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的护理常规
三个优势病种的护理方案
![三个优势病种的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6be0dd50e2524de5187e79.png)
三个优势病种的护理方案一、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痹证)(一)病因及主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数有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温,多地4-5腰椎间,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二)护理方案1、平卧硬板床,腰部保暖,勿受寒湿,坚持热敷及DTP理疗。
2、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平稳,以平和安祥的心态接受治疗,接受手术者应了解手术前后注意事项,排除顾虑,主动配合术前一晚应休息好。
3、饮食以清淡素薄为主,多食水果蔬菜,保持二便通畅。
4、中药饭后热服,服中药前后1小时忌食生冷。
5、接受手术治疗者,术前12小时禁饮禁食,术后去枕平卧4小时,伤口渗出物多,有恶心呕吐者头就偏向一侧,并立即告诉医生。
6、接受电子机器进行牵引者,每天2次,每次牵引30分钟,重量应听从医生意见,一般为10kg,牵引时重量应逐渐增加,牵引后应卧床休息半小时到1小时。
7、接受持续骨盆吊带牵引者,每天至少牵6小时。
8、急性期或不稳定性椎间盘突出,应以腰围固定,避免活动时加重病情。
9、接受推拿者,治疗前应先用中药薰洗或热敷,使腰部软组织松驰再接受治疗。
10、避免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运动。
11、出院后三月内,避免做重体力劳动及腰产剧烈运动,出院带药按医嘱服用,外敷药用开水调后,摊于沙布上包敷患部。
二、颈椎病(痹证)(一)、病因及主症: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背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并引起症状或体征者。
(二)、护理方案1、自由体位,避免长久静坐,椎动脉型避免头颈急速旋转,以防猝倒。
2、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与粗纤维食物、多饮水,以预防便秘。
3、观察牵引效果,头颈痛的变化,肢体运动和感觉改变,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4、治疗配合:①牵引治疗:常用颌枕带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
取坐位卧位,头微屈。
牵引重量2-6kg,每次1/2-1小时,每日1-2次,15日为一疗程,牵引后症状加重者,应改用其他方法。
中医优势病种护理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1f4c5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7.png)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4 中药调护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以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症状。
冠心病中医护理方案
情志护理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以减少心脏负担。
饮食调护
遵循中医食疗原则,选择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食物 ,保持心脏健康。
运动保健
根据病情和体质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 极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环。
辨证施护策略应用
辨证分型,因人而异
中医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 等因素进行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施护灵活,随证而变
在护理过程中,中医护理强调随证而 变,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 理方案,确保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预防性护理措施实施
未病先防
中医护理注重未病先防的理念,通过饮食调养、情志护理、 运动保健等方法,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成功案例
选取典型的成功案例进行分享,如某 患者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熏洗敷贴等 综合治疗,成功缓解了腰痛症状。案 例中需详细描述治疗过程、效果评估 及患者反馈等信息。
经验总结
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有 效的治疗方法和护理经验。同时,针 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 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01
02
03
04
褥疮
由于长期卧床,局部组织受压 过久,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引
发。
坠积性肺炎
因长期卧床导致肺活量减小, 肺功能降低,痰液积聚而引发
。
尿路感染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常规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c0b1ca32eefdc8d376ee329e.png)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常规中风中医护理常规中风因素质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一、护理评估1、根据入院评估表评估患者的情况,如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生活情况、休息、排泄等情况。
2、辨证:中脏腑证(风火闭窍、痰火闭窍、痰湿闭窍、元气衰败);中经络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二、一般护理要点1、按照中医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防褥疮等并发症。
注意肢体的防寒保暖。
3、呕吐、流口水者,将头偏向一侧,防窒息;烦躁者加床栏保护;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块,留置尿管者,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4、病情危重者每30-60分钟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5、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三、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用至宝丹、牛黄解毒丸、苏和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及时报告医生。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四、饮食护理1、参照辨证施膳指导。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3、昏迷和吞咽困难者,采用鼻饲。
五、情志护理1、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恐惧、急躁、焦虑、紧张等不良刺激。
六、辨证施护1、高热者,冰袋冷敷头部。
2、元气衰败,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撤肢冷、脉微欲绝,遵医嘱艾灸。
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证加艾灸,必要时导尿。
3、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服用。
七、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过激过喜过劳过饱,防疾病复发。
外三科优势病种护理常规
![外三科优势病种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90574fe181c758f5f61f6788.png)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常规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所致。
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为腰4、腰5、骶1等椎间盘。
一、护理评估1、发病史、诱因。
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
3、评估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 X线、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2)推拿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3)推拿后即用腰围固定腰部,平卧硬板床;观察腰腿疼痛情况。
(4)症状缓解后应坚持腰背肌锻炼。
(5)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湿疹、压疮的发生。
3、给药护理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4、饮食护理饮食宜营养丰富,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5、情志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6、临证(症)施护(1)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时,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
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护腰下地活动。
(2)手术治疗时,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术后遵医嘱翻身,预防并发症。
(3)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4)术后指导并帮助患者锻炼下肢肌肉收缩、足趾的屈伸和直腿抬高活动,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
膝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常规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膝关节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受累部位。
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中年多发,尤以女性、肥胖者多见。
临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骨质增生。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医近似病名为膝痹,属于痹病类范畴。
其病位在膝,与肝、肾、脾三脏有关。
一、护理评估1、年龄、发病史、诱因2、疼痛部位、活动时有无骨擦音、晨僵等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4、X线、实验室检查等5、辨证: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淤血闭阻证、肝肾亏虚证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2be1a1cc7931b764ce1506.png)
.个病种中33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提高中医护理效果,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医护理方案,在国家中医药管我科按照护理部的要求,规范中医护理行为,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三级中医医院“以为主题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从本科的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实施细则》的相关评价指标要求,《优评价,整理编印本科1年的学习、实施、实际出发,经过近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本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并附有相关知识专科知识及基础知识,便于科室培训、护士学习及执行实施。
一、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1?、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2?、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3?二、常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穴位按摩1?、艾灸2?、耳穴贴压(埋豆)3?、穴位贴敷4?熏洗、5中药?..、药熨6?、中药外敷7?、中药离子导入8?、中频、低频治疗仪9? 10、拔罐?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四、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标准(目的、注意事?项)五、病种常用中药应用注意事项?六、常用经络穴位定位?七、优势病种相关护理知识?(一)中风相关护理知识与技能?(二)眩晕相关知识与技能?一、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二)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三)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常见证候?(一)中脏腑?..痰蒙清窍证1.?痰热内闭证2.?元气败脱证3.?(二)中经络?风火上扰证1.?风痰阻络证2.?痰热腑实证3.?气虚血瘀证4.?阴虚风动证5.?(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四、健康指导?五、护理要点?六、护理难点?七、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可从网上下载,在下载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a07f09915f804d2b16c181.png)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喘,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喘促气急,痰黄质稠。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胸胁膨满。
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五)痰热郁肺证:常因起居不慎或因食甘肥诱发,患者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夹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为表现,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咳嗽咳痰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中医骨科护理优势病种护理常规
![中医骨科护理优势病种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d5c07b7faf1ffc4fff47ac09.png)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护理常规(2013)一、临床表现:(一)早期:为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摸、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二)中期:为营血不调证,伤后2周~4周,其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动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三)晚期:为气血两虚证,伤后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临证施护:(一)早期:血瘀气滞证,治疗与护理原则: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护理:饮食宜健脾开胃、生精之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若大便秘结,宜润肠通便,可用蜂蜜30g冲服,或者用番茄叶10g泡茶饮,卧板床休息,腰部垫软枕,适当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二)中期:营血不调证,治疗与护理原则: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护理:饮食宜清补为主,并含钙质和富含营养如“黄豆排骨汤”。
卧板床休息,腰部垫软枕,加强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三)晚期:为气血两虚证,治疗与护理原则: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护理:饮食护理应本着以虚则补足的原则,所以病人应多食滋补肝肾食品如:猪肝、排骨汤、瘦肉等,继续腰背肌功能锻炼。
可佩戴腰围或脊柱固定器逐渐下地活动,指导患者下地时活动量,宜循序渐进三、饮食护理:(一)骨折早期(1—2周):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其不可过早食用骨头汤,肥鸡等。
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使症状加重。
(二)骨折中期(3-4周):加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类。
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
(三)后期(骨折1.5月):食谱上可配以老母鸡汤,骨头汤,羊骨汤,炖水鱼等。
能饮酒者可选用杠仲骨醉补酒。
(四)久卧患者的肠蠕动减慢,应多食蔬菜和水果,以防便秘。
四、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术后可耳穴埋豆(选双侧神门、皮质下、胃、膀胱)以镇静、止痛、减轻胃肠道反应、促进排尿。
内科优势病种护理
![内科优势病种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417808ba1aa8114431d99c.png)
胃脘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脘痛,又称为痛。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常见证型:寒邪犯胃、食滞肠胃、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脾胃虚寒二、辨证护理1、生活起居护理环境宜清洁、安静、空气流通,生活宜有规律,防止胃脘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寒邪犯胃者室温宜暖,脾胃虚寒者室温宜略高;胃阴亏虚者喜凉恶热,室内宜湿润凉爽;胃热炽盛者室温可偏凉,光线柔和。
2、给药护理寒邪犯胃或脾胃虚寒者,中药汤剂宜热服,发驱寒止痛;胃阴亏虚中药汤剂宜久煎、温服、少量频服。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以细、软、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寒邪犯胃者,选用温中、散寒、理气的食品;食滞胃肠者应控制饮食,痛剧时暂禁食,食物以宽中、和胃、消食之品为宜;胃热炽盛者多予泄热之品;胃阴不足饮食宜细软、温热易消化,可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山药、茯苓、苡仁等。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5、并发症护理(1)胃者胃痛发作时,可局部用热水袋温熨,以散寒通脉,也可拔火罐、药熨、熏蒸、艾灸等温中散寒止痛;胃热炽盛大者禁用温热疗法止痛,以免加重病情。
(2)可配合穴位按压或针刺治疗胃痛,实证者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用泻法;虚证者取穴中脘、脾俞、肾俞、足三里,用补法,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3)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有否规律及伴随症状,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三、健康指导1、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5、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优势病种
![优势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2593aecdbceb19e8b8f6ba94.png)
优势病种面瘫的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劳累过度。
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因素刺激。
(3)做好心理护理:耐心的劝解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鼓励患者提高自护的能力:指导患者掌握一些自护的常识。
如:按摩面部的皮肤、扣齿、鼓腮、皱眉;用湿温毛巾热敷面部;避免面部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戴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小的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5)指导患者自我锻炼,自我按摩①表情动作训练:对镜子进行皱眉、闭眼、示齿、鼓腮、吹口哨等运动,训练时按体操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二八呼或四八呼,每天进行2-3次。
②自我按摩,可按健侧肌运动方向按摩患侧,由于面部肌肉非常薄,按摩时用力应柔软、适度、持续、稳重,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
③湿温毛巾热敷面部,以改善血液循环,每天可进行2-3次。
【健康教育】1、急性期后可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2、夏季避免头部位于风口窗隙处睡眠,冬季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
3、指导病人自行对镜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可对镜练习瘫痪肌的各单个面肌的随意运动。
4、按摩方法:用手掌紧贴瘫肌做环形按摩,也可顺瘫肌收缩的正常方向做按摩,手法适宜轻。
脑梗塞的中医护理常规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仅以冬春两季为发病高潮,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临床分为中脏腑、中经络。
【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1)按急诊一般护理常规(2)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急性期危重病人住单间病房,室内应备有急救物品,必要时设特护。
脑病科优势病中医护理常规
![脑病科优势病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87d7227cf46527d3240ce040.png)
脑病科优势病中医护理常规目录中风 (1)眩晕 (2)头痛 (3)压疮 (4)眩晕中医护理常规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临证(症)施护:一、肝肾阴虚1. 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及活动,室内保持安静,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2. 观察病情变化,如眩晕剧烈,泛泛欲动,手足麻木,持物不灵,甚至震颤,应绝对卧床休息及时通知医生。
二.气血亏虚1.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症状减轻后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等。
2.病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整洁,温湿度适宜。
三.痰浊中阻1. 眩晕呕吐剧烈者,汤等应少量多吃频服,针刺内关止吐,防吐。
2.绝对卧床休息,恶心呕吐者宜头偏向一侧,保持床单清洁。
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厚,生冷,烟酒之品,素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
晚餐不宜过饱,临睡前不宜进食,忌饮浓茶,咖啡等,可适量饮温热牛奶。
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并发症护理:1.有晕厥的可能:(1)指导病人不要做突然坐起,站立等动作,以免发生意外,要有专人陪护。
(2)如突然发生晕厥,将病人平卧,解开衣领,呕吐者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发生窒息,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恶心,呕吐的患者可按摩内关穴以止吐。
健康指导:1. 保持情绪舒畅乐观,注意劳逸结合,切勿过劳,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不宜从事高空作业,尽量避免游泳,乘船等。
2. 定期测量血压,定期复诊,坚持吃药。
中风的中医护理常规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风胜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风。
临床表现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塞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证(症)施护1、风火上扰、肝阳暴亢症状: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头痛、头晕、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志昏蒙、肢麻筋挛、舌质红等,脉弦数。
护理原则:清肝熄火,潜阳醒神(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www优势病种护理常规2012
![www优势病种护理常规2012](https://img.taocdn.com/s3/m/2aba894f69eae009581becbb.png)
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区环境1.病区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合理安置病人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史,护送患者到指定的床位休息,危重患者安置的抢救室。
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注意事项。
四、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1、入院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以后患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Q4h,连续3天,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每日记录大便1次,观察卵巢排卵功能患者每日测量基础体温,每周测血压一次。
2、若体温37.2以上或高热患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Q4h,或遵医嘱执行,体温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3、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五.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1.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2.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舌脉、汗出及二便,阴道排出物等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3. 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
24小时内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验。
4. 腹痛未明确诊断前,禁用镇痛剂。
大出血或剧烈腹痛,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和急诊手术的准备。
5. 阴道分泌物多的患者每日清洁会阴,对不能自理者或留置导尿时,每日应予会阴部清洁消毒1-2次。
六.遵医嘱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药后的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七.饮食护理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急诊手术及呕吐频繁者,无医嘱前,暂禁食。
八.情志护理加强情志护理,消除忧郁、焦虑、恐惧心量,怡情悦志,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九.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所了解,并配合治疗。
十.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有传染病者,按传染病要求隔离,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中医优势病种护理
![中医优势病种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0b4e44e45c3b3567ec8b76.png)
附件5 达拉特旗中蒙医医院中医特色科优势病种护理方案优势病种1腰痛的护理方案1、急性期的护理:急性期的病人因疼痛较剧烈,常需住院治疗。
(1)告知患者急性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
(2)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治疗后,向病人讲解各种治疗的注意事项。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
(4)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建立战胜腰痛病的信心。
2.缓解期及康复期的护理:(1)知道患者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3)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4)病人应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病人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达拉特旗中蒙医医院中医科优势病种2颈弊的护理方案1.一般护理适宜安静、舒适,阳光充足,有良好的通风环境。
2.病情观察①对急性期的病人应加强观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了解病变的部位、受压组织及压迫的轻重等。
②在应用颈托时,须观察症状缓解情况,症状缓解消失一段时间后,应减少使用时间。
3.情志护理应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体位与安全①保持良好的睡卧姿势,枕头不宜过软、过硬,或是过高。
②头颈部不做剧烈运动,不做突然后转等动作,以免引起不适。
5.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的普通饮食。
6.给药护理①中药汤剂适宜温服。
若服用血管扩张剂时应注意血压的变化。
②根据病症选用的手法、穴位各有不同。
进行推拿、按摩时,手法适宜轻柔和缓,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和局部变化情况,要防止手法粗重引起的意外。
7、颈椎病的临证(症)施护(1).颈型: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颈部症状为主,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酸楚,甚至活动受限,姿势不良及感受风寒后加剧或复发。
专科中医特色护理常规)
![专科中医特色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7c8bde178bd63186bdebbc24.png)
急诊专科中医特色护理一、根据本科三个优势病种泄泻、外感高热、急性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积极开展临证施护,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泄泻病寒湿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加减治疗,汤药趁热服用,服后覆被静卧并取微汗,病室内需保持温暖,避免复感风寒,腹痛者可局部热敷,表证明显者,可用苏叶、藿香、生姜煎水饮以驱散风寒.针刺可取穴中脘、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可加艾灸或隔姜灸。
湿热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清热利湿;以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夏日盛暑发生泄泻,且兼有面垢、自汗、心烦、脘闷,可用荷叶、藿香、香薷、滑石等煎水服,以清暑化湿。
病室需要通风,并且清爽干燥,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辛辣、厚腻等生热助湿之品。
肛门灼热疼痛,可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再涂以黄连膏。
其针刺穴位同上,但手法以泻法为主,忌艾姜灸。
伤食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消食导滞;以保和丸为主方加减治疗,腹泻期间以禁食、少食为宜,待好转后,在进食细软或半流饮食,痊愈后要做到饮食有节,以免再次因伤食复发。
泻下不畅者,为使积食尽快排出,可用大黄、枳实、神曲煎水内服,以痛腑荡积,腹痛可针刺脾腧、中脘、天枢、足三里、里内庭等穴,针刺时亦兼有健脾化滞作用。
外感高热病外感风寒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散寒;轻者可先用红糖水或生姜煎水热服以发汗解表。
亦可用葱鼓汤加杏仁、苏叶、防风、荆芥以解表散寒。
重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或麻黄汤。
服药后可饮热粥,以助发汗驱邪。
但发汗不可太过,以遍微有汗出为宜。
另外室内外空气要新鲜而温暖衣被要适宜、若恶寒较重者可加重保暖措施,而不宜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
可饮热姜汤水或葱白萝卜汤以助辛温解表。
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等品。
若头痛较重无汗出者,宜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以及配合针刺合谷、列缺、印堂、百会、凤池。
鼻塞流涕明显者针刺迎香等穴。
外感风热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轻者可日服一剂,重者可日服二、三剂,咽喉疼痛较重时鼓励病人喝银花甘草水,并可针刺双侧少商穴放血。
脑病科优势病种护理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dd9f3f0066f5335a812110.png)
脑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目录一中风病人护理常规二眩晕病人护理常规三痴呆病人护理常规四中风恢复期病人护理常规痴呆病人的护理常规痴呆为一种临床综合症,是由脑部疾患引起的进行性记忆力下降或丧失,智力减退,行为异常和个性改变。
一、护理评估1.评估智能:主动性差,记忆力、判断力下降。
2.评估语言:措辞困难,言语断续,词汇量减少,讲话不连贯,重复语言。
3.评估精神:精力不充沛,动作迟缓。
4.评估生活活动能力,了解自理状况。
二、护理常规: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做各种护理操作时,避免或减少对病人的刺激,防止激惹。
3.督促病人定时排大小便,保持床单元干燥舒适无异味。
4.做好腕带识别标识,加强陪护,或在病人衣服上写清地址,以防止走失发生意外。
5.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6.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三、饮食护理:1、饮食清淡,忌辛辣柑肥厚味之品,戒烟酒。
2、.便秘者多食润肠通便之物,多食水果蔬菜谷类食物。
四、情志护理:1.关心体贴病人,使其保持心情舒畅。
2.防止各种激惹病人情绪的因素,减少情绪刺激。
五、健康指导:1、帮助病人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
2、可用病人熟悉的社会活动和熟悉的音乐发生记忆反映。
3、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用有关疾病的治疗药物。
4、加强陪护,做好身份识别标识,防止走失。
眩晕护理常规眩晕是因风阳上饶、谈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因、伴发症状(2)生活自理能力(3)心理社会状况(4)辩证:风阳上饶,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盛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常规护理(2)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3)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变化。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措施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f517bd610661ed9ac51f365.png)
外科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措施---------------------------------------外科优势病种护理优化措施胁痛一、疾病名称: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中医学中的“胁痛”、“腹痛”、“黄疸”的范畴。
是以上腹痛或右上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发热、、畏寒、恶心呕吐、黄疸为特征,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或感受湿热之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滞失常,胆汁外溢而致。
病位在肝、胆。
二、护理评估:1、腹痛、发热。
2、皮肤、巩膜、二便的颜色。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三、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1、肝郁气滞:常因郁怒而诱发,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作胀或绞痛,阵阵而作,不思饮食,不发热,或发热不高。
舌苔薄白,脉平或弦。
2、肝胆湿热: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发热,口渴欲饮,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目赤或身目黄染,舌边尖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热毒炽盛: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拒按,腹肌紧张,板硬,甚至延及全腹,或可触及包快。
全身寒战、高热,神智淡漠。
严重者神昏谵语,身目黄染,尿色如茶,量少,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无苔,脉弦数或细数无力。
四、临证施护:1、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或用药止痛。
2、腹痛或有包快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穴位注射。
五、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和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2)注意休息,湿热型,热毒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3)术后取平卧位,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取半卧位。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局部压痛、腹肌紧张程度、腹部包快等情况。
2)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黄疸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
3)若见下列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①高热寒战,腹痛加重,腹肌紧张,黄疸加深。
优势病种健康教育
![优势病种健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ef818ffd4d8d15abf234e7f.png)
肝癌的健康教育肝癌相当于西医原发性肝癌。
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发热、消瘦、乏力、呕血或黑便等表现。
肝癌依临床表现亦属于中医之肝积、癥瘕、积聚、鼓胀、黄疸、痞气、癖黄等病症范畴。
二、护理方案辨证施护(1)肝瘀脾虚证症状:肝区胀痛或刺痛,腹胀纳减,舌淡或紫或有瘀斑瘀点。
面色晦暗,少气懒言,嗳气,恶心,进行性消瘦,乏力,肢楚足肿,大便溏泄,脉弦或涩。
治法: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
(2)脾虚湿困证症状:腹大胀满,神疲乏力,身重,纳呆,肢楚足肿,尿少,口粘不欲饮,时觉恶心,舌淡,舌边有齿痕,苔厚腻;脉细弦或滑或濡。
治法:健脾理气,化瘀软坚,利湿解毒。
(3)湿热结毒证症状:肝区胀痛灼热,纳呆,脘闷,便结或粘滞不爽,苔黄腻,发热,黄疸,口苦口干,心烦易怒,尿黄,舌红,脉数或滑。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4)肝肾阴虚证症状:肝区灼痛,腰膝酸软,持续低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剥苔或光苔,心烦,头晕失眠,低热盗汗,口渴或渴不欲饮,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解毒化瘀。
护理措施:1.注意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坚定治病信心,对有悲观、绝望、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存活价值观念,必要时给予抗焦虑或抑郁药物治疗。
2.肝癌患者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为主。
但肝功能障碍、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应遵医嘱,限制水、盐及蛋白质的摄取。
应戒除烟酒,不食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
3.晚期肝癌会有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剧烈疼痛等并发症出现,应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
这时期病人的求生欲多增强,非常需要家属及医护人员多在他们身边,因而更要强调调理的重要性。
同时需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控。
4.中药灌肠:大黄、芒硝、枳实各30克,板蓝根20克,丹皮20克煎汁400ml加食醋20ml,分2次灌肠,肛管插入10-15cm,每次保留20-3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的中医护理常规胸痹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⑶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⑷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⑵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⑶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⑷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⑴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⑵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5.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临证(症)施护⑴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⑵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⑶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⑷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⑸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健康指导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屛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喘证的护理常规喘证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
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脾、肾。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6.1 护理评估6.1.1 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6.1.2 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6.1.3 生活自理能力。
6.1.4 心理社会状况。
6.1.5 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6.2护理要点6.2.1 一般护理6.2.1.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6.2.1.2 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人。
6.2.1.3 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6.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6.2.2.1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6.2.2.2 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2.2.3 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2.2.4 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2.2.5 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2.2.6 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2.2.7 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2.3 给药护理6.2.3.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6.2.3.2 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 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6.2.3.3 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6.2.4 饮食护理6.2.4.1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6.2.4.2 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6.2.4.3 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6.2.5 情志护理6.2.5.1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6.2.5.2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2.6 临证(症)施护6.2.6.1 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拔火罐等。
6.2.6.2 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6.2.6.3 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针刺或服用中药。
6.2.6.4 缓解期可用耳针,或遵医嘱针刺。
6.3 健康指导6.3.1 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6.3.2 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6.3.3 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6.3.4 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6.3.5 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3.6 积极寻找过敏源,预防哮喘复发。
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辨证施护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
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
(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
可见气粗,鼻鼾,痰鸣。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
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
1 中经格(1)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得以乘虚而入,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至经络闭阻,气血流行不畅。
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者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则:祛风通络,调和营卫。
(2)肾阴亏损,风火上亢。
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突发性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手足麻木,舌苔红或黄,脉弦洪大。
治则: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护理:①中经络者,神志尚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轻度昏迷,但患者仍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故应劝慰患者安心治疗,并且避免一切精神因素的刺激。
②病室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
③注意勿使风直吹患者,可用屏风遮挡④口眼歪斜时,针刺的穴位有风池、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阳白、鱼腰等。
⑤如患者口角流涎不严重,可给予一般饮食,但应忌食公鸡肉。
因鸡属风禽,尤其是公鸡,有动风之虑,故慎用。
⑥指导患者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以使其精神愉快,尽早康复。
2中脏腑中脏腑分闭证,脱证。
闭证宜开,脱证宜固,也是中医治疗常规。
中脏腑多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
2.1 闭证分“阳闭”、“阴闭”。
“阳闭”由肝阳暴涨,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症见突然昏仆,牙关紧闭,面赤气粗,两手握固,舌苔黄腻,脉弦大而数。
“阴闭”由风痰偏盛,上壅清窍,神志闭塞,其证静而不烦,面白唇紫,四肢不温,舌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宜先开窍醒脑,再以平肝潜阳、熄风豁痰等法。
2.2脱证元气衰微,阴阳离决,症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虚欲绝。
治则:益气回阳,或滋阴养血、引火归元等宜固元气。
护理:①因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需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其变化趋势,掌握病情变化的关键,为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和治疗。
②中脏腑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昏迷的深度及持续单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一般持续昏迷者,多预后不良。
还应注意患者瞳孔的改变和其它精神症状,如果患侧瞳孔由大变小,或两侧瞳不等大,或患者出现项背强直、抽搐、面赤、鼻鼾、烦躁不安等症状,说明病情加重;如果患者表现为静卧不语、昏迷加深、手足逆冷,应警惕由闭证转为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