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设计
当人问起,“你是做什么的?”
“做设计的”
“哇,不错哦,你们做设计的都很有才”。
“设计”这个词外形也许新潮,也许普通,也许是披着时尚外衣的假象。
设计从来没有淡出我们的生活圈,乃至历史。追根溯源,从艺术的角度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是懂设计的,像夏、商、周以及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精美绝伦的玉饰,宋朝的青花瓷,明朝的家具等等都是闻名世界的。也许古人在制作这些艺术品时根本没想过要去套用哪种设计风格,他们也没想过将来甚至更远的某一天,后来人将会这些“锅碗瓢盆”归为无价之宝。或许他们想的只是做出这样东西既经久耐用又体面美观。
让我们回到现代,自打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爆发起,大工厂、批量化、流水线作业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业,复制品时代的到来,就使得每出现一件纯手工艺作品就像熊猫一样珍贵。也正是这样,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设计思想便诞生了,顽固的艺术派与高效的功能派打完这场“持久仗”以后,终于和平收场,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丰富多姿的生活。
也许你会说我花了大段的篇幅只讲了设计的由来,却没有讲到正题。我是设计行业的新生儿,话说是资讯横飞时代的菜鸟。我理解的设计必须要谈到它的起源和发展,因为设计真正与科技挂钩才250多年的时间,它的发展是飞速的,更是离不开科学。撇开专业,每分每秒我们都离不开设计,让人欢喜也让人愁。正是这股热潮让我们进入了微电子时代,新兴科技同样也更新了设计的发展,像苹果。它的发展把我们带入到目前认同的高级通讯时代,让我们想象一下大街上人手一个iphone,当然是苹果正货,跟现在nokia一样泛滥,大众都在分享这种设计带来的刺激与新鲜,到那时苹果抑或是其他品牌又得赶紧想招了,大众的口味调的差不多了,该腻味了。
设计就是这样,有它的轮回,有它的终结,至少我这么看,当初美国出现的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就印证了一点。
无可厚非,我们是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不是原始人或隐世高人,因此我们的设计离不开科学,设计是面子,科学技术才是骨肉。设计是更精密的艺术层次创作,它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思想,审美意图,这些都必须要让它的受众欣然接受,不然就会死在摇篮里,更别想得到广泛传播。当然也有不依靠科技不依靠受众生存的设计,因为它就是设计师美好的构想,仅此而已,有人给之定义为概念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真的是以人为本吗?
其实这又是在重复以前的老问题,好早就有前辈提出过“形式追随功能”这一说法,而且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因为后来大批量的作品都非常乖的照做了。像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四四方方的大盒子,完全满足使用功能。而且我们一直觉得这样就节约资源,最大化的利用空间。后来发现一直住在盒子里还缺点什么,就在盒子的外面做个观景花园什么的,再挖个坑,放点水进去,是不是更有河流的感觉,盒子里的人有一天发现坑里面的水发绿甚至发黑,
还有点怪味,又改变主意了,干脆不放水了,就干在那算了。这大概不是以人为本,我理解设计的不该是以一人为中心,只为少数人服务。不要都把自家设计得跟皇家花园似的,景致虽美,却只有一人见,还是不好吧。现今我们倡导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资源就拿出来共享。
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所有的人,所有生命,尊重生命的设计才是靠谱的设计。设计不该是奢侈品,必须是要所有平民百姓都能享受得起的。就像光明,可以想象一下没有灯光的夜里其实是很黑的,我们通过街灯找到回家的路,当我们一抬头除了可以仰望满天的星光,还可以欣赏万家灯火的和谐,正是这些也形成了难得的城市夜景。而这些都得益于科学的力量,智慧先贤的发明和默默奉献的设计者们。
如此说来,设计就跟人文、跟道德有了交集,设计除了满足功能和美观,更多的应该是与人和谐相处,而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让它变的如何智能化,多功能化。这其实与我们身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个大环境太高效也太浮躁,所以衍生出很多不好的例子,可能也是这个大环境的无法治愈的硬伤。
可能某个时刻,当设计与某个学科触礁之后,势必引起很大的思潮,到时又是各种新的设计风格,新的思维,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