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概述一、实数1. 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2. 实数的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3. 绝对值的概念及性质4. 实数的大小比较和不等式5. 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二、代数1. 代数式的基本概念,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2. 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3.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6.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包括代入法和消元法7.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解法三、几何1.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2. 角的概念,包括角的分类和性质3.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包括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4.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勾股定理5. 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特别是矩形、菱形和正方形6. 圆的基本性质,包括圆周角、圆心角和弦的关系7. 圆的性质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垂径定理和圆周角定理8.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9. 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四、统计与概率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频数和频率的概念3. 统计图表的绘制和解读,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4.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5. 简单事件的概率求解五、函数1.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线性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 函数的基本运算,包括函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4. 函数的应用题六、解题技巧1. 培养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2. 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策略3. 学会利用图形和表格辅助解题4. 练习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请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的一般教学大纲和知识点进行的概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顺序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有所调整。

教师和学生应参考最新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来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有理数有理数概念: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的统称。

有理数的表达形式:整数、分数、带分数。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同号相除,异号相除。

二、乘除法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 1.链接乘法口诀表那个网站 2.积的化简乘法口诀表 3.乘除混合运算练习 4.综合乘除混合运算练习乘法运算法则: 1.有理数的乘法,符号规律法则 2.乘积的绝对值计算法则 3.乘法分配率定义有理数乘法乘积定义有理数除法除法的定义。

三、分数分数运算法则:分数的化简与分数的加减法: 1.分数的加减法 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法则 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用集合的交集、并集运算。

四、图形平面图形:几何图形周长与面积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弧度制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方程有理数的乘除运算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

六、比例比例的相关概念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文明用餐环保行为比例的简化与扩大 1.比例的简化与扩大 2.比例的混合运算 3.比例中的变量关系综合题 4.长方体和圆柱容积的计算 5.比例中的变量关系综合题(2018)课题1:比例的概念 1.比例的概念 2.比例的意义与计算 3.比例的求解。

七、百分数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6)运算法则:1. 综合题(共25分) 1. 化简比例 2. 比例中的变量关系应用题:根据1500元的货款比例3:2在原来的价格上调价,调价后A、B两家买家的买价。

根据1500元的货款比例3:2在原来的价格上调价,调价后A、B两家买家的买价八、统计与概率统计中的问题解决获取统计资料解题的一般步骤示例语句与描述信息的呈现方式描述相关联的词汇交际意图的释义语篇理解思维模式构想中的常见错误类型阅读技巧练词语话题有关喜好的话题家庭成员话题住址电话号码咨询话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整数运算
1. 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 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 借位规则
2. 整数的乘除法运算
- 正数乘除正数为正,负数乘除负数为正
- 正数乘除负数为负,负数乘除正数为负
二、分数与小数
1. 分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 分子、分母的含义
- 分数的大小比较
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 分数相加减时,先找到相同的分母
3. 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 乘法: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除法:乘以倒数
4. 小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 小数位数与数值大小的关系
三、代数式与方程式
1. 代数式的概念与运算
- 字母的含义
- 代数式的加减运算
2. 一元一次方程
- 方程的定义与解法
- 列方程的步骤与技巧
四、正比例与反比例
1. 正比例
- 定义与性质
- 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
2. 反比例
- 定义与性质
- 比例关系的表示方法
五、平面图形与坐标系
1. 平面图形的概念与性质
- 直线、曲线、多边形等
2. 坐标系与坐标表示
- 直角坐标系
- 坐标点的表示方式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复习和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三角形1. 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三角形外角和为360°。

4.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二、全等三角形1.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轴对称1. 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 a= a a 八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符号表示:a+b>c ) (2)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符号表示:a-b<c ) (3)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3、(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2)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 18⋅0,n 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2)- 18⋅0 360(3) 正 n 边形每个内角等于 n 4、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正 n 边形每个外角等于 n .一般三角形 SSS ,SAS ,ASA ,AAS ,直角三角形 HL5、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符号表示:BD 为角平分线,DA ⊥AB ,DC ⊥BC ,AD =DC.6、垂直平分线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符号表示:CD 为 AB 的垂直平分线AC=BC ,AE=BE.7、等腰三角形 () “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已知∆ABC 是等腰三角形, AB=AC,∴∠B = ∠C (等角对等边),BD = CD , ∠BAD = ∠CAD , AD ⊥ BC (三线合一)D () “等角对等边”的判定方法已知(B 等=角∠对C ∴等A 边B )= 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8、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判定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 2)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9、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a m ⋅a n m +n(a m )n mn 同底数幂乘法 幂的乘方 = a m ÷ a nm -n(ab )n = a n b n同底数幂除法积的乘方a -1 = 1(a ≠ 0)规定: a 0= 1 (a≠0);a 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a +b )(a - b ) = a2 - b 2完全平方公式:(a + b )2 = a 2 + 2ab + b 2 因式分解有:(1)提公因式法(2) 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3) 十字相乘法(a - b )2 = a 2 - 2ab + b 2A = A ⨯ M , A =A ÷ M 10、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非 0 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变量与函数[变量和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我们称之为常量。

[函数]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与,并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是自变量,是的函数。

如果当时,那么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时的函数值。

[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1、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

当解析式为整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当解析式为分数形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所有实数;当解析式中含有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的所有实数。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函数的图像]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描点法画函数图形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函数的表示方法]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 k ≠0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正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和(1,k)的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1) 解析式:y=kx(k是常数,k≠0)(2) 必过点:(0,0)、(1,k)(3) 走向: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4) 增减性: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5) 倾斜度:|k|越大,越接近y轴;|k|越小,越接近x轴[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待定系数法1. 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y=kx(k ≠0)2. 把已知条件(一个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k的一元一次方程3. 解方程,求出系数k4. 将k的值代回解析式二、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 0)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0时,y=kx+b即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 ,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1)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 0)(2)必过点:(0,b)和(- ,0)(3)走向: 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4)增减性: 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5)倾斜度:|k|越大,图象越接近于y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于x轴.(6)图像的平移: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上平移b 个单位;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下平移b个单位.[直线y=k1x+b1与y=k2x+b2的位置关系](1)两直线平行:k1=k2且b1 b2(2)两直线相交:k1 k2(3)两直线重合:k1=k2且b1=b2[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2)将x、y的几对值或图象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解析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中得出结果.[一次函数建模]函数建模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解决最佳方案、最佳策略等问题.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再寻求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函数模型,从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在赋予实际意义时,其图象大多为线段或射线. 这是因为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的,即自变量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一般是:(1)从函数图象的形状判定函数的类型;(2)从横、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解决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可以分析这些变量的关系,选取其中某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再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三、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任何一元一次方程到可以转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的值.[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0或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以二元一次方程ax+by=c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的图象相同.(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y= 和y= 的图象交点.三个重要的`数学思想1.方程的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与性质- 有理数的定义- 有理数的分类:整数、分数- 有理数的比较1.2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减法的计算规则- 乘法、除法的计算规则-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3 有理数的应用- 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第二章代数初步2.1 代数的基本概念- 代数学的含义- 字母的含义与作用- 代数式的定义与运算2.2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3 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变形-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减相同的数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除相同的数仍然相等- 等式的变形:等式两边加减相同项;等式两边乘除相同因子第三章几何初步3.1 图形的基本概念- 点、线、面、角的概念- 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与区别- 面的分类与性质3.2 三角形- 三角形的定义与分类- 三角形的边、角特性-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3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勾股定理的概念与应用第四章比例与不等式初步4.1 比例的概念- 比例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比例的性质:比例的保持性质;比例的反比性质4.2 百分数- 百分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的转换- 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3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整式初步5.1 整式的概念与基本运算- 整式的定义- 整式的加法、减法运算- 整式的乘法运算5.2 分式- 分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分式的加法、减法运算- 分式的乘法、除法运算5.3 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的定义与解法- 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4 平方根与简单的二次根式- 平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简单的二次根式的概念与运算- 二次根式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集6篇)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集6篇)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集6篇)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2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2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2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2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2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2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3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一次函数(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3)图像性质: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9)性质: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当b>0,向上平移;当b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③当k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⑤当b(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知两点;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资料目录1. 单元一:有理数2. 单元二:平方根与立方根3. 单元三:一元一次方程4. 单元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5. 单元五:函数的概念与性质6. 单元六:方程与不等式7. 单元七:统计与概率8. 单元八:相交线与平行线9. 单元九:锐角与三角函数10. 单元十:三角恒等变换单元一:有理数- 有理数的定义与相反数-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单元二:平方根与立方根- 平方根的定义与性质- 平方根的计算- 平方根的应用- 立方根的定义与性质- 立方根的计算- 立方根的应用单元三: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与解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检验-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单元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图形的平移与平移变换- 图形的旋转与旋转变换- 图形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变换- 图形的合同与合同变换单元五: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与表示- 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函数的图像与对应关系- 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函数的性质与判断单元六:方程与不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与根的关系- 一元二次不等式与解的概念-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单元七: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表的应用与分析- 统计调查与样本估计-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概率的应用与分析单元八: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与应用- 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 平行线与相交线综合应用单元九:锐角与三角函数- 锐角的概念与性质-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计算- 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与计算- 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单元十: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恒等式的等价性与证明- 三角恒等式的应用与计算- 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技巧与方法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需要更详细的内容和解释,请参考教材或向老师咨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实数1. 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和零。

-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π。

2. 实数的运算- 加法:同号相加,异号相减,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

-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 乘法: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正数乘以负数得负数。

- 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 乘方:求一个数的幂,即重复相乘若干次。

3. 算术平方根- 定义: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是另一个正数,使得这个正数的平方等于原数。

- 计算方法:使用平方根符号√。

4. 实数的性质- 有序性:实数可以比较大小。

- 完备性:任何实数序列都有极限。

二、代数式1. 单项式- 定义:由数字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

-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 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2. 多项式- 定义:由单项式通过加减法组成的代数式。

- 项数:多项式中的单项式个数。

- 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单项式的次数。

3. 代数式的加减法- 合并同类项:将具有相同次数的单项式合并。

-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的符号决定了括号内各项的符号。

4. 代数式的乘法-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系数相乘,字母指数相加。

- 多项式乘以单项式: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然后合并同类项。

三、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 解法: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求解。

2. 一元一次不等式-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不等式。

- 解法: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求解,注意不等号的方向变化。

3. 二元一次方程组- 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组。

- 解法:代入法、消元法。

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定义: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集合。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整数的运算1. 加法和减法- 加法和减法是整数的基本运算。

- 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2. 乘法和除法- 乘法和除法是整数的扩展运算。

- 同号相乘为正,异号相乘为负。

- 除数不为0时,被除数和商的符号相同,否则商为零。

3. 整式的运算- 同类项相加减时,保留同类项的系数。

- 按照指数法则计算幂的乘方。

二、图形与运动1. 线段- 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一段连续的线段,可以用线段表示。

2. 直线与射线- 直线是两个端点无穷远的线段,可以用直线表示。

- 射线是一个端点无穷远的线段,可以用一条直线和一个端点标识。

3. 角- 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确定的图形。

- 角的度量可以用度数、弧度和百分度表示。

4. 三角形-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 按边的长度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 按角度的大小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5. 圆- 圆是由一个固定不变的点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 圆心是到圆上所有点的距离相等的点。

6. 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移动距离与总时间的比值。

三、比例与相似1. 比例- 比例是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

- 比例的四个比例项分别是同一性质的两个对应量。

2. 比例的性质- 比例的交换律、联结律和翻转律。

3. 百分数- 百分数是百分之一的倍数。

- 百分数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4. 相似- 相似是指两个图形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是不同的大小。

- 相似的图形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5.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四、数据的处理1. 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 平均数可以表示数据的代表值。

2. 中位数-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 当数据的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唯一确定的;当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一、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SSS(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角角边):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L(直角、斜边):在一对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另一条直角边相等。

例子:若△ABC与△DEF中,AB = DE,AC = DF,∠A = ∠D,则根据SAS判定条件,△ABC ≌△DEF。

二、轴对称1轴对称的概念概念: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的性质性质: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例子: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底边上的高(中线或顶角平分线)。

三、实数1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2实数的分类与性质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大类。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而无理数则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实数具有封闭性、有序性和传递性等性质。

例子:√4 = 2,是4的平方根;∛8 = 2,是8的立方根。

四、一次函数1一次函数的概念概念:一般地,形如y = kx + b(k,b是常数,k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性质性质: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当k > 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 < 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例子:函数y = 2x + 1是一次函数,其图像是一条斜率为2、截距为1的直线。

五、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整式的乘法整式的乘法包括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相似和几何变换1. 相似•定义: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互为相似图形。

•判定条件:1.对应角相等2.对应边成比例•相似比:两个相似图形中对应边的比值。

2.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斜边长等于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的平方根。

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 几何变换•平移:保持形状和大小,相对位置不变。

•旋转:相对位置和形状不变,大小不变。

•翻转:相对位置和形状不变,大小不变。

第二章分式与方程1. 分式•定义:形如$\\frac{a}{b}$ 的表达式,其中a和b都是整数,b eq0。

•分式的四则运算:1.加减法:通分,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2.乘法: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3.除法:将除数取倒数,再乘以被除数。

2. 方程•方程的定义:将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成为一条含有等号的数学陈述式。

•解方程的方法:1.消元法: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常数项为0。

2.代入法:用已知量代入方程,求出未知数。

3.等式法:将方程两边同时化为同一形式的代数式,得到相等的代数式。

第三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1. 数据的分类•按性质分类:1.数量性数据2.质量性数据•按来源分类:1.实际调查数据2.二手数据2. 数据的统计描述•平均数:1.算术平均数2.中位数3.众数•集中趋势指标:1.极差2.方差3.标准差第四章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1. 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中的常用词汇:1.和2.差3.积4.商5.等于6.不等于2. 数学符号•常用数学符号:1.$\\times$ 乘号2.$\\div$ 除号3.$\\pm$ 正负号4.$\\sqrt{x}$ 平方根5.$\\frac{a}{b}$ 分式符号结语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实数1. 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 无理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如√2、π2. 实数的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乘方和开方- 正数和负数的运算规则3. 实数的性质- 绝对值- 相反数- 估算二、代数表达式1. 单项式- 定义及系数、次数的概念- 同类项2. 多项式- 定义及单项式、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加减法- 多项式的乘法3. 代数式的简化- 合并同类项- 分配律- 因子提取三、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建立- 解方程的步骤- 方程的解2.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的概念- 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法3. 二元一次方程组- 代入法- 加减消元法- 方程组的解四、几何1. 平面图形- 点、线、面的基本性质- 直线、射线、线段- 角的概念及分类2. 三角形-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3. 四边形- 四边形的基本性质- 矩形、正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4. 圆- 圆的基本性质- 圆的直径、半径、弦、弧 - 圆周角、圆心角五、统计与概率1. 统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频数和频率- 统计图表的绘制和解读2. 概率- 随机事件的概念- 概率的计算- 简单事件的概率六、应用题1. 列方程解应用题- 根据问题描述建立方程- 解方程得到答案2. 几何应用题- 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计算面积、体积等3. 统计与概率应用题- 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可能性和概率以上是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际应用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涵盖了几何、代数、概率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以下是该册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几何部分- 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 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及其关系。

- 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 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包括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 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应用。

- 三角形的分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

2. 代数部分- 代数式的基本概念,包括变量、常数、系数和项。

- 代数式的运算法则,包括加减乘除和乘方。

- 代数方程的解法,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及其应用。

- 因式分解的方法,包括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

3. 概率部分- 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事件和概率值。

- 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古典概率和条件概率。

- 概率的加法和乘法规则。

-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抽签、掷骰子等。

4. 统计部分-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方法,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

-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 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用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 相关性的概念,包括正相关和负相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稳定性、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2. 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边长与角度的关系,如a:b:c=sinA:sinB:sinC。

第二章: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三边全等)、SAS(两边及夹角全等)、ASA(两角及夹边全等)、AAS(两角及非夹边全等)、HL(直角边斜边公理)。

3.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第三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1.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2.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与证明。

3.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四边形
1. 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的基本性质。

2. 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五章:一次函数
1. 函数的基本概念:自变量、因变量、常数。

2. 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3. 一次函数的图象表示方法。

4.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及求法。

5. 一次函数的应用:求最值、求交点等。

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比较大小、求解最值等。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初二上册的数学课程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还引入了更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

以下是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的知识点汇总,旨在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掌握和复习。

第一章勾股定理1.探索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用a、b和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²+b²=c²。

•应用:通过勾股定理可以解决一些与直角三角形边长相关的问题,如计算斜边长度或某一直角边长度。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²+b²=c²,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三边长一定满足勾股定理。

3.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如建筑、工程等领域。

•通过勾股定理可以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第二章实数1.认识无理数•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如π、e、√2等。

2.平方根•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²=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特别地,0的算数平方根是0。

•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²=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³=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4.估算•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通过估算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5.用计算机开平方•现代计算器可以方便地计算平方根和立方根,但在理解其原理的基础上使用计算器更为有效。

人教版初二上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上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初二上数学知识点一、数与式1.整数:正整数、负整数、零。

绝对值、相反数、相邻整数。

2.少数和多数的比较:分数、小数、百分数。

3.整数的加减法:异号相消、同号相加。

4.字母表示数:字母的含义、字母定点、字母代数加减法、字母代数整数乘法、字母代数整数除法。

5.简单的代数式与数对:相等关系、代数式值的判断、算式的理解、算法的性质。

二、平方根与立方根1.定义:数a的平方根是b,表示为b²=a,b是一个数。

数a的立方根是c,表示为c³=a,c是一个数。

2.计算平方根:完全平方数的平方根、非完全平方数的平方根。

3.计算立方根: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非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

三、代数式1.代数式的概念:由字母及其系数和指数的代数符号组成的有一个或多个算式。

2.项、同类项、不同类项、系数、指数。

3.同类项的合并与展开:同类项合并、展开、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4.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二次平方公式的条件、应用。

5.多项式的加减法:同次异号相消、同次同号相加。

四、方程与不等式1.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思想、去括号、去分母、去小数、去开方。

2.解方程与变量约束数:答案在数轴上的位置。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4.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不等式的解集与表示。

五、函数概念1.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自变量、因变量、函数值。

2.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图、输入输出表、函数公式。

3.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

4.一些常见的函数:自然数函数、整数函数、有理数函数、无理数函数、递增函数、平方函数、立方函数、绝对值函数。

六、图形的认识与性质1.平面的概念:平面与图形。

2.图形的分类:几何图形、曲线。

3.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度数与弧度、零度角、平角、直角、锐角、钝角、角的相互关系。

4.线段:线段的概念、线段的长度、线段的性质、相交线段、重合线段、界限线段。

5.三角形: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角的度量关系。

6.多边形:多边形的概念、多边形的分类、正多边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是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其中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是指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非零整数得到的数。

1.2 有理数的比较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时,可以先化为同分母,然后比较分子的大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有理数的加减运算遵循着同号相加、异号相减的规律,可以通过数轴来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规律。

1.4 有理数的乘除运算有理数的乘法遵循着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规律,而有理数的除法则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来进行计算。

1.5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运算的综合运用,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运算规律来进行计算。

第二章:代数2.1 代数的概念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用字母表示的数和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代数运算代数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和乘方等运算,需要灵活运用代数运算法则来进行计算。

2.3 代数式的化简与因式分解代数式的化简是指将复杂的代数式简化为简单的形式,而因式分解则是将代数式分解为一些能整除它的代数式相乘。

2.4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一,且方程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解方程的方法包括逆运算法、两边等值法和相等变形法等。

2.5 原式的价值和未知数的值代数式的价值是指将代数式中的字母用具体的数值代入后所得到的数值结果,而未知数的值则是指在方程中未知数的具体取值。

第三章:平面图形3.1 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图形,根据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3.2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包括角的性质、边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3.3 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和四个顶点组成的图形,包括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等。

3.4 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多边形是由多条边和多个顶点组成的图形,需要灵活运用多边形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复和掌握这一学期的数学内容。

1. 数与式
-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和区别
- 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
- 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科学记数法和约数、倍数的概念
2. 代数初步
- 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代数式的运算:加减乘除、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实际应用
- 描述和解决问题中的代数问题
3. 几何初步
- 点、线、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 基本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 三角形的分类及其性质
-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和应用
4. 相似和全等
- 图形的相似性质和判定方法
-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
- 全等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5. 平面直角坐标系
-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使用
- 点的坐标及其运算
- 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和性质
6. 数据与概率
- 统计图表的表示和读取
- 中心倾向与离散程度的度量
-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利用概率解决问题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 - 2)×180°,则正多边形各内角度数为:(n - 2)×180°÷n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外角和=N*180-(N-2)*180=360度。

9、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三、公式与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4、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5、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
23)
-
n(n
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除了边边角和角角角行不通。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n m n m a a a +=⋅(m,n 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 n m a a =)((m,n 都是正数)
⎩⎨⎧-=-).(),()(,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当一般地n a n a a n n n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22))((b a b a b a -=-+
5、完全平方公式: 2222)(b ab a b a +±=±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n m n m a
a a -=÷ (a ≠0,m 、n 都是正
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 ≠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0(10≠=a a ,如
1100=,(-2.5)0=1,其中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 次幂(p 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 的次幂的倒数,即p p a a 1=
-( a ≠0,p 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 -p 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 -p 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41(-2)2-=,81)2(3-=--。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
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

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第十六章分式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分式:形如A/B,A、B是整式,B中含有未知数且B不等于0的整式叫做分式。

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等于0
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为1的数)约去,这种变形称为约分。

4、通分: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叫做通分。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为:A/B=A*C/B*C A/B=A÷C/B÷C (A,B,C为整式,且C≠0)
5、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时,这个分式称为最简分式.约分时,一般将一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6、分式的四则运算:
①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用字母表示为:a/c±b/c=a±b/c
②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用字母表示为:a/b±c/d=ad±cb/bd
③分式的乘法法则: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用字母表示为:a/b * c/d=ac/bd
7、分式的除法法则:
(1)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a/b÷c/d=ad/bc
(2)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a/b÷c/d=a/b*d/c
8、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9、分式方程的解法: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②按解整式方程的步骤求出未知数的值;
③验根(求出未知数的值后必须验根,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