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赵显文(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冀东油田)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施,迫切地要求作为生产力载体的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生态、地理学者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都也有一定的研究,同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发展。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对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成长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21世纪议程》在全球范围内的贯彻实施,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组,1994),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是: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衣农,1997),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被纳入我国“九五”计划之中(人民日报,1994)。一些大城市也先后为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分别将其纳入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等,1996;北京市计划委员会,1997;广州市计划委员会,1997;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1995)。随着可持续发展实践工作的开展,我国城市经济、环境生态、地理工作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展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下面对我国各学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如下:
1.经济学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西方城市发展一般模型研究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进展演替过程(Batty,1995)。在其时间演替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由于出现数量与质量上的不协调,因而发展过程包括起动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发展顶极期。我国
7)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道德意识(沈清基,1996)。
其次调控主要措施为:1)确定人口适宜容量。
2)研究土地利用适宜性程度。3)推进产业结构模式演进。
4)建立市区与郊区复合生态系统。5)防治城市污染。
6)保护城市生物,增加开阔空间。
7)提高资源利用率。(王祥荣,1995;沈清基,1996;黄耀志,1996;董雅文,1996;蔡雨亭,1997)。3.地理学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地理学比较注重区域,因此研究多从人地关系入手,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蔡建霞,1996)。许多学者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对象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简称为PRED)系统(张志强,1995;秦耀辰,1997;林逢春等,1995),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研究其各要素的有机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体(张林泉,1994),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中、低层次(龚建华,1996),其系统演变发展有四种类型:
1)贫困状态,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脱贫,如何维持社会系统中人口的生存是当务之急,社会经济实力承受不了可持续的代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不存在的。
2)温饱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脱贫,二是寻求发展机遇,可持续发展开始提上议程,称为初级可持续发展。
3)小康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摆在重要议程,为中等可持续发展。
4)富裕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居主要地位,可以普遍实行不污染只治理或不污染还能优化的发展战略,成为高级可持续发展。
陆地系统科学和人地相互作用潜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
论基础(黄秉维等,1996;秦耀辰,1997),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规划、监测和调控区域的系统演进(申玉铭等,1997;秦耀辰,1997)。而地理学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则相对甚少,不过一些学者也做了初步的探讨。顾朝林(1994)从研究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入手,在分析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向: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整治处理技术等。
2)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针对大都市经济衰退,重点研究大都市区经济重振、现代企业制度、新型宏观调控体系制度等。
3)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针对中小城市地域空间迅速蔓延,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重点研究郊区化、开发区、住房和土地市场影响等。
4)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针对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研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乡镇小工业区建设。张新生等(1997)从城市系统演变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空复合的反馈—调控过程,其内涵具有空间性、时序性、约束性、区域性和反馈与调控性,并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北海城市空间增长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出可持续发展方案。王益祥(1994)和王玉亮(1995)分别就上海与广州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指出在保持适宜的人口载量、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的基础上,搞好土地功能置换。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国内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方法,但一此学者也用复合法(层次分析法—AHP)作了一些尝试。海热提・涂尔逊(1997)把城市发展各要素
综合为“发展持续度”、“发展协调度”、“发展水平”三个指标,最后目标为“发展满意度”,来综合评定城市持续发展,并应用到乌鲁木齐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得出乌市的可持续发展满意度低于全国城市满意度的平均值。吴林娣等(1995)和杨贤智等(1996)把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归纳为“经济指数”、“社会指数”和“环境指数”,并最终合并为“综合指数”(“协调度”),同时应用该方法把上海与国际上的大城市来比较,得出上海城市的发展,目前为不协调发展水平,但到2010年将达到比较协调水平。罗税等(1992)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生活文化生活
三个复合指标评价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凌亢等将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资源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四方面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统一、可比性和可靠性相统一、相关性和整体性
9
42001年第1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3月
© 1995-2006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 td.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