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王昌龄最早 使用“意境” 这个概念。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景交融
1)景中藏情 2)情中见景 3)情景并茂
(二)虚实相生
(三)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一)清朝刘熙载 花鸟缠绵 2. 云雷奋发 3. 弦泉幽咽 4. 雪月空明
1.
(二)王国维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 系辞》
意象——“表意之象” 意象——象征
康德提出“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
维的直接参与
(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 和多义性。
文本可分为三层:
文学话语层次
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话语层面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 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 二是时代的脉搏动向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 的客观条件
◆典型环境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பைடு நூலகம்《诗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电影《吸血惊情四百年》
二、文学形象层面
❖ 主观与客观旳统一 ❖ 假定与真实旳统一 ❖ 个别与一般旳统一 ❖ 拟定性与不拟定性旳统一
主观与客观旳统一 ❖章学诚:
❖ “天地自然之象”——物象——客观 ❖ “人心营构之象”——形象——主观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张炎《词源 离情》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王国维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范晞文
❖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 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
——王夫之
景中藏情
安徽太白楼里旳 李白雕像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文学意境旳特征
(二)虚实相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梅尧臣
❖ “实境” 与“虚境”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虚”
❖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王弼《周易略例》:
言 —— 象 —— 意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问题
❖黑格尔: “形状”
与 “意蕴”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问题
❖ 英加登:文本四个层面 1.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 2.意义单元 3.多重图式化面貌 4.再现客体
英加登
Roman Ingarden 1893—1970
文学作品旳文本层次
❖ 文学言语层面 ❖ 文学形象层面 ❖ 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教学要求】1、了解文学话语和普通话语的区别。

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本文层次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基本理论内涵。

3、能灵活运用本文层次理论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1、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中国学者“文本”层次思想:《易经·系辞》中,提出“言、象、意”三要素问题;三国经学家王弼,把它解释成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3、西方学者“文本”层次思想:萌芽于古希腊,由黑格尔加以理论化。

指出“外在形态”和“意蕴”的关系问题。

西方现代美学家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分为:声音、意义单元组合、“小说家的世界”、“本文中的世界”和“形而上性质”五个层面。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综合来讲,本文层次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它是一种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的话语系统。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二)文学形象层面:读者在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的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文学形象是个别一般的统一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具有我层次的丰富意蕴。

1、历史内容层2、哲学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一)典型:又叫艺术典型、典型形象。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Tupos)西方概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而且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普通言语越来越走向抽象,指称功能大大增强,而表现功能也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

相反,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中的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

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阻拒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用它来概括文学言语的特征,有一定的道理。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这种“自动化”的言语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其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言语就是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

答: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列举两例,一类是写实型的,主要谈作者对生活原型的加工提炼,以证明貌似客观,实有主观因素;一类是抒情或者象征型的,必须从荒诞的外貌中,举出这个形象的客观依据,以证明貌似主观化的形象,实有客观根据。

文学理论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2)情节(事件) 叙事性作品有情节,情节是事 件的过程、人物行动的过程,是性格的历史 场面 人物在一定时空的活动场景 细节 对人物、事件、环境的细微描写
(3)环境 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和社会背景,是人 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依据
▪ (三)文学意蕴层面(深层) ▪ 作品形象所显示或暗示的世态人情的深
层意义
▪ 主要由题材的意义和作家的情思统一构 成
▪ 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审美意蕴 ▪ 有“象中之意”与“象外之意”

水调歌头

咏石头城
▪Hale Waihona Puke ▪ 六代繁华毕,王气黯然收。石头城上烟雨,
▪ 遥接大江流。楚殿吴宫何在?无处觅残瓯。烽
▪ 火楼台外,霜逼柳枝头。
▪ 星斗移,乾坤转,岁月稠。古来多少豪杰,
▪ 竞逐为谁谋?叹昔日堂前燕,过眼云消尘散,底
1、文学形象的内涵 是由言语所承载的生活信息组合而成的艺术世
界,是具体生动的凝结着作家审美情思的生活图 画 2、文学形象的特点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形象的构成材料——题材
中针对《旧人和新人》提出:“每个人都 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 ▪ 阶级典型说;共名说……
▪ 二、文学典型的内涵和美学特征
▪ (一)内涵:富于特征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 (或性格)。是一种理想“范型”。
▪ (二)美学特征
▪ 1、富于特征性

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 第三节 意境 ▪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 1、形成 王昌龄的《诗格》提出“三境”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出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文本层次是在西方文本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文本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文本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文本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的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的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文学典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特征性
从内涵看,“特征”有两种属性:
①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②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 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特征性
特征化: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 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収的过程。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特征性
局部特征与“总特征”问题
第一节 文学作品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一)文本的含义
“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 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是什么?
文本与作品的区别
1、文本是指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尚未 阅读的语言形态; 2、作品则是指经过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 法的语言形态。
◇作品意义等于:
(二)情中见景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 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情中见景
(三)情景并茂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二)虚实相生
1、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 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2、虚境:指由实境诱収和开拓的审美想 像的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三)韵味无穷
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的特征,故作品的意境蕴 含着丰富以致于无穷的意义。
李白《忆秦娥》
杜甫《蜀相》
第四节 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意象
复活“意象”一词的古义,专 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 或文学形象。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童庆炳文学概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知识梳理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话语层面.——文学作品表层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普通言语外指性与文学言语内指性)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蕴含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人类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举例同上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陌生的不易被人所理解,从而引起兴趣有了审美效果(自动化言语:过分熟悉而失去兴趣语言)举例:女神凤凰涅槃,弹指间(二)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含义: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时在头脑中经过想象联想而产生的生动的生活图景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反映人们真切感受举例《城堡》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举例《天净沙。

秋思》中的旅人形象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他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举例林黛玉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文学意蕴层面.——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历史内容层李商隐的《乐游原》哲学意味层陶渊明《饮酒》审美意蕴层苏轼的《海棠》艺术至境三美神: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_——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特征化含义: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灵魂的深度灵魂的深度三方面:1 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2 灵魂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3 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的含义: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地人物的生活环境.1 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2 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 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2 典型环境制约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 典型人物作用于环境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意境的含义: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境交融举例: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登幽州台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虚实相生举例:叶绍翁《游园不值》(三)韵味无穷李白《忆秦娥》三,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第四节文学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文学意象泛化意象——文学形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尼采:诗人应当是伟大的哲学家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变形记》(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 《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余光中的《夸父》(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大甲虫,《等待戈多》贝克特(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大甲虫的甲壳和没有翅膀,体现了抽象思维对形象设计的严格引导作用(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审美意象的含义: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三,审美意象的分类预言式意象符号式意象复习要点[基本概念]典型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化生活中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的过程意境,抒情性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理论 十 名解

文学理论 十 名解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的空间。

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5、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6、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言语与一般的言语有明显不同:作为文学言语,它不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

因而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

7、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它具有如下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8、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它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圣才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填空题1.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本文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解析】本文层次是在西方本文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本文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

它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本文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2.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音层;意义层【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

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二、名词解释1.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2.典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言语层面,
是指文学文 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 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内指性 心理蕴含性 阻拒性

文学言语的内指性

文学言语 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普通言语 外指性


艺术世界
符合情感逻辑 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
现实世界
符合生活逻辑 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

李白诗句的内指性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 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
统过程中, 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形象 “天地自然之象” “人心营构之象”


物象
天生自然之物
安娜.卡列尼娜丰美的性格内蕴
母性 妻性 女儿性
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亦来自 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或合乎人类的审美 理想 或表达了人类解放 自身的要求和改变 现存秩序的愿望 或体现出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狄德罗:“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 决定”。 左拉:“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 动”。 马克思、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人物”

(二) 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意境说发轫于先秦,孕育于魏晋,形成于唐 代,宋代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盛行于明 清之际。 早在《庄子· 齐物论》中已有关于“自由之境” 的讨论,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中已开始将“境” 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 盛 唐之后, 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 直接使用了“意 境”这个概念。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本章重点】1、文学话语的特点2、文学形象具有的特征3、文学意蕴的三个层面4、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5、文学意境的特征6、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本章关键词】本文文学形象陌生化文学典型特征化艺术魅力典型环境意境审美意象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本文”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本文的构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①《周易•系辞》:“言、象、意”理论。

②黑格尔:“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是“外在形式”;“意蕴”是“内在的东西。

”“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③英伽登的五个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一)文学话语层面1、文学话语层面的含义: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2、文学话语的特点(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普通话语是外指的,指向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并且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文学话语是内指的,指向本文中的艺术世界,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氛围相统一就可以。

(2)文学话语心理蕴含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个功能: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话语指称功能增强,而表现功能削弱。

文学话语的表现功能增强。

文学话语中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话语更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

所谓“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的一个概念。

“自动化”的语言是指那些因读者过分熟悉而不再引起注意的语言。

比如第一个用“弹指间”来表现时间过得快,第一个用“永垂不朽”来形容“死”,是很生动、很简明的,因而引人注意,但时间久了,人人都用,也就司空见惯了,人们只把它们当作干巴巴的符号,而不再产生兴趣了。

这种“自动化”的语言看似形象、生动,实则因陈旧而失去了魅力。

文学理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理论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布莱希特认为现代“戏 剧被哲理化了”。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杰姆逊宣称::现代主 义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如余光中的《夸父》:为什么要苦 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大泽与长河。那 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霭的冷烬— —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 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形象上越出越奇,生活 逻辑上的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大多数 作品。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以写实的手法创造 了寓言式的审美意象。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法 国诗人瓦莱丽认为:“诗人有他的抽象思维,也可以 说有他的哲学;我说过,就在他作为诗人的活动中, 他的抽象思维在起作用。” (五)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三、审美形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 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 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第三节 意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 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萌芽:庄周-物我同一、无物无我的自由之境。 2、奠基:王昌龄《诗格》首创意境范畴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 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3、发展: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 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意无穷。

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文学作品的构成观:三国时期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黑格尔提出“意蕴”说,认为艺术作品最先呈现给人的是它的外在形态,通过它可以追寻作品的意蕴和内容。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第三个层面是多重图式化的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再生成的“世界”。

文学文本一般都具有四个层面。

2、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从外到内的结构特点称为“召唤结构”。

3、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分为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其中,典型是现实型文学的表现形态,意境是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形态,意象是象征型文学的表现形态。

4、典型论:在西方17世纪以前,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主张类型说。

18世纪以后,个人典型观占主导地位,开始重视共性到个性的转变。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并占中心地位。

20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在中国:“阶级典型”说—“共性与个性统一”说—“共名”说—“必然与偶然联系”说—“个性出典型”说—“中介-特殊”说。

5、“特征”的概念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特征化原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6、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英国小说理论家E.M.福斯特把小说人物分成两种,一个是扁平人物,另一个是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并非”真实人物“,近似一种“概念”。

小说家构思的情节支配着人物的行动。

有些小说甚至摆明到以“仁慈”、“勇敢”为角色取名。

圆形人物则有复杂多面的个性及真实的思想情感,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不同的反应。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
供其阅读的话语系统。
具有三个特点:
内指性 心理蕴涵性 阻拒性或陌生化
二文学形象层面
指读者在文学话语的感 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 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具 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 成一个动人的艺术世界。
其特征:1文学形象具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文学形 象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3文学现象是个别与一般 的统一;4文学现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指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
情等各种内容是本文的纵身层次。
又分为三个层面:A是历史内容层面
B是哲学意味层面
C是审美意蕴层面
(二)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 一个概念。 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 ———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 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 但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 发展,成为中心议题。
(三)(意 境
一、意境概念的形成
早在《文心雕龙》和《诗品》中已见端 倪
盛唐王昌龄的《诗格》就直接使用了意 境这个概念
皎然、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 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等观点,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刘熙载的分类 王国维分为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四)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与 审美意象
二、审美意象的基 本特征 :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 征是哲理性
审美意象的表现特 征是象征性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 征是荒诞性
审美意象的分类:分为两种,寓言
式和符号式
所谓寓言式是指通过故事暗示一种哲 理或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1.文本的含义“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1)“言、意、象”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

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

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言语层(1)含义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

文学言语要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2.文学形象层(1)含义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2)特征①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

a.“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b.“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③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④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1)含义文学意蕴层,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2)内容①历史内容层。

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有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②哲学意味层。

文学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

③审美意蕴层。

并非只有历史内容、哲学意味俱全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

有些文学作品的意蕴比较单纯,甚至仅有审美意蕴这个层次,也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论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1. 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2. 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3.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文学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的美学特征(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①特征的含义“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②特征的属性a.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b.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③特征化的含义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称为“特征化”。

④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的两个层次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也就是要调动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等,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①生命的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②灵魂的深度“灵魂的深度”,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

它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a.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b.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

c.要看性格和炅魂是否合乎理想。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1)含义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②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2)说明①典型环境要充分体现现实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典型环境只能有一种模式、一种风貌,作家完全可以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和场景来加工成独特的典型环境。

②每个时代的现实关系,都是通过个别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来体现,因此,典型环境便是特定的“这个”,是富有特征的个别性和概括性的有机统一,任何公式化或概念化的描写,都不算是典型环境。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环境,是指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①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三、意境(一)什么是意境1.“境”的含义意境包括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即“境”。

“境”包括两个部分,即“象”和“象外之象”,又称实境和虚境。

2.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它包括三种类型:(1)景中藏情式。

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3)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2.虚实相生(1)实境“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2)虚境“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①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②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3)实境和虚境的关系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3.韵味无穷“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的分类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1)“花鸟缠绵”是指一种明丽鲜艳的美;(2)“云雷奋发”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3)“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美;(4)“雪月空明”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的分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种分类方法: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2)“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3.其他分类在署名为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中,提出一种三分法:即“以境胜”者,“以意胜”者和“意与境浑”者。

这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三种方式。

四、文学意象(一)意象的四个种类1.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3.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

(二)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1.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2.“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

从它“示义取名”的目的看,已是严格意义上的观念意象。

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往1.文学意象的状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也可以说是“象征意象”。

它在文学作品中实际上也可分两种存在状态:(1)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2)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2.审美意象的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由于意象本质上是“表意之象”,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

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①象征的含义a.狭义: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b.广义: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象征的,此观点缺乏理论针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