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1.20•【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施行日期】2020.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1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2020年1月20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将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生态优良的综合性、开放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创新战略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条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当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推进保障科技创新;坚持面向科学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全球视野,以开放引领创新;坚持科技创新服务民生改善,服务超大城市治理。
第五条本市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问题。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机构,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工作。
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综合协调机制,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相关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
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上海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定了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上海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
同时,鼓励各类科技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共建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上海将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的产权化、市场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上海将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同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上海将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上海将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向上海聚集。
同时,推动上海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总之,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舞台上展现更大的魅力和影响力。
上海将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助力上海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1.07•【字号】沪府办发〔2023〕20号•【施行日期】2023.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23〕2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1月7日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为进一步提升本市特色产业园区创新突破、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培育,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功能载体,构筑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优势,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和竞争力。
聚焦特色产业方向,提升产业特色化和品牌化,布局和发展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新赛道产业和未来产业。
打造特优园区主体,优化园区平台主体开发运营机制,加大专业化、综合性配套供给。
营造特强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融合发展,促进项目、资源要素耦合共生,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到2026年,全市特色产业园区达到60个左右,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500家左右,国家级和市级创新研发机构达到360家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二、重点任务(一)实施集群化发展强化行动抓好标志性产业链布局。
实施一批补链固链强链重点项目,培育集成电路、创新药和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民用航空等标志性产业链10条以上,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各区政府)打造特色产业地标。
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现就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助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实施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发挥本市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价值链处于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同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的综合优势,将智能制造作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前沿布局和增强上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以重点行业关键制造环节的示范应用为切入点,以智能装备、智能系统和关键智能部件的自主可控为突破点,以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和众创空间的建设为支撑点,以产业链智能化升级和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发展为落脚点,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全力推进智能制造的应用层、装备层、网络层和平台层“四位一体”协同发展,使智能制造成为领航上海“四新”经济发展、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中坚力量,打造制造业创新版。
(二)基本原则1.注重示范应用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聚焦制造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行业和企业中,率先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应用,边示范边总结,积极向行业内其他企业、其他行业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不断提升综合系统集成方案解决能力,带动本市智能制造产业在更高水平上的内涵发展。
2.注重软件与硬件一体化协同推进。
重点推进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以及在智能装备中的集成应用,提高智能制造领域的自主研发、设计、先进制造、标准制定、功能服务和系统集成能力,加快推进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步伐,加速“硬制造”与“软服务”在更高程度上的深度融合。
3.注重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协同推进。
自主研发一批软硬一体化装备、关键智能部件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高端自主产品及系统,在产业自主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本市对外开放的优势,推进智能制造领域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化发展。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XX-2020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XX-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
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和建设路径
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和建设路径说到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家或许会想,嗯,这不就是一个高大上的地方吗?一堆聪明的工程师,配备最先进的机器,搞各种技术突破,推动整个行业进步,对吧?其实呢,制造业创新中心就像是一个“大工坊”,它的运行模式和建设路径可不简单。
就像做菜一样,得有好食材、好厨师,还得讲究火候。
说白了,就是要打破常规,寻找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方法。
而想要搞好这个事儿,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得循序渐进。
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运行,必须是一个开放合作的模式。
大家都知道,创新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得有团队,得有集体智慧。
像是做一个复杂的拼图,总得有不同形状的拼块才能拼起来。
这里不仅仅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
要做到这一点,中心就得搭建一个平台,能够让各方资源、技术和理念互相碰撞,这样才有可能迸发出“火花”。
就像把不同的调料放在一起,或许就能做出一道你意想不到的美味。
你看,现在很多创新中心都强调这种“开放性”,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尝试去突破那些老掉牙的框架。
不过,讲到实际建设路径呢,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你如果只想靠空想和理念去推动,结果肯定不理想。
你得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毕竟做创新不是随便玩玩的事儿。
得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先进的设备、聘请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还得能承受失败的成本。
对了,这个地方也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来说,只有在一个宽松、包容的氛围里,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所以说,中心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的投入,更多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这就像种树一样,土壤够肥沃了,树才能茁壮成长。
再说说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管理。
就像经营一个大家庭一样,得有明确的分工和协调机制。
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位置”,互相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
你要是让大家都做一样的事儿,肯定会搞得一团糟。
所以,管理层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个团队的特长是什么,如何去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比如,有的人擅长研发创新,有的人则擅长市场开拓,大家各司其职,才有可能产生合力,推动整个中心的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5.18•【字号】沪府办发〔2023〕8号•【施行日期】2023.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23〕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5月18日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深入贯彻制造强国战略,发挥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和创新转型的基础支撑作用,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到2025年,“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制造业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地位显著增强。
——高端制造引领功能大幅提升。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工业劳动生产率超过50万元/人,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1.8万亿元。
——自主创新策源水平显著增强。
一批关键领域实现攻关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以上。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形成以领航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的梯队成长体系,卓越制造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一、前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了一个关键举措。
二、概述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个集研发、设计、试验、生产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它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因此,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共同追求。
三、建设步骤1.确定建设目标在开始建设之前,需要明确建设目标。
这包括确定所需的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以及需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效果等。
2.选址与规划根据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规划设计。
需要考虑到场地面积、交通便利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并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3.配备人员与装备对于一个成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配备一支专业的人员队伍和先进的设备。
需要根据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招聘合适的人才,并购置先进的设备。
4.建设实验室和试验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拥有先进的实验室和试验场地。
这些场地需要根据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进行设计,并且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
5.开展研究与试验建成后,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立即开展研究与试验工作。
这包括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试验验证其可行性。
6.推广应用在完成研究与试验工作之后,制造业创新中心还需要推广应用其成果。
这包括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四、建设要点1.明确建设目标在开始建设之前,需要明确建设目标。
这包括确定所需的研究方向和技术领域,以及需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产出效果等。
2.注重人才引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个需要高水平人才支持的机构。
因此,需要注重引进高水平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3.优化设备配置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配备先进的设备,以保证研究和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设备配置,避免浪费资源。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整体实施方案中国制造实施方案智能制造工业
基本原则
01
到2025年,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基本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引领带动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实施目标
02
实施方案
方案内容
包括建设创新平台、推进技术研发、加强产业协同、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培育人才等。
实施步骤
分为前期准备、实施推进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具体的时间节点和重点任务。
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为创新中心建设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体思路
0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保障措施
政策保障
制定有利于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为创新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组织保障
建立创新中心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加强协作,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
技术保障
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提升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为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鼓励企业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共享和转化应用。
技术产业化
支持企业将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为可推广的工程化产品,推动技术产业化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7.05•【字号】沪府办发〔2021〕12号•【施行日期】2021.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办发〔2021〕1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7月5日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为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上海制造业全面落实国家战略,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持续发力稳增长、抓项目、扩投资、调结构。
工业总产值从33212亿元提高到37053亿元,平均增速2%;工业增加值从7110亿元提高到9657亿元,平均增速2%。
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完成“十三五”目标。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强应急防疫物资生产保障,组织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持续发挥制造业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作用。
1.“上海制造”品牌有力打响。
坚定“上海制造”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形成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
支持推广首台套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料,推出多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48家企业和产品获得“上海品牌”认证,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超过500家;培育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个,推出首批26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2.关键战略领域创新突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附件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
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
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最新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最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1. 引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的发布,旨在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
关于推进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方案doc
关于推进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方案篇一: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意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涂料行业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特点的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有力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和行动,推动整个行业及相关产业聚集发展。
通过创新型企业建设,全面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新技术推广转化应用,培育创新人才,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
通过创新企业评价,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内在机制,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使企业整体水平提升与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基本情况江苏荣昌化工有限公司前身扬中市合成材料制品厂成立于1989年,经过10余年的励精图治XX年与德国蓬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资创建了而成股份制企业——江苏荣昌化工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48万美元,是一家以专业生产防腐蚀涂料、车辆与机械涂料、特种涂料、专用涂料、民用涂料等各种功能涂料为主及涉及工程机械的通用零部件、橡塑制品的高新技术企业。
现拥有资产***万元,XX年实现销售收***万元,利税***万元,利润***万元,拥有年产**万吨的现代化先进企业。
1.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概况 1.1 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体系公司根据长远的发展战略,实行纵向职能分工,建立具有严谨但有弹性的管理机构,设有总经理、总监、部门经理、主管、职员五个管理层次,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公司始终围绕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立了完善的计划、开发、生产、质量、经营、财务、安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障了公司的高效有效运作。
在质量管理方面,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ISO40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
附件2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制造业创新中心名称:方向领域:承担单位:负责人:手机:E m a i l: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二〇二〇年— 1 —填写说明1、一律用A4纸双面打印。
2、文字叙述应简洁,数据应准确、真实、可靠,凡不填内容的栏目,均用“/”表示。
“单位名称”栏要填写规范化全称。
3、可根据需要加页填写。
4、申报材料包括:(1)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基本信息表;(2)成员单位(企业)信息表(每个单位填写一份);(3)成员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信息表(每个单位填写一份,如有);(4)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附编写提纲);(5)申报单位营业执照;(6)发起单位上一会计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7)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协议;(8)制造业创新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组建的章程;(9)各成员单位相关资质证明复印件等;(10)其它必要的附件材料。
— 2 —— 3 —成员单位(企业)信息表(每个单位填写一份表)— 4 —成员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信息表(每个单位填写一份表)— 5 —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的必要性(如重大应用需求等的分析)二、制造业创新中心中长期目标及任务三、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成果解决方案3.1 技术路线及其先进性和可行性分析3.2 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分析3.3 预期成果的市场情况或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分析3.3.1 研究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国内市场分析3.3.2 预期成果的主要用户3.3.3 产业化和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分析四、基础条件和优势4.1 现有基础条件(发起单位及参与单位的技术创新团队情况,已形成的产学研用产业技术联盟融合情况;可用于联合研发、生产的软硬件条件,完成预期目标的技术、人才、机制、设施设备情况等。
)4.2 近两年经营状况4.2.1 发起单位4.2.2 参与单位4.3 主要研究和管理人员(发起单位及参与单位的主要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情况,如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及成员等)4.4 制造业创新中心负责人及主要骨干人员情况(骨干的资历、业绩和成果;项目组长和主要技术骨干的资历,从事过的主要研究任务及所负责任和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发明专利和获奖情况,特别是与本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的— 6 —研究成果情况)五、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方式及管理机制5.1 组织框架和分工5.2 管理机制(包括项目管理机制、资金管理机制、技术研发人员分工机制等)六、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研发投入方案(包括各成员单位投入资金、人员、设备等情况)七、制造业创新中心市场、技术、投融资等方面的风险分析及其对策— 7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做实《“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完善上海制造业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根据《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一)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发生根本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二是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三是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发达国家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正在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
打造跨界、共享、协同为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引领全球制造业新一轮创新发展方向。
我们必须认清这一趋势,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才能完成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二)后工业化时代面临转型发展的新使命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形成了重大的产业综合优势和开放发展的创新优势。
但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仍较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不足、产业创新高端人才紧缺、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国际产业竞争更加突出体现为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只有整合部署各类创新资源,探索构建新型创新载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才能发挥产业创新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作用,完成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
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创建一批有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能够攻克一批、转化推广一批、积累储备一批前瞻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并能代表国家或上海参与国内外产业技术合作、技术竞争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上海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按照统筹设计、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与时俱进的原则,分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到2020年,建设5-10家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提供共性关键技术的供给机制,为上海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在2025年前后形成比较完善的、能够与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相适应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制造业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相关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功能定位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应面向上海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协同创新为取向,以产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实现创新链条各环节活动,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网络化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具有如下主要功能:一是新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载体。
制造业创新中心要善于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知识产权、科技工程数据,以及人才、技术、标准、服务、信息、资本等。
要改变单纯依托单个企业、单一技术的线性创新模式,通过改革整合,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二是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的策源地。
面向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及转化扩散,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与布局,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支撑产业发展;面向上海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技术转移扩散和科技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平台。
建立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通过孵化企业、种子项目融资等方式,推动技术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加快实现产业化。
探索采取多种激励方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转化科技成果。
四是制造业创新人才的孕育基地。
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制造业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工匠”精神的培养,集聚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抓好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交流,建设人才培训服务体系。
重视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上海制造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创新人才。
五是行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
面向行业提供技术委托研发、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检验检测、企业孵化、人员培训、市场信息服务、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价等公共服务。
同时,在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还应强化标准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鼓励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组建和运行(一)组建原则根据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存量和布局增量相结合,前瞻突破和共性供给相结合、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上海市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紧紧围绕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重点,聚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3D打印、人工智能等领域,引导各类创新主体自愿选择、自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组建形式制造业创新中心应以近三年内在本市新注册的独立法人为主;对于着力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的产业联合体,可根据运行情况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要求逐步完成实体注册。
制造业创新中心应按照责权明确、科学管理的模式运行,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用人、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发起单位不同,因类制宜、因业施策,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1、企业型制造业创新中心。
鼓励行业内龙头企业强强联手、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协作创新,针对未来5-10年产业竞争进行前瞻技术布局,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带动产业链相关环节创新发展。
引导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发挥产业技术研发优势的溢出效益并探索优化创新流程,通过在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范围内开放和共享仪器设施、实验室、专业人才等创新资源,加强创新要素的流动互通,实现互惠共赢。
2、院所型制造业创新中心。
支持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依托其基础研究和学科人才优势,联合并发挥行业骨干、中小企业的支撑功能和协同作用,提升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基础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推广应用,加强专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行业标准的创制能力。
3、平台型制造业创新中心。
引导产业集聚度高、配套条件好的园区充分发挥其产业链联动、产业集群集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园区开发主体、企业、第三方专业化检测机构等创新合作方式,加强检验、检测、认证等综合性产业技术开发和服务能力,共同参与制定国际国内的检验检测标准,提升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水平,打造面向国际、技术领先、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创新服务平台。
(三)管理和运行要通过边试点边完善,结合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高新区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
1、运行机制——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的决策机构,决策机构的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除成员单位代表外,应有独立身份的产业界和科技界杰出人士,负责制定制造业创新中心长期发展战略、决策投融资、人事、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技术专家委员会作为内部咨询机构。
技术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委派的专家组成,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
——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可操作的发展规划,包括中长期研发项目、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或首台(套)突破目标、资金筹措运行、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收益预算等计划。
——制造业创新中心必须按照市场化原则设定知识产权归属和分享机制、设定股东会和董事会内的话语权原则。
要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员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建立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
2、经营机制——制造业创新中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展各类经营活动。
其运作形式可以是:吸收成员单位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科研成果,自主开展技术研发或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研发,将成果及时辐射给行业,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源源不断提供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
——制造业创新中心应面向本市各行业提供技术委托研发、试验检测、认证计量、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人员培训、企业孵化、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价等业务,在条件成熟后应成为面向长三角的制造业公共服务创新平台。
通过5-10年的运作,逐步向面向产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技术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服务平台转化。
——制造业创新中心应积极探索多方协同、多元投资的运作新模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资金分担原则上以成员单位通过入股或缴纳会员费等方式投入,应吸取国际经验和兄弟省市的创新实践,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基金、产业联盟等各方力量,推动中试技术产业化,保障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长期营运需求。
四、组织实施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报送、评估、考核等有关程序和内容。
(一)组织试点根据上海制造业发展实际,在相关重点领域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对运行效果进行评估考核,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逐步推广。
重点探索内部组织机制、运营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方式。
(二)发起单位要求1、在某领域长期从事研究开发且有持续研发投入,在该领域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立法人单位,具备比较雄厚的科研资产和经济实力,有承担并较好完成国家或行业重点研发项目的经验,在该领域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具备比较雄厚的科研投入和经济实力。
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后至少应有1-2项有待突破、可促进形成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发起单位有较强的整合行业创新资源能力,有较强的技术转移和扩散能力,有较丰富的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经验;有比较完善的研究开发平台或商业应用平台,有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装备。
3、发起单位对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性高,并有开展研发的高端人才,具备为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支撑的能力。
(三)遴选1、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明确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的重点行业领域、条件和时间、应准备提交的材料等。
凡符合发起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的单位,可按要求制定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方案,并向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报送材料。
2、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遴选必须经过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