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的选择与服务育人的实现途径

合集下载

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观念

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观念

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新观念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阐明“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论证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并结合我国现实,提出“以人为本”育人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并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只有拓展育人途径,改进教育方法,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关键词:学校育人   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根本任务。

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后勤等工作,都应毫不例外地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思考问题,制定方案,落实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在思想观念上和具体工作中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教育好、塑造好大学生,才能实现办学宗旨,才能完成办学任务。

1 “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观1.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根本前提在西方,“以人为本”的观点源自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孔子等就提出人本的思想观点。

不论是中国的人本思想还是西方的人本主义,尽管它们在当时都分别起到积极作用,但都不是全面的科学的观点。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消除分工,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根据共产主义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断言,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容在共产主义性质中描述,既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性质的必然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及育人途径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及育人途径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及育人途径探析[摘要] 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新媒体技术题网站,全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针对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开展主题论坛活动;创设思想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及育人途径有:建设湘潭红色文化主政治教育主体博客,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挖掘网络即时通讯内涵,努力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育人途径二十世纪末,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范围和效果的全新变化,这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唱响主旋律,建设湘潭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将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媒体技术,形成特色鲜明、生动新颖的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拓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这不仅有益于传承湘潭红色文化,发挥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将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媒体技术是抢占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的迫切需要。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

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媒体有几十种,包括网络电视、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电子邮箱门户网站、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楼宇视屏等。

新媒体技术自上世纪末产生开始,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成为他们成长的一种社会环境。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开展的新途径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开展的新途径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开展的新途径摘要:团学工作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团学组织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团学工作,需要采用一些新途径和方法,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双高;高职院校;团学工作;途径引言“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开展,可以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领。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丰富团学工作宣传的途径,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团。

一、“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开展的意义1.加强对青年的思想引领高职院校通过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和模范。

高职院校采用这些新媒体的方法积极开展团学工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赢得了大学生的喜爱,并满足了大学生的娱乐需求和精神消费。

通过团学网站、公众号进行爱国、爱党、爱团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这种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或补救[1]。

2.有效丰富校园文化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团学工作,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创新和谐校园,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园中积极开展团学工作,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团学工作的难点1.学生的认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高职院校期间,学生的三观没有完全的建立,极易产生偏差。

逐渐步入"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多种传播媒介,接触各类数据信息,这些内容各异、参差不齐的信息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导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以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

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以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教育强则国强,发展教育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根本任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培育优秀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务,而为育人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所在,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图书馆在服务于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图书馆在优化服务方面的效果[1]。

为学校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证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任务,发挥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建立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发挥优势,在培养人方面实现好“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

要想建设发展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图书馆,就必须不断更新科学技术,适应新时期读者对图书馆提出的新需求,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实现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这对促进高校的综合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也很注重提升服务质量,紧密协助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育人工作的优势(一)环境优势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主要基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要作用日渐突显。

诸多研究证明了,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使其受到潜在的感染教育。

图书馆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客观外在环境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大多比较高大宽敞,是学校里标志性强的建筑,馆内环境通透、舒适,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在环境,为读者实现最优的阅读状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

二是馆内的软环境,馆内的文化设置、包括其他的名人画像、名人名句这些显然的文化元素,就能不自觉地促进读者不断地加强自我的思想改造和人格修养的提升。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一个相对轻松温暖的环境里,没有外在的强行的知识说教和灌输,依靠自己主动的感受,自觉地接受、激发自我的学习激情,这种效果更好。

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正在努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最好的环境。

目前新图书馆正在建设中,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会更气派,以最优雅的环境跟读者见面[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研究宋晓娟(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中国文化自信遭遇严峻挑战。

本文选取湖南省内5个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厘清高职院校自身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面临的问题。

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红色文化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路径;三全育人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2-0148-02总第506期Vol.506大学(思政教研)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2021年3月Mar.2021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CZY20YBKT32)。

作者简介:宋晓娟(1986—),女,硕士,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积极进步的文化。

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红色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湖南高职院校应发挥好当地红色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但是,今天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更复杂多变。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意识形态的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尖锐复杂,西方反华势力企图通过“颜色革命”,迷惑青年、搞乱中国的野心不死,“四个自信”面临严峻挑战。

二、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课题组在全省选取的5个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两微一端”在高职院校网络育人中的应用探析

“两微一端”在高职院校网络育人中的应用探析

2021年第20卷第3期“两微一端”在高职院校网络育人中的应用探析□姜艳【内容摘要】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运用好以“两微一端”平台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加强校园“两微一端”网络育人平台搭建,从“两微一端”网络育人专业队伍培养、“两微一端”网络育人内容品质提升、“两微一端”网络育人品牌打造几个方面入手,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网络育人,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网络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两微一端;高职院校;网络育人【作者简介】姜艳(1983 ),女,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学生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强“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两微一端”打造成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健康向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交流、服务、教育的载体。

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

高职院校利用好校园网络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运用好以“两微一端”平台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育人,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网络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两微一端”概述“两微一端”是指微博、微信及媒体客户端。

微博,是微型博客服务类的社交网站,具有转发、关注、评论等功能,使用便利,可以随时随地、快速传播、实时搜索、也可以传递图片、分享视频等;微信是一款手机智能应用APP,有超过十亿人的使用量,可以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发送,可以群聊,进行信息发布,微信公众号成为新媒体时代商家软文推广,企业信息宣传的必选平台,当前的用户体验良好,在当前大学生中使用率极高;客户端是可以在手机终端运行的软件,有交通、旅游、学习、休闲游戏等众多类型,涉及领域众多,使用便捷。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参考题2一、单项选择题1、从职能上讲,大学的根本使命是(B)A、服务社会B、培养人才C、传播文化D、发展科学2、学生“问难”是我国古代(D)的主要教学方法。

A、太学B、辟雍C、国子监D、书院3、( C )是高校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依据,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A、教材B、学生C、课程D、评价4、现代意义的学位制度产生于(B)。

A、中国B、德国C、英国D、美国5、最早实行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大学是(C)。

A、哈佛大学B、威斯康星大学C、柏林大学D、剑桥大学6、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有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和(D)。

A、传承文化B、创新观念C、弘扬公德D、专家服务7、一般认为,现代大学源于中世纪大学,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有波伦亚大学、萨莱诺大学和(B)。

A、牛津大学B、巴黎大学C、雅典大学D、那不勒斯大学8、(C)的关系体现了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A、校长与教师B、校长与学生C、教师与学生D、教师与家长9、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A)。

A、京师同文馆B、上海方言馆C、西学学堂D、京师大学堂10、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规律,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坚持(B)的原则。

A、教学与科研相结合B、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C、系统性与循序渐进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11、课程的主体功能是(D)。

A、文化功能B、导向功能C、激励功能D、育人功能12、法国的高校既受中央一级的教育部管理,又受地方一级的大学区管理,这体现了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鲜明的(C)特色。

A、地方分权型B、集权与分权结合型C、中央集权型D、公立主导型13、从教育目的上来说,终身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更注重(C)。

A、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B、尊重个人的个性C、提高人的学习能力以促自我发展D、谋求各类教育间的联系与统一14、(C)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冲国校外教育皿露络一攘一一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周丹【摘要l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在阐述了校园网络文化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最后提出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校园文化负面效应根据C N N I 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的普及率达到91.5%.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达到3395万人。

由此可以看到,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育人环境建设的成效。

党中央和教育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讲话,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为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本文在阐述了校园网络文化重要性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最后提出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

由此产生了校园网络文化,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是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特征。

1.校园网络文化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一个成功的校园网的建设从其信息发布功能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应用功能的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到这一系列功能的实际应用,都充分展示着充满活力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彰显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风貌。

同时,高校校园网络作为展示学校工作的窗口,也是高校评估的一个观察点。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学术成就、社会交往能力、身心健康和职业规划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通过传承历史文化、丰富艺术表现和举办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校园文化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资源提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促进学术成就的提升。

在社会交往方面,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社交平台,帮助学生建立社交网络和发展人际关系。

校园文化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各项活动和资源的提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职业规划方面,校园文化通过举办招聘、实习和职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道德修养、学术成就、社会交往能力、身心健康、职业规划、学生成长、全面发展、促进作用1. 引言1.1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的灵魂和核心,承载着学校的传统、风气、精神和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和特色之一。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选择这所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塑造出独特的校园氛围和精神风貌,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办学品牌,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指导。

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塑造了他们的人格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和态度,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学校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沃土,更是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试论“微访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微访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网络文化 ,是当前高校网络文 化建设 中一道 绕 不过 的门槛 。 微 访谈 的 特点

校园微访谈可以起到议题设 置的作用 。
开展校园微访谈 , 参与用户相对集 中, 访谈 嘉宾和话题都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能够取 得更好的效果。通过邀请高校领导 、职能部 门负责人 、 专家教授直接与学生进行微访谈
关 键 词 :微 访 谈 ;校 园 网络 文 化
“ 微访谈”就是利用微博平 台。微博用 户直接与嘉宾进行类似聊天式的问答访谈 。 第一次微访谈是新浪微博于 2 0 1 0 年开展的 ,
网上主旋律的基础和前提 , 首先是要参与网 络文化建设 ,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 生活。 通过开展校园微访谈 , 为校园微博注人正能 量 ,对加 强校 园网络 文化建设 有着 重要 意
义。
和榜样 作用 。能够激 发大 学生们 的学 习热 情。 三 、对 校 园微访 谈 的建议 把 学生放在第一位 。以大学生为本是高 校一切 工作 的基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 。 要善于 用大学 生习惯 和喜爱 的方 式进行 沟通 和交
后续成为了新浪微博的重要节 目和品牌 , 聚 集了大量粉丝和人气 , 并引来了国内其它微 博平台的争相效仿。微访谈在充分发挥微博 特色 的 同时 ,还具 备 了吸引 粉丝参 与 的特 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于 2 0 1 3 年1 月最新发布的 《 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 况 统计报告 》 显示 ,截至 2 0 1 2 年1 2 月底 ,我 国网民规模达 5 . 6 4 亿, 微博用户规 模为 3 . 0 9 亿 ,网民中的微 博用 户比例 达到 5 4 . 7 %。[ 1 】 如何利用好微博平 台 , 建设积 极健康 的校 园
传 媒研 究 2 0 1 3年 8期 ( 上)

高校文化育人的要素研究

高校文化育人的要素研究

高校文化育人的要素研究作者:郑伟旭李晴刁培鑫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3期【摘要】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提出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十大育人体系是高校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十大育人体系中文化育人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物质性、精神性、持续性、制度性的影响效果。

对文化育人的要素研究有助于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也有助于对其他育人体系开展研究。

【关键词】高校;文化育人;要素;研究一、文化育人体系的含义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二、高校文化育人的要素研究文化育人作为一种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文化育人有育人主体、育人客体、育人媒介和育人环境四个基本要素,它们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构成相对稳定的要素结构;文化育人具有自身内在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文化育人的过程就是文化价值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实现文化价值客体主体化具有其内在机制。

文化对人具有天然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有效实施文化育人,需要从根本上满足一些基本条件。

文化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其基本构成要素,即育人主体要素——教育者,育人客体要素——大学生,育人媒介要素——文化载体,育人环境要素——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环境,这四个要素都是文化育人得以发生和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缺少,并且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四个要素相辅相成、密切配合。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12-24T09:15:35.96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7期作者:周晔[导读]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能够迎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各项要求周晔(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能够迎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各项要求,转变教学手段和理念,其中在高校教学工作中辅导员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同时也是育人工作的组织者。

高校辅导员要落实从各方面论整合,从而形成育人合力,还要实现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做好育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准确定位自身工作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引导优势,实现提升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和和实效性。

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在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工作中应然存在各种问题有待完善,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以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各种现代化教学举措。

因此,本文将围绕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当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现存缺陷,再提出促进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面临问题;对策引言:辅导员是高校具有特殊作用的教师群体,而思想育人是其主要工作内容,还要承担起管理和培养学生的职能和义务。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到新时代,在新时代中高校辅导员需要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其中落实开展“三全”育人教学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但是当前在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中还存在着育人主题不明、全员性参与不足、缺乏专业的人过程、多样的育人路径,所以这就要求改革创新,提升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的专业性、现代性和精准性,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针对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三全”育人现实意义的探究“三全”育人我们能将其理解成为是一种教育观念,同时也是系统的育人指导思想。

网络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创新

网络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创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 白什么是对 的, 么是错的 , 什 这是最 重要 的 , 是非对错的标准 只有 靠 他们 自己来确立。”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 曾说过 :在 中学 阶段 , “ 学生只 是伏案学 习; 在大学阶段 , 他需要站起来 四面观望。” 大学 , 在 自学 能力 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与产生 , 不开对信息 、 都离 知识 、 情报 的选择 、 收 集 、 析判断和综合运用 , 分 面对互联 网给高校德育 工作带来的挑战 , 高 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 时期 出现 的新情况 、 问题 , 新 转变教育观 念 , 分发挥网络 的积极作 用 , 充 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 工作 的水平 , 增强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 的实效 。 当环境 对人 的影响处在一种 自 发状态 , 没有 中介 因素介入 、 没有防 范引导机制时, 环境对人 的影 响只能是一把双刃剑 , 这种情况就如 同伏 尔泰所说 的“ 环境可 以把人变成魔鬼 , 可以把人变成羔羊” 人类正是 也 。 通过教育或道德教育来接近 自己向往 的生活方式 ,并且把这种理想传 输 给年轻一代 , 期望他们也向这一 目标努力 。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 , 道德教育必须遵循 以下几个原则 : 一是阶段性 原则 。由于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的, 这决定了个 体在不 同的年龄发展阶段 , 其道德品质的表现水平是不同的 , 如果忽视 这个 问题就难以实现预期 的效果 , 因此 , 道德教育必须按照个 体不同的 道德水平进行具体的道德 教育。 二是合理性原则。 根据个体道德需要 的 不 同层 次 、 阶段 、 型, 类 采取合理的措施 , 进行 合理 的处理 , 合理 的需要 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以及正 确引导不 合理 的 、 不切实 际的需要 向合理 的、 切合实际的需要转换 。 三是教育性原则。 这是个体道德需要水平提升的 重要基础和前提 ,网络道德 教育要 在以下 三个道德需要 的层次上发挥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3篇

校园文化建设途径3篇

第一篇一、新媒体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载体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中,它最初被用于形容电子影音商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所形容的电子影音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一部分,而新媒体的观念却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并且成为广泛流传的词汇,显然新媒体这一概念离不开时代特征与最新的传媒技术。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新媒体的含义都进行了探讨。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1]也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在20世纪后期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在信息传播领域内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交互地传播信息的新兴媒体。

[2]其实无论是作为四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五媒体,还是交互传播的表现形式,最终都反映为以信息化为背景的一种渗透、结合和交融的整合媒体形态。

也就是说新媒体不再是单一介质,而是一种复合形态,这较之传统媒体也更利于文化的传播。

高校的校园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3]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之外,都在努力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成长加以影响,希望以此来然而,随着新媒体的不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增加强有力的砝码。

.断发展,其在校园文化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强,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也受到了挑战。

例如,在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最典型的文化本质,而文化大众化的特点又使师生之间的权重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面临同为虚拟环境中一员的身份,这就使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条件。

如何在这样的虚拟与现实交错的环境中实现最初的教育和引导目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手机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创新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手机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创新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手机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创新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手机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如何在手机文化的视域下创新网络育人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手机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创新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认识手机文化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已成为主流。

大学生们喜欢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进行社交、学习娱乐等,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认知方式、交往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辅导员需要深刻认识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才能有效的进行网络育人工作。

二、积极利用手机平台开展育人工作手机具有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等特点,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平台开展育人工作。

可以建立专门的育人工作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发布一些有关学业规划、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章和资讯,吸引学生关注,提高育人工作的渗透力。

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发布一些学习资源、心理健康测试、职业测评等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规划。

三、开展线上辅导与服务手机文化视域下,辅导员可以通过手机平台开展线上辅导与服务。

设置辅导员在线答疑时间,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向辅导员咨询问题,及时获取帮助。

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手机平台举办一些线上讲座、分享会等活动,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学业、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四、倡导健康的手机使用方式手机文化下,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一些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比如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沉迷网络游戏等。

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学生健康的手机使用方式,关注手机使用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用手机习惯,避免沉迷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推动手机文化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发展高校辅导员需要积极推动手机文化与育人工作的融合发展。

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开发一些适合大学生的育人类手机应用程序,例如学业管理软件、心理健康辅导App等,为学生提供更便捷、丰富的网络育人服务。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上海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的顶层德育内容体系出发,提出了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网络运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

时代际遇:“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可能性“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特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成为各个领域新的增长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领域,“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也有积极的观念基础、实践基础和技术基础。

1.国家大势: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时代必然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对于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促进高校思政教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从当前形势分析,如何把握“互联网+”以及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互联网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易于掌握,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形成“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有效机制,成为目前思政教育需要关注和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实践基础:上海市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及探索成果上海市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和系列实践,为“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构建提供了内容基础和成果支撑。

上海高校陆续推出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如上海大学《大国方略》、复旦大学《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等。

这些课程一方面调动起高校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进入思政课,真正实现了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这些课程是反映时代与理论的课程,既回应大学生的期待,也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现实需求:基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中,面临的诱惑和困惑较多,对待网络舆情或社会热点不能“以正视听”和“准确辨别”。

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

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0期总第626期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摘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行课程思政,除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外,还需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协同功能,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树立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

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通过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实践育人研究,着眼于实践育人路径、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分析,探索高校课程思政的多维立体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立德树人;模式作者简介:朱晓娟(1980-),女,江苏邗江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刘心月(1995-),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融理论与政策;马文霞,查秀芳,王芸霞,张碧全,吴少羽,西北师范大学。

外语类课程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语言教学和跨文化对比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

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类课程教学为例,阐述外语教师在课堂主渠道、实践平台互动“两翼”中如何完善育人体系,实现课程思政课堂、实践的生态平衡。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一)时代进步之需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品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行业快速迭代,大学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品质塑造。

教师要坚持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双“轮”驱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之需和必然要求。

(二)教学改革之需以外语类课程的价值教育功能为例,课程内容不局限于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教学,课程形式也不局限于课堂。

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刘 蒙(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三全育人”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简称,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育人指导思想。

“三全育人”对高校培养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文提出了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金项目] 2017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与平台建设研究”(2017JYDJ-ZD007)[作者简介] 刘 蒙(1966—),女,江苏扬州人,学士,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53-0099-03 [收稿日期] 2020-10-2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指明了新方向[1],推进“三全育人”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2],“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南京邮电大学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近几年在教学、管理及服务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和尝试,对已建立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机制、平台、措施进行科学分析,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机制,搭建“三全育人”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论文提出了构建高校“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网络文化的选择与服务育人的实现途径
[摘要]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信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亚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成为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争夺文化领地的焦点。

面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的现状,高校要通过完善网络信息传递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充分实现网络文化的服务育人功能。

[关键词]网络文化选择服务育人实现途径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亚文化,虚拟性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精神。

网络文化承袭了现代理性精神而具有工具理性,它是一种超时空、超现代的乌托邦文化,但受经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等社会现实因素的层层制约。

由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它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活跃、争夺最为激烈的媒体。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及目标来看,网络文化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因此,高校对网络文化的选择标准应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实现网络文化的服务育人功能。

一、网络文化的价值特性
网络文化的价值特性主要是指网络文化价值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谈到19世纪技术进步的“二重性”时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同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带来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变革也体现着它的价值二重性:
(一)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
第一,信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并能通过各种设备和媒介向人们提供文字、图像、音频、视频集成一体的、能进行动态交互作用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人类将享受前所未有的网上文化生活。

第二,网络文化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使各类文化作品都能得到快速、有效、广泛的传播并复制和储存,从而成为世界性文化财富。

第三,网络文化促进全球文化交流。

网络文化使人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散和传播。

第四,网络文化促进了个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

网络生存方式的变革在最深层次上就体现为文化价值的变革,网络作为技术现象和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并促进人与人的沟通理解,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
质和能力,促进个性的张扬,为人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手段。

(二)网络文化存在的困境和悖论
第一,虚拟弱化现实。

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虚拟社群不一定遵守现实社会中实质社群的沟通和互动模式,文化沟通变成了以虚拟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符号化沟通,新沟通系统彻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具有特定时代和民族表征的主流文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第二,多元冲击一元。

网络技术在使各种先进的、新的文化得以创造的同时,也为各种边缘的、另类的、黑色的、灰色的、黄色的文化通过网络提供了共生共存的条件,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冲击着主流文化的权威性。

第三,水分淡化精华,泡沫掩盖内核。

网络技术使信息可以不经过筛选编辑而直接上网传播,文化灌水行为便大行其道,抄袭、复制、作假、伪造等各种文化快餐生产手段充斥其间,形成了庞大的文化水分和文化泡沫,文化数量增加的假象掩盖和冲淡了主流文化的醇厚精神。

第四,网络文化发展使民族文化的独立和完整受到冲击。

受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世界各国网络技术发展是不均衡的,技术落后的国家面临着信息主权和信息疆域丧失的危险,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信息优势,强化自己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和中心地位,推行全球网络文化的一体化(实际是西方化),通过网络文化的形式,消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内容,从而达到文化扩张和殖民的目的。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网上传播、碰撞和交融。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和平演变一刻也没有放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遗余力地推进网络殖民化,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因此,在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2.垃圾信息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道德失范。

由于互联网是个自由、平等、虚拟的世界,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互碰撞,信息污染现象严重,这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危害非常大。

由此造成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是非观念模糊,思想认识混乱,导致一些大学生丧失了社会伦理道德,做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

3.具有煽动性的反动政治言论侵蚀着大学生的意识和灵魂。

高校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通过互联网歪曲是非、散布谣言,进行反
动的煽动性政治宣传;一些国际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和种族主义集团等利用网络大肆散发恐怖、邪恶、反动资料,在我国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反政府情绪;一些敌对组织和个人也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网络上大做文章,散布大量有害信息,并且妄图由此挑起事端,破坏我国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局面,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深受毒害。

此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传入,还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不良影响,使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受到侵蚀和消磨。

4.网络高科技的掌握运用,造成部分大学生违法犯罪。

网络在引导大学生快速掌握高科技的同时,也诱惑着大学生运用高科技手段违法犯罪,网络犯罪的智能性、隐蔽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扩大和更新知识。

网络将不同的信息和文化进行汇集,构成了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网络以海量的储存、丰富的资源、便捷的检索、快速的传输、跨时空的链接、高度的开放等无可比拟的优点,使大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时事新闻、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等,能够接触到多样的思想、多元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将使大学生拓宽视野,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容量,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了大学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2.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文化的调适功能。

网络的发展,将正在和已经形成各种文化的共享,极大地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信息网络中的多媒体是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构成了一个既生动活泼,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交融的视、听画面,学生不仅在网上获取各种知识和新闻信息,还获得了许多新的消闲娱乐形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着环境、学习、就业等诸多方面压力,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提供了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转移和释放不良情绪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提供了全球性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方式,使大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世界中,直接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首先,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想,增强了他们适应复杂多变、快速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高科技时代中生存。

其次,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新型对话式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模式,有利于教育者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

再次,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的开放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发展,不同国家和不同政党的政治言论、道德观点、时政看法、个人意见都不受时空限制,彼此平等地在网上交流。

最后,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在同各国文化的交流中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