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合集下载

实验3-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

实验3-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

实验三 金属材料的压缩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Q235 钢)的压缩屈服点sc σ和铸铁的抗压强度bc σ。

2.观察、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压缩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二、设备和仪器1.WES-600S 型电液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试样采用1525ϕ⨯(名义尺寸)的圆柱形试样。

四、实验原理低碳钢(Q235 钢)试样压缩图如图3-1b 所示。

试样开始变形时,服从胡克定律,呈直线上升,此后变形增长很快,材料屈服。

此时载荷暂时保持恒定或稍有减小,这暂时的恒定值或减小的最小值即为压缩屈服载荷F SC 。

有时屈服阶段出现多个波峰波谷,则取第一个波谷之后的最低载荷为压缩屈服载荷F SC 。

尔后图形呈曲线上升,随着塑性变形的增长,试样横截面相应增大,增大了的截面又能承受更大的载荷。

试样愈压愈扁,甚至可以压成薄饼形状(如图3-1a 所示)而不破裂,因此测不出抗压强度。

铸铁试样压缩图如图3-2a 所示。

载荷达最大值F bc 后稍有下降,然后破裂,能听到沉闷的破裂声。

铸铁试样破裂后呈鼓形,破裂面与轴线大约成45o,这主要是由切应力造成的。

图3-1 低碳钢试样压缩图 图3-2 铸铁试样压缩图五、实验步骤1.测量试样尺寸用游标卡尺在试样高度重点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测量直径,取其平均值,记录数据。

2.开机打开试验机及计算机系统电源。

3.实验参数设置按实验要术,通过试验机操作软件设量试样尺寸等实验参数。

4.测试通过试验机操作软件控制横梁移动对试样进行加载,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曲线及数字显示窗口的变化。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记求并保存实验数据。

5.实验数据分析及输出根据实验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打印机输出实验结果及曲线。

6.断后试样观察及测量取下试样,注意观察试样的断口。

根据实验要求测量试样的延伸率及断面收缩率 7.关机关闭试验机和计算机系统电源。

清理实验现场.将相关仪器还原。

六、实验结果处理1. 参考表3-1记录实验原始数据。

电路实验报告_3

电路实验报告_3

实验一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一、实验目的1.学会识别常用电路元件的方法2.掌握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方法3.熟悉实验台上直流电工仪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二、原理说明电路元件的特性一般可用该元件上的端电压U 与通过该元件的电流I之间的函数关系I=f(U)来表示,即用I-U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来表征,这条曲线称为该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电阻元件是电路中最常见的元件,有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之分。

实际电路中很少是仅由电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平移动”电路,而非线性器件却常常有着广泛的使用,例如非线性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可以把交流信号变换成直流量,在电路中起着整流作用。

万用表的欧姆档只能在某一特定的U和I下测出对应的电阻值,因而不能测出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

一般是用含源电路“在线”状态下测量元件的端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值,进而由公式R=U/I求测电阻值。

1.线性电阻器的伏安特性符合欧姆定律U=RI,其阻值不随电压或电流值的变化而变化,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如图1-1(a)所示,该直线的斜率等于该电阻器的电阻值。

图1-1 元件的伏安特性2.白炽灯可以视为一种电阻元件,其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一般灯泡的“冷电阻”与“热电阻”的阻值可以相差几倍至十几倍。

通过白炽灯的电流越大,其温度越高,阻值也越大,即对一组变化的电压值和对应的电流值,所得U/I不是一个常数,所以它的伏安特性是非线性的,如图1-1(b)所示。

3.半导体二极管也是一种非线性电阻元件,其伏安特性如图1-1(c)所示。

二极管的电阻值随电压或电流的大小、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它的正向压降很小(一般锗管约为0.2~0.3V,硅管约为0.5~0.7V),正向电流随正向压降的升高而急剧上升,而反向电压从零一直增加到十几至几十伏时,其反向电流增加很小,粗略地可视为零。

发光二极管正向电压在0.5~2.5V 之间时,正向电流有很大变化。

可见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但反向电压加得过高,超过管子的极限值,则会导致管子击穿损坏。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三

实验三实验项目名称:实验3 文字信息实验过程及内容:一、(一)基础操作1. 启动Microsoft Word 2010,输入个人简历的相关信息。

输入完成后,将文档另存为:个人简历.docx。

(书本案例3-2)1)输入RESUME后按Enter即可换行2)在第五段输入“姓名:马腾飞”时,由于已经输入过一次了,可以直接复制粘贴。

长按鼠标左键选中“姓名:马腾飞”,单击右键,弹出菜单,在菜单中选择复制。

再将光标移动到需要粘贴的位置,在键盘上按“C TRL+V”即可完成。

3)输入完内容后,在左上角点击“保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更改文件名,以及选定保存地址后,单击“保存”。

2. 打开个人简历文档,设置标题“个人概况”格式,字体:楷体、小四,深蓝色,加宽2磅,对整行加下划线、橙色;整行底纹:淡橙色。

(书本案例3-5)1)选中“个人概况”,在弹出的菜单中找到字体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楷体”,再找到字号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小四”。

然后找到字体颜色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深蓝色”。

2)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字体”选项,进入对话框,切换至对话框的“高级”选项卡。

点击“间距”的下拉按钮选择“加宽”,在磅值(B)中更改为2磅。

再切换到“字体”选项卡,点击“下划线类型”的下拉按钮,选择所需的下划线线型,点击“下划线颜色”下拉按钮并选择橙色的下划线颜色。

查看“预览”,确认无误后单击“确定”按钮。

3)选中“个人概况”,点击Word上方的“设计”选项,在最右边的页面背景内点击页面边框,在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底纹”选项卡,点击“填充”的下拉按钮,选择淡橙色。

点击“应用于”的下拉按钮,选择“文字”选项。

在“预览”区查看,确认无误后点击“确定”即可。

效果如下图所示3.书本案例3-61)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段落”,进入对话框后更改“段前”的数据为1行,“段后”的数据为1行,特殊格式为“无”。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中考物理常考实验3——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纸板、温度计、细线、火柴、停表。

部分器材的作用(1)石棉网:使烧杯底部 受热均匀 。

(2)纸板: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按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

当水温升至90 ℃时开始计时,每隔0.5 min 记录一次数据,直到水沸腾5 min 为止。

【实验现象】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产生的气泡较少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大变小。

(如图甲) 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有大量气泡产生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变大。

(如图乙)甲 乙【实验结论】根据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如下:根据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注意事项】(1)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减少水的质量;②使用初温较高的水;③使用带孔的纸板。

(2)水沸腾时,看到的大量“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是液态的水。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到的。

实验三: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考点梳理(3)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测出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持续吸热的方法:停止加热,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

(5)撤去酒精灯后,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仍能继续吸热。

(6)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1.(2018广西柳州)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如表:时间t /min 0 1 2 3 4 5 6 温度t /℃90949799999999(1)水温可用_____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2)图_______ (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形;(3)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4)实验显示: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 。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02/H202)=0.68V,小于 MnO2 或 MnO4-,作氧化剂时相应电对的电极电势,则要发
生下列反应:
������������������2 + ������2������2 + ������+ → ������������2+ + ������2 ������������������4− + ������2������ + ������+ → ������������2+ + ������2 上述两个反应可以发生。把 H202 作氧化剂与作还原剂的两个反应合并成一个总反
发生。因为此时������ ⊝ ������������ >0,氧化剂、还原剂浓度或压力的改变不会改变������ ⊝ ������������ 的符 号。
2.H202 的氧化、还原性 H202 中氧的氧化值为-1,它既可作氧化剂,使氧化值降低为-2,生成 H20 或 OH-; 又可作还原剂,使氧化值升高为 0,生成 02。H202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到底起氧化剂 还是还原剂作用,要根据另一个反应物而定。若另一反应物只能作还原剂,如 I-离 子,则 H202 在反应中起氧化剂作用。若另一个反应物只能作氧化剂,如 MnO4-离子, 则 H202 在反应中起还原剂作用。至于反应能否发生,可根据所在两个电对的电极 电势 E 判定。若另一个反应物既可作氧化剂也可作还原剂,如 Fe2+离子,那么可先 写出两个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是由下列两方面决定的。
(1)电极电势 当反应的速率均很快时,由电极电势决定其产物。如 MnO4-在
酸性条件下被 H2SO4 还原,其还原产物由电极电势决定,锰在酸性介质中元素电势

实验3线性电路叠加原理和齐次性的验证理论计算

实验3线性电路叠加原理和齐次性的验证理论计算

实验3线性电路叠加原理和齐次性的验证理论计算实验三线性电路叠加原理和齐次性的验证理论计算1、当U1单独作⽤时,⽤⽹孔分析法可得:2、当 U2 单独作⽤时,⽅法与“ 1” 相同,求得:l 1= -1.98mA ,l 2= 3.593mA ,l 3=2.395mAU AB = -I 2R 2= -3.593V ,U CD = -12R 5= -1.186V , U AD =I 3R 3=1.221V , U DE =I 1 R 4=-0.611V , U FA =I 1R 1=-0.611V 3、当 U1、U2 共同作⽤时,⽅法与“ 1 ”相同,求得:h= 7.44mA ,l 2=1.198mA ,l 3=8.642mA U AB = -I 2R 2=1.198V ,U CD = -l 2R 5= -0.395V ,U AD =l 3R 3=4.407V ,U DE =I 1R 4=3.796V ,U FA =I 1R 1=3.796VI 3=1l +l 2U i =l i R 1+I 3R 3+I 1R 4 0=l 2R 5+12R 2+13R 3』l 3=l 1 + I 2 0=l 1 R 3+I 2 ( R 2+R 3+R 5)l 2= -2.397mAU AB = -l 2R 2=2.397V ,U CD = -l 2R 5=0.791V ,U AD =I 3R 3=3.184V ,> ⼖⼆> l 3=6.245mAU DE =I 1R 4=4.407V , U FA =I 1R 1=4.407V U 1 = l 1 ( R i + R 3+ R 4)+l 2R 3 11=8.642mA4、当2U2 单独作⽤时,⽅法与“ 1” 相同,求得:I i= -2.395mA , I2= 7.184mA , b=4.791mAU AB= -I 2R2=-7.985V , U CD= -bR5= -2.371V , U AD=I 3R3=2.443V , U DE=I I R4=-1.222V , U FA=I I R I=-1.222V5、当R5换为⼆极管时,计算较复杂,可以根据⼆极管的类型假设其正向导通电压U D,如1N4007为0.7V,按照上述⽅法,如果U CD⼤于U D,则U CD恒等于0.7V,可以求得各个电流和电压值,否则12⽀路截⽌,12就为0。

实验3 (只看)洛埃镜干涉实验

实验3 (只看)洛埃镜干涉实验
目的】
1、理解杨氏干涉原理并掌握干涉光路的调节; 2、实现、观察洛埃镜干涉实验并测量光波波长; 3、观察菲涅耳双面镜干涉现象。
【实验原理】
洛埃(Loyd)镜干涉实验仅应用一块平面镜的反射来获得干涉现象,其装置如图 3—1 所 示,点光源 S 放在离平面镜 M 相当远并且接近镜平面的地方,S 发出的光波一部分直接射 到观察屏 Π 上,另一部分以很大的入射角(接近掠入射)投射到平面镜 M 上,再经平面镜反 射到达观察屏 Π。两部分光波由同一光波分割出来,因而是相干光波,S 本身就是相应的相 干光源之一(图中括号里的 S1), 其像 S2 是另外的相干光源。 因为光束在镜面上接近于掠入射, 所以 S1(S)和 S2 相距不远,两个光束强度相近。图中的阴影部分是干涉场。 到达观察屏 Π 上 P 点的两相干光波之一经平面镜的反射有了 π 的位相变化。于是它们 的光程差必须加上这一附加程差 λ/2: Δ=lx/d+λ/2 (3—1) 其中 x 是 P0 到 P 之间的距离,P0 为观察屏中心点。 如果把观察屏 Π 移到平面镜的右端,则 P0 点的光程差等于 λ/2,因而 P0 点是一暗点, 实验也确实如此。 这一实验事实也是光在光疏—光密介质分界面上反射时产生 π 的位相突变 的最早的实验证明。 S S1 S(S1) l S2 M d 图 3—1 洛埃镜干涉装置示意图 P P0 Π 图 3—2 l S2 α d 菲涅耳双面镜示意图 Π M1 P0 K
3
图 3—3 (7)、 参看图 3—1, 激光波长 λ=632.8nm, 仔细测量出 d 及干涉条纹间距 Δe, 计算出 l/2, 填好表 1; 表1 λ (nm) 632.8 (8)、在(7)的基础上调节螺旋 A 以改变 l/2,再仔细测量出 d 及新的干涉条纹间距 Δe、

实验三 三态门实验报告

实验三 三态门实验报告

实验三三态门实验报告实验三三态门实验报告引言:在数字电路中,门电路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之一。

而三态门是一种特殊的门电路,它具有三种输出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搭建和测试三态门电路,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和测试三态门电路,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特性。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三态门的概念和功能;2. 学会使用逻辑门芯片搭建三态门电路;3. 掌握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和切换条件。

二、实验器材和仪器1. 逻辑门芯片:74LS125或74HC125;2. 面包板、导线等实验器材;3. 示波器、数字万用表等测量仪器。

三、实验原理三态门是一种具有三种输出状态的门电路,其输出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或高阻态。

它通过控制输入端的使能信号来切换输出状态。

当使能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开启状态,输出与输入信号一致;当使能信号为低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关闭状态,输出为高阻态,即不对外输出信号。

四、实验步骤1. 将74LS125或74HC125逻辑门芯片插入面包板中,注意引脚与连接线的对应关系;2. 连接电源和地线,确保电路正常供电;3. 将输入信号接入逻辑门芯片的输入端,同时连接使能信号;4. 使用示波器或数字万用表等测量仪器,测试逻辑门芯片的输出信号;5. 调节输入信号和使能信号,观察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三态门的输出状态和切换条件。

当使能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开启状态,输出与输入信号一致;当使能信号为低电平时,三态门处于关闭状态,输出为高阻态。

这种特性使得三态门在数字电路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六、实验应用三态门在数字电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数据总线的连接和控制,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其次,三态门还可以用于电路的隔离与保护,防止信号干扰和短路等问题。

此外,三态门还可以用于多路选择器和数据缓存等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3植物组织形态结构及

实验3植物组织形态结构及

(2)厚壁组织 厚壁组织是一种重要的支持组织,它们的细胞 在完成伸展生长时,初生壁上就沉积了次生壁, 成熟的细胞通常缺乏原生质体,厚壁组织一般分 纤维和石细胞两类。 ①纤维:按纤维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木纤 维和韧皮纤维。本次实验只做木质部纤维的类型 和结构观察。 菊芋茎的离析材料少许置载玻片上,加1—2滴 稀甘油,用解剖针将材料散开,番红染色,盖片 后进行观察。根据纤维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仔 细区分菊芋木质部内的分隔纤维和韧型纤维。 ★两种纤维有什么区别?
②石细胞:成熟的石细胞是死细胞,细胞腔 小,单纹孔延伸成沟状或分枝的沟状,它 们常常成群存在,以植物树皮、果壳或种 皮中为最多。 用镊子在梨果肉中取一硬粒,放入载玻 片的水滴中,再用镊子将它压碎,碘液染 色制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一般近 球形,多面体或卵形等。 再取茶叶永久制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叶 片中的石细胞为分枝状。
六、作业与思考 (一)作业:
1、绘八棱麻皮层中的薄壁细胞图,并引注。 2、绘所观察材料中的厚角细胞、纤维、石细 胞图,并引注。 3、绘南瓜茎木质部内的五种导管图,并引注。 4、绘葡萄茎韧皮部内的筛管及伴胞图,并引 注。 5、绘一松树树脂道横切面图,并引注。
(二)、思考题:
1、分生组织有何特点、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些 部位?其演化趋势怎样? 2、纤维细胞与石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有何区别? 3、导管、管胞、筛管、伴胞及筛胞在来源、 存在的部位、形态结构及功能有什么不同? 并列表比较。 4、分泌组织有哪些类型,其结构上有何区别?
③伴胞:在筛管的装片中,伴胞紧贴筛管的 一侧。用高倍物镜观察它的形态结构及与 筛管间的初生纹孔场。由于伴胞的原生质 含有粘液体,故染色较深。 ★筛管与伴胞有哪些联系? ★可用新鲜的(或浸泡)南瓜茎作徒手横切 片,染色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导管、筛管 及伴胞存在的位置。

三点实验实验报告

三点实验实验报告

三点实验实验报告三点实验实验报告实验一:光的折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光源、直尺、半透明玻璃板、水杯、墨水、纸张。

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置在桌子上,确保其稳定发光。

2. 在桌子上放置一张纸张,并在纸张上用墨水画出一条直线作为光线的初始方向。

3. 将半透明玻璃板放在纸张上方,使光线通过玻璃板。

4. 观察并记录光线在玻璃板中的折射现象。

5. 将水杯中注满水,将玻璃板放入水中,再次观察并记录光线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在玻璃板中,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在水中,光线的折射现象更加明显。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实验器材:音响、铁丝、纸张、墨水。

实验步骤:1. 将音响放置在桌子上,确保其能够发出稳定的声音。

2. 在纸张上用墨水画出一条直线,作为声音的初始方向。

3. 将铁丝固定在纸张上方,使声音通过铁丝。

4. 观察并记录声音在铁丝中的传播现象。

5. 将铁丝放入水中,再次观察并记录声音在水中的传播现象。

实验结果:声音在铁丝中传播时,会沿着铁丝传播,并且传播速度较快。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更快,声音传播的距离也更远。

实验三:热的传导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热在不同物体中的传导现象,了解热的传导规律。

实验器材:热水瓶、铁勺、冰块、温度计。

实验步骤:1. 将热水瓶中注入热水,并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2. 用铁勺轻轻触碰热水瓶的表面,并记录触碰后的感觉。

3. 将冰块放在热水瓶的表面,并记录冰块融化的时间。

4. 将冰块放在铁勺上,并记录冰块融化的时间。

实验结果:当触碰热水瓶表面时,会感觉到热量传导至手指,使手指感到热。

冰块在热水瓶表面融化的时间较长,而放在铁勺上融化的时间较快。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实验3实验报告 -单管低频放大电路

实验3实验报告 -单管低频放大电路

专业班次电子信息类工科组别题目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姓名(学号)日期一、实验目的1.熟悉掌握电子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

2.了解半导体基本放大电路各元件的作用及电路的调试方法。

3.研究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的影响,测算共射极交流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二、实验设备放大电路实验底板一块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交流数字毫伏表一台直流微安表(0~100μA)一个直流稳压器一台直流毫安表(0~10mA)一个双踪示波器一台万用电表一个三、注意事项1、若工作点Q偏高,在信号的正半周时放大器进入“饱和”状态,造成饱和失真;若工作点Q过低,在信号的负半周时,放大器进入“截止”状态,造成截止失真;若输入信号幅度过大,也会引起失真,输出的波形上下都可能有一部分被削掉。

此外,VCC及RC的变化,会引起负载线的位置或斜率变化,从而引起静态工作点变化,也会对输出电压波形有影响。

2、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u=Vo/Vi,它只有在不失真情况下才有意义。

而且,是否带有负载以及有没有引入交流负反馈,Au值都是不同的。

3、所有仪表指针不能超过满标值。

四、实验原理及计算下图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在VCC和RC确定之后,改变IB就可以改变静态点Q,若Q点过高则会引起饱和失真,过低则是截止失真。

调节RB1,可获得适当IB,使放大器输出的电压波形失真得到改善。

若输入信号振幅过大也会失真,波形上下可能会被切掉,此外VCC及RC的变化也会对输出波形专业班次电子信息类工科组别题目单管低频放大电路姓名(学号)日期有影响。

对于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Au=Vo/Vi 只有在不失真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且对于是否有负载以及是否有引入交流负反馈,Au都是不一样的。

1、测量静态工作点按照下图检查实验底板并接入测IB、Ic的微安表和毫安表,接上12V的直流稳压电源在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中,万用表直流档测量Vce、Vbe,对于Ic可以从串入的毫安表读出。

I E =I B+I C; r be=200+(1+β)26(mV)IE(mV)2、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交流电压放大倍数将信号源Vi(由函数信号发生器供给,f=1kHz建议Vi在40mV内)接入实验底板输入端,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入和输出信号电压的波形并观察其相位(输出波形不失真)3、观察工作点变化和输入信号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1)放大器输入端仍接函数信号发生器(f=1kHz),输出端接示波器,Vi取适当大小,确保V0不明显失真,保持Vi不变,调节RB1,观察IB,使BJT进入饱和区,观察放大器输出波形失真情况。

实验3_常用的Linux系统命令

实验3_常用的Linux系统命令

实验三常用的Linux系统命令一.实验目的1.掌握常用的Linux系统命令。

2.增加对Linux系统的认识,并能够基本熟练掌握该系统。

二.实验要求1.学习几个常用的Linux系统命令的功能及格式。

2.练习使用这些命令及各命令的参数。

三.实验内容1.常用Linux系统命令1).man命令功能:显示具有一定格式的在线命令帮助手册,也可以显示某个命令的格式。

例如:查命令ls的用法,则命令为:$man ls退出时用“q”。

2).more命令功能:在终端上分页显示。

例:以root登录后,在其缺省目录下有一install.log文件(或其它在一屏显示范围容纳不下的文本文件),用cat install.log命令查看其内容,屏幕上会滚动,这时可做如下处理:#cat /root/install.log |more则显示一屏后,按“空格”往下滚一页,按“Enter”键则往下滚一行。

浏览过程中按【q】键,可结束分页显示。

3).date命令功能:显示及修改日期和时间。

例如:要查看当前的日期和时间,可以如下输入:#date显示:set jan 9 17:54:0l CST 2008若想将当前的日期和时间改为12月11日早上9点30分,可以如下输入:#date 12110930 没有空格4).& 后台命令符功能:将&符放在一条命令后,使该条命令在后台执行。

在提示符#后输入命令,系统就为该命令创建一个进程,由该进程完成命令所规定的任务。

进程终止后才重新出现#提示符,通常称这种命令为前台命令。

如果在命令行的末尾加上“&”符,如:在现行命令窗口输入#xclock可以看到有一个小时钟窗口弹出,同时现行窗口也被占用,不能再通过该命令窗口输入其它命令。

可以使用”Ctrl+C”退出xclock,再输入其它命令。

请试用#xclock& 命令,则系统为这条命令创建一个进程,它在后台执行,这种进程称为后台进程。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3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3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3实验报告实验三:操作系统安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2.学习使用常见的安全技术和工具。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两个实验项目,分别是文件加密和进程权限控制。

1.文件加密文件加密是一种常见的安全技术,通过对目标文件进行加密,可以保护文件的内容不被未授权的用户访问。

本次实验要求编写一个文件加密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接受用户输入的文件路径和密钥;(2)对目标文件使用密钥进行加密,生成加密文件;(3)对加密文件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解密,还原为原始文件。

2.进程权限控制进程权限控制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安全机制,通过限制进程的权限,可以防止恶意程序对系统进行破坏。

本次实验要求编写一个进程权限控制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列出当前系统中所有的进程,并显示其ID和权限;(2)接受用户输入的进程ID和新的权限;(3)修改目标进程的权限为用户指定的权限。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文件加密(1)根据实验要求,编写一个文件加密程序,使用Python语言实现,并命名为encrypt.py。

(2)运行encrypt.py,输入要加密的文件路径和密钥。

(3)程序将对目标文件进行加密,并生成加密文件。

(4)运行encrypt.py,输入要解密的文件路径和密钥。

(5)程序将对加密文件进行解密,并还原为原始文件。

2.进程权限控制(1)根据实验要求,编写一个进程权限控制程序,使用Python语言实现,并命名为process_control.py。

(2)运行process_control.py,程序将列出当前系统中所有的进程,并显示其ID和权限。

(3)输入要修改权限的进程ID和新的权限。

(4)程序将修改目标进程的权限为用户指定的权限。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并学习了使用常见的安全技术和工具。

实验3——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

实验3——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

4. 实验步骤
(1)样品处理:称取约5.00g试样,置于 250mL容量瓶中,加50mL水,混匀,慢慢加 入5 mL乙酸锌溶液及5mL亚铁氰化钾溶液, 加水至刻度,混匀,沉淀,静置30min,用干 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备用。
(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吸取碱性洒石酸 铜甲乙液各5.0mL,置于150mL锥形瓶中,加水 10mL,加入玻璃珠3粒。从滴定管滴加约9mL葡 萄糖标准溶液,控制在2min内加热至沸,趁热 以每2秒l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 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标 准液的总体积,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按下 式计算。
3.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实验材料:苹果 仪 器:分析天平、研钵、电炉、铁架
台、锥形瓶、烧杯、玻棒、容 量瓶、移液管、酸式滴定管。 试 剂:
(1)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15g硫酸铜 (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并稀 释至l000 mL。
(2)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50g酒石酸钾钠及 75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g亚铁氰化钾 ,完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 塞玻璃瓶内。
(4)试样溶液测定:吸取5.0mL碱性洒石酸铜 甲液及5.0mL乙液,置于150mL锥形瓶中,加水 10mL,加入玻璃珠3粒,从滴定管中加比预测体 积少lmL的试样溶液至锥形瓶中,使在2min内加 热至沸,趁沸继续以每2秒l滴的速度滴定,直至 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体积。同法 平行操作三份,得出平均消耗体积。
(3)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加3mL乙 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l00mL。 (4)10.6%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l0.6g亚铁氰 化钾,加水溶解并稀释至l00mL。 (5)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称取l.0000g经过 96±2℃干燥2h的纯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入 5mL盐酸,并以水稀释至l000mL。此溶液每毫 升相当于1.0mg葡萄糖。

实验3线性网络定理

实验3线性网络定理

有源单口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方法
测量等效电阻 方法二:测出有源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 UOC后, 在端口接一负载电阻RL ,然后再测出负载电阻的 端电压 URL,则入端等效电阻为: R0 =(UOC/URL-1) RL
实验内容
1. 戴维南等效电源参数的测量 实验电路如图所示.用万用表测量网络ab端的开路 电压Uoc和短路电流 Isc,1K电阻接于ab端测电压 URL,记录结果在下表中,用两种方法计算R0,并与理 论值进行分析,分析误差原因.
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时应合理选择仪表及其量程。
(2)实验中,若出现独立电压源置零的情况,可 用一根短路导线代替电压源置零,不可将提供的 电压源短接。 (3)若用万用表直接测量R0 、RL 时,网络内的 独立源必须置零,以免损坏万用表。 (4)自主设计实验时,应先估计及确定所设计电 路等效参数的合理范围。
有源单口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方法
1. 测量开路电压 当电压表内阻比被测单口网络内阻大很多,可直 接用电压表或万用表的电压档测量。 2. 测量等效电阻 方法一:开路短路法测 R0 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短路电 流,则等效电阻为:R0 =Uoc/Isc 这种方法最简便,但如果单口网络内阻很小,将 其端口短路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
实验三 线性网络定理
练习设计实验电路和拟定实验步骤 学会几种测量等效电源参数的方法。
实验原理(一)

叠加定理: 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中的电流(或电压)等 于电路中各个独立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支电路 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所谓一个电 源单独作用是指除了该电源外其他所有电源的作 用都去掉,即理想电压源所在处用短路代替,理 想电流源所在处用开路代替,但保留它们的内阻, 电路结构也不作改变。

完整版试验三人体感知特性试验=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完整版试验三人体感知特性试验=安全人机工程学=湖南工学院

实验三人体感知特性实验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外界信息,通过测试人对声、光、图形等反应时间来验证人的感知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做反应时,是指刺激和反应的时间间距,是人体完整的反应过程所需的时间。

反应时分为3类,即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如果呈现的刺激只有一个,要求被试者做出的反应也只有一个,并且二者都固定不变,这种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叫做简单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对每个刺激都要求被试者做一个不同的反应,但哪一次出现哪个刺激被试者事先并不知道,该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选择反应时;如果呈现的刺激不止一个,但要求被试者只对其中一个刺激作一个固定的反应,而对其他刺激则不反应,此条件下测得的反应时称为辨别反应时。

通过对声、光的简单反应时间测定并比较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差异,来验证人体感知特性的部分影响因素。

实验三-1视、听觉刺激反应时测试一、实验目的该实验主要用于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时间的研究。

通过测试人的视觉通道受光刺激的反应快慢,测定听觉通道受声音刺激的反应快慢,以及人对声音及光刺激作出反应的准确性,研究影响人的反应时与准确性的因素。

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中,反应时间参数可用于人机系统的设计,合理设计人机界面,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效率,避免失误。

也可以用于汽车驾驶员、运动员等心理培训。

掌握各种反应时的测试方法,进一步认识反应时及各种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理解各种刺激量性质对反应时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感觉器官从刺激呈现开始感受,经神经系统传输、加工和处理,传给肌肉而作用于外界,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其总和就是反应时间,简称“反应时”。

当被试做简单反应测验时,其注意力完全集中于那个将出现的刺激和那个将动作的手指,当刺激来到时,眼睛-大脑-手指之间的神经通路早已准备好了,反应时间就快。

当被试做辨别和选择反应实验时,需要有更多神经通路接通的准备,这时被试辨别、选择时间增加,同时其心理状态比较复杂,会产生焦虑、怀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所以反应时间就会延长。

实验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解析版)

实验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解析版)

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试验器材】平面镜1个。

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

【实验步骤】①按要求组装器材。

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②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屏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重复实验两次。

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发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④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⑤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1231、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实验补充】1、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通过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定律是用来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对应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3、如果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入射角为0o,反射角为0o,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

【考点方向】实验剖析1、光的反射定律是:“共面”、“两侧”、“等角”、“可逆”。

2、显示光路:光屏表面粗糙,可以通过漫反射显示光的传播径迹,操作时要求入射光线要贴着光屏入射;也可以通过烟雾等手段显示光路。

3、验证共面:光屏可折转的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将光屏折转后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4、探究等角:要改变入射角(或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测量,探求规律,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

5、光路可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都具有可逆性。

6、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外部扰动或内部变化时,是否能保持原有的稳态或稳定的性能。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实验将介绍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和稳定性判据。

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1.传递函数法:传递函数是表示控制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分析和求解传递函数的特征根,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在传递函数中,特征根的实部和虚部分别代表了系统的衰减和振荡性能,根据特征根的位置可以得到稳定、不稳定和临界稳定等几种情况。

2.极点分布法:极点分布是指控制系统的特征根在复平面上的位置分布。

通过绘制极点图可以直观地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稳定系统的极点都位于左半复平面,而不稳定系统的极点则位于右半复平面。

3. Nyquist稳定性判据:Nyquist稳定性判据是通过绘制Nyquist曲线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Nyquist曲线是将控制系统的特征根的位置映射到复平面上形成的闭合曲线,通过分析Nyquist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4. 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是基于特征多项式的系数和正负性进行判断的方法。

通过构造一个特征方程的判别矩阵,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判别矩阵的所有元素都大于0,则系统是稳定的。

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1.传递函数法:通过求解传递函数的特征根,判断特征根的实部和虚部是否满足系统稳定的条件。

特征根的实部必须小于0,而虚部可以等于0。

2.极点分布法:绘制控制系统的极点图,判断极点是否位于左半复平面。

如果所有极点都在左半平面,则系统是稳定的。

3. Nyquist稳定性判据:绘制Nyquist曲线,通过分析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曲线不经过原点或环绕原点的次数为0,则系统是稳定的。

4. 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构造特征方程的判别矩阵,通过判别矩阵的元素是否都大于0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光纤通信实验3

光纤通信实验3

∆U
2 ∆U U
∆T
2U
U − 2 ∆U 眼开启度 U
交叉点发散度
∆T T
眼图是由各段码元波形叠加而成的,眼图中央的垂直线表示最佳抽样时 刻,位于两峰值中间的水平线是判决门限电平。在无码间串扰和噪声的 理想情况下,波形无失真,“眼”开启得最大。当有码间串扰时,波形 失真,引起“眼”部分闭合。若再加上噪声的影响,则使眼图的线条变 得模糊,“眼”开启得小了,因此,“眼”张开的大小表示了失真的程 度。由此可知,眼图能直观地表明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可评价一个 基带传输系统性能的优劣。另外也可以用此图形对接收滤波器的特性加 以调整,以减小码间串扰和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 (1)眼图张开的宽度决定了接收波形可以不受串扰影响而抽样再生的 时间间隔。显然,最佳抽样时刻应选在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 (2)眼图斜边的斜率,表示系统对定时抖动(或误差)的灵敏度,斜 边越陡,系统对定时抖动越敏感。 (3)眼图左(右)角阴影部分的水平宽度表示信号零点的变化范围, 称为零点失真量,在许多接收设备中,定时信息是由信号零点位置来 提取的,对于这种设备零点失真量很重要。 (4)在抽样时刻,阴影区的垂直宽度表示最大信号失真量。 (5)在抽样时刻上、下两阴影区间隔的一半是最小噪声容限,噪声瞬 时值超过它就有可能发生错误判决; (6)横轴对应判决门限电平。
三、实验原理
光收端机的灵敏度是指在保证一定的误码率前提下,光接收机所 允许接收的最小光功率。灵敏度的单位为分贝毫瓦(dBm)。 光接收机灵敏度主要决定于光接收机内部噪声(光检测噪声和前 置放大器噪声)。光接收机内部噪声是伴随光信号的接收检测与 放大过程产生的,它使接收机最小可接收平均光功率受到限制, 即它决定了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6.打开系统电源,液晶菜单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 调节W201即改变送入光发端机信号(TX1310)幅度最大(不超过5V)。 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减少衰减量),直至在一定调节范围内,误码状 态一直显示为“正常”。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7. 按“返回”键,选择“光纤测量实验—接收灵敏度”,确认。刷新误 码仪,此时误码状态应该一直显示为“正常”。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 增加衰减量,即使进入光收端机的光功率逐渐减小,出现误码率或者误 码率逐渐增大。当误码率达到时,误码状态显示即由“正常”切换为 “误码”。此时可以反调衰减器减少其衰减量,在误码状态切换点停止 调节,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8. 断开光接收端机,测量可调衰减器的输出光功率Pmin(dBm),即为 此光收端机的灵敏度。注意操作过程中,不可改变可调衰减器状态。 9.重测量结构连接,重复步骤6、7,刷新误码仪。慢慢调节可调衰减器, 减小衰减量,使进入光收端机的光功率逐渐增大,出现误码率或者误码 率逐渐增大。当误码率达到时,误码状态显示即由“正常”切换为“误 码”。此时可以反调衰减器增大其衰减量,在误码状态切换点停止调节, 保持此时可调衰减器状态。 断开光接收端机,测量可调衰减器的输出光功率Pmax(mW)。 10. 算出此光收端机的动态范围D; 11. 关闭系统电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使用Vi打开“/Vi”目录下的inittab。
(5)设定行号,指出设定initdefault(类似于“id:5:initdefault”)的所在行号。
(6)将光标移到该行。
(7)复制该行内容。
(8)将光标移到最后一行行首。
(9)粘贴复制行的内容。
(10)撤销第9步的动作。
(11)将光标移动到最后一行的行尾。
(16)程序在printf前停止运行,此时依次查看string2[0]、string2[1]…,发现string[0]没有被正确赋值,而后面的复制都是正确的,这时,定位程序第31行,发现程序运行结果错误的原因在于“size-1”。由于i只能增到“size-1”,这样string2[0]就永远不能被赋值而保持NULL,故输不出任何结果。
2.实验内容
(1)使用Vi编辑器,将以下代码输入到名为greet.c的文件中。此代码的原意为输出倒序main函数中定义的字符串,但结果显示没有输出。代码如下所示:
#include <stdio.h>
int display1(char *string);
int display2(char *string);
The original string is Embedded Linux
The string afterward is
可见,该程序没有能够倒序输出。
(6)启动Gdb调试:gdb greet。
(7)查看源代码,使用命令“l”。
(8)在30行(for循环处)设置断点,使用命令“b 30”。
(9)在33行(printf函数处)设置断点,使用命令“b 33”。
(17)ring2[size - i] = string1[i]”改为“string2[size – i - 1] = string1[i];”即可。
(19)使用Gcc重新编译:gcc -g greet.c -o greet。
(20)查看运行结果:./greet
该实验最后的结果只对“/root/inittab”增加了一行复制的内容:“id:5:initdefault”。
二用Gdb调试有问题的程序
1.实验目的
通过调试一个有问题的程序,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Vi操作,而且熟练掌握Gcc编译命令及Gdb的调试命令,通过对有问题程序的跟踪调试,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小的程序,只有35行,希望读者认真调试。
The original string is Embedded Linux
The string afterward is xuniL deddedbmE
这时,输入结果正确。
4.实验结果
将原来有错的程序经过Gdb调试,找出问题所在,并修改源代码,输出正确的倒序显示字符串的结果。
(12)粘贴复制行的内容。
(13)光标移到“si::sysinit:/etc/rc.d/rc.sysinit”。
(14)删除该行。
(15)存盘但不退出。
(16)将光标移到首行。
(17)插入模式下输入“Hello,this is Vi world!”。
(18)返回命令行模式。
(19)向下查找字符串“0:wait”。
(7)yy
(8)G
(9)p
(10)u
(11)$
(12)p
(13)21G
(14)dd
(15):w(底行模式)
(16)1G
(17)i并输入“Hello,this is Vi world!”(插入模式)
(18)Esc
(19)/0:wait(命令行模式)
(20)?halt
(21):q!(底行模式)
4.实验结果
string2[size+1] = ' ';
printf("The string afterward is %s\n",string2);
}
(2)使用Gcc编译这段代码,注意要加上“-g”选项以方便之后的调试。
(3)运行生成的可执行文件,观察运行结果。
(4)使用Gdb调试程序,通过设置断点、单步跟踪,一步步找出错误所在。
一Vi使用练习
1.实验目的
通过指定指令的Vi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Vi中的常见操作,并且熟悉Vi的3种模式,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内容中所要求的内容,则表明对Vi的操作已经很熟练了。
2.实验内容
(1)在“/root”目录下建一个名为“/Vi”的目录。
(2)进入“/Vi”目录。
(3)将文件“/etc/inittab”复制到“/Vi”目录下。
int main ()
{
char string[] = "Embedded Linux";
display1 (string);
display2 (string);
}
int display1 (char *string)
{
printf ("The original string is %s \n", string);
}
int display2 (char *string1)
{
char *string2;
int size,i;
size = strlen (string1);
string2 = (char *) malloc (size + 1);
for (i = 0; i < size; i++)
string2[size - i] = string1[i];
(10)查看断点设置情况,使用命令“info b”。
(11)运行代码,使用命令“r”。
(12)单步运行代码,使用命令“n”。
(13)查看暂停点变量值,使用命令“p string2[size - i]”。
(14)继续单步运行代码数次,并使用命令查看,发现string2[size-1]的值正确。
(15)继续程序的运行,使用命令“c”。
(20)再向上查找字符串“halt”。
(21)强制退出Vi,不存盘。
分别指出每个命令处于何种模式下?
3.实验步骤
(1)mkdir /root/Vi
(2)cd /root/Vi
(3)cp /etc/inittab ./
(4)Vi ./inittab
(5):set nu(底行模式)
(6)17<enter>(命令行模式)
(5)纠正错误,更改源程序并得到正确的结果。
3.实验步骤
(1)在工作目录上新建文件greet.c,并用Vi启动:vi greet.c。
(2)在Vi中输入以上代码。
(3)在Vi中保存并退出:wq。
(4)用Gcc编译:gcc -g greet.c -o greet。
(5)运行greet:./greet,输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