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目的论
四、教育目的论
施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英国的托马斯· 莫尔论述了人的个性发展以及教育对个性 发展的作用,提出劳动教育,论证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 劳动。 法国卢梭、狄德罗和爱尔维修 通过“健全的教育”, 培养“健全的人格”。 瑞士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人的天性和形成完善的人。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
教育原理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案例: 1998年13岁时以628的高分被华中理工大学录取,成为 华中地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通过正常途径考入大学的学生。
聂愿愿的妈妈说:愿愿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他爸爸教出来的,是他自己
学出来的。他8岁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到11岁再回到学校,在这4年的时间 里,他学完了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课程,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50天在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 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 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发展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
教育学教育目的论
古代教育目的论
培养德行
古代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和行为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
会责任。
传承文化
古代教育通过传授经典和传统文化, 使学生了解和继承文化遗产。
培养官吏
古代教育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官吏 和人才,为国家治理和发展服务。
近代教育目的论
培养公民素质
近代教育注重培养公民的 素质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的能力。
04
教育学教育目的论的实践应用
教育政策制定
政策目标明确
教育政策制定应以教育目的论为 指导,明确政策目标,确保教育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政策内容具体
政策内容应具体明确,包括课程 设置、教学要求、评估标准等方
面,以便学校和教师实施。
政策实施监督
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教育 政策的有效实施,并根据实际情
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总结词
文化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应以传承和发展文化为宗旨,通过培养具有文化 素养和创造力的人才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承和发展文化,强调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力。它主张 教育应关注文化传承和创新,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学习,以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追求知识
近代教育强调对知识的追 求和掌握,以促进科学技 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
近代教育旨在培养经济发 展所需的人才,推动国家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现代教育目的论
个性发展
终身学习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 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现代教育鼓励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 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发展 需求。
VS
详细描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论
创造精神和开放的胸怀只有与崇高的理想相结合才具有方向性。
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在诸育关系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因材施教的关心
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人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在新形势下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1)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
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2)实践能力
参加适度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3)开放思维
即要改革单一的思维参照标准,扩大思维的空间范围,特别要具有在国际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是能力。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学教育目的论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 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第15页,共49页。
这种理论的观点
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 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 于社会; 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 结果的评价标准。
第16页,共49页。
第25页,共49页。
• 2002年出国更热,北大学生出国被拒绝很 少,多数学生是自费出国留学。尤其是理 工科出国率非常高。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 出国率更高,有的几乎全班端。
• 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 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 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 ;这几年更是增长强劲。
一方面,“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因为各育之间是 相对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 、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 用。
另一方面,“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 相促进的。 所以,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 现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 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 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5页,共49页。
• 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 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 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第8页,共49页。
2、生产关系的影响
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 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 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 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目的的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目的的理论由于教育目的首先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理想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教育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念和理论。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是中国的荀子,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赫尔巴特、涂尔干,法国的孔德,美国的巴格莱、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和纳托普。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学记》就说:“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修身为本,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论语》在谈学道时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与此相似的是,柏拉图亦在其《理想国》中认为,教育应当因人而异,对平民阶级要培养他们勤劳和节制的美德;对军人应当培育他们勇敢的精神;而对最高统治者的教育则应使他们具有把握世界的智慧,具有“哲学王”的特征。
实际上,柏拉图所主张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应当为维护奴隶社会的社会秩序服务。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
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
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
社会学家那笃尔普认为:“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
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社会学家涂尔干也说:“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事物而获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获营养。
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
”在此基础上,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
那笃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
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教育目的的理论
教育目的的理论是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论性探讨。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以及教育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理论:1. 宗教本位论:在中世纪西欧,教育目的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代表人物如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培养虔信的宗教人士。
这种观点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2. 社会本位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
教育应强调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责任,以确保个体能够适应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3.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以个体的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应促进个体的自由、独立和创造力,使个体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
4. 教育无目的论:约翰·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
他反对将教育视为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而是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活动本身。
5. 全面发展论:这种理论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它倡导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个体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体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
6. 终身教育论:终身教育论认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仅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贯穿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
这种观点强调教育应适应个体不断变化的需求,支持个体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这些理论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和期望。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目的往往是多种理论的综合体现,旨在平衡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促进教育的公平、有效和创新。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2019年文档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Herbart。
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人们誉为“科学教育之父”。
他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我国受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也不无参考价值。
一、对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理解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把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最高目的――道德,一般目的――“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称“道德的且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来某些时候按照他们的心向或多或少地会遇到的目的;“必要的目的”则是指学生将来不管会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
在赫尔巴特看来,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中,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他明确指出:“一个青年人纯粹出于得到好处的目的想向某一位教师学习什么本好像他选择什么颜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领和知识,色的衣料做衣衫一样。
但是他的思想范围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
”这就是说,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盲目的冲动,成为安分守己以及毫不怀疑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作为最高目的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道德”是他的教育理想。
而选择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是教育实践中的可能的和必要的目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体现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前者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理想,后者是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理论
教育目的理论_教育目的发展史上,有两种长期对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考试中需要把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一一对应起来。
(一)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涂尔干、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孔德、纳托普、巴格莱(要素)、白尔格门等。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因此,教育要从“礼”这一需要出发,须以“礼义”加以教化。
巴格莱反对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训练人的智慧,以使教育成为稳定现存秩序的一种方法。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提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合格公民”。
德国教育家纳托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涂尔干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是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白尔格门:“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二)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卢梭、帕克、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罗杰斯、马斯洛、马利坦、爱伦凯、柰勒、萨特(存在主义流派)、赫钦斯(永恒主义流派)等。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说:“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都是一样的,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
马利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因此,儿童的教育要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远离充满罪恶的城市,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淳朴环境中,把他们从社会的不良影响下挽救出来,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增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精神力量和道德品质,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立行为能力、自治的成人。
”1。
身体健康:杜威认为个体的一切活动,从他的体格的增进到他的智力的发展,都是和谐统一的。
这种完善主要表现在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展上。
他主张通过适当的劳动去达到强壮的身体,这种劳动包括三种类型,即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2。
精神力量:他说,在健康的心理情绪下,工作者会感到乐趣,会觉得有使命感。
要培养学生有勇气,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胆怯。
要给学生灌输战斗的思想,如果学生缺乏勇气,就不敢与人竞争。
我们要让学生树立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坚决服从命令,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
但杜威并不否认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只承认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他说,良好的环境不只是物质的充足和安全,还应该包括美好的社会制度和适宜的社会风气,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等。
他特别强调了后两点,因为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
因此,杜威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一种健康的、民主的、温暖和关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朝向集体目标,互助友爱,培养合作精神,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3。
道德品质:在杜威看来,个体的道德品质就是他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养成的那些稳固而内在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构成了他本人的个性。
这些个性不仅仅是他对人对己的态度,也包含了他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
而培养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就是要给儿童提供有利于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各种条件,创设具有民主性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儿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真诚的、亲密的、积极的关系,注重从事生产劳动和参加社会活动,反对儿童教育的独断性和专制主义。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既指个人的内在本性,又指个人对于其它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所以,个人本位又称自我本位。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发展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有益的经验。
04教学目的论
• 价值评价:是指学习者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 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包括接受、偏好某 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出奉献。例如: 欣赏文学作品,在讨论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刻苦学习外语等。
•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 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 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 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 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 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一般明 确地指出教育的性质、教育目的以及实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 机械动作:指经过一定程度的练习,学习者的反应已形成习 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操 作的熟练性以准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
• 适应:此阶段练就的动作技能具有应变能力。
• 创作:学习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创造新动作技能 的能力。
•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 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 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 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黄济《现代教育论》)
• 简单地说,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 育活动结果的设计以及借助一定教育手段通 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去达到某种结果的设计。 (孙喜亭:《教育原理》)
(2)提高目标(向上目标):要求学生向一定目标提高 和发展或期待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或深化。 例逻辑思维力、鉴赏力等。
教育目的论
着眼于现实的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现实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人 教育就是生活过程的不断变化, 教育就是生活过程的不断变化,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 不断地改造或改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不断地改造或改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 即社会。 即社会。
预示着未来的教育目的
富尔认为: 富尔认为:教育应该为一个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 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 世纪上半叶,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 世纪上半叶 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 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 代表。 代表。 比较系统地提出个人本位观点的是法国资 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 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他主张教育必须适应 儿童的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个性, 儿童的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个性,强 调儿童的直接经验和身心自由发展。 调儿童的直接经验和身心自由发展。这种从人 的本性出发培养人的思想,经过裴斯泰洛齐、 的本性出发培养人的思想,经过裴斯泰洛齐、 康德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个人本位论 形成了完善的个人本位论。 康德等人的发展 形成了完善的个人本位论。
乌申斯基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乌申斯基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物奠基时, 如果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物奠基时,连要建筑 什么东西都回答不出来,那你将对他说什么呢?同样, 什么东西都回答不出来,那你将对他说什么呢?同样, 如果一个教育者不能明确地说出他教育活动的目的, 如果一个教育者不能明确地说出他教育活动的目的, 那你将会说出对建筑师同样的话来。因此, 那你将会说出对建筑师同样的话来。因此,当我们把 儿童纯洁和易感的心灵托付给教育, 儿童纯洁和易感的心灵托付给教育,我们完全有理由 去问教育者,他将在他的工作中追求什么目的, 去问教育者,他将在他的工作中追求什么目的,并要 求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而断然的答复。 求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而断然的答复。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明显的片面性。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个人”展开。
教育目的理论
教育目的理论教育目的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和社会与人的发展辩证统一论。
其中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和教育无目的论要着重进行学习。
这些理论可以从教育目的的理论观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进行考察。
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需要从每一种理论的含义出发去理解,在记忆人物的时候可以利用编口诀等方式来记忆,在做题的时候抓住关键点作答。
接下来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我们来展开进行学习。
一、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应当为宗教发展所服务,使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
代表人物包括奥古斯丁等人。
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当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孔德更加关注的是社会方面的重要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公民。
”这也是非常明显的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柏拉图强调要培养哲学王来治理国家。
涂尔干认为:“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涂尔干关注的是使青年成为社会中的人,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这些人物在进行记忆时可以采用编歌诀的方式,记做“黑社会孔赫柏拉涂”。
“黑”无实际含义;“社会”指的是社会本位论;“孔”指孔德;“赫”指赫尔巴特;“柏拉”指柏拉图;“涂”指涂尔干。
三、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当从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关注人的价值、潜能、个性及创造力等的充分发挥。
例如:卢梭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罗杰斯心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
《教育哲学》习题与答案
《教育哲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领域基本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和过程等根本性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2. 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指关于教育最终目标或理想状态的学说体系,涉及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等问题。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同期待和要求。
3.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不论其性别、种族、民族、经济状况、家庭背景等因素,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得到公正对待。
4. 教育本质观:教育本质观是对教育内在属性和特性的哲学思考,通常包括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其与个体、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根本性认识和把握。
5. 自我实现教育理论:自我实现教育理论源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开发,主张通过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非指导性教学法。
二、填空题1. _________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它关注教育活动应当培养具有何种品质和能力的人。
(答案:教育目的)2.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体现了_________的教育理念。
(答案:教育公平)3. _________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每个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答案:人本主义教育哲学)4. 在教育过程中,_________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答案:因材施教)5. _________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强调个人自由与责任,主张教育应培养独立自主、能批判反思的人。
(答案: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C)A. 康德B. 赫尔巴特C. 杜威D. 卢梭2. 关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 教育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也包括结果公平B. 教育公平涉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C. 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D. 教育公平意味着所有学生必须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和成果3. 以下哪种教育观念强调知识的主观建构,而非被动接受?(B)A. 知识传授观B. 建构主义观C. 实用主义观D. 理性主义观4. 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引导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家是:(D)A. 夸美纽斯B. 赫尔巴特C. 斯宾塞D. 卢梭5. 下列哪一种教育哲学流派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品性的培养?(A)A. 人文主义教育哲学B.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C.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D. 技术理性主义教育哲学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教育哲学的研究范畴?(ABCD)A. 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B. 教育制度与政策C. 教育伦理与道德D. 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E. 教育经济效益分析2. 下列哪些教育哲学流派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AC)A.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B. 理性主义教育哲学C.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D.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E.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3. 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ABCD)A. 机会均等B. 资源配置公平C. 过程公平D. 结果公平E. 所有学生获得完全相同的发展水平4. 以下哪些教育家的观点有助于理解教育的本质?(ABC)A.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B. 卢梭的“回归自然”C. 康德的“人是目的本身”D. 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论”E. 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5. 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体现在:(ABCD)A. 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B. 影响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C. 审视和评价教育政策的价值合理性D. 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信念和价值观E. 直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五、判断题1. 教育哲学是一门纯理论性学科,与实际教育工作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西方,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古希腊的雅典 培养自由人,要求平衡和谐发展 西欧封建社会 教会学校培养僧侣 世俗培养骑士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培养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 16、17世纪 泛智主义(培根、夸美纽斯) 培养绅士(洛克) 18、19世纪 自我发展(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多方面兴趣、道德的目的(赫尔巴特) 为“完满生活”准备 (斯宾塞) 20世纪 实用主义教育目的(杜威)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定义: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 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2、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
(1) 个人本位论
卢梭对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新型人物)的描 述:这种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具有农夫的或运 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身体健康,感觉 灵敏,理性发达;不曾受到社会传统的摧残,未被 旧有的模型铸成固定的形式;有着发展成为各种人 才的条件,能适应时势的要求而承担应当承担的使 命。 -------在当代,人本主义者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 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 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的组成: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
培养目标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案例: 1998年13岁时以628的高分被华中理工大学录取,成为 华中地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通过正常途径考入大学的学生。
聂愿愿的妈妈说:愿愿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他爸爸教出来的,是他自己
学出来的。他8岁离开学校回到家里,到11岁再回到学校,在这4年的时间 里,他学完了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课程,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50天在学习。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性质是由一定社会 的政治、经济直接决定的 (二)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的制约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 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
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历史上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例进行分析。
第四章 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对人的培养规 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 下一张幻灯片 ◆狭义: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身心发 展的需要,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 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别人要我的学生做军人,做教士,或者做律师,我没 有意见,……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门下出 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 他首先是: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论
(1)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
个体 →社会 :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
重要内容。 个体←社会:提客观要求;提供条件;制约发 展的性质、内容和程度。 (2)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一致
4、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问题: (1)以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为导向。 (2)适应于超越问题。 (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4)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3)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问题
刚开始,愿愿受不了这个苦,爱玩,对爸爸布置的作业总打折扣。他爸爸
就对他拳打脚踢,父子关系很紧张。愿愿经常天真地说他恨爸爸,要把爸 爸杀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学得得心应手,父子关系也渐渐缓和了。愿 愿的爸爸武汉大学肆业,后来在中学教书,为了儿子辞掉了公职。
1998年的高考,他每科都是第一个走出考场。成绩名列该校第一名。记者
我们有责任把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 面前,而经常地把它看清楚,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 时,能慎重地针对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 法。[英]斯宾塞 我愿提出四种特性,在我看来,他们共同形成理想品 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英]罗素
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一种设 计。 其次,教育目的的提出必须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 的需要。 第三,狭义的教育目的在我国一般是指国家正式 颁布的教育目的。
原始社会:氏族巩固与延续 我国: 奴隶社会:“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清政府1906年规定:“忠君、尊孔、尚功、尚武、尚 实”。 辛亥革命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注重 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 育完善其道德”。 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2)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涂 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 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3)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就是儿童个人经验的
不断积累。在北美、欧亚许多国家流行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 结合起来,既重视人的价值又重视社会的需要, 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为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所接受
采访他时问:现在还恨不恨爸爸。他当即摇了摇头,说:爸爸完全是为了 我好,他为了我牺牲了很多,我现在感激他。我要更努力学习考上博士让 他高兴。谈起这次高考,聂愿愿说:“这次丢分主要在实验题上,到参加 高考,我没做过一次物理和化学实验,甚至试管和烧杯都没摸过。”
聂愿愿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得到发展?
请运用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对上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