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

合集下载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邓三部分)

☆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①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②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③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①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①政治保证:中共成为执政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重要依据:土改完成后,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党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互助合作道路(在个别老解放区推广农业互助组)、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④有利的国际形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并支援中国建设;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朝鲜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⑴从世界历史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①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⑵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完整地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1.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中国革命史简表

中国革命史简表

中国革命史简表(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革命史的概述二、中国革命史的主要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2.社会主义革命3.社会主义建设4.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三、总结与展望正文【一、中国革命史的概述】中国革命史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激情的史诗,它记录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 19 世纪末开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又一场伟大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二、中国革命史的主要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民主化。

这一阶段的革命从 1911 年辛亥革命开始,历经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在 1949 年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二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从 1950 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国营工商业改造、农村集体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逐步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革命的第三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从 1950 年代末开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如“大跃进”、“四个现代化”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和失误。

4.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革命的第四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强国。

【三、总结与展望】回顾中国革命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2.镇压反革命运动1952
3.抗美援朝运动1951-1953
4.三反五反运动1953
5.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
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新中公司赫赫有名。
盛名之下,新中公司却已举步维艰。8年的迁徙生涯,多次遭受日军轰炸,损失惨重,再受1948年金圆券风波、货币贬值的影响,当年年终结账,仅盈余金圆券2.7万元,折合银元200元。
1949年,新中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到4月份时,只能全靠借款和变卖材料支付员工薪水。当年5月8日,时任新中公司代总经理的魏如,在第十五届股东大会上作业务报告时说:“回忆去年股东会议时,本公司业务尚可。现受时局影响,营业萧条,门可罗雀,不胜感慨。公司从去年11月以来,每况愈下,全靠借款度日,前已借款约700银元,近为应付工资,又借美金2000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后习题及解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填空题: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阶段的开始。

答:社会主义革命2、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性质的社会。

答:过渡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即使中国稳步地由转变为,由转变为。

答:农业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

答:建设,改造5、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把农民对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改造成。

答:集体所有二、单项选择题: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C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4、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5、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6、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过渡时期的结束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是( A )A、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B、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C、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D、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D )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0、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 B )A、改变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实现工业化D、消灭资本家1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C )A、土地改革的完成B、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C、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D、人民公社的建立12、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 C )A、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B、斗争、限制、改造的方针C、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D、团结、教育、利用的方针1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A、政治条件B、经济条件C、制度条件D、思想条件1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D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参考答案1、A2、C3、B4、D5、B6、A7、A8、A9、D 10、B 11、C 12、C 13、C 14、D三、多项选择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的经济成分有(ACD )A、社会主义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E、外资经济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具有的两面性是指(BE )A、革命性B、剥削工人获取利润C、动摇性D、妥协性E、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3、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ABCDE )A、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C、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D、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E、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4、下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步骤表述正确的是( ADE )A、第一步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第一步主要是实行委托加工C、第二步主要是实行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D、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E、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5、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的基本原则有( ACD )A、自愿互利B、听从上级安排C、典型示范D、国家帮助E、少数服从多数6、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说法正确的是( ABD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我国的一切剥削现象都已经被消灭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E、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我国的所有矛盾都得到解决7、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基本的阶级力量包括( ABCD )A、工人阶级B、贫下中农C、民族资产阶级D、城市小资产阶级E、富农阶级8、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是( ABCD )A、剥削阶级B、被消灭对象C、团结对象D、改造对象E、革命对象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ABC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的斗争B、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C、改造和被改造的斗争D、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E、守法和违法的斗争10、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以下形式( ABCD )A、委托加工B、统购包销C、计划订货D、经销代销E、公私合营11、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以下形式( CD )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B、统购包销和代购代销C、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E、把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参考答案1、ACD2、BE3、ABCDE4、ADE5、ACD6、ABD7、ABCD 8、ABCD 9、ABC 10、ABCD 11、CD四、辨析题:1、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胜利,所以没有留下任何问题。

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4、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5、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6、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过渡时期的结束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是()A、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B、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C、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D、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0、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A、改变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实现工业化D、消灭资本家1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C、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D、人民公社的建立12、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A、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B、斗争、限制、改造的方针C、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D、团结、教育、利用的方针1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A、政治条件B、经济条件C、制度条件D、思想条件1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1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A、独立的社会形态 B 、固定不变的社会形态C 、过渡性质的社会D 、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之一16、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A 、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7、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A、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结论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C、与马克思主义无关D、背离了马克思主义18、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营经济主要是()建立起来的A、通过没收官僚资本B、通过原来解放区的公有经济C、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D、通过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19、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条件是()A、全国大陆解放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C、土改运动D、“三反”“五反”运动2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A、个体经济B、公有制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2、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4、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A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B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C 、半社会主义性质 D、新民主主义性质25、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A、定息B、国家资本主义C、公私合营D、“四马分肥”2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年开始的。

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4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4、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5、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6、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过渡时期的结束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是()A、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B、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C、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D、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0、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A、改变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实现工业化D、消灭资本家1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B、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C、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D、人民公社的建立12、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A、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B、斗争、限制、改造的方针C、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D、团结、教育、利用的方针1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A、政治条件B、经济条件C、制度条件D、思想条件1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1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A、独立的社会形态 B 、固定不变的社会形态C 、过渡性质的社会D 、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之一16、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A 、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7、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A、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结论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C、与马克思主义无关D、背离了马克思主义18、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国营经济主要是()建立起来的A、通过没收官僚资本B、通过原来解放区的公有经济C、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D、通过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19、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条件是()A、全国大陆解放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C、土改运动D、“三反”“五反”运动20、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A、个体经济B、公有制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2、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4、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A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B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C 、半社会主义性质 D、新民主主义性质25、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A、定息B、国家资本主义C、公私合营D、“四马分肥”2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年开始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国内普及开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的社会变迁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和面貌,同时,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让我们始终看到了崭新的一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以及它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一篇:20世纪初的革命早在19世纪末,中国的进步派就开始反对满清王朝,并要求进行改革和革命。

经过多次失败的起义和革命,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才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成功革命。

随后,国共两党的成立,它们的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中国也经历了无数战争和冲突,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是在20世纪的上半叶,当时的国民政府面对内外的困境,只好靠苏联的援助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篇: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计划经济建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纠正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并保障人民的福利。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工业、农业、科技、文化和教育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引领了中国迈向了现代化。

第三篇: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变化然而,社会主义建设也一度遭遇问题,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初期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了中国的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的落后。

随着19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生产力解放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特别是在私营企业方面实施更为开放的政策,为今天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改革开放也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结论总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是一个千回百转的历程,全国人民不断努力奋斗和改革,以期实现国家的强盛,部分的经济增长及防范社会冲突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就。

现在,中国虽然已经离开了“国民党时代”和“文化大革命”的阴霾,但是中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第二章 到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的填空和问题

第二章  到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的填空和问题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填空和问题1、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

领。

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突出的历史功绩是,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5、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___________;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___________。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___________。

8义为目的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旧民主主义已经让位于9、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0、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次明确了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的战略思想,从而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提出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逐步为全党所接受。

1935年《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为该思想奠定哲学基础。

1936年至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一系列著作中,进一步全面论证和阐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11、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放在首位的是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课件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课件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1.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入-在20世纪初,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被引入中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始。

2.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1956年,中国提出了“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思路,实行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1957年,中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推动社会主义思想的普及和传播。

-1958年,中国启动了大跃进运动,试图通过农田水利、钢铁等大规模建设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然而,由于一系列问题和困难,这一运动后来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和人道主义灾难。

3.社会主义建设的调整与发展-1966年,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阶段,旨在消除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发展。

-1982年,中国通过宪法确认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并明确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1992年,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4.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等。

-当前,中国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的未来展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创新能力,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上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的简要课件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毛中特 选择题

毛中特 选择题

单项选择第一章2.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在()中。

A.《论新阶段》B.《论持久战》、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十大关系》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A.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设计蓝图改造中国B.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C.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改造马克思主义D.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6.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正确的道路是在()A.“八七”会议以后B.遵义会议以后C.延安整风运动以后D.党的七大以后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A.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B.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C.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8.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A.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B.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C.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4.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但其核心和精髓就是()A.独立自主B.实事求是C.群众路线D.自力更生1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C.政策和策略理论的产生D.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的创立17.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和科学的态度是()A.坚决维护马克思理论的原创性B.按照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来解决实际问题C.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结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D.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18.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A.遵义会议上B.六届七中全会上C.瓦窑堡会议上D.党的七大上23.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的根本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D.“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4.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A.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D.党的十四大3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B.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3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A.实践基础B.时代背景C.现实依据D.理论基础32.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A.理论基础B.实践基础C.时代背景D.现实依据35.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C.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D.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36.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C.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D.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37.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C.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D.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3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39.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A.第一要义B.核心C.基本要求D.根本方法第二章5.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 )A.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B.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 )A.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B.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18.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3.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明确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A.马克思基本原理B.毛泽东思想C.社会经验D.社会实践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独立自主B.与时俱进C.实事求是D.社会实践第三章4.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内容是在(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新民主主义论》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D.《井冈山的斗争》5.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权B.搞清中国的国情C.新民主主义总路线D.新民主主义纲领6.区分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是()A.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B.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还是封建社会性质C.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好中华民族矛盾还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无产阶级民主革命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四大家族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人民所有D.没收一切私有财产全民所有9.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 )A.武装斗争,统一路线,党的建设B.土地革命,群众路线,根据地建设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D.游击战争,红色政权,党的领导1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争敌人的三大法宝(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B.统一路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路线D.工农武装,武装斗争,党的建设15.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B.人民大众的参加C.反对帝国主义D.反对封建主义第四章1.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土地革命的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的考试D.过度时期的结束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C.工农阶级与地主资本家的矛盾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6.过度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一化”的含义是指()A.实现私营工商业的国有化B.实现个体农业的集体化C.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D.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12.我国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C.全行业的公私合营D.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8.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 )的方针A.利用、限制、改造,B.斗争、限制、改造C.团结、教育、改造D.团结、教育、利用19.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算起B.从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开始算起C.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算起D.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算起第五章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的重要著作是()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国家预算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C.《论十大关系》D.《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4.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提出“三个主题,三个补充”思想的是()A.刘少奇B.周恩来C.邓小平D.陈云5.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是()A.刘少奇B.周恩来C.邓小平D.陈云6.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长期从来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B.什么跟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D.什么是计划经济8.邓小平指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是()A.高速发展生产力B.各尽所能,按需所配C.共同富裕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9.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是()A.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11.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做出了新的重大判断,这个判断是()A.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社会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C.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4.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巩固政权B.坚持党的领导C.发展D.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1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A..马克思 C.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第六章1.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现实社会的()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D.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3.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我国最大的实际()A.人口多而资源相对贫乏B.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C.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D.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D.党的十四大11.制定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在()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1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时算起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完成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好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与发展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17.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2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是()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D.坚持改革开放第七章2.最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3.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是从()开始的。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社会主义革命也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也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和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和最彻底的革命的必然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使中国成为独立的新民主国家;第二,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的两步走中国革命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识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除资产阶级和生产关系的转变,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是无法实现的。

关于革命的未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种是陈独秀的“第二次革命”理论,它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密切相关的阶段分开,只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有必要插入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在两个阶段之间发展资本主义。

相信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法律斗争来积累力量,然后在一定时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代表的“左”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战成败”,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限,并试图采取两种不同的革命齐头并进,赢得了社会主义革命。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73年的风风雨雨。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即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1951年至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便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并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这个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作长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1987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中,我们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而是困难重重,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现阶段,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已经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已经居于矛盾的次要方面。

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就是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积极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促使事物向更有利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

具体的讲,就是发展社会主义。

因而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知识点与选择题4

知识点与选择题4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一.基本知识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P90)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P90)3.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P90)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P90-91)5.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P9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两条道路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其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P91)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93)8.过渡时期总路线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即“一体两翼”。

(P93)9.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体现了在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P9310.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政治上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