中
游区,黄河下游区,江汉区,长江三角洲区,赣粤区,陇东塞外区。
很多族群在自己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互相交往,进行经济活动,也互
相通婚,发生着血缘关系之间的融汇。这是一种很普通的社会历史现象。所以,可以说,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族群是所谓"血统纯粹"的族群。如梁启超所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
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
诸夏是也?quot;(《饮冰室合集》第11册)非本族群的血缘关系与人
种的融汇,是人类发展历史中必然的事情;相反,不融汇、或者强制
使其不融汇,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长期的相互交往,也因为社会生产和生活
的实际需要,很多小的族群(例如氏族)逐步联合或者经过战争被合并,成为族群联合体,成为一个更大的族群。这种由小到大的联合或
者合并的趋势,导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较大族群,或曰"部落",然后就是部落之间的联合,这是族群联合体的更高的形式,形成为更大的族群。在关于"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处于黄河中游
和渭河流域的那些族群逐步融汇为一,成为古代的羌人族群,而黄河
下游的部族则形成为夷人族群(九夷),在北方有狄人族群,在西方
有戎人族群,在江汉地区有古代苗人族群,在其南还有蛮人族群。漫
长历史中这六个主要族群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的族群从多向少
的整合过程,实际上,这六个族群,还可以进一步被概括为三个大的
文化"族团":1,羌戎狄(华夏核心族群的前身);2,夷;3,苗蛮。
我们应该研究整合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对"整合"概念有一个理解。
整合是由参与整合的各方面共同形成"普遍化特征"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整合前,各个小族群都有他们不同于其他小族群的很多文化特点
(或者特征),正因为这些特征或者特点,它才能作为一个确定的、
实际的社会共同体,把自身(或者被其他族群把它)与其他族群相区别。因而在这时?quot;差异"是主要特征,是研究需要考察的主要方面。不过与整合前不同,在整合过程中,无论是以和平的交往方式还是以
战争的交往方式,族群间开始沟通、来往,开始进行共同的事业(围
绕一件事情共同参与),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通婚,交谈对话,生
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相互模仿学习,商议或者争吵,通过上述很多交
往手段,对对方进行相互规定,或者参照对方对自己进行自我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