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劝学》 (共36张)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精品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精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433c1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e.png)
教学过程
全文分析
“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 容易接受。本文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理,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特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 包括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用“君子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中心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有很大的意义,所以 学习不可以停止;二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不能停止学习。
层论述学习要专一。作者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将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正反对比,说 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有什么区别?
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 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 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Biblioteka 01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
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
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
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
正面设喻。如“青青于蓝”“冰寒于水”等,以人 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 化,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
正反面对比设喻。如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 对比,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 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
教学过程
写作特点
0 1 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0 2 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课堂课件1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课堂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204f6ae0eefdc8d377ee323a.png)
正字音
中(zhòng)
輮(róu)
有(yòu)
槁暴(gǎo pù)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
跂(qǐ)
楫(jí)
蛟(jiāo)
跬(kuǐ)
驽(nú)
锲(qiè)
鳝(shàn)
螯(áo)
舆(yú) 砺(lì) 须臾(yú) 生(xìng) 骐骥(qí jì) 镂(lòu)
段第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学劝 唐 颜 真 卿
·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
—— 黄宗羲(清)
劝
荀
子
学
解题
劝:
劝,勉也。许慎《说文》 ● 勉励。 例:劝学 ● 说服,劝说。 例:劝谏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课 堂课件1 (公开 课课件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①中:两个均为符合、适合。 ②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③輮:使动,使…弯曲。 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 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 ⑥曲: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 ⑦规:圆规。
译文: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成为 车轮,它弯曲得合乎圆规(画出来的圆形)。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 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段第 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优秀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28c08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9.png)
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词作动词,游泳。
4、上食埃土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特 (一)状语后置句:
殊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地方, 可译为“从”。
思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整理下列文言现象
1、古今异义
壹2、通假字 贰
3、词类活用 描 语 文 请
述言本在 尽风,此
4、特殊句式: 量 格 尽 处
简相量添 洁符与加 生合标详
(1)状语后置 动 , 题 细
。语文描
(2)定语后置 言 本 述
描语文请 述言本在 尽风,此 量格尽处 简相量添 洁符与加 生合标详 动,题细 。语文描
洁符与加
洁符与加
(二)定语生 动 。后合 , 语 置标 题 文 详 细 描句:
生合标详 动,题细 。语文描
言本述
言本述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特
(三)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殊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句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壹 叁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式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描语文请
述 尽
言 风
本 ,
用在此 心一也。
描语文请 述言本在 尽风,此
量 简
格 相
尽 量
7处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量简 穴格相 尽量无处添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
![《劝学》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91704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2.png)
《劝学》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劝学》这篇文章,该文选自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字词解析、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领会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和技巧。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领悟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3. 字词解析: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5. 主题思想探讨: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学习榜样,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清晰展示文章的论证结构。
2. 重点字词:列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方便学生记忆。
3. 主题思想:突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劝学》全文。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3)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关于学习的短文。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答案开放,要求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师说》、《马说》等,进一步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优质课件2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优质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053ba8033186bceb18e8bbd6.png)
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 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
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 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
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夫严家无悍虏, 而慈母有败子。吾以 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优 质课件2 (公开 课课件 )
荀子与孟子 孟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 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 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 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优 质课件2 (公开 课课件 )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优 质课件2 (公开 课课件 )
荀子与韩非 韩非
荀子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 故枸(gou)木必将待檃栝(yin gua、烝
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 (zheng)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long)厉
4.木受绳则直
学习改变人的品质
5.金就砺则利
成学 长习 起对 决人 定的 作后 用天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优 质课件2 (公开 课课件 )
《劝学》ppt课件36张
![《劝学》ppt课件36张](https://img.taocdn.com/s3/m/7daa4bf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8.png)
《荀子》《荀子》是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重点文言虚词·于/焉
比对于
焉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蚓无爪牙之利(3)何陋之有4.青,取之于蓝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靛青染料代冰
重点文言虚词·之
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代词,的人代词,的地方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⑪假于物也。
判断句
文 本 解 析
文 本 解 析 固定格式 定语 后置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④步 ,无以⑤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⑥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⑦。蚓无爪牙之⑧利,筋 骨 之 强 ,上⑨食埃土,下⑩饮黄泉,用心一①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⑫也。 判断句
3.语言特点句式整齐,多用对偶、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 整齐对仗、节奏鲜明,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活动4:本文虽是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 但他阐述的这些学习之道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学习这篇文章对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联系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辩证思考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精品课件1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精品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3eca2e9b767f5acfa0c7cdb4.png)
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返回导航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一)
语文(必修·上册 RJ)
《反对党八股(节选)》重点逐条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策概 略述
目 标 提 要 与
·
《拿来主义》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 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是一篇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有胆识 的杂文。
返回导航
高 中 语 文 部 编版必 修教材 《劝学 》精品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一)
预习·语言构建与运用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白对译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夯基提能作业
高 中 语 文 部 编版必 修教材 《劝学 》精品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评价]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 称“荀卿”。
高 中 语 文 部 编版必 修教材 《劝学 》精品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返回导航
高 中 语 文 部 编版必 修教材 《劝学 》精品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一)
语文(必修·上册 RJ)
手持文柄,高视寰海——韩愈 [简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 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 岁赴长安 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 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 宏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 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一)
语文(必修·上册 RJ)
10.1《劝学》课件(共24张PPT)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10.1《劝学》课件(共24张PPT)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0b1b57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4.png)
(2)第三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分论点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先用一个小句说明“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关系,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这里的
“学”应该是指利用外界事物,从生活实践中学习,从而改变人性“恶”的本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通过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由此推论,君子积
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智慧和思想。强调“积”,这也和“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是
一脉相承的。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比喻论证
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就没有功效。正反 对照,“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从而证明,人们掌握智慧、培养品德的过 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qiè
lòu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文中谈学习的名句有:
课堂总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资料助学 整体感知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靛青,一种染料 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
10-1《劝学》课件精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1《劝学》课件精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b47a1d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1.png)
设喻: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 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 则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 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对比论证:
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来论 证论点的论证方法。
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 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 时人们尊重他,称他为荀卿。荀子是
。后人多认为荀 子的文章代表了先秦时期散文最高的艺术 成就。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 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政治 上,主张选贤能,明赏罚。他的学生韩非 和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
中:动词,符合。 有:通又;槁暴:晒干。 知:通智,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阅读并思考: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动词,停止
同桌讨论:
课文是如何展开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荀子》现存20卷,32篇,前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 所记。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 、处世学术等。
《荀子》说理透彻,气势浑厚, 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重点字词
• 木直中绳 zhònɡ • 虽有槁暴 yòu pù • 知明而行无过 zhì • 君子生非异也 xìnɡ
谈谈荀子表达的观点对我们当下的学习 生活有怎样的借鉴?
《劝学》《师说》复习课件36张
![《劝学》《师说》复习课件36张](https://img.taocdn.com/s3/m/c2c48ae976c66137ef061918.png)
翻译句子的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突出重点:
多义词 活用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作文
• 常见名言警句: • 具有强说服力的事例:
• ……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神专注,执着 追求;水滴穿石,铁树开花。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注重积累,积少 成多,集腋成裘。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用心一也。——专 心,专一 2、善假于物也——生存的智慧
当堂检测 一词多义(实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博闻强记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动词,听见 名词,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 人之耳者
高考链接
(一)虚词:
(2011年四川卷)吾尝终日而思矣 (2010年山东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010年浙江卷)风雨兴焉 (2009年山东卷)假舆马者 (2014年安徽卷)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懂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向法:上1、/抓向动下词,动词前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吾师道也。
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论据,例如:“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一段,试从下列高
考热点话题中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论据“
磨砺 追求 责任 发展 环境 坚守
2、《师说》第二段用到了对比论证,从以
上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论点鲜明、有
对比论证方法的文字。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6 /23202 1/6/23 Wednes day , June 23, 2021
《劝学》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
![《劝学》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236b8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4.png)
《劝学》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劝学》这篇文章,该文选自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文本内容解析以及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学习观念。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3. 通过学习《劝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重点:文章的背景知识、作者观点的提炼以及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名人事例、寓言故事等,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荀子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3. 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讲解重点词汇和语法,分析文章结构。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劝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劝学》2. 作者:荀子3. 背景知识:时代背景、作者简介4.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5. 重点词汇:学、习、博、约、谨、教、训、遵、笃、志6. 文章主旨:学习的意义、态度与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下列句子:“学不可以已。
”(2)简述作者在文章中提倡的学习态度。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2. 答案:(1)学习不能停止。
(2)作者提倡学习要持之以恒,严谨治学,遵循师教,立志向学。
(3)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学习的文章,如《师说》、《学记》等,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素养。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劝学》公开课课件1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劝学》公开课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d28c8cb348d7c1c709a145b8.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劝学》公开课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解题
•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 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 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 “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 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 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 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 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 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 《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 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
•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 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 服力又有感染力。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 象作为喻体。
•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 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 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 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 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 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劝学》公开课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劝学》公开课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 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 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劝学》公开课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劝学》公开课 课件1( 公开课 课件)
• 荀子作为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 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 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 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 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 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标准课件1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标准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5b31e70f50e2524de4187e01.png)
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
学 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习 “劝”这个字统领全篇,
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
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同早于他的孟 子成为儒家中对立两派。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 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在人性的问题上主张“性恶 论”,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 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 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标 准课件1 (公开 课课件 )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标 准课件1 (公开 课课件 )
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①君子:此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动词,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标 准课件1 (公开 课课件 )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标 准课件1 (公开 课课件 )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标 准课件1 (公开 课课件 )
读准字音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 其曲中(zhòng)规,虽有(yòu)槁暴(gǎo pù),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 xǐng)乎 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教材《劝学》》标 准课件1 (公开 课课件 )
一、认读字音 (1)靛.青(diàn) (3)舟楫.(jí) (5)跬.步(kuǐ) (7)骐骥.(jì) (9)驽.马(nú) (11)金石可镂.(lòu) (13)二螯.(áo)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 劝学》课件和导学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 劝学》课件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dd4be3b90d6c85ed3ac69b.png)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 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32
(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
合作探究一
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请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各段的论证结构图, 据以诵记。
(1-2组:第二段;4-5组:第三段;7-8组:第四段余下部分)
示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论证结构图:
学习的方法态度——
专心
蚓 用心一 蟹 用心躁
比喻数量极少。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即马拉车十天所走
的路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பைடு நூலகம்停止。
段解: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 蓝, 而 青于 蓝;
冰,水
靛青,从蓝草里取得,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
为 之,而 寒 于水。 木直中
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023年)
![《劝学》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afb7395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1.png)
【表转折】【横渡】
也。
【通“性”,天资】
第二段
学习的 作用
(5喻)
跂而望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不如登高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结论: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第三段:
【兼词,于之】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表自承得接,】圣心备【焉语。气故词不】积【跬半步步,】【无没以有至用千来里…;…不的积(小方法)】
而贫者至焉。
(《为学》)
C、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 父。 (《史记.鸿门宴》)
D、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 壁之战》)
E、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 往!” (《为学》)
齐读第三段,荀子认为学习需要哪些素质?试分 层并用一个词语总结。
积累 坚持
专心
荀子雄辩:
荀子
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 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 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 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 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 礼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 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 过”。
荀子 (约前313-前238)
先后,但后者程度
否
肯定比前者深,可
用“而且”连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2
堂上小练:写出以下“而”的用法 A、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递进)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顺承 ) C、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顺承 ) D、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并列) 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转折 )
《劝学》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
![《劝学》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a14f24f90f76c660371a49.png)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改 变
金就砺则利
则知 明而 行无 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①尝:曾经 ②终日:整天 ③而: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 ④须臾:片刻 ⑤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 ⑥跂:踮起脚后跟 ⑦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⑧博:广博,宽广
⑦规:圆规 译文: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
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弧度) 符合圆规(的要求)。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式)
①虽:表让步连词,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gǎo,枯。 ④暴:pù,通“曝”,晒 ⑤槁暴:枯干、晒干 ⑥挺:直 ⑦者:因果复句中表提顿,可译为“…的原因” ⑧之:它,代词,代“木直中绳”中的“木” ⑨然:代词,这样
读书人,是由没有文化的人变 成的,但是学习后,就比学习 前层次高。可见,学习可以提 高人的水平。
➢木直中绳,輮以 (之) 为轮,其曲中规。
①中:zhòng,两个均意为符合、适合 ②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③輮:róu,通“煣”,使动,(用火烤)使…弯曲 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 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它 ⑥曲:qū,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
没有不同,(可是聪明能干差异很大,这是因 为他们)善于凭借和利用外物啊。
【新教材】《劝学》课件高中语文必 修上册 部编版
劝 学
【新教材】《劝学》课件高中语文必 修上册 部编版
跂而望者彰 论
善假于物
(一般的自然条件)
顺风而呼
一般人
通过学习
弥补不足
假舆马 假舟楫
致千里 绝江河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劝学》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劝学》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3b2c0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5.png)
【导语】《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学家荀⼦创作的⼀篇论说⽂,是《荀⼦》⼀书的⾸篇。
这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法等⽅⾯,全⾯⽽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劝学》课⽂原⽂ 君⼦⽈: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
⽊直中(zhòng)绳,輮(róu)(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g)规。
虽有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博学⽽⽇参(cān)省(xǐng)乎⼰,则知(zhì)明⽽⾏⽆过矣。
故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不知学问之⼤也。
⼲、越、夷、貉之⼦,⽣⽽同声,长⽽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嗟尔君⼦,⽆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于化道,福莫长于⽆祸。
吾尝终⽇⽽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望矣,不如登⾼之博见也。
登⾼⽽招,臂⾮加长也,⽽见者远;顺风⽽呼,声⾮加疾也,⽽闻者彰。
假舆马者,⾮利⾜也,⽽致千⾥;假(jiǎ)⾈楫者,⾮能⽔也,⽽绝江河。
君⼦⽣(xìng)⾮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有鸟焉,名⽈蒙鸠,以⽻为巢,⽽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苕折,卵破⼦死。
巢⾮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有⽊焉,名⽈射⼲,茎长四⼨,⽣于⾼⼭之上,⽽临百仞之渊,⽊茎⾮能长也,所⽴者然也。
蓬⽣⿇中,不扶⽽直;⽩沙在涅,与之俱⿊。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不近,庶⼈不服。
其质⾮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居必择乡,游必就⼠,所以防邪辟⽽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腐出⾍,鱼枯⽣蠹。
怠慢忘⾝,祸灾乃作。
强⾃取柱,柔⾃取束。
邪*在⾝,怨之所构。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劝学》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劝学》](https://img.taocdn.com/s3/m/6028eb06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0.png)
⑤彰:明显,显著,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 译文:
•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 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 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 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 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 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 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 清楚。
佛印绝类弥勒
隔断 到了极点
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
挽弓当挽强
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
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竭力,勉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凭借
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 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与“真”相 对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
1
劝学说
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而(因为) 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日月逝矣,岁不我延(等)。呜 呼已矣,是谁之愆(罪过、过 错)?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 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 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 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 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 义然后治”。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 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⒋疾
声非加疾也
强,声音宏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病,患病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痛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⒈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又、暴—曝
⒉輮以为轮,
輮—煣
⒊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智
⒋君子生非异也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劝学》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劝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6d5d9d36bec0975f465e2db.png)
作品介绍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 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是战国后期 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
1.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 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 理念;借助理性思维, 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探究其中 蕴含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
3.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 方法和逻辑,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 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 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 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 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 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 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 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 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 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 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文言文翻译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原则:信、达、雅 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 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 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 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 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 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 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 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表转折,但是 疾:强
彰:清楚、显著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假:借助、利用 致:到达
水:名作动,游水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绝:横渡
判断句
1、第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什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作者在第三段中是如何说明这个道理的? 比喻
运用了哪些比喻?比喻中的人分别借助了哪些外 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引申 客观事物 人工改造 改变原来 状况
推
论 人
博学
知明而行无过
第二部分:为什么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
而:表修饰关
须臾:片刻 所学:学习到的东西
系,不译
【所+动词=名词】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高:形作名,高处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比喻论证
1、概念: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 于论证。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打比方 的形式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2、作用:在于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 到理性,深入浅出,达到令人心悦诚服的 效果。
蓝 提取 青 胜于 凝结
水 寒于 冰
引申 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发展、提高 推
论
人
学习 发展、提高
輮
直木木受绳
轮 直
金 就砺 利
已:停止
今义—行;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应该停止
第二部分:为什么
状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从\比 而:表转折,但、却 为:凝结成 中:符合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曲:形作名,弯度
輮(之)以(之)为:把…做成
虽:即使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镂:雕刻 定语后置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也。 一:数作形,专一 用:因为
1、齐读,思考本段哪些关键字词能够体现出作 者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积” “不舍” “用心一”
说明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
3、词类活用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⑦故木受绳则直 ⑧其曲中规
水,名作动,游泳 日,名作状,每日 利,形容词的使动,
使……快 上、下,名作状,向上、
向下。 一,数作形,专一 高,形作名,高处 直,形作动,变直
曲,形作名,曲度,弯度
4、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
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借助学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
焉:兼词,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句末语气 德词,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而:表顺承,于是,就 跬:一脚 无以:没有用来…的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锲:刻 舍:放弃、中止 而:表假设,假如、如果
2、那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比喻
这一段有几个比喻?它们在论证方法上与前面 有什么不同呢?
学习 的方 法和 态度
10喻
结
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
论
累
4 喻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反面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设喻
:
对比
积 善
成
德
,
坚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而
持 4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登高
望
博见
弥补不足 达到目标
招
登高
见者远
引申 君子
善假于物
顺风
推
(自身条件不变)
呼
闻者彰 论
假舆马
致
致千里
假舟楫
人们
绝
绝江河
学不可以已
2、围绕论点,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划分课文层次。
一、( 1 )提出“学不可以已” 二、(2-3)学习的重要性 三、( 4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一部分:是什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可以:古义—可以用来,可以凭 借。在本文的具体语境中,“以” 已经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 节。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 可译为“应该”。
直:形作动,变直 就:靠近 博学:广博地学习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表递进,并且
日:名作状,每天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该段写了几件生活中常见的事情? 分别是哪几件?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 木 为 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本文是一篇关于论述学习不应该停止的文章, 可作者写到的事情似乎与论点毫无关系,这是为 什么呢?作者在此处究竟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 呢?
•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
齐王纳谏》
使…听见
•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用鼻子嗅
望
远看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之穴无可ù(曝,晒) xǐng zhì(智,智慧) qì xìng(性,资质、禀赋)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xiè áo Shàn xué
解题:《劝学》
劝,勉励。统领全篇,这是一 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议论性文章。
1、齐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 碑记》
农历十五日
假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用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假装
强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前出塞》 有力的 •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 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 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 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 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 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 现。
7、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8、成语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
前人。
一曝十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 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比喻时而勤奋,时而懈怠,没有恒心。
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
对比
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对比
专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神 明 自 得 , 圣
心 2 喻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
心 备 焉 。
对比论证
1、概念:即把两种矛盾或 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 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 物的本质。
2、作用:运用对比论证比 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 点更鲜明 ,事理更深刻,更有 说服力。
提出论点(1段) 分析论点
课
文章结构
文 为什么学(意义和作用
论
总
2、3段)
证
结 怎么学(方法和态度 4段) 过
程
总结论点
论证方法
课 比喻 形象生动
文
深入浅出
总 结
对比 鲜明有力
事理深刻
排比
说理透彻 气势磅礴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 体
2、设喻方式多
正面设喻 正反设喻 反复设喻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相当于“于此”,从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里
• 刻,雕刻
2、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再一次; “暴”通“曝”,晒。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③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弯曲。 ④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5.用心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指集中注意力
5、一词多义 并列连词
递进连词 而
顺承连词
转折连词 修饰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 而 明自得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并列,和、 与
表递进,并且, 而且
表顺承,于 是,就
表转折,然而, 可是,却
表修饰,地, 可不译 表假设,如 果
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停止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 以为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