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2《认识厘米》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生活中的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时间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厘米的换算和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教学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物体长度,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

3.互助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子、练习本、彩色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桌椅摆放整齐,学生分组就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厘米》。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讲解厘米的换算关系。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厘米标尺的刻度和线条。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实物模型和厘米标尺。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第一篇: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是线段?二、新授1、引入新。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A、“0”在哪儿?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长度》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学生长度概念和测量能力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比较模糊,对厘米的认识更是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测量、观察、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准确地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PPT、实物等。

2.学具:厘米尺、练习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猴请客”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展示不同长度的事物,让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事物长度一样吗?怎么知道它们一样长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讲解厘米的定义和用法。

通过PPT展示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厘米尺的构成,了解1厘米的长度。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让学生初步感知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5篇)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5篇)

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5篇)第一篇:二年级认识厘米教案内容: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教学资源分析: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直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思路: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二、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子找一找1厘米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

进一步认识厘米。

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厘米的应用,培养学生测量和估量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事物的长度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还是空白,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认识厘米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测量和估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认识厘米单位,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厘米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厘米的应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测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生活物品(如玩具、书籍等)、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

2.学具准备:每人一把厘米尺,一份测量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情境的图片(如教室里的桌子、学生的身高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这一数学元素。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我们怎样来表示它们的长度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厘米的概念,展示厘米尺,讲解厘米的定义和用法。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厘米的长度,如用厘米尺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生活物品,用厘米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上。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厘米是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有多长。

2. 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习惯。

教学内容1. 厘米的概念2. 尺子的使用方法3. 长度的测量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表示。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如何正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教学PPT2. 学具:学生用尺子、练习本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引出厘米。

2. 讲解:讲解厘米的定义,展示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对厘米有直观的认识。

3. 演示:演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强调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检查,确保测量准确。

板书设计1. 厘米的定义2. 尺子的使用方法3. 长度的测量作业设计1. 用尺子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用厘米表示。

2. 画出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用厘米标注长度。

课后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使用尺子进行测量?2.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3. 学生是否能够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表示?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学生实际学习和操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和测量能力的掌握。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引入环节情境创设: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书本、铅笔、桌子的长度,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这些长度,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问题启发:向学生提问:“我们如何告诉别人这个物体有多长?”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思考。

讲解环节厘米定义:详细解释厘米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之一,1厘米等于尺子上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直观展示:使用尺子或专门的教具,展示1厘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通过视觉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演示环节尺子使用方法:分步骤演示如何正确放置尺子、对齐起点、读取终点刻度,并强调“0”刻度线的重要性。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练习题2:根据给定的长度,使用直尺画出相应长度的线段,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作品。
-练习题3:比较家中不同物品的长度,将结果填入表格,并进行简单的排序。
2.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测量,如自行车、衣服、鞋子等,将测量过程和结果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100字。
-描述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以及测量心得体会。
-家长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关注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3.家庭合作任务:与家人一起完成一个测量游戏,如“比比谁的长”、“测量接力”等,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测量兴趣。
-家长可拍摄游戏过程的照片或视频,记录下美好的亲子时光。
-学生在班级分享自己的测量游戏经历,培养合作精神。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毫米)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程做好准备。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线段应该怎么测量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出示厘米尺,让学生观察并介绍厘米尺的用途。
2.讲解厘米的定义,展示1厘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亲手触摸,感知厘米的大小。
2.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厘米尺测量线段长度,并将结果记录在任务卡上。
3.各小组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直尺等,让学生独立使用厘米尺进行测量。
2.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并计算出物品的长度。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行简要点评。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厘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厘米,并掌握厘米的基本计量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够将厘米转换为分米,进一步提高计量单位的认知。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卷尺、台历等实物资料。

2.室内或室外环境,提供不同长度的物体供学生测量。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A. 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并询问学生:这些物体有没有什么共同点?2.让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它们都有长度这个量”的结论。

3.再问学生:“怎么称呼量过长度呢?”引导学生回答“长度”。

B. 认识厘米(30分钟)1.教师出示卷尺,介绍卷尺是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

2.可以拿一根长度不一的东西,如一支笔,让学生估算它的长度,并让学生量它的长度,得出厘米的测量值。

3.让学生个别练习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4.小组内分角色,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员为记者,向全班展示小组所测量的物体,并向全班介绍测量结果。

C. 认识分米(20分钟)1.让学生回想刚刚测量物体长度时记录的数值,向学生介绍分米,告诉学生一个分米等于十个厘米。

2.让学生个别练习将厘米转换为分米。

3.让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借助计算器将厘米转换为分米。

D. 巩固练习(20分钟)1.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询问学生有哪些物体可以使用卷尺测量长度。

2.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

四、教学反思1.通过实物的观察和测量,使学生对长度的量、厘米和分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计量单位的转换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五、教学作业1.自己动手寻找不同长度的物体,用卷尺测量长度,并计算出长度的厘米和分米值。

2.家长帮助孩子去超市精选不同长度的食材,并测量其长度,制作一份食材长度表格,写明每种食材的长度以及相应的计量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特点,并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长度单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测量工具、生活物品(如文具、玩具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测量工具、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文具、玩具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长度单位描述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介绍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厘米。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厘米尺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校内)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校内)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校内)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主要包括厘米的定义、厘米与米的关系、用尺子和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有效的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难点:掌握厘米与米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尺子和直尺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实物,直观展示厘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提高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直尺、实物模型等。

2.学具:每人一把尺子、直尺,适量实物模型。

3.课件:相关教学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时商品长度的测量,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长度单位有哪些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

2.呈现(10分钟)讲解厘米的定义,演示厘米与米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尺子,认识厘米刻度,了解1米等于100厘米。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和直尺测量实物模型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案:《认识厘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长度单位》,具体为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厘米,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厘米的概念,厘米与米的关系,用厘米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厘米标尺、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几张不同长度的纸条,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根绳子,让学生猜测它的长度,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

学生可能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厘米的概念。

2. 知识新授(10分钟)教师讲解厘米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巩固新知。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小明身高130厘米,小华比小明高20厘米,小华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 小刚身高140厘米,比小明高3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多少厘米?2. 一本书的长度是26厘米,比一张纸的长度长10厘米,一张纸的长度是多少厘米?5. 巩固拓展(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解答,如: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厘米的定义2. 厘米与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3. 例题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66页的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长度”这个概念;2.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并能够简单进行换算;3.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温故知新:复习之前所学的长度概念;2.学习厘米的概念,并认识厘米标尺;3.进行比较和换算,了解厘米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1. 导入环节(1)采用问答形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回忆一下上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

(2)之后可以引入厘米标尺,让学生观察熟悉这个工具。

2. 学习厘米(1)老师出示厘米标尺让大家观察,然后简单介绍厘米的概念和符号。

(2)老师简单用“比较”的方式来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比较,例如:厘米与米、千米的大小比较等,为下一步的“换算”做好铺垫。

(3)通过展示比较各种长度的小实物,例如铅笔、棒球、手拍等,展示它们的长度,并让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与记录,来更好地理解厘米的概念。

尤其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厘米这个单位的便利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提高认识厘米的兴趣。

3. 换算(1)出示一些真实场景的图像,在其中加入长度单位(含厘米),比如一张标着鱼缸尺寸的图片,或者一张标着学校操场尺寸的图片等等。

(2)告诉学生,怎样通过换算来确定图片的具体长度(或宽度),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换算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免忘记学了的知识。

4. 实践应用(1)选择一些适合本节课程的问题,例如“如果桌子的长度是60厘米,那么15个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 或“这本书是多长?”等。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2)在课堂上,参照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和实践。

例如引导学生用厘米标尺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厘米标尺测量自己手的长度、用厘米标尺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长度等。

切勿因都是刻板的单位名称而使学生感到枯燥、严肃、麻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2.掌握厘米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比较;3.进行长度的测量与换算。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能够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量化厘米;2.能够掌握厘米的换算方法;3.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厘米的使用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量尺或者卷尺,教学PPT;2.准备物品:手表、橡皮擦、笔记本、放大镜等等,用于上课量化。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让学生认识厘米•明确问题:学生是否了解认识厘米的概念?•解决问题:利用PPT向学生介绍厘米的概念,与学生讨论它与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用物品量化厘米•明确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厘米的具体长度?•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些常见物品(如手表、橡皮擦、笔记本、放大镜等),用计量尺或者卷尺测量出它们的长度,对比一下它们的长度,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厘米的换算•明确问题:学生能否掌握厘米的换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多组例题,让学生掌握从厘米到米、从厘米到毫米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对单位换算的意识。

4. 综合练习•明确问题:从认识厘米到掌握厘米的换算,学生是否能够内化知识?•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综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的厘米知识。

四、课堂练习与巩固1.学生在课堂上用计量尺或者卷尺量化物体的长度;2.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些与厘米相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探讨并回答问题;3.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厘米的概念,掌握了厘米的换算方法,并了解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使用厘米的意识,达到了课堂目标。

六、教学反思1.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操作性强,通过实物举例,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入地了解了厘米的概念;2.教学材料选取得当,高度吸引了学生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3.经过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细致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了厘米换算方法和使用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涉及到的知识点是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1.了解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能够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1.米和厘米的概念和区别。

2.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

2.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让学生在讲解教师的引领下观察教室里各种长度的物体,并说出它们的长度是多少。

2.引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第二步:学习厘米的概念和基本使用方法1.让学生观察厘米尺的特点,了解厘米的概念。

并让学生互相测量自己的手指长度并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

2.引导学生将每一根手指的长度都转化为厘米。

第三步:使用米和厘米表示长度,并且进行换算1.学生通过讲师的示范,在黑板上标注出一根1米的直线,并将其划分为10份,个别学生进行1米长的划分工作。

2.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1米有多少厘米,并将厘米值标注在直线上相应的位置上。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估算出自己的身高是多少,使用米和厘米双重计量,并把答案写在纸上。

第四步:课堂练习1.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题目练习,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2.开展小组活动,要求小组内的同学相互配合,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写在纸上,最后在班内展示。

四、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和演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

2.引入实物和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3.通过口算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班内口算成绩。

2.小组活动成果展示。

3.课后练习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1.厘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七、教学资源1.计量工具:厘米尺子,卷尺。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认识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认识厘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用尺量物体,会量,会画1厘米线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直尺。

2. 认识1厘米。

3. 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4. 画线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用尺量物体。

2. 教学难点:认识直尺,画线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谜语“左一尺,右一尺,不是量衣服的尺”引出直尺,引导学生认识直尺。

2. 探究新知(1)认识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说出直尺的特点。

(2)认识1厘米让学生用手指表示1厘米的长度,然后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观察1厘米的长度。

(3)用尺量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用尺量课桌、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尺子。

(4)画线段让学生用尺子画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线段,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直尺的特点2. 1厘米的认识3. 用尺量物体的长度4. 画线段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建立1厘米的表象,使学生学会了用尺量物体和画线段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谜语或其他有趣的方式引入直尺,让学生对直尺产生好奇心。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简短的互动游戏,让学生猜测某个物体的大致长度,然后引入直尺作为测量工具,引发学生对直尺和长度测量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厘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厘米-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认识厘米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正确使用直尺。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内容:1. 认识直尺。

2. 认识1厘米。

3. 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会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直尺。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绳子,三角板,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绳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了解直尺的构造。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了直尺吗?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直尺,看看直尺上有什么?直尺上有数字,有线条,这些线条就是刻度线,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刻度。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1. 认识1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找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上的刻度,看看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从0到1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从1到2之间的距离也是1厘米,以此类推。

2. 测量物体长度。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绳子长度。

师:请同学们用直尺测量一下这条绳子的长度,看看有几个1厘米?测量物体长度时,直尺的0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直尺上的哪个刻度,这个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测量桌子的宽度,并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也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1. 直尺的构造:数字、刻度线。

2. 1厘米的定义:从0到1之间的距离。

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看物体另一端对准直尺上的哪个刻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2 认识厘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2 认识厘米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2 认识厘米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该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单位,并熟悉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2.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口算技巧。

二、教学重点1.认识厘米单位;2.厘米与毫米的关系;3.厘米与米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2.厘米单位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尺子、图片、布置的习题集等;2.学生准备:书包、尺子、课本、习题本。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尺子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回答:“这是一把尺子。

”教师继续问道:“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大家举举手回答一下。

”并引导学生回答:“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认识厘米单位,学习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以及厘米在实践中的应用。

5.2 观察物体长度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物品的图片,如钢笔、橡皮擦等,让学生估算一下它们的长度,然后使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学生可以将估算和测量的长度进行比较,看看哪些物品的长度估算准确。

5.3 认识厘米教师将一把实物尺子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课桌、椅子等物品的长度,并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有厘米、毫米等单位,然后介绍厘米的概念,并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出1厘米的长度,并帮助学生将1厘米的长度划分成10份,即1厘米=10毫米。

5.4 认识米教师介绍米的概念,并让学生了解1米的长度,并引导学生发现1米=100厘米。

5.5 厘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如将10厘米换算成毫米、将150毫米换算成厘米等。

5.6 实际应用教师介绍厘米单位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自己的身高和课桌的高度,并将结果用厘米表示。

5.7 进行练习教师布置习题,让学生逐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厘米的定义和换算;2.了解长度量测的基本单位;3.能应用所学知识测量物体长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厘米的定义和换算;2.教学难点:厘米的应用及量测的精度掌握。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书、铅笔、橡皮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长度,如何测量长度。

激发学生对于长度的认识。

2.讲解(15分钟)1.定义厘米:厘米是长度量测的一种单位。

1厘米等于10毫米,读作“离米”;2.换算:厘米可以换算为毫米,1厘米等于10毫米;3.讲解“厘米尺”的使用方法:厘米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需要从0刻度开始读数,小数点后最多保留一位。

3.实践(25分钟)1.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测量物品的长度,比较大小;2.带领学生观察教师用厘米尺测量物品的过程,让学生掌握使用方法;3.分组让学生各自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4.让学生自己发现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与厘米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测量精度、问题解决能力等;2.学生提交练习题的答案,通过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以调整教学方法;3.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2.在实践环节中,应提供各种日常物品,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测量,从中学习。

3.我们作为老师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要把知识点放入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之中,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更好地应用所学。

六、教学反馈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厘米进行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定义和使用方式、实践测量,让学生掌握了厘米的概念、应用和换算。

学生对于测量长度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了测量精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区级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区级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区级公开课《认识厘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能够运用厘米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认知,但是对于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理解厘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厘米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厘米的概念。

2.掌握厘米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厘米。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认识厘米。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道具,如尺子、绳子、物体等。

2.准备厘米标尺。

3.准备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实物道具,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有多长?我们应该如何表示它们的长度?”然后,教师引入厘米的概念,解释厘米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厘米标尺给学生,让学生亲自测量实物道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厘米的换算方法。

同时,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厘米?教室的宽度是多少厘米?”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说出厘米的含义和符号;2.能够用比较长的直尺学测量厘米;3.能够准确地读出直尺上厘米的数值;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些简单的物品长度;5.能够在游戏中学习与发现厘米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和符号,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熟练掌握测量厘米的方法;2.教学难点:通过游戏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厘米的概念,掌握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直尺等测量工具、桌球杆、橡皮、以上物品的图示及厘米符号和含义的PPT。

2.学生准备:课本、笔、直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步骤导入新知识1.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并与本次学习内容进行联系,如:上节课学习了什么?跟本节课有什么联系呢?2.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厘米符号和含义。

通过对比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厘米是长度单位的一种,通常符号为“cm”。

学习新知识1.讲解正式开始前,可以先让学生用直尺感受、摆弄一下,解除他们对直尺的陌生感。

2.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重点和目标。

3.引导学生用直尺量一下自己折叠好的半张A4纸的长度,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不熟悉的长度单位,叫做厘米。

4.通过PPT,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测量厘米的方法。

如:直接在物体上作出“基准线”,用直尺放在基准线旁边,感官上判断直尺与物品的相对位置,记下最后一条标尺的数值。

5.利用PPT和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厘米”这个数字的位置,感受直尺上的最小刻度,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长度时的减法方法。

6.根据所学方法,让学生测量课桌、自己的手臂等物品长度,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操作练习1.利用情境教学,利用桌球杆的长度和橡皮的长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讨“相等”与“不等”的概念。

并通过探究,引出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小数中的小数点表示了整数和1/10之间的关系。

2.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认识和掌握厘米的概念,如“一站到底”的游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息烽县石硐小学孙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

(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

)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 交流测量的结果。

4. 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

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 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
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

“CM”代表“厘米”。

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 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

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

(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

(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

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

2. 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

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

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出示测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 0 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图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四、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4厘米的线段。

1、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直尺测量长度。

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你觉得怎样?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和更长的测量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