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学论文 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浅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_现当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浅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_现当代文学论文浅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摘要: 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历程,使中国现代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的顺序较于西方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的顺序有所不同,中国现代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分为女权主义阶段、女人气阶段和女性阶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女权主义阶段0引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将西方女性文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早期的女人气阶段,中期的女权主义阶段,现代的自觉女性阶段。
三个阶段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女性文学从以男性为尊的社会价值转向对父权社会价值观的抗议,再到自觉女性文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是女性文学逐渐摆脱父权社会价值观,探索女性自身存在意义的价值追求。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作中国历史社会活动的意识反应,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历程是完全契合的,同时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独特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分为女权主义阶段、女人气阶段和女性阶段。
【1】1女权主义阶段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经历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大量西方女权思想引入,使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作品体现女权主义特点,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对父权社会的抗议,呼吁女性追求自身的解放和自由。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品主要以问题小说为主,但是受到历史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问题小说揭示的矛盾不尖锐,思想倾向不鲜明,往往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这一期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冰心、凌叔华、庐隐、陈衡哲。
以冰心《两个家庭》为例,两个家庭一个是代表新思想的大学毕业生女主人,在新思想的熏染下,女主人思想进步、活泼明智,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另一个是代表旧社会旧思想的管家小姐,管家小姐只知生活应酬,而完全忽视家庭管理和子女教育,使丈夫无心恋家,出入风月场所,死于肺病。
两个家庭,两种新旧思想的对比,反应了旧社会恶浊的社会风气。
白薇作为这一时期的喜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打出幽灵塔》、《北宁路某站》、《屠刀下》、《中华儿女》等戏剧作品。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这种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正规女子教育的空白。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在缓慢中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一、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因在长期的封建桎梏下的女子教育,为何在近代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不乏各种原因的参杂,试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经济的推动。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缫丝厂、纺织厂招收女工,使一些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了大工业的生产劳动,改变了有史以来女子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生活方式。
妇女为了从家庭走向社会并参加生产劳动,也为了摆脱对男子的依附,就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的影响。
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是征服中国,使她们皈依上帝,成为上帝手中捍卫和促进“真理”事业的有效力量。
教会兴办女学实质是把中国妇女从中国封建传统的束缚里转移到西方宗教的控制中。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的产物,对女子教育做了诸多限制,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巩固传统的政治秩序。
资产阶级倡办女子教育是为了培养革命的女性,激发女子的政治热情,主张把女校造成一个女子革命的制造厂和女子革命的速成所。
因此,资产阶级提倡女子教育不仅带有社会革命的色彩,而且也打上了政治革命的烙印。
3.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缺乏自我意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对外部世界的一味顺从和在内部心灵桎梏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驯服工具。
女性学论文

女性学,开启我人生的另一扇门梁杨79130428一开始对于女性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趣,只是刚好上课的时间与平常的计划吻合,所以便选择了这门课,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门课将会怎样的改变我,为我的人生增添了多少色彩。
女性学的基本概念来自西方,也称为妇女学,是一门新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
也可以说,西方女性学强大的生命力就是来自美国本土的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的实践。
而在东方,我们因为历史的原因,男尊女卑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在阻碍着东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这也让我很庆幸我是生活在21实际的新女性,能够有足够多的机会与能力了解自身,为自己的人生与未来负责任。
女性学每堂课的内容都不同,他们涵盖的范围很广,每次上课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都让我有新的收获。
其中有一堂课讲了有关于化妆的话题。
可能是女孩子爱美的天性,让我对这个十分感兴趣。
尽管我现在还没有化妆的习惯,这个话题还是深深吸引着我。
我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女性的脸型有着那么多的种类,尽管有的脸型不是那样的美丽,可是只要搭配好发型,在头发的修饰下一样可以美丽动人。
化妆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可是要真正的符合自己的风格,适合自己,突出自己最美的特质却是十分困难的,细化到眉毛眼睛,每一个细节如果不注意到,都可能传递给他人不同的信息,甚至是在涂口红的时候,如果顺序不同,效果也会不同。
这样听起来,化妆还真的是一件麻烦的事,可是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也正是这样追求美的本性,也在不断推动着整容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整容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很多明星,亦或是平常的女生都会隐藏自己整过容的事实,觉得让别人知道会很耻辱。
但是在我眼里其实这完全是社会舆论所导致的一个错误的不可理喻的现象。
虽然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可是在新时代,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对于美的向往并没有错,可能大家会觉得这里还牵扯到诚信的问题。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全面转型的开始,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急
剧的变化。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正是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而产生、发展的,它既是社会转型
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本文试图以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为背景,对近代女子
这样,中国女学堂从开办之初就遭到了顽固官绅们的反对,有人上书弹劾,有人制造舆论,大加
攻击。一些原本赞成办女学的人“一闻朝士不以为然,市中有虎,即相率仰承意旨,噤若寒蝉,
避如黠鼠”。[6](P278)原盛宣怀资助女学堂的捐款也因朝中有人反对而拒绝供给,使经费发生
困难。加之当地的地痞流氓,围攻女学生起哄,往校内抛掷砖头石块,致使上海知县不得不出
王美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为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
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
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
2001年第3期
第38卷
(总205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3, 2001
General No.205
Vol.38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最初女学堂的办学宗旨仍是贤妻良母型的教育,这就是“以彝伦为本,所以启其智慧,养其
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其课程设置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中国
女性学论文——精选推荐

女性学论文女性学的基本概念来自西方,也称为妇女学(women studies),是一门新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
也可以说,西方女性学强大的生命力就是来自美国本土的妇女运动和妇女解放的实践。
首先我想在最初作为大一的新生,谈一下对大学第一门选修课女性学的一点认识。
女性学是从人类的性别差异出发,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性别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女性学以实现男女平等、两性自由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它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对人类科学的重要补充和丰富。
女性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帮助女性发现自己的历史;向男女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别观念和知识,以改变刻板的性别观念和偏见;以性别平等的视角审视女性发展的现状,唤醒女性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
所以,女性学对当代女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我们的第一节课讲的是女性的职业规划,我觉得作为一个大一的女大学生,应该学会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
老师说女性在就业中明显相比男性会有差距,很多企业选择员工时,若男女的能力相差无几那么则会偏向选择男性。
因为女性在工作中有较多不便而且不如男性投入在事业中的多,绝大多数的女性都会成家后来又有生育期,这成了女性的就业时候的致命伤,而女性要想自立自强,就必须清楚自己的弱势,而且要争取优秀,不比男人更优秀我们拿什么去竞争,女人能做到的工作我们可以做到最好,男人能做的工作我们一样可以胜任。
听完课后我对认为职业规划应该包含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确立目标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我们做什么,首先应当有一个大致的目标,选择大致的就业方向。
人生事业如同扬帆前行,大海这么辽阔,要有自己的方向,是向着东西南或北,是照着太阳还是迎着太阳。
比赛中,参赛者的目标就是终点线,大家站在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声的响起。
第二,综合评估评估分为内因评估与外因评估。
女性学论文

“剩男剩女”现象姓名:李亭亭学号:2012221110 性别:女摘要:“光棍节”前,一项调查显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人,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也就是说,届时将会产生3000万光棍。
“剩男剩女”现象的愈演愈烈,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究。
关键词:“剩男剩女”光棍相亲物质在当今这个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越来越多的社会会问缓缓浮现。
有趣的是,公园中类似于相亲活动的场面屡见不鲜让人啼笑皆非,且都是父母拿着儿女的照片资料代为相亲的一场场闹剧。
2012年11月11日,又是一个光棍节。
然而比起淘宝上的疯狂购物,更应被关注的是中国庞大的光棍人数:2009年19岁以下全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8:100,城市人口的性别比为115:100,已经严重偏离正常的男女性别比例。
随着这部分人逐渐进入婚恋交友的高峰年龄,男性择偶的困难将日益明显。
在20-34岁非婚人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占的比例逐渐增高,“剩男”的问题远比“剩女”更严峻,全国人口中非婚男女比例在27岁达到199:100,33岁时达到 293:100;城市同龄人口中情况略好,在27-34岁间平均为162:100;这种现象意味着乡镇非婚人口中的性别比偏离更大。
而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人,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也就是说,届时将会产生3000万光棍。
“剩男剩女”现象的越演越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场面?当然归“功”于“剩男剩女”的队伍不断庞大而引起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第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婚姻的观点跟以前大有不同,在年轻人看来,“单身贵族”是一种时尚,热爱单身的朋友甚至把单身看作是一种自由、享受自由、享受生活的代言词。
第二,不敢承担家庭责任和负担。
当今社会中,房子贵的买不起,医药费贵的不敢去医院,小孩的学费,生活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支出,这些一个个可怕的数字构成了一笔巨额支出,让人望而生畏!普通的白领和上班族根本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婚姻埋单,索性他们把自己缩进了自己的蜗居,逃避婚姻。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
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首先,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兴女学”的口号,创办了近代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开端。
其次,中华女子学校是中华女子学会主办的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创办于1907年。
这所学校为中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女校数量不断增加,女校规模也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中国女子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提倡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女子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女性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的女子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
女性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女性教育的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5卷第2期2005年6月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伽删ofGllangdongUni删竹of倒瑚109y(sodalsd绷黯础‰)V01.5No.2J岫.20()5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和问题*王香丽(广东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90)摘要:建国后,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已经在数量上和科类选择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今后一段时期内,女性高等教育的重点是缩小城乡和各个阶层家庭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差异性,这也是进一步发展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女性高等教育教育机会城乡社会阶层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05)02—0006.04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和改善女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在法律上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的权利。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束缚女性发展的诸如“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有所淡化。
从此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在数量和科类两个方面的变化,来分析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近期的调查数据,探讨进一步发展我国女性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建国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在数量上的变化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数可以直接反映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从图1给出的1949—2003年全国大学生人数、女大学生人数及女大学生所占比例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建国后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峰年分别出现在1954年、19r74年和1999年以后,低谷年则分别出现在1959年和1980年左右。
即总体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不断增加,但也呈现出较大的起伏。
这种变化,反映出在不同的时期,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具特点,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有很大的相关性。
图l(!)曲线中出现的女性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是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

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透视一、引言现代社会,性别平等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在我国女性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女性人口大幅增加,但男女参与高等教育的比例仍然存在差异。
这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
本次论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以及差异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可行性对策。
二、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普及现状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女性人口比例已超过男性,为51.2%。
此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有学科门类也越来越丰富。
尤其是在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不断扩大。
2019年,我国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这位列全球前列,女性占比也逐年增加。
三、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参与率与就业情况的变化虽然女性高等教育人口占比逐年增加,但在与男性对比时,女性高等教育的参与率仍存在差距。
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2019年我国高校学生中,女生占比50.5%,男生占比49.5%,表明现阶段男女教育机会的总体均等,但在不同学科专业中,差异较大。
如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文科专业中女性比例相应高于男性。
此外,在高等教育毕业后的就业领域,该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据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女性高校毕业生仍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其失业率高于男性毕业生,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
此外,女性在基层工作机会也受到一定限制,很难在涉及决策和高层管理职位上与男性竞争。
四、性别视角的透视(一)科技方面在科技领域中,我国也面临着很大挑战。
新技术的升级替代、新技术市场的打开、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对我国科技领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上,我国已经成为了领先者,但是在这个领域中,女性的参与度依然比较低,与男性相比严重落后。
因此,我们要从现实的科技条件出发,建立能够在科技领域推动女性的发展的能力,从硬件制造出发,逐渐为女性打开科技实践的大门。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研究

Post-gradute of major in History Education:Ma Xia
Tutor:Associate professor Peng ze-ping
Abstract
After Opium War,western countries broke the door of China with great forces, and forced China sign a serial ofunequal treaties.By these treaties,they got pnodties on running schools in China,then the missionary school appeared.Missionary school for girls was one important part in missionary sch001.In essence,missionary school for girls was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emi-colonial society for Western countries’spreading of Christianity.It is the culture tool for imperiafists to invade China.In fact,it plays all a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ing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Its existence forms a special sight in modem china education.The paper evaluates its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h'la’s modernization practically and realistically.
妇女节女性教育

妇女节女性教育在每年的三月八日,全世界都会庆祝国际妇女节。
这一天旨在纪念妇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成就,同时也呼吁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
除了庆祝,国际妇女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关注妇女面临的问题,并推动女性教育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在妇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什么女性教育至关重要,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女性教育计划。
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无法被低估。
尽管我们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世界范围内,女性教育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让我们看看为什么女性教育如此重要。
首先,女性教育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关键。
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女性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中。
教育可以让女性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女性教育有助于实现性别平等。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帮助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偏见。
女性教育使女性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机会,并能够与男性平等地参与到各种领域中。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她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中的地位息息相关。
此外,女性教育也是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关键因素。
教育可以帮助女性提高他们和家庭的健康,增强他们应对艾滋病、结核病和其他传染病的能力。
女性教育还可以提高出生率和婴儿存活率,并减少早婚和儿童死亡率。
这些都是促进社会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妇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该重点推动女性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女性教育计划: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女童教育的投资。
政府应该提供足够的经费,确保女童能够接受免费和高质量的教育。
政府还应该制定并实施政策,保护女童免受歧视和暴力,并促进性别平等。
其次,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推出特殊的女性教育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专门针对女性学生的需求,并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帮助她们发展技能和知识。
此外,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与在教育领域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合作,共同推动女性教育项目。
这些组织可以提供奖学金、导师制度、职业指导和其他资源,帮助女性克服教育中的各种困难。
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

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引言:中国女学堂章程的制订是为了推进女性教育的发展,赋予女性平等的教育权利,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并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女性人才。
本篇论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女学堂章程的内容,包括机构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一、机构设置:中国女学堂将设立总部,分布于各个地区的分支机构。
总部负责全国规划和制定,各地分支机构则负责具体的运营管理及教学工作。
同时,将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指导女学堂的各项工作。
二、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2. 综合课程:包括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广泛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
4. 实践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三、招生与录取:1. 招生对象:女性年满6岁以上的中国公民。
2. 招生方式:设立入学考试,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为主要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特长。
3. 录取原则:公开、公正、公平,不以任何形式进行歧视性选拔。
四、师资队伍建设:女学堂将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选聘和培养上严格筛选,以确保师资力量的优秀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同时,建立健全的师资培训制度,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
五、学生发展支持:女学堂将提供完善的学生发展支持,包括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六、社团和社团活动:女学堂将鼓励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如文学社、艺术社、科技社等,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资源支持。
同时,定期举办各类社团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七、评估和考核:女学堂将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制度,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评估结果将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人格发展。
女性主体意识与当代女大学生自身发展【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工作女性主体意识与当代女大学生自身发展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古往今来,女性都是被社会所忽略的,被看做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如“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永远处于第二性的位置”“男性的主导与女性的依附是最理想的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造成女性一定程度上的自卑、自弃、软弱、被动、依附、退缩的消极人格特点,而这些人格使女性对自我发展以及与自我发展有关的权利、作用、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等缺乏明确的意识。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重庆教育学院学生部和大学生心理联合会调查了600多名女生,在回收的41l份有效问卷中,52%女生回答需要依靠别人,48%女生表示惧怕失败,43%学生认为在没人提示下,感到自己既无才能又缺乏吸引力,43%的人不喜欢竞争环境,48%的学生承认经常压抑自己”。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女大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和丧失主体意识,这种心理直接影响着她们自身素质的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的体现。
然而,当前的社会又是发展的社会,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女大学生,担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虽然,当今的女大学生大多积极上进,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充满理想又崇尚现实。
而且随着现代意识的加强,女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正在逐渐的明显起来。
但是生活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女大学生,始终彷徨在现代女性意识与传统女性意识之间,不知如何塑造自己,处于极度困惑之中。
同时,时代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多元化(其中包括社会组织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等)状态,竟争的激烈和社会的多元化,对女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女大学生在社会定位上,要把个体价值发展和社会进步利益融为一体。
女大学生必须根除“客体”意识、“第二性”意识、和“依赖”意识。
因此,当代的女大学生必须用女性主义来武装她们意识形态领域和自身能力,迎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关于女性学课程的思考及女性文学教学实践

关键词 :“ 女性 学” 程 ;女性文 学;思考与教 学 课 中图分类号 :C 1 .8 93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9 (06 0 —03 0 7 6 820 )1 07—0 5
上世纪 9 年代 以来 , o 不少 高校陆续开 出了有 了。为弥补这一缺陷, 20 年下半年开始 , 从 03 女子 关“ 围内聘 请兼 职教师 , 于 2O 并 04
国内已陆续开设 “ 女性学” 相关课程 的高校已近 2 中多为大一 、 0 大二理工科的本科生)教材 , , 没有一
所, 并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 , 笔者认为, 有一个概 本现成 的可用 ; 出的参考阅读 书 目, 开 图书馆 内一 念至今仍然比较模糊 , 女性学” 即“ 课程是否等 同于 时难以找到; 授课对象 , 有男有女 , 么, 那 课程 内容 “ 女性课程 ” ?或者说 , 这些课程 专门是 “ 以女生为 的“ 性别文化” 特色如何体现? 对象的课程” 还是 “ , 以女性性别 问题为 内容 的课 笔者在拟定 的课程教学大纲和随后 的教学过 程” ?前者类似于 日 本的高中正式课程 中以家庭科 程 中,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明确了教学 目的与授课 内
关 于女性学课程 的思考及女性文学教学实践
钱
( 同济大学
虹
文法学院 ,上海 209 ) 00 2
摘 要:进入 2 世纪以来, 1 有关“ 女性学” 的研究随着女性主叉思潮全球化的传播 已日益成为一 门“ 显
学” 开设这 方面课程 的高校 已越 来越 多。“ , 女性文学” 作为 同济大学女性特 色系列课 程之 一 , 有特 殊 具 的性别文化 意义, 教 学实践 中力图彰显 2 世 纪女性 文学的独 特风 貌及 其女作 家的创作优 势与风格 特 在 o
关于中国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 世纪末,美国女性学创始人之一 !"#$%&’()* 在第 $$ 届伯克夏妇女史会议上的发言 +,-.# 女士,
中曾经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 年前,她代表学校妇 女中心大学课程委员提出申请,希望能在学校开设 女性学辅修课程,当她准备回答关于女性学课程内 容和学生兴趣等方面的提问时,大学课程委员会主 席瞪眼盯着她问道: “女性学是门学科吗?” $!!! 年, 当美国已有六百多所大学开设三万多门女性学课程 时, 其中包括学士、 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 学科涉及 到历史学、 文学、 文化研究、 社会学、 人类学、 哲学、 法 学、 心理学、 人口学、 地理学、 政治学等领域, !"#$%&’( 女性 /*+,-.# 女士对这八个字依然记忆犹新。 显然,
学科性为前提的, 没有学科性何谈跨学科? 于是有人 问, 女性学是先有学科性、 后有跨学科性呢?还是正 好相反? 还有, 假如女性学的学科性或专业性是存在 的, 那么当女性学的跨学科探索模式一旦被确认, 这 是否有可能削弱它的专业性? 它的专业性何在? 这个 问题似乎在说, 跨学科性与专业性难以相容。对此, 我们将通过回顾和反思中国女性学研究对象、理论 和方法的发育历程, 来理解这个问题。 (一) 研究对象 对女性学专业的名称至今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 的见解, 不少研究者称其为女性学、 妇女学 (0,12 (9.’8.#: ( 也有一些人称之为性别学 .’34(( 5678$.4 ) ,还有一些人将两者合起来,称女性 ) 性别 5678$.4 ) 学。 这个现象反映出女性学研究范围正在不断扩展。 即使是对原初的 “女性学” , 人们的界定亦有不同意 见,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种观点认为妇女学是以 妇女和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 属于人类学, 研究的内 容包括妇女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另一种观点认 为, 女性学是以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 隶属于社会科 学, 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妇女的各种社会属性。 还有一 种观点认为女性学是以现实中的女人为研究对象, 其核心是研究女人作为人的所有的属性和自身特 征, 女性学是 “人学”。女性学对象正如一位学者所 言, 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 它由 “女性” 这一原点 出发, 逐渐扩展开来, 包括女性以及女性的生存与发 展现象及其规律。&*’具体地说, 一方面, 女性学研究 女性的过去、 女性的现状以及女性的未来, 包括女性 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生理、 心理和社会现象, 以 及这些现象的变化; 另一方面, 女性学特别关注与女 性有关的各类论题,着重探讨各门学科中忽视女性 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原因。正因 为此, 女性学的探索触角延伸到人文、 社会科学甚至 自然科学。 在女性学成长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也 在不断深化。 首先, 女性群体既具有同一性也具有差 异性。人类社会是有结构的,在有等级的社会结构 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相 近的社会角色,处于相似的社会地位,在这个层面 上,全世界女性面临着共同或相似的生存与发展问 题, 女性学研究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其次, 女性是由 不同子群体构成的, 由于地域、 阶级、 民族和文化等 方面的差异, 不同女性处于不同的生存状况, 她们的
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结业论文

结业考核我选择的两个论题为1,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4,中国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相关问题论题一、中国女性经济独立的相关问题从古至今;一般都是以男性为主要生产力;生理上的优势让男性在社会劳动中获得更的分配..结婚之后;女性的生活重心自然向家庭偏移;相夫教子式的家庭主妇;也不太可能在职场中有很大收获;所以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是主要依靠男性;这就不免造成了经济上女性对于男性的依附;也造成婚姻中本该公平的双方有了“从属关系”;使得女性在遭到不公平待遇时也只能忍气吞声而若想和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经济独立不可忽视..但是;子女对女性的牵绊;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让女性的经济独立之路困难重重..一、观念问题根深蒂固的观念;就认为女性就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带孩子;然后“伺候”外出忙碌一天之后回到家里的男人..无论是社会;甚至是女性自己;都还没有建立起经济独立的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外打拼赚钱养家糊口;女性在家教育子女;大家心照不宣的维持这样一种“平衡”..这个时候;一旦女性也要外出工作;社会会认为女性不够重视家庭;“女人就应该靠男人养”的大男子主义也会为了面子不希望妻子婚后工作..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全职主妇比比皆是..而一些进步的地方;职场中的女性也面临很大压力和不被理解..不过;女性自己的依附心理也占很大原因..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房子车子也成了择偶的重要标准;“钓个金龟婿”以后不愁吃穿;不思进取理所当然的觉得应该靠男人养活;这样的女性是不会有经济独立的想法的..二、社会偏见古往今来;男性往往被认为是果断、勇敢魄力的象征;而女性;则往往被认为是柔弱、胆小;所以一些决策性的职位一般不会由女性担任..就业歧视中;综合考虑各种原因;比如女性生理期、结婚、生产、哺乳等;很多企业更愿意招收男性..这就造成了;女性即使愿意在职场上打拼;但往往不会有很高的报酬..虽然大家都在工作;都有收入;但社会偏见造成的收入不平等;也造成经济关系中男女的不平等..三、精力有限还是以婚姻关系为例;女性经常承担了家务;外出工作一天之后回到家里;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消磨着女性的精力..上班工作;下班劳动;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耗费巨大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这样的权衡当中;很多女性也都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想法;或者从事一些自由度较高的工作;这也决定了女性收入不高;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仍然来源于男性的工资..真正良好的和谐的两性关系;应该是自由平等的;而不存在绝对的一方主导;一方依附..经济平等就是最浅显和基本的一种平等..况且在现在的社会大环境中;即使是婚姻关系;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经济独立更加重要;一旦关系破裂;女性就要用能养活自我的能力和资本;否则会更加艰难..所以;为了自我的未来;为了自由平等;女性也应该要追求经济独立..论题四、中国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相关问题作为一个传统;常新的话题;恋爱与婚姻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也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状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曝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恋爱行为普遍化、低龄化恋爱已经成为是大学生活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经调查;有34%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曾经谈过恋爱;但是现在没有谈;有36.8%的大学生正在谈;没有谈过的仅占29.2%..大学生普遍认为;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说明恋爱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大学生的恋爱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表现在大学四个年级中;大一年级相比较其它年级;恋爱比率最高..二、恋爱动机消极化恋爱动机是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人为什么要恋爱的问题;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恋爱动机决定人们的恋爱目标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学生尚处于继续社会化的阶段;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以及责任意识的淡薄;其恋爱动机并不单纯;趋于消极化..具体表现在:寻找感情寄托的占第一位;为36.9%;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的仅28.0%..三、择偶标准多元化所谓“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恋对象时所拥有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恋爱、结婚对象条件的要求..传统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要稳定、幸福得多..因此;中国的传统婚姻比较重视家庭背景的因素..但调查数据显示;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生在选择配偶时;最看重的前五项标准分别是品质、性格、责任感、爱情、健康状况..最不看重的五项标准分别是兄弟姐妹数量、海外关系、人种、家庭背景、信仰..说明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已经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生阅历不足引起..四、择偶方式自主化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婚姻经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随着社会进步;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调查数据显示:自主追求恋爱对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缔结恋爱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回答“在择偶方式上;您主张……”的选择时;82.6%的大学生主张“自主认识”;7.6%的主张“朋友介绍”;4.6%的主张“网上认识”;只有2.3%的选择由“父母包办”;选择其他方式的占0.4%..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自主性倾向很强;而且大多数能够自主选择恋爱对象..五、婚恋价值取向开放化..调查表明;传统的婚恋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大大弱化..首先;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评价越来越宽容..大学生中;对婚前性行为坚决反对的只有18.4%;认为可以的为68.7%;事实上;认为无所谓的对婚前性行为是默许的;这样来看;同意的比例就高达81.6%;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性行为是比较开放的..其次;从对待婚外恋的态度也可以证明当代大学生对待婚恋价值取向上的开放性..在回答“假如您的婚姻中出现了第三者;您会”这一问题时;选择理解并包容的为11.8%;顺其自然的为25.4%;两者合并为37.2%;赞成离婚的只有32.6%..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社会阅历;决定了思想的不成熟性..而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也需要引导..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是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理好婚恋和学习生活的关系;然后就是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追求美好高尚的爱情;再者开设性教育;避免在不成熟的感情中收到伤害;最后就是在学校和社会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乔纯作者简介:乔纯,女,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校课程与教学。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内容摘要高校女教师职业进取意识的提高,将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自我肯定意识,有利于促进高校以至社会性别公平,更有助于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影响当前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做好女教师工作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关于女性教师的高校表现情况统计数据,还是关于女性大学教师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我国都是显得十分匮乏。
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也几乎没有研究女性教师的内容。
有限的研究女性大学教师问题的学者也以女性为主。
”我国高校女教师的比例在不断上升,2007年比1998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
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大。
另外,文科和财经类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也使女性教师的比例急剧上升。
女教师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在实践过程中,女性的总体素质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女教师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高校女教师与男性教师的差异在不同学科和学校类型中表现出来。
女教师更多是在教学型学校而不是研究型院校工作。
从所从事的学科看,保健、人文、教育等学科中女性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工程学科中女性比例特别低。
一、影响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1.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父母无意识地会按社会要求去塑造其子女的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社会化目标上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父母对男孩的期望比对女孩的期望高。
有调查显示,86.2%期望男孩受高等教育,只有69.2%期望女孩受高等教育,即使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也存在性别期望差异。
近三分之一的女大学生都与来自家庭期待的传统角色产生冲突。
这种期望的差异影响着女性的进取意识和她们在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
另外,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男女生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期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也影响着男女生性别角色的职业发展高校女教师的形成与发展。
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大学选修课论文

《女性学导论》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教育姓名雷莉学号104050246关于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的探究摘要:教育是使人获得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的品德和个性,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受教育的程度常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
女性教育问题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女性受教育的发展却极其不平衡,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妇女受教育权状况不容乐观,要提高女性教育,一定要做到普及农村妇女的教育。
关键词:女性农村教育平等女性受教育的现状(一)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得到更大规模的、更全面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女性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全国各级普通学校在校学生,除高校女生增加略低于男生外,中专、普通中学、小学等女生增幅均大于男生。
女性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比例的不断扩大,使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改善。
(二)男女童入学率的差距缩小。
政府致力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不断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环境。
2004年,我国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
男女童入学率的差距由1995年的0.7个百分点下降到0.04个百分点。
(三)女文盲逐年减少。
有关部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以妇女为对象的“巾帼扫盲行动”。
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8.2%,比1995年下降5.7个百分点;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16.9%,比1995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对女性受教育权的保障是积极的,成效也是极其显著的,20年来我国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妇女受教育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推动女性学的研究与发展十分必要

・
卷首语 ・
推 动 女性 学 的研 究与 发 展 十分 必 要
马 晓 年
自从 伟 哥 问 世 , 性 的性 问 题 已 经 不 再 是 难 以逾 越 男 的大 山 , 女 性 学 的 发 展 相 对 滞 后 , 以 我 认 为 性 学 研 而 所
究和发展在 2 1 0 0年代 ( 0 1—22 ) 21 0 0 的重要 任务应 该是 推动女性 学 的发 展 , 女 性 当 中进 一 步 推 广性 科 学 知 在 识, 大幅度提高女 性性 生 活质 量 和性 满意程 度 , 我们 让
几 十年 的不 断 自我 发 现 和探 索 的升 温 过 程 , 们 日渐 成 熟 , 力 让 自己与 男 人 “ 逢 对 手 ” 而 不 再 她 努 棋 , 是 男人 的泄 欲工 具 或 玩偶 。
由于长期 以来 的紧箍咒般 的精 神束缚 的消极影 响 , 有多少 妇女知 道 阴蒂的作用是 什 么?有多 少妇女知道高潮 ?达到过高潮 ?有多少妇女总是 以“ 头痛 ” 为借 口回避性 生活?所 以 , 女性在 两性 知识方 面需要学 习的东西太多 了 , 能够探索 、 成长和发展 的空间太 大了。 女性 自我研究要 比被动地 等待别 人来研 究或 开发 要好 得多 。女性 越是 自主 , 越能 掌控 自己, 就越能得到充分 的性乐趣 。经 过独 舞而学会 足 够 的性 知识 , 并且 积极应用 于 自我探 索 的实践 , 那 是 十分重要 的事情 。可是许多女性却迷茫 、 迟钝 , 甚至 默默忍受 巨大痛苦而不能 自拔 。教育女性始
终是一个没有得到足够正视 的 问题 。女性 自我教 育是 表达 她们情 感 、 性幻 想和性 欲 , 点燃 她们想
像和创造力的有力武器 。当她们 把 自己教 育得对性 更 为感 性和 纯熟时 , 们就 能够知 情选 择 , 她 获 得对选择不 同性途径 的人的耐受 能力 , 利用这样 的理 解去表 达她们 自己。事实上 , 于她 们 而言 , 对 这只是 打开 了通 向性幸福的大 门 , 她们去发 现五 光 十色 的多彩 生活 , 让 这些无 疑将 影 响到 她们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学号: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报告题目: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3/1/6摘要:中国的教育起源于商代,但女性的教育却一直严重滞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制度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女性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受教育比例、阶层,影响程度及范围都在发展进步,许多人为女性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其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密不可分。
教育是强国之路,女性教育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折射着不同阶段社会的经济,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女性教育日趋发展学校权利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4)一中国女性教育的概述 (4)二中国女性教育内容的发展 (4)(一)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4)(二)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4)(三)中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内容 (5)三中国女性教育形式的发展 (6)(一)中国古代女性形式的发展 (6)(二)中国近代女性形式的发展 (6)(三)中国现代女性形式的发展 (7)四中国女性教育思想的发展 (7)五中国女性教育的比例及阶层 (8)(一)古代女性受教育比例及阶层 (8)(二)近代女性受教育比例及阶层 (8)(三)现代女性受教育比例及阶层 (8)六为中国女性教育做出贡献的人 (9)七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原因 (9)八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10)引言:国远兴衰,系之教育。
女性进步,教育为先。
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素质,事关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大计,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与前进的方向。
一中国女性教育的概述中国的女性教育一直严重滞后发展,在古代,女子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
至清末及近代,由于社会经由于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教会女学的日渐发展以及西方教育制度对人们的启示,女学像一棵破土而出的鲜嫩小草般顽强地生长;此后,随着女子逐渐在小学、师范、中学、实业等学校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法定的地位,小学、大学和中学男女同校也相继得以实现。
直至现代,已基本实现了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与义务,我国已经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推出了“春蕾计划”与“巾帼扫盲行动”等系列旨在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女性素质的活动并取得了较大的实际效果,但是,目前的女性教育还是令人担忧的,女童失学和辍学率高于男童,女性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落后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二中国女性教育内容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女性教育的内容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私人讲学,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官办学堂、私塾等,历朝中大量中产阶级及贵族男性青年接受了教育,然而女性教育史却与悠久的中国教育史不相称。
为了维护男性在社会各项事务中的主宰地位,封建统治阶层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教育的内容仅限于家庭伦理教育,要求女子“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
妇女教育的内容, 主要是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三从”,女性一生,从幼儿到青年、到老年只能依附三代男性,即父、夫、子,妻子只能在丈夫之下。
东汉《女诫》中对“四德”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此外学习一些织绣祭祝之类的家庭知识。
汉代之后,女子也学习一些诗词歌赋,到了明朝,妇女中以诗词著名的并不鲜见,但封建礼教却认为是为妓的根源,因此禁止女子学诗作词,明朝末年便成了“养女多不教其读书识字的社会”。
(二)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内容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建立的女塾,是中国本土上的第一所女校,教会女学开始发展。
教会女校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四书、女儿经、圣经、术、地理、历史、生物、生理学等。
但中心科目还是中外两种“圣经”:一是基督教《圣经》,二是中国儒家经典。
宁波长老会女校1849 年课程规定:“凡女生均教以本国之文学。
彼等不习中国经书,惟诵读含有基督教教训之课本及接近之科学书籍而已,复以口头上之问答,彼等熟习圣经中之一部分,而尚有两学生,则并习英语焉”。
另一类型是旨在把学生培养成贤妻良母式,要学会技能,如育儿、厨事和美化家庭,掌握基本的西学知识(如算学、西方史地) 和儒家经典。
这类学校不重视英文课,但要信仰基督教并能履行日常宗教礼仪。
此外还开设唱歌、纺织、园艺、缝纫等课,以配合贤妻良母的培养。
戊戌变法之时,上海成立中国人办第一所女子学校.梁启超为该校撰写的《创设女学堂启》阐明了办学宗旨:"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妇道既昌,千室良善"。
经正女学的课程设置,规定中西文各半,拟开设中文、西文、算学、医学、法学、女红六门,并附设幼儿师范。
其中法学、医学的设置,显然超越,了相夫教子、宜家善种的范围,显示了与学诸人冲出家庭藩篱,走向社会大天地的潜在愿望。
辛亥革命之后,女性教育的重点转向为独立人格的培养。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女性教育的内容虽有局限但大力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师范、医科类等, 极少涉足工、农、法、商等科类。
(三)现代女性教育的内容建国后, 随着女子在政治上的解放, 女子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空间, 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女子不仅获得了与男子完全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而且受教育层次不断提高, 所进入的科类领域也日益广泛。
改革开放之后女生的科类分布仍主要集中在语文、医药、师范等传统女性领域, 但闯入理工、农林、政法、财金等传统男性领域的女大学生比例均在不断提高,较之建国前均有相当大的提高, 财金类尤甚, 女生比例已接近一半,似乎很难再将它归为传统男性领域科类了,女生接受理工教育的比例不断攀升。
在义务教育方面,现代的女子中学除开设国家规定的中学必修课程外,还开设了女性修养类课程,比如:女性心理、女性形体、文学、钢琴;充分发挥女性优势的课程,比如:艺术特长班、演讲与口才、健美操;还有一些弥补女生弱点的课程,例如,女子防身术,化学实验、生命科学入门等。
三中国女性教育途径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女性途径的形式先秦:史载,当时的宗法贵族之家,都给自己的女儿从十岁起就请有了傅母、慈、保等所谓的老师。
女师必须具备条件:一是大夫之妾或士之;二是年老无子;三是“明于妇道”。
女性文化教育中,延师教授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延师教授的形式:教师到家中教读;两家共请先生来教其女儿;家中有私塾,与兄弟共学于私塾。
(二)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途径(学校)1.教会女学的兴起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派遣女修士在宁波开办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就社会结构言,无异给中国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给中国女子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示范。
女学的开设,可谓石破天惊,空前之举,阻力亦重重,招生极其困难。
她们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社会女子无学的旧格局,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为中:国创办自己的女子学校做好了师资和办学形式上的某种准备。
教会学校的个别学生甚至开始出国留学。
1844年到20世纪初,教会女学的小学、中学、大学逐步建立,体系日趋完善。
2.国人自创的女子学校1898年4月,由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也称"女学会书塾")在上海城南桂墅里成立。
1901年苏州兰陵女学成立;1902年严复于天津创办严氏女塾,吴怀疚在上海设立务本女塾,蔡元培开办爱国女学。
至20世纪初,中国民间创办女子学堂已形成一股不可扭挡的社会潮流,"女子无学"的旧堤堪已被完全冲决。
清廷在1904年1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葵卵学制",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新教育。
葵卵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学前阶段"蒙养院"向女子开放,规定:"令女师范生为保姆教之",实行蒙养家教合:一的教育方式,"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3.民国时期的教育形式的发展(学校)1912年1月19日,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女子高等教育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始。
1910年,我国自办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高等部成立,1919年4月,正式改组为北京女子面等师范学校,但局限于师范一科。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国民要求高校招收女生,享受与男生平等的权利。
1920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次招收9名女生入文科旁听,开创了中国大学内男女同校的先例。
北大榜样带动了全国,不久,所有大学都开始招收女生。
女子留学教育,也在民国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
民国时期的留学方向,包括美、日、法、英、德、俄、意、比、西、荷、印度、菲律宾等国,但以美、日为主。
风气前期重日,后期多趋向美国。
(三)中国现代女性教育的发展(学校)在现代社会里,女性在法律上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教育形式既包括以女性为专门教育对象的女子院校,也包括普通院校的教育。
其中,女子教育院校包括女子中学,女子职业中学,女子中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层次的女子大学,女子职业学院,面向女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文化素质的机构。
尤其是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学层次和类型更加的丰富,办学指导细想更加的明确,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强。
四中国女性教育的思想发展(近现代)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近代化历程, 女子教育作为“救亡图存”和“妇女解放”的突破口, 在近代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近代思想家和有觉悟的知识女性关于“相夫教子”、“保种强国”、“独立自养”、“伸张女权”、“男女平等”等女子教育思想的提出, 是围绕着女子教育的目的这一基本点而展开的。
一方面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正面阐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另方面针对女性自身的局限从反面说明女子教育的迫切性。
“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贯穿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始终, 从当时正反两方面的诸多资料看, 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依然在就此展开争论。
“保种强国”的女子教育思想以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为代表, 在近代教育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这种思想和“相夫教子”的女子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其目的都是为了治平天下。
但前者侧重于“相夫”,而后者则侧重于“教子”。
“独立自养”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展开论述的。
其出发点不仅注意到了女子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而且注意到了女子教育对女性自身解放的意义。
“伸张女权”的女子教育思想以知识女性中的女权主义者为代表, 她们以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为基点, 把矛头直接指向压抑中国妇女几千年的男权势力。
“男女平等”的女子教育思想是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倡导和推行使之日臻完善和成熟。
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不仅仅指女子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更主要的是指平等的教育是男女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平等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