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导学案模式及案例(新)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最新版《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5》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初中数学最新版《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5》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第 3 课时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一、导学 1.导入课题: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 27cm,宽 21cm, 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 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 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结果保存小数点后一位)? 2.学习目标: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图形的面积问题.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图形的面积问题. 难点:会恰当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 20 页到第 21 页“探究 3〞. (2)自学时间:10 分钟. (3)自学方法:充分利用图形寻找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探究提纲: ①根据题目的条件,得出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 27∶21=9∶7,你知道是怎 样得出来的吗?请你推一推. 设中央的矩形的长和宽分别是 9acm 和 7acm.由此得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 (27-9a)∶ (21-7a)=9(3-a)∶7(3-a)= 9∶7 ②书上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 9xcm,而不是设为 xcm,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列出的方程为整数式,方便计算 ③解方程时课本上先把方程整理成了一般形式,然后再用公式法求解,你有更简便解法 吗?原方程可化为 9(3-2x)·7(3-2x)= ×27×21,∴(3-2x)2= ,∴x=.④方程的哪个根符合实际意义?为什么?x= x= 符合实际意义,因为取 x= ,上、下边衬的宽度之和会超过封面的长度,不符合实际. ⑤如果设中央矩形的长为 9x,根据课本上的等量关系,请你列方程求解. 设中央矩形的长为 9xcm,那么宽为 7xcm. ⑥练习:要为一幅长 29cm,宽 22cm 的照片配一个镜框,要求镜框的四条边宽度相等,且镜框所占面积为照片面积的四分之一,镜框的宽度应是多少厘米(结果保存小数点后一 位)?设镜框的宽度为 xcm. 二、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进度,观察学生是否能独立推出上下边衬 与左右边衬的宽度比为 9∶7. (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研讨. 四、强化 ⑤、⑥题,并点评. 2.几何问题中设未知数的方法及等量关系. 3.“面积、体积问题〞常用公式: (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梯形的面积公式; (4)菱形的面积公式;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6)圆的面积公式. 五、评价 (围绕三维目标):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缺乏?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小组交流合作情况、学习方法和效果等.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教学反思):(1)面积问题的设置,力求以点带面,了解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并能解答简单的实际问 题,训练题是对前面问题的延伸,使学生灵活运用解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学生思维能 力的拓展、发散有很大的帮助.(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让数学回归生活,是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延伸, 同时又是一元二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步骤的总结和内容的升华,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下章中学习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的根底.(时间:12 分钟总分值:100 分)一、根底稳固(60 分)1.(20 分)从正方形铁片的边截去 2cm 宽的一个长方形,余下的面积是 48cm2,那么原来的正方形铁片的面积是(D)A. 8cmB. 64cmC. 8cm2D. 64cm22. (20 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是 14cm,面积是 24cm2.那么其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 6cm、8cm.3.(20 分) 在长方形钢片上冲去一个长方形,制成一个四周宽相等的长方形框.长方形钢片的长为 30cm,宽为 20cm,要使制成的长方形框的面积为 400cm2,求这个长方形框的边框宽.解:设长方形框的边框宽为 xcm.依题意,得(30-2x)(20-2x)=600-400.整理,得 x2-25x+100=0,解得 x1=5, x2=20(舍去).∴x=5.答:这个长方形框的边框宽为 5cm.二、综合应用(20 分)4.(20 分)小林准备进行如下操作实验;把一根长为 40cm 的铁丝剪成两段,并把每一段各围成一个正方形.(1)要使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 58cm2,小林该怎么剪?(2)小峰对小林说:“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可能等于 48cm2.〞他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解:(1)设其中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xcm,那么另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依题意 x2+(10-x)2=58,解得 x1=3, x2=7.=(10-x)cm.当 x=3 时,小正方形周长为 12cm;当 x=7 时,小正方形周长为 28cm.∴小林应把长为 40cm 的铁丝剪为 28cm 和 12cm 的两段.(2)对.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x2+(10-x)2=2x2-20x+100=2(x2-10x+25)+50=2(x-5)2+50∵无论 x 取何值,2(x-5)2 总是不小于 0 的.∴2(x-5)22 的,所以不可能等于 48cm2.小峰的说法是对的.三、拓展延伸(20 分)5.(20 分)如图,要设计一幅宽 20cm,长 30cm 的图案,其中有两横、两竖的彩条,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 3∶2,如果要使彩条所占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如何设计彩条的宽度(结果保存小数点后一位)?解:设横彩条的宽度为 3xx cm.答:横彩条的宽度约为 1.8cm,竖彩条的宽度约为1.2cm.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 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探索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 的策略.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开展实践能力与创新 精神. 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掌握这个结论. 2.掌握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教学难点 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三个点作圆.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法.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 能作几个圆?经过两点、三点……呢?本节课我们将进行有关探索. Ⅱ.新课讲解 1.回忆及思考 投影片(§3.4A)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作法. 2.作圆的关键是什么?[生]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作法:如以下列图,分别以 A、B 为圆心,以大于 1 AB 长为半径画弧,在 AB 的两侧 2找出两交点 C、D,作直线 CD,那么直线 CD 就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直线 CD 上的 任一点到 A 与 B 的距离相等.[师]我们知道圆的定义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 圆.定点即为圆心,定长即为半径.根据定义大家觉得作圆的关键是什么?[生]由定义可知,作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圆心和半径的问题.因此作圆的关键是确定圆 心和半径的大小.确定了圆心和半径,圆就随之确定.2.做一做(投影片§3.4B) (1)作圆,使它经过点 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2)作圆,使它经过点 A、B.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的分布 有什么特点?与线段 AB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作圆,使它经过点 A、B、C(A、B、C 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是如何作的?你 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师]根据刚刚我们的分析,作圆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和半径,下面请大家互相交换意见并 作出解答.[生](1)因为作圆实质上是确定圆心和半径,要经过点 A 作圆,只要圆心确定下来,半 径就随之确定了下来.所以以点 A 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 A 所连的线段为 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由于圆心是任意的.因此这样的圆有无数个.如图(1).(2)点 A、B 都在圆上,它们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因此圆心到 A、B 的距离相等.根 据前面提到过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 离相等,那么圆心应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取一点,都能 满足到 A、B 两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都可以作为圆心,这点 到 A 的距离即为半径.圆就确定下来了.由于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点,因此有无 数个圆心,作出的圆有无数个.如图(2).(3)要作一个圆经过 A、B、C 三点,就是要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使它到三点的距离 相等.因为到 A、B 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到 B、C 两点距离 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这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满足到 A、B、C 三点 的距离相等,就是所作圆的圆心.因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只有一个,所以只有一个圆心,即只能作出一个满足条件的圆. [师]大家的分析很有道理,究竟应该怎样找圆心呢? 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投影片(§3.4C)作法图示1.连结 AB、BC2.分别作 AB、BC 的垂直 平分线 DE 和 FG,DE 和 FG 相交于点 O3.以 O 为圆心,OA 为半径作 圆 ⊙O 就是所要求作的圆他作的圆符合要求吗?与同伴交流. [生]符合要求. 因为连结 AB,作 AB 的垂直平分线 ED,那么 ED 上任意一点到 A、B 的距离相等; 连结 BC,作 BC 的垂直平分线 FG,那么 FG 上的任一点到 B、C 的距离相等.ED 与 FG 的满足条件. [师]由上可知,过一点可作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作无数个圆,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三点可以作一个圆,并且只能作一个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4.有关定义 由上可知,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circumcircle of triangle),这个三角形叫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circumcenter). Ⅲ.课堂练习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作出它们的外接圆,它们外心的位置有 怎样的特点?解:如以下列图. O 为外接圆的圆心,即外心. 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上,钝角三角形的外心 在三角形的外部.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所学内容如下: 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 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Ⅴ.课后作业 习题 3.6 Ⅵ.活动与探究 如以下列图,CD 所在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 AB.怎样使用这样的工具找到圆形工件的 圆心? 解:因为 A、B 两点在圆上,所以圆心必与 A、B 两点的距离相等,又因为和一条线段 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圆心在 CD 所在的直线上.因此 使用这样的工具可以作出圆形工件的任意两条直径.它们的交点就是圆心.。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

小学数学导学案模板一、导言导学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它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本模板将为您提供一个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基本框架,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二、学习目标本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应与课程目标一致,明确而具体。

例如,学习目标是“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学习内容及问题情境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计算购物所需的金额。

四、学习过程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步骤和时间安排。

例如,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加减法练习题。

五、学习反馈及调整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问题或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估他们在加减法运算上的进步。

六、学习评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标准。

例如,我们将根据学生的练习题成绩和课堂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学习拓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额外的资料或活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加减法练习题或阅读材料。

八、结语本模板旨在提供一个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基本框架,帮助教师更好地编写导学案,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不同的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因此在使用本模板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了解X概念,学会X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导学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

学习方法: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学习方法:通过实例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学习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应用场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数学最新版《相反数 》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初中数学最新版《相反数 》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相反数一、新课导入1.课题导入:〔1〕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几个?这些点各表示什么数?〔2〕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312的点有几个?这些点各表示什么数?当学生答复出〔1〕2,-2,〔2〕312,-312时,设问:〔1〕、〔2〕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答复后,引入课题——相反数.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表示互为相反数的点的位置关系.②给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2〕过程与方法①训练学生利用数轴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②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①通过相反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②感受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说出相反数的意义,体会相反数的代数意义与几何意义的一致性.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位置特征.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相反数的特征及其几何意义.(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画数轴表示相应的数,观察这些数所对应的点的位置有何关系.(4)探究提纲:①画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课题导入〞中两个问题中的数,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它们所对应的点有什么特征?这些数相加均为0.它们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相等.②换一个数试一试,如: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4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些点又有什么特征?有两个,4;-4;它们的和为0;它们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和原点距离相等.③一般地,设a表示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a的点有2个,它们表示a和-a;这两个点分别在原点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即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2.自学:同学们结合探究提纲进行探究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②差异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指导:a.正确画数轴、描点;b.描述相应的数及其所对应点的特征.〔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帮助解决自学中的疑点问题.4.强化:探究的一般性结论,即探究提纲的第③题的内容。

初中数学最新版《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初中数学最新版《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学习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重点:作轴对称图形难点:用轴对称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1、动一动:如图,△ABC和直线l,你能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二、预习新课2、[探究1]如图〔1〕.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探究2]为什么在点C的位置修建泵站,就能使所用的输管道最短?过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该问题就是证明.:求作:证明过程:三、随堂练习1、任画一条直线L及直线L同旁两点M、N,画出从点M出发经过直线L上的某一点后,再到达N点的最短路线。

.N .M2、:两点A、B位于直线L的两侧,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C,使得AC-BC最大。

A ..B四、课时小结五、稳固提升1、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水,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2、 为保证2021北京奥运会顺利进行,奥组委在公路L 的同侧修建你A ,B 两个日用品供给站,要在过路边建一个转运站C ,使A,B 两站到转运站C 的距离之和最短,问这个转运站应建在公路的哪个位置上比拟合理?A .B . 垂径定理1.进一步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2.能利用圆的轴对称性,通过探索、归纳、验证得出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和推论,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证明和作图问题;(重点)3.认识垂径定理及推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会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你知道赵州桥吗?它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是我国现存的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是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将师李春建造的,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的主桥拱是圆弧形,全长50.82米,桥宽约10米,跨度37.4米,拱高7.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石拱桥.你知道主桥拱的圆弧所在圆的半径是多少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垂径定理 【类型一】 利用垂径定理求边如图,点A 、B 是⊙O 上两点,AB =10cm ,点P 是⊙O 上的动点(与A 、B 不重合),连接AP 、BP ,过点O 分别作OE ⊥AP 于E ,OF ⊥PB 于F ,求EF 的长.解析:运用垂径定理先证出EF 是△ABP 的中位线,然后运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把要求的EF 与AB 建立关系,从而解决问题.解:在⊙O 中,∵OE ⊥AP ,OF ⊥PB ,∴AE =PE ,BF =PF ,∴EF 是△ABP 的中位线,∴EF =12AB =12×10=5(cm).方法总结:垂径定理虽是圆的知识,但也不是孤立的,它常和三角形等知识综合来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把知识融会贯穿,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类型二】 动点问题如图,⊙O 的直径为10cm ,弦AB =8cm ,P 是弦AB 上的一个动点,求OP 的长度范围.解析:当点P 处于弦AB 的端点时,OP 最长,此时OP 为半径的长;当OP ⊥AB 时,OP 最短,利用垂径定理及勾股定理可求得此时OP 的长.解:作直径MN ⊥弦AB ,交AB 于点D ,由垂径定理,得AD =DB =12AB ∵⊙O 的直径为10cm ,连接OA ,∴OA △AOD 中,由勾股定理,得OD =OA 2-AD 2=3cm.∵垂线段最短,半径最长,∴OP 的长度范围是3cm ≤OP ≤5cm.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明确OP 最长、最短时的情况,灵活利用垂径定理求解.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不能确定最值时的情况.探究点二:垂径定理的实际应用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图中的AB ︵),点O 是这段弧的圆心,C 是AB︵上一点,OC ⊥AB ,垂足为D ,AB =300m ,CD =50m ,那么这段弯路的半径是________m.解析:此题考查垂径定理,∵OC ⊥AB ,AB =300m ,∴ADR m ,根据勾股定理可列方程R 2=(R -50)2+1502,解得R =250.故答案为250.方法总结: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我们学过的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等知识进行解答.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垂径定理的得出跟圆的轴对称密切相关.在圆中求有关线段长时,可考虑垂径定理的应用.。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中数学 算法案例(1)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中数学 算法案例(1)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中数学 算法案例(1)导学案 新人教A 版必修1【学习目标】1、能说出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数学原理,会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2、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出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它们的算法程序.【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3734P P 页内容,阅读XXX 资料XXX 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XXX 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XXX 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你能把辗转相除法编成一个计算机程序吗?2、你能用当型循环结构构造算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吗?二、知识梳理三、预习自测1、下列各组关于最大公约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16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4B 、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是6C 、85和357的最大公约数是34D 、105和315的最大公约数是1052、用更相减损术求567和405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做减法的次数是 ( )A 、1B 、2C 、3D 、43、用辗转相除法求295和85的最大公约数时,需要做出除法的次数是 ( )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如下: S1:用较__的数m 除以较__的数n 得到一个____q 0和一个_______r 0; S2:若______,则___为m ,n 的最大公约数;若______,则用___________除以_______得到又一个商q 1和一个余数r 1;S3:若r 1=0,则r 1为,m n 的最大公约数;若r 1≠0,则用除数r 0除以余数r 1得到一个商q 2和一个余数r 2;……依次计算直至r n ≠0, r n-1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A、1B、2C、3D、 4 。

(完整版)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推荐文档

(完整版)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推荐文档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备课一、指导思想: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

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人教新课标版在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用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几倍。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级上册的数学,人教新课标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述如何解决“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除法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而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这一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问题案例,以及孩子们所需的练习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在开始上课之前,我先用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已知小明有12个糖果,小华有6个糖果,请问小明比小华多几倍糖果?”我将12除以6,得到了2。

这就验证了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向孩子们解释了如何用除法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1. 已知两项求倍数的问题公式:问题:已知A和B,求A是B的几倍?公式:A ÷ B = 倍数2. 实际问题案例及解答过程:案例1:小明有12个糖果,小华有6个糖果,请问小明比小华多几倍糖果?解答:12 ÷ 6 = 2,小明比小华多2倍糖果。

案例2:小红有8个苹果,小蓝有4个苹果,请问小红比小蓝多几倍苹果?解答:8 ÷ 4 = 2,小红比小蓝多2倍苹果。

七、作业设计(1)小明有15个糖果,小华有7个糖果,请问小明比小华多几倍糖果?(2)小红有10个苹果,小蓝有5个苹果,请问小红比小蓝多几倍苹果?(3)已知一项是24,另一项是8,请问这两项相差几倍?(1)小明的年龄是小华的两倍,如果小华6岁,请问小明几岁?(2)小红的铅笔数量是小蓝的三倍,如果小蓝有6支铅笔,请问小红有多少支铅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掌握得比较好。

初中数学最新版《旋转的概念与性质 》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初中数学最新版《旋转的概念与性质 》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第二十三章 旋转一、新课导入第 1 课时 旋转的概念与性质1.导入课题: 运用课件欣赏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旋转现象,观察旋转的过程,引入新课.2.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旋转现象,知道旋转是继平移、对称之后的又一种根本变换. 〔2〕能结合图形指出什么是旋转中心、旋转角和对应点. 〔3〕体会旋转的形成过程,并探究旋转的性质.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难点:探究旋转的性质.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 59 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5 分钟. 〔3〕自学方法: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旋转现象,体会旋转过程,形成旋转概念的感性认 识.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把一个平面图形 绕着平面内某一点 O 转动一个角度 ,叫做图形的旋转. ②从课文中的思考实例可以看出:图形的旋转三要素是 旋转中心 , 旋转方向 , 旋转角 . ③如右图,点 P 是正方形 ABCD 内一点,将△ABP 绕 B 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到△CBP′的位置时,其旋转中心是 点 B ,旋转角度为 90° ,点 A、 B、P 的对应点分别为 C、B、P′ .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能否抓住旋转的要素.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改正. 4.强化: (1)旋转的三要素. (2)指出课本中风车的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 (3)练习: ①时钟的时针在不停地旋转,从上午 6 时到上午 9 时,时针旋转的角度是多少?从上午 9 时到上午 10 时呢? 解:从上午 6 时到上午 9 时,时针旋转的角度为 90°,从上午 9 时到上午 10 时,时针 旋转的角度是 30°. ②如图,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心是点 O ,旋转角是 ∠AOA′ , 点 A 的对应点是点 A′ .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 60 页的“探究〞——旋转的性质. 〔2〕自学时间:6 分钟. 〔3〕自学方法:准备一块硬纸板、小刀和一张白纸,小组合作,通过操作、研讨,再 总结归纳. 〔4〕探究参考提纲: ①按以下要求动手画图: 在硬纸板上先挖一个三角形洞,再在三角形洞外挖一个小洞 O〔作 为旋转中心〕,把挖好洞的硬纸板放在白纸上,在白纸上描出挖掉的三角 形图案〔△ABC〕,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挖掉的三角形图案 〔△A′B′C′〕,移开硬纸板,用虚线连接 OA、OA′、OB、OB′、OC、OC′. ②OA 与 OA′、OB 与 OB′、OC 与 OC′分别有何关系? 分别相等 . ③∠AOA′、∠BOB′、∠COC′之间有何关系? ∠AOA′=∠BOB′=∠COC′ . ④△ABC 与△A′B′C′有何关系? △ABC≌△A′B′C′ . ⑤观察你画的图形,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AB=A′B′,BC=B′C′,AC=A′C′. 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探究. 3.助学:〔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看学生是否能在探究提纲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实验,并归纳出相应结论. 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协作,共同探讨、归纳. 4.强化: 〔1〕归纳旋转的性质. 〔2〕完成以下练习: ①如图 1,小明坐在秋千上,秋千旋转了 80°.请在图中小明身上任意选一点 P,利用旋转 的性质,标出点 P 的对应点. ②如图 2,用左面的三角形经过怎样的旋转,可以得到右面的图形? 解:分别绕点 O 顺时针旋转 120°,240°. ③找出图 3 中扳手拧螺母时的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解:点 O 就是旋转中心,旋转角就是∠POP′. 三、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自我感知有何缺乏?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小组协作交流情况、学习效果及缺乏之 处等.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丰 富的生活中的旋转〞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再让学生举一些旋转的例子,激 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兴趣.此外,本节课需要注意的地方:①教师在提问时需给学生 充分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习惯;②如何将“创设情境〞与教学有机 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为教学效劳.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 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创造.〔时间:12 分钟总分值:100 分〕 一、根底稳固〔70 分〕1.(10 分) 以下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D〕 ①火车行驶;②荡秋千运动;③方向盘的转动;④钟摆的运动;⑤圆规画圆.A.1 个B.2 个C.3 个D.4 个2.(10 分) 如图,点 A、B、C、D 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上,假设△AOB 绕点 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COD 的位置,那么旋转的角度为〔C〕A.30°B.45°C.90°D.135°第 2 题图第 3 题图3.(20 分) 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4 的正方形,且 DE=1,△ABF 是△ 点 A ,旋转了 90 度,AF 的长度是 17 ,连接 EF,那么△AEF 的形状是 等腰直角三角形 .4.(10 分) 如图,右边的小鸡是由左边的小鸡经过旋转得到的,旋转中心是点 O.从图中量一量旋转角是多少度.解:旋转角为 85°.5.(20 分)下面两组图形分别是用左边的图形经过怎样的旋转得到右边的图形的?解:(1)绕中心顺时针旋转 60°,120°,180°,240°,300°得到;(2)绕中心顺时针旋转 90°,180°,270°得到.二、综合应用〔20 分〕6.(10 分) 如图,该图形围绕自己的旋转中心,按以下角度旋转后,不能与自身重合的是〔B〕A.72° B.108° C.144° D.216°第 6 题图第 7 题图7.(10 分)把图中的五角星图案,绕着它的中心点 O 旋转,旋转角为多少度时,旋转后的五角星能与自身重合?解:旋转角为 72°或 144°或 216°或 288°时,旋转后的五角星能与自身重合.三、拓展延伸〔10 分〕8.(10 分)如图,△ABD、△AEC 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与 DC 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旋转的性质说明上述关系成立的理由吗?解:BE=DC.理由:因为 AB 是由 AD 绕中心点 A 逆时针旋转 60°得到,AE 是由 AC 绕中心点 A 逆时针旋转 60°得到,所以△ABE 可看成是由△△ADC≌△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通过探索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 的策略.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开展实践能力与创新 精神. 2.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掌握这个结论. 2.掌握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教学难点 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并能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三个点作圆.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 能作几个圆?经过两点、三点……呢?本节课我们将进行有关探索. Ⅱ.新课讲解 1.回忆及思考 投影片(§3.4A)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作法. 2.作圆的关键是什么?[生]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作法:如以以下图,分别以 A、B 为圆心,以大于 1 AB 长为半径画弧,在 AB 的两侧 2找出两交点 C、D,作直线 CD,那么直线 CD 就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直线 CD 上的 任一点到 A 与 B 的距离相等.[师]我们知道圆的定义是: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 圆.定点即为圆心,定长即为半径.根据定义大家觉得作圆的关键是什么?[生]由定义可知,作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圆心和半径的问题.因此作圆的关键是确定圆 心和半径的大小.确定了圆心和半径,圆就随之确定.2.做一做(投影片§3.4B)(1)作圆,使它经过点 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2)作圆,使它经过点 A、B.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的分布 有什么特点?与线段 AB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作圆,使它经过点 A、B、C(A、B、C 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是如何作的?你 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师]根据刚刚我们的分析,作圆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和半径,下面请大家互相交换意见并 作出解答.[生](1)因为作圆实质上是确定圆心和半径,要经过点 A 作圆,只要圆心确定下来,半 径就随之确定了下来.所以以点 A 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 A 所连的线段为 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由于圆心是任意的.因此这样的圆有无数个.如图(1).(2)点 A、B 都在圆上,它们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因此圆心到 A、B 的距离相等.根 据前面提到过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 离相等,那么圆心应在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取一点,都能 满足到 A、B 两点的距离相等,所以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都可以作为圆心,这点 到 A 的距离即为半径.圆就确定下来了.由于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点,因此有无 数个圆心,作出的圆有无数个.如图(2).(3)要作一个圆经过 A、B、C 三点,就是要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使它到三点的距离 相等.因为到 A、B 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到 B、C 两点距离 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这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满足到 A、B、C 三点 的距离相等,就是所作圆的圆心.因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只有一个,所以只有一个圆心,即只能作出一个满足条件的圆. [师]大家的分析很有道理,究竟应该怎样找圆心呢? 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投影片(§3.4C)作法图示1.连结 AB、BC2.分别作 AB、BC 的垂直 平分线 DE 和 FG,DE 和 FG 相交于点 O3.以 O 为圆心,OA 为半径作 圆 ⊙O 就是所要求作的圆他作的圆符合要求吗?与同伴交流. [生]符合要求. 因为连结 AB,作 AB 的垂直平分线 ED,那么 ED 上任意一点到 A、B 的距离相等; 连结 BC,作 BC 的垂直平分线 FG,那么 FG 上的任一点到 B、C 的距离相等.ED 与 FG 的满足条件. [师]由上可知,过一点可作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作无数个圆,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三点可以作一个圆,并且只能作一个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4.有关定义 由上可知,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circumcircle of triangle),这个三角形叫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circumcenter). Ⅲ.课堂练习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作出它们的外接圆,它们外心的位置有 怎样的特点? 解:如以以下图. O 为外接圆的圆心,即外心. 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斜边上,钝角三角形的外心 在三角形的外部.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所学内容如下: 1.经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探索过程. 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Ⅴ.课后作业 习题 3.6 Ⅵ.活动与探究 如以以下图,CD 所在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 AB.怎样使用这样的工具找到圆形工件的 圆心? 解:因为 A、B 两点在圆上,所以圆心必与 A、B 两点的距离相等,又因为和一条线段 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圆心在 CD 所在的直线上.因此 使用这样的工具可以作出圆形工件的任意两条直径.它们的交点就是圆心.。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一、 容:准备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分析:P2-3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美丽的校园”,以小学为背景,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校园内外的事物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且每种数量不止一种,给数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P4-5页集合图中的具体事物与10以内各数对应,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在本单元中只是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的教学没有安排专门的练习内容。教材通过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较,小兔和萝卜,小猪和石登,小兔和小鱼等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数主题图中的事物:充分地数同一数量的事物。 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动动手:教师在黑板上贴3个○(学生跟着在台下摆),要求对着○摆□,□要和○同样多。指名一人在黑板上摆,其余同学在下面摆,摆完后说说摆的方法。
4、同桌左边的同学摆任意个□,右边的同学摆△,使得□和△同样多。说说摆的方法。
5、找一找:在p6、p7的图中找出同样多的东西。
(二)多些、少些:
1、教师贴出4个三角形,学生说是几个,再贴出3个正方形,学生说有几个。问:三角形和正方形同样多吗?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伺机连线)教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我们就说正方形少些,三角形多些,也就是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些、少些)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修改版]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修改版]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初中数学教学引导案例设计(修正版)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1. 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白板作图来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白板作图,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运用图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运用白板作图,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运用白板作图)?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初中数学最新版《数学活动——建立家庭生活收支账目》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初中数学最新版《数学活动——建立家庭生活收支账目》精品导学案(2022年版)

数学活动——建立家庭生活收支账目一、导学1.活动导入:——家庭月生活收支账目.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会记录统计相关数据.②会计算相关的数量.③会建立收支账目,并作为家庭理财的参考资料.〔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家庭生活收支帐目,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活动重、难点:重点:账目的设计及数据统计、计算.难点:账目的设计与统计.4.活动指导:〔1〕活动内容:建立家庭一个月的生活收支账目.〔2〕活动时间:利用空余时间学习.〔3〕活动要求:记录并计算家里一个月的生活收支情况.包括:月收入、月支出、结余及每日平均支出等数据.〔4〕活动提纲:①统计家里某月的各项收入(收入记为正数),各项支出(支出记为负数).②计算出当月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周、每日平均支出等.③建立账目.④根据你的账目情况,谈谈你的感想.二、自学同学们根据活动指导进行活动性学习.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教师要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数据收集情况及账目设计的科学性.〔2〕差异指导: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及感受等等,以便及时修正活动方案.四、强化将学生制作的帐本及感想进行展示和交流.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反思整个活动过程,相互交流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交流做账的经验、提高理财意识、培养做事的专注力、耐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开展数学应用能力等).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根据活动表现和成效对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为活动课,活动与周边生活紧密联系,也容易操作.通过家庭生活收支情况让学生感受正负数的实际应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学生参与活动的缺乏之处是对数据的处理上有过失,这要求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与稳固.一、根底稳固〔第1、2、3题每题10分,第4题20分,共50分〕1.〔40分〕张军同学暑假期间做了某商场的售货员,商场根据每天售货金额的多少按一定的比例付给张军当天的劳动报酬.张军每天乘公交车上班,生活还得自费,还经常购置一些商品.张军统计了某个星期里每天的收支情况如下(收为正数,支为负数):+26.5元,-16元;+73元,-8.5元;+14.6元,-10.4元;+48元,-9元;+60.1元,-14.7元;+53.5元,-20.8元;+37.8元,-15元.〔1〕张军这周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日平均纯收入是多少?〔2〕请你为张军建立一套本周的收支账目.÷〔2〕二、综合应用〔每题15分,共30分〕2.〔30分〕检查一商店某水果罐头10瓶的质量,超出某一数值记为“+〞号,缺乏记为“-〞号,情况如下:-3,+2,-1,-5,-2,+3,-2,+3,+1,-1(单位:克)〔1〕总的情况是超出还是缺乏?〔2〕这些罐头平均超出或缺乏为多少?〔3〕最多与最少相差是多少?解:〔1〕-3+2-1-5-2+3-2+3+1-1=-5,总的情况是缺乏.〔2〕-5÷10=-0.5,平均缺乏是0.5克.〔3〕相差8克.三、拓展延伸〔20分〕3.〔30分〕经过1998年的特大洪水的灾害后,每年夏天水库管理员都相当警觉,水库的警戒水位18.8米,值班人员记录了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米,上周末刚好到达警戒水位,取每天前一天的水位为0)〔1〕本周内哪一天水位最高?哪一天水位最低?它们与警戒水位的距离是多少?〔2〕假设超过警戒水位1.5 m时就要开闸放水,以确保大坝平安,试问在哪一天需要开闸放水?解:〔1〕周五水位最高,距离警戒水位距离为1.6 m;周一水位最低,距离警戒水位距离为0.4 m.(2)周五时需要开闸放水.第4课时“斜边、直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重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方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A =∠D =90°,E 、F 在线段BC 上,DE 与AF 交于点O ,且AB =CD ,BE =CF .求证:Rt △ABF ≌Rt △DCE .解析:由题意可得△ABF 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由BE =CF 可得BF =CE ,然后运用“HL 〞即可判定Rt △ABF 与Rt △DCE 全等.证明:∵BE =CF ,∴BE +EF =CF +EF ,即BF =CE .∵∠A =∠D =90°,∴△ABF 与△DCE都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F 和Rt △DCE 中,∵⎩⎪⎨⎪⎧BF =CE ,AB =CD , ∴Rt △ABF ≌Rt △DCE (HL).方法总结:利用“HL 〞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即可.探究点二:“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运用 【类型一】 利用“HL 〞判定线段相等如图,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如果AD =AF ,AC =AE .求证:BC =BE .解析:根据“HL 〞证Rt △ADC ≌Rt △AFE ,得CD =EF ,再根据“HL 〞证Rt △ABD ≌Rt △ABF ,得BD =BF ,最后证明BC =BE .证明:∵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且AD =AF ,AC =AE ,∴Rt △ADC ≌Rt △AFE (HL).∴CD =EF .∵AD =AF ,AB =AB ,∴Rt △ABD ≌Rt △ABF (HL).∴BD =BF .∴BD -CD =BF -EF .即BC =BE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 〞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条件.【类型二】 利用“HL 〞判定角相等或线段平行如图,AB ⊥BC ,AD ⊥DC ,AB =AD ,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t △ABC ≌Rt △ADC ,进而得出角相等. 证明:∵AB ⊥BC ,AD ⊥DC ,∴∠B =∠D =90°,∴△ABC 与△ACD 为直角三角形.在Rt△ABC 和Rt △ADC 中,∵⎩⎪⎨⎪⎧AB =AD ,AC =AC ,∴Rt △ABC ≌Rt △ADC (HL),∴∠1=∠2. 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类型三】 利用“HL 〞解决动点问题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 ,∠C =90°,AC =10cm ,BC =5cm ,一条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AC 上和过A 点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Q 上运动,问P 点运动到AC 上什么位置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解析:此题要分情况讨论:(1)Rt △APQ ≌Rt △CBA ,此时AP =BC =5cm ,可据此求出P 点的位置.(2)Rt △QAP ≌Rt △BCA ,此时AP =AC ,P 、C 重合.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可知:(1)当P 运动到AP =BC 时,∵∠C =∠QAP =90°.在Rt △ABC 与Rt △QPA 中,∵⎩⎪⎨⎪⎧AP =BC ,PQ =AB ,∴Rt △ABC ≌Rt △QPA (HL),∴AP =BC =5cm ;(2)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AP =AC .在Rt △ABC 与Rt △QPA 中,∵⎩⎪⎨⎪⎧AP =AC ,PQ =AB ,∴Rt △QAP ≌Rt △BCA (HL),∴AP =AC =10cm ,∴当AP =5cm 或10cm 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此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 【类型四】 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CD ⊥AB 于D 点,BE ⊥AC 于E 点,BE ,CD 交于O 点,且AO 平分∠BAC .求证:OB =OC .解析:BE ⊥AC ,CD ⊥AB 可推出∠ADC =∠BDC =∠AEB =∠CEB =90°,由AO 平分∠BAC 可知∠1=∠2,然后根据AAS 证得△AOD ≌△AOE ,根据ASA 证得△BOD ≌△COE ,即可证得OB =OC .证明:∵BE ⊥AC ,CD ⊥AB ,∴∠ADC =∠BDC =∠AEB =∠CEB =90°.∵AO 平分∠BAC ,∴∠1=∠2.在△AOD 和△AOE 中,∵⎩⎪⎨⎪⎧∠ADC =∠AEB ,∠1=∠2,OA =OA ,∴△AOD ≌△AOE (AAS).∴OD =OE .在△BOD 和△COE 中,∵⎩⎪⎨⎪⎧∠BDC =∠CEB ,OD =OE ,∠BOD =∠COE ,∴△BOD ≌△COE (ASA).∴OB =OC .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 〞外,还有:SSS 、SAS 、ASA 、AAS.三、板书设计“斜边、直角边〞1.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 〞.2.方法归纳:(1)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是“HL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SAS 〞“ASA 〞“AAS 〞以及“SSS 〞.(2)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稳固所学的新知识.。

新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精品导学案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教师用教学案学生用学案教学设计含答案解

新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精品导学案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案教师用教学案学生用学案教学设计含答案解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师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以及能合理地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二)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独立运算、教师点拨、小组合作交流按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混合运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和细心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和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以及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1)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的符号,并把绝对值_____. 乘法:两数相乘,同号_____,并把绝对值_____.(2)加法: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加数的符号,并用_____的绝对值_____较小的绝对值. 乘法:两数相乘,异号_____,并把绝对值_____. (3)加法:一个数同0相加,___________. 乘法:任何数与0相乘,___________.(4)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_____这个数的_______.除法:除以一个________的数,等于___这个数的_____.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在没有括号的前提下,先做____,再算____,同级运算_______________,如果有括号的先做____________,和小学里的四则运算顺序相一致. 例8 计算:(1) -8+4÷(-2) (2) (-7)×(-5)-90÷(-15) 解:(1) 原式=-8+(-2)=-10 (2) 原式=35-(-6)=35+6=41 练习 计算:(1) 6-(-12)÷(-3) (2) 3×(-4)+(-28)÷7 (3) (-48)÷8-(-25 )×(-6) (4) 42×(-32)+(-43)÷(-0.25) 解:(1)原式=6-4=2(2)原式=-12+(-4)=-16 (3)原式=-6-150=-156 (4)原式=-28+3=-25例9 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 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解:记盈利额为正数,亏损额为负数. 公司去年全年盈亏额(单位:万元)为 (-1.5)×3+2×3+1.7×4+(-2.3)×2 =-4.5+6+6.8-4.6 =3.7答:这个公司去年全年盈利3.7万元.计算器计算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计算工具,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比笔算要快捷得多. 例如,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例9中的 (-1.5)×3+2×3+1.7×4+(-2.3)×2 如果计算器带符号键,只需按键就可以得到答案3.7.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参见计算器的使用说明. 练习用计算器计算:(1) 357+(-154)+26+(-212)=_____________(2) -5.13+4.62+(-8.47)-(-2.3)=_____________ (3) 26×(-41)+(-35)×(-17)=_____________(4) 1.252÷(-44)-(-356)÷(-0.196)≈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四、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学生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以及能合理地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二)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通过独立运算、教师点拨、小组合作交流按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混合运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和细心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和使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以及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1)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的符号,并把绝对值_____. 乘法:两数相乘,同号_____,并把绝对值_____.(2)加法: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加数的符号,并用_____的绝对值_____较小的绝对值. 乘法:两数相乘,异号_____,并把绝对值_____. (3)加法:一个数同0相加,___________. 乘法:任何数与0相乘,___________.(4)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_____这个数的_______.除法:除以一个________的数,等于___这个数的_____.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在没有括号的前提下,先做____,再算____,同级运算_______________,如果有括号的先做____________,和小学里的四则运算顺序相一致. 例8 计算:(1) -8+4÷(-2) (2) (-7)×(-5)-90÷(-15) 练习 计算:(1) 6-(-12)÷(-3) (2) 3×(-4)+(-28)÷7 (3) (-48)÷8-(-25 )×(-6) (4) 42×(-32)+(-43)÷(-0.25)例9 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 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计算器计算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计算工具,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比笔算要快捷得多. 例如,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例9中的 (-1.5)×3+2×3+1.7×4+(-2.3)×2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参见计算器的使用说明. 练习用计算器计算:(1) 357+(-154)+26+(-212)=_____________(2) -5.13+4.62+(-8.47)-(-2.3)=_____________ (3) 26×(-41)+(-35)×(-17)=_____________(4) 1.252÷(-44)-(-356)÷(-0.196)≈_____________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四、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57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57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一个分数乘以整数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页-3页及相应习题学习目标:1、在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知识链接:(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因数各表示什么?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61+62+63= 103+103+103= 112 +112 + 112 112 +112 + 112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 一、 自 学自学课本8页例1,思考:下面的问题,(1)112 +112 + 112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乘法,112×3)(2)112 +112 + 112=116,那么112 +112 + 112=112×3,所以112×3=____________=116。

同学们想想看,103×3=9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整。

二、研学1、我能先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2、112112112一个数乘以分数学习内容:教科书第3页-5页及相应习题 学习目标: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类推、归纳能力。

知识链接:从图可以看出,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既是: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112,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112是多少?列式:( )2、我能计算83×6 =( )(1)根据计算结果,小组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2)A 、先约分再计算;B 、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导学‎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课题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学习目标】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会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学习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学习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什么叫等式‎?2、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3.问题1: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

(1)要在12:00时刚好‎驶过A地,车速应为多‎少?(2)要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千‎米,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二、自主探究阅读课本1‎14-115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等式的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考: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5032x的解:76,73,79,80,74.9,75.1,90,60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他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4.不等式的解‎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1)x>1 (2) x<3;【课堂练习】:1.课本115‎页练习1、2、3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1)a +b=b +a (2)-3>-5 (3)x ≠1 (4)x+3>6 (5)2m <n (6)2x -33.下列式子中‎:①-5<0 ②2x=3 ③3x-1>2 ④ 4x-2y ≤0 ⑤ x 2-3x+2>0 ⑥x-2y 其中属于不‎等式的是_‎_____‎_____‎_,属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要点归纳】:【拓展训练】: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 .1、2B .0、1C .0、1、2D .0、1、3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 不是负数,则 B . 是大于0的‎数,则C .不小于-1,则D .是负数,则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x<34的解集正确‎的是( )ABCD4.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2; (2) x<4; (3)-2<x<3【课堂小结】:课题 9.1.2 不等式的性‎质 (1)【学习目标】掌握不等式‎的性质;会根据“不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运用它‎正确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小学数学导学案案例

小学数学导学案案例

小学数学导学案案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导学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工具,它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是一个小学数学导学案的案例,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理解进位和退位的原理。

三、学习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比如小明去买文具,一支铅笔 2 元,一个笔记本 3 元,问一共需要多少钱。

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整数加减法。

2、知识讲解(1)以 15 + 8 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数轴等方式,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在计算过程中,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3)通过类似的方法讲解减法,如 23 15,理解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练习巩固(1)基础练习:给出一些简单的整数加减法题目,如 12 + 5、18 6 等,让学生直接计算。

(2)提升练习:设计一些需要进位和退位的题目,如 37 + 25、45 18 等,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计算技巧。

4、实际应用(1)创设情境:学校组织春游,一年级有 32 个学生参加,二年级有 45 个学生参加,两个年级一共多少学生参加?(2)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计算。

5、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2)强调在计算时要认真、细心。

四、拓展延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如 99 + 99、100 25 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

2、让学生回家记录自己一天的零花钱支出和收入情况,并计算出当天的结余。

以上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通过这样的导学案,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学指导】一、: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1. P3第1题到第2题(课本上做)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取出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43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C .0是最大的负数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5.给出下列各数:-3,0,+5,213-,+3.1,21-,2004,+2010;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要点归纳】: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溪市实验小学数学学科“10+N”原点课堂导学案新授课导学案一、板块设置流程所望。

也要分层设置,问题引领式进行,但一定要给学生保留思维的空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离不开教师,它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领、目标引领或通过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引领。

不能把导学案看成是简单地问题、练习题的组合,他的作用应该是提出学习要求、规定学习范围、指导学生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

5.精讲点拨这个环节是整个导学案的亮点。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精讲点拨”上,所谓精讲包括三个方面:①语言、内容要精;②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③有启发性。

此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操作、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则在关键处和疑难处加以点拨指导。

这样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初步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6.达标检测这个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的重要阶段。

题目设计要注意紧贴教学内容注意深度、难度、广度,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习题均可适当进入巩固拓展。

7.课后反思师生要共同对导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这个阶段应包含学生的学后反思和教师的教后反思。

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知识—本节课主要学了那些知识;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思想方法和能力—本节课要掌握那些技能,体现了那些思想)表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注意问题1.当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做什么?一是参与者,二是点拨者,三是发现者,四是倾听者,五是煽动者,六是启迪者。

2.高质量导学案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精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

作为教师要注意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3.导学案是为学生服务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创作,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但教师的讲解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4.多一些激励性话语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类似“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衔接”等补充说明、方法指导栏目也是必不可少。

附《三角形的分类》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根据三角形角、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思考,感悟分类、抽象概念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点】感受分类思想,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学习难点】找出三角形角与边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约8分钟)(一)目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知识,预习三角形的分类。

(二)要求:经过课前预习,哪些知识已经明白,还有哪些知识存在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三)练习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看一看下面的角,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2.三角形是由( )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条边,()个角,()个顶点。

3.课前预习:请认真预习课本83--84页的内容。

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导课。

二、合作探究(约15分钟)1.目标:①经过合作探究,明确三角形分类标准。

②通过探究,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要求:①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先观察并想一想应该按什么标准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②小组确定分类标准。

小组长进行任务分工后,共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③每位同学先说一说自己的分类标准。

(小组内从1号开始按顺时针顺序发言)。

个人加星站:④把分类结果粘贴在A4纸上。

3.汇报。

(教师随机确定)汇报顺序:我们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把它们分成了几类?每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三、精讲点拨(约5分钟)针对疑难问题教师精讲分析。

四、达标检测(10分钟)1.目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要求:①独立完成②组内讨论交流③随机抽取2-3组班内展示④教师精讲点拨3.达标练习:(1)从学具中找到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

仔细观察,它们除了边的特点,还藏着什么秘密?想办法验证你的发现?我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请你把下面的三角形分分类。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动手剪一剪。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剪一剪,看谁剪出的三角形样式多。

同桌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并介绍自己剪出的三角形。

(4)拼一拼:利用上课时剪出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拼一幅美丽的画。

先想一想拼什么图形,再动手拼一拼。

给你的作品起一个名字。

下节课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作品。

(这个问题课内没时间的话,留作课后作业。

)五、课后反思(约2分钟)整理复习课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的设定主要是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整理和复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的学习。

3.课前整理本板块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简洁、清晰地把知识整理出来,并在整理过程中初步形成自己的脉络。

可采用图表、文字、树状、网状结构图等形式自我整理。

当然这些形式需要教师有一个指导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进行整理的同时根据知识点选择更合适的方式,力求清晰、明确,使人一目了然。

在低年级时,这个环节一般由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随着年级的升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遇到内容较多的单元时让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完成。

4.课内探究这一板块是导学案的重点环节,主要包括知识梳理和合作探究。

(1)知识梳理这一环节的操作步骤是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精讲点拨、基本练习。

①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长要分好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同学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再进行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添加、补充、完善,形成整个小组的知识脉络。

②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发言代表随时更换,让小组成员都有发言锻炼的机会。

在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质疑、补充。

让学生建立起较为清晰的知识系统。

③教师精讲点拨全班交流完毕后,学生对各部分知识有了扎实的印象。

对于蕴藏在知识中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有时会有所疏漏,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提炼出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④基本练习根据复习内容设置最基础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

(2)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用所复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的步骤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订正答案,对于有异议的问题可在全班提出来,寻求其他小组的帮助。

(3)达标检测达标检测的编写要注意以下几点:题型多样,题量适中;紧扣知识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设置选做题,促进优生成长;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可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5.课堂反思师生要共同对导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这个阶段应包含学生的学后反思和教师的教后反思。

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知识—本节课主要学了那些知识;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思想方法和能力—本节课要掌握那些技能,体现了那些思想)表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注意问题1.当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做什么?一是参与者,二是点拨者,三是发现者,四是倾听者,五是煽动者,六是启迪者。

2.高质量导学案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精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

作为教师要注意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3.导学案是为学生服务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创作,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但教师的讲解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4.多一些激励性话语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类似“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衔接”等补充说明、方法指导栏目也是必不可少。

附:《圆柱和圆锥整理和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巩固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并能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系统过程,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巩固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并能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整理】1.目标: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系统过程,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对圆柱和圆锥所学信息窗知识的归纳整理。

【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约25分)1.目标:①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系统过程,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交流,提高自己与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要求:①小组长负责选一份比较清晰完整的进行补充。

②随机抽取2-3组,班内展示。

③教师归纳梳理3.基本练习:(1)用心填一填。

①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

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厘米,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②一个圆柱的体积是54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厘米。

③把一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削成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再把削成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保留一位小数)(2)用心选一选。

①下面物体的形状,不是圆柱体的是() A.日光灯管 B.汽油桶 C.粉笔②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不能得到()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梯形③圆柱的高有()条,圆锥的高有()条。

A.1条 B.4条 C.无数条二、合作探究(约15分)1.目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要求:①独立完成②组内讨论交流③随机抽取2-3组班内展示④教师精讲点拨3.达标检测:(1)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

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2)工地上有一堆圆锥形沙堆,高1.5米,底面直径是6米,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精确到十分位)(3)把一根9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4平方分米,这根圆柱形钢材原来的体积是多少?(4)某工厂买来一块长3米,宽2米的铁皮准备做一个烟囱,(接头处忽略不计)①请你设计一下烟囱的形状,你能设计几种款式?②如果你是厂长,你会选择哪种款式的烟囱?为什么?三、课后反思小学数学讲评课导学案模式教师简要介绍本次测试的情况,表扬优生,鼓励进步的学生。

5.课内探究(1)目标:对试卷分析,查疑解惑。

(2)要求:①自己对错题先进行分析。

②自行纠错,分析出错原因(分清是因为审题、方法等导致的非知识性错误,还是由于知识不理解而导致的知识性错误),对症改错,仍有疑问的作出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