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11.1 复习笔记一、政治文化的内涵1.政治文化的含义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
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1.政治文化的结构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决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章政治决策一、概念题1.政治决策答:政治决策,既可以指决策主体的政治决策行为,即形成政治决策的过程,也可以指政治决策行为的最终结果,前者一般称为动态政治决策,后者被称为静态政治决策。
作为动态的政治决策,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政治主体根据一定的形势,为达一定目标而进行战略选择;作为静态的政治决策,是政治决策行为的结果,是政治决策者经过综合选择判断后,最终采取的方案。
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在动态决策的意义上探讨政治决策。
总体来看,政治决策是政党、政府或政治领导人等政治主体在现有的信息状态下,经过信息评估和战略研判,对影响国家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正式方案并执行和评估的过程。
2.政治决策者答:政治决策者即政治决策的主体,是策划和进行政治决策的执行机构,也是整个政治决策过程的执行人。
政治决策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决策者的知识和水平。
政治决策者一般是国家政治机构或公共权力机构,这些是政治决策者中最主要的部门,领导者个人在政治决策中也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在现代发达国家,影响政治决策的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智囊机构;在中国政治决策的主体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政协机构、行政机关、智囊机构。
3.政治决策过程答:政治决策过程,是指政治决策从最初的酝酿制定到最终颁布实施所经历阶段的先后次序,在很多政治政策的分析中.往往还将政策效果评估也纳入政治决策过程中。
政治决策大多会经历信息搜集、信息分析、战略研判、方案抉择和决策评估五个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政治决策的含义和类型。
答:(1)政治决策的含义政治决策,既可以指决策主体的政治决策行为,即形成政治决策的过程,也可以指政治决策行为的最终结果,前者一般称为动态政治决策,后者被称为静态政治决策。
①作为动态的政治决策,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政治主体根据一定的形势,为达一定目标而进行战略选择;②作为静态的政治决策,是政治决策行为的结果,是政治决策者经过综合选择判断后,最终采取的方案。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一、概念题1.行为主义政治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
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人的行为不仅应包括一般的个体行为,也应包括团体、组织、集团、政府以及政治领导人的行为。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的政治现象而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只重视量化研究而不重视定性研究的倾向终于发生了改变。
西方政治学又开始重新转向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侧重。
2.新制度主义(中央党校2006年研)答: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先秦“政”和“治”是分开的;
中国语境 近代受日本影响合并使用。例如
孙中山解释是管理众人之事便是 政治。
1.1.2 政治内涵的演变
1 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 2 古罗马时期的法律政治观 3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4 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 5 契约政治观 6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举例补充说明
1、代表作:柏拉图《理想 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和《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的结构
静态研 究与动 态研究
宏观研 究与微 观研究
1.2.5 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内容是政治规范理论的组成 社会主义 部分
2.政治学与哲学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价值理念的基础和 前提
3.政治学与法学
政治学和法学就必然存在许多相互渗透和交叉之处, 如宪法、组织法、行政法与政治学研究的关系向社会领域拓展
5.政治学与历史学
政治学所研究的古今一切政治现象,都是历史的重 要组成部分
6.政治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可以为政治学所借鉴
1.3 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1.3.1 西方政治学研究发展历史
1.古希腊与古罗马 时期:古典政治学 及其转型时期
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 治权术理论”(政治高于道德, 手段服从目的)
2、代表作:西塞罗《论共和 国》、《论法律》、《论义
务》
3、代表作:奥古斯汀《上帝 之城》和托马斯.阿奎那《神
学大全》
5、代表作:霍布斯《利维 坦》、洛克《政府论》和 卢梭《社会契约论》
6、代表作: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 《国家与革命》;5个命题:政治是一种 特殊的社会关系、政治是阶级间的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核心是 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是管理国家的,有 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概论主要知识梳理
政治学概论主要知识梳理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社会的出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社会政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主题。
2马克思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殊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分配;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关系的集中体现。
3政治学首创于西方,因《政治学》一书亚里士多德成为这一学科的创始人。
4政治的社会功能: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政治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动力之一;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第二章:政治主体1阶级性是是政党的本质属性,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在社会阶级结构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2政党特征: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一定的政治纲领;有一定组织纪律性的政治组织;以争得政权和巩固政权并谋求新的政治发展为主要目的。
3政党性质直接决定政党作用的方向。
4政党作用: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集中阶级意志;掌握政权和领导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
5英美的两党制和法德的多党制。
6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调动和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本质区别: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代表阶级利益不同;政党职能不同;政党关系不同。
8政治国家:具体指国家政权机构,实质是统治阶级专政,即领导阶级实行政治领导,政治统治的国家政权机构。
9政治国家的基本职能: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保卫。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概念题1.政治(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200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
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学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①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3.古典主义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答:古典主义政治学与哲学难以区分,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
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
第⼀章绪论第⼀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所谓政治学是指研究⼈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科学,是⼀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学说。
※政治学不可能是⼀种对⼈类社会的政治活动规律进⾏简单归纳的实证科学。
⼀、政治的含义(⼀)“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历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度,⽤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认为政治的⽬的为了使⼈类社会达到道德⾄善的境界;代表⼈物:(1)中国的“孔⼦”;(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格尔。
2.从法律的⾓度,将政治说成是⽴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物:凯尔逊。
3.从权⼒的⾓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
典型代表:(1)《韩⾮⼦·定法》;(2)意⼤利思想家马基雅维⾥,他的代表作《君主论》⼜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量来统治⼈,⽤权术来欺骗⼈;(3)德意志⾸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4)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的形成和分享;(5)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求分享权⼒或⼒求影响权⼒的分配。
4.从管理的⾓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物:<1>孙中⼭,他认为政就是众⼈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之事的⼒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种发展和进步。
<2>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个社会的全⾯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政策⽽进⾏的活动。
代表⼈物: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执⾏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的决策)的⾏为或相互交往”。
“政治学概论”听课笔记
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2.1 复习笔记一、行为主义的分析途径1.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变迁(1)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出现的时间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研究途径是二战之后兴起的一种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2)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①以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为特征的分析方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提出的,他的著作《行为的一般理论》是这一学科最早的理论著作之一。
②在这个基础上,早期的政治学研究中的制度主义思考或者以思辨式分析为中心的研究出现了转向,以舆论调查结果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革命,还显示出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变化,从而带来政治学研究整体上的变革。
这也就是在欧美国家中相当长时间里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现象。
③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行为主义政治学受到了广泛的批判,美国的政治学家再次推动了政治学理论的变革,他们认为过多的以选举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实证研究忽视了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规范性特征。
由此,政治本身的价值理念和正义判断再次回归到政治学研究中的主要地位,这一变化被称为“后行为主义”(post-behavioralism)的研究发展。
2.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本身并不是依据单一理论思维逻辑的发展.而是吸收当代各种学科的发展成果.形成了跨学科式的发展。
行为主义最大的理论特点就是,任何理论都不存在不可以被观察到的因素。
(1)行为主义研究途径包括以下几点:①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还原人的政治行为的客观的真实性。
②人的政治行为存在着普遍性的特点.存在着规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质。
③这些规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质是可以通过验证得以确认的。
(2)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①政治心理学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受到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决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十章政治决策1.政治决策一般有哪些程序?答:政治决策过程,是指政治决策从最初的酝酿制定到最终颁布实施所经历阶段的先后次序,在很多政治政策的分析中,往往还将政策效果评估也纳入政治决策过程中。
政治决策大多会经历信息搜集、信息分析、战略研判、方案抉择和决策评估五个过程。
(1)信息搜集充分掌握信息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前提,信息搜集是决策系统的首要环节。
一般而言,信息越丰富,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往往越大。
在实际的政治决策中,大多数政治决策是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进行的。
这样,信息搜集对政治决策就至关重要,有时直接决定着决策的成败。
这其中既有日常信息的全面搜集整理,也有专门的深度信息捕获。
(2)信息分析①对收集的信息作出理性分析是非常重要。
由于在实际决策时,决策者获取的信息往往会非常丰富,各种信息可能并不一致乃至相互抵触。
如果决策者不能在千头万绪的信息中进行综合识别判断,信息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决策失误往往随之而来。
②当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在信息化时代,一个国家处理信息的多寡以及加工处理方法是否先进,往往是这个国家政治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③在对信息的分析中,决策者常犯的错误便是对信息的分析失真。
信息分析失真的原因有很多.决策者的主观偏见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3)战略研判在本阶段中,政治决策者会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权衡,对当前所处的状况和阶段进行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对自身所处阶段的认识,是决策者进行战略决策的基础和前提,而不同的战略研判会直接导致战略决策思路和结果的巨大差异。
战略研判实际上是决策者对当前状态的主观定性,如果定性得当,会提高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反之,则会导致政治系统的决策失误。
(4)方案抉择①在这一阶段,政治决策者需要在战略研判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事件的多种可能发展方向,以及自身的现实选择空间,选取最有利的方案。
方案抉择环节是整个政治决策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
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2.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9年研;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革命的特征如下:①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政治革命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政治革命的过程总是短暂和急剧的。
3.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你认为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答:(1)政治概念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权问题。
(2)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这一命题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的基本政治观点。
它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政治学说,特别是深入研究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进行了缜密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井预测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来的将是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那里,他们还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模式等诸多政治问题。
这些旨在揭示政治内涵的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②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它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它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的区别在于拥有特殊的公共权力。
即政权,在阶级社会,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都与国家政权有关。
阶级关系由国家政权强制确认,阶级斗争的最高目标指向国家政权,或为了获取国家政权,或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或为了影响国家政权。
因此,列宁指出,国家政权“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2.为什么传统的政治研究集中在国家层面?答:从历史发展来看,政治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但始终与国家有着紧密的关系。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国家层面的研究都是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1)西方传统的政治研究的国家层面①西方系统的政治学形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科学的著作。
他首先研究两城邦(国家)的产生、性质、目的、任务等基本理论问题。
以此为基础,他研究了各种形式的城邦,对国家的各种体制及其历史变革、优劣比较等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何为最好的城邦生活,对理想的城邦构成、管理原则作了探讨。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___2008961110356169
第一章绪论(重点章节)第一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最初含议是指古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
如: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政治学》。
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在中国,政治一词在《尚书》、《论语》、《周礼》等典籍中出现过。
(一)、史上剥削队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的解释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国。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代表人物:凯尔逊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韩非子,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德意志首相俾斯麦,美国的拉斯韦尔,德国的马克思.韦伯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代表人物:中国的孙中山,英国的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治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代表人物:美国的戴维.伊斯顿的权威价值分配说(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四点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三)、政治的含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以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的研究对象1,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而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2,政治学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的研究范围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政治学作为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第三章 国 家)【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内涵1.“政治”一词的起源(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
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
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内涵的演变(1)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①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城邦政治。
“正义”、“善”等道德原则贯穿于古希腊政治思想之中,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正义观念是伦理和政治结合最为集中的表现。
正义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它不仅是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伦理生活的目标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制度研究方法2.马基雅维利3.国家契约说4.公民社会5.国际法6.政治民主7.意识形态8.政治制度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1.简述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
2.简评西方“福利国家论”。
3.简述国家机构的特征及其设置原则。
4.简述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5.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6.简述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和方式。
三、论述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1.论述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及作用。
2.论述民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1.制度研究方法〖2〗答:制度研究方法是指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传统政治学的制度研究法主要是静态分析方法,它把政治学看成一种法律规范的科学,研究国家制度的结构和法制等制度性问题,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对政府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或宪法文件的研究上。
动态分析方法,主要是研究制度的功能变化、政治制度在社会体系中的关系、制度模式的相互冲突和协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关系机制。
制度研究方法使政治研究的对象具有确定性和可把握性,使政治研究与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它们也从制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政治价值规范。
可是,这种方法使政治研究局限于枯燥的制度规定,因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丰富生动的社会政治生活;使政治研究过多地停留在制度层次,因而不能深刻揭示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2.马基雅维利〖1〗答: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公元1469~1527年),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代表作《君主论》。
其主要观点有:①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看法。
他在《君主论》中指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政 府——第六章 公民社会)【圣才出品】
第四章政府4.1 复习笔记一、政府概说1.政府概念(1)政府的概念①宏观意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通常所谓立法、行政与司法机关。
②中观意义的政府指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机关。
③在微观意义上,人们将政府看做议会制国家中行政权力的核心—内阁。
(2)政府的特点①公共性。
一方面,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明示委托。
另一方面,政府权力服务于人民。
政府必须贯彻执行人民意志,必须向人民负责,必须为人民谋求利益。
②合法性。
一方面,政府权力依照宪法或法律产生,政府权力必须依照宪法或法律规定的范围、种类、时效、程序与限度运行。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与支持。
③强制性。
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政府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威性。
任何政党、阶层或个人都有义务服从和配合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命令等与政府活动,任何政党、阶层或个人都不得违背和对抗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命令等与政府活动,否则,将依法受到制裁。
2.政府职能(1)政府职能的含义①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担负的职责与所发挥的功能。
②政府职能具有两个层次:根本职能与具体职能。
政府的根本职能包括实行阶级统治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即国家职能的具体化。
一方面,政府具有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具有对国家社会生活进行干预与协调的职能。
(2)政府职能的分类①暴力垄断。
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履行的是政府最典型的职能。
暴力垄断成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②规则划定。
制度是社会外在形式与实质内容的统一。
为了社会良序运行,政府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
实际上,所有的政府都包括三大职能:其一,立法或制定法律;其二.执行或实施法律;其三,解释法律,宣判、裁定其含义。
③资源提取。
资源是维系政府自身与社会运转的基础。
政府最普通的提取形式包括税收、兵役等。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PPT幻灯片
• 四、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 研究途径是研究的视角、角度。 • 1、历史学途径:研究历史对现实政治的影响 • 2、社会学途径:把团体研究当作解释政治行为的
方法。 • 3、经济学途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
政治的决定性作用; • 比较政治经济学: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政治问题,
或者强调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 • 4、制度与法律途径 • 旧制度主义:将宪法或政治制度作为直接研究对
的研究 • 实证的政治学——政策科学、行政管理学
等——对“实然”的研究
• ⑵按照研究领域划分,政治学研究划分为 若干研究内容结构
• 中国政治学研究与教学中,政治学基本内 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 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
•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 1、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 评价:——功利性太强,为帝王提供统治 术和策略,沦为政治参谋,缺乏独立性和 客观性,缺乏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进行研究 的动力。
•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 基本特点: • 科学性 • 阶级性 • 革命性 • 实践性
• 三、政治学的范围 • 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 政治理论与方法论; • 本国政府与政治; • 比较政府与政治; • 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 国际关系;
•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 ⑴与历史学的关系 • ⑵与心理学的关系 • ⑶与社会学的关系 • ⑷与经济学的关系
• 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阶级或民众的地位
• 现代民主国家,民众通过参政议政,保护自己的 权利和利益,提升地位。
• 第二节 政治学 • 一、什么是政治学 • 1、政治学的定义 • 政治学就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其运作
规律的科学。 • 2、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 ⑴按照研究方法,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党)【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五章政党一、概念题1.政党(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党是指社会中一定阶层或阶级中的活动分子,为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的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地介入到政治生活中,为取得或维护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其特征是: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2.政党制度(武汉大学2010、2008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燕山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答: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政党制度的特点主要有:①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而随时改变政党制度。
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政府制度一般具有法律明确、具体和特定的规定,而政党制度可以在宪法中作原则性规定,也可能按照宪法惯例而形成,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3.政党政治(武汉大学2004年研)答:政党政治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积极分子所组成的,有共同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为,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政党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方式进入政府和国家其他部门,进而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事务,把本阶级、阶层的利益上升为国家利益的政治现象。
姜安《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一章~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 复习笔记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政治是社会总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特别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征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将继续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政治1.政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1)政治的起源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也不会永恒存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为了集中保障和体现一定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并将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而消失。
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有:①社会分工的发展;②阶级社会的出现(2)政治的历史发展①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产生以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对抗和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成为主要的政治现象。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人民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总之,就政治的起源和发展而言,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再到自行消亡的政治演变进程。
2.政治的本质(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是社会总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阶级关系,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的分配,它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它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政治的本质政治的本质,即政治的根本属性。
它综合地和多方面地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中,表现在人们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之中。
①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来看,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政治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它通过国家权力机构特别是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执行着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它以其特殊的权威或权力所具有的普遍制约力和强制力,对社会成员的调整和社会秩序的整合提供特殊的“劳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1 复习笔记一、政治的内涵1.“政治”一词的起源(1)西方对“政治”的理解①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
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一词由希腊语演变而来。
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
“政治”一词从最初的城堡而衍生出了其延伸含义,即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简言之,政治乃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②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政治”一词也都是“处理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意义。
③到了近代,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和现实政治生活内容的丰富化、多样化,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们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国家及国家活动的基础上,“政治”被赋予以多种多样的含义。
(2)中国社会对“政治”的理解①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指君主与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通常充满了道德色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仁治。
②在我国古代,“政”和“治”多是分开使用的,“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准则);“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
③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这一解释突出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而且也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及近代对政治含义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指君主和代表君主的官吏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只是到了近代,“政”和“治”两个词才开始完全结合在一起使用。
2.政治内涵的演变(1)古希腊时期的伦理政治观①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城邦政治。
“正义”、“善”等道德原则贯穿于古希腊政治思想之中,伦理与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正义观念是伦理和政治结合最为集中的表现。
正义被看做最高的美德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它不仅是伦理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伦理生活的目标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②古希腊主张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和目标,政治本身应该具有伦理价值。
这样。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被理解为人们实现道德生活的实践,因此,这种对政治的认识,可谓之“伦理政治观”或“伦理政治学”。
③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2)古罗马时期的法律政治观①罗马共和国的政体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城邦政体,但人们逐渐不再有城邦时代那种对待政治的热情,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个人的生活,形成了法律政治观。
②西塞罗是古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就反映了法律政治观。
他强调国家的政治意义而非伦理道德意义,在他看来,符合理性的就是正义的,而“法就是最高的理性”。
正义就意味着共同拥有国家的法律,平等地守法,相互承担权利和义务。
他认为,国家本质上是一个法的联合体。
③西塞罗的《论共和国》、《论法律》、《论义务》等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3)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①西欧封建社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5~10世纪为第一阶段,这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时期;11~14世纪为第二阶段,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繁荣时期;14~17世纪上半叶为第三阶段,这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
严格意义上的说法,5~14世纪为中世纪,而14~17世纪初为文艺复兴时期。
②中世纪是一个由古代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的时期。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城邦体制的瓦解,在西欧逐渐形成了赏赐和分封体制。
这一政治制度上的变化反映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特点:政治已经不再是所有公民平等参与的公共活动。
而是成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专利;政治已经不再是为了共同起源、共同信仰而实现正义的活动,而是成为了维护王公大臣的利益的活动;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已经不再是对话和说服,而是变成了暴力和战争。
③在政治领域的变化之外,中世纪还有一个具有决定性的特征,即在人类生活的每一领域(包括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领域等),有组织的教会都取得了绝对的统治权。
在这一时期,神学成为至高无上的科学。
统率一切其他知识,政治、哲学思想都以肯定教会教义的真理性为依归。
政治的神学性解释为政治生活提供了一时的合法性基础,君权神授也能够为广大民众自觉接受。
总之,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希腊罗马以自然和伦理作为国家学说的基础,确立了以上帝和《圣经》作为国家学说的基础。
④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注疏》等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4)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①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一改过去那种从伦理观念或神的意志出发来研究政治国家问题的传统,而开始从人性出发研究政治国家。
他认为,君主要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在权力的使用上变得理性和强硬:一方面要依靠实力,即法律和军队,另一方面要依靠政治权术,即统治的技巧、手法、谋略。
这也就是马基雅维利著名的“政治权术理论”,它的两条基本原则是:政治高于道德;手段要服从目的。
这样。
马基雅维利把政治和道德分开了,并把政治和人性结合了起来。
②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作。
(5)契约政治观①马基雅维利提出政治和道德分开的观点,不仅开辟了政治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们观念的转变。
在马基雅维利之后不久,契约政治观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即使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
②契约政治观的发展a.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其作了较为明确的论述,他把国家和法律看做人们相互约定的产物。
b.15~16世纪一些反暴君派的贵族思想家系统地论述了契约论思想,把它看成反抗非正义统治的根据。
c.17~18世纪是契约论最为盛行的时期。
此时的契约政治观以自然法学说为基础,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个没有国家和法律的自然状态之中,受自然法的支配,享有自然权利。
但是,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许多不便,于是,人们就联合起来。
彼此订立契约。
建立国家,借此来更好地实现自然权利。
③不同思想家的契约政治观a.霍布斯认为,为了摆脱恐怖的状态,人们在订立契约时,不得不放弃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利性,而把自己的权利交给了统治者,从而可以理性地结合在一起。
但是,由于统治者不是订约的一方,不受契约的约束,因而统治者拥有专制的权力也是合理的,因为有了君主——即使是一个无能之辈,就可以避免自然状态下的无政府。
b.洛克认为,人们是平等地生恬在一起的,并且可以做到相互的宽容。
但是。
由于没有货币、所有权证或法院,人们的财产也是不确定的。
因此人们也就无法保护他们的财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便签订契约,建立国家,以此保护他们的财产。
c.卢梭认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共同体——合理的国家,因而人民是主权者,政府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者。
④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卢棱的《社会契约论》是这种观念盼代表作。
契约政治观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政治需要,而且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观念上的准备和基础。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发展者的基本政治观点。
它包含五个基本的命题:①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政治关系就是公共关系中的一种。
“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②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就在于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基本特征。
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a.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根源于经济,并由经济基础所决定。
b.政治具有能动性,它是上层建筑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政治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和利害冲突。
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和集团的经济利益,这是政治的本质特征。
④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揭示了政治的基本内容。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人类生活的社会共同体,它和其他社会共同体的区别在于拥有特殊的公共权力,即政权。
在阶级社会,阶级关系由国家政权强制确认,阶级斗争的最高目标指向国家政权,或为了获取国家政权,或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或为了影响国家政权。
⑤政治是管理国家的、有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这一命题侧重于从政治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上阐明政治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治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其产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
研究政治的目的。
就在于认识政治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并在政治实践中遵循政治规律,以实现预定的政治目标。
3.政治内涵的现代发展(1)政治即国家的活动①这一观点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之前。
②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共同体,它由人民、领土、主权和政府四要素构成。
国家的活动可以划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类型。
国家的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政治现象,都属于政治范畴。
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的科学。
③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J.W.加纳。
(2)政治即与权力有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