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第七章__产业关联
![第七章__产业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9a6097cf0c22590102029d69.png)
四、产业链的形成
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 形成的条件
随着技术的发展,迂回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 划分为一系列有关联的生产环节。分工与交易的复 杂化对使得在经济中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联结不同的 分工与交易活动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企业组织结 构随分工的发展而呈递增式增加。因此,搜寻一种 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 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企业难以 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不得不依靠企 业间的相互关联
二、产业间关联方式的类型 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联系越紧密,说明国 民经济的聚集效果越明显,国民经济增长能从规 模经济中获得增长贡献;否则,如果产业联系较 为分散,将会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构 成损坏 人为破坏产业关联 宁夏企业被称为 产业聚集程度和产业的联系程度(产业关联度) 会有什么结果? 孤岛企业 是衡量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结构高度 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1.产业间的基本联系方式——三种情况 (1)产业内部的纵向关联——深加工 (2)产业间生产过程中的横向关联——产业间 (3)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联——供求间
2.最终依赖度: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 (消费、投资、出口等)的依赖程度(直接依赖, 间接依赖)(钢铁工业) 某产业部门的最终依赖度等于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 目(消费、投资、出口等)的生产诱发额除以该产 业各最终需求项目生产诱发额合计。即:
2.产业间的单向联系和多向联系
单向联系是一系列产业间,先行部门为后续部门提 供产品和服务,而后续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再返回 先行部门的产业联系方式,其特点是产品在各相关 产业间不断深加工,最后脱离生产领域进入消费, 因而投入产出的联系方向是单一的。 “棉花种植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多向循环联系是先行部门为后续部门提供产品和服 务,后续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又返回到先行部门,其 特点是各有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是互相依赖、互相 服务的,从而形成一种循环的联结方式 “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旅游经济学》第七章:旅游消费及其效果
![《旅游经济学》第七章:旅游消费及其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4db7ad8ce2f0066f53322dc.png)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分类 (一)按旅游消费层次分类
按照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层次可分为生存消费、 按照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层次可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 发展消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体又可以分为餐饮、 发展消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体又可以分为餐饮、 娱乐、游览、住宿、交通等方面的消费,其中食、 娱乐、游览、住宿、交通等方面的消费,其中食、住、行是满 足旅游者在游览中生理需求的消费,而观赏、娱乐、 足旅游者在游览中生理需求的消费,而观赏、娱乐、学习等消 费则是满足旅游者精神享受和智力发展需要的消费。 费则是满足旅游者精神享受和智力发展需要的消费。这两种消 费相互交错,在旅游活动中很难划分它们之间的界线。 费相互交错,在旅游活动中很难划分它们之间的界线。
(二)旅游消费是旅游需求得以实现和满 足的必要条件
在未来有可能成行、但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旅游消费, 在未来有可能成行、但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旅游消费,称之 为潜在旅游消费;在目前条件下能够或者已经实现的旅游消费, 为潜在旅游消费;在目前条件下能够或者已经实现的旅游消费, 称之为现实旅游消费。 称之为现实旅游消费。要想将潜在旅游消费变成现实的旅游消费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当条件具备的时候,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当条件具备的时候, 潜在的旅游消费需求能否得到实现和满足, 潜在的旅游消费需求能否得到实现和满足,从而变成现实的旅游 消费活动,关键就在于旅游者是否愿意参与旅游消费。 消费活动,关键就在于旅游者是否愿意参与旅游消费。
(三)旅游消费是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
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以彻底的实现。 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以彻底的实现。 这是因为:第一,旅游消费是旅游生产的目的。生产取决于需 这是因为:第一,旅游消费是旅游生产的目的。 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的发展, 要,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说, 从一定程度上说,消费需要和消费水平决定了生产的发展方向 和发展速度。第二, 和发展速度。第二,旅游消费是使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最后行 如果没有旅游消费,旅游产品就卖不出去, 为。如果没有旅游消费,旅游产品就卖不出去,旅游产品的价 值就难以实现。第三,旅游消费又是对旅游产品的最终检验。8 值就难以实现。第三,旅游消费又是对旅游产品的最终检验。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七章
![产业经济学课件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ea3ab0ec551810a6f524863e.png)
23
§ 7-3 促销行为
• 企业管理混乱(人员职责不分,缺乏内在凝聚力)
19
§ 7-2 购并行为
三、我国企业购并运作机制和策略
2、加大企业购并的市场化力度
企业购并中的产权规则至少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
• 产权主体明确,资产方和经营者有明确的界限,只有资产 所有者才能是进行产权转让的主体;
• 购并过程中,产权归属有明确的转移; • 被购并方失去产权,购并方必须拥有对资产处置和享受收 益的实际权利并承担相应资产责任。
P1=a-b1q1-b2q2
式中a>0且b1-b2>0,表示企业1产出的增加比企业2产出的增加对价 格影响要大。一家企业产品的差别做得越成功,它的需求与其他企 业的行为越隔离。
27
§ 7-3 促销行为
一、产品差别化
3、产品差异化行为的风险 当本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如果与实行总成本 领先战略的竞争对手的差距过大,就可能失掉 某些顾客,价格敏感型顾客为节省开支转而购 买竞争对手价格较低的产品。
确定的广告主内容形式具体推出时间方式等无限制地传播给公众诱导性艺术性迎合顾客心理三个层次一定地理区域中某些层次的消费需求三大作用29二广告行为2在产品不同寿命周期的广告策略1产品投入期的广告策略2产品成长期的广告策略30二广告行为2在产品不同寿命周期的广告策略3产品在成熟期的广告策略4产品在衰退期的广告策略31二广告行为最优广告水平多夫曼斯坦纳法则运用代数方法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应当将广告支出增加到这样一点aqpmc生产等式1的左边是所增广告支出的边际成本
经济地理第七章
![经济地理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76041e05581b6bd97f19eafe.png)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联系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基础性产业: 3 基础产业
概念 —— 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 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类型(1): 生产性基础产业; 生活性基础产业;
社会性基础产业。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3.高需求收入弹性
理论依据: 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 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因此,主导 产业的产品不仅当前的社会需求大,而且产 品的未来社会需求要能够持续地、较快地增 长。也就是说,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
弹性的产业。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
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
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
本模式。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
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区域空间结构: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外围地域、腹地、 市场区、网络地域、通道交通线、信息线。 产业(industry):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 · · · · · · 的各行各业都
如果两个系数都低,则该产业不能作为主 导产业。
湖北师范学院中:a ——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
值的平均。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主讲教师 王晓玲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b/B 式中: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 值的平均。
人文地理第六章 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第六章 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644bec19e8b8f67c1cb9ef.png)
2、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
某产品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品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某产 品的劳动力相对比重
工业比农业,重工业比轻工业,组装加工工业比 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这 是三次产业转换、工业结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 化的一个重要的根据。 影响因素:不同产业之间技术进步的速度差异是 最重要的。
47.4%
47.2% 48.0% 48.3% 48.4% 49.7%
32.4%
32.7% 34.0% 34.7% 35.7% 35.5%
57.4%
47.6% 47.8% 47.3% 44.4% 43.6%
25.9%
22.2% 22.0% 20.8% 22.6% 22.2%
16.7%
30.2% 30.2% 32.0% 33.0% 34.2%
“产品循环说”美国的弗农提出。立足于发达国家。
所谓“产品循环”表现为以下若干过程: ①新产品问世、扩大市场直至国内市场饱和。 ②这一产品将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 ③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便有资本和技术的出口,资本和技 术与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结合,在输入国发展了这种 产品。 ④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会使这种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 到本国市场。这就使开发了该种产品的输出国不得不放弃这 种产品的生产而去开发其他产品。 ⑤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 -产品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按照这种顺序不断循 环上升,这就是所谓的“产品循环”。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 1978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图1 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示意图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第七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第七章--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96a3eb59eef8c75ebfb3e8.png)
2021/10/14
7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 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协调做出独特的奉献。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社 会、经济地域分工的产物,都有着不同层次和假设 干区域子系统。如果不同子系统都能发挥各自自有 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业结构,也就形 成了多样化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从 整体上形成社会化分工和协作。
2021/10/14
23
4.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大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林业 渔业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蔬菜、瓜果
麦类 豆类 稻谷 薯类 小杂粮类
早稻 晚稻 …
2021/10/14
24
5.工业结构分析
工业按所有制划分,可分为乡镇工业、地 方工业、国有工业、私营工业、“三资〞 工业 工业也可以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Q<l,那么该产业部门不是研究区域的专
业化部门。 2021/10/14
33
• 5.产业专业化系数
C 1 (Q i1Q i2)
• 式中,Qi为某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 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为不同的区域; ∑为将计算结果具有相同符号〔即正或负〕 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1为区域产业 专业化系数。
商业、科学技术、文教卫生以及其他公用事业等部门,即为生
产和消费者提供各种效劳的部门。
2021/10/14
20
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
社会总产值是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 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值,这个层次,主要是 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中,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比例关系的 协调性。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 从一个侧面反映区域工业化的进程和已有的工业化水 平。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2)](https://img.taocdn.com/s3/m/f3525afaa417866fb94a8e0b.png)
息不充分,很难准确计算出各部门合理的资源使用比例,会造成资源利用和 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会压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价格机制失灵,市场 难以发育,导致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以 业尤其是 现代服务 业为主导 的阶段
以信息产 业为主导 的阶段
农业
三
大
产
工业
业
服务 业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衡 量一个国家富裕和强大的重要标志。现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
二、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他在1958年 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批判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提出 了不平衡增长战略。
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 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 通过优先发展的产业的强大联系效应 带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 经济的发展。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 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 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体系不健全,各产业部门的自给 性很强,联系并不太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联系效应,这就为究竟选择哪个部门作 为优先发展的对象增加了难度。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三、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主导部门是指在各产业部门中具有高创新率和高速增长能力,且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 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最主要作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来说,主导 部门不是单个的部门,而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
➢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发展 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桐梓县“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桐梓县“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ebef0bd84868762caaed5f8.png)
桐梓县“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桐梓县“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4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二五”期间桐梓县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桐梓县“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
本报告总结了桐梓县“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桐梓县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桐梓县“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桐梓县地区“十三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第七章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第七章三次产业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2a8713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2.png)
第七章三次产业结构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产业分布的结构,包括第一产业(农业、渔业、林业、牧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等)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粮食供应,还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就业和收入。
在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但农业的现代化和发展仍然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
其次,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但是,工业发展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因此要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服务业可以提供各种消费和生产的服务,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物流等。
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创新和创业,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
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来说,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非常重要。
首先,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和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要推动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要加强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业的创新和升级。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和调控措施来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
例如,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引导农民向农业产业化转变;通过加大对工业的支持和投资,推动工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制造;通过减少对第二产业的扶持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提高效率。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完美版PPT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完美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c3b4d2b90d6c85ed3ac6b3.png)
区域产业增加量(Gij为产业部门增长量)在 某一时刻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Gij=bij,t – bij,0
Gij=Nij+Pij+Dij
• 全国增长份额分量Nij • 结构效应分量Pij
竞争力份额分量Dij
rij=(bij,t – bij,0 )/ bij,0
Rj= (Bj,t – Bj,0 )/ Bj,0
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中国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和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
年份
劳动力就业/% 一产 二产 三产
GDP/% 一产 二产 三产
1952 83.5 7.4
9.1 50.5 20.9 28.6
1957 81.2
9
9.8 40.3 29.7 30.1
1962 82.1 7.9
9.9 39.4 31.3 29.3
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1.2 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1.3 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 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
▪ 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产业划分
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1985 62.4 20.8 16.8 28.4 43.1 28.5
1990 60.1 21.4 18.5 27.1 41.6 31.3
1995 52.2
23
24.8 20.5 48.8 30.7
2000
50
22.5 27.5 15.9 50.9 33.2
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霍利斯.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 段理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5048bf96f1aff00bed51e3d.png)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 的研究。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 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在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方面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 《各国经济增长》等重要论著。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 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 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 一书,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
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产业分析的漫长过程。
与此相适应,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微观经济理论的 成熟到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再到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 这一演进过程。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以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其经济分析侧重于个量分析。个量分析继亚当· 斯密之后, 经马歇尔、瓦尔拉斯和帕累托,将“看不见的手”如何
第三篇
产业结构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理论发展 关 联 优 化 布 局
第六章 理论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规律 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
自动调节市场均衡、优化资源配臵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抽
象,形成了资产阶级正统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理论。 其重要结论是,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自行调节资源
的最佳配臵,不需要任何外来干预。
第六章 理论发展
1929 年爆发的世界性大危机、 大失业使自由主义价格理论发 生了严重危机,市场失效了, “看不见的手”不灵了。正是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凯恩斯 的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及其 追随者,将经济分析投向国民 经济宏观层次,即总量分析, 诞生了以国民经济有关总量的 变化及其规律为分析对象的宏 观经济理论。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4b68a30029bd64783e2c9f.png)
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 切相关。也即,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 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而另有一些学者(Scott,
1988~Storper&Scott,1992)指出,新产 业区,作为新的产业空间,是大量专业 化中小企业在集聚过程中生成的“柔性 生产综合体”(Flexible Production Complex)。新产业区出现在福特制 (Fordism)批量生产已被抛弃的地方,同 时也出现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即将新 产业区看作是后福特制(Post-Fordism)的 产物。
素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形成)和非直接经济要 素的区域创新系统(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 间相互作用形成)两个方面。
(四)集群化战略及对中国的 启示
虽然从成因来看,产业集群主要是市场
因素的作用,但与政府的政策扶持不无 关系。
①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有
必要干预经济活动。 ②政府应当扶持合作良好的企业群,而 非单个企业。同时,在扶持对象的选择 上,应考虑到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竞 争优势并非无本之木。
种不同形式的集聚体。马库森根据集聚 区内企业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四种典型的工业区类型(见图2、 表5):
①马歇尔式工业区(Marshallian District)
②轮轴式工业区(Hub-and-spoke District)
③卫星平台式工业区(Satellite Platform
实施集群战略,关键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 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涉及产业问题,又涉及区 域问题,是一个“产业区域化”的过程。由 于中国产业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 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严重,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产业政策 与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30090b4431b90d6c85c740.png)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复旦大学《会计学》课程 第七章 财务报告分析-习题库(含答案)
![复旦大学《会计学》课程 第七章 财务报告分析-习题库(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375b2028ea81c759f578ac.png)
复旦大学《会计学》课程第七章财务报告分析-习题库(含答案)第一部分概念题一、填空题1.会计分析标准按照标准制定的级别不同可分为()、()和()。
2.()是指以本企业过去某一时期该指标的实际值作为比较的标准。
3.比率分析法的具体对比方法有()和()。
4.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大小的常用指标又可分为三方面指标,即()、()和()。
5.总资产报酬率又称(),是企业()与()的比率。
6.净资产收益率,也称为()或(),它是()与()的比率。
7.()指标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会计期间每股普通股所享有的利润额是多少。
8.每股净资产也称()或(),该指标也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与()的比值。
9.()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值。
10.偿债能力分析包括()和()。
11.流动比率是()与()的比率,表示企业每百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
12.()又称酸性测试比率,是流动资产中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
13.现金比率又称(),是企业现金等值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14.资产负债率又称()或(),是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15.()是衡量企业偿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16.用来分析流动资产利用效率的最常用的三个指标是()、()和()。
17.应收账款周转率也称(),是一定时期内()与()的比率。
18.评价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是()和()。
二、判断题1.一般说来,市盈率越高,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越高,所以该比例越高越好。
()2.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 总资产周转率( )3.利息保障倍数公式中的利息支出,既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也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中的资本化利息。
()4.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或过低对企业可能都不利。
()5.现金比率的提高不仅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也会使现金持有的机会成本增加。
()6.若固定资产净值增加幅度低于销售收入净额增长幅度,则会引起固定资产周转率增大,表明企业的营运能力有所提高。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https://img.taocdn.com/s3/m/872719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7.png)
第七章 第一节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1)增长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增长极理论指
导产业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 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 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模式,通过多层次的增 长极带动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 • (2)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和生产轴理论的 延伸,比如T字形的产业带、字型产业带、弓箭型产业带、 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二)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人口
社会 历史
行为
集聚 与分
散
基础 设施 条件
市场 因子
技术 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以信息技术(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新型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设施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数字型基础 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所谓新型基 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 础设施体系。从新基建涉及的范围看,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 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布局又会受到国际产业转移 和世界分工的影响,世界产业的空间格局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世界经济地理正在被重塑。
第七章 第一节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06产业结构
![06产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fab9a70f46527d3240ce048.png)
——库兹涅茨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
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
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说明了产业结构
演变过程是一种阶段发展的有序过程,产业结构
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证明
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3、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化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③ 解释 • 需求因素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 一直在下降,而对制造品的相对需求开始上升然 后下降,最后让位于服务品。(恩格尔定理) ——从需求收入弹性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因此,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第二、三产业的需求将迅速上升,从而 引导劳动力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2、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
※ 知识体系
(1)工业化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2、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
(1)工业化发展阶段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钱纳里提出3个阶段6
个时期的划分:
①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第一时期是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
(2)库兹尼茨法则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3、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化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① 内容
——该定理主要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
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规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
↓
两江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分析
![两江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04d18b6529647d27285215.png)
第七章两江新区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分析4.1 产业结构分析4.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涵盖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拥有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研究两江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区域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两江新区内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
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一般地说,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一国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最适当的产业结构,其主要衡量标准是:(1)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2)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
(3)技术、安全、群体原则。
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我国主要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产业革命往往是由于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一场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结构的演进主要受需求结构的拉动和供给 结构的推动影响所致。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
(一)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 少的原因(恩格尔定律;技术进步和收入需求弹性;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产业 结构的合理化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产业结构规划的内容
供给结构的规划
– 供给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技术组织和市场条件下, 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 济各产业部门间可以供应的比例,以及由这种供给关 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
需求结构的规划
第七章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 产业结构规划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产业部门增多,部 门之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 联系也越来越复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依赖程 度加大,结构效益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成 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
四、产业结构规划的程序
准备工作
– 主要是着手收集国内外有关产业结构发展的最新动 态、产业结构演变走势等有关信息,以及本国现实 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拥有的资源状况、社会 发展状况、产业竞争力等信息。
分析工作
– 主要通过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对本国及各地区产业结 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产业结构中的瓶颈问题,并 在此基础上确定一国在相当时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 与高级化的实质性内容。与此同时,依据一国产业 结构的演变趋势,确定在相当时期内主导产业、支 柱产业、衰退产业和幼稚产业的发展与保护。
四、产业结构规划的程序
设计阶段
– 根据产业结构规划的各项内容,设定个结构的发展方向、演 变目标、途径、方法等,排定各结构内部之间以及结构与结 构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定产业发展顺序、重点、以及相应的 产业结构政策和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措施等。
审定阶段
– 由产业结构规划部门专门组织专家、政府官员、企业界代表 等进行规划的审定工作,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增 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的前提条件:(1)该定理是以若干国
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2) 该定理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来分析产业 结构的演变,考察了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 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3) 该定理使用的产业分类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业或部门; 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生产率上升最
快的行业或部门。 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
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 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 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产业中不存在技 术约束,不存在资金约束。
二、产业结构规划的目标
产业结构规划的目标是为了使一国有限的资源 在较长时期内得到有效的配置,通过规格个产 业群所处的兴起、扩张、减速和收缩的不同阶 段所施行的不同的发展计划,使一国的产业结 构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内达 到一定的优化,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 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 效发展,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消 费结构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国民收入用于投资部 分的增长)
(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相 对比重上升的原因(对非物质产品的需求;需求收入 弹性;进入比例较低;内部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低, 价格较低;现代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推动了第三产 业地位的提高)
– 需求结构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社会各个消费 群体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例关系,以 及由此所决定的产业间关联结构
三、产业结构规划的内容
国际贸易结构的规划
–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 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纽带的产业关 联关系
技术结构的规划
– 技术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结 构、劳动生产率结构、技术对生产的贡献结构、技 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结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结 构等,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间技术关联结构
郝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 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 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具体如何进行不平衡发展,应视经济发展不同 阶段的瓶颈而定。
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每个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 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变更,任何国家都要经 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经济发展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起飞阶段 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相应的主导产业 以农业为主体 仍以农业为主体 纺织、铁路、建筑 钢铁、电力 汽车 服务业、城郊建筑业
莜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
二、工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一)社会需求结构拉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 生理性需求占统治阶段; – 追求便利和机能阶段; – 追求时尚与个性化阶段。
(二)供给结构的推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产业结构规划
一、产业结构规划依据的理论
郝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莜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二、罗斯托的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与经济增长
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 门变化的过程。
现代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吸收本来就是一个 产业经济部门形成的过程。
现代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经济部门依次更替的 结果。(其原因在于主导产业的回顾效应、旁 侧效应、前向效应)
引进新的重要技术或者进行技术创新只能是产 业经济结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使产业结构 升级的结果。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 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趋势 – 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趋势
(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 三次产业的融合性趋势 – 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 – 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 – 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趋势
第三节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
回顾效应:指主导产业部门对那些向他提供生 产资料和人力部门的带动性。
旁侧效应:指主导产业部门对其周围地区经济 发展的良好影响。
前向效应: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 原料、新能源、新运输途径等的出现的刺激与 诱导作用。
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的争论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总量高增长引起需求结构 的高转移率,需求结构的高转移率则拉动生产 结构的高变动率。
修订工作
– 主要目的是加强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修正实施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失误。
由于现代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人 力、资金、技术等)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而 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
一、西蒙·库兹涅茨的总体增长与产业结构
他认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他认为:发达国家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与生产 结构的高变动率是相互关联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分析结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 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 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减少,第二第三次 产业将增加。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导致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
– 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个人收入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的 比例减少,导致第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趋于减少;
– 由于技术进步的原因,第二产业的投资多产生“报酬 递增”效应;
– 社会绝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低收入弹性的第 一产业必然是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转入第二三产业;
对比重
对比重
民收入(比较生产率)
时间序列 横断面 时间序列
分析
分析
分析
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 ※
第三次产业
※
横断面 分析
时间序列 分析
横断面分析
(1以下)
(1以上)
(1以上)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主要结论:(1)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 且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存在; (2)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基本不变或 略有上升,而国民收入比重在上升;(3)工 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第二产业不可能 大量吸收劳动力;(4)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不明显,但总体而言,工业先行国家的第三产 业在三次产业中规模最大,劳动力和国民收入 比重均超过一半;(5)第三产业的吸收劳动 力很强。
➢ 当按人口平均的物品供应不断上升时,消费者的需 求结构会发生变化,需求结构的高变动率对现代经 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变动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会引起创造新的产品的技术革命与发明,促进新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而产出更多的满足人们需求的 产品,又会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加速。
➢ 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资本流动 ➢ 技术革新的高速度及其扩散
– 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产业的高收入弹性, 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信息产业转移;
– 由于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用于非物质产品的需求和 相应的支出不断增长,进而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劳动力的相 (2)国民收入的相 (3)=(2)/(1)相对国