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练习二

第1部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练习二
第1部分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练习二

第二章第二节练习题二

1.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是sp2杂化的是()

A.NH3B.H2O C.BeCl2D.BF3

2.向CuSO4溶液中加入稀氨水至沉淀刚好溶解,若所得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该溶质是()

A.Cu(H2O)4SO4B.Cu(OH)2C.Cu(NH3)4(OH)2D.Cu(NH3)4SO4

3.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σ键、一个π键,它们分别是()

A.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

C.C—H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C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D.C—C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H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4.下列物质:①H3O+②[B(OH)4]-③CH3COO-④NH3⑤CH4中存在配位键的是()

A.①②B.①③C.④⑤D.②④

5.下列分子的空间构型可用sp2杂化轨道来解释的是()

①BF 3②CH2CH2③④CH≡CH ⑤NH3 ⑥CH4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6.下列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相同的是()

A.BeCl2与BF3B.CO2与SO2 C.CCl4与NH3D.C2H2与C2H4

7.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原子的杂化轨道理论判断NF3分子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A.直线形sp杂化B.三角形sp2杂化C.三角锥形sp2杂化D.三角锥形sp3杂化

8.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和配位键的化合物是()

A.NH4NO3B.NaOH C.H2SO4D.H2O

9.[双选题]下列组合中,中心离子的电荷数和配位数均相同的是()

A.K[Ag(CN)2]、[Cu(NH3)4]SO4 B.[Ni(NH3)4]Cl2、[Cu(NH3)4]SO4

C.[Ag(NH3)2]Cl、K[Ag(CN)2] D.[Ni(NH3)4]Cl2、[Ag(NH3)2]Cl

10.下列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形的是()

①CH4②NH3③CF4④SiH4⑤C2H4⑥CO2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11.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2+

C.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将会没有任何变化,因为[Cu(NH3)4]2+不会与乙醇发生反应

D.在[Cu(NH3)4]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二、非选择题

12.(7分)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相应的分子或离子的化学式。

(1)氧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形成两个σ键________。

(2)碳原子形成两个π键________。

(3)硼原子以sp2杂化轨道形成三个σ键________。

(4)氮原子形成四个σ键________;氮原子形成两个π键________。

13.(10分)如图所示是甲醛分子的模型。根据该图和所学化学键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醛分子的比例模型甲醛分子的球棍模型

(1)甲醛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是对甲醛分子中碳氧键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单键;②双键;③σ键;④π键;⑤σ键和π键。

(3)甲醛分子中C—H键与C—H键间的夹角______(填“=”、“>”或“<”)120°,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0分)向黄色的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无色的KSCN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该反应在有的教材中用方程式FeCl3+3KSCN===Fe(SCN)3+3KCl表示。经研究表明,Fe(SCN)3是配合物,Fe3+与SCN-不仅能以1∶3的个数比配合,还可以其他个数比配合。请按要求填空:

①Fe3+与SCN-反应时,Fe3+提供________,SCN-提供________,二者通过配位键结合。

②所得Fe3+与SCN-的配合物中,主要是Fe3+与SCN-以个数比1∶1配合所得离子显红色。含该离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Fe3+与SCN-以个数比1∶5配合,则FeCl3与KSCN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2分)四种常见元素的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表。试根据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

(2)往C元素的硫酸盐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A元素的氢化物水溶液,可生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简要描述该配合物中化学键的成键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上述相关元素的原子中除去最外层电子的剩余部分,“。”表示氢原子,小黑点“·”表示没有形成

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表示共价键。

则在以上分子中,中心原子采用sp3杂化形成化学键的是______(填序号);在②的分子中有________个σ键和________个π键。

12.Co(NH3)5BrSO4可形成两种钴的配合物。已知两种配合物的分子式分别为[Co(NH3)5Br]SO4和[Co(SO4)(NH3)5]Br,当在第一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现象是____________;当在第二种配合物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现象是____________,当加入AgNO3溶液时,现象是____________。

选修三第二章第1节共价键第二课时教案

键角 二、 键参数一键能、键长与键角 1.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I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通常取正值。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2.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3.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键角决定 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三、 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 征,它们的许多性质是相近的。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师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N 2与H 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 发生反应,而F 2与H 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复习]b 键、n 键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过渡]今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板书]二、键参数一键能、键长与键角 [问]电离能概念。 [讲]在第一章讨论过原子的电离能,我们知道,原子失去电子要吸 收能量。反过来, 原子吸引电子,要放出能量。因此,原子形成共 价键相互结合,放出能量,由此形成了键能的概念。键能是气态基 态原子形成I 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例如,形成 I mol H — H 键 释放的最低能量为 436. 0 kJ ,形成1 moIN 三N 键释放的最低能量为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2) 授课班级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与 2.能用键参数一一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技能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w.w.w.zxxk.c.o.m 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教学步骤、内容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同步练习【第二章】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同步练习【第二章】典型真题评析: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ll~15岁的儿童思维已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 )。(2008年4月)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中公专家评析】答案为D。此题旨在考查认知阶段理论的年龄阶段。11~15岁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2.人格的核心是( )。(2007年) A.性格 B.气质 C.风格 D.理想 【中公专家评析】答案为A。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此题旨在考查人格与性格的区别。 同步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已开始有所下降 4.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 A.抑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5.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 )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6.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7.少年期指( )。 A.3岁~6、7岁 B.11、12岁~14、15岁 C.6、7岁~11、12岁 D.14、15岁~25岁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看一看(二)随堂检测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看一看(二)随堂检测 一、填空题 1. 下面的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A. B.C. 2. 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在横线上填一填。 正面________上面________侧面________A.B. C. 3. 下面的图形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选一选,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A.B.C. 4. 数一数,下面每堆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① ________个②________个③________个 5. 下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________面________面________面 6. 请说出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________面________面________面 7.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________。

8. 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 9. 他们看到了什么?选一选,请在横线上填写。 ① ________② ________③ ________④ ________ A.B. C.D. 二、作图题。 10. 下面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请你在方格纸 上画出来。 三、综合题。 11. 仔细思考,下面这些立体图形依次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分别是什么形状,请把相应序号填到下面的括号里看图填空。

(1)从正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21 (2)从侧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 (3)从上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大气热力环流

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 一、大气运动概述 1.分类 2.影响 (1)促进热量和□03水汽的输送。 (2)影响□04天气变化。 二、大气热力环流 1.概念 由于地面□01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02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03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04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05低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06高气压流向□07低气压。 1.判断正误。 (1)大气运动按方向分为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面冷热不均。(√)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受热,气流上升 B.地面受冷,气流下沉 C.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压 D.气流上升,地面形成高压 答案 D 解析气流上升,地面形成低压,D项符合题意。 3.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A.气温高,气压高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低,气压高 答案 B 解析市区人口多、工业活动多,产生的热量多,与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

高,气压低,气流上升,B项正确。 4.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 提示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任务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 孔明灯(见右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成果展示](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热力环流。 (3)D处。P A>P D>P C>P B。

第二章 第2节

第2节 电阻定律 1.本节探究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时,采用____________的实验方法.测长度所用仪器是________,要测横截面积,需先测量其直径,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也可用________法进行测定. 2.电阻率ρ是一个反映导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与导体的形状、大小__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国际符号____________.而电阻R 反映的是导体的属性,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导体的电阻. 4.两种材料不同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1∶5,截面积之比为2∶3,电阻之比为2∶5,则材料的电阻率之比为________. 5.一粗细均匀的镍铬丝,截面直径为d ,电阻为R.把它拉制成直径为d/10的均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为( ) A .R/1 000 B .R/100 C .100R D .10 000R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电阻和电阻率的理解 1.关于导体的电阻及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R =ρl S 知,导体的电阻与长度l 、电阻率ρ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 成反比 B .由R =U I 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 .将一根导线一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D .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的电阻率随温度降低会突然减小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发生超导现象时,温度不为绝对零度 2.下列关于电阻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常用的导线是用电阻率较小的铝、铜材料做成的 C .材料的电阻率取决于导体的电阻、横截面积和长度 D .半导体和绝缘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知识点二 电阻定律R =ρl S 的应用 3.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 时,通过的电流是I ,若将此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电流仍为I ,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 ) A .U/2 B .U C .2U D .4U 4.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裸导线,若把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3倍,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倍?若将它截成等长的三段再绞合成一根,它的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设拉长与绞合时温度不变) 【方法技巧练】 一、用电阻公式和欧姆定律相结合解决有关问题 5.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把另一根

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1.1.1 柱、锥、台、球的的结构特征 练习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1)桌面是平面;(2)一个平面长2米,宽3米;(3)用平行四边形表示平面,只能画出平面的一部分;(4)空间图形是由空间的点、线、面所构成。 A 、 1 B、 2 C、 3 D、 4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平放置的平面是大小确定的平行四边形 B、平面ABCD就是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围来的部分 C、 100个平面重叠在一起比10个平面重叠在一起厚 D、平面是光滑的,向四周无限延展的面 3、下列说法中表示平面的是() A、水面 B、屏面 C、版面 D、铅垂面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面中,至少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B、棱柱的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一定是棱柱的底面 C、棱柱的一条侧棱的长叫做棱柱的高 D、棱柱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的底面一定不是平行四边形 5、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分别是AA/=1,AB=2,AD=4,则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到C/的最短距离是() A、 5 B、 7 C、 D、 6、若正棱锥的底面边长与侧棱长相等,则该棱锥一定不是() A、三棱锥 B、四棱锥 C、五棱锥 D、六棱锥]

7、过球面上两点可能作出球的大圆() A、 0个或1个 B、有且仅有1个 C、无数个 D、一个或无数个 8、一个圆柱的母线长为5,底面半径为2,则圆柱的轴截面的面积为() A、 10 B、 20 C、 40 D、 15 二、填空题 9、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面边数最多是----------------条。 10、正三棱台的上、下底面边长及高分别为1、2、2,则它的斜高是------------。 11、一个圆柱的轴截面面积为Q,则它的侧面面积是----------------。 12、若圆锥的侧面面积是其底面面积的2倍,则这个圆锥的母线与底面所成的角为----------------,圆锥的侧面 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为----------------。 13、在赤道上,东经1400与西经1300的海面上有两点A、B,则A、B两点的球面距离是多少海里---------------。 (1海里是球心角1/所对大圆的弧长)。 三、解答题 14、一个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是4,高是6,过下底面的一条棱和该棱所对的上底面的顶点作截面,求这 截面的面积。 15、圆锥底面半径是6,轴截面顶角是直角,过两条母线的截面截去底面圆周的1 6 ,求截面面积。

高中数学选修2-2各章节同步练习及单元检测(附答案解析)

1.1.1变化率问题练习 一、选择题 1.在表达式 f x 0+Δx -f x 0 Δx 中,Δx 的值不可能( ) A .大于0 B .小于0 C .等于0 D .大于0或小于0 [答案] C [解析] Δx 可正,可负,但不为0,故应选C. 2.函数y =f (x )当自变量x 由x 0变化到x 0+Δx 时,函数的改变量Δy 为( ) A .f (x 0+Δx ) B .f (x 0)+Δx C .f (x 0)·Δx D .f (x 0+Δx )-f (x 0) [答案] D [解析] 由定义,函数值的改变量Δy =f (x 0+Δx )-f (x 0),故应选D. 3.已知函数f (x )=-x 2 +x ,则f (x )从-1到-0.9的平均变化率为( ) A .3 B .0.29 C .2.09 D .2.9 [答案] D [解析] f (-1)=-(-1)2+(-1)=-2. f (-0.9)=-(-0.9)2+(-0.9)=-1.71. ∴平均变化率为 f - -f - -0.9--= -1.71--0.1 =2.9,故应选D. 4.已知函数f (x )=x 2 +4上两点A 、B ,x A =1,x B =1.3,则直线AB 的斜率为( ) A .2 B .2.3 C .2.09 D .2.1 [答案] B [解析] f (1)=5,f (1.3)=5.69. ∴k AB = f -f 1.3-1=5.69-50.3 =2.3,故应选B. 5.一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程S (x )与时间x 的函数关系为S (x )=-x 2 +2x ,则S (x )从2到2+Δx 的平均速度为( ) A .2-Δx B .-2-Δx C .2+Δx D .(Δx )2 -2·Δx [答案] B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doc

百度文库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 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 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 2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 4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 5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35 到 37 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 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2-8、 2-9、2-10、2-11、 2-12 和 36 页的知识卡片等去认识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 分子的空间构型。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 完成下表 化学式结构式键角分子的立体构型备注CO 2 H2O CH2O NH 3 CH 4 P4 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 2、请你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参照课本35、36 页内容制作CO2、H2O、NH 3、CH2 O、CH4

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 ;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4、写出 CO 2、 H 2O 、NH 3、 CH 2O 、CH 4 的电子式; 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 H 、 C 、N 、 O 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 原因吗? 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 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 37 到 39 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的 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 2-15、表 2-4、 2-5, 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问题。 【阅读思考 2】 1、中心原子:指出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 H 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O 2 2 2、价层电子对: ( 1)根据上表中分子的电子式,指出下列分子里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H 2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2O ( 2)根据你对价层电子对现有的知识,价层电子对可分为哪几类?如果计算? (二)认识 VSEPR 模型 1、VSEPR 模型(用于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结合 CH 4 、 CH 2O 的立体结构的球棍模型理解 VSEPR 模型(重点是从键角的 角度理解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 【思考】 VSEPR 模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一样吗? 2、分类 第一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全部为成键电子对。如: CH 4 CO 2 等。 价层电子对的排斥力:价层电子对相同,排斥力相同; 价层电子对不同,叁键>双键>单键 判断方法: 分子的立体结构 σ键电子对数 立体结构 范例 ABn 2 直线型 CO 2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成稿+pdf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有关下列能量转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太阳能转化为了化学能 B.人类使用照明设备是将电能转化为了光能 C.生物体内化学变化过程在能量转化上比在体外发生的一些能量转化更为合理、有效D.燃料燃烧时只是将化学能转化为了热能 2.人类对于能源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柴草能源、化石能源、多能源时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学会利用火,他们以天然气取暖,吃熟食,从事生产活动 B.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生活做饭使用的都是氢能源 C.多能源时代指的是新能源时代,包括核能、太阳能、氢能 D.化石燃料的燃烧没有污染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成气态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提高 4. H2在O2中燃烧生成气态H2O 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 )。 A.核能转化成热能 B.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C.生成物的总能量等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D.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 5.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作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 氯酸铵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H4ClO4N2↑+4H2O↑+ Cl2↑+ 2O2↑ (放热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C.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6(双选).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

高中数学选修2-3 第2章2.1.1同步训练及解析

人教A 高中数学选修2-3同步训练 1.①某座大桥一天经过的中华牌轿车的辆数为X ;②某网站中歌曲《爱我中华》一天 内被点击的次数为X ;③一天内的温度为X ;④射手对目标进行射击,击中目标得1分,未击中目标得0分,用X 表示该射手在一次射击中的得分.其中X 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选B.一天内的温度X 变化的范围是连续的,无法逐个列出,因此不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2.10件产品中有3件次品,从中任取2件,可作为随机变量的是( ) A .取到产品的件数 B .取到正品的概率 C .取到次品的件数 D .取到次品的概率 解析:选C.对于A 中取到产品的件数是一个常量不是变量,B 、D 也是一个定值,而C 中取到次品的件数可能是0,1,2,是随机变量. 3.抛掷2枚骰子,所得点数之和记为ξ,那么“ξ=4”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是( ) A .2枚都是4点 B .1枚是1点,另1枚是3点 C .2枚都是2点 D .1枚是1点,另1枚是3点,或者2枚都是2点 解析:选D.抛掷2枚骰子,其中1枚是x 点,另1枚是y 点,其中x ,y =1,2,…,6.而ξ=x +y , ξ=4?????? x =1,y =3,或????? x =2,y =2. 4.一袋中装有6个同样大小的黑球,编号为1,2,3,4,5,6.现从中随机取出2个球,以ξ表示取出的球的最大号码,则“ξ=6”表示的试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2,6),(3,6),(4,6),(5,6) 一、选择题 1.下列变量中,不是随机变量的是( ) A .一射击手射击一次命中的环数 B .标准状态下,水沸腾时的温度 C .抛掷两枚骰子,所得点数之和 D .某电话总机在时间区间(0,T )内收到的呼叫次数 解析:选B.B 中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一个确定值. 2.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5个球,分别标有1,2,3,4,5五个号码,现在在有放回取出的条件下依次取出两个球,设两个球号码之和为随机变量ξ,则ξ所有可能取值的个数是( ) A .5 B .9 C .10 D .25 解析:选B.两个球号码之和可能为2,3,4,5,6,7,8,9,10,共9个. 3.某人射击的命中率为p (0

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 提示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 答案 C 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近地面风向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近地面风向应是从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 答案:B 2.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近地面低压中心的空气() 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D.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解析:在近地面,受三种力的作用,北半球低压中心的空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压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答案:C 右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A、B为等压线,P A>P B,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南风、南风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D.东北风、北风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A.西风、南风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D.东风、西风 解析:第3题,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为南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为西南风。第4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为北风,南半球为南风。 答案:3.A 4.B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5~6题。

5.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6.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B.N地 C.P地D.Q地 解析:第5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地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第6题,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 答案:5.A 6.D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运动。完成7~8题。 7. 右面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 箭头说法正确的是() ①a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摩擦 力,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小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 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8.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南半球风向的箭头是() 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知a为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 指向低压。c为地转偏向力且向右偏。第8题,南半球向左偏,故选C。 答案:7.C8.C 二、综合题(40分) 9.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第二章 第2节 随堂自测

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地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析:选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2.下列各组分泌腺所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释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解析:选B。唾液腺、肠腺、胃腺属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释放到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汗腺、皮脂腺分泌到外界环境,也不属于内环境。 3.(原创)2012年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伦敦举行,反兴奋剂工作的难度加大。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能增强人的肌肉力量,但由于是通过基因工程注射到人体内,很难检测。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种激素 B.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析:选C。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与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 B.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管理甲状腺分泌激素 C.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活动 D.血液中一定含量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 解析:选A。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分泌多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其中一种,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泌多种激素,有的直接调节生命活动,有的管理其他内分泌腺,如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调节相关的生命活动。 5.已知下图是人体血糖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概念 2.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常见的电解质 ①酸:HCl 、H 2SO 4、HNO 3、H 2CO 3等 ②碱:KOH 、NaOH 、NH 3·H 2O 、Mg(OH)2、Al(OH)3等。 ③盐:KCl 、Na 2SO 4、Mg(NO 3)2等。 ④水。 ⑤活泼金属氧化物:Na 2O 、CaO 等。 (2)常见的非电解质 ①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SO 3、P 2O 5等。 ②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如NH 3。 ③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 4等。 [特别提醒] (1)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盐酸等。 (2)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CO 2、SO 2、SO 3、NH 3等是非电解质。 (3)CaO 是电解质,它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是由于CaO 与水反应生成Ca(OH)2的原因。 1.将下列电解质、非电解质与相应物质连接起来。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1.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SO 2、CO 2、NH 3、酒精、蔗糖等是非电解质。 2.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是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3.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高,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 4.水溶液中的两个电离方程式: NaHCO 3===Na ++HCO -3;NaHSO 4===Na ++H ++SO 2-4。 电解质 A.HNO 3 B.Ba (OH )2 C.SO 2 D.葡萄糖 E.K 2CO 3

第二章 第一节 黄金分割(第二课时)

黄金分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黄金分割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优选法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斐波那契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2.什么叫做黄金分割?它有哪些应用? 二、新授 (一) 华罗庚的优选法(“0.618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罗庚先生着力推广的优选法,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优选法”,即对某类单因素问题(且是单峰函数),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找到“最佳点”的方法。 例如,炼钢时要掺入某种化学元素加大钢的强度,掺入多少最合适?假定已经知道每吨钢加入该化学元素的数量大约应在1000克到2000克之间,现求最佳加入量,误差不得超过1克。最“笨”的方法是分别加入1001克,1002克,…,2000克,做1千次试验,就能发现最佳方案。 一种动脑筋的办法是二分法,取1000克2000克的中点1500克。再取进一步二分法的中点1250克与1750克,分别做两次试验。如果1750克处效果较差,就删去1750克到2000克的一段,如果1250克处效果较差,就删去1000克到1250克的一段。再在剩下的一段中取中点做试验,比较效果决定下一次的取舍,这种“二分法”会不断接近最好点,而且所用的试验次数与上法相比,大大减少。 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就是最好的方法。但华罗庚证明了,每次取中点的试验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每次取试验区间的0.618处去做试验的方法,才是最好的,称之为“优选法”或“0.618法”。 华罗庚证明了,这可以用较少的试验次数,较快地逼近最佳方案。

2. 黄金分割点的再生性和“折纸法” ① 黄金分割点的再生性 即: 如果C 是AB 的黄金分割点, 是BA 的黄金分割点, 与 C 当然关于中点 对称。 特殊的是, 又恰是AC 的黄金分割点。同样,如果 是CA 的黄金分 割点,则 又恰是 的黄金分割点,等等,一直延续下去 。(再生) ② 寻找最优方案的“折纸法” 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再生性,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直观的优选法——“折纸法”。 仍以上边“在钢水中添加某种元素”的问题为例。 用一个有刻度的纸条表达1000克—2000克。在这纸条长度的0.618的地方划一条线,在这条线所指示的刻度上做一次试验,也就是按1618克做第一次试验。 然后把纸条对折,前一条线落在下一层纸的地方,再划一条线(黄金分割点),这条线在1382克处,再按1382克做第二次试验。 把两次试验结果比较,如果1618克的效果较差,我们就把1618克以外的短的一段纸条剪去(如果1382克的效果较差,就把1382克以外的一段纸条剪去)。 再把剩下的纸条对折,纸条上剩下的那条线落在下一层纸的地方,再划一条线(黄金分割点),这条线在 1236克处。 按1236克做第三次试验,再和1382克的试验效果比较,如果1236克的效果较差,我们就把1236克以外的短的一段纸条剪去。再对折剩下的纸条,找出第四次试验点是1472克。 按1472克做试验后,与1382克的效果比较,再剪去效果较差点以外的短的一段纸条,再对折寻找下一次试验点,一次比一次接近我们的需要,直到达到我们满意的精确度。(需要时可以换纸条) 注意,每次剪掉的都是效果较差点以外的短纸条,保留下的是效果较好的部分,而每次留下纸条的长度是上次长度的0.618倍。因此,纸条的长度按0.618 的 C 'C 'O C ' C ' AC '

第二章第2节 (第2课时)

1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2课时) 【学习重点、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合作探究】 1、请仔细观察以下脱水缩合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 脱水缩合过程中,脱掉的水中H 原子和O 原子分别来自于什么基团? 2) 甘氨酰甘氨酸叫做几肽?含有几个肽键?请写出肽键 3) 图示脱水缩合过程脱掉了几分子水?2个甘氨酸的分子总数和甘氨酰甘氨酸分子总数相比 较,N 、H 、O 的数量分别有什么变化吗? 4) 甘氨酰甘氨酸中的羧基、氨基分别有几个?并观察它们的位置 2、请模仿以上脱水缩合过程写出1个丙氨酸、1个半胱氨酸、1个丝氨酸脱水缩合后的产物。 脱水缩合的过程: 脱水缩合的产物: 1) 脱水缩合过程脱掉了几个水?同时形成几个肽键?含有游离的氨基几个?游离的羧基 几个?脱水缩合的产物叫做几肽? 2) 整理脱水缩合的规律完成以下表格

3、蛋白质的多样性如何体现? 练习: 1、形成蛋白质结构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 ①氨基酸②C、H、O、N等元素③氨基酸脱水缩合 ④一条或几条多肽链连接在一起⑤多肽⑥蛋白质 A.②→①→③→④→⑤→⑥B.②→①→③→⑤→④→⑥ C.②→①→⑥→⑤→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_个氨基酸分子失去_______个水分子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做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___。该化合物称为 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构成该化合物每个氨基酸的R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写出肽键___ _____。(4)图中有个_________氨基和________个羧基。 (5)该化合物水解成氨基酸的过程需_________个分子的水。 (6)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的。 3、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 1 D、799、11和9 4、通常情况下,分子式为C63H103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肽键() A、63个 B、62个 C、17个 D、16个 5、某二十二肽被水解成1个四肽、2个三肽和2个六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A、6、18 B、5、18 C、5、17 D、6、17 6、下列物质 中,有的属于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的不是,若将其中构成人体的氨基 酸缩合成化合物,则其中含有氨基、羧基和肽键数目依次是() A、3、3、2 B、2、2、3 C、3、2、2 D、3、4、2 C—C CH CH3=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