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DOC)
从电影_暮光之城_浅析吸血鬼文化内涵_胡可欣
179影视天地一、关于吸血鬼故事的起源如果说14 世纪是吸血鬼故事的成型时期,其实真正有关吸血鬼的记载却已经流传了百年。
在《圣经》里就记载了该隐因为嫉妒而杀死自己的弟弟, 最终变成吸血鬼的故事, 同样也有犹大因钱财出卖上帝而变成吸血鬼的故事, 在这两个及和它们类似的故事里, 吸血鬼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 但并非每一个传说里吸血鬼都是不义的化身, 在《暮光之城》这部影片里, 吸血鬼兄弟与嗜血屠杀的本性抗争,以正义,充满人性的形象生活在普通人中,舍身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
正因为人们对吸血鬼有着复杂的想像, 所以和吸血鬼有关的艺术作品也是丰富多彩。
二、吸血鬼的特性在所有的吸血鬼文学中, 它们都被描绘有共同的特点。
一般来说, 它们是人死后复活变成的, 以嗜血为生, 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种族。
理论上它们没有生命和灵魂, 没有心跳和脉搏, 没有呼吸和体温, 但永生不老。
吸血鬼通过把自己的血液给予人类而发展后裔, 从而形成不同家族个体。
同时, 它们会有自己的思想, 能思考和交谈, 也能四处走动甚至瞬间移动, 但有时也会受伤和死亡。
它们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强大异能, 比如速度和力量(《暮光之城》中每位吸血鬼都有自己的专长, 如爱德华的能力是读心术) ; 它们拥有着强大魅力, 几乎没有人类能够抵挡; 又因为无限的生命使其拥有极丰富的文化知识; 它们拥有极快速的愈合能力, 所以一般很难受到伤害, 但为了维持这种生存状态, 它们必须吸食鲜血。
大部分吸血鬼会吸食人类的血液, 也有部分吸血鬼以吸食动物甚至其他吸血鬼血液为生。
吸血鬼的异能并非与生俱来, 年轻吸血鬼几乎和凡人相同, 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 它们会逐渐发掘自身的能力, 从而越来越强大。
由此来讲, 越年长的吸血鬼拥有的能力就越强。
有的吸血鬼能力甚至可以与神媲美。
三、吸血鬼的时代内涵吸血鬼虽然是欧洲中世纪的鬼怪传说,但人文主义者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吸血鬼作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环境里的产物,实际上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情感里的一种反叛的灵异,他们借吸血鬼外形的转变,表达出隐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个强烈愿望,那就是变得更加强大,超越神明,拥有掌控一切的力量。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由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 梅尔(Stephanie Meyer)创作的畅销系列小说《暮光之城》共四部,《暮色》《新月》《月食》《破晓》,在全球销量突破8 500万册,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破晓》将于2011年11月公映)也高居世界各大票房排行榜。
影片除了以缠绵唯美的爱情作为“最强烈的情绪”外,还“融合了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校园生活、恐怖悬念、喜剧冒险等各种吸引眼球的元素”①。
不夸张地讲,《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继《哈利• 波特》之后再次在全世界掀起一股魔幻狂潮。
影片的热映再度引发了学者们对原著的关注,他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后现代视阈下文化研究方法的杂糅性。
本文拟对《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进行解读,旨在挖掘“暮色”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根源。
一、影片内容介绍2008年由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暮色》在全球热映,以相对较小的投入赚得了3.8亿美元票房的大收益,制片商欣喜若狂,在制作成本不断追加的同时也以一年一部的速度相继推出了同名系列电影《新月》和《月食》,第四部《破晓》也将于2011年11月在北美公映。
由于原著作者斯蒂芬妮•梅尔也部分地参与了电影剧本的改编,使得该系列影片极大地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风格。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伊莎贝拉•斯旺的普通高中女生与一个叫爱德华&bul;卡伦的吸血鬼相识、相爱并结合的故事。
天生运动神经差、皮肤苍白的17岁少女贝拉搬到福克斯这个偏僻且终年阴雨的小镇后,结识了一个神秘的同班同学爱德华•卡伦。
这位男同学来自一个“素食”的吸血鬼家族,贝拉身上特殊的香气时时引诱着他嗜血的本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爱德华深深地爱上了贝拉,为了爱情他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并且还要对抗其他同样想杀她的吸血鬼,想尽办法保护贝拉。
最终,两人的爱情修成正果――不仅如爱德华所愿地步入了婚礼的殿堂,贝拉还为爱德华产下一女。
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的暴力美学探析.docx
美国女性主义电影的暴力美学探析电影是联结女性主义与暴力美学两个概念的重要媒介,对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进行探析,并非简单生硬地对两个概念进行拼凑。
暴力美学的诞生与娱乐精神和大众文化息息相关,它本身是带着反道德劝诫、消除深度意义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然而在女性主义电影中,道德理性与社会批判又是必不可少的。
女性主义电影突出女性的困境,表达女性的欲望,唤醒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其叙事中是始终存在对道德、法律、秩序和责任等的考虑的。
因此这两者如何在电影中被整合、提炼最终实现共存,是值得人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客观的评判的,而美国女性主义电影则因其在质量与数量上的优势成为我们最先审视的对象。
一、男性对女性施加的暴力作为平权运动组成部分出现的女权主义运动,其根源就在于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女性主义是无法脱离两性关系这一语境存在的。
而女性主义电影几乎也都是将女性置于存在问题的两性关系之中,为观众指明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与她们所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角色。
在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波伏娃也直言世界一直都是属于男性的,而女性则成为这个世界中缺少话语权的,被塑造、被封闭的“他者”。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被男性塑造与封闭的同时,她们也成为被男性施予暴力的对象。
现代艺术被认为是“形式的艺术”,暴力美学的诞生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塔伦蒂诺、吴宇森、袁和平等人在武打、枪战等方面的探索拓宽了电影在形式技巧方面的发展空间,暴力美学电影也成为一道后现代典型的娱乐景观,而具有深度的思想内容一般在电影中是缺乏甚至是缺席的。
不难发现,这些热衷于在暴力美学方面进行尝试的导演也无一例外为男性。
而根据生物学家康纳德?洛伦茨的研究,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某种“尚武的激情”,他们体内的男性荷尔蒙使他们比女性更具备攻击性,而电影提供的激烈对抗场面则满足了男性这种攻击欲。
反之,女性不仅在体内化学物质上具备较少的暴力倾向,在力量、肺活量、骨骼、血液比重、血红蛋白合成能力等方面的先天弱势也注定了女性无法在暴力打斗上与男性相抗衡,这一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女性的情绪:“她们的脉搏更快,血管系统更加不稳定,她们容易脸红。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欧美人的僵尸片情结
从电影《暮光之城》看欧美⼈的僵⼫⽚情结2019-09-09[摘要] 美国⼈对僵⼫⽚的偏爱是有⽬共睹的,美国⼈不仅爱看僵⼫⽚,他们还对僵⼫有着特殊的情结。
世界上第⼀部僵⼫电影是1932年的《⽩僵⼫》(White Zombie),是由美国⼈拍摄的。
2010年,纽约州⽴⼤学的⼀群学⽣⾃拍了⼀部⼈类⼤战僵⼫的短⽚,并且制定了游戏规则,据说该游戏从2005年就有⼈发起了。
美国Baltimore⼤学以僵⼫为授课元素,开设了僵⼫课程。
由此可见美国⼈对僵⼫的喜爱。
[关键词] 僵⼫;电影;欧美⼈《暮光之城》系列影⽚⾃发⾏之⽇起⼀直受到众多影迷的追捧,连破世界各国的票房新⾼。
在北美,《暮光之城2:新⽉》三天就卖了14亿美元!这部吸⾎⿁青春⽚⾃登陆北美之后,⼀路刷新了各种票房纪录,现已成为2009年⾸周票房第⼀,史上⾸⽇票房第⼀,史上单⽇票房第⼀和史上最快达到1亿票房的电影。
本⽚在海外的票房⾸周也达到了118亿美元,《新⽉》公映三天便把259亿收⼊囊中。
《暮光之城3:⽉⾷》⼀经上映,就打破了由《暮光之城2:新⽉》2009年11⽉创下的2 630万美元的午夜场最⾼票房纪录,暮光之城》(The Twilight Saga)系列再次创下票房奇迹。
另外近年,在美国出现多起⾷⼈事件,尤其是“啃脸男”的奇闻让不少欧美民众第⼀时间想起流⾏影视剧种常见的“僵⼫” 形象。
很多⼈把僵⼫当做⼀种有趣的流⾏⽂化,但现实中有些⼈却认为僵⼫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都折射出了欧美⼈的僵⼫⽚情节。
⼀、僵⼫⽚的发展通常来讲我们认为第⼀部僵⼫电影是1932年的《⽩僵⼫》(White Zombie)。
这部电影由当时的恐怖⽚巨擘贝拉·路⾼西(Bela Logosi)主演,电影的背景在海地,路⾼西扮演的巫师奴役着⼤批僵⼫在他的糖⼚⾥⼯作,来到岛上的⼈们都难逃这样的厄运……1968年是恐怖电影史上极其重要的⼀年,因为乔治·A·罗梅罗(George A.Romero)《活死⼈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在这⼀年横空出世,它不仅代表了从此之后僵⼫⽚成为⼀个恐怖电影类型,同时也标志着“现代恐怖电影”出现。
浅论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1 “暴力”与“美学”的碰撞 从人类文明开始,暴力便一直伴随 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更迭变迁。从微 小的个体到社会,从生物学的角度到社 会学的解释,暴力有它存在的理由。在 研究暴力美学之前,需要清楚的是“暴 力美学”的概念。通过比较研究,笔者 最终得出结论,“暴力美学”并没有一 个特定的概念,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是将 电影中的暴力元素以“美”的方式呈现 出来,正如米歇尔·穆尔莱特所说,“暴 力是电影在美学上的一个主题”[1] 这种 “美”有可能是形式上的美感,抑或是 对“暴力”的娱乐,是导演对“暴力” 处理时形成的独特风格。 2 “戏谑”暴力之美 在昆汀的电影中,他更多的是在把玩 “暴力”,以一种黑色幽默或无厘头的形 式来展现“暴力”。他电影中的主人公大 多是黑帮,贩毒分子。这不同于吴宇森电 影中的英雄形象,也不同于北野武电影中 沉默寡言的杀手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大 多是“恶”的成分。但是通过昆汀的把玩 和设计,这群“恶”势力的形象却鲜活起 来。在《落水狗》影片的一开始,一群即 将要抢银行的强盗在吃早饭,本来应该是 紧张的气氛,结果设计成强盗们一边吃早 饭一边讨论麦当娜的歌曲以及在给不给小 费这个问题上发生争执, 让观众哭笑不得。 《低俗小说》中,在影片开始,两个黑帮 小弟在去往杀人的路上漫不经心地讨论着 欧洲“汉堡”的叫法,让杀人这个暴力看 起来那么随意自如。二人在处理车座背后 无意杀死的尸体时,还为谁处理头骨而争 吵。《无耻混蛋》中将希特勒的死亡设计
发着寒光的武士刀跟着背景音乐的节奏 切磋着,两位女性的一招一式在漫天的 雪地里体现了钢与柔的结合的美。 对于极致“暴力”的展现方式,昆 汀也非常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他将暴 力展现得极致而逼真。满屏横飞的肢体, 突然喷出的脑浆,乱飞的子弹,割纳粹 头皮都是昆汀作品中的“暴力元素”。 昆汀对纯粹暴力的展现是直观的,毫无 掩饰的。正如郝建所评论“昆汀偏爱的 更多的是一种暴力情景以及残酷的情节, 意向。昆汀的暴力更富于黑色感觉和犬 儒主义的笑脸”[2]。 4 结语 昆汀·塔伦蒂诺被称为暴力美学的 “鬼才”导演。他将“暴力美学”风格化, 独有的对 “暴力” 的处理方式和展现方式, 或环形或倒叙的叙事方式是昆汀的叙事 标志 [3]。昆汀的暴力是能令引发观众思考 的暴力。这位特立独行的导演用自己毕 生对电影的热爱,为“暴力美学”电影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英 ] 帕特里克·富尔赖 . 电影理 论新发展 [M]. 李二仕 , 译 . 北京 : 中国电 影出版社 ,2004:125. [2] 郝建 . 叙事狂欢和怪笑的黑色—— 好莱坞怪才昆汀·塔伦蒂诺创作论 [J]. 当 代电影 ,2002(1). [3] 汪献平 . 暴力电影 : 表达与意义 [M]. 北京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张艺 (, 1994 年 12 月 -) , 女, 汉族, 山西临汾人, 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从文学角度欣赏西方电影《暮光之城》的艺术效果
42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s Review电影《暮光之城4:破晓(下)》剧照2008年秋季,当大多数观众刚刚为《007大破量子危机》的票房作出贡献之后,业内预计紧接着的一周有可能迎来票房真空。
但出乎意料的是,一部由两个在当时还不够有名的青年演员混搭的吸血鬼电影《暮光之城:暮色》,却吸引了大多数25岁以下的女性观众。
影片周五的首映收入高达700万美元,而正在热头上的《007大破量子危机》却只有260万,《欲望都市》只有250万;周五一天过后,《暮光之城》的票房急速飙升到3570万美元,要知道,这部电影的投资只有3700万美元,收回成本已经板上钉钉。
到双休日过去之后,《暮色》的周末票房已达到7060万美元,成为整个好莱坞电影史非暑期档首映周票房最高的电影第二名(仅次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因为这部戏让她成了1998年咪咪·莱德尔的《天地大冲撞》之后(4120万美元)首映票房最高的女性导演。
即便电影日后被褒贬不一,但作为一部被影迷施以“特殊保护”的电影,《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日后成为了一个被时代恩宠的票房奇迹。
一、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简介《暮光之城》系列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 )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描写的是高中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爱德华的浪漫爱情故事。
小说一经出版,受到读者和媒体的一致好评,《时代》周刊评价《暮光之城》是“充满着爱恨情仇的张力,但又优雅精致如简·奥斯丁,达到了浪漫小说的一种极致”,梅尔精致的写作手法使得《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超越了悬疑、魔幻、爱情题材类小说的框架,成为美国至今为止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小说之一。
今日美国评价小说《暮光之城》道:从文学角度欣赏西方电影《暮光之城》的艺术效果吕 梅 黄守磊【作者简介】吕 梅,女,山东高密人,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美国影视文化研究;黄守磊,男,山东郓城人,绥化学院科学技术处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动漫文化研究。
浅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暴力美学
浅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暴力美学作者:孙铭悦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8期摘要: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与巧妙的叙事风格蜚声影坛。
本文通过对昆汀作品的文本分析,引发暴力美学的思考,发现其电影暴力美学的价值。
关键词:暴力美学;解构;后现代主意;传统叙事;颠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4-0131-02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所导的电影叙事巧妙、风格独特,“暴力美学”是他电影的最重要的特点。
与吴宇森电影中冷色基调与诗意化表现不同①,昆汀擅长解构与拼贴,擅于颠覆常规,擅于利用玩笑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这三个特点在《杀死比尔》、《低俗小说》和《无耻混蛋》中表现的格外明显。
一、多元素的拼贴,动作片的重建昆汀在《杀死比尔》系列电影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武士,中国武侠,动画打斗等格斗元素,并且采用了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的结合方式,着重体现了“血腥却优美”、“拼贴与颠覆”的矛盾冲突。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矛盾既表现了传统的动作电影,又让观众从暴力中体会到别样的“美”。
“Kill”一词本就带有一定暴力与血腥的意味,他将暴力发挥到极致。
在影片开头,一排英文“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译为:复仇就要冷血)”出现在黑色的屏幕。
影片毫不掩饰的一开始就让观众感受到这个“复仇”的故事和“冷血”的基调,沉重的呼吸声、伤痕累累的人物出现无不加强着这种基调,更通过大量的暗示性镜头预示着杀戮与伤害。
(一)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穿插昆汀在这个系列电影中画面色彩的转换使用也是别有特点,很有深意的。
大量流血的头颅、身体固然很有画面的冲击力,但若仅用满地的鲜血与尸体来表达这个暴力复仇这一个故事过于苍白,所以导演就大量穿插使用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如被斩断后一直喷血的脖颈,枪弹射入脑袋以后留下的大洞,一只只被斩断的手脚,在暴力之下消解了原本的血腥。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
《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哥特文化[摘要]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在经历了曲折发展的百年历史后,哥特电影在当今世界影坛已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09年《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首部影片上映以来,这一系列的影片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本文将在呈现哥特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聚焦《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以其中吸血鬼形象与狼人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解读其背后的哥特文化内涵[关键词]哥特电影;《暮光之城》;吸血鬼形象;狼人形象;哥特文化一、哥特电影与《暮光之城》在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当下,哥特建筑、哥特文学、哥特音乐、哥特电影等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受到了全球各地文艺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但哥特风格起源之初在欧洲却并未受到欢迎。
“哥特”一词最早是北欧部落的名称,受哥特部落的原生态特点影响,“哥特”被认为是野蛮、愚昧、恐怖、黑暗的代表。
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最初体现在建筑中,12世纪欧洲的教堂和城堡的建筑特点是尖顶、石壁、彩窗,其内部环境较为幽暗,虽然这一建筑风格的教堂和城堡在欧洲流行了多个世纪,但依然因其所营造的幽暗空间氛围而遭到业界人士的诟病。
当历史的车轮转至18世纪,浪漫主义的风潮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哥特风格的建筑也成为反叛传统文化的代表。
随之而来的是哥特风格在艺术领域的首次兴盛,哥特文学便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题极端、风格黑暗的哥特小说不�H涉及死亡、仇杀、虐待、变态等内容,还出现了吸血鬼等鬼怪形象,随着布朗、爱伦・坡、霍桑、华盛顿・欧文等著名文学家的哥特小说创作,哥特文学逐渐确立了自身在欧洲文坛的地位,一改往日的边缘化处境,甚至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对于哥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成为艺术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欧洲的“哥特风”于20世纪初登陆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领域,1910年,首部改编自哥特小说的电影上映,讲述了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1922年,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再次被翻拍,即由导演茂瑙执导的影片《诺斯费拉杜》,《诺斯费拉杜》不仅在欧洲引发巨大反响,还成功地进军美国好莱坞,直接影响了好莱坞哥特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论《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对中国大陆影视界的启发
维 多 利亚 对其 恨 的入 骨
,
。
爱 恨体现在
,
体现在 速度 和 力 量 的竞争 中 最后
,
体现在 对
用 血 液使
。
“
暴 力 美学 现等
。
”
这 一 艺术形式
,
,
包括 其起 源
、
发 展 及 其特征 体
,
新 鲜 血 液 的贪婪 和 控 制 中
贝拉 割 伤 自 己
,
通过 对该电影 中某 些具 体 场 景 的描述分 析 找到暴 力 的 美学 应用 体 现所在 从 而 吸取好 的 经验促进 中国 大 陆 电影 水 平 更 上 一 层楼
文 学评论
·
影视文学
论 《暮 光 之城 》 中的暴 力美学 对 中国 大 陆影 视界 的启发
王云凤
( 光之 城 》 是 一 部在世 界许多 国 家都 名 列榜 摘 要 : 暮 首 的 著 名 电影 促使其流行 的因 素有 很多 本文重 点介 绍 了
, ,
山 东科 技 大 学
爱德华 对其爱 的心 切
绝 对 到位 的 眼 神 中 维 多利亚分 心 反 倒 唯美
好地应 用 到 电影 中 是值 得 中 国大 陆影 视 界 思 考 的 问题 一 对 暴 力美 学 的简 介
“ ”
对 中 国 大 陆影 视 界 的启 发 ” 暴 力美 学 在 美 国产 生 在 香 港 发 展成熟
,
,
但大 陆对
暴 力美 学
”
的 接 受度 却 一 直 停 滞 不 前
,
。
0 年代 大 0 世纪 8 2
。
却 浪漫的 小 说 总 共 有 四部 《 暮 色 》 《新月 》 《月食 》 《破晓 》
马丁·斯科西斯电影中的暴力元素分析
马丁·斯科西斯电影中的暴力元素分析作者:马晨迪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0期【摘要】作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学院派代表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以“电影社会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反思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复杂嬗变。
本文通过对马丁·斯科西斯经典的两部暴力类型电影《出租汽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的暴力元素的研究,展现一个独特的马丁·斯科西斯式暴力电影世界。
【关键词】新好莱坞;马丁·斯科西斯;暴力元素;反暴力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39-01新好莱坞扥电影世界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导演,他有“电影社会学家”的称号,他就是马丁·斯科西斯。
他成长于欧洲电影运动时期,是标准的学院派电影导演,也曾试图跻身好莱坞,但却一直显得格格不入。
他就犹如电影发展中的一段缩影,让人浮躁的心绪能够沉静下来,因此研究马丁的电影人生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丁·斯科西斯的电影之路马丁·斯科西斯出生于美国,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大学期间他就开始创作电影。
1973年,马丁·斯科西斯完成了他经过长时间准备的电影《穷街陋巷》,展现出了意大利青年迷茫的精神状态以及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
1975年,准备拍摄《出租车司机》,后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电影院公映,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随后的1990年,马丁·斯科西斯将尼古拉斯皮莱基的小说搬上了电影银幕,拍摄了一部黑帮影片《好家伙》;1991年,马丁·斯科西斯拍摄了一部惊悚片叫《恐怖角》;1995年,拍摄了影片《赌城风云》;之后是《纽约黑帮》。
二、马丁·斯科西斯电影的独特暴力元素分析马丁·斯科西斯非常热衷于暴力元素的表现,《出租汽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之所以如此成功,也是得益于它暴力场面的完美发挥。
但是马丁·斯科西斯的影片中却不仅是为了暴力而暴力,它是通过不同的视听手段展现暴力元素的同时展现出导演对于影片主题的思考,这也成了马丁·斯科西斯电影的标志性象征。
《罪恶之城》中的暴力美学
【《罪恶之城》中的暴力美学:篇一】“暴力”和“美学”,原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然而当代电影却将它们巧妙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广为人知的艺术形式——“暴力美学”。
它通常采用适当的艺术手段,以夸张的写实手法直观渲染或以形式化的象征手法委婉影射暴力过程与血腥场景,从而在刺激感官的同时传递荡人心魄的审美体验和发人深省的主题内涵。
然而,一部由漫画改编的电影《罪恶之城》却打破常规,利用平面化、概念化的视觉语言,另辟蹊径,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暴力美学。
该片以极致艺术化的视觉设计手法直观表达了大量暴力过程和血腥场景,非但没有令人作呕的低俗感,反而让赤裸裸的暴力镜头变得忧郁凄美、韵味深邃,实乃暴力美学电影的创新佳作。
一、视觉语言要与剧情主题协调一致电影《罪恶之城》改编自弗兰克·米勒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罪城、狙杀和黄杂种。
这三个故事都发生在同一个虚构的城市——罪恶之城。
而在这座城市中,本应代表光明和正义的主教大人、参议员、警察却正是罪恶的根源。
黑暗是这座城市唯一的风景,暴力成为其中仅存的正义。
为契合影片剧情与主题,整部电影的故事几乎都被安排发生在幽深的黑夜,采用简单粗犷的平面影像和对比强烈的概念色彩作为视觉语言,极力营造黑暗而恐怖的城市氛围。
其中,平面化的场景风格大胆省略了无关紧要的画面细节,甚至采用纯粹的色块重塑视觉物象,使暴力主题变得简单直白,使血腥剧情变得含蓄深沉;而概念化的色彩应用则以黑白调为主,再配合对比强烈的局部彩色,塑造了一座物欲横流、堕落腐化、暗无天日的城市影像。
此二者恰与电影剧情完美协调,与电影主题高度一致,彻底激活了这座被黑暗和暴力笼罩的罪恶之城。
二、平面化的场景风格解析1、片头中,天台上的杀手与红裙女人沐浴着丝丝细雨,在瑟瑟寒风中拥吻的场景,为这个乱世带来了仅存的一点点温暖和浪漫。
然而,伴随黑白两极纯色画面的突然切入,使这弥足珍贵的瞬间即刻化作凄美的阴谋,为之后急转直下的暗杀剧情埋下了伏笔。
论_暮光之城_的美学暴力_曲师
MOVIEL ITERATURE/环球纵横2010年第5期论 暮光之城 的美学暴力曲 师(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22)[摘 要] 暮光之城 以其完美、鬼魅、神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赢得了为数众多的女性观众的追捧。
本文就此分析女性观众沉迷于 暮光之城 中的审美心理,认为 暮光之城 以男主角的 注视 形成了一种美学暴力,强奸了女性观众的审美感官,在 被注视 的幻象中完成了丑小鸭变天鹅与白马王子相恋的爱情童话。
[关键词] 身体;注视;他者;美学暴力美国小说家史蒂芬妮 梅尔(Stephen ieM eyer)2005年10月出版了 暮光之城 (Tw ili ght),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小说 新月 (N e w M oon)、 月蚀 (E cli p se)、 破晓 (Breaking D o w n),此部小说主要围绕着女主角伊莎贝拉 史旺与男主角吸血鬼爱德华 库伦,犹如现代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叙述吸血鬼和人类之间禁忌的爱。
2008年12月该小说系列的第一部(Tw iligh t)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导演是一位女导演,名为C ather i ne H ardw icke。
该片一上映,就震惊了北美电影票房,被誉为2009年最受女性欢迎的特别电影。
在一次对 暮光之城 (以下简称 暮 )男主角扮演者的采访中他十分得意地说出女性观众对他的追捧,其中一个在找他签名时,甚至不断地抓自己的脖子以至于快要出血的疯狂。
为什么 暮 让少女、少妇们如此着迷?就其故事情节和叙述结构而言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魔幻+青春+浪漫 的叙述模式也并非多么新颖,然而 暮 的成功,就在于他以男主角充满情欲的 注视 形成了一种美学暴力,强奸了女性观众的审美感官乃至身体,在享受这种 被注视 的幻象中女性观众自我实现了丑小鸭变天鹅与白马王子相恋、媾和的永恒的爱情童话。
一、女性的自觉传媒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身体成为消费的对象,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在几千年的 看 被看 的模式中被叙述,性感本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一种评价,现今却成为女性认为的最高赞赏,而成为一种女性新时代应具有的一种道德。
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自然主义2 从四个主要人物的叙述结构来分析《蝇王》的主题意义3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4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5 解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民族中心主义6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7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8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2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13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14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15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16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17 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18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19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2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21 《呼啸山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22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23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2425 雪莉•杰克逊《抽彩》中矛盾的体现26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27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28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29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30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31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32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33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34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35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36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37 《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困惑38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39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40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41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42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43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44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4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4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4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48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49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50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5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52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保罗•D的形象解析53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交往的模式及其策略54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55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56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57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5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59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60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61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62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63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广告语的修辞特点6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66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67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68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69 佩克拉的忧伤--解读《最蓝的眼睛》70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71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72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7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74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75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76 逃离——解读爱丽丝•门罗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77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78 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麦格瓦分析79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80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81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82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8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84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85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86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87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88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89 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90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91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wo Cities92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93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94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95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96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97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98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99 中美人际关系比较100 英汉语言颜色与文化的差异101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102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03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0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105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106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107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108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109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110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111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112 英汉红色词的语义对比研究113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汽车商标名的汉英互译114 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115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116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117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118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119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120 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透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121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122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123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124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125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126 名词化隐喻在外贸函电中的功能分析127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128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129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130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131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132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133 Humor as Perceived from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34 初中生单词记忆的可行性研究135 论《宠儿》中的母爱136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137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杜撰词及其翻译138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婚姻观的剖析139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140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141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42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143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144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145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的女性意识146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爱情观对比究147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148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49 中英姓名文化内涵的探究150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151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152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153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154 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55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Sons and Lovers156 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157 The Study of Symbolism in Moby Dick158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159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160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161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162 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进步前哨》中人物关系的分析163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164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165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166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67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168 从核心价值观角度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69 中西方礼仪差异170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171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172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文主义解读173 从《呼啸山庄》人物爱情看人性的特点174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75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176 纪伯伦《先知》中辩证的婚姻观及爱情观177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178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179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80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181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182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183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84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185 A Study on Theme Slogan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86 目的论视角下以市场为导向产品推广资料的英译18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188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89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190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91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192 对《呼啸山庄》里所反映的人性的解读193 从语域角度分析《瓶中信》中书信的语言特色194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95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196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197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198 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翻译199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200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作者:王涛来源:《世界文化》2009年第09期为什么很多电影钟爱“暴力”?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追求刺激,吸引观众。
但是如果除去这些商业性因素,电影中的“暴力”所是为何却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电影中,除为吸引观众以外,暴力元素可呈现为多种类型:暴力是对现实的反映,呈现暴力是为了反抗暴力;暴力是人必然承受的命运,呈现暴力是为了感受生命的困境;暴力是英雄主义的想象,呈现暴力是为了显示生活的张力;暴力是一场荒诞的游戏,呈现暴力是为了颠覆暴力;暴力是一种启示,呈现暴力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无论哪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正是由于暴力在电影中的众多表现,从而产生了电影特有的“暴力美学”。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作为“暴力美学”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创造出属于其独有的“暴力美学”色彩。
1994年,昆汀的作品《低俗小说》就因为卓越的艺术个性捧得当年戛纳金棕榈大奖,并成为第一部票房过亿美金的独立电影,创造了影史神话。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一个艺术标志,在他多部影片的反复实践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发展。
其内涵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暴力是美的“暴力美学”可被直接解释为“暴力是美的”。
这里的“暴力”和“美”都是有特定要求的。
“暴力”成为“美”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暴力”作为一种行为具有伦理性,对暴力的审美,首先要将暴力从伦理生活中提炼出来,变成艺术作品中特定的表现对象,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具有“美”的可能。
暴力在被艺术进行呈现的同时,已经与生活中实际的暴力拉开了距离,只有在这种必要的距离之中,人们才具有体会“暴力之美”的可能。
世界电影艺术中,最被称道的三位“暴力美学”大师分别是: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及美国意裔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从时间顺序来看,斯科塞斯最早,昆汀最晚。
所以吴宇森继承了斯科塞斯,昆汀又借鉴了其他两人。
吸血鬼之当代隐喻:放逐中的永生追求——《暮光之城》系列影片评析
吸血鬼之当代隐喻:放逐中的永生追求——《暮光之城》系
列影片评析
刘丽娟;于珊珊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现代社会繁重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现代人的审美文化心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在现代人渴望走出现实困境、寻求心理慰藉和争取精神救赎的集体心理与审美文化的变异的交织中,吸血鬼繁荣的时代悄然来临.吸血鬼这一形象在这里其实是一个十足的当代形象,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折射,是当代价值的重现.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刘丽娟;于珊珊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暮光之城》系列:吸血鬼的教化 [J], 屈慧
2.《暮光之城》系列中吸血鬼与狼人对决背后的种族歧视 [J], 曹亚峰
3.解析吸血鬼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传承与创新——从《吸血鬼》到《暮光之城》[J], 唐昊
4.《德拉库拉》、《夜访吸血鬼》以及《暮光之城》中吸血鬼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简
析 [J], 邓丽蓉
5.论欧美电影中的吸血鬼文化——从“德库拉”时代到《暮光之城》系列 [J], 马艳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
论20世纪末美国影片中的暴力美学一、暴力与暴力美学暴力与美学一经融合便在世界影坛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两个看似完全不能相融的个体吸引了许多电影人和观影者的目光,同时,这种独特的美学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各国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相比于众说纷纭的暴力美学而言,暴力的释义较为单纯,所谓暴力,主要是指暴力的行为和强制的力量,这种行为或力量能够违背个体的意愿对个体的肉体或者精神造成打击及伤害。
暴力行为或者力量作为一种元素在电影中存在已久,尤其是在战争、犯罪类的影片中,以杀戮、枪战、武打为代表的暴力行为经常成为叙事的载体。
同时,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中,暴力的行为在镜头中被夸张而细致地呈现,从而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
暴力美学与电影最早结缘于美国,随后在中国香港、日本等影片中迅速发展,在这些具有暴力美学品质的影片中,暴力被发掘出了更强的仪式性和形式感,在充满炫酷意味的呈现中削减了暴力本身带给人们的不舒适感和恐惧感,反而能够为观影者带来视听刺激,实现释放压力的娱乐作用,从而获得一种别样的观影体验。
纵观具有暴力美学品质的美国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特性,首先暴力美学在美国影片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电影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电影创造制作技术的不断发现,电影已经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承载,这直接导致了其传统的唯艺术论的创作初衷被颠覆,而娱乐性与艺术性齐头并进则成为电影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中,电影人在电影创作中运用暴力美学的初衷就是增强影片的娱乐性,使观影者在激烈、血腥又不失艺术美感的打斗场面中宣泄情绪并获得快感。
其次,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还承载着许多电影创制人的批判意识,在许多美国20 世纪末的战争片中,暴力的行为和场景均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及战争发动者对于生命和人权的蔑视,这一现象在曾经参战的美国导演的影片中更为普遍,由此可见,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已不再是单纯地发挥其表层的娱乐作用,还具有深层次的教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学生姓名周莹莹学号201020940130专业班级广告1001分院(系)人文科学分院指导教师(职称)季靖(副教授)2013年6月诚信承诺书本人谨此承诺,本人所写学年设计(论文)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无任何抄袭行为。
凡涉及他人的观点材料,均作了注释。
如出现抄袭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并接受相应的处分。
学生签名:年月日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摘要】“暴力美学”一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美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电影中,比如说好莱坞的吸血鬼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作品,对于西方的吸血鬼题材的电影。
本文主要是从暴力美学的定义,以及《暮色》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和让受众对暴力美学产生好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暮光之城》目录1 绪论 (1)2暴力美学概说 (1)2.1什么是暴力 (2)2.2什么是暴力美学 (2)3 《暮色》中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 (4)3.1动作场面的夸张化 (4)3.2镜头设计的浪漫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价值追求的娱乐化 (5)3.2叙事情节的喜剧化 (5)3.2表达方式的风格化 (5)4 影片中暴力美学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64.1生理原因——暴力是人类的动物性本能 (6)4.2心理原因——英雄情结 (6)结论 (8)参考文献 (8)1 绪论当刀剑,枪炮,鲜血,尖叫,恐惧等词汇和惊人的画面以华丽的姿态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人们为它寻找了一个新的出路,那就是电影“暴力美学”。
它带着一种邪恶的美丽冲进我们的视野,而这一切的源头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
“暴力美学”一诃最初产生于香港80年代中后期,是香港影评界用于形容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系列影片中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英雄风格。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在《“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中说:“最初,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术语,而是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
”1在2004年1月4日的《文汇报》一则关于”暴力美学”的采访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的观点可以说是“暴力美学”概念的简要表述:“‘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2。
例如《暮色》中,爱德华为了就贝拉而杀掉了詹姆斯,并将他撕裂了,焚烧了,体现了一个血族在伴侣面对威胁时的凶恶本性,与此同时贝拉被詹姆斯咬了一口,为了不让贝拉转化,爱德华展现了身为贝拉的爱人的柔情面,他极力克制自己对贝拉的血的渴望,将贝拉身体中的毒液吸出来拯救了贝拉。
在我看来《暮光》中的“暴力美学”是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爱人的攻击性本能的一种美学范畴。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以美国吸血鬼文化为背景的,吸血鬼从恐怖的对象到如今该影片中的多元形象,这部吸血鬼电影表达了人类关于永生,不死的向往与反思,而影片中所展示的人类与“异类”间超越了恐惧与仇恨的爱情也让人为之动容。
2暴力电影概说2.1什么是暴力暴力是什么?暴力在汉语词典里的基本词义是“强制的力量,如政治,战争,打斗"。
暴力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violence;force;或者brute force。
自哲学的立场而言,暴力与自由处于人类行为的两端。
“自由”的核心涵义是“不受外力控制或威胁(而进行自认为合理的抉择>”。
而“暴力”的一种基本意义则是“以外在强力控制、伤害、乃至消灭生命主体(以达到暴力者的意志需要)”。
3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暴力是对外部事物中的自由的现有存在的剥夺”。
4著名的暴力问题研究专家格雷厄姆(Hugh Davis Graham)和古尔(Ted RobertGurr)在《美国暴力史》一书的导言中,曾将暴力界定为“某些被用来侵害他人身体或损害他人财产的行为”5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凡与强制和暴力有关的事情都是违反意志的”6克劳塞维茨也曾说:“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
”7这些关于暴力的界定说明了暴力是违反受者意志的行为,最不自由。
它代表着对他人意志自由或者人身自由的剥夺,是强加的,受者不愿承担的掠夺行为。
从人类社会学角度来说,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矛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当矛盾上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会选择暴力的手段来解决事情。
回顾我国5000年的历史,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是因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然后进行暴力革命才产生了新的统治王朝。
总的来说用暴力进行的这种掠夺是对受暴方造成伤害以求利己的行为,实际上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体现了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暴力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一样,几乎从电影诞生开始,暴力电影一直伴随着电影的历史。
电影用一种不局限于单一文字或者图片的独特方式,用胶卷画面展现了人类的原始本能冲动。
2.2什么是暴力美学暴力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电影领域内,但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美感形态早已存在于文艺和美术领。
暴力美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确认,是对自己力量的一种欣赏,这种力量体现在个体身上,是野性的动作和破坏力。
学者郝建认为,“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眩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具体表现在徐克、吴宇森、林岭东等人的武打、动作片和警匪片的创作中,这一风格还波及美国,经过昆廷·塔伦蒂诺启发了奥利佛斯通等人的~些影片。
《英雄本色》、《低俗小说》、《杀手莱昂》、《变脸》、《天生杀人狂》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品。
”8“但是就改变现实形态和营造强化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说,其美学思想和技法的远祖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爱森斯坦。
9暴力美学“是从杂耍蒙太奇发展出来的一种技巧论的形式美学观念。
”10而从更加广义的方向来说,暴力美学是一种人攻击性本能的一种美学范畴。
这种暴力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如血腥场景经过特技加工处理之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另一种则比较直接的展现了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
这种倾向性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11以此可以看出,暴力美学的共同特点是创作者对暴力形式美感的表现和探求。
在暴力美学影片中,暴力与美和谐共存。
暴力美学的本义是以形式的美化暴力,它的发展轨迹是由表现暴力出发的。
它的极至是美,完全纯粹的美,以至于让人忽视了暴力的存在。
暴力在美的羽翼下被彻底消除了,暴力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点缀其中。
这是暴力美的发展方向,也是暴力美学的作用所在。
3 《暮色》中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3.1动作场面的夸张化追求视觉冲击式暴力美学的基本特征。
在试听语言上如何最大程度的吸引观众一直是电影导演们处心积虑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如何将艺术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问题。
在动感与美感的营造方面,《暮色》中的暴力美学主要动用了两个表现手段。
首先,增加镜头数量,加快影片节奏。
《暮光》中吸血鬼攻击以及狼人与吸血鬼的对弈中的镜头数量多,而且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快节奏的影片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因为人们习惯了日常生活中的节奏,而吸血鬼的快速移动也使得人们产生了对速度的渴望。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新武侠片的产生就借鉴了好莱坞这方面的经验。
当时张彻和胡金铨都认真研究过美国电影,他们发现当时美国影片的镜头数量达千个之多。
而华语影片一般只有三百个镜头左右。
他们发现了华语影节奏缓慢、不适应观众口味的主要原因。
12其次,在人物动作,造型和动作场面上进行创新设计。
《暮色》中的人物造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的吸血鬼电影中的吸血鬼都是有锋利的獠牙,鲜红的赤眸,长相丑陋,残酷冷血的。
可是这部影片中吸血鬼爱德华给人的感觉却是高贵的,帅气的形象,他不像以往吸血鬼影片中的吸血鬼一样怕光,住在下水道或者黑暗的地方,而是像普通人类一样上学,这就给这个人物蒙上了一层人道主义色彩。
3.2镜头设计的浪漫化诗意的浪漫是许多暴力美学导演着意在电影中表现的,一方面增加画面的绚美感,浪漫的镜头往往是绚美的。
另一方面激起观众心中的浪漫情怀,将暴力蒙上一层温情的面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将暴力引向浪漫。
《暮色》中的暴力动作不再是让人恶心的画面,特别是在维多利亚带领一群吸血鬼进攻的时候,扭断新生吸血鬼的头不再是血腥的了,更像是一个雕像的头掉下来了,被杀者的表情都没有什么改变,杀戮者也不再是满手鲜血,而是优雅的一个快步扭断了对方的脖子。
干净利落的镜头语言,加上吸血鬼们俊美的外表,精致的妆容,给人一种他们真的存在的错觉。
还有就是大量慢镜头的合理运用,它的作用在于制造浪漫的感觉,使动作具有舞蹈美感。
例如《暮色》一中,爱德华本来是站在自己车旁,距离贝拉有一段时间的,两人对视的时候一辆车向贝拉撞来,镜头将爱德华一手推开了车子一手护住贝拉,并将车子推得凹进去了的这一救美动作用了慢镜头,让人在前面紧张的感觉中舒缓过来,也加深了本片的英雄主义情节。
慢镜头既使观众看清了动作的发生过程,又使观众在极紧张的关头将情感节奏放慢,来欣赏动作的舞蹈般的美感:力的作用在慢镜中表现,观众心中早已预期到它的结果。
在缓慢中展开迅捷,这是导演对艺术辩证关系的巧妙运用。
3.3价值追求娱乐化影片中的暴力美学也体现了电影的娱乐精神。
奇观化的视觉冲击,令人呼吸急促,精神紧张,并为之热血沸腾的热烈对抗,动作场面,都是吸引观众的“观赏性卖点”。
不管是观众还是创作者,暴力美学都是为娱乐服务的一种形式。
暴力和幽默相结合,就形成了黑色幽默。
如《暮色》中,贝拉第一次到爱德华家,贾斯帕对贝拉说:“你真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